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

2023-09-23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 其培育人才不但应拥有职业素质, 还应具有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具有紧密联系, 而思政素养与我国建设特色主义社会具有直接联系。近年来, 多数大学生还存在思想政治意识薄弱, 缺失文化互信认同以及缺乏国家和民族荣誉感等问题, 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 强化大学生群体思政意识, 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具备积极意义。然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靠思政课程, 往往忽略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学生在岗位中面临文化素养不足、价值观偏差等问题。新时代下, 院校应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进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两方面共同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

近年来, 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强以及忽视思想政治等现状。并且,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征, 多数学生对专业教学较为重视, 忽视文化教育, 对思想政治教学缺乏兴趣。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较低、职业素养欠缺、社会适应能力薄弱以及三观偏差等问题。据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对自身专业课教学兴趣较为浓厚,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同时, 呈现出的教学成果也较好。因而, 为强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感悟,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程具备必要性。当前, 我国环保意识逐渐加强, 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 探究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思政课程拥有实际价值。将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 可以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环保思想提升, 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环保意识以及思想政治素养渗透到未来工作中。

三、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一) 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模式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 是掌握和检测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在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在形成性评价中, 针对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中的德行、能力、态度以及成绩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通过学生间互评及学生个体自评的方式完成。重视评价学生在了解环境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 是否具备正确的三观、职业素养以及对自身未来的展望。

其次, 在结果性评价中, 应与行业专家一同参加, 引进企业观念, 进行学生互评、专家评价的方法完成考核。重视评价学生的品格道德、合作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标准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呼吁学生在课余时间, 主动参加社会活动, 运用自身知识及专业能力, 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 宣扬政治思想, 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及思想。

(二) 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明确表达, 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期望获得的学习成果, 也是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始与尽头。目前, 多数高等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渗透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时, 以讲授知识和价值引导融通的规则为基础, 环绕情感、知识以及行为目标创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在培育大学生养成优秀品格、德行的同时, 指引学生建设正确的三观, 充分发挥教师良好教育和熏陶的作用。除此之外, 明晰教学目标, 是让大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当前国情。在实践设计中, 使学生体会我国传统艺术以及民族特色的魅力, 感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重要性。情感目标, 是通过环境专业设计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育学生建树爱国、爱家情感。行为目标, 是指在环境专业设计实践中, 正确指引大学生养成优质的道德素养, 建立遵守纪律与法律、节能环保的意识。

(三) 积极革新思政教学观念

近年来, 虽然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学科众多, 并均独具特色, 但社会针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求具有一致性。若院校过于依靠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将无法充分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培育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多所高等院校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均主动革新思政教育观念, 驻足建筑、室内、景观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教学中, 将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核心, 创建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导, 思政课程为辅助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 环绕大学生三观、行为规范以及职业品德的培育, 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共同进步发展。切实发扬思政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价值及作用。另一方面, 为落实思政课程融入到环境设计教学中, 教师不但应革新环境设计教学观念, 还应创新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贯彻思政课程深入专业教学中。例如, 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 以此优化专业教学成效。同时, 还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中, 教师应起到指导作用, 并渗透思政教育。在丰富学生设计体验的同时, 贯彻人才培养目标。

(四) 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内容

首先, 在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教学中, 教师指引学生通过构想创意,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项目设计中, 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同时, 经过项目实践, 学生把握了利用设计来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使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实践汇总建立正确的三观。其次, 在色彩运用教学中, 在讲解红色应用到环境设计中时, 教师可以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融合国旗设计含义及观念。在教师的讲授中, 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意义理解,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优质思想, 并呼吁学生珍惜当下生活, 调动大学生爱国情感, 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成效。再次,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进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指引学生遵循行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 培育大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及责任心, 强化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最后, 教师应深化专业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在进行写生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时, 应要求学生遵守社会道德, 培育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 用实际行动引领学生爱护环境和公物、遵循社会秩序, 在培育学生环境设计能力时,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以及综合素养。

四、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 经过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努力, 思政课程在培育专业人才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当前, 思政课程教育成果已经凸显, 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靠思政课程的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专业教学全面覆盖, 强化了思政教育效果。

(2) 思政课程与专环境设计专业的合理结合, 改善了原有思政教学理论呆板、枯燥等问题, 调动大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 优化了思政教学成效。

(3) 经过思政课程实践, 改善了思政教学脱离专业领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理解的同时, 掌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责任等要求, 提高大学生适应日后岗位的能力。

(4) 伴随思政课程的深实施,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调动了教师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提升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 还是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等优秀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 如何深化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 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课题。本文探究了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分析了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评价模式, 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积极革新思政教学观念, 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内容, 对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有着意义。

摘要:近年来,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广受关注, 社会对人才的品格、德行、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提出新要求。因此, 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探索了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 并深入分析实现路径, 以期为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思政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 2018 (1) :122-124.

[2] 谢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会计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8 (9) :118-121.

[3] 陈阳建, 李凤燕, 张立飞, 罗方.“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 2018 (26) :126-127.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一、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利伯曼提出的“专业化”标准, 只有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一是从事明确的工作范围;二是运用高度地理智化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化教育;四是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五是理论纲领的应用方式已达具体化。

参照专业化的标准要求, 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秘书要达到专业化水平, 至少应具备以下能力:专业化的教育管理理念, 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专业化的定期职业培训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储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 高校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必然要求

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类的秘书工作, 高校教学秘书是兼具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于一体的工作。虽然教学秘书的主要服务面是师生, 服务面相对较窄, 但作为教学工作的基层执行者, 其是否能够正确传达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是否能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能够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为了建设一支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 培养基层工作执行者——教学秘书的专业化成为必然。因此, 高校在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过程中, 培养教学秘书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师生的需要。

(二) 适应新时期新学生的特点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文化的多样性冲击着社会主义传统文化, 作为教学秘书更应端正思想认识, 协助教师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以引导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 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教学秘书需要协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调控能力等心理素质进行引导和培养。想要做到正确的引导,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现代教育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还需储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相关的知识, 而这每一领域都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认真的琢磨。在社会分工日益细致的大背景下, 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细致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以满足社会大众及在校师生对教学管理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 有利于明确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

根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得知, 影响教学秘书工作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空间, 由于工作积极性与职业发展之间没有相应的必然联系, 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秘书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而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能够给予其努力的方向, 挖掘其自身的价值。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工作内容的具体化、专业化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秘书在管理能力方面的提升, 或者就某一专业领域得到相应的知识沉淀,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可以为部门领导就教学秘书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责任心等全方面进行考察, 为之后进行转岗或者职位提拔提供相关的支撑材料, 让其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进行进一步发展。

三、课程思政对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 对于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到有用信息提出了要求, 这就预示着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敏锐度。在日常工作中, 教学秘书所接触到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时时关注与本校办学具有密切联系的兄弟院校信息, 以建立长久的信息交流机制。二是收集与该部门教学、教研有关的有用信息, 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 以便领导把握部门动态做出科学地决策。三是通过多重渠道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要成为高素质的教学秘书, 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通过综合分析信息数据, 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也是必备工作手段。只有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才能保持较强的政策敏感性, 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才能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以满足教学秘书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

(二) 组织协调能力

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信息传达的桥梁, 在联系学校、教务处和各学院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工作中, 教学秘书几乎需要参与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 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事物,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有计划的统筹安排, 才能将工作游刃有余的进行。而对工作流程的优化, 如何在第一时间寻找最佳的处理方式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对教学秘书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

在协调院方、教务处和各学院三方关系过程中, 不仅要协调好与各学院以及各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也要适合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方关系。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 要及时传达学校的办学方针政策以及深度贯彻执行学校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 随时把握教学动态、师生意见, 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反映, 将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以确保教学秩序的维稳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为了将大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位予以归位,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就更得注重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引导, 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对教学秘书岗位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管理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服务于师生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

教学秘书岗位的工作特点是繁忙琐碎的, 每天面临不同的学生而解决的问题基本类似, 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耐心仔细的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与教师、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平心静气, 在调解矛盾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 要力求迅速、准确的解决相应问题, 做到及时沟通反馈。力求做好以下四项服务:以热情的态度服务;以专业的技能服务;以细致的安排服务;以公正的评价服务。

(四) 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

教学秘书的岗位特征兼具行政性、技术性和学术性, 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岗位就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教学秘书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才能够精准的了解到领导、教师、学生各群体之间的需求。只有终身保持学习的热情, 主动、自觉的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不断反省自己的日常工作, 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秘书岗位的职业素养, 以建设更具专业化、长期化、职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学校管理体系逐步走向了系统化、网络化, 大量管理软件的使用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不断探索新软件的学习精神, 以摒弃以往的纯手工、靠经验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针对一些历年相似或相同的内容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予以整理、归档, 以方便将来从事相同事物时查找和提供参考。对于历年学生常见问题, 可以通过汇编成整体文件的方式, 通过公众号、官网等新的网络推送平台予以推送, 这样也能够高效、准确、快速的传递相应信息, 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工作效率低。

摘要: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专业教师的任务在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而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线工作者, 教学信息的传达者, 只有达到“专业化”的要求才能更有利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秘书,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王微微.教学管理中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效率研究[J].林区教学, 2018 (12) :25-26.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本身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 可实现思想政治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整合, 合理布局课程教学团队, 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完善评价体系。促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 职业素养主要是为规范人的行为, 促使人遵循相关制度。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为, 展现人的职业综合品质。相关学者认为, 职业素养又可划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 或可划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 隐性素养决定显性素养, 两者共同构成职业素养。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同,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战略, 未来发展趋势, 构建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与高职体育教学契合点

(一) 重要性

想要实现思政课程创造性转化, 应当促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体育课程教育为主, 思政课程教育为辅的双重教育。在体育教学中, 融入德育、智育, 或将德育、智育寄于体育教学中, 可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注重学生德育教育。

(二) 契合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职业生涯中, 包含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两项。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评价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 专业素养培育占比15.0%, 非专业素养培育占比85.0%。德国学者将人的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分别把非专业技能称之为通用能力、基本技能、必要技能。

笔者认为,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 高职院校应当认知到德育意愿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就学生健全人格、团结合作精神、价值取向、竞争意识等方面培养, 通过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 可促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措施

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 高职院校通过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德育功能, 可实现学生拼搏精神、规则意识、爱国情怀、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纪律观念、集体观念的培养,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提升自身职场适应能力, 不断强化自身信心, 以此促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敬业精神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每个公民需要遵循爱国、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此为自身后期的发展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体育欣赏课, 为学生展现我国著名运动员的辉煌成绩、比赛视频, 为学生讲解运动员、教练的先进事迹, 可在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切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明白, 不管是何项体育运动, 只要经过反复训练, 均可学好。职业技能同样如此, 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次实践机会, 可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实现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 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当结合当前体育教育需求, 凸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阶段, 应当改革教学观念,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最终目的, 改革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活动, 以此实现学生创造力、思考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 培养拼搏精神、提升竞争意识

笔者认为, 体育本身具备显著的拼搏精神, 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坚强的意志力。比如:在中长跑运动阶段, 若学生在比赛途中出现“极点现象”, 比如:气喘胸闷, 但学生还是坚持继续比赛, 不仅可实现学生意志力的磨炼, 还可锻炼学生身体,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通过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训练项目, 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各类素养。借助不同的体育竞赛、训练项目, 能够为学生制定良好的奋斗目标, 实现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提升学生拼搏精神。

(四) 创新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实施, 要求在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堂教学阶段, 必须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素质教育理念, 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切实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 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延伸教学法, 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手段, 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贯穿学生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团队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为学生后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 训练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适应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阶段, 通过建设“职场仿真”场景, 配备对应的体育训练, 可实现学生反应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笔者认为, 在体育教学阶段, 为保障“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合, 需要依据学生专业, 开设不同的体育训练。比如:就车船维修专业学生, 应当注重学生力量素质训练, 开设搬重物、滚轮胎等体育练习;就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 应当注重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和控制力训练, 可开设夹弹子、握弹力器等体育练习;就光伏发电技术类专业学生, 应当注重学生动作的准确性, 触觉的敏感性救助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可开设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训练;就商务类、接待服务类专业学生, 应当注重仪态、姿态训练, 可开设形体练习、礼仪练习;就工程测量、地矿专业学生, 应注重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培养与提升, 可开设登山、攀岩、定向越野等体育项目。

(六) 培养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观念

就实际情况而言, 良好的团队协作可实现工作目标的落实。团队主要是为实现某一目标, 促使成员相互协作, 团结各方力量。就企业而言, 杰出的部门、杰出的单位, 需要优秀团队的支撑。当前学生群体内, 大多为独生子女, 强调自我, 集体观念相对淡薄。为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必须要强化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比如, 在体育教学阶段, 可积极开展羽毛球、接力跑、足球、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 为学生提供特定的体育训练环境, 促使学生在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中, 可做到换位思考、相互协助、协同成长, 以此强化成员内部沟通。

(七) 培养规则意识、增强纪律观念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体育教学结算, 应当注重学生规划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明确体育灵魂、体育魅力, 自觉遵守规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得知, 在国家体育竞技中, 若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参与赌球、恶意犯规、任意停赛罢赛等均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体育裁判员收受贿赂、执法不公轻则会受到社会谴责, 重则会被法办。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体育活动, 可实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增强自身纪律观念, 在步入职场后能够严格遵循规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身体, 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 可实现学生各类素养与情怀的培养, 促使学生精准定位自身, 以此为学生后期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高职院校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开展什么教育,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 可充分挖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概述, 同时阐述了“课程思政”与高职体育教学契合点, 最后总结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措施, 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 应菊英.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析[J].运动, 2018, 22 (19) :135-136.

[2] 朱秀清.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羽毛球选项课为例[J].运动, 2018, 10 (20) :130-132.

[3] 胡摇华, 蔡犁.基于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导向下上海市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高等教育) , 2018, 5 (5) :32-38.

[4] 陈毓, 陈晓兰, 陈巍, 王妲妲.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研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4) :94-95.

[5] 胡青海, 任道燕, 宋剑锋, 任伟.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 (11) :142-143.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采集的数据来源于知网数据库, 检索时间范围为1995—2019年, 检索截止时间是2019年1月23日, 检索的主题词为“课程思政”, 共检索到1456篇, 剔除和课程思政主题不相关及会议、报纸后共有论文454篇。

(二)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知识图谱法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软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 针对文献发表量的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以及文献下载和被引情况进行计量统计分析, 然后基于关键词“课程思政”进行共现分析, 最后针对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进行共现分析,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一) 文献发表数量时间分布

通过在CNKI上检索主题为“课程思政”的文献, 经过筛选后得到454条文献数据, 研究其近6年 (2014—2019年) 文献的分布情况, 其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不难看出, “课程思政”一词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14年, 在2016年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重视并研究“课程思政”主题, 因此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长, 其中2017年发表了52篇, 2018年共发表了389篇, 2019年的文献才开始收录, 当年并未收录完全。从图2中曲线的趋势来看, 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将持续加大, 未来几年也将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二) 文献下载及被引情况分析

通过观察文献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者研究的动态和方向, 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不可否认的是, 发文较早的文献出现比较高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也是很正常的。

1.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

将中国知网检索筛选后的结果按照下载频次进行排序, 得到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如表1所示。

“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下载频次较高, 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年, 2017年“课程思政”相关主题论文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多为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目前正在被大量学者研究, 引发了更多学者的注意, 相信未来对于这一主题, 各大高校也会积极参与进来。

2.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筛选后的文献按照被引频次进行排序, 得到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文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被引频数最高的10篇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年。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2类, 一是课程思政的意涵、逻辑、必要性等基础研究[2,3], 二是相关高校或专业课程的实践探索[4,5], 说明课程思政研究已经从基础研究步入教学实践探索阶段。

(三) 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分析得到各个机构关于“课程思政”主题发表文献的数量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6篇)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6篇)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6篇) , 高于其他几所研究机构。前10名研究机构中, 上海市高校较多, 这和上海2014年起实行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分不开。总体来看, 各机构有关“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分布比较均匀, 发文数量相对较低, 因此, 对于“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知识图谱分析

(一)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将预处理过的有效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 分析时间为2014-2019年, 时间切片为1年, Node Type选择Keyword, 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200, 连线强度选择Cosine, 网络裁剪使用MST+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6], 运行后得到“课程思政”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图中总共有123个节点, 72条连线, 其中节点表示的是关键词, 节点越大则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 也表示也表示该关键词所受的关注度越高。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图3得出高频节点信息表, 如表4所示。结合图3和表4, 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关键词的节点最大, 其出现频次最多, 共出现295次, 也说明“课程思政”受到的关注度最高, 此外, “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等关键词的节点也较大, 出现的频次也较多, 其中“思政教育”出现54次, “思想政治教育”出现48次, “教学改革”出现39次, 说明研究者对与之相关的关键词也颇为关注。同时, 可以从表4中介中心性的指标得出重要节点的关键词, 中介中心性指标越高, 表示涉及该关键词的文献的重要性就越高。由表4可以看出, 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关键词为课程思政 (1.07) 、思政教育 (0.22) 、思想政治教育 (0.13) 、思政课程 (0.18) 、高职院校 (0.16) 、高职 (0.11) 和思想政治理论课 (0.14) 。

综合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指标的关键词,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课程思政”的主题越来越重视, 研究的热点也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现如今, 各大高校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 这让学生不但获取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让“课程思政”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学校应当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工作, 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达到专业课程德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可以反映某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强度。为了获取当前研究我国课程思政的机构的空间合作分布, 在这里使用CiteSpace提供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将2014-2019年的数据按照一年切分, 提取每个时间切片排名前200, 运行软件, 得到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同时得知机构数量有56个, 发表论文3次及以上的机构有13个, 发文共52篇, 占课程思政研究总论文的12.33%, 相对来说研究课程思政的机构还较少。结合表3和图4, 可以看出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且所属单位主要是专科和技术院校, 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目前来看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比较小, 且各机构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力度也比较小, 各机构应该加强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和合作。

四、结语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 对“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 以“课程思政”2014—2019年454篇论文为样本, 从发表文献时间分布、下载和被引数量情况分析、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和机构共现分析等多维度进行统计分析, 探究“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向。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定量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 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刚刚兴起, 2016年后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学者的研究热点。

(2) 目前研究“课程思政”的作者较多, 但大多最多只有两篇文献, 发文数量不多, 后续的研究不足, 且作者的合作力度也不够。

(3) 通过对“课程思政”主题被下载和被引用情况分析, 得出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实践, 结合相关专业课程, 探索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将是后续研究的主要领域。

(4) 发文量较高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且所属单位主要是专科和技术院校, 发文数量相对较低且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比较小, 因此, 其他地区高校对于“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并经过筛选后的454篇期刊文献数据,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得出结论:课程思政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研究已从课程思政意涵、逻辑、必要性等基础研究进展到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但学者对其研究的力度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大高校应当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CiteSpace,可视化,共现分析,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9 (1) .

[2] 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1) :43-46.

[3]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 (5) :60-64.

[4] 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 :64-66.

[5]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24) :16-18.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今年来, 国家就如何进一步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指明了方向,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一次改革中承载着重要的任务, 然而,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改革路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与困难, 究其原因, 是因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本身内容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 这就更需要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 思想品德高尚, 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以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能面对和弥补这一挑战与困难。

当前, 我国进入了新时代,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新要求, 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内核寓于专业教学之中, 形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建设在此彰显出了重要作用, 这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于课程思政, 在国外基本没有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相应研究, 但这并不是指明国外高校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 国外高校的很多专业课程里发挥着极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明显。在日本, 德育课程在高校被取消了, 改而推行西方的民主教育, 这是一种间接而具有渗透性的教育手法, 分散的生活指导,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之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青少年。类似的教育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为常见, 这些国家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 实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过程, 特别针对本国的青少年。国外教育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学的融合研究方面, 是看似没有却存在并处于无限扩大之中, 而且教育模式已经系统化。从实行此教育模式及方式的国家来看, 从而达到稳定社会和促进教育的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不正言不顺, 在一些情况下看似什么功能都发挥, 在另一些情况下却什么效果也达不到, 甚至会带来反作用。

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早在2016年, 上海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先期探索经验被吸纳进中央31号文件。2017年, 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 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事实上, 自从课程思政提出后, 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及探索, 但大多数的研究和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培养模式不全、很多研究停留在理论上的阐述而较少有落地实施方案的探讨, 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较少等,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国内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究》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 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其实施路径;王育飞、王鲁杨、赵玲在《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中针对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立足《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本身, 将其作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近些年来, 关于课程思政这方面研究和探索的文章也很多, 但客观来讲, 大部分的都只停留在某一两个方面上, 阐述不够全面深入。总体来讲,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 (不限于) 以下几个问题:

(1) 更关注理论内容本身, 具体的实施过程研究相对较少。

(2) 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 意味着将思政课程和专业知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相融合,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都不太可能单方面的突破本身的局限性, 所以专业融合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

(3) 现阶段学生依然存在抗压能力较弱、学习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较少关注对自身“德”的培养, 比如有些学生学风存在懒散现象,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甚至辞职等现象。

三、《物流学》课程思政教学构建

本文是在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指向性政策,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钱东人主编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流学》 (第2版) , 本门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议精神。将二者相结合,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既能学习专业知识, 又能领会相关精神, 把自己所学与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结合起来, 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以达到课程思政授课目标和满足专业课程授课要求。

在我校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过程中, 《物流学》课程是基础必修课程。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处于先导地位, 必修课程有《管理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等。通过本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对物流这一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内容有一个总体性了解, 并且掌握物流特有的内容、体系、特征, 了解物流管理领域新兴的技术与知识。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门课程学习中, 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本门课特点, 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 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进行。因此, 学生在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时, 除了微观方面的课程熟悉与掌握之外, 还需要从宏观来把握课程, 最终做到既掌握专业上相应的知识, 又能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从而达到培养面向物流业、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品行端正、专业知识扎实且广泛、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复合人才。

《物流学》课程总体的授课内容及所用学时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知, 本门课程共32学时, 专业授课内容占24学时, 思政结合内容占8学时, 专业授课内容学时占75%, 思政结合内容占25%, 这在专业教学中融合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能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 做到了两者兼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充分挖掘物流学这门课程的特色, 不断提炼其中蕴含的价值与文化基因。

在授课方式上, 可采取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讨论或小组发言等方式进行授课, 不局限于可以单独讲解, 也可以将思政内容融合于专业教育整个过程当中, 穿插于课堂之中进行讲解, 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有条件及能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 可以适当组织进行一些企业的参观, 教学方式可多样化, 教师应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角色。通过多方式的教学实践, 促使学生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意识到进入高校学习的崇高使命。

具体来讲, 例如在进行第9章绿色物流的教学时, 引入建设生态文明话题。物流从业者理应关注自己所从事职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并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物流从业者应从自我做起, 如在运输包装过程中应绿色化等, 努力把对环境污染, 降至最低。如, 学生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教育是在绿色物流中绿色包装这一教学内容中体现的。绿色包装是在进行产品的单包装、组合包装及运输包装中过程中, 采用对环境无污染或可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从而达到既能产生经济效益, 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使得人与环境和谐共同发展, 继而进一步阐述在物流搬运过程中对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分析, 进而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上述讲解, 让学生了解绿色包装的同时, 深刻体会到作为物流从业者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绿色包装的进一步思考。

四、总结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突破专业自身局限性, 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及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融合提升, 达到培育又红又专的专业技能型复合人才的目的。期望能为同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带来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关链接】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 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 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 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 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 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 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由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与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学校, 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 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展开工作: (1) 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学习, 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行动; (2) 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入, 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 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 (3) 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鼓励、资助并考核各学院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建设工作,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 (4)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 解放思想, 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争取最大限度强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课程结构; (6) 有计划的引进具有较高职称、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工作战线的优秀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同时强化对在职在岗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培养; (7)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专项考核机制, 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鼓励创新、鼓励改革, 同时落实岗位职责, 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绩效。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视角,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首先阐述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接着以《物流学》为例提出具体授课内容与方式,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介入, 探索以思想政治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物流,教学

参考文献

[1] 何双宝.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 (2) :52-53.

[2] 王育飞, 王鲁杨, 赵玲.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8 (8) :135-136.

研究生课程思政范文第6篇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课程人才培养任务的正本清源,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

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嵌入式结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的整体效用。这是一种生态重构,是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显性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能将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让课程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课程思政”要将被“遗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从每一门课程中发掘出来,这不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而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立德理解为机械的道德输出和简单的价值传递,认为接受“思政课程”的理论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务;二是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 ,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 ,而不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反映着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反映着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反

映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年科技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出国探亲邀请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