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

2023-12-14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作为十六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党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思想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中形成的,邓小平、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了渐次铺垫,胡锦涛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在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党的发展思想的跃迁。

科学发展视域的渐次拓展——从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到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再到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首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经济建设的新路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经过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潜在的危险尚未消除,特别是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变。针对这一情况,经198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经济建设新路子,并依据这条新路子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经济建设的新路子着眼于努力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且十条方针中明确要求“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这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经济建设新路子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比例、速度、效益三方面的关系,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内含着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是,新路子所直接涉及的毕竟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观,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立足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尚有较大距离。

接着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党和政府提出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走的仍是一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粗放型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种情况又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未能根本转轨密切相关。针对这种状况,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加快实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加快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并由此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不仅为走好“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这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途径,即对“新路子”思想的进一步推进,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已内含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不过,这种“新方式”仍然是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还未能鲜明地提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继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发展的新观念。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以后,我们党和人民又走过了数年的发展历程。实践越来越迫切需要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响应实践的呼唤,在一次次深入企业、乡村、城镇、城市调研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思想成为贯穿于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原则,它在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视域渐次拓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地将发展从经济领域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并鲜明地突出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而是对“经济建设新路子”、“经济增长新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理念的渐次强化——从关注全面发展,到强调全面发展,再到形成全面发展的系统理论

邓小平:关注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全面发展。例如,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提出沿海和内地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认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一样,“都很重要”。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要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他还是我国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邓小平文选》只收进了两个题词,一个是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一个是关于植树造林的,两个题词都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在邓小平的讲话中,经常使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持续”这个词在《邓小平年谱》中就出现过17次之多。可见,邓小平所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中的“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也包含了全面发展。当然,那时他突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因为当时我们党刚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处于解决温饱阶段,突出矛盾和任务是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江泽民:强调全面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开始强调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江泽民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中的“发展”更是包含了全面发展。其一,江泽民强调并深刻阐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就为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概括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其二,江泽民强调并深刻阐述了“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深刻阐述并明确要求“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庆祝建党80周年时,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命题。认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又为科学发展观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胡锦涛: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和汲取国际国内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我国全局性的突出问题的情况,审时度势,在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既继承前人尤其是邓小平、江泽民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事实上,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邓小平、江泽民,都提出了内容十分丰富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胡锦涛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并把它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确是第一次。有了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总范畴、总概念,才有可能把前人一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化,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一理论创新意义十分重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结晶。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袁文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创新相结合、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理论创新;过程;启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立足于新的实践要求,科学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回顾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全面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形成、发展到成熟完善,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2003年4月到2004年5月,在抗击非典、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首次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又多次深刻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将其付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从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而完整,新的理论形态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开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理论指导。

2004年5月到2007年10月,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2004年初,党中央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2005年初,黨中央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

这期间,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一系列其他新问题,我们党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至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完善发展。

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尤其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全党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全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体制上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2010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牢牢把握”,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些重要论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在实际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同时也丰富和细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

这期间,我们党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各方面深化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比如: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三中全会形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六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新要求。2011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2012年初,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启示

第一,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中国国情,是指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其变化等等。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因此,惟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第二,理论创新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是指从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理论目标上看,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是指它们都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比如在对“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由此可见,惟有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理论创新才能“常新”,理论之树才能“长青”。

第三,理论创新要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创新相结合。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十六大以来,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党探索了一条重要的理论创新之路,即首先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实现理论突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继而以此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推进、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创新,催生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问世。科学发展观由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发展为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由指导发展的理论,发展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这说明,惟有找准着力点,由点到面,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更完整地呈现出来,對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更全面的发挥出来。

第四,理论创新要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成果的武装工作,在全党进行了以先进性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普遍的、深刻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相促进,理论创新成果才能武装头脑、掌握群众,变为物质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是推动和提升班组和职工工作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在阐明新时期班组思想文化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几点做法,探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思考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本生产单元,班组建设是企業管理建设的基础和最终执行机构,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包括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组文化建设工作,是班组建设的核心,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是有力推动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作业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意义

任何一项工作的创新,都要有相应的目标与方向。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职工的思维和行为,满足班组职工个体和班组整体作业的需要,最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

1、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情、国情与企情的变化,竞争愈加激烈。加强班组管理、注重班组建设工作,是每一个企业关注的问题和需要。现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各种管理理念和标准的实施,对班组的考核越来越严,对职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班组与班组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岗位与岗位之间矛盾的疏导和解决,职工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非物态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企业中加强和创新班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完成重点任务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只有各个细胞健康,才能保障整个机体的活力。上边千条线,下头一根针,企业再正确的战略决策、再健全的规章制度、再周到的工作计划最终要靠班组和班组职工的执行来实现。一方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满足生产的要求,做“四德职工”(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另一方面,要把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完成重点工作任务上来。班组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而所有职工的个人利益的集合就是整个班组利益。只有这样,把职工的具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整个班组的工作任务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设备维保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这也是职工获取效益的关键所在。

3、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

在新的的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企业,必须从班组开始。这其中职工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关键,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和心理环境,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上下沟通信息传递通道,才有利于职工的发展,有利于班组的稳定,而这些都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只有班组做到团队和谐、组织和谐、职工和谐,文化和谐、制度和谐、家企和谐。发挥出高效、士气、公平、团结、互助、智能等特点,才能完成生产、服务任务的职能,企业才会成为员工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

二、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做法

思想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项工作或一种管理,而是贯穿于企业每一项工作和管理过程中,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工作的好坏、管理的优劣乃至整个企业生产经营链条。思想文化建设要融汇于班组日常工作的细节之中,建设良好的班组作业和休息环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工作潜力,建立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氛围。

1、在基层调研上下功夫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为此,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摸清底数,去粗取精,并扩大宣传,加强舆论,让职工清楚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方法和作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思想情况变化波动的根源,是利益影响还是评先落差,领导批评还是同事纠纷,是家庭困扰还是社会冲突,要及时适度细致的做好分析了解工作。集班组职工智慧和力量,让职工参与到班组思想文化创新的工作当中,让职工有发言权与建议权,使班组思想文化建设既成为企业的行为,也成为职工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会使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更贴近基层,也更具有生命力。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工作不单纯是政工部门的工作,要积极发挥工会小组、党小组、团小组和女工小组的作用,做到总体衡量,互为推进,使班组思想文化开展符合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实际情况,防止“单打一”,“两层皮”。

2、在注重细节上下功夫

细节决定成败。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特点与特性。如各个基层单位工作特点不一样,生产产品不一样,班组的整体特点也不一样,而寻求共性,彰显个性,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建设细节上提炼总结,也是创新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本钢修建维检公司注重提炼小事情,阐明好哲理;小行动,大境界;小人物,大作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提出了班组建设“十个一”工程,内容为:一句祝福话,一面明示镜,一个报刊栏,一封慰问信,一个互助会,一个理发箱,一条好建议,一周安全员,一个帮扶队,一个读书角。一面明示镜就是准备一面大镜子,让职工出入班组照镜子,正衣冠,看看自己的形象,看劳动保护穿戴,让职工自我审视,做到仪表整洁,心情愉快。一封慰问信就是企业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给全体职工及家属致一封信,感谢职工及家属对企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希望共同做好职工的安全后防线。这些细节往往都与职工的生活与工作休戚相关,密不可分,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细节,可以演化成若个细节,最终到一起,就是整个班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在。

3、在选树典型上下功夫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进程中,不可能是齐头并进,往往会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事半功倍。对此,企业要适时开展班组建设推进会,对建设好的班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修建维检公司坚持从出席集团公司标杆班组中总结推广建设经验,如焦化作业区铆焊直属班属于技术推进型,发电作业区直属二班属于安全管理型,烧结作业区检修工段电气班属于和谐发展型,炼钢作业区连三工段丁班属于节能降耗型。每个标杆班组总体上都具有能打善拼,团结凝聚的特点,但各有各的章法,各有各的套路。其它班组为此学习借鉴,更能结合自身,找到通往成功的快车道。

三、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目的

创新是手段,工作成效是目的。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无论过程怎样,形式怎样,都要体现在最终结果上,这才是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最终目的。

1、树立新观念

企业无人则止,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包括人的岗位意识,人的技能水平,人的思想状态等等。树立新观念,就是通过做人的工作,通过建立良好的新型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让班组所有成员有一个家的感觉,一个温馨、民主、安全的环境。从而使职工真正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班组的主角,在班组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不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作为,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发挥个人功能力量。同时,也让职工认识到,班组思想文化的创新是职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真正弄清“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使班组成为职工的学习课堂,立业阵地,生活集体。

2、营造新环境

通过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促使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既有企业的内部环境,也有企业的外部环境。无论是环境工程,育人工程,还是硬件工程,软件工程,让职工有家的感觉。一方面,是通过建立班组各项规章制度,使班组向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轨道靠拢,建立公平公正,紧张有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如何采用激励因素,发挥班组成员的正能量,释放激情,让职工做爱岗敬业的能手,生产技术的尖兵,关心集体的主人,遵章守纪的榜样,助人为乐的好人,打造工作团队与战斗集体。树立好形象,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荣誉度,为企业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持续发展,后劲长足;职工健康劳动,快乐生活。

3、创造新业绩

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是否促进了班组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职工素质的提升,是否增强了班组的团队意识,是否全面完成了重点工作任务。思想文化建设的好,就对职工的举止行为、观点立场有好的正面的带动,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做到经济指标、重点任务、安全生产都全面实现,继而提高企业职工工作待遇,职工与企业就互动双向良性发展了。同时班组催生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根基与动力,职工树立阳光心态,确立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实现价值。

党的十八大指出,思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班组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实践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必须坚持理论指引,实践操作的思路。同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让职工成为班组思想文化创新的倡导者,实践者与推动者,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到实处,取到效果,实现“职工梦”、“班组梦”,建设创新新班组就会水到渠成。W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从课程内容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课程的基础内容对于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 教学内容应反映全世界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方向, 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改善教学模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之一。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学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也是受到学生特别关注的,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考核模式上进行创新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就《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的课程内容学习、教学方式核模式等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教学内容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编排。核科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其概念、公理、定律、定理、原理等对于核科学技术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的教学内容相对静止、枯燥, 因此, 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势在必行。根据对本课程教科书的研究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基本体系进行反复思考,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精简化”, 选取最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剔除过时的教学内容, 避免重复;二是“拓展性”,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 不局限于本专业教学内容, 注重该课程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基于这两点,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在重点与广度的高度统一。

1.1 教学内容“精简化”

由于本课程在教科书方面选择的余地不大,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合理的对基础内容加以精选、融会贯通, 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本课程教科书的编撰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 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明显过时, 对于这部分内容坚决的进行剔除, 而对于例如核科学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名人轶事等学生们往往津津乐道, 对于这部分内容, 往往在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 采取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加以演绎, 提高教学质量。

1.2 教学内容“拓展性”

在课程内容上补充最新科技前沿发展内容[1]。这些前沿研究可以是选取全世界的科技动态, 也可以来自于教师本身的科研工作。例如增加核聚变的研究热点以及国内外的最新实验结果的介绍, 从学生的课堂报告来看, 这些知识性很强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同时, 可以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内容。例如, 人类生存发展也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把核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热门的话题结合在一起, 不仅巩固学生了解的核科学的专业知识, 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 将核科学的发展与国防科技发展结合在一起介绍, 各种层出不穷的尖端核武器的介绍更是极大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多维”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 采取“多维”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十分重要。这其中就包括互动式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和交叉学科相结合等教学方式。

2.1 互动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程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请某些学生提前准备下堂课的教学内容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和课程相关的内容, 做好演示文档。在下堂课上, 由学生上台做一个5~10分钟的简短的报告, 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出论据, 并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又比如, 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们进行辩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选择加入的阵营进行辩论。结果表明, 这样的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课堂下积极准备, 课堂上热烈讨论, 效果非常好。

2.2 理论结合实践

核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但其应用又非常的广泛。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辅助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理论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的实践目标更加有针对性, 二者相辅相成。针对这个特点,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工厂现场实地参观, 以熟悉生产工艺及工艺流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带领同学们到学校里的辐照中心实地学习, 通过观测工厂的实际工艺流程, 从简单现象引出复杂问题从而揭示核科学的原理从工程对象的要求引出核科学的研究方向, 不断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揭示问题, 这样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联想和发散思维, 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能激起他们学习核科学知识的兴趣。

2.3 交叉学科相结合

核科学的应用涉及到工业、农业、医疗等很多行业, 介绍交叉学科的知识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实践中, 采取由点及面的教学方式进行交叉学科结合教学, 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例如, 在核能安全的知识讲述过程中, 我们加入各种其他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的对比。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论证核能发展的重要性, 这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 更有助于他们对核科学知识的掌握。再例如, 在学习核分析仪器的同时, 介绍生物和医疗方面的相关内容把医疗对象、医疗手段和核仪器的作用结合在一起, 使同学更易于理解。

2.4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

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当今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教学内容容量灵活可变的特点, 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能有效的解决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时数缩减的矛盾。实践表明, 传统教学方式口述难以表明的观点和内容,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能更容易阐释清楚,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考核方式“立体化”

传统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已经不能满足各种不同教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不局限于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尤为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本门课程的考核重点, 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才更加有针对性。在考核方式上, 采取考试、课堂小测验、口头报告、辩论能力、课堂演讲以及最终学术小报告的“立体化”考核方式, 在让学生感觉到新奇的同时, 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考试只占考核方式的一小部分, 考试的考题更注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理论知识, 侧重于考核分析命题, 解决命题的能力。课堂小测验和口头报告更加简明扼要, 针对性极强, 只对一个观点做1~2分钟的解释和阐释, 观点的分析对错不是考核的重点,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逻辑分析能力。同理, 辩论和课堂演讲更侧重于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最终的学术小报告中, 要求学生对特定的命题进行详细的阐释, 需要他们查阅一定量的文献资料, 并从中提取和精炼为自己所用, 这不仅锻炼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更培养了他们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立体化”的考核方式经过实践检验表明, 效果非常好, 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4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简化”和“拓展性”、采用“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实践以及“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创新,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在课程结束时可以较明显的看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且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阅文献的科研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 说明我们的教学创新探索是成功的。

摘要:本文从《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入手, 通过对课程内容学习、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三方面的探索, 初步构建了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核科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使得其不得不进行改革工作,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体制影响, 进而出现财税问题, 不利于企业发展。通常情况下,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导致的国有企业财税负担重问题。现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中含有的员工超过了1500万人, 这些工作人员与国有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合同, 使得其可以“终身”工作, 在此种情况下, 即使国有企业不能使用这么多员工, 也无法将这些员工推向社会, 而是必须留存在企业内部,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国有企业内部人浮于事, 不得不承担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社会成本和改革成本。

二是, 由于体制落后导致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融资, 只有确保内部融资比例占据合理, 才可以让国有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但是现阶段,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财政体制, 现存在财政体制落后, 在此种情况下, 就会导致企业从外源式融资向内源式融资转变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进而出现利益划分不合理的状况,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 不得不向银行进行贷款, 从而出现过度负债的问题, 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 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支持力度弱导致的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滞后问题。先进的技术才可以让企业高速运转,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企业站稳市场脚步, 但是现阶段,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力度弱, 导致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无法及时展开, 虽然政府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在技术进步中的运用, 但是对于财税手段的运用还是不到位, 在此种情况下, 企业内部权限无法得到合理划分, 进而导致资金有限, 不利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展开, 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是, 由于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低问题。国有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扶持工作, 但是现阶段, 我国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财税政策不合理, 直接导致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增加了财税改革工作的难度。

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税对策分析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 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 针对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导致的国有企业财税负担重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工作,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适当增加政府公共保障支出比例, 关注社会保障, 为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提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内部员工过剩情况。第二,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增加教育经费、医疗保险等多样财政支出, 并将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解决职工看病难等诸多问题。第三,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向国有企业靠拢,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合理展开职能调整工作, 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员工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利益, 为其展开财税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调整财政补贴工作, 基于企业员工各项补贴, 并划分公租房,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让国有企业留住复合型人才, 从而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等多项工作奠定基础, 潜移默化中推动国有企业迅速发展。

二是, 针对由于体制落后导致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多样改革工作深化,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强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工作, 并调整国家财政收支结构,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让国有企业财政工作更加具备聚财能力。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由财政包揽过多的支出格局, 积极深化改革工作, 对国有企业展开扶持工作, 帮助国有企业解决过度负债这一问题, 潜移默化中推动国有企业发展。

三是, 针对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支持力度弱导致的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滞后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投资政策, 确保国有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展开技术改造工作,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国际市场被打开, 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并逐渐涌入中国, 此种情况下, 使得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加, 所以, 国有企业需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 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财政支持, 给予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资金支持, 让其有足够的资金展开技术改造工作, 从而让国有企业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

四是, 针对由于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低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合理制定财税政策,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注重税率的选择工作,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走向, 合理制定国有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款。第二,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紧跟现代发展经济步伐, 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 确保国有企业基税统一, 缴税合理, 推动国有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第三, 我国政府部门在对基税进行统一时, 需要充分做好税前扣除标准制定和税务处理工作, 对国有企业内部的所有账目合理清算, 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固定总值, 推动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国有企业改革脚步逐渐较快, 使得其财税工作中接二连三出现问题, 发展速度缓慢。面对此种情况, 国有企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就需要重点关注财税问题, 提前了解企业内部存在哪些财税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根据问题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从而让国有企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顺利提高财税工作质量, 潜移默化中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

摘要:国有企业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提升的今天, 国有企业财税工作环境呈现出一些变化, 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 降低了财税工作的质量。因此, 国有企业开展财税改革与发展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就对财税改革与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财税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张新, 高宇宁等.国有企业:保障国家财政能力的重要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2) .

[2] 邬德政, 刘鸿渊, 段龙龙等.政府职能转型视角下国企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研究[J].管理世界, 2015 (2) .

[3] 《审计研究》编辑部.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专题研讨会观点摘要[J].审计研究, 2016 (3) .

[4] 戴静静.政府干预下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山东海龙担保圈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2) .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其出现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在我国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科学审视住宅郊区化现象。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审视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住宅郊区化现象,分析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住宅郊区化;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群

文献标识码:A

回顾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前城市化(Pre-urbanization)、集中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和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前城市化时期是工业革命之前,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小,人口比重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集中城市化发生在工业社会时期,以中心区高度向心集聚和中心区人口高速增长为特征。其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进入郊区化阶段,即人口和产业由中心市区向周围地区分散,继而向远离中心区的外围地区扩散。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净迁出增加,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人口增长则较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和90年代初,发达国家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人口迁移流重新返回大城市或城市地区。

据有关报道,我国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住宅郊区化的趋势,郊区尤其是近郊地带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的热点区域。因此,探讨住宅郊区化问题,对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比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城市化情况,探讨我国住宅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住宅郊区化及其出现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郊区化出现在大规模集中城市化之后。20世纪初期,面对集中城市化所显现出来的诸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城市病,人们开始考虑城市由集中转向分散的发展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以及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城市分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为郊区化模式创造了现实基础;同时,政府政策也为城市化迈向郊区化阶段推波助澜。于是,在许多城市郊区涌现出大量远离闹市却又交通便捷、亲近自然的住宅小区,并且一些产业也随之转向郊区。应该说郊区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各个国家都是类似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中心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的状况;协调了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城市在生产、生活、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等。然而,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若不加以管理任其盲目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城市病,最终使蓬勃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遇到阻碍。

1.城市过度扩张与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利用

土地是城市存在、发展的根本,许多城市问题例如住宅、交通、环境等都与它有关。从国外的住宅郊区化来看,郊区化在土地利用上更为粗放。例如美国,由于郊区私人住宅主要是独门独院的房子,层数不多且空间较大,公寓式住房很少,因此土地使用效益不高。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有不少城市采取了加速扩张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模式,没能跳出“摊大饼”的怪圈,造成土地使用越来越紧张。这种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和谐,一方面有限的耕地资源被城市的蔓延和扩张大量吞噬;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布局过于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一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还出现了“城中村”现象,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许多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问题。

2.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从历史经验来看,郊区化往往伴随着道路的发展和私人汽车的普及,这必然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日本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完成汽车普及化时,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在东京、大阪和横滨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每年要发出几十次甚至超出百次的光化学烟雾警报及注意的通知。在我国,一些城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北方一些城市,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造成建筑设施的倾斜、断裂;还有的城市下面是矿井,地下被掏空了,导致地面下沉,这些很容易引发城市灾难。还有些大城市在发展中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且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随着人口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等问题,扭曲了城市的经济生态。此外,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与保险、治安管理以及流动儿童的教育等问题,对城市的社会生态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市历史、自然文化遗产问题

在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过度改造旧城、乱拆古建筑、盲目“克隆”国外建筑风格等问题。这一方面破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使城市的发展失去自身特色,导致千城一面,丧失了城市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例如福建三坊七巷遭到严重破坏,襄樊古城墙被夷为平地,天津被拆掉的金刚桥、老商务印书馆分公司旧址,北京的曹雪芹故居等等。此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发展工业、旅游业,还出现了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度的现象。这种盲目的开发和改造热潮,使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是非常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因而这种破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4.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当城市发展由中心区向周边郊区扩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郊区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不仅意味着郊区农村人口在地理位置方面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还包括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观念制约,即人们思想观念上受长期以来城乡对立的影响,形成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的歧视;政策制约,例如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素质制约,我国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5.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来看,郊区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层面的分化与隔离。尽管居住分化有一定的社会激励作用,比如有利于实现市场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级差地租规律实现地块价值最大化等,但其也存在明显的负社会效应:阻碍

社会不同阶层间交往;使低收入群体更趋边缘化;引发社会矛盾等。法国曾在许多城市郊区建立了大规模、整齐划一的居民公寓楼,“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社会各阶层间缺乏融合与沟通。这使许多城市形成贫富对立的局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城市化发展到郊区化阶段,受土地制度、住房商品化以及政府住房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住宅建筑在资金来源、建筑形式、建造质量与环境标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而使住房在供应层次上产生分异,许多城市已开始出现居住空间的分隔格局,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

二、解决我国住宅郊区化问题的策略

对于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又十分有限的国家来说,正确认识自身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1.城市化进程需要政府主导与公民参与相结合

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城市化的推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其中大量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需要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种利益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巨大压力。这首先在思想上要求政府部门要转变执政观念,深入领会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的观念充分落实到城市建设实处,改变一些城市规划取决于长官意志,实现城市建设统一布局和科学合理规划。其次在实践上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渐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最后在具体措施方面应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尤其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项目如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公民参与制度,如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立法制度等。

2.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工业与城市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在城市化特别是在城市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出现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情况,所以更应特别强调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部门一方面应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土地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新城市主义理念,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构建布局紧凑、功能复合的人性化城市,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促进城市空间合理有序利用。同时,公交体系的完善与人性化步行社区的建设还有利于减少城市碳排放总量,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来自于天赋或历史积淀,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切实加强对城市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可能突出城市原有特色,使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和谐共生。要明确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矛盾和对立的,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注意避免对历史、自然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妥善解决历史名城与古迹合理利用过程中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生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型经济逐步向消费信用型经济转变。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经济转型变得更为复杂,形势也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国家经济体系中观领域的城市经济,应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化挑战为机遇,主动加快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各城市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发展和壮大本地区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这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推进新城镇和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城市合作与协调发展

新城镇建设是指以事先周密计划兴建的新城镇或大型社区来取代现有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随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可以考虑依托郊区原有乡镇,以新城镇建设的方式建设卫星城镇体系,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及其带来的交通、环境和社会管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有关新城镇和卫星城的建设规划,例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都有相应规划。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应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与卫星城镇体系规划和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效益,有效减轻交通、能源、土地资源的压力,推进城市化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土地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坚守中央提出的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方面要求城市政府对土地资源一定要合理规划、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要求进一步拓宽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从城市走向区域,整合发展城市群,推动区域城市间合作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12大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建设城市群、加强区域城市合作的目的,是整合城市资源,在区域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形态,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尤其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更需要进一步分工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

在城市向周边地区的扩展过程中,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成为一项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动力。除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解决郊区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化的农村人口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同时要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城市化奠定良好基础。

7.增加混合居住的社区建设,消除居住隔离

混合居住是指不同阶层和特性的居民在城市中居住在一起。混和居住模式被认为是解决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缓解贫富分化的有效方法。在我国,居住的阶层分隔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更需要及时制定有利于混合居住的发展策略,鼓励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这需要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就综合考虑到混合居住的问题,并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在邻里层面得到社会整合,建设各阶层和谐发展的人文生态社区。

责任编辑:王之刚

上一篇: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民族主义内在矛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