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

2023-10-29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1篇

美元贬值的潜在影响

新年要有新变化。《新广角》的新变化之一就是“解读”栏目的诞生。无论是财经里的生活还是生活里的财经,它们永远也逃脱不了繁杂的数字和严谨的政策的双重直视,而在很多时候,读者需要的是清晰地讲解和明白地阅读,这与智商高低无关。这只与我们的耐心有关。“解读”栏目正是通过对时政、财经信息的耐心解读,来给广大读者以实用性的资讯服务,从而让我们财经里的生活更为殷实以及生活里的财经更为精确。

从2004年年初至今,美元整体汇率指数跌幅高达12.6%。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让-菲利普·科蒂近日在巴黎说,作为纠正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元贬值是不可避免的。

经合组织预计,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6.2%。科蒂在经合组织为发布该组织半年一次的经济展望报告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些经常项目逆差是不可持续的,美元的贬值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目前正处于事情发生的过程中。

科蒂说,经合组织以前计算的结果是,要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美元需贬值25%。但他拒绝预测美元会贬值到什么水平。

解读:据《国际先驱导报》援引海外媒体的报道,美国政府由于减税和发动战争,如今所欠外债高达2.7万亿美元,市场已经肯定,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采取了\"善意忽视\"的放任态度,实际上是想借此\"赖去\"一部分以美元标价的外债。像日本、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用出口赚来的美元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如今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据美国纽约储备银行估计,如果韩国和新加坡的货币升值10%,两国的资金损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高达3%和10%。

金融市场上一直都有\"美国阴谋论\"的传言:美国想通过放任美元贬值来给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国际买家已经囤积了大量资本赌人民币会在最近升值。英国《金融时报》估计,人民币升值10%会使中国政府承受500亿美元的资本损失。假如中国的美国国债资产组合为三到五年期,那么美国利率上升2%会使中国再损失300亿到500亿美元。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美元的持续贬值,会产生美国劳动力市场是否能达到平衡的问题,也就是涉及到美国就业率能否提高的问题,而中国是对美贸易的第一顺差国家,为了减少贸易赤字,美国肯定今后会不断要求中国按市场机制来确定汇率波动,即要求人民币升值。并认为,按照目前趋势,人民币汇率上升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国内资深外贸专家也指出,美元贬值或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上升,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肯定有影响,不过短期内这种影响不会太大。因为,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有55%比重受外资影响,加工贸易中有超过80%受外资影响,因而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潜在影响却不可小视。

中国银行著名外汇专家袁跃东先生也提醒手中仍然持有美元的普通民众,美元的贬值,会使他们手中的美元价值缩水,除非他们把这些美元拿到美国消费,否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兑换成当地货币消费,都会有较大损失。

中部塌陷与崛起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据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

解读: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条件好,在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认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曾提出过类似\"中部塌陷\"的预警,而如今,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是下降的。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而到了2003年,中部地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而西部大开发使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到7月,西部投资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中部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如何链接?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它们的区位辐射功能大都通过核心城市的带动而散发的,那么,对于中小城市众多、特大城市不够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其城市群的连接与形成无疑需要更多的力量加以整合。因为,虽然像武汉、长沙、合肥、太原都在各自省份是当仁不让的核心城市,但当把它们放到整个中部地区进行权衡时,谁能够充当区域领跑的旗手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当然,作为与“沿海率先改革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联结的全新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从单元战略转向多元战略,从单体战略转向整体战略。

高校专业设置看市场脸色

在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解读:这一罕见政策的背景是,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有关调查还可以佐证目前的严峻形势。浙江省有关部门不久前公布了2004年高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公布的196个本科专业就业率中,签约率达到100%的是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汉语言文学(影视)、日语语言文学、油画、文艺编导等30个专业;签约率较低的5个专业分别是播音与主持艺术33.3%,环境艺术设计58.6%,眼视光学64.3%,中医学56.3%和中医骨伤科学45%。176个专科专业就业率中,小教大专班、林学、海洋渔业、中医学专业的签约率达到了100%,高级秘书、装潢设计与工艺、编播、轮机管理专业的签约率分别是3.2%、4.5%、2.9%、0%。

如果再加上一些近年来颇受市场冷落的传统基础学科,如化学、环境科学、历史、哲学等,那很多学科都面临挂牌的危险。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所处环境不同,高校实力不同,也会使得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不同情况。

事实上,专业收不受欢迎,归根结底还得看市场需要不需要。学数学的就没有学数控的吃香,学硬件的就没有学软件的抢手,当然,学金融学的也不会像学逻辑学的那样愁眉苦脸。时代不同了,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受到用人市场的影响,专业与产业挂钩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热专业热的市场导向短期内恐怕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需要《反垄断法》遏制垄断势力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常务副局长宁望鲁透露,在经过17年的反复酝酿之后,中国首部《反垄断法》有望于近期颁布出台。此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报告,使反垄断的对象更多地对准跨国公司,《反垄断法》的起草小组强调,他们并没有回避更受质疑的行政性垄断问题。

解读:有关人士呼吁,对跨国公司隐性垄断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规,以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势力。

因为,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千方百计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地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或供应者等违反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行为,这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在跨国公司密集的苏南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如可获得当地企业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得到熟悉当地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易于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从而取得政府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待遇。这些方式虽然一般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但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对于国内市场体系而言,由于法制在当下还属于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任何体系上的完善举措都不算画蛇添足。就拿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小宪法的《反垄断法》来说,它的诞生,不仅对规范国内垄断行业有好处,而且对规范和控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垄断行业的改革中,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应当是重中之重。而且,它使得老百姓在以后的反垄断行动中第一次做到了有法可依。至少,近来在寿险和车险领域备受诟病的霸王条款终于遇到了克星。

物业税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关于\"年内开始开征物业税试点\"的说法不断蔓延,继广东、湖南先后声称要开展物业税征收试点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大都市以及温州、丹东等中小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可以标志物业税正在紧张酝酿和积极推进之中的是,日前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地方税改革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包括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地方税务局有关负责人,以及国内顶级财税经济专家、学者在内的100多人,就开征物业税进行了研究探讨。

解读:其实,物业税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不仅在于物业税改革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整个地产运营的格局,而且几乎涉及所有的家庭,成为人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个主要税种。

物业税在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由来已久,它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值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比如公路、地铁开通后,沿线的房产价格就会提高,相应地,物业税也要提高。就拿香港的物业税来说,是向拥有坐落在香港任何地区的土地或建筑物或土地连同建筑物的拥有人征收的税,税额是按实际所收租金减去20%作为维修,保养费,再按标准税率15%计算。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火热场面,因此物业税也便提上议事日程。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开征物业税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借物业税的开征来改革房地产现有的税收体制和土地供应体制,主要还是为了开辟税源、扩大财政收入,在这个前提下再适当地调整和改革城镇建设的税费。

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惯例,征收不动产的物业税需要有关部门定期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如果房产不断升值,缴的税也就多了。对购房门槛降低而购置房屋的消费者来说,有可能出现买房容易养房难的窘境。

国企薪酬涨幅首次超过外企

一份2004年国内薪酬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职场的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让国企人高兴:虽然实际收入还远不如外企,但今年国企薪酬的涨幅首次超过了外企。第二个变化让北京人高兴:在各种薪酬排行榜上总是排在上海后面的北京在2004年终于翻身,以3764元的平均月薪水平首次超过上海。

解读:2004年职场两个重大变化中,显然第一个更引人关注。留不住人才,一直是令许多国企头疼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薪酬问题。现在,调查表明国企的薪酬涨幅超过了外企,虽然仅仅是涨幅超过了外企,但也是一个好的趋势。

报告显示,不同性质企业的平均月薪排名与去年一样,从高到低分别是:外企3820元,民企2916元,国企2789元,国家机关2552元。但与去年相比,国企的月薪涨幅达到19%,比外企涨幅高出3个百分点,排名第一。涨幅最低的是国家机关,只有3%。

此次调查的组织者、智联招聘的有关专家解释说,在近年来的各类薪酬调查报告中,国企薪酬涨幅超过外企,还是第一次出现。

这主要应归因于国企正在进行的薪酬制度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的薪酬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国企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厂长经理的收入与经营业绩结合紧密,给负有管理职责的员工更好的回报,在国企已越来越普遍。

据分析,国企薪酬的涨幅主要是来自中高管理层的拉动,普通员工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远远不及外企普通雇员。

经济租05年新名词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盛洪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的“经济租”应该由政府拿走,而不应由企业拿走。

解读:所谓石油经济租,西方国家一般都称为“汽油税”,就是通过征税把“经济租”拿走;欧佩克通过控制产量而提高的价格,也是攫取经济租的方式,被西方人称为“欧佩克税”。有学者认为,现在的石油企业把石油稀缺所带来的价值的很大一块吃掉了。假设每桶油成本是20美元,但现在卖到40美元,中间这20美元实际上是因为石油稀缺导致的价格上升,被经济学称为“经济租”,企业对此没有任何贡献。

早些时候,国际能源机构公布全球石油供需情况报告,2004年中国每日石油需求量达到580万桶,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需求国。而到2010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2亿吨和4.3亿吨。目前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6亿吨和2.7亿吨。预计2005年时有可能到达1.3亿吨。因此,作为耗油大国,国家不得不考虑对于众多石油企业的有效税制管理。

专家指出,政府征汽油税,这样,一方面政府可获得经济租,一方面鼓励节约用油,征税得来的钱还可以用来研究替代能源。

小康之家住房标准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该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对我国居民2020年居住目标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预测,首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住房标准。《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达35平方米,每套住宅平均面积达到120平方米。相应的,厨房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卫生间不低于4平方米、主卧室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解读:有关专家将\"户均一套、人均一间\"的总体目标细分为5大类16项指标,包括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住宅居住品质(定性)、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年住房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等细节指标。———这才算小康之家的房子。《报告》提出的最后一项指标是居住消费支出比率25%。也就是说,老百姓挣的钱将有1/4用于居住。

“推窗见绿”是我们追求的居住环境。《报告》对此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小康时代的居住环境,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11.2%都应该是绿地。这将比我国2002年人均5.36平方米绿地的水平提高一大截。

这则《报告》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实际上暗示了国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预测,即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住房需求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房地产业当然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22.8平米住房面积以及5.36平米人均绿地的现状,足以使得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言风语不攻自破。与此同时,这一《报告》的间接受益者将是建材甚至是钢铁等房地产业的配套行业。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以房地产业为纽带的城市功能性行业将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

有关专家还提醒房产企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居民将从单纯追求\"大房子\"转为追求\"好房子\"。预计2020年后,房产市场将是\"好房子\"的天下。\"与众不同\"将是衡量居民居住品质的重要表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体现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与风格,避免建筑风格的趋同性。

拓展公民境外就业空间势在必行

为了切实维护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拓展境外就业的空间,全国劳动保障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座谈会提出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协调外交、公安、交通、外汇管理、工商等多个部门,逐步实现境外就业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就业谋生为目的的经济性移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公民出境就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几年来,已批准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三百五十多家。截至去年底,流动到国外的劳动力和就业的达五十二万多人,比十几年前增加了十几倍。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流动,境内外的人才资源更是在配置上不断优化。不仅大量海外人才涌入中国大陆,来自内地的各层级劳动力也纷纷转会他国或地区的人才市场之中,参与当地的市场竞争。可以预见,由于中国劳动力素质及层次的不断提升和优化,中国境外流动就业人员总量会进一步增容,而且其服务领域也会由过去的劳动型市场开始向知识型市场转换。

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着长期的就业压力,每年大约新增一千四百多万劳动力,加上现存的失业和下岗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两千四百万人,在农村地区还有近一亿五千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种现实告诉我们,在将国内庞大的劳动力市场看作一种资源的同时,也必须明白这一资源的整体素质尚需提高。因此,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统筹管理就业的职能,已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外交、公安、交通、外汇管理、工商等多个部门,逐步实现境外就业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就是必须的了。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内在作用机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模型,并在模型中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主要层次、环节和步骤,以及进行过程控制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关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的相关理论背景及其管理理念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

收稿日期:2006-10-1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4KJD120097)

作者简介:胡凤玲(1955-),女,安徽无为人,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上官学进(1959-),男,安徽黟县人,南京审计学院副教授。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得关于跨国公司如何构建和控制其海外经营业务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问题,同时,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先前的围绕全球性的成本领先、区位的差异化和海外子公司之间知识转移与扩散等自上而下(top down)的战略控制与推行的层面,转变为针对组织人力资源变革、文化变革以及资源获取等自下而上(bottom up)间接的、项目管理性质的战略性变革层面[1]。不过,这一变化引发出一个新问题:在战略性变革过程中,如何对跨国公司整个范围内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进行控制?本文拟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机制出发,运用过程控制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变革机制

企业战略是动态协调企业和客观环境之间适应性关系的有机系统,企业在这一层面所进行的变革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过去选择的目前正在实施的战略方向或路径的改变,它必然会改变组织资源的配置方式。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完善的渠道体系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和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在考虑了企业多国战略活动以及企业国际经营目标以后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政策、实践等相关问题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当然,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必要组成要素,同时也对企业国际战略的实施产生关键性影响。跨国公司有别于国内企业的核心问题在于,考虑企业全球战略条件下的海外子公司的当地适应性问题,并认为这对矛盾性因素——子公司间联结及其内部运作,是影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的战略构件。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所谓联结问题的战略实质就是控制与多样化,而内部运作战略本质则是当地敏感性和战略适应性问题,并由此决定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政策与实践的决策和选择。而最终判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优劣的依据,则应该由其对企业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影响和贡献程度来决定[2]。

然而,先前的关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变革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或“战略性匹配”(strategic fit),对于这一变革内部的过程和各个组成部分(海外子公司)之间相互的关系则较少述及。针对此问题,Francis和Sinclair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探讨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内在机制[3]。图1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内在机制从社会结构运行的过程来看,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外部离散性因素与内部整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见图1)。变革的阶段是按层次循环进行的,包括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其中,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循环过程的核心,战略演化是其外在的表现;战术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承接自上而下(top 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战略控制与推行的桥梁,是获取外部资源和支持与补充“新政”的主要载体,是战略变革的主体;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日常的管理等方面,是战略整合的主要承担者。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的过程理论

关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上述过程的理论解释,目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变量理论(variance theory)和过程理论(process theory)。变量理论是传统的用于研究战略变革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范围内战略变革的方法,是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影响因素(如X1、X2)作为自变量来解释战略变革的程度Z,即因变量,其通常的假设或结论往往是X1、X2与Z成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4]。但是这种方法过分地关注了事件的结果,忽视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具体的运作方式。而具有多元分析和层次分析特征的过程理论则可以通过将变量理论整合进其分析框架中,从而实现对整个事件的行为、战略选择、情感认知、战略变革的效果等进行总体的评价[5]。

(一)过程理论维度与内容

从本质上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三个维度:1.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即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利用;2.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有关的三个国家,即东道国、母国和第三国;3.跨国公司的三种员工,即东道国员工、母国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而所谓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员工类型和企业经营所在国类型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组合[6]。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控制的过程理论,首先是社会维度,即东道国、母国和第三国之间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距离,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将不同地域产生的竞争优势进行跨政治跨文化转移的能力;其次是组织维度,即海外子公司建立一种支持其公司使命和战略运作模式的组织文化,以及形成一种在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学习与适应的能力;第三是关系维度,即海外子公司对总部的承诺,包括与母公司相互认同的程度、信任的程度以及对资源依赖的程度。

(二)过程理论的特征与步骤

过程理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不同层次分析的内在连接性,包括社会层次、经济层次、产业层次和组织层次;2.具有不同时间维度的内在连接性,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3.能够动态地展现战略管理的内容和行为;4.具有丰富的因果关系循环特征[7]。在战略变革中,我们还可以从另五个方面来理解过程理论的特征:1.实质性,即战略形式表现性和有形性的程度;2.表述性,即关于战略使命陈述的公开性或正式表达的程度;3.顺序性,即战略变革要点发生的先后次序;4.目标的解读性,即组织成员对战略陈述的理解与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5.风格的匹配性,即组织现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变革目标的支持与匹配程度[8]。过程理论框架下战略变革的实现包括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三个环节是惯例化环节,即将新的安排和行为方式吸纳进组织惯常的管理体系中;具体化环节,即使得组织战略变革的意图体现在员工实际的行为中;沉淀环节,即上述概念和安排的制度化过程。五个步骤分别是:1.表述一个能够吸引相关人员情感的想法或观点;2.构建一个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3.深入贯彻到组织的各个部分;4.适时地反馈与调整;5.坚持不懈,循环进行[9]。

三、面向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见图2。图2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

(一)模型的主要特征

该模型的核心是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对其进行控制包括上述的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涉及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变量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各构成要素的作用方向纯粹是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明确说明了一系列行为的前因后果,但很少注意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的相互影响。在变量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战略的选择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系统最优化的制约[10]。而在过程模型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分析框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以被设计或随机演化的,而且,通过持续的互生互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显得很清晰。正如把战略定义为适应性调整一样,这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所引导,其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体系产生反应,也反过来塑造了外部环境和跨国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状态与路径。也就是说,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其组成部分与发展的形式。所有这些内外部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反过来也被绩效所影响。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通过强调动态的变量含义及其关系、相互的因果关系、在模型内与模型之间的整合,延伸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价值网络的变量关系框架,并特别强调了联系不同变量、自我影响、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变量的过程与历史发展路径。

(二)模型的理论背景介绍

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可以作为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和实践若干假设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我们从过程理论的视角理解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控制的实质,并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首先,在战略变革的初始阶段,在跨国公司范围内全面提升战略宣言、声明和承诺的可信度与新奇程度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变革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组织及其成员面对变革,特别是面对人力资源方面变革时的疑惑取决于对变革形式、内容和方式的理解程度。在理论上,这一过程体现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控制的配置学派的观点:1.利用计划;2.常常在企业“哲学”的指导下,根据公司战略和雇佣政策来设计和管理人事系统的规范方法;3.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政策与明确的企业战略相匹配;4.将组织成员视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11]。

其次,随着变革过程的深入和涉及范围的扩大,需要来自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支持者和转换者对于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理念的更加深入的解读与领悟,同时更需要有来自于变革成效的现实的说服力。一个组织在实现其战略目标方面的长久成功取决于其成员对于战略实施成效的理解与信服,以及这种预期与战略需要相一致的程度。Martin和Beaumont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持续的说服和解释对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进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再次,衡量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成效的主要指标,是整个系统内组织成员在态度、认知和行为方面外显变化的程度与持久性。特纳指出,社会系统是一种“互动”的系统,而这种社会系统具有四种基本功能:1.适应,即关注于以某种可持续的方式,将一个给定的系统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2.目标达成,即引领系统资源取得共享目标;3.整合,即以规则的方式将行为单位彼此联系在一起;4.潜在的模式维持与张力控制,即确保系统在基本运动中的连续性[13]。这同时也是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过程控制模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的深刻体现。

(三)过程控制模型指导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理念的演变

从理性系统的视角看,组织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理性概念所包含的许多因素。这里的理性是指狭义上的技术或功能理性,是为了最有效地达成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辑[14]。Wright指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模式,而且这个模式能够使得企业有效合理地完成其经营目标[15]。但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所产生的这种合理性与规范化在组织成员行动体系方面占有的逻辑地位,与熵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相似。“熵”描述了系统能量的转化方向,即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的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的方向转化。在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过程中,各种有效能量逐渐转化成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合理性与规范化的实现,于是便出现了能量的衰减或沉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逐渐开始僵化,难以适应变化的要求,从而呈现出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理念的工具理性倾向。

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体系既是一种组织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主要是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角度来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组合问题,因此,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控制理念应该既向子公司人员提供关于本企业的规律性认识,使其获得清醒的理性(即工具理性),又能促进子公司人员的信仰形成与价值的实现,满足子公司人员的终极关怀(即价值理性)。Schuler和Walker指出,可以用5P,即人力资源理念、政策、计划、规则、流程将企业的各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整合起来,与企业的战略需求系统和价值创造系统进行有机地联结,从而构建起价值理性导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系统[16]。由此,企业成员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组织的期待与奖励便会拥有一种“共同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体系的这种“价值理性”在跨国公司战略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战略、母公司与子公司、人员、文化和业务流程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使得跨国公司的运作保持一种高效率。

四、结语

一项以275名各类管理者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战略实施是影响企业管理体系和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战略实施的能力比战略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所以,过程控制在企业战略实施与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内在作用机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模型,并在模型中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主要层次、环节和步骤,以及进行过程控制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关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的理论背景及其管理理念的演化发展,而针对这些理论背景选取相应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llan Bird, Schon Beechler. Links Between Business Strategy and HRM Strategy in U.S., Based Japanese Subsidiar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Studies,1995,(first quarter):23-46.

[2]Schuler R S, Peter J Dowling,Helen,DeCieril.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s of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2,(12): 7617-7641.

[3]Francis. H, Sinclair J. A Processual Analysis of HRM-based Change [J]. Organization,2003,10(4): 685-706.

[4]Bagat R S,Kedia B L. Reassessing the Elephan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 MA: Blackwell,1996.521-523.

[5]Langley A. Strategies for Theorizing From Process Data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 308-324.

[6]赵曙明,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

[7]Pettigrew A M. 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 [M].Chichester:wiley, 1995.271-289.

[8]Ford J D, Ford L W. The Role of Conversations in Producing Intention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 541-570.

[9]Huy Q N. Emotional Cap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adical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 325-345.

[10]Farjoun M.Towards an Organic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561-594.

[11]Hendry C, Pettigrew. HRM-an Agenda for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0,(1):217-251.

[12]Martin G, Beaumont P B. Control and Commitment in MN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9,10(1): 21-42.

[13][英]特纳(Turner, B. S).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4-146.

[14][美]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1.

[15]Wright P.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8,8 (3): 187-192.

[16]Schuler R S,Walker J W.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Summer):5-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3篇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下,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经营战略的调整,重组全球各个经济体和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变化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及时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脉搏和方向,制定适时的经营策略,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仪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巨型跨国公司主宰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征: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高。

一、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发展策略的主要趋势

(一)以知识为基础,整合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在全球生产网络(GPN)来布局和实现的,即以跨国公司总部为核心,根据价值链分工或者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作为旗舰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在高技术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重要的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售后服务几个环节上不惜重金。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被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实现技术优势为前提的。以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为例。英特尔通过整合其生产体系,使其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英特尔将半导体成本结构中的高附加价值部分——硅片生产与加工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留在美国,而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装配和测试活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目前,英特尔大约2/3的制造劳动力在美国、11%在马来西亚、8%在菲律宾、4%在爱尔兰、3%在以色列、1%在中国。英特尔因此保持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内部化。英特尔的许多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NEC等也先后以同样的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重新组织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

(二)技术创新全球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步伐,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在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R&D活动显然正在随着跨国公司其它职能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而走向全球化,尽管速度要慢一些。随着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沟通与组织系统,内部交易与协调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适应性和支持性)R&D努力。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分散化。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建立14家研究机构。随着海外研发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海外R&D投入也大幅增长。二是以技术为主的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以医药行业为例。医药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90%表现为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现代生物医药的研发过程表现为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投入、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一种新药需要3—8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周期为7—10年。

当然,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的丰富资源等,这种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内容的“归核化”

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把它称为“归核化战略”,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归核化战略不等于专业化战略,而是“围绕核心能力的适度多元化战略”。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第一,将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砍掉”。第二,通过兼并与收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第三,对附加价值低的业务进行战略性外包。

(四)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间合作进一步加强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战略联盟或各种各样的合作成为众多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硬件企业间、不同层次上的软件企业间甚至同一层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之间,各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将日益增多,呈现出一种交叉型的立体网络化态势。

(五)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

面对变化,跨国企业分别进行了称为“企业流程再造”及“企业X再造”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公司组织结构更趋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授权和分权更为普遍。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缩短了信息流程,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贴近市场,易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理性决策;另一方面,这种管理结构使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抛开具体的管理事务,集中精力研究和把握公司的整体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已采用网络管理结构。

(六)注重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

20世纪末,兼并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在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更是在强强之间进行。

(七)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传播、利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技术跨国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核心地位。

二、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也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

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始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种投资战略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华单项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投资技术含量水平的提高及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上。当中国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以后,为了使产品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加快产品当地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基地就成了必然选择。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调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加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逐年下降。2002年,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是本国人的3倍。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倾向也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从而降低了技术外溢的可能性,这将拉大在高科技领域中资与外资的技术差距。如何缩小技术差距将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仰仗三资企业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力地位已经确立,并表现出继续上升的势头。2004年1—6月,三资企业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8.8%和2.3%。

我国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与通讯设备、医药、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等高技术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国子公司出口贡献率接近九成。

(三)加快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组和战略联盟

随着我国市场更加开放,以及并购政策的放宽,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意图明显增加。例如,在医药行业,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大型跨国医药巨头中已有18家进入我国,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国内站稳脚跟,已占据国内近50%的医药市场份额,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更多的跨国公司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也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中国企业缩小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在企业规模、利润水平、技术能力、品牌价值、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内的分工处于下端。跨国公司掌握资本、技术、营销网络、品牌、标准、供应链等关键资源,其经营活动集中于高收益率部分——研究与开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我国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分工中主要集中于低收益率部分——产品的组装和加工。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成为向跨国公司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给养的“超级吸盘”。中国本土企业的角色更多的是“加工车间”。由于企业的行业地位被锁定在微利的低端,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本土化。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并加强了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的功能,这势必造成企业间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争夺。跨国公司先进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和优厚待遇,将从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吸引大量高级人才,从而导致逆向技术扩散问题。

三、启示与建议

启示之一: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的弊端仍是直接影响高科技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加快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才能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二: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流程,实现组织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与管理架构的变革,始终是全球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尖端课题。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组织管理的安排必须有利于市场、研究与开发和制造部门之间的跨职能交流,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微软、IBM、波音、西门子、索尼等一批企业先后对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进行调整。其共同的特征是:(1)以产品为中心,把事业部的思路运用到最基层;(2)发挥小型团组作用,如产品单位、程序开发等的作用,充分授予他们经营管理权限;(3)简化部门和结构,把直线单位和职能单位合并在一起,降低协调和管理的复杂度。

启示之三:立足国内市场,面向海外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走出去”应立足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经济实力,面向海外市场。

启示之四:逐步实现由模仿创新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使研究与开发靠近市场

技术的变革往往给“后来者”提供赶超的机会。基于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为“后来者”赶超先进企业带来“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企业创新的能力,形成自有技术优势。

启示之五: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兼并、改组、联合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启示之六: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启示之七: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启示之八:创新的价值在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建议:

(一)实现国家科技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

(二)要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

(三)科技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应向企业倾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健全高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五)必须提高高科技产业政策效率,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实施过程的协调和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已经愈演愈烈,他们成就了世界经济发展共融,对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也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不完全取决于市场,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民营企业则具备经济人属性,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主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目标,所以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其跨国经营的现有模式、内在优势以及国际机遇,并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跨国经营本土化优化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 民营企业 内在优势 模式 本土化优化策略

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经济转型后,我国企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民营企业领头的跨国经营活动愈演愈烈。从狭义内涵来讲,跨国经营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理念与执行模式,从广义层面来讲,它则代表了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包括对外技术转让、进出口贸易、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我国民营企业想成为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就必须拥有前期一定的规模与财富、经验积累,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积累更多财富、经验,逐渐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最后实现本土化经营,稳定立足于海外市场。可以说,它是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1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相关内容阐述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目前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大企业都已经在海外实现了本土化运营,并不断扩大运营规模。为了深入了解他们的运营状况,有必要从这些企业的内在优势与国际机遇两方面展开阐述。

1.1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内在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存在内在优势,具体来讲包括三点。

第一,民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并不好,所以长久以来就锻炼了他们投资决策果断、敢于跟进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生存求发展能力,在市场风险规避方面也很有心得。再者,民营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竞争力和生命力,他们敢于开拓海外国际市场,而且在经济活动表现方面灵活性更大,个性化需求更多。第二,民营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优势,他们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具有监督与激励的双重约束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员工出现任何搭便车的走捷径行为,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在我国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责任明确同时也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对适应国际市场的欲望相当强烈。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利润最大化”道路也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强烈的自主性也让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民营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市场的平衡及最优配置贡献力量。作为民营企业,他们多以家族式企业为主,所以他们产权明晰,决策者的决策权更大,这省去了层层批示的复杂决策过程,在针对海外的跨国投资决策上更有效率。第三,民营企业具有成本与技术优势,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销售为主,所以它的成本优势就相当明显。相比于发达国家高昂的企业制造人工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能为发展中、低收入国家市场所接受,当然也适配于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所走的正是这条低成本、小批量生产营销模式,他们将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借鉴过来并进行针对性改造,提炼出符合于所处国家的本土化市场需求,经营过程极具实用性,用较低的生产投入换取了较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1.2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国际机遇

基于上述内在优势,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运作基础雄厚,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良好的国际机遇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商业契机。

(1)国际市场消费形式转变。国际市场消费形式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趋于高度个性化与多元化,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商品逐渐被个性化商品所取代,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并倾向于体验式消费过程,热衷于专属定制产品。基于这一点,我国民营企业就拥有了更多参与跨国经营的契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具特色,生产更有效率,像食品、中药、丝绸等技术尖端、特色浓厚且难以被模仿,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在国内铺开生产线,生产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实现跨区域海外本土化经营,从生产到营销每一环节都有巨大优势。(2)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实现了互补性发展,对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水平缓慢且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迫切需要招商引资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就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契机。近年来,我国大量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另外,由于我国连续多年面向发展中国家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影响了国家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介入与其直接投资的固有优势无疑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民营企业的跨国本土化经营也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与支持。(3)外资限制放宽。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放宽外资限制的重要决策,这也直接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促成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转型。就这一点改变来说,它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降低,也放宽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出口口径,让民营企业更能通过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更顺畅地实现跨国本土化经营过程,让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空间更大更自由[1]。

2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几家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方面都开展的十分顺利,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跨国本土化经营经验。下面主要围绕联想与华为两家公司来探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模式。

2.1 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联想公司成立多年,在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方面颇有经验,已经形成了企业经营全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海外20余个国家都有跨国经营业务活动。他们的跨国经营发展之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流程。

初期计算机服务业务积累初始资本——成功研发“联想汉卡”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科研队伍转型为经营型队伍——基于海外品牌电脑分销建立跨国经营渠道——确立市场优势打开生产领域——不断兼并收购扩大规模——提高核心技术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

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联想的主要市场进入方式以兼并收购为主,不断在海外建立战略同盟,根据3L-3E理论来学习跨国经营内容,实现杠杆化过程,将人员、设备、资本都从母公司转移到海外,最终帮助联想在海外形成内生性优势,达成本土化经营目标。在具体的经营操作行为上,联想集团在2014年正式收购IBM,获取了更多海外战略性资源,包括IBM的专利技术与研发团队,在通过整合与适配后融入到联想企业中,增强了企业自身实力。通过并购,联想不但学习了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与海外组织管理经验,也获得了更多优质的国际销售渠道,提升了自身品牌知名度。现如今,联想在国内外已经正式形成了集团化组织模式,它的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发达,运营模式及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联想产品在海外的跨国竞争优势力量[2]。

2.2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采用了技术竞争融合品牌竞争的综合性模式,它在跨国经营竞争方面更加主动有侵略性,直接利用技术竞争模式占领市场,并在海外建立跨国研发中心,综合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技术资源,发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就目前来看,华为在累计申请专利方面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翘楚佼佼者,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公司,它在跨国经营品牌保护意识方面非常到位,特别是在WTO成员国与巴黎公约成员国范围内都享有品牌产权特别保护。

3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未来发展策略——以华为公司为例

华为作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翘楚,现有跨国经营发展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为未来明确更好的发展策略,为此本文也提出以下三点。

3.1 成立R&D本土研发机构

华为若想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活动,实现海外本土化的稳定立足,就要首先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那就是基于经济与科技实力基础的综合企业实力比较。就目前来看,全球电子科技产品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含量,许多企业都设有海外本土化研发机构,其中科技机构与高等学府合作发展,形成“技术立业”。所以说这些企业发展模式也应该为华为所借鉴,在海外加大投入,扩大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缩短自身与一线电子行业企业的实际差距。所以,华为一定要成立独立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本土研发机构,借助海外技术体系力量与工业设计产品范例,实现对自家产品的技术测试与标准制定过程,确保华为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

在构建海外R&D本土技术研发机构过程中,华为还应该确保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当地本土化市场为主力导向,以本土消费者为主体来开发、设计产品,在保留企业原本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确保以特有控股模式来强化企业的独资或合资跨国经营过程,强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以及贸易过程。

3.2 全面实现产品制造的本土化发展态势

华为公司应该全面实现产品制造本土化,因为这更有利于其在海外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海外的规模。同时在产品零件加工与材料采购等方面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发展态势,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强化竞争力优势,实现产业整体的国际化经营。

3.3 全面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

华为应该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基于人力资源就地取材,即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上来发展人力资源,将更广泛的人才挖掘与规划建立在自身企业的战略储备当中,实施纯粹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当然,华为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也要多吸取其他企业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要求人才满足跨文化管理能力要求,争取建立一支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团队,为华为在跨国经营本土化进程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4]。

4 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一定要克服东道主国家经济环境及文化冲突等现实难题,学习国际化经营理念,在稳定自身经济资源能力的同时强化经营活动模式,实现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融通,为企业的全面跨国本土化经营发展奠定技术与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劉宸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营销策略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6(Z1).

[2] 李珺.海信集团跨国经营本土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 袁小烽.通讯企业跨国化经营战略研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商论,2015(27).

[4] 孙广鑫.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战略及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及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策略

一、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

(一)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状下,我国企业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当企业的生产销售单纯面向国内市场时,其可有效利用的资源会受到国内市场条件的限制,要么成本高昂,要么难以寻找而使得企业生产销售无法满足规模性、经济性的要求。企业只有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通过竞争促进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等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

(二)捕获更多的市场机会

经济全球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于国内大量生产长线产品的企业而言,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国内市场以外并由此获得更多的顾客,同时通过在其他国家延长或更新产品生命周期来避免国内市场的饱和,进而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如,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了时间差与地区差的特点,当企业某种产品在国内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时,在另外一些国家却还处在导入期或成长期,此时,将产品打入这些国际市场,就等于是延长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再如,国际市场需求较之国内市场需求更具多样化,这也会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

我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一方面,国际市场容量巨大,企业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能够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扩大企业规模也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四)可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声誉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锻炼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企业的发展思路,锻造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型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本身就可以提高企业在本国市场内的声誉和地位。另外,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企业通过对外交流,还可以扩大自身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1]。

二、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已开始完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奇瑞QQ在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1月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牵手中东、东南亚多个国家;联想2004年12月与IBM签署协议,以12.5亿美元购入IBM全部PC业务;上汽集团2005年1月宣布收购韩国双龙48.92%的股票,成为双龙最大的股东;TCL收购汤姆逊,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华星集团收购阿联酋电视台,以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事实都说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同日本及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国内企业的营销知识、技术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仍旧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水平,所以许多企业的营销观念仍然还停留在“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的演变。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营销观念上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

(二)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进行了三十一年,而企业真正开始自主进入国际市场才是近二十年的事,与国际市场的长期隔绝,使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国外企业已积累有百余年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时候,我国的企业则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宏观、微观环境,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国际经商惯例,本国对外贸易规章、运货、报关、检验等手续,各国关税及非关税方面的规定,国际汇兑、国际法律、保险、运输知识等等还都处在学习和熟悉的阶段,更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语,并具有国际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可以说,国际市场经验和能力方面的缺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三)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联系市场和企业的纽带,没有市场调研企业就很难在目标市场获得成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信息资料很多,而市场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企业应深入目标市场做充分调研。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懂得重视国内市场调研,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企业要么否认国际市场调研的价值,要么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境外目标市场的调研;有的虽然调研了,但数据不充分,调研结果没有真正反映国际市场的实际,导致不少企业在开拓与国内有差异的国际市场时屡遭失败。

(四)产品质量、结构有待改善

面对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除了少数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以外,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在品质、功能、包装和服务方面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使得我们的许多产品要么由于达不到相应标准而无法对外出口,要么就是出口了也只能被当作低档商品来出售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时至今日,“Made in China”仍然在一些国际市场上被认为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结构还存在着严重地不合理性。绝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初级品、低值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很小[2]。

(五)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知识产权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保护神。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要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了解还相当粗浅和模糊,要么出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需求,知识产权的事先保护支出与事后维权支出十分有限。由此引发我国企业自主品牌被恶性抢注的事件屡屡发生:“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英国被抢注;“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女儿红”、“杏花村”等中华老字号都曾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这给开拓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四、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一)树立营销观念

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商品极大丰富的年代,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从“企业生产什么,顾客接受什么”向“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转变。企业管理者只有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立足目标市场,研究目标市场的规律、研究目标消费者的行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在产品生产、价格制定、渠道建立及促销组合等方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国际市场开发经验

我国企业应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世界500强企业如通用、保洁、丰田等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际,有选择的学习。学习可口可乐的品牌打造、学习沃尔玛的渠道建设……同时还要学习国内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如何成功地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并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行业、自己企业的国际市场开发方案。

(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商品流通的桥梁。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国内市场所没有的变数,如关税及汇率的变化、当地的政策法规、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变化因素大大增加,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消费者需求个性更加明显,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变化更趋复杂。面对这些情况,哪个企业信息掌握得越迅速、准确、可靠,产品更新换代越快,生产计划安排越得当,哪个企业就能更好更快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就能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3]。

(四)改善产品结构及质量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品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不同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爱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国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差异;地理环境与气候的迥异,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红色在我国被视为喜庆的颜色,但在印度红色就不被看好;另外在产品包装、命名等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提供与之适应的产品。改进产品结构,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等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自主品牌的建立、培养及推广,增强品牌的溢价功能。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的重要武器。美国、日本等国家明确提出了本国知识产权战略,并把其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促使竞争的源泉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知识生产”。在我国,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所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不能落后,特别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更应如此。首先,要提高全民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其次,国家应支持企业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办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再次,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加强了解国外知识产权执法信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学习外商投资企业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经验。最后,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开展专利打假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同台竞技。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出色的表现,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市场的规律及变革趋势,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赢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慧碧仙.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9.

[2]董祥宾,陈刚.市场营销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9.

[3]迈克尔·R·津科特.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8.(责任编辑/肖莉虹)

跨国企业经济理论研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中小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必须认清挑战,抓住机遇,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优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跨国经营 战略分析

企业自进入国际市场以后,就转变成为一家跨国企业。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以后,除了要让自身产品从国内市场走进国际市场,还要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管理水平,及时接轨于国际,真正摆脱国内市场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重,只有了解自身优势,主动采取应对策略,才能确保跨国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一、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优势

(一)经营灵活

通常而言,资金少、规模小和管理人员少是中小型企业主要特点,市场进退成本不高,所以可以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些优势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即可我们常说的“船小好掉头”。此外,中小型企业上马的项目通常很小,投资额度也不大,筹资较为简单,加之很多项目建设工期不长,可以迅速让产品进入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中,同时产品退出也非常容易。中小型企业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设计并生产很多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产品具备极强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二)拥有特色产品与适用技术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具备民族特色的产品,常见的有中药、茶、丝绸等,这些产品主要由中小型企业以及很多手工作坊生产。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在很多领域不具备现代尖端技术,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不过却拥有很多适用技术,如劳动密集型技术、小批量制造技术等,这与发展中国家国情更为相符,更加贴近市场。并且很多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引进技术,可以就地取材,价格相对低廉,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畅销于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开发这些产品,能够防止直接与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开拓了独特的市场空间,并形成了自身品牌优势。

(三)产权优势

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这是其主要优势之一,这与国有股东缺位的国有企业相比,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上的问题,造成国有企业很难在跨国经营中收获理想效果。从相关部门调查分析中可知,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与亏损的比例均为1/3,主要原因是未能解决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机制,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海外流失的问题[1]。而中小型企业有着明确的产权,经营者利益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是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良好保障。

二、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对策

(一)完善融资政策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才能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采取一定法律措施,对中小型企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资金来源以及职责等进行明确。此外政府要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方法,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利用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措施,如降低对中小型企业的税率,提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并对中小型企业实施出口补贴等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各地区职能部门和金融主管机构,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将更多金融服务提供给中小型企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是中小型企业不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主动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则无法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难以保证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对此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尽快优化产业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此外中小型企业还要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重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此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

(三)利用电子商务

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可以让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减少所投入的经费,解决中小型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的问题;二是电子商务可以防止中小型企业被中间商制约与盘剥,最大限度发挥出成本的优势;三是电子商务可以增加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的机会,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就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四是电子商务能够省去出口贸易环节,从而提升效率,减少交易时间;五是网上贸易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中小型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让企业跨国合作有了良好的条件。中小型企业能够与国外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确保自身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在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范围[2]。随着合作的升级,还能够得到新兴工业的立足点,实现中小型企业与信誉良好、资源丰富的公司合作。中小型企业在国外战略伙伴的协助下,可以解决自身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大力支援,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自身经营绩效的提升。

(五)培养国际市场营销人才

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人员而言,具备丰富国外工作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因此,当前要加大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求。同时中小型企业还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人才机制,将更多具备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人才吸引起来,为跨国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总之,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能够正确贯彻并落实我国的“走出去”战略,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要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跨国经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志刚.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32—33

[2]李恒.分析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模式[J].中国商贸,2015(3):10—11

(潘银杰,1994年生,浙江宁波人,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上一篇:自然科学素质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意义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