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2024-01-20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已经愈演愈烈,他们成就了世界经济发展共融,对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也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不完全取决于市场,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民营企业则具备经济人属性,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主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目标,所以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其跨国经营的现有模式、内在优势以及国际机遇,并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跨国经营本土化优化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 民营企业 内在优势 模式 本土化优化策略

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经济转型后,我国企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民营企业领头的跨国经营活动愈演愈烈。从狭义内涵来讲,跨国经营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理念与执行模式,从广义层面来讲,它则代表了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包括对外技术转让、进出口贸易、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我国民营企业想成为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就必须拥有前期一定的规模与财富、经验积累,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积累更多财富、经验,逐渐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最后实现本土化经营,稳定立足于海外市场。可以说,它是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1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相关内容阐述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目前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大企业都已经在海外实现了本土化运营,并不断扩大运营规模。为了深入了解他们的运营状况,有必要从这些企业的内在优势与国际机遇两方面展开阐述。

1.1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内在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存在内在优势,具体来讲包括三点。

第一,民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并不好,所以长久以来就锻炼了他们投资决策果断、敢于跟进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生存求发展能力,在市场风险规避方面也很有心得。再者,民营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竞争力和生命力,他们敢于开拓海外国际市场,而且在经济活动表现方面灵活性更大,个性化需求更多。第二,民营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优势,他们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具有监督与激励的双重约束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员工出现任何搭便车的走捷径行为,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在我国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责任明确同时也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对适应国际市场的欲望相当强烈。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利润最大化”道路也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强烈的自主性也让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民营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市场的平衡及最优配置贡献力量。作为民营企业,他们多以家族式企业为主,所以他们产权明晰,决策者的决策权更大,这省去了层层批示的复杂决策过程,在针对海外的跨国投资决策上更有效率。第三,民营企业具有成本与技术优势,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销售为主,所以它的成本优势就相当明显。相比于发达国家高昂的企业制造人工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能为发展中、低收入国家市场所接受,当然也适配于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所走的正是这条低成本、小批量生产营销模式,他们将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借鉴过来并进行针对性改造,提炼出符合于所处国家的本土化市场需求,经营过程极具实用性,用较低的生产投入换取了较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1.2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国际机遇

基于上述内在优势,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运作基础雄厚,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良好的国际机遇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商业契机。

(1)国际市场消费形式转变。国际市场消费形式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趋于高度个性化与多元化,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商品逐渐被个性化商品所取代,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并倾向于体验式消费过程,热衷于专属定制产品。基于这一点,我国民营企业就拥有了更多参与跨国经营的契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具特色,生产更有效率,像食品、中药、丝绸等技术尖端、特色浓厚且难以被模仿,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在国内铺开生产线,生产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实现跨区域海外本土化经营,从生产到营销每一环节都有巨大优势。(2)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实现了互补性发展,对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水平缓慢且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迫切需要招商引资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就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契机。近年来,我国大量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另外,由于我国连续多年面向发展中国家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影响了国家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介入与其直接投资的固有优势无疑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民营企业的跨国本土化经营也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与支持。(3)外资限制放宽。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放宽外资限制的重要决策,这也直接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促成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转型。就这一点改变来说,它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降低,也放宽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出口口径,让民营企业更能通过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更顺畅地实现跨国本土化经营过程,让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空间更大更自由[1]。

2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几家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方面都开展的十分顺利,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跨国本土化经营经验。下面主要围绕联想与华为两家公司来探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模式。

2.1 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联想公司成立多年,在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方面颇有经验,已经形成了企业经营全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海外20余个国家都有跨国经营业务活动。他们的跨国经营发展之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流程。

初期计算机服务业务积累初始资本——成功研发“联想汉卡”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科研队伍转型为经营型队伍——基于海外品牌电脑分销建立跨国经营渠道——确立市场优势打开生产领域——不断兼并收购扩大规模——提高核心技术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

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联想的主要市场进入方式以兼并收购为主,不断在海外建立战略同盟,根据3L-3E理论来学习跨国经营内容,实现杠杆化过程,将人员、设备、资本都从母公司转移到海外,最终帮助联想在海外形成内生性优势,达成本土化经营目标。在具体的经营操作行为上,联想集团在2014年正式收购IBM,获取了更多海外战略性资源,包括IBM的专利技术与研发团队,在通过整合与适配后融入到联想企业中,增强了企业自身实力。通过并购,联想不但学习了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与海外组织管理经验,也获得了更多优质的国际销售渠道,提升了自身品牌知名度。现如今,联想在国内外已经正式形成了集团化组织模式,它的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发达,运营模式及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联想产品在海外的跨国竞争优势力量[2]。

2.2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采用了技术竞争融合品牌竞争的综合性模式,它在跨国经营竞争方面更加主动有侵略性,直接利用技术竞争模式占领市场,并在海外建立跨国研发中心,综合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技术资源,发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就目前来看,华为在累计申请专利方面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翘楚佼佼者,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公司,它在跨国经营品牌保护意识方面非常到位,特别是在WTO成员国与巴黎公约成员国范围内都享有品牌产权特别保护。

3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未来发展策略——以华为公司为例

华为作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翘楚,现有跨国经营发展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为未来明确更好的发展策略,为此本文也提出以下三点。

3.1 成立R&D本土研发机构

华为若想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活动,实现海外本土化的稳定立足,就要首先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那就是基于经济与科技实力基础的综合企业实力比较。就目前来看,全球电子科技产品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含量,许多企业都设有海外本土化研发机构,其中科技机构与高等学府合作发展,形成“技术立业”。所以说这些企业发展模式也应该为华为所借鉴,在海外加大投入,扩大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缩短自身与一线电子行业企业的实际差距。所以,华为一定要成立独立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本土研发机构,借助海外技术体系力量与工业设计产品范例,实现对自家产品的技术测试与标准制定过程,确保华为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

在构建海外R&D本土技术研发机构过程中,华为还应该确保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当地本土化市场为主力导向,以本土消费者为主体来开发、设计产品,在保留企业原本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确保以特有控股模式来强化企业的独资或合资跨国经营过程,强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以及贸易过程。

3.2 全面实现产品制造的本土化发展态势

华为公司应该全面实现产品制造本土化,因为这更有利于其在海外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海外的规模。同时在产品零件加工与材料采购等方面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发展态势,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强化竞争力优势,实现产业整体的国际化经营。

3.3 全面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

华为应该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基于人力资源就地取材,即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上来发展人力资源,将更广泛的人才挖掘与规划建立在自身企业的战略储备当中,实施纯粹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当然,华为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也要多吸取其他企业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要求人才满足跨文化管理能力要求,争取建立一支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团队,为华为在跨国经营本土化进程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4]。

4 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一定要克服东道主国家经济环境及文化冲突等现实难题,学习国际化经营理念,在稳定自身经济资源能力的同时强化经营活动模式,实现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融通,为企业的全面跨国本土化经营发展奠定技术与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劉宸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营销策略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6(Z1).

[2] 李珺.海信集团跨国经营本土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 袁小烽.通讯企业跨国化经营战略研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商论,2015(27).

[4] 孙广鑫.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战略及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跨国经营方式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参与形式及经营活动的运作方法,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力及优势、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作出明智的选择才可实现跨国经营效益最大化。本文拟简述之。

一、独资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创建或收购方式在海外创办独资企业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其法律形式有二:分公司和子公司。前者只是总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机构,不具法人资格,须由总公司授权才可开展业务。后者为独立法人,有自己的名号和章程,财务独立,可独立进行诉讼活动并受东道国法律管辖。

独资企业的组建方式亦有2种,一是创建,二是收购。前者又称‘绿色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创办一个新企业,自行决定地址、规模、设备、经营范围及人员选用等。后者指在境外购买现存企业并控制、管理之,是目前组建独资企业较普遍的方式之一。二者的优缺点互为倒置,即前者的优点恰是后者的缺点,而后者的优点正是前者的缺点。

收购方式的优点:(1)可以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并获取生产基地;(2)可以充分利用原企业的资源及其优势;(3)可以迅速扩充企业产品种类和经营范围;(4)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5)容易获得资金融通的便利。

收购方式的缺点:(1)资产评估不易把握,收购方与被购方对资产的估值往往存在较大的偏差;(2)被购企业的原有模式若不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整改成本高、阻力大,以致管理失效;(3)被购企业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若不理想则有碍于跨国经营目标的实现;(4)受原有的契约及传统关系的束缚,以致两难抉择。

组建方式的选择既要考虑外部环境因素更要考虑企业内在因素。譬如,若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采用创建方式较为适宜。因为子公司通过技术和品牌的垄断,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将有利于跨国经营目标的实现。若跨国公司系多元化经营,往往偏好于收购异国生产不同种类产品的企业或经营不同领域和项目的企业。如此便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改造费用的情况下,使跨国经营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然而,就外部环境因素而言,无论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绿色投资”都较受欢迎和鼓励。面对收购,尤其是敌意收购,各国政府均持审慎态度,但态度却略有不同,美国较宽容,而日本则敌视。

二、 合资经营方式

合资经营又称股权式合营,是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在属地法律管辖范围内共同出资组建企业,并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及共担风险的经营活动。其基本特征有:1、企业的投资者至少来自2个或以上国家(地区);2、具有属地国籍的法人,受东道国法律的保护和管辖;3、各方向企业提供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均折算成一定的股份,并按股权份额分享利润,分担风险;4、依照协议、合同及章程构建合资企业的组织机构,共同管理企业。

合资经营的优点在于:1、较受当地政府的欢迎,较独资经营更易进入,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2、除享受对外资的某些优惠待遇外,合资企业还可获得国民待遇,即享受当地企业同等待遇;3、可利用东道国政府、合伙人及其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就地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而节省经营资源的投入;4、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当地合伙人的融资手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营销技巧及其渠道;5、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东道国进口替代的产品和紧俏商品,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较易获得跨国经营效益;6、对于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由于是用无形资产折股投资,实际投入的资金很少甚至根本不用投入;企业投产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原材料、零配件及中间产品仍依赖外方提供,跨国公司成为理所当然的供应商,从而增加了母公司的出口。

合资经营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分为2大类:法律形式与管理形式。前者指投资者对企业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企业建立形式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后者是指投资者对合资企业管理控制的实施程度和管理权力的分配。一般而言,合资企业较之独资企业在管理方面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合资各方在管理上难以配合默契。跨国经营的实践表明:合资企业中某一方的股权越重,管理就越单纯。合资企业的管理形式可分为如下3类:

1、直管式合资。主要特征是由一方来管理合资企业,类似独资企业,其管理业务实际上已被纳入一方的管理系统。虽然董事会中双方都有成员,但只是象征性,合资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直管母公司决定,而非董事会作出。合资企业的经营和战略决策均由一方委派的人员来执行。直管式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名义上相当于独资企业的总裁,他只须向其母公司汇报并对其负责。

2、分管式合资。由合资双方分别管理合资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合资企业的总经理虽向董事会负责,但双方母公司对企业的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总经理除了每年须向董事会做例行报告外,还要经常分别与双方母公司的总裁会晤,以便使他的经营管理尽可能达到双方规定的目标,令二者都满意。合资企业的职能部门经理依据双方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由双方共同委派。

3、独立合资。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可以自主地处理他所负责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大多数部门,能够根据双方母公司的意愿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

合资企业的控制策略主要有:⑴股权控制:一是取得过半数的股权,股权越重,控制权则越大;二是通过股权分散而取得多数股权地位。前一种的股权占绝对优势,而后一种为相对优势;⑵非股权安排:①设备、原材料及零配件供应合同;②市场销售合同;③技术转让合同;④管理服务合同(技术工人培训合同、财会管理合同、法律咨询事务合同等);⑶人事安排;⑷工作影响:熏陶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即要求合资企业按跨国公司标准拟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及提交年度报告,同时,跨国公司协助合资企业编制计划及培训人员。

三、合作经营方式

合作经营又称契约式合营,由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投资者根据当地的有关法律以各自的法人身份共同签订合作经营合同,规定合作各方的投资条件、风险责任、经营方式以及利润分配等。其特征是:1、投资方式较灵活,任何资源均可作为投资品;2、各方的权益与责任由契约或合同确定,并不按出资多少和比例大小来分享权益和分担责任;3、通常是松散的联合体,资产所有权及处置权依然归属各出资方;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4、企业只设联合管理委员会(一般不设董事会),该会的职责仅限于对各方执行合作协议的检查、监督和协调;5、各方分别按相关税法规定自行缴纳所得税。6、合作期满后,企业的剩余资产一般归所在国投资方所有,或按合同规定处置。

合作经营的优点在于:1、因投资方式比较灵活,跨国公司除了投入资金外,还可更多地投入其无形资源和知识产权;2、除了通过加速折旧来回收投资外,一般还允许外资从利润中预提一部分作为投资本息先行回收,从而缩短了投资回收期;3、因不牵涉到股权及其管理,加之投资回收期短,对于那些外资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的领域,合作经营方式则显得大有作为;4、审批手续较为简便,管理方式也较为单一。

四、跨国战略联盟

跨国战略联盟又称跨国‘联姻’,是指2个或以上的有着对等实力的不同国籍的企业(或特定事业部门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盟各方依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及完全自主的经营权。

跨国战略联盟的特征:1、组织的松散性——一种非严密的组织形式,属动态的开放体系,伙伴合作关系仅局限在某一个或某些特定领域;2、行为的战略性——联合行为注重从战略的高度改善联合体共有的长远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有明确的战略目标;3、地位的平等性——各方资源共享、优势相长、相互信任、相互独立;4、联合的协同性——战略联盟可将各相关企业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优’的机构,各方共同投资,对等购买股权,共担风险,共享利益;5、范围的广泛性——战略联盟可以产生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涉及众多行业;6、竞争与合作共存——在协作之外的领域,相互间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

跨国战略联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通过强强联合,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降低开发风险并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3、避免竞争过度、两败俱伤,实现共赢;4、联盟因不涉及组织结构的膨胀,从而避免了‘大企业病’;5,因其组织的松散性,故可绕开反垄断法。

尽管跨国战略联盟是由合作经营方式演变而来,但因其是在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源对等(即均衡)的企业间进行,因此,较之合作经营,跨国战略联盟的层次更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向或多向式“学习型企业”。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10月28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福特已经选定以中国的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至此,作为今年国内汽车业的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传闻已久的吉利洽购沃尔沃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实现成功收购,将标志着吉利已经阶段性地完成了从依靠价格战立足到追求技术和产品质量取胜,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进军的战略转型。

从四川民企收购悍马,到北汽曲线入股萨博,再到吉利竞购沃尔沃,眼下,中国汽车企业正在挥舞的并购之剑成为了中国人“危机观”的鲜明注脚,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则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嘴里的“危”与“机”之间的微妙关联。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也稍纵即逝。我国汽车业既要敏锐地抓住危机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更要主动出击,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化“危”为“机”。

牛年中国车市逆势上扬

2009年,与全球汽车市场普遍陷入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市的逆势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月至5月,国产汽车销售495.68万辆,同比增长14.29%。中国车市之所以出现逆势增长,首先是由于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国家鼓励扩大汽车消费政策成为促进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动力。再者,中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刚性需求很大,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基本国情。

从年初开始,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相继推出。而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是每千人38辆,远低于全球每千人120辆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国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激活,消费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由于振兴规划政策效果已经部分显现,今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5%的预测,以及振兴规划提出增加值增速达到10%的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再过10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也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但如何把握汽车大市场的优势,加速成长为产业强国,依旧还是个需要长期努力并充分破解的问题。

在全球汽车业进入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全球汽车品牌的并购和重组,用资金换品牌、换技术、换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做好了冲击欧美发达市场的准备。在2009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国内众多汽车企业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规模上实现了突破,目前正是逆势超越的最佳时机。

动荡下的新机遇

事实上,自金融风暴蔓延至全球的那一刻,全球汽车业版图就已经开始松动。

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在金融海啸冲击下,美国汽车产业在历经百年繁华后遭受重创,随着危机的日渐深入,昔日风光无限的美国汽车工业陷入现金流断裂、业绩巨亏、股价暴跌等困局无力脱身。

“三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已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并与菲亚特结成联盟以求顺利完成破产重组,实现新生。此后,通用汽车的命运成为全球汽车业关注的焦点,通用公布的重组方案包括以债转股方式大幅削减债务,在明年底前裁减2.1万名美国工人,并逐步放弃庞蒂克品牌等。而分析人士认为,通用最终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性很大,而其重组之路比克莱斯勒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三巨头”中唯一一家没有破产隐忧的福特也步履维艰,由于金融危机给全球汽车业以沉重打击,福特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链更是雪上加霜。

至此,底特律“三巨头”的衰落已是必然。

当前世界汽车格局可分为三大板块::以“三巨头”为代表的美国板块;以丰田、本田、日产为骨干的日本板块;以及包括戴姆勒、大众、雷诺、宝马等在内的欧洲板块。换言之,就是通常所说的“6+3”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日产-雷诺联盟,再加上宝马、本田和PSA。

很明显,这一格局是以美国汽车工业为重心的,美国车企是既有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而随着美国“三巨头”的衰落,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跨国、跨洲并购重组,日系车企也深陷危机无力自拔,这一产业格局的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甚至面临彻底颠覆的命运。

从通用到克莱斯勒,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本,在金融危机这个导火索的影响下,全球汽车格局的变革成为了必然,而即便在接下来金融海啸影响的消退过程中,北美、欧洲等汽车市场仍将面临一次长期的阵痛过程,全球汽车市场必然面临大洗牌。

金融危机在重挫国际汽车巨头的同时,也给整个世界汽车产业大变革带来了机遇,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抓住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更大挑战。

国内车企“乘风出海”

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为中国汽车产业寻求合作、引进人才、提升技术都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欧美汽车产业从营销、服务的市场层面,到研发、制造的产业层面加速向发展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缓解压力。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汽车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自救契机,寻求合作机会,实现技术和竞争力的快速升级。而关键就在于谁能够抓住核心,将危机变成机遇,在逆境中敢于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对于多数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市场换技术”的全盘失败,其对技术的渴求正与日俱增;又由于国内汽车技术的基础薄弱,相对于缓慢的自主研发,“拿来主义”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正基于此,“走出去”寻找机会收购海外甩卖的汽车品牌,无疑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绝佳机会,而国内车企纷纷迈开海外并购的步伐,也正是希望通过并购迅速提升产能,在国内销售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速放眼海外,并希望借助技术引进帮助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吉利收购沃尔沃,虽然各方褒贬不一,但对吉利而言,此举绝对是充满战略意义的一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如果交易达成,将会进一步巩固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地位。而从更深的层面讲,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举措,也是通过对具有深厚积淀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明媒正娶地获得一个“好出身”,彻底改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靠“模仿秀”、“山寨版”起家的形象。以“根红苗正”的技术渊源,不但进入第三世界,而且堂堂正正地立足欧美市场。

如今,中国车企的“走出去”现象已经从过去的暗流涌动发展到了渐成气候。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出海并购经验表明,海外并购风险极大,需要考虑并购对象的价值、收购的风险、融资风险、法律风险等,还必须看到,以福特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对核心技术的控制非常严格,我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收购外国资产的努力,将面临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国内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来掌握核心技术的尝试将远比想象中艰难。

目前备受关注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和北汽曲线入股萨博两大收购案,都在知识产权上遇到了谈判困难,这些案例都提醒着我国的汽车企业去思考:继“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后,怎样的“走出去”收购战略才真的能弥补我们在技术上的薄弱?

自主创新是突破口

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汽车行业均遭受重创的当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纷纷将救市措施重点放在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上。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被视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突破口,这也是瞄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作出的一项战略抉择。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的优势,有潜力和可能在世界上形成领导地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国内不少车企早已下定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的决心。

今年初,中国出台《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总量的5%左右。此后财政补贴政策、准入规则、推荐目录等政策相继出台。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国内车企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都在争先恐后地描绘着公司新能源汽车蓝图。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表示,将投资12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将覆盖41项上汽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相对于国有车企,民营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也是动力十足,想借此实现超越。率先实现电动轿车商业化的比亚迪,连续推出新能源车“三剑客”F3DM、F6DM、E6领军。长城汽车的电动车长城欧拉也是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百公里耗电10度,具有非常实际的量产价值。

现在,几乎所有中国整车企业都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阵营,一批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正紧锣密鼓地加快着各自上市的步伐。可以说,目前的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都到了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日趋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深深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合适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形成投资热潮本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需有度,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日前指出,“当前不少地区、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而是借以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诚如我们所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国内的新能源热潮已经此起彼伏,因此,适当调控新能源产业政策,重新洗牌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企业还应吸取之前造成产能过剩的产业的前车之鉴,随着国家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相继发挥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有望大幅提速,真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春天。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在保险业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从业者,孙冬对保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01年孙冬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保险业,如今作为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市场支援部的经理,面对记者提出的“保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她有着太多的感触。

保险是财务规划的后卫

“如同医生对伤亡、病残感触比较深一样,我进入到保险行业后,才对保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会更关注生命和健康。”孙冬说,从进入这个行业,也许是大病伤残、生离死别的事情听得多看得多了,自然对保险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保险业内流传很多至理名言,像“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事故”。“保险存在的目的不是因为有人要离开,而是因为有人要继续活下去”,“保险让我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有哲理的话。”她言道。

正是这些感触和思考让孙冬对保险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保险本身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保险,才能对生活坦然和淡定,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生命周期形成正确认知。同时,保险还是一种生活智慧,防患于未然,让家庭在风险发生时不至于一无所有,有最基本的保障,让生活品质得以维持。说到底,保险是一种生活选择,对于家庭的财务经营,保险是保护神和护航者,避免家庭财务赤裸裸地暴露在不可掌控的风险下。“保险是对生活的态度、智慧、选择与感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经营与规划,传递的是人的责任与爱心。”孙冬这样总结。

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孙冬建议普通消费者,在投保前要根据个人家庭状况、解决目标以及人生阶段来选择个性化解决方案。应正确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保险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明晰生活规划与目标,是养老、教育还是医疗。很多保险是长期的保障,因此选择兴趣相投、值得信任的代理人非常关键。大多数人喜欢朋友介绍,还可通过保险公司的网站了解其优秀代理人。还要选择信得过的公司。众所周知,保险是一纸承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稳健经营至关重要。最后建议消费者多了解一些保险产品,比如网上保险服务平台,有多种产品的信息和比较,根据家庭结构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定期检视保障内容,适时增加或减少保额,以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保障需求。

目前很多人重投资,轻保障,孙冬认为,每个人的理财规划就像一个足球队,投资工具(如储蓄、基金、股票)如同前锋,人们希望进更多的球,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保险则是球队的后卫和门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前锋重要还是后卫重要,也许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安全保障的理财规划会让投资者更放心。

消费者认知保险需要一个过程

在发达国家,保险被认为是一种生活必备品,孙冬坦陈,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很多人对保险敬而远之。

目前,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买房、买车、旅游等,而保险还没有被人们排在消费清单的首要序列。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保险也会由不了解、不关心转变为注重自身安全的忠实拥护者。当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人们购买保险的能力。

要想提高保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孙冬认为,品牌建设非常重要。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出售的是一种未来风险保障的承诺,除了消费者要转变观念外,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要提供专业的、量身定制的服务。银行、证券行业提供的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保险则是一种差异化程度高的产品,这种特性决定了保险销售需要面对面及一对一的沟通,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素质的销售人员,不断培养、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成为保险公司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

据孙冬介绍,目前首创安泰在代理人的培养方面就要求甚严。首创安泰在引进新人方面有严格的流程,其中包括对新人进行性格测试、理财知识水平测试等,只有具备了相关的认证,新人才被允许销售保险产品。销售投资型产品的代理人,首创安泰有更专业的要求。所有的代理人都需持证上岗,每年不少于36小时的专业培训等,以此来提升代理人的综合素质。

卓越服务动人心

2007年,孙冬转到客户服务部工作,对于这种转变,她很开心。“客服的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在目前以客为尊的社会环境中,客服对任何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销售,还是客户满意和认同都需从服务开始。”孙冬对此深有体会。

孙冬认为,保险所具有的无形商品的特性,会使消费者会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体会更深,这是消费者接触公司的窗口,也是消费者再次购买的核心。孙冬介绍,在客户服务方面,首创安泰在业内率先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4小时不打烊服务首创安泰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双线服务”保证了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即使投保人联系不到代理人,或者代理人发生变化,也可以联系到公司。电话中心是24小时不打烊的,且全是人工服务,保证了投保人随时可以与公司保持联系。

爱心天使慰问服务

当投保人出险后,首创安泰的爱心天使会在3个工作日内对其进行电话慰问或亲自探访。投保人出险就意味着理赔,很多人抱怨投保容易理赔难。爱心天使在慰问过程中还提供理赔协助,提醒投保人理赔时需提供的单据,告知其可申请的理赔项目,帮助他准备好相关材料。另外,首创安泰还有SOS海外急难援助服务、短信平台、VIP俱乐部、健康管理服务等颇具特色的服务。

“Easier更轻松”

针对目前大多数保险条款过于复杂,投保人不易看懂的状况,首创安泰提出了“更轻松的保险服务”,在保险条款的通俗化方面积极探索,尽最大可能让消费者理解起来更轻松。在“全国寿险公司客户满意度调研项目”中,在保单条款通俗易懂这项中首创安泰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得分都位列第一。

会长大的保险在产品创新方面,首创安泰也有所突破。针对投保人的保障需求随着生命周期而变化的特点,首创安泰率先推出“会长大的保险”,即保单每满5周年或者在特定时期,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按照原来费率加保的承诺。同时,首创安泰也是第一家在保险合同中列明“当发生争议时客户优先”的保险公司。

孙冬回忆,当她2002年加盟首创安泰时,就曾被一句话深深吸引与打动,“提供真诚的保险服务,让客户与公司的每一次接触都留下美好的回忆。”7年来,孙冬目睹着首创安泰在努力地诠释着这种服务理念,为此,她颇为自豪。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及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策略

一、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

(一)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状下,我国企业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当企业的生产销售单纯面向国内市场时,其可有效利用的资源会受到国内市场条件的限制,要么成本高昂,要么难以寻找而使得企业生产销售无法满足规模性、经济性的要求。企业只有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通过竞争促进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等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

(二)捕获更多的市场机会

经济全球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于国内大量生产长线产品的企业而言,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国内市场以外并由此获得更多的顾客,同时通过在其他国家延长或更新产品生命周期来避免国内市场的饱和,进而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如,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了时间差与地区差的特点,当企业某种产品在国内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时,在另外一些国家却还处在导入期或成长期,此时,将产品打入这些国际市场,就等于是延长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再如,国际市场需求较之国内市场需求更具多样化,这也会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

我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销售量。一方面,国际市场容量巨大,企业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能够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扩大企业规模也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四)可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声誉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锻炼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企业的发展思路,锻造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型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本身就可以提高企业在本国市场内的声誉和地位。另外,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企业通过对外交流,还可以扩大自身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1]。

二、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已开始完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奇瑞QQ在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1月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牵手中东、东南亚多个国家;联想2004年12月与IBM签署协议,以12.5亿美元购入IBM全部PC业务;上汽集团2005年1月宣布收购韩国双龙48.92%的股票,成为双龙最大的股东;TCL收购汤姆逊,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华星集团收购阿联酋电视台,以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事实都说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同日本及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国内企业的营销知识、技术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仍旧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水平,所以许多企业的营销观念仍然还停留在“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的演变。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营销观念上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

(二)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进行了三十一年,而企业真正开始自主进入国际市场才是近二十年的事,与国际市场的长期隔绝,使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国外企业已积累有百余年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时候,我国的企业则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宏观、微观环境,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国际经商惯例,本国对外贸易规章、运货、报关、检验等手续,各国关税及非关税方面的规定,国际汇兑、国际法律、保险、运输知识等等还都处在学习和熟悉的阶段,更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外语,并具有国际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可以说,国际市场经验和能力方面的缺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三)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联系市场和企业的纽带,没有市场调研企业就很难在目标市场获得成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信息资料很多,而市场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为了获取有效的信息,企业应深入目标市场做充分调研。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懂得重视国内市场调研,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企业要么否认国际市场调研的价值,要么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境外目标市场的调研;有的虽然调研了,但数据不充分,调研结果没有真正反映国际市场的实际,导致不少企业在开拓与国内有差异的国际市场时屡遭失败。

(四)产品质量、结构有待改善

面对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除了少数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以外,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在品质、功能、包装和服务方面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使得我们的许多产品要么由于达不到相应标准而无法对外出口,要么就是出口了也只能被当作低档商品来出售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时至今日,“Made in China”仍然在一些国际市场上被认为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结构还存在着严重地不合理性。绝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初级品、低值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很小[2]。

(五)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知识产权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保护神。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要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了解还相当粗浅和模糊,要么出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需求,知识产权的事先保护支出与事后维权支出十分有限。由此引发我国企业自主品牌被恶性抢注的事件屡屡发生:“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英国被抢注;“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女儿红”、“杏花村”等中华老字号都曾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这给开拓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四、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一)树立营销观念

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商品极大丰富的年代,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从“企业生产什么,顾客接受什么”向“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转变。企业管理者只有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立足目标市场,研究目标市场的规律、研究目标消费者的行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在产品生产、价格制定、渠道建立及促销组合等方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国际市场开发经验

我国企业应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世界500强企业如通用、保洁、丰田等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际,有选择的学习。学习可口可乐的品牌打造、学习沃尔玛的渠道建设……同时还要学习国内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如何成功地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并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行业、自己企业的国际市场开发方案。

(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商品流通的桥梁。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国内市场所没有的变数,如关税及汇率的变化、当地的政策法规、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变化因素大大增加,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消费者需求个性更加明显,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变化更趋复杂。面对这些情况,哪个企业信息掌握得越迅速、准确、可靠,产品更新换代越快,生产计划安排越得当,哪个企业就能更好更快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就能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3]。

(四)改善产品结构及质量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品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受不同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爱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国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差异;地理环境与气候的迥异,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红色在我国被视为喜庆的颜色,但在印度红色就不被看好;另外在产品包装、命名等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提供与之适应的产品。改进产品结构,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等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自主品牌的建立、培养及推广,增强品牌的溢价功能。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的重要武器。美国、日本等国家明确提出了本国知识产权战略,并把其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促使竞争的源泉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知识生产”。在我国,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所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不能落后,特别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更应如此。首先,要提高全民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其次,国家应支持企业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办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再次,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加强了解国外知识产权执法信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学习外商投资企业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经验。最后,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开展专利打假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同台竞技。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出色的表现,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市场的规律及变革趋势,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赢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慧碧仙.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9.

[2]董祥宾,陈刚.市场营销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9.

[3]迈克尔·R·津科特.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8.(责任编辑/肖莉虹)

上一篇:公司经营论文下一篇:后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