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跨国营运打造了良好局面,数字经济推动中国企业来到了新风口,但我国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形象欠佳、人才缺口巨大,跨国营运道路坎坷。面对跨国营运种种风险,我国企业应当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元渠道公开信息,系统构建企业形象,并打造知名雇主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给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跨国营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

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各国市场监管与要求越发严格,同时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背后暗潮涌动,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企业跨国营运是指在企业在母国以外的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办事机构以便于在东道国开展贸易、投资、研发、并购等活动的商业行为。在世界局势日益复杂情况下,我国企业如何实现跨国贸易营运稳定发展,令人深思。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营运环境基础上,针对后疫情时代其所面临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一、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

(一)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

在世纪疫情冲击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交织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跨国营运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首先,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带来的环境不确定性仍是各国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各国政府防控力度加大,全球经济稳定复苏,根据WTO公布信息,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量下降0.8%,但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贸易额仍保持稳定增长,且在宽松财政政策刺激下可能会超出预期。但政策高度扩张也带了通胀压力,导致需求过剩与流动性过剩情况出现可能性增加,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更大冲击与风险,全球经济复苏呈分化态势。其次,疫情加速了技术改革,为了减轻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数字技术发展一再提速,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5G网络构建等领域,生物医学技术以及新能源领域也有了颠覆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对企业跨国研发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化,部分市场开始萎缩,以创新为核心点的新市场正快速开疆拓土。最后,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危机集中爆发,妨碍了经济复苏。一是由于原材料生产国恢复慢于需求国,原材料价格高涨,产生供需错配;二是复工受限使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加凸显,主要港口堵塞,国际货运能力受损;三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贸易壁垒高筑,企业跨国营运面临更高标准、更严苛法律法规。

(二)“一带一路”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良好

自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各国纷纷敞开胸怀接纳中国企业,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研发等领域,中国企业锋芒更显。2020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双循环”布局,并对“一帶一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沿线国家投资,延伸现有产业链,坚定不移地实现“走出去”。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沿线55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高达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同时与沿线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达2508份。大量中国企业坚持“走出去”,为东道国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拉动了当地经济与就业。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多元化发展、本土化经营等跨国营运战略积极融入东道国,与东道国政企民友好互动,打开了发展共赢的良性局面。

(三)数字经济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转型

疫情凸显了数字经济韧性,加速了后疫情时代全球数字化进程。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与支付制约逐步消除,数字支付迅速渗透不断创新,区块链技术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数字娱乐日益扩张,线上娱乐与社交场景加速融合,社会数字化行为呈几何式增长。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亚太地区表现突出,根据德勤2021年度《科技赋能下的亚太数字贸易》,随着亚太地区通讯条件改善、智能手机普及以及物流水平提升,近年亚太地区电商市场发展迅猛,Shopee、Lazada等东南亚地区跨境电商崛起。此外,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我国企业在部分协定国家的跨国营运甚至实现了零门槛,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已来到了新一轮风口。

二、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中面临挑战

(一)跨国经验不足,各类风险丛生

我国“走出去”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外投资规模日渐扩大,然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相对较晚,又正值世界格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时期,加之我国在制度、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与他国存在鸿沟,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丛生。

第一,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法律风险突出。具体表现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在签订跨国贸易合同时更多采用邮件,对东道国营商环境、对合作对象的了解不够直接全面,对具体条款把握不足,可能会造成缔结条款有失公允,引发经营风险。还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了解不多,对企业创新产出缺乏应有重视,招致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此外,我国企业在劳资关系上照搬国内做法,下意识地将国内劳动法与企业文化代入,忽视了东道国劳动保障体系,劳资纠纷频发。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新发展鼓舞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跨国营运,但这类企业易忽视交易的标准程序,且风险承受力较差,一个法律风险便可能令其倒闭。

第二,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政治风险警觉不足。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剧了恶意信息操纵行为,诸多东道国政府打着“安全”旗帜宣扬中国威胁论,抑制我国企业跨国发展,尤其是国企在进行跨国贸易、投资、研发、并购时,其国企背景往往会引起东道国的猜忌,使得原本单纯的经济活动蒙上政治阴影。后疫情时代政府摩擦更加频繁,部分东道国采用更为严格的准入规则、更高税率以及歧视性法律政策进行贸易保护,转移政治摩擦成本,华为“孟晚舟事件”便是警钟。然而,我国企业缺乏完善的规避体系以应对政治风险,在双边政治关系发生冲突时往往首当其冲。

第三,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文化风险不容小觑。一方面,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往往遵循经验主义,忽视当地文化习俗与生活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不足,以“一带一路”为例,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技术、资金、项目以及就业机会,但企业在生态污染、能源浪费和主动融入东道国社会文化方面仍具有很大改进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惯性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注重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较大,而部分东道国高度倡导自由平等,两种文化冲突会降低员工积极性与归属感。我国率先摆脱新冠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业状态,为我国企业跨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跨国营运势头迅猛,为确保跨国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企业有必要投入更多精力消减文化差异,增强企业文化适应力。

(二)企业形象欠佳,遭受多方质疑

企业形象是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既能帮助企业跨国营运增速提效,也能全方位展示新时代中国气象,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有力手段。但就跨国营运而言,我国企业市场经验不足,企业形象模糊单一,受到多方质疑。

首先,我国企业影响力有待提升。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推动消费升级,消费者数字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也对企业形象更为关注。企业受众越来越关注企业透明度、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履行,企业亟需建立品牌信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跨国营运环境。但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跨国营运时有强烈的规模扩张偏好,将大量资金优先注入企业规模建设,做大规模却不重口碑,埋头苦干却不重宣传,忽视了企业形象建设。且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研发投入占比仍旧落后一大截,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弱化了企业盈利能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仍是凤毛麟角。

其次,我国企业可信度亟待提高。“可信”是企业形象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大多企业跨国营运过程中未能进行良好的本土化管理,组织合规性问题凸显,遭受东道国政府排斥、竞争企业打压以及消费者抗拒等情况屡见不鲜。跨国营运经验不足使得企业频繁卷入劳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中,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形象可信度。此外,疫情期间,一大批外媒将矛头直指中国,我国大多跨国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关战略导致发声不及时且有限,可信度一再遭到质疑。

最后,我国企业形象较为单一刻板。疫情期间西方媒体一再鼓吹“中国源头论”,给中国企业带来严重的来源国劣势,加之我国企业形象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多由“他塑”,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提及中国企业,“新的”“全球的”“威胁”已成为国际社会评论中国企业形象的高频词。尽管已有一批以创新为主的多元化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形象塑造仍流于平面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单一刻板的企业形象易造成贴标签现象,不利于跨国营运过程中消费者或合作对象对我国企业全面了解与精准定位。

(三)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竞争激烈

后疫情时代,全球目光聚焦于亚洲,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愈加凸显,全球人才管理得到广泛关注。得益于“一带一路”、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稳健,但疫情也使诸多风险提早显露,人才问题无疑是最大拦路虎。人才作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然而目前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环境变化,难以满足其跨国营运需求。

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人员留存问题不容小觑。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前,企业业务收缩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许多核心团队与骨干成员被迫离开,而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形势大好,我国企业跨国贸易业务量激增,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均无法与之匹配,特别是跨境电商,运营、跟单、采购等外贸岗位均出现不同程度人才缺口。此外,进入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对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安全提出新要求,并开始重新思考工作与生活的权重关系,在进行工作选择时更为谨慎,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跨国营运人才是关键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人才本土化程度较低。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企业跨国发展势头迅猛,但我国企业,尤其是早期民营企业创始人大多缺乏国际经验,自身对于国外营商环境、制度文化等存在知识盲区,在开展跨国营运时缺乏指导。同时,不同于西方企业进行跨国营运时注重吸纳当地人才为我所用,我国企业跨国营运的团队建设仍是以我为主状态,易发生因制度差异、文化差异以及价值观差异等造成的冲突,疫情期间,企业海外人员在稳定东道国业务发展方面作用突出,人才本土化成为企业跨国营运绕不开的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重心向人才竞争转移,我国企业人才缺口明显。疫情期间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诸多高新技术公司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赢家,这类公司利用技术型人才优势推动企业创新,增加企业竞争力,减少了疫情冲击,保持公司在部分区域的稳定增长。该类企业还积极利用技术优势参与到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进一步降低其跨国营运成本风险。然而,我国多数跨国营运企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低,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管更是少见。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对策建议

(一)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针对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面临的诸多风险,国家应当出台专业的风险防控指南,协助企业更安全稳妥地开展跨国业务。企业自身也要做好防范措施,多渠道做好东道国风险评估工作,从法律、政治、文化等多维度进行调研,在深入了解营商环境与风险评估基础上,坚持合规建设,制定符合本土化发展模式的企业跨国营运战略与治理体系。企业需与东道国法律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或可将企业跨国业务相关法律事务外包,交由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士处理,不断加强企业法律建设,减少法律风险。随着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企业还要强化组织敏捷性建设,开辟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根据市场环境与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企业跨国营运目标与策略组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动性,避免双边政治关系冲突波及,实现平稳发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规避跨国营运中文化风险的重要途径。后疫情时代,“社会企业”理念重要性愈加显现,使命、潜能与展望已成为诸多企业跨国营运需实际践行的全新主题,在积极主动融入东道国过程中,我国企业不仅要充分尊重当地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还要充分关注除东道国除政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商业逻辑来进行社会创新,例如利用社区团购模式增强社区互动与治理、建设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保证员工心理健康、坚持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等。企业跨国营运时还应适时适当披露企业信息,参照国际通用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展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信息,尤其是要主动客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尽可能定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多元渠道公开信息,系统塑造企业形象

疫情极大促进了全球信息的加速流通,我国企业当合理利用越来越宽泛的发声渠道。首先,中国企业要加强与外宣媒体及中央媒体驻海外机构间的联系,为其提供新闻素材,准确阐述后疫情时代中國企业在进一步加强防疫防控、努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以及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展示中国企业稳步推进全球协同发展的决心。其次,中国企业要重视第三方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的运营,可利用优兔、推特、脸书、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讲好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故事,积极主动地分享其与东道国制度环境相匹配的企业愿景、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等,做好企业文化输出,争取丰满企业形象。最后,中国企业要加强与东道国媒体和其他外国媒体的联系,例如召开线上线下新闻发布会、主动邀请记者参观企业工作环境等形式,加大宣传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努力提高创新水平、坚定落实本土化管理、稳定开展跨国营运活动的良好局面。

除了利用媒体力量,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还可通过具备“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一方面,体育赛事为企业跨国营运提供了多元传播场景,特别是国际性顶级赛事,往往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聚集了大量运动员与线上线下体育爱好者,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多元多触点场景,将企业产品或企业宣传巧妙嵌入,有助于其丰满形象,减少来源国劣势。另一方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如奥运会等已不仅是比赛活动,更是各国展示实力的重要途径,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带动游戏产业高度活跃,电子竞技有望成为下一个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我国企业可通过赞助国际体育赛事、游戏赛事,提升其全球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

(三)打造知名雇主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人才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雇主品牌的塑造。根据2021年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百强榜,中国企业仅有华为、腾讯与京东三家公司上榜,我国企业跨国营运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文化塑造,给予员工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要通过信息披露、媒体报道等渠道全方位展示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技术创新、与当地政企合作成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相关信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雇主品牌,从而实现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聚集,实现创新稳步推进我国企业跨国营运。

企业的人才获取渠道包括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一方面,我国企业跨国营运需要引进更多海外背景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推动企业人才体系多元化,如企业可通过吸引在华优秀留学生或利用猎头招揽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国工作经历的中高端人才,这类背景人才具有更强的跨文化适应力,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认知冲突,减少跨国营运风险,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企业跨国营运要重视本地化人才培养,尤其要重视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培育,疫情期间,企业海外人员在稳定跨国营运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我国跨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本地获取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完善在当地的招聘体系,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开发适合于本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人才激励留住具有成长性的本地人才,打造适合跨国营运的本地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吉祥熙,黄明.后疫情时代中国跨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6):77-79.

[2]韩永辉,张帆,王贤彬,等.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J].经济科学,2021(5):37-51.

[3]李树明,赵宏瑞.国际贸易变局下中国企业的求生之道[J].社会科学家,2021(6):90-95.

[4]柴丽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 2019,369(10):34- 38.

[5]肜新春,王亚娜.跨国企业形象建设新趋势及我国的应对[J].社会科学家,2018(2):88-92.

[6]张君,孙健敏.“走出去”战略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94-9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136),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0613)。

[作者简介]戴令羽(1997—),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市公司管理与资本市场。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王晓(1982-),汉族,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深圳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金融學,北京大学2012级金融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摘要:跨国公司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不少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我国一部分优质企业也向境外投资而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研究现代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有着重大意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营运资金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企业生存运营的根本,正确的营运资金管理能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并不断壮大,不适当的营运资金管理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本文试图就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营运资金管理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跨国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用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产、先进的技术、卓越的研究开发能力、知名的品牌,完善的营销市场体系、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高素质的人才配备以及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等优势,实行全球战略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推动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一直都是跨国公司高级管理层日常工作重点关注对象。财务管理中营运资金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企业生存运营的根本,正确的营运资金管理能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并不断壮大,不适当的营运资金管理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

基本概念解释:

营运资金,是指投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等同于流动资产。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实现变现或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等特点。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主要包括以下项目: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

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又称短期融资,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必须认真进行管理,否则,将使企业承受较大的风险。流动负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及未交利润等。

本文中的营运资金是指狭义的营运资本,本文中阐述的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管理两方面,即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以及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本文针对资金运用管理进行阐述。

一、跨国现金管理

1.跨国现金管理的目标

现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动的交换媒介,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各种形式的银行存款和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有价证劵等,具有流动性最强获利性最低的特点。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置寸现金,以满足其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要。跨国公司因为其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特点,还需要避免汇率和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以及提高现金存储、调度和使用的经济效益。

2.现金管理的方式

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采取集权型现金管理的方式,即集中存储、跨国调度的现金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在主要货币中心或避税国家或地区建立现金管理中心(中央金库),每个子公司持有当地货币现金余额仅以满足日常交易为限,超出部分均由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案例:

某跨国公司总部在美国,在加拿大、巴西、新加坡、香港、日本、印尼、中国均设有子公司或分工厂,采用集权型现金管理方式后,将现金管理中心设在美国总部,同时设有管理机构在美国和新加坡,以满足不同地区的资金需要。

以中国子公司为例,经调查,中国子公司以月结付款方式进行应付账款结算,每月21日付款,销售以关联交易为主,占90%,其余10%外部交易既有美元,也有港币及人民币交易。员工工资付款在每月8日,均为人民币。

美国总部将现金管理中心设在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为满足资金流动程序统一等需要,中国子公司也新开了花旗银行中国分行的账户。又因中国外汇环境和央行对金融机构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子公司必须保留一家本地银行为注册资本银行。最后,中国子公司一改之前有十几家银行账户的混乱局面,仅保留了工行和花旗银行两家银行账户,所有关联交易和外部交易均汇往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总部汇集该子公司所有销售所得入该跨国公司总部中央金库以美元进行管理。在每月固定的付款日和工资发放日前三个工作日提交申请给新加坡管理中心,完成审批流程后,花旗银行将审批金额批量汇往收款方和工资发放行,日常银行余额仅维持20万元人民币以满足日常经营如车辆油费、过路费等或突发事件的现金需要。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集权型现金管理方式的实施过程如下:

(1)设立现金管理中心

(2)组织成立专门的现金管理机构

(3)核定各子公司交易性和预防性现金需求量

(4)集中存储

(5)跨国调度

同时也可以看出集权型现金管理方式的一些优缺点:

(1)优点

a.集中管理,降低分散现金的持有成本,提高现金的盈利能力

b.专业化内部现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c.可以发现分公司难以发现的风险和机会

d.全局利益最大化

e.防止各国或地区实行征用或限制现金转移的风险

(2)缺點

a.容易引发跨国公司内部的矛盾。

各子公司之间经营的好坏不由子公司自己决定,而由现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造成各子公司不会有资金短缺的情况出现也不由资金富余的状态,容易造成经营业绩不好的子公司毫无压力,也容易打消经营业绩好的子公司的积极性。

b.会恶化与某些银行的关系。

如以上案例中的工行,虽然提供了办事优先等便利,但现金流入立即流出,银行没有任何利差所得,导致中国子公司无法享受到工行作为本地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以前一个工作日可以完成的外汇付款,后来至少要3个工作日,在外汇付款上效率低下,也对子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关系行成阻碍。

c.对各国或地区的外汇管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二、跨国应收账款管理

1.跨国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提高竞争力进行的投资。而投资是有成本的,这就需要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在增加盈利和政策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以便在充分发挥应收账款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应收账款的成本。

2.跨国公司应收账款类型

(1)内部交易

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在选择交易货币和支付条件时,必须充分考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税务规划、财力配置和资金移动,以实现公司全球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达到税负最小、风险最小和利润最大的目的。

一般来讲,目前跨国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一般都会以总部现金管理中心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且尽量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如当月发生的交易,当月结算,从而避免汇率损失,提高报表的及时性。

(2)外部交易

外部交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关联交易以外的独立顾客与公司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既可以是跨国公司统一的客户,也可以是各国或地区独立的客户。

外部交易的应收账款管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a.选择有利的货币

对于跨国公司统一的客户,可以选择销售方或采购方货币,还可以选择第三国货币。无论选用任何一种货币,都需要从外汇环境、汇率变化以及客户关系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成本最优的货币作为交易货币。比如,日本制造业精良,许多跨国公司都在日本采购大型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日本外汇市场十分自由,导致日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经常变化,日本的子公司可以要求使用日元进行交易,以规避汇率变化。

b.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通过比较不同信用政策的成本以及汇率变化来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三、跨国公司存货管理

1.跨国公司存货管理的目标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以满足企业生产均衡、供货稳定的需要。跨国公司存货管理的目标,是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获得两者的最优组合。

2.跨国公司存货管理的方式

跨国公司的存货受存货供应环境影响,币值、通胀、天气、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跨国公司存货管理,因此跨国公司存货管理主要需要解决购置时间和地点的平衡。

a.提前或延迟购置或生产

提前购置或生产存货,需要考虑资金利息、仓储费及存货损耗等因素。延迟购置或生产,需要考虑通胀影响和存货短缺的风险。

案例:

某跨国公司2013年4季度的订单需求量是22Mpcs,2014年1季度的需求量是24Mpcs,其中中国子公司的机器的最大产能是12Mpcs,因中国的春节在2014年1月底2月初,根据以往经验,中国子公司在春节前后会面临员工流失率大的问题,因此,分给中国子公司的产量分别是12.8Mpcs和11.4Mpcs,同时因为两个季度之间销售市场和汇率市场都比较稳定,允许中国子公司在4季度为1季度提前生产200Kpcs,虽然存货多了2M$,但是避免了1季度人员流失率15%(高于预期8%)的风险。

b.进口或本地购买

进口或本地购买除考虑货币贬值的影响外,还应考虑进口供应商和本地供应商对存货供应的反应速度、反馈速度等,多样化多地域化地选择供应商。比如,某公司生产设备常用的一种消耗用化学用剂,之前选用美国的供应商,因时差原因和距离因素,无法及时满足订单量突然上涨后生产需要,导致订单流失。

通过以上对跨国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三个重要内容的分析看出,目前跨国公司都必须不断改进和寻求最佳的财务手段对资金进行适当的集中和分散,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能有效地控制资金,并使资金保存与运用达到最佳状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注:文中的案例全部来自某跨国公司的真实案例,没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基础》(美)夏皮罗著,蒋屏、浦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1

[2]《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任永菊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7-1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世界各国竞争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条件下,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地流入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全面科学评价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于中国制定下一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未来发展。结合中国对外开放实际,从战略和敏感部门、技术和产业等视角,冷静地分析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概况及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其数量不断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大约有3.7万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17万家。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6.4万家母公司,其所属的分支机构约90多万家,平均每家跨国公司拥有15个国外分支机构。2006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4.8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0%。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投资流量占世界固定资本形成的7.3%,投资存量达到12万多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总资产达51万亿美元,分支机构的跨国界生产达到4.86万亿美元,约是全球GDP的10%。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出口为4.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5%。由跨国公司体系生产的产品总值约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为25.18万亿美元,是2006年世界出口总值(14.12万亿美元)的近2倍;跨国公司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占全世界研发活动的75-80%;另外,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还创造了7263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是当今最重要的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主要载体。

(二)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

大型跨国公司在实力方面超过许多国家。2005年,世界前100个经济实体,有47个是国家,53个是跨国公司。近年来,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国际化趋势不断提高,最大的跨国公司通常是国际化经营水平最高的公司。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无论是国外资产、国外销售还是国外就业人数,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三项指标都显著提高。跨国指数2003年为55.8%,2004为56.8%,2005年59.9%。国际化指数也是衡量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的另一指标,它代表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占总分支机构的比例,2003年为65.6,2004年为65.9,2005年提高到69.5。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国际分工的本质是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分工,一个地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工的地位和作用,根本是由跨国公司来决定的。而且,一旦分工和格局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一个地区吸引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实质性投资项目,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运营中的一个战略节点,对于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未来发展

(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过去3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的800亿美元,上升到80年代的2000亿美元,2000年达到历史高峰1.4万亿美元,然后,出现了历史性的回落。2004-2006年出现了强劲增长。2006年,FDI流量超过1.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8%。

目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来源国和接收国高度集中。

国际直接投资世界各国均积极参与,但主要的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十分集中。例如,在FDI接收国方面,2003年前10个国家吸收FDI占全球总量的55.3%,2004年为62.7%,2005年是66.0%,2006年占58.3%。2006年吸收FDI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754亿美元、英国1358亿美元、法国811亿美元、比利时720亿美元、中国694亿美元、加拿大690亿美元、中国香港429亿美元、德国429亿美元、意大利392亿美元、卢森堡293亿美元、俄罗斯287亿美元。

从FDI的流出国来看,集中度更高。2003年前10个国家FDI流出占全球总流出量的79.4%,2004年为76.8%,2005年为77.9%,2006年为71.0%。2006年输出FDI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2166亿美元、法国1150亿美元、西班牙897亿美元、瑞士815亿美元、英国795亿美元、德国794亿美元、比利时630亿美元、日本507亿美元、加拿大452亿美元、香港435亿美元、意大利420亿美元。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2006年巴西对外投资282亿美元、中国212亿美元、印度97亿美元、俄罗斯180亿美元、墨西哥58亿美元。

第二,行业分布不均衡,服务业吸收FDI占主导地位。

从FDI的构成来看,世界越来越多的FDI流入了服务行业。例如,从FDI存量看,1990年服务业FDI占全部FDI的比例为49%,2002年上升到60%,2005年为61.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仅为25%。从FDI流量看,1997年,服务业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50.3%,2001年63.3%,2004年上升到大约70%。2003-2005年期间,初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3%、24.8%和62.2%。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同样格局。

从服务行业利用外资的内部构成来看,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例如,金融服务业1990年占服务业利用外资的40%,2003年下降到29%;贸易1990年占25%,2003年降到18%。与此同时,新兴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逐渐上升,电信业1990年为3%,2003年上升到11%,商业服务1990年为13%,2003年达到26%。除此之外,外资的非股权安排例如委托管理、合作企业、特许经营、BOT方式等,逐渐在服务业兴起。

自然资源导向型FDI继服务业之后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该产业扭转了多年来占全球吸收FDI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所占全球吸收外资比重持续上升。

第三,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2年跨国并购出售额为792.8亿美元,1995年达到1865.9亿美元,2000年达到了最高峰11438.2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14095.7亿美元的81.1%。此后3年,跨国并购稍有下降,2005年恢复到7163亿美元,占FDI流入总量的78.2%,2006年为85.4%。

发达国家是参与跨国并购的主体,占世界出售额和购买额总额的80%以上。但总体发展趋势是参与国不断增多,原来跨国并购仅由少数发达国家参与,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走上了跨国并购的舞台。

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服务行业,以并购额计算,1991-2005年,年均第一产业占7.5%,第二产业为37.5%,服务业占55.0%。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6974件,其中初始产业占6%,制造业占30%,服务业为64%;从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看,2006年初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31%和59%。在服务业的跨国并购中,金融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商务服务业、水、电和天然气及贸易等行业并购最为突出。

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通过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的FDI对东道国经济是有益的,而通过并购方式则不同。

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涉及到资产从本国人转移到外国人手中,开始之初不会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这就容易引起人们对跨国并购产生的资源转移、裁员、资产剥离(包括技术和创新能力剥离),尤其是对市场结构和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忧。进而担忧侵害国家经济主权、削弱民族企业以及失去对国家发展方向和实现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的控制。

事实上,无论跨国公司是以新建投资方式还是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它们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本质性差别,从长期来看,这两种进入方式对发展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

(二)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景展望

未来全球跨国公司的投资前景乐观,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因为: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强劲,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预期未来GDP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经验表明,GDP增长与FDI的全球流动关系密切,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FDI的流动。

第二,在微观层面上,跨国公司盈利状况普遍趋好,它的盈利情况预示着未来一两年企业运作和扩张的资本比较充足。

第三,政策发展前景方面,全球FDI政策和立法的发展趋势继续朝有利于投资的方向发展。大部分新的政策变化(大约占政策变化总量的80%)都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FDI。另外,争夺FDI的竞争还在继续,其中包括采取积极主动的投资定位和财政激励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者正在降低公司所得税。提高东道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是推动这些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力。再者,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政策也出现了二元化现象,即激烈的FDI竞争与日益增强的FDI保护主义同时存在。

2007年全球FDI继续增长,估计2008年稍有下降,2009-2011年恢复到稳定增长,2011年全球FDI流量将达到1.6万亿美元。

(三)关于中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前景

尽管全球直接投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张,但各国吸引的外资份额并不均衡。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显示,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是跨国公司最青睐的投资地区,领先于北美和欧盟。全球前五个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包括中国(52%的反馈认为)和印度(41%),分别为第一位和第二位。越南位居第六位(12%)。2006年,中国继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之后,成为第六位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总体判断,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乐观。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竞争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条件下,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持续大规模地流入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全面科学评价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于中国制定下一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经济安全有多个定义,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别国的控制和左右,失去了发展和管理本国经济的主动权。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战略或敏感部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第二,国家重大核心技术受到跨国公司的挤压,关键技术源头和创新能力丧失,技术上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垄断多个产业,市场经济被扭曲。

(一)跨国公司与战略和敏感部门安全

所谓战略和敏感部门主要指如军事、能源、文化等特殊行业。实际上,跨国公司不会通过这些部门对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敏感部门都禁止跨国公司进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跨国公司进入所有的行业,在国际投资协定和各国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中,每个国家都对跨国公司的行业准入有明确规定。中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列举了禁止外资进入的名单,因此,跨国公司对中国敏感部门的安全威胁是不存在的。但也不能以经济安全为由,保护本来不该保护的国内一些特殊的部门。

(二)跨国公司与技术安全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安全影响主要表现为技术依赖。技术依赖常常导致东道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在制定国内技术发展战略时丧失主动权。一个客观情况是,跨国公司占有世界R&D的75-80%,控制着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既是技术研发的投资主体,也是技术成果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国际转移和扩散,都与跨国公司密不可分。

中国要想以更快速度实现技术进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一是在R&D投资方面,采取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投资;二是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一切领域都独立地开发自己的技术。

借助于外部技术资源,离不开跨国公司。事实上,跨国公司对国内技术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许多技术后进国家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国内技术发展的步伐,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可能对当地的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0多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已在中国投资,客观上为中国积极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扩大跨国公司的积极效应是当前中国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我们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战略应当是三种技术发展模式:技术模仿、技术合作、独立研发同时并用,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总之,从技术安全角度,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安全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跨国公司对中国

的技术进步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为跨国公司有可能对中国技术发展构成威胁而关闭吸引之的大门。

(三)跨国公司与产业安全

从产业层面上,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行业的控制和支配上。根据跨国公司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及其占该行业的比例,结合该行业跨国公司的数量,可以大致估算跨国公司对中国不同行业的控制和安全威胁情况。

本文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分析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从跨国公司企业数、总资产、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业务收入、出口额和就业7个方面评估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力,并将其影响力划分为5个档次:10%以下、10-30%、30-50%、50-70%和70%以上。

在产业选择上,根据1级产业目录划分,选择了三个1级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1)采矿业;(2)制造业;(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了较详细地评估跨国公司的影响力,针对三个1级产业目录,细分至4级行业,共包括523个具体行业。

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划可分为:

(1)不具影响力行业有:10%以下;(2)具有影响力行业:10-30%;(3)具有重要影响力行业有:30-50%:(4)控制行业:50-70%;(5)高度控制行业:70%以上。

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产业控制水平如下:

(1)跨国公司对中国行业影响不大的行业约占19.5%:

(2)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行业约占32.7%:

(3)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约占25.3%:

(4)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行业控制力的行业约占13.7%:

(5)跨国公司中国拥有高度控制力的行业约占8.9%。

(四)产业安全标准与结论性评述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是否已经构成威胁,需要一个清晰的安全标准问题。安全的标准与一系列因素有关:

第一与产业有关,不同产业对安全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分布看,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服务业外资比例较低,与世界FDI流动的行业分布差距较大。中国的部分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仍然需要大量外资。

第二与区域有关,不同的地理位置,对FDI的需求也不同。从区位分布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FDI存量差距极大,31个省市之间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也存在明显差别。

第三与国家规模有关,国家经济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评估标准都应该有所区别。

目前,没有统一的对外资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各个行业究竟多少外资比例是适宜的,多大外资比例是过高或过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专家邓宁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发展路径应与新加坡、荷兰这样的小国不同。小国的外资产值可能会占其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值的70-80%,而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其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15-20%,中国应该遵循美国的发展道路,外国直接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要努力提升本土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对其关键部门保持全部所有权。”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对中国总体的产业影响力是有限的,被外资绝对控制的部门较少。虽然有些行业被外资控制,但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存在数百家跨国公司,市场结构非属完全垄断。从跨国公司控制的细分行业看,也非属国家战略或敏感行业。由此,我们认为,中国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总体规模较大,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总体影响并没有超出合理范围内,说跨国公司从产业视角危机国家经济安全言之过早。

扩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于区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术界过去3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适宜的制度框架和宏观经济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界信息与技术流动,就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和地区快速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经验表明,GDP增长与FDI的全球流动关系密切,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2.5%。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无不将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其优先政策目标。

目前,尽管国内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存在争论,但积极、合理、有效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仍应成为中国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外资是多是少、是好是坏的问题,而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在有利的国际背景下,如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问题。

(一)目标锁定主要母国/地区,积极开展投资促进工作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结论,在东道国提供激励政策的自由化变革、目标导向和投资促进等措施,目标投资促进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吸引FDI的措施。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外资政策已经比较开放,激励措施在吸引FDI中作用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资源型促进也越来越受到资源局限性的约束。因此,在竞相吸引FDI的措施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认识到,有效地吸引FDI,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强化吸引外资时的目标导向。

目标促进是指政府的投资促进不是针对所有行业、所有来源地和所有投资方式的FDI,而是采取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措施,选择部分行业、部分来源地和部分投资方式的FDI,吸引某些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中的FDI,并通过转移技术、增加就业、资本积累等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各个地方需要根据区位优先发展目标,针对不同产业和企业的特点,满足其生产经营和当地配套的具体区位要求。洞悉跨国公司不断变化的区位战略,致力于提高或改善决定FDI的基本经济因素。

(二)主导产业规划与特色载体建设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合理、可行。通常,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三项指标:一是产业基础比较好,基本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二是具有大型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的存在;三是区位拥有支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拥有竞争力的要素供给。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越清晰,目标越集中,效果就越好,发展就越快,竞争力也越强。

统计表明,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最好的开发区通常是主导产业鲜明而集中的地区。天津、昆山、苏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表明,无论开发区规模如何,实际支撑开发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都是一枝独秀的主导行业,因此,集中选择优势产业,不是发展所有的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现代产业,而是切实根据当地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三)政府效能建设与投资后服务提供

通过对昆山543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昆山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是地理位置优越(53%);第二是政府主导招商引资活动,对外资企业服务好(51%);第三是产业聚集,规模经济显著(37%)。由此可见,对跨国公司提供周到的服务,特别是投资后服务是决定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投资后服务是投资促进的重要环节,周到的投资后服务,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还会直接产生“增资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大的区位环境基本相同条件下,政府效率成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政府在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空间。投资后服务提供是当地政府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塑造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第二,服务提供涉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部门的协调成为影响服务效率的关键;第三,服务提供重在落实,因此,政府对于服务的内容应透明、公开,建立服务提供承诺机制和投诉机制。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实行的政府以契约的形式,将向跨国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等各项条款固定下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经营环境,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极大地鼓励了跨国公司在当地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他们创办的全方位、全过程、宾馆式、个性化服务,以及建立重点服务企业台账,建立结对联络机制,实行限时办结制等,成为全国效仿的提供投资后服务的楷模。

(四)大力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

服务业利用外资潜力极大。当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速,服务业跨国购并大潮迭起。在500强跨国公司中,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生产的国际化将进一步带动服务业国际化的增长,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服务业的全球化与跨国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世界各国服务业政策的自由化变革也为服务业的全球化创造了政策保障。

在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方面,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调整引资行业结构,大力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配置、工程技术服务等。

2、在引资过程中关注服务业的离岸外包现象,寻找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机会,注重新型服务业带来的引资机会。

3、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需要协调区域内的分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部分服务产业。

4、针对限制吸引服务业外资的影响因素,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5、创建特色服务业园区,提供专项优惠政策。

(五)提供适宜激励,强化投资后管理,注重投资后获益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为外资而外资,而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过程中居于有利位置,全面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政府、社区、居民、劳工、环境全面和谐与发展。因此,在制定有关吸引跨国公司的政策和措施方面,需要注重跨国公司投资后能够使区位政府获得更多受益的机制。

1、适宜使用激励措施。提供激励是政府向投资企业提供的具有经济优势的措施,有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降低企业成本或风险,鼓励其按照某种方式经营。例如吸引新的外资到特定地区(区位激励),使当地的跨国公司承担相应的培训、研发和出口功能(行为激励)等。激励措施作为扩大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全球现象。许多公司通常不把激励作为投资决策考虑的因素,它只能使具有吸引力的区位变得更具吸引力,金融和财政激励措施仅仅是区位综合优势蛋糕上的糖衣。

通过对543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激励成本约占引资额的40%,是一个成本高昂的激励。在主要激励性措施中,所得税减免最为重要,其次是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土地优惠对外商来说,是影响最小的一项激励措施。

在向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措施时,需要精心选定对象,将目标锁定于本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考虑提供激励的必要性、激励成本、激励工具、激励方式、激励时间和激励动机,特别是需要区分区域激励和行为激励,并对激励的效果跟踪评估。

2、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产业关联。关联是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所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约。依靠这种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关联,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区位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非常重要。通过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跨国公司转移到当地企业。这样所在区域企业就有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提高自己的有效竞争能力,从而引起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因此,如何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关联成为所在区域制订外资政策的目标和核心。另外,大量关联企业的存在,也有利于增强吸引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因为产业聚集效应是跨国公司寻求的关键优势,并且,也有助于有效防止跨国公司的投资转移现象。

国际经验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协助建立和深化关联的过程中,第一可以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以此帮助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关联;第二可以在技术提升、培训和资金援助等方面提供帮助。

3、建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绩效评价体系。为了鼓励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积极为跨国公司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与周到服务,帮助跨国公司快速成长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建立跨国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土地使用指标、劳工就业与保护、环境影响、技术水平、能源消耗指标、产业关联指标,以及企业税收和社会责任指标等。

4、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核心是指企业不仅要追求股东的经济利益,还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注重相关者利益,特别是劳动者利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觉地承担公司社会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在积极追求成为形象良好、承担责任的社会公民。加强公司社会责任建设,也符合中国新时期的外资政策目标,是扩大从外资中获益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跨国公司在华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措施:1、制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准则。2、审核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规定和执行控制措施,督促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履行社会责任机制。3、要求跨国公司出版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有关社会责任行为信息。4、建立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包括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5、鼓励民间机构、中介组织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落实的监督。6、加强理论研究。无论是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标准制定、机制设计、社会监督、部门协调、行为评价、行业特征与分类指导等,需要研究先行,因此应该加强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培训。

责任编辑 肖雪晴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掉期交易以其独特的风险管理功能,已经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管理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利器,文章分别从利率掉期和货币掉期的运作模式、特点入手,着重讲述了掉期交易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独到功能,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掉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际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间的汇率随各种货币的供求变化而急剧波动,而利率上下起伏不定,呈宽幅振荡态势,表现极不稳定,令人难以琢磨,这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如此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利于银行对中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决策,也不利于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经济金融形势下,为迎合金融市场各交易方对风险防范的迫切需要,掉期业务应运而生,且已成为商业银行化解市场风险的重要工具。其中,掉期业务(也称为互换)在利率、汇率等风险管理上便能发挥其独特的化解作用,另外,掉期业务操作简便易行,不拘泥于形式,所挂钩的金融指标也颇具灵活性,因而深受各金融机构的推崇与追捧,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降低筹资成本、防范利率和汇率风险的最有效的金融工具之一。

一、掉期的利率风险管理功能

(一)利率掉期定义

利率掉期(InterestRateSwap)是指掉期双方约定在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时点,以一笔象征性本金为基础,为对方相同期限,相同货币品种的资产或债务支付现金流,它通常是一方支付固定利率利息,而另一方支付浮动利率利息。利率掉期双方并不交换名义本金,交换仅仅是利息的现金流。掉期的结果是改变了资产或负债的利率。简而言之,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的不确定变动所引发的损失风险,不仅包括负债的利率风险,也包括资产的利率风险。

(二)利率掉期管理利率风险的模式

1.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间互换的掉期。此为历史上最简单、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利率掉期模式:商业银行通过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间的互换,在应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利率风险时,当预期未来收到的利率将下行时,便将收到的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在应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时,预期未来支付的利率将上行时,便将支付的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从而大大减小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损失。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间互换的掉期。该掉期方式对商业银行而言,较为鲜见,应用较少。这种掉期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实际的利率变动趋势和预期走势存在较大差距,如银行在筹积资金时预计市场利率还将会继续上涨,故借入固定利率计息的负债,然而,结果出乎预料,事实上市场利率大幅下滑,且这种不断走低的利率状况还有可能会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短期内难以扭转,为减少银行当初决策失误的损失,银行便可以通过掉期业务把负债从固定利率转换成浮动利率,冲减利率下行的损失,巩固经营成果。

3.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间互换的掉期。这也是一种实践操作中较为少见的互换方式,其利息的计算是以不同的浮动利率指数为基础的,较典型的浮动利率指数有LIBOR、美国商业票据利率、优惠利率等。这种掉期产生的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后,期限相同、浮动利率不同的各国货币间会存在一定利差,这种双浮动的利率掉期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商业银行的这种差额风险,这对银行经营尤其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增加银行利润的新来源。

(三)利率掉期管理利率风险的特点

1.可以在不同利率间进行互换,交易机制灵活多变,形式不拘一格。交易双方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掉期模式,利率掉期中场外交易的非标准化的利率协议尤其如此,交易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偏好,反复沟通磋商,不断变化交易模式,直至双方满意为止。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按照客户对风险管理个性化的特征与要求,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形势,设计出个性化的掉期方案,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

2.能适用多个计息期,擅长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银行经营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将面临不同的市场风险,这就要求银行采取不同的手段分别对单一计息期、多个计息期的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显然,对待单一计息期的套期保值,防范短期利率风险,业界通常采用远期利率协议或利率期货更为常见,若采用利率掉期则成本将会大大增加。利率掉期的期限多以5-10年为主,它在多个计息期的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有相当优势。一个利率掉期合约事实上就是连续若干期远期利率协议的依次叠加,能通过一系列的利率掉期业务,消除利率风险,防止金融市场风险。

3.通过锁定利率风险,达到保值避险的效果。从所周知,利率掉期管理利率风险是用确定性来取代不确定的风险,将难以预测的损失金额具体量化到一个可以测定的数据。利率掉期使得银行能一次性固定筹资成本,消除利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完全屏蔽风险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排除利率上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从利率下行中获利的机会。因此,利率掉期主要用于套期保值,而不是用于投机获利。

(四)利率掉期的作用

1.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降低筹资成本。利率掉期常常由减少融资成本的愿望所推动。具体而言,往往是一方有机会获得相对便宜的、以固定利率计息的筹资资金,但他预计未来市场利率还会持续下降走低,故希望以浮动利率计息来筹措资金;而另一方却有机会获得相对便宜的、以浮动利率计息的筹资资金,但他预计未来市场利率将会一路走高,便希望以固定利率筹措资金。双方通过与互惠掉换交易商的掉期的方式,均可获得他们所期盼的融资方式,而且,也充分发挥出他们各自在资金市场上相对的借款优势。

2.改变资产收益特征,提高资产管理灵活性。资产负债掉期是指用于资产管理方面的掉期,通过资产负债掉期安排,可以改变投资利益的资金流动方式(利率特征,收到利息的频率和时间),增强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的灵活性,提高资金流动效率。此外,通过利率掉期,投资者能改变固定收入票据的资金流动特点,从而使固定利率债券变成综合浮动利率券。

3.改变债务利息支付特征,降低偿债成本。当交易者预计所持债务的利率品种将要上扬时,应将其调换成相对比较稳定或未来趋势向下的利率品种。反之,便进行反向处理。

二、掉期的汇率风险管理功能

(一)货币掉期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业务迅猛发展,各国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性呈愈演愈烈之势,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汇率风险日益增大。同时,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使它能够在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由于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频繁融资,也希望能开发出一种对冲工具,既能降低筹资成本,又能减少不同币种的汇率风险,因此,货币掉期应运而生。

货币掉期(CurrencySwaps)指交易双方互相交换不同币种、但相同期限、计算利率方法相同、等值资金债务或资产的货币及利率的一种交易行为,它交易的不仅仅是本金,也交易本金产生的相关利息。货币掉期的主要动机是: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家中的金融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由于本金的计值货币不相同,一般需进行本金的掉期。事实上货币掉期的本金交换,通常都被分为几期来完成。很少有一次性换清的。出本金换过后还要换回来,所以,只要不是资产掉期,甚至不需要交换本金,仅需有一份掉期的协议即可进行交易。货币掉期必须在协议到期时进行本金交换,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其掉期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

货币掉期交易一般有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在掉期交易之初,双方按协定的汇率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等值本金,初期交换一般以即期汇率为基础,也可按交易双方协定的远期汇率作基准。

第二步:在掉期期间,交易双方按协定利率,以未偿还的本金为基础,进行掉期交易的利率支付。

第三步: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双方通过掉期,换回期初交换的本金。

(二)货币掉期管理汇率风险的常见模式

1.双重货币掉期。随着国际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双重货币债券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规避双重货币债券风险,急需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这类市场风险,因此,双重货币掉期应运而生,它是以不同的货币计价发行、支付利息、偿还本金的债券,即用以一种货币付利息,另一种货币偿还本金的债券。

2.多边掉期(Multi-swap)。它是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掉期交易组合来达成商业银行货币掉期目的的掉期。一般来说,6个月LIBOR是决定所有金融掉期交易的基础,掉期交易者常将6个月LIBOR作为实现其交易目标的媒介,通过6个月LIBOR以多角掉期的方式来达到其最终的掉期目标,实现交易。

(三)货币掉期管理汇率风险的特点

1.掉期可使用的货币种类较少,但其成交金额巨大。在国际掉期市场上,按照国际贯例做法,通常是以美元、日元、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欧洲货币单位、加拿大元等主流货币进行互换,由于其他小币种的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流通困难,无法参与掉期业务。因此,货币掉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针对国际主流货币的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却不能对其他流通性不足的小币种货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货币掉期业务成交金额的规模相对较大,通常介于1-10亿美元之间,甚至金额更大。

2.通过锁定汇率风险来锁定交易主体的交易费用,能节省经营成本。货币掉期业务的交易双方在合约中明确约定了远期汇率、交易金额、交易币种、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等事项,将未来存在较大波动性的不可确定风险事项,通过协议约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将不确定的损失风险转化为确定的且可量化的交易费用,从而避免国际市场汇率发生不利波动而带来的不可预知金额的风险损失。就交易成本的大小而言,与借助期货业务来对汇率进行管理相比,货币掉期能节省更多的交易费用。

3.货币掉期对期限较长的中长期汇率风险管理具有明显优势。在货币掉期业务出现以前,人们通常是通过将远期或期货合约以一年期为主的方式,对其风险敞口进行套期保值,当一年期届满后,再继做第二年的套期保值,以此类推,直至与原基础资产的期限相匹配为止。这种往复循环的多次连续套期保值,最终化解汇率风险的效果差强人意,且每期的交易费用也不确定,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各期交易费用相加后,往往变得非常高昂。相反,运用货币掉期后,则更为便捷高效,一次性解决以往多次方可解决的复杂问题,且成本也相对较低。

4.货币掉期形式多样,机制灵活。众所周知,货币掉期是场外交易的一种,远不如场内交易的监管规则限制严格,其对掉期业务的交易金额、交易币种、交易时间、交易结算方式等都可以通过双方商谈确定,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组合方式也可以层出不穷,交易方可视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自已的风险偏好和对市场的预测判断,制订出各式各样的货币掉期业务方案,较期货保值的方式更加灵活。

(四)货币掉期管理的作用

1.降低筹资成本。经济全球一体化后,国际资金流动愈发频繁,当借款人需要融入某种货币资金时,但某一市场提供的该种货币资金的利率较高,融资者便可以利用某些有利条件,举借另一种利率较低的货币,通过货币掉期的方式,兑换成融资者所需货币的资金,从而有效降低所需资金的筹资成本。

2.调整资产与负债的货币结构,降低汇率利率风险。借款人根据外汇汇率和各种货币的利率变化情况,可以不必重新融资,通过货币掉期就可以改变其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我,当预计所负债务的货币要升值时,就把它掉期成将要贬值的货币,当预计所有资产的货币要贬值时,应该把它掉期成将要升值的货币。

参考文献:

1.王以龙.谈谈互换的风险管理功能[J].海南金融,1999(2).

2.胡庆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作者单位:王晨,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营业部;高建,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风险管理部)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实施内部控制是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控制环境是内控各组成要素的基础。文章以中国联通为例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指导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有效的构建。

[关键词]内部控制;COSO框架;内部控制环境

一、中国联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背景

中国联通在2003年年底着手准备按照萨班斯(SOX)法案的404条款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从2004年开始,按照COSO框架的要求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真实性、遵从法律法规三个目标,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管控机制以及控制责任体系,尤其是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

但是中国联通2004年年报中仍然因为部分分公司签订虚假的设备租赁合同而实际采购手机等问题涉及坏账准备列支、移动电话终端及代理费列支和收入确认而披露于众,这暴露了中国联通公司多年前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相关经办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讲诚信,存在故意舞弊行为;举报机制不健全,问题难以向上反映;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作弊者无压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等到审计部门检查后事情真相才败露等。内部控制环境是直接造成各企业内部控制形式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干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会计控制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失效,根据电信的行业特点和中国联通的特殊性,对于中国联通控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联通而言,内部控制设计的重中之重是弥补当前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正如COSO的内部控制概念中所说。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基础中都存在极大的缺陷,其他因素即使构建得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中国联通公司按照SOX法案和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实施为例来论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对其他企业有更好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联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一)建立并完善员工行为准则,规范员工行为,创造诚实守信的企业环境

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存在是一切努力得以成功的关键。正是由于其至关重要性,很多享有盛誉的大公司都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投入了大量资源,付出了许多努力,来阐述他们业已存在的道德观,并培训和监督员工遵照执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除不道德的商务行为,也是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最充分地获取商机。同时,处理不道德商业行为造成的后果通常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情,而且还需要企业的最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参与。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对日常经营活动的监控,从而导致不能完成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加大。中国联通成立十多年,从13.4亿元资本金艰难起步,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约2800亿元净资产、4200亿元总资产、年营业收入1500亿元。其投资之快、金额之大使得各级公司的关键岗位人员不免要面对许多诱惑,中国联通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黄强曾因受贿577万元而被判处死缓,所以全员职业道德的提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设立道德官进行专门负责;制定和维护成文的行为规范;为员工提供匿名报告违规行为或可疑行为的渠道;保持内部调查的能力;促进行为规范的持续贯彻:对员工进行道德规范定期培训、反面典型案例教育等。

(二)提高和加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风险观念,构建务实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

任何企业的商务行为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是可以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来减少因风险发生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在中国联通(当然,应该说是在所有企业),这种风险危机无处不在,如手机进货的跌价风险、如新资费政策的营销风险、计费和交换系统的运行风险、后付费用户的欠费风险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风险意识,在风险来临之前用控制手段绕过风险,在风险到来后及时应对风险,从而维护企业的利益,避免资产流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意识的培养:一是公司管理层应该努力创建一个公司层面的整体风险观念,并加强培训。建设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文化;二是提高公司内部各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实务能力,构建务实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三是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设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证公司政策、程序以及风险管理相关规定能够得到有效的遵循;四是实行严格的追究制度,对内控评审或其它渠道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或负责人追究责任,并对公司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系统的缺陷或失效进行记录和报告。

(三)加强关键岗位特别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有序的管理程序

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建立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管理当局如何通过授权批准、计划制定与落实、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公司的整体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效果:一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二是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三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待控制点和控制流程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四是各级管理者的品德操守、价值观念、管理风格以及生活作风等。所以要加强关键岗位尤其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有序的管理程序。

(四)独立于管理层的审计委员会能有效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内审的作用,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中国联通已于2001年开始组建省级分公司内审部门,但是目前从部门职能和所起的作用看,仍有需改进之处:一是由于中国联通县级分公司的相继成立,审计的最末级部门应设在地市级分公司,而非省级分公司;二是加强各级审计部门的人员力量,将目前主要是离任审计的职能,扩大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结合,将事后审计扩大至事中控制和事前防范;三是审计委员会能有效执行其任务,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独立于相应的分公司,直属总部或上级内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董事会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而审计委员会则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除了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责外。还有助于保证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直接沟通。试想,如果银广厦的内部审计有效,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制止虚假的会计信息产生,但会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因此可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既然银广厦能够通过购销合同、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可见其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不过是多了一个摆设。所以中国联通一定要吸取教训,加强内审。

(五)发挥董事作用。制衡各方权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地上市的中国联通,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

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早在2004年,时任中国联通独立董事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答记者问时就说:“独立董事主要承担两个受托责任,一个是诚信责任,一个是勤勉责任。这两个责任充分表明,独立董事是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代表,在财务审计,尤其是在关联交易上,要充分考虑到小股东的利益。目前我们这三位独立董事中,一位是律师,另外一位具有很强的财务背景。凡是有怀疑的地方,我们都会提出质疑。独立董事之所以存在,它是以独立性构成其全部价值的。如果独立董事不具备独立性。那么这个制度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我们会尽职尽责地提出我们的质疑。并且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作为在三地上市的电信运营公司,如何让更多的小股东们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状况,这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在许多进行了国企改制的公司里存在共性。”

(六)建立相对公平完善的激励机制,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员工满意度

关于各级分公司的绩效考核,中国联通目前采用国内大多数电信企业的老办法,即基于上级公司下达的统一的考核指标,这样的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被人为分割成按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部门间的指标缺乏沟通和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不能顾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的市场需求差异,企业无法从中发现真正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另外。很多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无法反映出来,例如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企业运营效率等。所以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方面建议采用平衡计分卡。关于员工的激励政策,还带有国有企业色彩,也没有能建立完全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很难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这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细节。中国联通的部分中高层已享受过股票期权,但是何谓企业核心人员,也是很难把握的,用这种方法激励了一部分人,同时必然打击另一部分人。在较大的企业,期权也只成为一种待遇。而并不能使员工从期权的角度更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同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也是很重要的。

(七)建立科学的中长期人力资源战略、有效的与员工沟通的途径、透明的员工晋升降级制度以及岗位职责等规范,确保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能力和公司的发展相适应

人力资源曾被许多企业视为一项重大成本,如今重新被人们认识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一种重要资源。这样一种重要资源对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当然至关重要。经过历次重组,中国联通的干部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分别有社会公开招聘、老电信、国信寻呼、联通寻呼、长城网、网通等,其组成成份复杂程度当属电信业之最,所以如何管理好这些干部员工,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一是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二是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三是多渠道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四是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五是完善轮岗与休假制度。

三、结束语

2009年,中国联通年报对内部控制披露如下:公司已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要求,选择COSO控制框架,围绕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目标,设立了由董事会、内控管理委员会。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涵盖全公司范围的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适应公司组织架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及变化、涵盖公司层面及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规范。比较2009年和2004年的两份年报,不难看出中国联通对内部控制建设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祝愿中国联通在电信重组后进一步理清思路、扫清障碍。建立一套更完整、更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保障和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希望其他企业从中国联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并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73-75

[2]陈俊,王曙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审计经济与研究,2008(5):92-95.

[3]赵爱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惑及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96-99.

[4]姚晓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总体框架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09(8):51-54,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深入,国内大型企业与国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对外经营规模也日益扩充,由此,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也日益凸显。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为企业对外扩张提出了挑战,公司在对外经营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难题。本文从大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文化冲突的根本成因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应对冲突、开展跨国企业管理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促进跨国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跨国企业;管理;文化冲突

一、企业跨国经营产生的文化冲突的根本成因:

在不同国家、地域经营的跨国企业由于国家自身存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文化中价值观是一类最深层次的内容,其用于对人们行动、观念及综合态度的支配,决定人们采取行动与持有观点的出发点。各类企业之间不同员工间的冲突实际上便是价值观冲突。据相关研究表明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等在性别差异、对待权利距离的客观态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回避不确定因素的程度等层面包含鲜明的差异性。同时不同企业管理者在认识文化层面存在一定偏差,这一现象在跨国企业中较为普遍,管理者由于欠缺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对各国不同文化差异与中心观点的客观存在不良忽视。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造就出多样化的行为模式,同时差异的行为模式又可令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并进一步引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另外基于不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征性格、不同国家语言形成了沟通障碍、人们生活态度与教育背景的不同均会令跨国企业产生文化冲突。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中海外联合体进军欧洲,由于太急于拿下订单,在没有事先仔细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以低于政府预算一半以上的价格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并按国内固有的经营模式,以为可以通过变更进行后期费用的追加,但在一切以合同为依据的波兰,这一招显然行不通,再加上在海外的管理失控、沟通不畅,2011年6月初,中海外总公司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波兰业主则给联合体开出了l7.5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要求和罚单,外加三年内禁止其在波兰市场参与招标。由于这个错误,中海外联合体最终折戟波兰,声名狼藉,从而也影响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倘若中海外管理人员在决策中能正确意识到这一文化差异并应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控制,则不仅可令文化冲突形成的负面影响淡化消除,同时还可以科学地利用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来科学有效的实践管理。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到其包含的不同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实践管理方式,并促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对文化冲突的科学管理

1、全方位、多视角审视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各国人民、各企业员工拥有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差异化的行为准则,跨国经营要想对这些生活在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员工有效管理,便应以人为本,了解员工们自身的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及差异化的行为模式。跨国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中包含的多元文化展开细化分析,挖掘文化本质特征,全方位审视文化差异,进而便于制定更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方式措施,以降低矛盾与文化冲突,切实推进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同时对文化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可令跨国企业管理层由多个侧面全面把握不同文化的现实特征,进而真正找到解决矛盾与文化冲突的科学方式。

2、创建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主要指包含不同文化特征背景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实时互动行为的具体进程。在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实际上是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即各主体之间应对不同文化差异应具备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消除文化冲突,跨国企业应科学创建制度化、多层次、立体式的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营造信息的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而保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获取各方理解与支持,并真正促进多元化文化的统一整合,全面提升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令其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综合发展提升。

3、强化跨国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跨国企业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教育培训可全面解决其存在的现实文化冲突,降低负面影响。然而当前较多跨国企业却往往只注重对员工技术素养的教育培训,而对员工的价值观念、跨国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却有所忽视,不利于跨国企业安定、繁荣的发展。因此跨国企业应全面强化文化教育培训,将具体内容设置为了解、认识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以及母公司企业文化,通过系统学习,汲取丰富的、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有目的性组织开展文化的适应性、敏感性综合训练,实施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沟通交流、处理冲突能力的科学培训。同时跨国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开展系统全面的国家文化道德伦理、综合法律体制、价值观念、习惯风俗的培训讲授,提升企业全员对对方国家文化特色的认识,文化状况的敏感性反应,并科学引导员工尊重与理解对方国家的特色文化,进而有效降低文化冲突,提升解决各类冲突的实际能力。

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在加大跨国经营的步伐,近年来,已经分别在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孟拉拉等数十个国家开展了铁路、轻轨、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帮助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中铁二院加大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人文因素,根据国情为他们细心制定建设规划,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埃塞俄比亚,为了提高他们自身的技术水平,中铁二院和埃塞政府联合在中国成都中铁二院总部举办了为期一年的 “埃塞铁路高层次人才培训班”,首期参训学员27名。中铁二院为他们提供培训、实习和观摩的机会。同时,也通过学员们与中方技术人员开展拓展活动、知识竞赛、联谊活动等方式,加深双方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更好地服务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中方在非洲进一步开拓市场,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4、打造优质良好的学习型跨国企业发展氛围:在全面科学的培训基础上,跨国企业还应积极鼓励员工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积极探索,深刻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及如何良好改善并优化自身的处事行为方式,进一步培养员工的交流合作与观察、

理解能力。

员工只有充满学习动力才能真正身体力行的实现改变。跨国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团队综合学习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员工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彼此交流、互相学习,通过打造优质良好的学习型跨国企业营造内部浓厚的主动学习、拼搏进取的氛围,来激发企业员工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可良好集中企业集体组织的智慧,协同合作,真正解决跨国企业实践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引发的各类问题。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则应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认真研究、深入学习,进而上行下效优化企业学习发展效果。

中铁二院为跨国经营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企业内开办了外语协会,语种涵盖英语、西语、日语、俄语等。协会定期开展活动,或邀请老师讲课、或与外籍学员联谊、或开展各语种的方案汇报比赛。活动让学员们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也将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便捷地语言通道。

5、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不同国家文化在认可、理解与重视相互之间差异的前提下,组建融合形成了全新形式的企业文化,该过程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且较为复杂与漫长,然而对于跨国企业的实践经营与长期发展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只有真正创建了具有和谐性、共同价值观念的鲜明性企业文化,才能令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科学引导内部员工,将自身行为、思想、价值观念与企业的发展宗旨与战略规划全面组合,进而提升企业文化适应跨国经营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应通过跨国企业不同文化的良好融合创建企业充满东道国文化特色的管理经营实践发展模式,进而真正形成以企业价值观为根本核心的、经得起考验的企业文化,促进跨国企业实现长效、快速、稳定、和谐的综合发展。

三、结语

总之,基于跨国企业存在的现实文化冲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的跨国企业实践发展、经营管理策略,才能真正消除文化差异、降低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营造融合、特色化的跨国企业文化,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与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驰.林凤.跨国企业多元化文化管理的战略方法研究[J].中国商界,2011(I).

[2]周子云.跨国企业多元文化管理的战略与战术[J].现代企业文化,2010(22).

(作者单位: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网站制作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药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