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3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建设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育队伍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与自身的背景和需求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因此, 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从提高英语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着手。

(一) 改变旧有观念, 提高政治素养

在讲台上,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和权威, 还代表着学校和国家的政治立场。[1]但由于各大高校均开设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 各个专业也配有辅导员或班主任, 这使不少英语老师都抱有这样的想法, 认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连, 实施德育教育也并不在英语专业教师的职责范围之内。这些错误的想法, 再加上教师自身政治水平有限, 导致了英语课堂上德育教育渗透的缺失。高校英语教学实施德育渗透, 是我党对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 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 因此, 英语教师应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 明确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的身份。

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明确自己的爱国基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做到对国内外形势有基本了解、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渊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 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 打破学科壁垒, 抓住每一个机会自我学习和教书育人,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推陈出新, 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中去, 从而达到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 准确理解政策, 建立激励评价体系

2004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价钱隔阂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老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严格教育教学纪律, 切实加强教材管理, 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意见》对全体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基本要求, 是高校“立德树人”策略实施的重要政策依据。

在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各高校可以用好政策, 建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激励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师的评价既要注重教学质量, 也要将思想政治素养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考核部分, 以激励教师提高其政治站位。例如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考核制度中, 尝试量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在思想政治上出现问题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 在评奖评优等考核中不予考虑。目前,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普遍侧重于课程考试的成绩, 这种评价机制只能反映学生英语水平, 而不能体现出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因此,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专项分和个性化评价结果作为考评的内容之一。

二、挖掘充实专业内容,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直以来, 教材在课堂中必不可少。而英语专业的教材不仅承载着英语教学基本内容, 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也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 对教材的深刻挖掘

在英语专业教材中选入了很多有关西方文化的课文, 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等体制原因, 教师不得不只关注于教材中知识点或考点, 而对其思想性与教育性则选择性的进行忽视, 这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2]因此, 教师应对课文内容精心甄选,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在课堂上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仅仅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教师还应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 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进行英语表达, 重视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英语表达。长此以往, 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在英语技能方面有所提升, 同时还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教学中, 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写入教学目标, 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的同时, 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以自然而然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 对课程体系的创新

在中国大学中, 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 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渠道, 而“课程思政”重在转化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授课方式, 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和藩篱, 把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目的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专业课教育的核心位置, 从核心出发, 注重专业课的内涵和外延, 构建整体性的课程思政体系。对课程体系的创新, 对英语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意义深远。这延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 改变了知识点讲解等传统的教学内容展开方式, 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角,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这是一个意义深远且任重道远的大工程, 因此更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三) 对教学方法的变革

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就需将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纳入考虑之中。步入大学校园代表着大学生们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 但他们涉世未深, 心理仍不成熟。教师在课堂上可将体现正能量的事迹编写进教学内容中去, 利用真人真事鼓励学生。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将教材中涉及西方文化中社会生化的部分设计成课堂活动, 有助于学生了解并体验西方文化, 同时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材料, 引申出当前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介绍,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 英语专业的学生更能够了解体会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思政教育过程自然而然的融入了教学中, 融入了学生们的头脑中。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将英语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学生的接受程度会强于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听取教师的重复说教, 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强。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发展的重大工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努力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教学之中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程。英语教学决不能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而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反之, 英语专业教学应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配合,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摘要:当今, 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出现了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趋势, 尤其是英语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 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 被动地受隐含在语言中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本文主要对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专业,途径

参考文献

[1] 英艾森克主编.阎巩同译.心理学一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闫晓红.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9) :55-58.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就业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直接目标的教育,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使中职生能够顺利就业,且在今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和提升,作为从事中职教育的一名教师,在面向即将步入实习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学生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方面,更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校就锻炼成为具备扎实技能,厚重人文底蕴,德技双修的现代职业人,为其步入实习岗位,步入社会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来简述一下,在教育一线,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毕业班管理的。

一、班级文化浸润企业文化,打造班级灵魂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品格,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毕业班的学生在不久后就要走向实习工作岗位,与之在高一、付出高二注重养成教育,专业的规范与专业的认同相比较,中职毕业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便要更加密切的对接企业文化,广泛了解市场文化,与市场文化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做好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于是我们为班级打造魅力形象,旨在通过一种具体的形象可触摸的形象传递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首先让班级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育学生的平台,让班级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染。

二、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结合,做到“小班级大管理”

众所周知,相对于普教而言,职业学校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面对毕业班学生,学校和老师是否在校期间,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对于步入实习岗位和踏入职场大门的学生们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锻炼夯实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我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毕业班班级管理的理念,学习和借鉴职业教育的同仁中,关于“模拟公司制”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作为公司运作,调动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认识企业的模式,转变观念,融入社会,做到与企业生活“零对接”,力争让学生们在毕业班的生活中就能够感受企业氛围,得到职场体验。

三、以就业为目标,设计开展毕业班的班级活动

活动载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点就体现在动手“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与职业的完整认识,在活动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面对毕业班的学生时,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职业化”的教育,有意识地设计、组织各种活动,将职业指导思想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其在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的舞台时能夠迅速适应,谋求发展。

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社会与职业考察实践活动、生涯访谈活动、校园慈善拍卖活动、校园模拟招聘会、校园创业模拟活动等。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礼仪修养,做好求职准备

毕业班的学生,即将步入实习工作岗位,岗位要求必然与学校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对社交礼仪上,一个职业人,其礼仪是修养的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其在职业生涯中的能力发挥与个人发展。通过礼仪讲座和培训,塑造良好形象。重点内容有:容貌、服饰、仪态。社交礼仪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称呼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用餐礼仪、电梯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等非常实用的社交礼仪。

(二)组织职业或社会考察,在活动中渗透职业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

职业考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及未来职业选择、训练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组织模拟面试会,校园拍卖会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求职能力

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生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呢?一般来说,中职生在就业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心理准备、信息准备、求职能力准备。学生需要学习搜集、梳理就业信息,学习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设计;指导学生了解求职程序、求职渠道,学习如何通过简历、求职信来展示自己,学习与面试官沟通的技巧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生涯设计能力。 于是我尝试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会、慈善拍卖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适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很难成功的。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偏小,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扰, 以至于影响他们顺利就业。如何调适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首先在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择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卑心理。大多数中职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有的在中学阶段就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他们认为上中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大学生。加上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使得中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这些更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自卑情绪,致使他们对前途担忧,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竞争机会前顾虑重重,生怕失败。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更没勇气去接受挑战和面对落选。这种情绪状态会使中职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针对这种心理,我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学会积极自我暗示,悦纳自我成就自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中职毕业班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探索的一些做法与心得。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探索和不断实践。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推进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的进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进行教改,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中,关于“美”的方面长期受到忽视,初中美术教学较为欠缺。民间美术来源于大众生活,贴近大众生活,有着独特的风格与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探索出一条新的美术教学之路,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纵然有许多好处,但不可否认,当今将两者融合起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拓宽思路、加强探究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受益。

关键词:民间美术;初中美术;有效结合;路径探思

一、 为什么要将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

(一)利用民间美术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贴近大众生活、具有独特风格、在大众生活中广泛传播的艺术。在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民间美术贴近大众生活,学生较为熟悉。比起西方各个流派的美术,民间美术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大多数初中生对于西方美术知之甚少,也缺乏一定的兴趣,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过分强调西方美术难以吸引学生,而民间美术则不同,民间美术无处不在,学生接触较多,有着较好的基础,而且,民间美术来源于大众生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审美,更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并且,民间美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民间美术起源较早,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华民族祖先在生活实践中留下了丰富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有着属于时代的独特风格与丰富内涵,因此,利用民间美术开拓学生眼界,增强美学素养是十分合适的。另外,教师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学较为方便。民间美术无处不在,教师取材较为方便,对于教师来说,民间美术也是其较为熟悉的,因此,在备课时也是较为便捷的。这些独特优势使民间美术成为丰富初中美术课堂的首选。

(二)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相结合的意义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初中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对于民间美术的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进步,民间美术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越来越大,民间美术在生活中的影响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提升民间美术的影响力,使民间美术获得持续化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杰出代表的民间美术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其独特优势协助初中美术教师完成教學目标。因此,民间美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是十分可取的。

(三)当今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当今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也是为什么引入民间美术进课堂的重要原因。美术作为一门辅助性学科长期受到忽视,缺乏先进的教学模式。不少美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介绍课本上的内容,并未考虑学生实际。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涉及东西文化差异以及审美标准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宜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素养提高的作用有限。

二、 如何将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有效融合

(一)加强对民间美术氛围的营造

想要使学生增强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就要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在浓厚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民间美术的理解,提高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初中美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良好氛围的重要性,注重民间美术氛围的营造。民间美术的形式多样,教师可以选取适宜学校的形式来营造氛围。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装饰上下功夫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剪纸是重要的民间美术形式,当地的漳州剪纸更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小小的剪纸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贴上相应的剪纸。在过春节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门口张贴对联、年画来营造艺术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现

多媒体可以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呈现事物,其作为一种实用的教学工具已经相当普及,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初中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现民间艺术。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使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间美术。多媒体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得一些珍贵的、经典的、无法直接接触的民间美术作品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多媒体的独特优势,使得民间美术在课堂上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比起枯燥的讲解,多媒体的吸引力还是较大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民间美术,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初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增强运用多媒体的意识,使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频来介绍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历史以及主要表现形式与风格都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特殊地区独特的民间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视频进行展现,使千里之外的民间美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民间美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想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民间美术,仅仅靠单纯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民间美术,体会其魅力。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民间美术受到冲击,不少民间美术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内,在平常的生活中难以见到,更不用说去了解制作过程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美术教师可以与学校商议,贯彻综合发展的理念,邀请民间美术大师进校园,为学生讲解民间美术,表演一些技巧。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拜访当地民间美术大师,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如此,学生的眼界扩宽,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漳州本地就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民间美术,像漳州八宝印泥是古代贡品,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更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2008年,漳州八宝印泥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价值,美术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印泥工坊,观看制作过程,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邀请当地名家来校讲解,使民间美术入校园。如果不便组织,也可以借助现代手段,通过视频连线为学生进行介绍。

(四)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教学

传统美术课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上的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西方艺术流派与一些高雅艺术陌生且难以理解,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久而久之,就对美术这门课程丧失了兴趣。所以,美术教师一定要吸取教训,选取民间美术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部分来进行教学。在这之前,教师可以进行调研,了解学生所想,依据调查结果选取教学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分发调查问卷,不仅仅调查学生喜欢的民间美术形式,还可以调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初中美术教学,使其受益。初中学生尚处于发展、学习时期,对于色彩鲜艳、形象独特的东西尚保持一颗好奇心,教师就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考虑选材。

(五)对民间美术进行相应拓展

只是单纯介绍民间美术,忽略对其的拓展,同样也不能达到目的。初中生尚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状态,对于一些民间美术中出现的内容缺乏认识,如果初中美术教师并不对这些内容加以補充,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其对学生的作用也会有所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补充,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创作目的,了解其内涵。

比如,在介绍风筝时,教师就可以介绍其起源及历程。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东汉末年改进造纸术后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被用来传递信息,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一项重要的户外活动,直至今日。还可以介绍“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这些关于风筝的诗句。不仅仅使学生去了解风筝的图案,更要理解其内涵与历程,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性。

(六)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民间美术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要想使学生形成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还要组织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印象。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于制作过程的印象,还可以发挥创造力,加入自己的设想,全面提高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组织实践,使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动手,手脑结合,实现加强。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

比如,在教授剪纸时,教师可以使学生提前准备纸张与剪刀,使其跟随讲解过程进行剪纸创作。并且布置作业,使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剪纸创作,在实践中领略艺术之美。

三、 结束语

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是高考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两者融合,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学素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今,受到传统思路的影响,推进其进行有效结合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无论如何,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师必须清楚意识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在授课时进行创新,克服种种困难,实现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应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林娟.弘扬民族精神开发与传承民间艺术:浅谈如何把潮州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运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J].艺术科技,2019,32(13):53,55.

[2]龚学青.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19(2Z):332-333.

[3]黄永明.浅析民间美术开发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37.

[4]李雷莉.馆校结合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究:以对广西地区民间美术元素观摩研探活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4):82-83.

[5]洪丹乔雨.浅谈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中小学课堂:以娄底双峰农民画为例[J].艺术大观,2019(12):1-2.

[6]方毅.本土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探究:以常州堆花团糕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3):36-37.

作者简介:黄荆煌,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城关中学。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 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 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 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 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 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 有效交流、和谐共处。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 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 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而且通过营造宽松、民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 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2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入人文意识

2.1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而且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 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 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是美术教育的关键。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 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要时刻注意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中开展美术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 积极主动学习, 由生活激发兴趣, 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和创作。

2.2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 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 达到健全人格, 陶冶情操的目的。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 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通过对美术的学习, 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 情感不断得以陶冶, 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形成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 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教学中, 要遵循审美规律, 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 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各种方法以及形象的教学手段, 增加直观形象感受, 提高其审美能力,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提高审美情趣。

2.3 利用欣赏教学, 陶冶审美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 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但是和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当是“欣赏·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 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如在欣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小英雄于连撒尿的雕像时, 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于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布鲁塞尔的故事, 这座举世闻名的雕像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别塑造的。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后, 充满了对英雄的无限崇拜之情。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去欣赏雕像的美, 或者让学生画出于连的雕像, 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从人文角度去了解雕像背后的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在作品中注入了情感因素,

总之, 在美术教育中, 我们只有注重了人文性教育, 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 但美术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艺术教育, 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 美术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通过美术教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 使学生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 进而身心得到美化。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累的、润物细无声式的过程, 这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的努力和探索。

摘要:美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文主要从中学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角度出发, 论述了在美术教育中如何渗入人文意识, 用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指导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蓓.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8, 12.

[2] 单元新.论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7.

[3] 孔艳荣.浅谈高校美术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 2006, 2.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从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近些年来,由于云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教育技术的领域也不例外,对数据的搜集、储存与分析和处理技术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本文中,首先从多方面对日本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梳理,进而阐述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时间段来划分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教育;日本教育

一、日本教育技术研究背景:ICT的大发展

日本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是日本教育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将信息技术缩写为ICT,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广播、影视等等领域。归纳起来,在日本的ICT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邮政电话和广播时代(1945—199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信息通信主要是以电视、广播、电影等为主,但是广播和邮政都属于国家所有的,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在一九八四年电信通信与电信电话等方面的法案相继出台以后,日本的电信与电话公司就解除了国有垄断的经营机制,开始由民间经营,提供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信息通信方面的服务,并大力提倡通信技术的运用与研发,对于民间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激励,随即出现了一大批移动、电信、卫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的运营商与延伸产业。由此可见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日本教育技术学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教育技术领域之中最大的一个学术性的社团,在一九八四年产生,就是日本的教育工学,和当时的一些通信信息的学会共同开展学术性的研讨与实践活动。在同一年JIJNET开始提供为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等学校提供服务,以此为标志互联网的服务在日本开始出现了。

(二)互联网和手机时代(1993—2000年)

日本的互联网服务是在1993年开始商业化动作,以此为标志日本进入了手机与互联网时代。在1994年,日本开始大力打造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并以些为目标成了推进的总部,由首相出任总部长,并把信息通信产业最新定位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的产业部门。在同一年,日本为了赶超美国,美国制定了2015年之前要完成高速网络建设的规划,日本的一个邮政省提出了有關于网络规划的计划,并且计划在2010年之前将光纤高速网络普及建设好,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向各大企业提供建设的特别融资,日本的网络建设开始飞速发展。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服务的不断发展,在1995年,日本的数字移动电话签约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模拟通信的方式。在1999年,NTT Docomo公司开始了手机上网的业务服务,紧随它其后是其他的手机运营商也开始了提供手机上网的服务,由于手机上网业务的推出,互联网的用户剧增。

(三)宽带和智能手机时代(2000年至今)

两千年是日本的宽带元年,在这年中,日本在全国开始大范围地铺设光纤网络,在2003年,日本的互联网服务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发展速度惊人。在2013年,日本的网速在全世界排第二名,有将近一半的用户由电话拨号上网的窄带形式已经转向了宽带网络的连接,基本上所有的移动手机用户都可以运用宽带来上网。从1G的网速到3G的网速建设日本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且在硬件制造、通信制式与系统建设等各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的日本专用与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国家的资本、政策法规都开始朝着信息产业的方向发展。在2014年,日本的总务省宣布了超高速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九点九,日本已经进入了超高速的网络时代。在此之后,日本出现了大量的教育机构,主要推出的是互联网的课程,信息教育也由最初的中高等教育向初等教育发展,并且日本政府拟定在义务教育环节加入信息技术的科目内容,民众开始意识到信息时代到来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存能力与伦理道德。教育技术专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融合了信息学、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特点。并且由原来的纯技术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教学设备、方法、系统、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研究领域。因此这个时代是日本教育技术变革的非常重要的时代,有很多的教育方面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教材的内容等都在这个时代打下基础。

二、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

日本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之下,为了与当地教育技术的需求相适应,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发展势头。按时间作为划分的标准,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创新转变阶段和智能多元化阶段,如图1所示。

(一)初创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对教学设备的研究发明与运用。为了与大范围的培训相适应,日本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奉行行动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理论的指导,并且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培训中心,利用通信的培训与远程教育展开各种类型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1.相关学术团体纷纷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计划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应用在产业化的运动中,为了与之相适应,日本的教育部门开始使用了广播与影像进行教学,产生了各种的学术团体,如图1年示。1955年,日本成立了放送教育学会,这是第一个教育技术类的学术团体,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以初等和中等教育为主的通信教育方面的研究。1967年,成立了电子通信学会,且设立了教育技术研究会。之后日本教育工学会与协会相继成立。1973年,东京工业大学成立了教育工学的开发中心,以此为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点,由第一代的教育技术学者担任负责人。1978年,日本成立了放送教育开发中心,接下来成立了日本放送大学。发展到这个阶段,日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了。随着这个时期研究著作的出版,以及各种类型的研究与实践的展开,具有日本特色的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慢慢建立了。

2.研究热点

在这个阶段,日本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着重采用的是教育辅助的方法,注重的是技术的本身。日本的第一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大多娄是学理工类,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的程序模式比如CAI,CMI等,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与控制,从而完成教育信息的加工、整理、与运用与管理等相關内容。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应该从学习人员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相关的思维与设计,从而开始建立教学方法与学习反馈的教学辅助性的系统。另外,研究人员还从语言组织结构的视角建立了理解与分析学习人员思维方式的自然语言的对话系统与解决型专家辅助性系统。

(二)创新转变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日本把建设信息社的需要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学习的理论开始转变为社会构建主义,着重社会数字化生存技能的发展,展开教育技术的重新构建,并对此进行反思,使教育信息化延伸到初等、中等教育中来。

1.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的转变

在信息教育元年之后,日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在1989年,日本的文部省对学习的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在初等、中等的教育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内容。1991年,文部省继续发布了信息教育手册,开始运用国家政策来对教育进行引导。在此影响之下,日本的教育技术研究也向教育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研究、学习的成果评价等方面转变,关注认知科学与知识的创新、构成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此同时,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应用能力是社会必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在中小学的信息教育中对于信息传达、评价分析与设计制作等能力的培养十分关注,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限制,广泛开展跨学科知识理解与社会交流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包括CSCL、计算机辅助协同工作、多媒体、超媒体、导航系统、编辑系统、数据挖掘等各种类型的技术与应用形态。各种类型基于在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辅助系统、学习系统、教务系统、电子教材等新型技术和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了,让自主、主动、导向学习等成为可能,海量的共享与发布信息,促使广告推送、搜索、个人主页等业务开始广泛应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日本教育技术领域开始运用数据挖掘、信息过滤、学习内容推送等一些全新的方式来展开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协同学习、移动学习等词语也相继出现。

2.学术团体和学科建设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术团体相互之间开始融合起来。在1994年,日本的视听觉教育学会与日本的放送教育学会合并起来,成立了日本视听觉放送教育学会;在1995年,CAI学会更名为日本教育系统信息学会。日本教育工学会后来居上,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大范围地吸收了各个域的研究人员以后,成为了日本规模最大的一个学术团体。这个时候,日本的专业与学科的建设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第二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开始兴起了,有很多心理学、外语教育、教育学、传播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入到其中。一些著名的大学,比如早稻田大学与大阪大学等也设立了教育技术的科目,并且向着传播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开始扩展。

(三)智能多元化阶段

进入两千年后,日本多学科的融合加速,技术发展和教育应用实践逐渐趋于同步,开始重视智能应用、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涌现出了大量与新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研究。

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

在两千年以后,由于宽带的广泛运用,日本进入了数字化的社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到社会性研究手法的重要性,研究的内容从数据的挖掘到个人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模式,开发了具备学习管理与知识管理等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技术构建可扩展性的内容管理系统、基于社交网络服务或流媒体视频的教学辅助平台等。新出现的智能手机、可穿戴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相关研究加入到教育技术领域,因此出现了大量新的课题,比如知识管理、国际化规则、开放教育资源等等。

2.学科建设的多元化

在这个时期,教育技术已成为融入了心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比如,东京工业大学于2015年撤销教育工学开发中心,与社会理工学研究科等合作建立了教育革新中心。东京大学于两千年新设信息学环·学际信息学府,并开设教育技术的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2015年,日本教育工学会特别设置SIG,即按照研究兴趣开设不同的研究分会。设立之初,SIG仅有六个,2016年已扩张为十一个,包括教师教育、系统开发、游戏和开放教育等,吸引了更多学科的研究者加入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四)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①教育资源的多元化;②技术应用的多元化;③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三、日本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上以日本的研究历程来看,日本教育技术所依托的学习理论的发展是,从经验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知识构建与智慧创新的智能多元化的历程。研究的焦点则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国家的信息产业与教育政策的变化相适应,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研究发展。根据近年来日本教育系统信息学会与日本教育工学会的研究动态为参考,对于日本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支援与评价、教育信息化模型的构筑与实践、新技术的教育应用与研发。

四、教育改革和信息伦理的实践与反思

从中日交流的历史来看,日本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日本教育技术研究可为中国带来如下启示。

1.注重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科学论证研究成果

日本教育技术研究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很相似,关注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分析模型与研究方法发展得比较成熟。查询国家项目立项数据库与日本学术期刊文献,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教学法、设计研究法等等,对于这些研究方法的学习,对于中国今后开展更加系统、更加专业的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便利。

2.加强技术与实践的融合,推动社会整体发展

日本教育技术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注重国家政策和科研项目为引导,加强各类信息化设备的教育投资和应用。因此,中国要加强政产学的联合研究,把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从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视角出发,促进教育、技术、及社会的综合性研究,从而促进信息化社会建设。

3.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精准定位专业化研究

日本从第一代理工类为主的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发展到现在众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人员的加入,由此可见日本正在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且已经把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进来了。而且日本的研究者也很注重本专业的学术实践研究,并不跟随潮流的改变而改变研究的方向,积极采纳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多方助力于本专业研究。借鉴日本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做法,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是要加强建设交叉学科,建立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培养综合性的学术人才;二是研究人员首先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借鉴其他研究成果,从而促进自己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哲,孙帙,SpenceZaorski,森秀树.日本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6):5-11.

[2]孙立会.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构建理路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03):63-69+75.

[3]孙帙,李哲,前迫孝宪,张海.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2):5-11.

[4]王琳琳.日本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及现状浅析[J].才智,2015,(26):197-198.

[5]李芒,成国志,于丽娜.日本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特点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0,(01):50-53.

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2、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1)

3、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

4、“八个统一”视角下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思考

5、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6、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育探究

7、职业教育中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8、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载体研究

9、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10、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11、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12、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

13、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14、基于涉县红色资源谈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15、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探析

16、浅析红色廉洁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7、把胜战基因融入官兵血脉

18、供给侧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19、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意义

20、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1、“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述评及思考

22、“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述评及思考

23、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24、东北抗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探

25、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6、“红色文化+”小学英语教育融合研究

27、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红色文化资源教育

28、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9、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作用研究

30、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红色化与志愿服务专业化融合的几点思考

31、关于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探讨

32、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33、让红色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

34、新时代外语院校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35、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36、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红色基因传承功能

37、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探究

38、以德树人更需“红色引擎”驱动

39、让红色基因融入少先队教育

40、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基点

41、高校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42、小学课堂教学中红色文化理念的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43、红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44、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资源的融合研究

45、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46、黔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探究

47、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管理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48、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想品德课问题研究

49、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研究

上一篇:流动儿童教育公共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探索证券投资风险偏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