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25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004年,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企业无论是从传统制造业领域、还是PC等新型领域都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海外并购,这些海外并购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12月20日刊文指出:“中国走向海外并购时代。”

回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出海的企业并未一帆风顺。这一表象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长期坚持“市场换技术”的失策。面临当前的困境,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就是要用“股权”去俘获全球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达中国企业的海外自新之路,实现质的突围。

“出海”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截至2004年,发生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不胜枚举,并购数字也十分惊人。在美国专门研究中国产权研究的斯特拉斯海姆全球咨询公司(Straszheim)估计,仅仅在2004年,中国公司在收购外国资产方面的投资估计已经达到70亿美元,2005年可能会达到140亿美元。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开始“出海”,标志着在全球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电子、汽车零件、电器、纺织和服装等有竞争力的行业,已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大量的资金以及与全球的供货网络、高端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选择海外并购的这条道路作为企业全球化的捷径。位于杭州的汽车零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在过去的几年中收购了10家海外公司,其总裁鲁冠球说:“我们把国内和国际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或许这是对海外并购最佳的诠释。

“出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全面竞争中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艰难课题。如何将原有的产业结构嫁接国际品牌、技术的高附加值等决定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命运,而利用海外并购实现产业升级无疑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不仅是发展的问题,其实更是生存的压力所致。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不发展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联想之所以花费12.5亿美元去并购IBM,看重的就是IBM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全球的营销渠道、技术优势、客户资源和商誉,而靠自己的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 不过,进行海外并购只是中国企业登临世界舞台的开端,随着舞台的不断扩大,面临的挑战更大,风险也随之加大。迄今为止,“出海”的中国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到VCD机、PC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手机,到汽车、无线电通信基站,中国企业完全是在没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情况下成为跨国企业的“打工仔”。虽然规模越来越大,毛利率却越来越低,拼来拼去,拼的就是资金实力和营销渠道,毛利却被摊得很薄,大量利润被跨国公司卷去。中国企业越来越“沦陷”为世界加工厂的“大车间”。然而,昙花一现的辉煌终有繁华落尽的时候。

在进军海外进程中,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1985—2003年,中国国家专利局共受理182万件专利申请,授权100多万件。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技术专利仅12万件,且2/3的拥有者为国外企业。从全球专利来看,到目前为止,日本申请发明专利43万件、美国33万件、中国8万件、全球排名第23。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虽然中国制造企业绕过专利壁垒,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但一直潜藏着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日益严重,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迅速掀起了并购美国企业的狂潮,然而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原先高额的利润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中国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由于急于到海外投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未做好长远的打算。2004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电视业务后,第三个季度利润暴跌69%。无独有偶,联想为在激烈竞争的国内电子市场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并购IBM的PC业务。然而,就在交易宣布结束当月,联想股价下跌了21%。不少人质疑,联想并购持续亏损长达3年半之久,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的IBM的PC业务是否为明智之举。国外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能否获得想要的东西。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中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与西方企业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看来,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中,跨文化的整合还是重要的一道关。

20多年的教训:“市场换技术”的失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合作中,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暂时牺牲市场以换取外方的技术。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在高度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获得。这一理论认为,这些跨国企业占领了中国市场,自然就会带来先进的技术。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极其需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国家政策导向上的一个战略;二是企业寻求合作发展层面上的一个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只是引进技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但从现状来看,它一直是企业技术引进的一个主要战略。

20年来一些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各界对“以市场换技术”的质疑: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换来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了吗?中国的信息产业规模巨大,但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多为代工贸易,技术和利润仍然留在外方;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得到核心技术,特别是最根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北京切诺基与广州标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确曾希望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但在合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且外方的技术经理拒绝配备中方副手(如上海大众),中方则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项,根本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

中国企业在付出了牺牲市场的代价后,并未如愿以偿地获得技术。在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在技术上始终难以摆脱被外方控制的地位,而获得的技术大部分都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因为中国市场是在低起点上开始发展的,市场需求的层次相对较低,外方常常无须把最先进的技术直接投入中国。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没有质的提升。尽管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技术消化能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具备独立性,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实力派,往往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没有太多有实力的自创品牌。例如在机床工具行业,长期奉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最终“请进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外商独资项目。仅2003年,先后有德国吉特迈集团、日本牧野铣床、日本丰田工机、意大利利雅路集团、格里森、德国贺尔碧格集团及韩国大宇机床等在中国开办独资企业。但是这些独资企业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尖端的与核心的技术,形成技术依赖性。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中国某些产业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它们的技术,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很多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这种关系也削弱了中国上下游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能力,只好通过高价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所需的部件。 利润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高额利润被外方以技术转让等方式分走,中国企业只是拿到加工费部分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方对自主研发的投入。跨国公司在取得市场后,抛弃国内合作伙伴单飞,这种情形也屡见不鲜。由于很多合资企业只是拥有一条生产线的工厂,不过是跨国企业的一个海外工厂而已,缺乏自身的研发和市场行为能力,在外国公司单飞后,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作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产 业界的希望寄托。反观20多年的实践,中国市场是让出去了,但得到的都是一般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外商并没有将中国政府期望并视为最大红利的科技转让进来,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为从国外获得技术,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国内汽车市场做出有限的开放,德国大众先后与上汽与一汽合作生产轿车。其他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合资伙伴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基本上成为跨国公司的大车间。

找寻突破口:用“股权”俘获“核心技术”

2004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突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希望之花,那就是以“股权”俘获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做法正在生根发芽。

2004年初,TCL收购了汤姆逊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商。

2004年,在机床工具行业,秦川集团旗下的秦川发展(上市公司000837)收购了位于世界著名汽车业基地底特律的联合美国工业公司(UAI)60%的股权,绝对控股了该公司,并拿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

2004年9月,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宣布以近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卡车生产商双龙48.9%的股份。 2004年12月7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集团,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 上述并购案例,包括TCL、上海汽车、京东方、盛大网络、格林柯尔、浙江华立等等,这些优秀的企业群体在海外并购中显现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并购对象为跨国公司,主要指向是获取核心技术而非资源。

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转让中国企业的股权来获取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它主要是在汽车行业。2003年,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2004年9月,广州汽车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双方股比同样各占50%……在新一轮跨国合作中,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由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这一现象的明显特征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中,不再坚持对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开始在股权上大踏步让步,频频出让股权,直抵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规定的“外方占股不得超过50%”的底线。

“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倡导者、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教授指出,50%的股比设置,是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战略开始由“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胡树华教授说,“以股权换技术”战略的核心目的仍然是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核心技术。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并购海外企业的股权来达到控股该企业以获取该企业的核心技术,秦川发展就是典型。秦川发展在总结中国制造企业市场换技术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并购外国企业,才真正拿来了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国际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秦川发展决定在国际市场上以新的并购方式主动出击,采取收购世界排名第七、第八位的机床企业,迫使这些跨国企业与秦川合作,他们称之为“强强联手,以强攻强”。与美、欧企业的合作,使秦川一举站在全球机床工具产业的最高端。秦川的“联强(欧美企业)攻强(日本企业)”,提升了中国机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获取核心技术的角度观察,上述海外并购新趋势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中国公司得到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假若对海外企业的整合迅速得当,在此基础上增强研发,才有望最终掌握核心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公司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快地追赶跨国公司。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上,这一群旨在从海外并购中获取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尽管代价不菲、整合风险大,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系统集成提升的过程。

(作者单位为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比亚迪汽车广告文化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3、分析广告传播中品牌文化的构建

4、别克与艺术的距离:从“贵”到“雅”

5、三大战略搭建“品牌金字塔”

6、有文化的咖啡才能卖出好价钱

7、一个心脏 两种灵魂Ferrari California昆明试驾会

8、你爱的人,不是你的爱人

9、成就有巨大销售力的品牌文化

10、品牌文化在香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1、高职院校《汽车文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与研究

12、如果体力再好点那就更好了

13、北京汽车用品行业协会授牌杰威斯邦“环保健康车品”

14、如何加盟美容化妆品连锁行业

15、论汽车营销模式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16、高职高专《 汽车营销综合技能实训 》课程教学探讨

17、宁波鞋企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对策

18、汽车文化营销发展策略分析

19、基于译创的商标品牌翻译探析

20、娱乐营销在汽车营销创新中的作用

21、拒绝“拿来主义”倡导原创设计

22、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及精细化管理

23、扬汽品牌:“满意创造价值”

24、品牌文化价值的塑造:以电影中的汽车品牌植入为例

25、雷克萨斯:产品营销切不可一厢情愿

26、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定位浅析

27、汽车行业“两限”条款的垄断与豁免

28、三地同步亮点不断 奥迪创新实验室半决赛圆满落幕

29、捷豹路虎在华筹建第三家品牌体验中心

30、试论汽车标志设计中的象征符号

31、北汽坚行中高端品质之路

32、2013’春季ROYAl ASSChER璐易雅诗

33、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研究

34、广告设计的文化属性对品牌价值提升的意义探索

35、新媒体时代汽车营销模式挑战与对策

36、开展商圈文化营销 促进品牌价值提升

37、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

38、基于SNS网站品牌公共主页网络营销模式研究

39、山寨与收购 品牌文化的双重考验

40、我国5A级行业协会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41、“宝马3行动”现在进行时

42、音乐在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43、建立品牌个性 赢得品牌之争

44、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等6则

45、自主创新是品牌生命力之源

46、叩响心门“微距音乐会”

47、唐山皮影在文化品牌中的应用设计研究

48、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区位品牌建设研究

49、谁在打造下一代的汽车梦想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汽车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3、对症下药:解决新型用工关系的法律路径

4、中德政府签署自动网联驾驶合作意向

5、北京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6、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

7、我国明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范围和管理规范

8、大学生分期购物市场: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

9、中外物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10、科技与现实迎面相撞?!李彦宏乘自动驾驶汽车上五环

11、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一体化发展 推动创新发展

12、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管理的启示

13、关于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问题的思考

14、中国低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问题浅析

15、7月1日起对挂车减征车辆购置税

16、基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17、“模拟法庭”在线直播教学模式在《汽车法律法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8、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及发展

19、“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浅析

20、陕西汉中:开展夜查执法直播活动吸引20万网友在线观看

21、杭州市下城区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卫生管理干预效果分析

22、英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法规保障及对我国的启示

23、女子让2岁侄子开车被吊销驾驶证

24、出行前应了解当地禁忌

25、福特汽车致力改善供应商员工劳动条件

26、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分析

27、实现“法制工商”目标加强基层执法办案是关键

28、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29、全球福利监管:国际化的挑战

30、网约车法律监管实证问题研究

31、我国网信法律法规的立法后评估

32、衣食住行处处可“惩罚”

33、论建立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

34、小议法治视野下对交通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35、交通安全事故与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变迁的关系探析

36、强化汽车生产一致性管理工信部对违规企业作出处理

37、力帆否认涉新能源车企骗补

38、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9、韩国电动汽车四步走发展战略

40、汽车行业正式吹响数据安全治理号角

41、实现内河航运绿色发展路径探讨

42、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法律环境体系的构建

43、客滚船码头作业安全基本要求

44、浅谈4105ZQ型柴油机设计与研制技术关键和难题

45、《关于加强在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安全服务保障的通知》

46、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违规企业作出处理 工信部:保障汽车产品质量安全

47、中美日等国关于报废汽车回收政策的比较研究

48、自动驾驶落地应用前的三座大山

49、汽车等领域将进一步对外资“松绑”等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国外汽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3、浅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4、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设置的研究

5、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6、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理论力学》适应性教学改革

7、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应用型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国际化途径探析

9、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10、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汽车服务工程人才闭环培养体系建设

11、关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探究

12、浅谈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

13、加强我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14、浅析构建汽车服务工程特色专业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15、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探索

16、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新

17、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18、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9、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对高职汽车服务工程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

21、基于职业教育“1+X”体系下“人工智能+”汽车服务工程创新技术研究

22、“双融入式”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3、汽车服务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培训探索

24、基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汽车理论》课程改革研究

25、基于CDIO理论的“前厂后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6、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7、民办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构想

28、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29、“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

30、“双一流”和“双万”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31、基于BOPPPS模型的汽车服务工程微课设计

32、学业产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汽服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33、汽车服务工程专业“3+4”中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34、汽车服务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35、科教融合背景下的汽车类专业实验体系构建

36、新工科背景下面向专业认证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37、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38、汽车服务工程:汽车产业高端价值链的创造者

39、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40、党建与业务融合推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41、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2、汽车电气控制方向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探索

43、浅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改革方向

44、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45、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46、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47、基于OBE理念的汽车服务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48、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49、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浅析

上一篇:新兴的护理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5s管理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