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

2023-11-26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呈现迅猛发展的新态势, 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以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企业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此,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积极应对新形势的冲击。

2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2.1 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

金融产品设计作为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产品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本身的最终效益。因此, 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作, 能够有效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 实现银行进一步的发展。金融产品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机构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一定程度决定了银行建设经营的成败, 银行必须深入市场调研分析, 结合大量数据科学设计出最佳金融产品, 在给社会带来良好效益的同时, 也能够赢得更多客户信赖, 提升银行在市场的竞争力。

2.2 拓宽银行营收渠道

基于国家对银行利率不断改革调整的环境背景下, 商业银行要想有效避免出现营收负增长的现象, 就必须积极拓宽银行的营收渠道, 为银行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中, 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就是银行机构不可或缺的一个营利环节, 金融产品组合的创新设计能够帮助银行吸引到更多民间投资客户, 解决银行资金来源, 避免过多民间资金流入到其他金融投资领域, 给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更大的压力。此外, 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抵消市场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 为银行带来更多经济收入。

3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构建

3.1 商业银行应创设专门的运营机构, 将经营模式创新化、专业化

目前, 国内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试运行了“信贷工厂”的创新金融模式, 其目的在于在企业借贷和银行放贷之间, 成立专业化的审核机构、测算机构。在“信贷工厂”内部, 所有的设备和技术工具都具有完全的专业化特征, 并以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原则。就目前国内“信贷工厂”的发展态势来看, 多数商业银行所创设的试点都已实现了人员到位、技术到位、业务到位的“三个到位”步骤。故仍未选择好创新模式的商业银行, 便可采用“信贷工厂”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以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状态为准, 建设属于本地或固定地区的信贷结构模式。在运营机构的工作中, 技术方应尽可能使用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 提升办事的综合效率。同时各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加紧对自身精细化管理的建设, 要尽可能建立属于自身的金融服务团队, 并积极探索科技支行, 不间断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渠道。

3.2 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

为了金融市场业务的良好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服务理念的提高方面着手。首先, 要准确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 抓住市场需求, 并进行合理分析。其次, 创新产品的设计, 设计人员要结合市场环境, 了解客户的背景, 进而设计合理的金融方案, 并进行质量和市场效益的评估, 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当然, 还要进行产品创新, 为了满足客户的收益及风险承受力的要求, 可与资金管理业务创新合作, 进行结构性理财计划, 增值闲余资金, 规避风险, 提高收益。最后, 国有商业银行应创新服务理念, 使服务不断人性化, 顾客是上帝, 要尽可能赢得各种客户的信赖。

3.3 完善良好的金融市场制度

体系为了能够在金融市场长久居于不败之地, 我国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 预防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 具体可从金融市场业务体系、业务绩效考核、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首先, 要完善创新金融市场业务体系, 进而提高业务绩效, 提高银行的利润收入。国有商业银行要抓住市场需求, 精准分析, 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不断挖掘潜在客户, 完善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机制, 推出满足客户要求并能使双方获益最大的产品, 实现双赢。其次, 要加强风险防范,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熟知各个产品的操作和特点, 将每个产品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制定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规则, 加大规避风险的力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 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就必须不断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工作。银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金融产品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 树立起先进的创新工作理念, 强化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内部金融产品的设计水平。

摘要:目前我国国内已经有多家以科技升级为基础的企业面临转型或改革, 即使一般企业面临产业升级时,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社会资源来支撑。因此, 科技产业作为新技术的第一发源体, 其产业升级的资金需求量数就必然要比其他的企业要多。而科技产业从一开始就具有高技术、高风险的升级特征, 因此目前国内科技企业的产业升级融资过程中, 就常常遇到因高风险特征而产生的“融资难”现象。科技金融是一种将金融与科技行业有效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其发展具有推动时代经济格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构建

参考文献

[1] 孔红岩, 王瑞杰.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 2014 (4) .

[2] 刘安霞, 陈昭旭, 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 2010 (2) .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障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观念陈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2、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2)完善内控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建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成果,对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到了重要作用,在其成立之初就承担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职能。村镇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也不是《商业银行法》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承担一定政策职能的特殊社区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范围内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关键词】村镇银行 性质 市场定位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该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开业。村镇银行正式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村镇银行的性质

(一)村镇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创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经营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银行机构。它是适应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率先建立了政策性银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建立,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组建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是我国先后组建的政策性银行。

将政策性银行与村镇银行的法律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村镇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主要表现在:第一,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创办,是属于政府的金融机构,而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或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不是仅由政府创办;第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银行以贯彻和执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为己任,主要是为国家重点建设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的行业及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实行自主保本经营,而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除了要遵循《暂行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遵守《商业银行法》以及《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可见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进行经营,效益性是其经营原则之一,盈利是其经营目标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第三,政策性银行主要从事贷款业务,不吸收存款,而村镇银行不仅可以从事贷款业务,还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综上,村镇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

(二)村镇银行不是《商业银行法》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在规定村镇银行基本问题的《暂行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因此,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都自主进行市场化商业经营,都奉行趋利避险的行为准则。但是,村镇银行并不是《商业银行法》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1.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要求远低于商业银行。《暂行规定》第八条第3款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明显低于商业银行,也即其准入门槛更低。

2.村镇银行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明显小于商业银行。根据《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和《商业银行法》第三条的规定,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可以经营的业务包括以下九种: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而发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提供保管箱服务五类业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但是村镇银行不能从事经营。由此可见,村镇银行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明显小于商业银行。

3.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和经营地域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对商业银行则没有。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商业银行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市场定位和经营状况自主选择其服务对象。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并且《暂行规定》明确了“农村地区”的具体范围,即第五十九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农村地区,是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此外,不允许村镇银行发放异地贷款,而商业银行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综上,村镇银行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比商业银行宽松,但在具体经营管理方面,又受到《暂行规定》的诸多限制,因此,不能片面地将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法》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划等号。

(三)村镇银行是承担一定政策职能的特殊社区性商业银行

村镇银行在设立之初就被要求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的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国家在设立村镇银行时对其提出的政策要求。此外,银监会2008年《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也就意味着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跟农村信用社一样,比我国其他商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低2.5~3.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政策优惠措施。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都是承担一定政策职能的农村合作性金融,其政策职能主要表现在向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用、助学、扶贫等政策性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村镇银行也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支农贷款,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可见,国家不仅制定规定明确村镇银行的政策任务,还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来鼓励村镇银行积极承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职能。

村镇银行按照《暂行规定》设立,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守《公司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其特点类似于美国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相比,规模都较小,都能独立自主经营。都是立足当地,其资金主要来自当地并向当地投放,且都是商业性银行。唯一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性银行是金融市场自身摸索发展的产物,而村镇银行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之后由银监会负责组织创设的,它在成立之初就担负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职能。因此,村镇银行是承担一定政策职能的特殊社区性商业银行。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村镇银行确立明确的经营目标,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也便于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区分,最终确立自己的服务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采用C-A-P模型,该模型中C表示客户,即Client的首字母,客户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和利润来源;A表示经营区域,即Aiena的首字母,村镇银行中的“村镇”就表示其经营区域;而P则表示产品,即Product的首字母,产品决定了该银行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的比较优势,也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除了考虑C-A-P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外,还应当明确村镇银行所处的政策背景,它决定了村镇银行是否存在外部政策支持或约束,且存在于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各个要素之中。

(一)农村金融供需空白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

从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情况来看,以农村中等收入以下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中、低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得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的空白,作为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有效补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而设立的,因此,其市场定位应当面向农村中、低端金融市场,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村镇”的经营区域限制要求村镇银行的业务必须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县域

现阶段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金融机构,零散金融机构乡镇仍有2868个,这说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可观,村镇银行大有可为。[1]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之一是弥补我国农村金融空白,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主要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谓农村地区,指的是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业务必须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县域。

(三)极低的注册资本要求决定了村镇银行主要提供小额贷款

《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这远远低于《商业银行法》中10亿元(全国性商业银行)、1亿元(城市商业银行)、5000万元(农村商业银行)的关于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极低的注册资本要求使得村镇银行资金少、规模小,这种企业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更适合建立金融共生理论中的“小银行—小企业”的共生关系,因此其市场定位应当是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小额贷款。

村镇银行所奉行的贷款原则为小额、分散,这也符合村镇银行的设了是为了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初衷。小额的贷款原则体现为限制对同一借款人放贷的最高限额,即对个人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集团企业客户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0%,从制度规定方面严格限制大额贷款,防止其盲目追求大客户,进而从另一个方面促使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向下,向小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小额贷款。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小额贷款仅指贷款数额,而不同于小额信贷,所谓小额信贷是指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其核心是信用贷款,不需要其他担保,具有明显的扶贫性质,而村镇银行提供贷款是商业经营活动,二者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赵方,王建中,杨海芬.“生态位”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探讨[J].财会月刊,2011(10):44-45.

[2]杜晓山,孙若梅.小额信贷基本内涵的界定[J].小额信贷扶贫,2007(1):22-23.

作者简介:陈真(1988-),女,山东东营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法制。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一、陕西省农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1、服务网点、人员少且分布不均衡

陕西省除少量农村商业银行和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陕西服务网点普遍集中在县城,村镇服务网点较少,陕西省农村金融网点布局不均匀。由于村镇服务网点较少,村镇金融服务人员也相对不足,村镇金融服务质量也较差。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村镇基层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村镇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及人员的不足,导致县域农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差,这一情况将严重影响到陕西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2、融资风险与成本呈现双高

由于农业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企业自身资金缺乏、创新意识差,农业小微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农业小微企业自身可提供的可抵质押物不足也增大了其从银行获得贷款困难。商业银行在利益最大化及谨慎原则下,对于农业小微企业的信贷积极性降低。陕西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占到所融金额的两成;若通过某些民间融资途径,其融资成本占到所融金额的三成以上。

3、金融服务品种和功能单一

近年来,陕西省境内针对小微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数量增加,且专门成立了负责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中心,但是这些新举措并未显著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作为农业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机构的农业银行、农村信合,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仍主要是传统存贷、结算业务。为农业小微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支持大都集中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

二、农业小微企业供给侧金融服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问题

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以其在国家金融的垄断地位、强大的资金实力,在信贷市场上的业务对象一直是大项目大客户,这些大客户一直为其贡献绝大部分收益。相对办理小微企业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忽视对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更多关注。国有商业银行受制于办理小微企业业务成本高风险大的认识误区,对于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有限。

2、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贷款权限上收,使得基层网点的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增加、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业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制度与绩效考核机制设置不利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由于业务绩效考核与放贷量挂钩,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下,加上信贷员业务素质不高,人为夸大贷款风险,形成办理农业小微企业业务风险大、收益低,不愿承办与其相关业务认识。

3、创新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差

国有银行现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多数是传统业务上的改进,产品生命周期短,商业银行间低层次同质金融产品竞争激烈。融智业务创新产品较少,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未能展现自身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综合业务素质低、缺乏新时期创新的洞察力和视角。部分员工知识陈旧、思维传统,不能与时俱进。陕西基层支行信贷服务人员少且专业文化水平低,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占到50%,成为阻碍国有商业银行业务、产品、服务技术创新的关键。

三、农业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策略

1、切实强化农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观念

陕西国有商业银行要强化农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观念,明确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战略高度,把服务农业小微企业的观念落到实处。国有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响应国家服务“三农”的号召,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农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观念,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2、注重信息技术运用、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经营服务差异化策略

陕西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农业小微企业小、多、散的特点为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来减少交易成本。在此可借鉴美国国富银行、民生银行的成功经验将小微企业客户群体进一步细分,将个贷中的零售信贷模式引入农业小微企业授信业务,依据农业小微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商业圈将其细分并进行不同客户分层营销。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共享、海量交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小微企业信用库网络体系,对其进行信息咨询、信息征集、信用记录、信用评价等服务,使得陕西省农业小微企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农业小微企业的放贷风险。建立完善的防范、监督、追责管理,从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

3、提升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树立特色品牌形象

当前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竞争加剧,陕西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对农业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业务人员要下基层深入农业小微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特征。目前陕西各商业银行已相继设立专业部门负责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为加深对其了解,可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小微企业间问题答疑、经验交流活动。

4、建立小微企业客户评价体系和完善内部治理

为更好服务农业小微企业,陕西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尤其在业务流程设计、贷款风险管理、员工队伍建设方面给予重视。在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给予基层营业网点相应业务权限。指导基层网点开展调研、制定业务发展方案,及时追踪基层网点的业务管理及运营状态。由于农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大,在制定农业小微企业客户信用评分指标时“软硬”信息都要重视,将客户背景、业务关联交易等纳入关注范围,建立完整的客户评价体系。

摘要: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服务网点和人员少且分布不均、融资风险与成本呈双高、金融服务品种和功能单一,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内部治理机制陈旧,产品开发能力差创新不足。要改善农业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国有商业银行须切实强化农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观念;注重信息技术运用、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经营服务差异化策略;提升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树立特色品牌形象;建立小微企业客户评价体系和完善内部治理。

关键词:农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参考文献

[1] 罗向华,渭南市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5.8,203-205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其成果得到了世界领域的高度认可。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起到调节经济发展并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但任何经济主体在进行金融活动时,都难免面临金融风险的隐患,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风险。尤其是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如果受到严重的金融风险影响,会导致市场经济的整体混乱,影响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1国有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1.1渠道风险

互联网金融渠道中隐藏有风险因素,此为渠道风险,就是在第三方支付的时候,要对互联网资产的银行货币资金予以管理,金融公司的平台就要发挥作用。但是,由于金融公司的主体存在差异,所以,有许多金融公司参与到这项活动的合作中。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管理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在选择互联网平台的时候,要保证金融公司的可靠性,避免业务发展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1.2金融改革管理领域人才队伍薄弱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财政部门牵头,地方金融监管、银保监等部门配合开展,相关政府部门承担地方金融改革工作的内部机构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少、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县级部门甚至没有独立的金融科(股)室,从业人员也是身兼多职,明显不能满足中央、省、市对当前金融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监管的工作要求。同时,部分国有金融机构一把手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对金融领域的公司治理及市场预判能力不足,管理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业务规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

1.3监管套利风险

同行业的金融监管标准、规则、执法实践存在差异,部分国企为追求更大利润,会利用金融产品监管存在差异的客观实际,把风险与资产转移至监管标准相对宽松的行业或领域中,从而实现套利目标。在此基础上金融链条拉长,参与金融风险防控的主体增多,风险识别与控制难度随之增大,同时抵押、担保占比增加,底层资产风险会向上传递,期间还会出现金融信息失真的现象,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压力。

2国有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2.1构建大数据时代新的金融科技体系

打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治理制度,应从新时代发展特征出发,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管控风险的策略,最终促进金融组织提升发展质量。金融组织在大数据背景下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网络技术、云技术等尖端科技手段应用到金融产业运行领域,确保金融市场的运行可以在数据化、信息化的干预下更有效地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与防御。一是通过按时推送金融运行情况、金融行业热点及舆情监测类信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方面支持。二是建立统一的检索服务网站,为本行业内各类型的统计分析人员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实现全行业管理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三是为客户提供来自行业、溯源、种类等各种业务动态、市场和客户动态信息,辅助营销员按时发现营销机会并实现主动精准营销。

2.2紧抓金融风险防范要点

第一,政策为基。国企为达到金融风险防范效果,需充分符合监管要求。以《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为例,接受监管的国企需创建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加强并表管理、优化股权结构、金融牌照剥离,增强国企金融风险监管的穿透性、持续性及全面性;第二,内部控制。金融风险存在于国企运营各个环节,各部门均需树立风控意识并在互相约束、配合、制衡的过程中打造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网络,这就需要国企提升内控水平,助力内部自我调整,保障财会信息质量精准且国企资产安全,使之具备应对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第三,业务经营。国企需注重业务管理,建立标准且严格的风控机制,合理选择业务合作伙伴,注重合作对象诚信管理,不可利用组织架构、股权关系、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以降低风险传染、监管套利及利益输送等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2.3发展监管科技,重视监管协作

监管科技的发展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加强监管手段先进性、提升监管能力,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金融科技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使金融业务与科技业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且跨市场、跨区域、跨国家经营很常见。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我国监管部门应提升金融监管的科技能力,提高监管团队及相关人员的信息科技知识水平,应对金融科技潜在风险。

2.4建立法律法规保护体系

国有企业想要更加高效地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仅仅只靠自身的发展完善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配合与支持。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建立一套有较强权威性、合理性与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体系,让国有企业在制订、实施风控管理方案时有法可依。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与时俱进,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及时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国有企业有了法律法规体系的规范与保障,不仅能够对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更好地防范,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还能使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发挥到金融风控管理工作中,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2.5强化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

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技互联网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运行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于危机和各種问题要做好提前控制工作,保证预防到位。目前,中国有专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要保证其安全性,就要完善系统数据,支持计算机监控和支持各种各样的非法金融活动,比如,建立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的科技力量等等。社会应该基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风险将相应的制度制定出来,以维护市场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国有企业需深化改革,改进金融风险防范方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紧抓金融风险防范的要点,同时还需培育优质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继而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助力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敏.国有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营者,2019,33(5):107.

[2]王震.关于金融创投类国有企业业务环节风险点分析控制及防范措施研究[J].经贸实践,2017(8):246.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 农村经济、农村市场和农村金融的进步与落后, 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发展成败的关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 惨淡经营, 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副度攀升, 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富裕劳动力投身到乡镇企业, 到大中城市去,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为农民摆脱贫困提供了快捷的途径。然而, 农民的钱多了, 他们要投资到新农业中去, 他们要改善生活, 他们要到城市中发展, 他们的一切理想和愿望, 都需要资金支持。那么对金融、银行的需求悠然而生。中国广阔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 要发展、要富裕, 无疑, 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可想, 只靠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归根结底需要金融市场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因此, 农村金融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然而,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状况, 显然适应不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它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前些年,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 基本上放弃和退出了广大农村市场, 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逐年减少, 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也日益萎缩。金融机构体系城乡布局严重失衡。大部分地区是农村信用社唱主角。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但仍是“一农”难撑“三农”。

而仅仅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还不足以有效发挥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聚集效应和政策扶持功能。

自2007年以来, 国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回归农村,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截至2009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约172家, 其中村镇银行148家。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近1100家。农村金融服务局面已经多有改观, 发展趋势是十分可喜的。

然而,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尚很不完善。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呈现出资金用途的多样化, 融资需求的多样化, 业务种类多样化的趋势。而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服务产品十分单一, 服务范围过窄, 较难适应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户的基本金融需求为主, 针对农村合作、农产品开发、农业科技、水利水电建设、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基本处于空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 缺少新的服务品种, 电子化建设水平也十分落后, 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 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缓慢。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 推动了农村金融需求向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 推动了农村金融改革。除了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农产小额贷款外, 对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多元化融资需求十分迫切, 融资额度明显增加。除存取款、汇兑结算等传统的金融服务, 对银行卡、现金管理、理财、网上银行、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较高层次金融服务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对商业银行提供城乡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服务的需求也愈显迫切。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村金融需求确实十分迫切, 与此相对应的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却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据中国银监会估算:全国1.2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 有近30%的农户因为缺乏抵押物或合格的担保人, 而没有机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之后,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 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 更具地域化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农村、农户的金融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农村金融开始快速发展。

3 农业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使命

3.1 农业银行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

作为全国有史以来唯一一家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农行无可争议地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农业银行曾长期肩负发放“扶持贫困地区专项贴息贷款”的光荣使命。农业银行为农村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以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3.2 农行的战略性动作

自中央于2005年为农村小额贷款定义以来, 一种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帮助小型扶贫信贷机构为贫困农户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2010年1月20日, 中国农业银行与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协议的有关内容, 中国农业银行将与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合作, 提供一定额度的批发贷款, 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将贷款发放给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 用于发展生产。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有着充裕的资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此次与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组织联手合作, 是对大型商业银行配对我国贫困地区微小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入探索,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双方的合作整合了大银行的资金优势和小机构联系贫困农户的操作优势, 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 破解了大银行服务贫困地区农户的难题, 满足了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融资需求, 使更多的贫困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上述由社会各界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和机构正逐渐实行自负盈亏, 一般来说都缺少后续资金来源, 无法扩大规模, 也很难持续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提供的资金将成为这些机构发展的可靠后援, 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帮助这些机构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为更多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服务。更可喜的是, 这种合作模式一旦试点成功, 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小额信贷事业, 为扶贫小额信贷组织提供资金, 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国农业银行一项造福农村社会的半公益性战略性举措是农业银行支持三农建设, 同时也是扩展自身业务的战略性动作。

4 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

2009年1月15日, 农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年, 农行全面推进业务经营转型, 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持续提升。2009年, 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 本行位列第155位;按2008年税前利润计, 本行位列《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第8位。2009年本行穆迪信用评级为A1/稳定。如此巨大的实力优势, 为在农村金融市场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

农业银行作为全国一级法人, 资金资本实力雄厚, 信贷资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剂, 分支机构发放贷款可以不受单一区域存贷比例指标制约, 可以充分保障农村优质大中型企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的资金需要。

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商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乡一体化的网络业务体系, 将在未来城乡经济交融中拓展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 将为各类型客户开拓城乡两个市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行稳定的客户资源优势, 将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力量。农业银行作为长期服务“三农”的银行, 培育与造就了一大批涉农集团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优质中小企业等长期、忠诚、稳定的客户群。这些企业也将是国家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是农业银行未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骨干与支柱作用的重要平台。

长期服务“三农”的经验优势, 将为新时期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农业银行长期扎根于农村, 熟悉千差万别的农村经济特点和人文文化。他们能够紧贴当地金融需求,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5 农行履行历史使命与业务发展双赢

近年来,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既有国内同行的竞争, 又有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进行市场争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首先它是企业, 企业就要以赢利为目的, 就要不断创造和保住自己的客户。农行转战农村将是十分明智的抉择。一方面, 主动承当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又为自己企业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 给农行提供了发展平台。正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多元化业务, 以及银行卡、现金管理、理财、网上银行、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较高层次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 都将成为拓展农行业务的无限广阔的平台。农行完成繁荣农村金融使命的同时, 一定会让自己在金融市场的激烈争夺中获得十分良好的发展, 这无疑是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大好机遇。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繁荣农村金融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农业银行以农村金融市场为自己的主市场, 既是农村的需求, 又是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自身的需要。它是农行业务的新增长点, 更是农行的历史使命, 是大好的双赢局面。

上一篇:电影市场竞争环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数学观点高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