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中学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3、中国贵州布依族民俗文化韩译研究

4、关于县级图书馆保护县域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5、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6、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表现

7、弘扬民俗文化正能量 提振“中国梦”

8、妙峰山风景如画 四季有景

9、中国民俗文化小学校园推广策略研究报告

10、将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语文教学

11、谈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

12、中国石狮民俗文化探讨

13、蔚县与安塞民间剪纸艺术比较分析

14、浅议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

15、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之“钦州跳岭头”民俗

16、《中国民俗文化》课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

17、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18、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文化评述

19、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1、新闻发布会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研究

22、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探析

23、刍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24、探讨包装装饰设计中民俗文化的有效运用

25、牧千骑 坚守实业 创新模式 点亮品牌

26、浅谈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27、宁德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艺

28、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与传播

29、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

30、民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

31、民俗文化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32、“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价值探究

33、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广告翻译研究

34、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

35、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

36、文化图式视角下探析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

37、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38、第六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

3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40、论传统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

41、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分析

42、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与传播探究

4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研究

44、幼儿音乐教学中地方性音乐民谣的利用与研究

45、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46、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47、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48、王久良:逼你直视垃圾围困之城

49、社区教育机构如何在城市社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精雕细刻的艺术,质朴含蓄的寓意

3、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4、浅析壮锦几何纹样构成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5、《窦娥冤》中三桩誓约原型探析

6、综艺节目版权引进与二次创新分析

7、试述民国时期风俗西化的特点

8、梁平年画的文创开发策略研究

9、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10、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再生研究

11、谈《老鼠嫁女》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特征

12、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

13、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与活化研究

14、世园元素 让这里充满别样的年味儿

15、从中日对比看后疫情时代中国地摊经济的文化价值

16、城市商圈新象,酝酿生活之味

17、“荷韵抚风”灵鸟至,一花一叶醉流年

18、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传统民俗艺术元素的重塑

19、“红石榴文化”在汉藏合校校园建筑中的应用

20、浅谈课程思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论油画人体表现与民俗风情的再现

22、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当代油画创作产生的作用

23、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

24、值得重视的陕西木版年画

25、王行恭:书装美学中的隐喻

26、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27、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探寻

28、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29、试析大众传媒与中国民俗文化

30、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一)

31、7项建议助力“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

32、一针一线一世情〈宝匣记 第五出〉

33、算一算有关上海迪士尼的经济账

34、中原婚俗: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

3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36、黄龙溪,借力打造“天府第一名镇”

37、公共图书馆在儿童服务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38、浅谈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方法与途径

39、用好教材,设置德育渗透的跳板

40、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民俗服饰课程建设

41、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影响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黄浦精神家园

43、皇城脚下的“中国味”

44、民国时期贵州丧葬习俗的变化

45、简析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46、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47、中国民间剪纸传承方式转换研究

48、试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9、浅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生活方式决定人类未来

3、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广电新闻宣传主题突出创新出彩

4、五畜为益——谈中国古代的肉食

5、“综合性学习”题型例析

6、凤凰山“三味美食”名扬天下

7、《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8、浅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培养学习生物学兴趣

9、展示美丽新杭州 推进城市国际化

10、太岁万年品 健康源“岁源”

11、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

12、揭开斯洛伐克的文化面纱

1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的品牌构建

14、藏在深山峡谷中的温泉瀑布

15、新西兰,上帝在这里休年假

16、“异托邦”的中国形象: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外

17、蒙古西征与伊利汗国的汉人移民

18、跨文化衍生经济:记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亲子研学

19、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

20、生态摄影视域下黑土湿地摄影创作思想 与路径问题探究

21、欧洲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西班牙旅游业发展对策

22、乡村旅游胜地——黔东南

23、寻找远古的传说 (二)

24、2021悦游年度人物

25、到底该不该上课外辅导班

26、摄影与物性: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视觉隐喻

27、展现大国担当、推动普惠发展

28、“艺术介入”让乡村振兴“艺花路放”

29、幼儿园开展食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30、融合发力“汽轮”驶向中国梦

31、家常美食代代香 淮南豆腐是城市名片

32、林家阳:从抽象到具象设计思维看设计师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33、书香两岸选书 · 台湾地区

34、都市农业与生态公共艺术

35、论芭芭拉·金索尔弗《种花种菜种春风》的生态思想

36、每天吃泡菜的人们(外一篇)

37、坚持绿色发展为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贡献蒲江力量

38、雨林中的自然生命王国

39、探析日本动漫中的文化元素

40、初中英语教学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41、将蔬菜水果与奶酪和冷盘结合在一起 度过你的意大利夏天

42、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43、中餐主题宴会台面设计创意浅析

44、城市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开发管理策略——国际经验

45、擦亮龙脊的美名(特邀作品)

46、夏季明信片1:越南Boba

47、“芳草教育”国际化一路走来

48、大学生生活习惯与健康

49、小学毕业复习语文综合评价题(一)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剖析

3、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4、《菽园杂记》民俗语汇的特征分析

5、论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在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6、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

7、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山西非物质文化翻译路径研究

8、对挖掘整理地方民俗文化的思考

9、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

10、影视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刍议

11、山西民间服饰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鄢

12、基于感性工学的山西传统民宿设计要素探究

1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

14、现代服务业企业供给侧创新研究

15、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16、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

17、甘肃镇原县民俗文化资源开发SWOT分析

18、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

19、经济民俗学视角下的区域民俗与区域经济

20、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21、新时代下晋面翻译及其文化推广研究

22、关于陕西民俗体育引入高校的几个问题探讨

23、山西民俗节日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现代传承

24、“互联网+” 背景下宝鸡民俗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研究

25、体验经济下“互动+”旅游产品创新设计

26、“西口文化”与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研究

27、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中的数字VR应用

28、社会记忆视角下连州保安村民俗文化景观特色营造

29、山西剪纸在民间的应用种类及民俗功能研究

30、民俗文化与地方教育的融合

31、山西民间吹奏乐的特色研究

32、民俗文化元素与产品包装设计的融合

3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探析

34、山西民歌演唱风格和语言特色研究

35、山西口述历史的传播路径研究

36、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37、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38、滁州走太平民俗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39、三晋大地庆丰收 硕果飘香尽欢颜

40、关于民俗博物馆突出地域性的研究

41、天津民俗体育的形成传播及功能

42、社会学视野下的“乐户”研究:一个自我一生态的社会组织系统

43、浙江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4、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文化复兴

45、现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化及其影响

46、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民俗文化研究院成立

47、浅析九莲山民俗宗教旅游

48、山西省人文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49、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民俗饮食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概念辨析;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吴光玲,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文献标识码]A

时至今日,在许多关于旅游的学术论著或普及性文章当中,常常把“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互相取代。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在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的文章,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因此,厘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研究的重点及发展趋势,不但在理论上有必要,而且对于指导旅游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与认识大都集中在对某地或某类文化资源的开发经营思路上,而从整体上对“文化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关于“文化旅游”的内涵与外延的争议不少。有人认为,“文化旅游”不是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设计产品的思路,是一种突出吸引物文化气息的创意,消费者消费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这种观点同时也被认为是泛化了的“文化旅游”概念,把文化旅游作为六种旅游形式之一,即指参观那些“如诗如画”的或具有地方色彩的目的地,参观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的东西,如古建筑、手工纺织品、牛车、马车、从事农耕活动的工具,到乡村小饭店吃饭,观看民俗表演等。从旅游者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从旅游业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其强调旅游业的文化特点,正是为了使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得以更顺利地实现。总体来看,国内外目前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认识:(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遗迹遗址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等四大类型。(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6)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由此可以看出,把文化旅游当成一种设计产品的思路的观点,是一种广义的强调旅游产品文化性的思路,而主张类似于“民俗旅游”的观点,显然又把“文化旅游”的范围狭隘化了,而且缺乏概念的理论性定义。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

国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相比“文化旅游”显得较为厚实。长期以来“旅游文化”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这样几种观点:(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3)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4)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5)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6)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8)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体系。

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如下特征:一是前几个观点对于旅游文化的认识偏于强调旅游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现,定义上比较笼统,后几个观点逐渐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二是许多人偏好使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这一新概念;三是普遍没有借鉴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缺乏横向对比与国际衔接。前几个观点导致出现一个普遍现象,即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饮食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这种误解,或许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与大国的因素有关,因为文化旅游资源毕竟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因而容易导致人们认为旅游文化就是旅游资源(产品)文化。

二、“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

首先是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限定词,“旅游”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如“湄洲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闽东太姥山母亲文化旅游节”、“畲族三月三节”、“屏南鸳鸯溪爱情文化之旅”以及各种形式

的宗教朝圣旅游等就是具体的文化旅游活动。

其次是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的研究,在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最后是学科归属不同。按照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体系,“旅游文化”主体属于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部分属于管理学范畴;而“文化旅游”主体属于旅游管理学和旅游开发规划学共同的研究范畴,从西方学术界对于学科的划分体系看,“旅游文化”主要属于基础学科,而“文化旅游”属于应用学科。

(二)两者的关联

首先,从概念范畴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都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结合点的研究,二者的交集,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二是趋向于文化景观的旅游活动。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旅游心理学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许多理论和结论,对“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能起指导和借鉴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最后,从学科角度来看,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旅游的知识系统,是把旅游作为文化的对象和内容加以研究。旅游文化学是商业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旅游学和文化学的结合,也是旅游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作为一个旅游者,仅仅知道旅游,只是一个看客;不仅知道旅游,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个真正的旅游者,才称得上一个旅行家。同样,仅仅研究旅游,可以成为一个旅游业的指导者或一个有知识的商人;只有不仅研究旅游,而且研究旅游文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专家。

三、当代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文化旅游

近年来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在文献中偶有出现,但尚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目前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各有侧重。国外文化旅游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遗产地旅游。随着旅游业的空间增长,人们对世界遗产地的环境和文化完整性的关注日渐增加。国外对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影响、遗产旅游的开发和遗产旅游的价值等方面。

国内文化旅游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开始出现同化现象,使得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原有吸引力减弱甚至消失,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影响极大,也将影响到下一代人能否继续拥有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究趋势可能在文化旅游地保护与开发、居民参与和政府定位等方面形成热点。

保护和开发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保护,如果不加保护地开发,势必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开发也将难以为继。但这对矛盾并非是不可协调的,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问题的研究已有学者提出两大思路,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一是从规划和管理技术层面,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来解决,如LAC理论、VERP理论和ROS技术等;二是进行功能分区,根据文化旅游地每一区域的重要度和敏感度确定其功能。

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区参与是文化旅游资源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四大功能,就必须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而利益的获得更体现在参与的过程中。

政府定位问题主要体现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关系问题。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使得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经营至关重要。政府部门由于受财政和行政等条件的限制,不能独立完成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任务,经营权出让也存在经营者非理性开发和掠夺性经营破坏景区资源的风险。管理权与经营权是否应该分离,政府在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和经营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当前也是今后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关于旅游文化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其次扩大化趋势。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最后科学化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责任编辑:青 草]

上一篇:观湖南省博物馆有感范文下一篇:歌曲作法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