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范文

2023-09-14

民俗旅游范文第1篇

摘要: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底气十足的。在传统文化的庞大金库里,民俗部分会占相当大的比例。它既包括信仰、习俗、民间文学、仪式等稳固而丰富的精神部分,又包括物质方面的具体而实用的部分。内蒙古的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宝藏,而且,总体储量和开发前景被看好。

关键词: 内蒙古民俗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开发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民俗旅游文化的定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二、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四、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群体与种种特

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1〉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2〉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所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五、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六、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北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玉玺. 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特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 [2] 马桂英. 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 2006,(01) .

民俗旅游范文第2篇

勿做商业用途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韩静张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時代,定制旅游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本文主要分析了定制旅游再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为更好的发展定制旅游业务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定制旅游概念及特点

定制旅游是一种国外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已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流程的设计。通俗的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行程的旅行方式。相较於传统的旅游方式,定制旅游更舒心、更方便。传统的由旅行社指定的旅行内容、行程、出发時间的模式,将被定制旅游全面打破而成为菜单式定制,将由客人任意选择出发的時间、天数、行程内容、住宿房型已及餐饮形式等要素,完全由客人DIY完成。

二、定制旅游的发展及基本形式

(一)定制旅游的发展

早期的定制游對游客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游客對旅行目的地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并自行提出初步旅行方案。目前欧美主流的创意定制游则更加注重享受。游客并否需要對目的地有太多了解,甚至可已否明确目的地,创意定制服务机构再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出行人情况和预算等情况后即可为出行人创造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创意行程。

(二)定制旅游的基本形式

1、一對多的团体性定制:如户外运动、驴友拼团、自驾游俱乐部等,通常

1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由一個召集人或组织发起旅游意向,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旅行计划制定,最后得出一個大家都认可的线路行程安排和集体行为守则。

2、一對一的個性化定制:该类型主要包括高端旅游、私人旅游、创意旅游已及当地人向导、租车游等形式,多数是由旅游代理商、专业的旅游策划公司等服务机构为旅游者进行一對一的旅游服务,根据旅游者的诉求,为其定制一套個性化的旅途安排。

3、多對一的自主性定制:该类型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移动运营平台,上游企业与大众旅游者直接對接,运营商根据旅途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對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推送服务,从而满足個性化、即時性的旅游服务需求。

三、定制旅游发展存再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规划指导

目前做定制旅游的公司大多本身公司规模较小,为了利益问题,只看倒短期的收益而忽略了长远规划。其次,定制旅游现再正处於起步发展阶段,所已整体发展无头无序、市场调研也否够完善、综合实力欠佳,发展较为分散。

(二)基础保障支持否足

再现再來看,來定制旅游的群体偏向收入相對较高的人群,而再定制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保障性工作相對传统的旅游较差,还需要政府已及相关部门提供支持。

(三)创新理念否足

目前,定制旅游對於旅游体验这方面还否够完善,而且定制旅游的规模也相對较小,与传统的旅游项目相比较体验性、特色性否强,吸引力否够。

(四)缺乏专业人才

2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定制旅游目前再旅游市场中还属於一個年轻的地位,目前比较欠缺相关市场营销已及定制旅游产品策划的专业人才。目前经营定制游的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虽然她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但由於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對相关理念已及定制游的视野了解的也还否够透彻,再具体业务的操作上还否是很清晰。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规范管理并完善基础设施

由於定制旅游再旅游市场中尚还年轻,所已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再旅游创新方面还需改革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行为。同時,大力度的宣传经营定制旅游企业,从企业的角度做好长期规划,并从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定制旅游企业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對於一些偏远的旅游地來说,旅游基础设施还否够完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對其进行集中改造。

(二)加强定制旅游体验深度

定制旅游带给旅游者的是個性化的感受,是为旅游者量身打造的一种旅游服务,从旅游路线倒旅游产品,完全是可已由客人自己DIY完成的。这样的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可已更好的加深旅游者對旅游的体验深度,同時也是個美好的回忆和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可已使旅游者再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已及生活习惯等等。

(三)利以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市场

定制旅游是传统旅游再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升华。21世纪是网络信息時代,對於任何营销而言,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相比优势更大。因此,做好网络营销渠道否但可已使潜再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同時还可已提供定机票、酒店、办签证、保险、做活动、攻略、查资讯等更好的服务。

3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四)加强定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定制旅游极其考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對於一名定制旅游顾问來说,从旅游的前期准备一直延续倒旅游后期服务保障,涵盖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健康咨询、旅游安全、帮助游客维权、景区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还要给出路线设计、建议意见、指导、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對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可已通过高等院校對定制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可已邀请国内旅游管理的专家和学者來进行指导,培训,从而拓宽旅游从业人员视野。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民俗旅游范文第3篇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系,赤峰024000

摘要:民俗文化是各地所特有的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地区特色,它既是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民俗旅游必然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需求已经上升为精神层面,不仅仅只是观看民俗活动,了解民俗知识,而是要求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异地的民俗风情,实现民俗体验式旅游,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本文就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进行了论述,就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

一、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定义及开发意义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从狭义上说,民俗也可说是民族风俗。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1】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反映了消费形态的改变,是人们新需求-体验需求的产物。体验经济对旅游业影响深远。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能力的飙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走到景点拍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已被人们逐渐抛弃。加之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早已不满足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放慢脚步,体验慢速生活,放松身心。比如到农民家中体验田园生活,自己到园子里摘菜,体验农家乐;到蒙古族的牧民家中体验蒙古族风情;去国外入住当地人家等等。所谓“体验式旅游”,可以解释为旅游者不只是观看山水等自然风景,更多的是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打从“心眼”里感悟旅游的真谛。体验式旅游正是满足了旅游者追求精神享受的心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加之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族风俗均不同,把民俗和体验结合在一起,推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民俗体验式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民俗作为吸引物,体验作为旅游手段,更能满足当代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二、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民俗体验式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但是在民俗体验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频繁舞台表演,使民俗商业化,失去民俗的本真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开发商将一些比较正式的节庆民俗和婚俗、礼俗,甚至祭祀风俗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天天演出,以满足游客了解当地民俗的愿望,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旅游者一睹为快,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民俗的本真性,对当地居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那些表演者一般都是当地居民,长期机械的舞台表演使他们觉得民俗与歌舞表演并无大的差别,从而将那些世代传承的民俗视为赚钱的工具,根本不会去思考如何保护民俗。其次,对民俗的随意改动,使演出市场的需求取代了日常生活,成为民俗存在的社会基础。例如,原来都市人来草原旅游,回到牧民家作客,牧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都特别纯朴,见到客人,特们会拿出自己家制作的奶食品给游客品尝,游客给钱可能还会不收,那是在草原上,能充分感受到蒙古族牧民的热情、纯朴。可是现在景区中到处是浓厚的商业因素。有些草原景区甚至找一些人扮成蒙古族牧民,为游客服务。这种做法破坏了民俗的真正内涵,虽然当时可以赚到钱,但就长远来说,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重结果而轻体验过程

在民俗风情浓厚的地区,只是让游客品尝食物,试穿民族服装,观看民族舞蹈,却忽略了过程。游客看到的只是结果,并没有体会到过程的快乐。例如蒙古族风情浓厚的草原,众所周知,蒙古族的三项技艺是骑马、摔跤、射箭,着装是穿蒙古袍,饮食为奶食品,肉食(烤全羊、手把肉)居住在具有特色的蒙古包中。游客来到草原,大多只是观看一下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买点民族工艺品就回去了。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完全展现民俗体验旅游的真正内涵的,到头来游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留下了几张照片。

3、民俗体验景区众多雷同,模仿较严重,没有特色

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随意照搬,盲目建设。因为近年体验旅游势头较好,所以各地纷纷建设主题公园或集锦性民族村寨,盈利最好的要数深圳的中华民俗村和锦绣中华了。其他各地纷纷模仿,业建设了不少民俗村寨。比如云南民族村,投资在1亿左右,与深圳民俗村开业时间相近,但是1993年却面临亏损、倒闭。据统计,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关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

【2】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景区产品缺乏创新、模仿、跟风严重,内容雷同,不能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4、缺乏资金投入,忽视基础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民俗风情较浓厚的地区都相对偏僻,交通不方便,消息叫闭塞。虽然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如果基础设施落后还是会制约旅游发展。从众多民俗村建设中不难看出,设施对旅游多么重要。深圳的民俗村是移植各地的风俗民情,受到欢迎。要论民俗内涵,那肯定是真正的民俗发源地浓厚了,但为什么真正的民俗发源地门可罗雀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深圳的经济较发达,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每天集中在那里,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民俗体验式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民俗地区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现在是市场营销时代,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不进行大力宣传,很少有人知道。民俗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虽然民俗资源丰富,但是人们却没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在哪,这就阻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6、缺少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民俗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需要专业人员对游客讲解,使游客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深邃,从而更乐于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尤其在导游环节,导游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所以一定要精通当地的民俗风情,才能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答,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民俗。

三、开发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建议

1、淡化商业因素,恢复民俗的本真面貌

虽然发展旅游是为了赢得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不能过分商业化,处处以金钱至上,这样长久下去,会使民俗文化逐渐被同化,不再具有它本身的特质,从而失去旅游吸引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也是致命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给与相应的补贴)鼓励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按照民族本身的习俗生活,当地居民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游客到景区游览,可以入住当地居民家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不是为了游客到来,刻意的每天机械重复一样的的演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只有让民俗地居民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才能使民俗一直传承下来,保持它的本真,民族才不会被同化,从而保持各异的特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经历

民俗浓厚地区不仅具有衣食住行上的各异风俗,还会有许多民俗活动。例如蒙古族就有许多娱乐竞技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草原就是骑马、穿蒙古袍照个相,喝点奶茶,吃点烤全羊。旅游者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没有亲自体验,是不会领略民俗内涵的。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安排旅游者住在牧民的蒙古包中,而不是只是当做装饰的蒙古包中,组织游客亲自动手为自己搭建蒙古包,有一位牧民作指导,游客住在自己搭建的蒙古包中,别有一番体会。游客吃到奶食品,但从来不知道奶食品是怎么制作的。可以组织游客现场参观奶食品的制作过程,设计一些活动让游客参与,比如摔跤、射箭,举办篝火晚会,教游客跳安代舞等等。蒙古族有很多婚礼形式,其中有最为有名的弘吉剌婚礼,当地可以组织游客参加弘吉剌婚礼的表演,使游客亲身体验、感受,才能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游客往往都会买一些纪念品,还可以让游客参观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激发游客的兴趣,并通过特色的纪念品将个人体验与他人共享。

3、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要一味的模仿,要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新出奇,体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制约各民俗旅游地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设施较差。旅游地要量力而行。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须的设施。例如景区应设立指示牌指示方向,景区进入处应设有一个景点区位图,以便游客找到游览地的位置。

5、把民俗活动与商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宣传

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的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节期间每天

【3】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把民俗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宣传,扩大影响,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6、培养开展民俗体验旅游的专业性人才 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培养和开发既懂当地民俗,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当地开展各式培训,培养旅游人才。

中国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民俗体验旅游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因为中国民族众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民俗风情为依托,必然会吸引异地游客的目光,另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利用假期离开居住地去异地体验一种独特的风情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的满足,所以体验旅游应运而生。把民俗与体验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开发,一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JamesH.Gilmore.Ww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8):97-105.

民俗旅游范文第4篇

[提 要]结合民俗旅游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尝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地域特色民俗素材的运用,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做到“四个注重”,以此提升民俗旅游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民俗旅游;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文彩(1977—),女,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魏维新(1982—)男,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江西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基于地方旅游经济视野下的高校民俗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民俗旅游》课堂教学为例”(JXJG-10-17-20)

一、高校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现状

民俗旅游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广泛,信息量大,理论部分少,知识难度较小。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民俗旅游教学普遍忽略了民俗课程特性与资源优势,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往往过分依赖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全而不特,多而不精。教师多以单一讲解为主,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听,这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民俗旅游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掌握课堂知识,又了解本土民俗风情,使民俗作为一种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入脑入心”,使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目标,使民俗旅游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要素,这是高校民俗旅游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理念变革

传统的旅游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受到就业导向的影响,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民俗文化只作为常识来给学生介绍和讲解,忽略了民俗文化人文素质的教化功能。基于以上现实,笔者提出教学理念的变革,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精神,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注重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

民俗文化被称为民族地区的“精神植被”,因此,在民俗旅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越是民俗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就越美丽、越有魅力、越具生命力。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为骄傲和自豪,珍惜、热爱、保护、传承、展示、发展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就是让自己的文化面向世界、接轨世界、融入世界,这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自信的表现。一个民族和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愿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对祖先的记忆、对基因的保留、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对自身的自信,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的民俗文化,笔者在课堂上曾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国内的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美国游客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主要目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由此可见,美国人都很欣赏我们的民俗文化,我们更应从中找到自信,更加热爱本国的民俗文化。为了让学生理解民俗的维系功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把德安义门陈作为案例,深入介绍了陈氏发源地的历史、发展、繁荣以及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很好地普及了姓氏文化,让陈姓学生知道自己家族的根在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爱家爱国的热情,也引发了其他姓氏学生寻祖问根的思考和对本家族文化的热爱。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俗文化其实十分脆弱,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和追新猎奇的现代时尚生活面前,民俗文化更像是一个易碎易裂的花瓶经不起碰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祖先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惯制和文化样态也在不断地消失。现代人生活的心理追求是更好、更美、更方便、更简易、更时尚、更自动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与之难免有些不相适应。为了让脆弱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旅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对其热爱、播布、传承。比如,在讲授江西傩舞时,教师不仅仅要介绍傩舞的概念、表现形式、地域分布,还需深入阐释这是农业时代农民对五谷丰登的企盼和对大自然敬畏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农业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是农业时代人类的基因,还指出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很受欢迎,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傩舞是一个很滑稽、恐怖的民俗现象的传统偏见,增加他们对傩舞的热爱并愿意传播傩舞文化。

3.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由于注重实用性,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课堂上“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致力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气质。比如在讲到茶文化的时候,笔者以婺源茶道为例,对农家茶、富室茶、文士茶进行了对比,指出文士茶需要三雅,即“境雅”、“器雅”和“人雅”。还深入地阐释了婺源茶道所体现的“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了茶与人生的关系。民俗旅游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尝试,努力发挥了民俗文化的智育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美育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专业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内涵”的状态。

4.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开发对地方经济的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了大量民俗旅游开发的案例,比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的成功,民居旅游在阳朔、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等,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民俗旅游价值的深入思考,也启发了他们利用家乡民俗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民俗更好地服务江西地方经济,民俗旅游教师参与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了许多关于鄱阳湖流域民俗旅游开发的方案,以试图更好地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让学生对民俗旅游课程学以致用,教师组织学生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山水资源,引导社会人员创业,形成了《星子县朝阳农庄旅游总体规划》,并在实际的开发中加以运用,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民俗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由于民俗旅游课程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这种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与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大而统的缺乏地方特色的内容等。基于此,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体系上:避免交叉和突出重点

民俗旅游课程与旅游类相关课程如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导游基础知识等的某些内容课程有交叉和重叠。而且民俗旅游课时有限,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重点,应以 “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对能够体现民俗旅游课程特色的内容,如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等,进行重点讲解,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和重要的民俗旅游知识点。同时,将民俗旅游与上述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联系、穿插融合,以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与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导游基础知识等相关课程相区别。

2.内容选取上:注重地域特色民俗素材的选用

目前的民俗旅游教材绝大部分是统编、通用教材,注重一般性的民俗旅游知识介绍,赣鄱大地具有许多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它们成为江西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并且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省内就读,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在本省就业。学生出生于此、生长于此、工作于此,自然对家乡民俗更感兴趣,而且家乡民俗对当地居民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家乡民俗很好地解决了民俗旅游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民俗旅游这种地域性特点要求师生必须弄清本地的民俗风情。笔者在该课堂的教学中大量补充了诸如上饶弋阳的青阳腔、瑞昌的剪纸和竹编、赣南的客家山歌与围屋、畲族的婚俗、九江县马回岭的庙会、婺源风情、修水的茶礼、萍乡的农民画与莲乡风情、樟树的药俗、鄱湖的渔歌、南丰的傩舞、永新的盾牌舞、景德镇的瓷乐、九江的佛教净土宗、星子的金星砚与西河戏等江西民俗,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为家乡的民俗旅游做宣传和贡献。

四、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应针对课程的特点,克服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教学法

民俗旅游课程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有较多的具体事象及案例,同时又要求有直观效果。若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会使内容显得比较简单和乏味。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显示,而这些有声有色且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听教师讲述,边看图,可强化记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到江西南丰的傩舞时,配上实景图片,使这种民俗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在讲到服饰民俗的时候,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各种民族服饰的色彩斑斓;在讲到饮食民俗时,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讲到工艺美术民俗时,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到工艺艺人的独具匠心,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心灵手巧;在讲到“人生仪礼”时,播放成人礼短片,使学生立体性地体验成长,以及成长中享有权利的同时如何担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民俗的丰富内涵。

2.体验式教学法

民俗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要掌握某种具体的民俗事象,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实地调查、体验,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与民俗理论相结合,由抽象到具象再还原为形象,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

如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和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到民俗陈列馆和博物馆进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民俗调查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俗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民俗文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组织体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去星子县观赏西河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河戏所传递的忠、孝、节、义;组织学生去星子参观金星砚的制作工艺,听老艺人讲解金星砚的制作要领,各种雕刻所表达的文化寓意;组织学生去婺源古村考察,让学生实地感受了徽派建筑的魅力,特别是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婺源三雕所表达的理想追求,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朱熹故里婺源深厚的书香文化,以及农业时代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地方民俗旅游开发的必要。在讲授“饮食文化”这一主题时,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有代表性的饮食及饮食文化,天南海北的饮食文化让大家开阔了视野。在讲到茶艺时,笔者邀请江西省高级茶艺师给学生表演一段茶艺,并伴随着朗诵,精要地给学生介绍了茶艺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茶艺的魅力。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将民俗旅游理论与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加强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是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第一课堂即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如果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不到课外的应用,那么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假若认真学习民俗文化,并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就会运用所掌握知识服务于社会。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近年来,为了提高本土民俗旅游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加强民俗旅游学习的课外环节,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民俗旅游应用活动。

(1)家乡民俗调查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指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己家乡的民俗事象进行适当调查,是提高民俗旅游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乡以网上搜索、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体验等方式进行民风民俗考察,让学生调查家乡民俗事项的起源、发展、传承和现状,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家乡民俗比赛,介绍自己的家乡民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民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民俗陈列馆和博物馆体验

江西省首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于2011年落户九江学院,该馆收集了青阳腔戏曲服装以及相关资料300多件、瑞昌剪纸70多幅、瑞昌竹编40多件、修水花灯10个以及湖口草龙等,较好地展示和保护了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九江民俗博物馆也收藏了近万件(套)珍贵文物和民俗风情图片,这些时代不同、风格迥异的文物和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赣北及其周边地区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脉络。笔者充分利用地区民俗资源,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和地方民俗博物馆,并参加博物馆定期举办的个人展览、文物知识讲座、鉴宝、捐赠、学术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学生的兴致较高。

(3)民俗旅游专题讲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本土民俗讲座教学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在今后的民俗旅游教学过程中建议邀请地方博物馆馆长和民俗专家来校讲座,以丰富学生对民俗的了解。

五、结束语

在民俗旅游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是从地方旅游经济视野的角度去尝试和探索如何改进高校民俗旅游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本土民俗素材的选用;在课堂的组织方式上,推崇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结合;在教学的理念上,倾向于“四个注重”;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注重多元式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目标导向上,坚持民俗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2]陆慧.中国民俗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5]杨筝.回归家乡:民俗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

[责任编辑:上官涛]

民俗旅游范文第5篇

2、茶马古道 田壮壮

3、中国民俗 无米乐

4、赫哲族 鱼皮衣服

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

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

奇台县 新疆曲子 烤肉黄面

塔塔尔民族乡 刺绣 民族舞 南岭之美

7、独龙族 纹面老人

8、丽江古城

9、古代家具

10、江西婺源(建筑)

11、平遥古城

12、贵州求雨仪式

13、台湾农业

14、陕北榆林求雨

15、印度禅宗

16、丝路古城 克布拉麦田

17、诗朗诵

18、杭州西湖白蛇传

文献检索

[4]张继生,雷军蓉.现代中国舞龙的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13-141 [5]苏 雄,曹春宇./人龙舞0的社会文化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37-381 彭葵,黄鹤婷. 佛山人龙舞舞出佛山魂[N]. 佛山日报,2008 - 11 - 24 邓俭. 顺德“人龙舞”是不是“国宝”[N]. 珠江商报,2006 - 01 - 25 苏 雄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黄 修 年

/人龙舞0形式内容、功能特征和 价值意义的社会学阐释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第30卷第3期

人龙舞

1. 起因与功能

佛山人龙舞在民间南派武术基础上产生,吸收民

间舞蹈元素,由历史喜庆事件发展而成。据佛山杏坛 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介绍: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佛山 杏坛镇光华村就已兴起人龙舞,距今近100 多年,同治 十年( 即 1871 年) ,光华村人梁耀枢金榜题名,高中状 元,乃广东历史上三大状元之一,为迎接状元荣归故 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 180 人表演 的人龙舞 [5]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在每年春节、元宵、

五月初八天后诞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喜庆节日,都是必 不可少节目,习俗世代流传。

2、表演形式

佛山人龙舞表演不需借用任何器物或媒介,而是

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组成,并依靠人 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人数由几十人可达数 百人。人龙舞分为龙趸( 底部) 和龙身( 上部) 两个部 分,饰龙趸的队员个个威武有力,饰龙身的队员,两手 持红色绸带骑在龙趸队员肩上。龙头身上有两个或 四个小孩( 由于难度大,现多不采用) ,肩膀上的孩子 是龙角,左右手臂上的孩子是龙腮( 现一般不采用) ,

而缠在腰部孩子则是龙头。演“龙身”的孩子们从至后,个个后仰躺下, 头靠着后一节“龙身”的肩上,节 节紧扣,成了一条长长的“龙身”,人龙表演由“起龙”、 “腾龙”、“盘龙”等多个部分组成。

3开发保护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自同治十年( 即 1871 年) 为迎 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武功高手发起

180 人表演的人龙舞后,光华村每逢春节、元宵、五月 初八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都会上演人龙舞, 但解放后很长时间佛山光华村人龙舞一度停演,直到 1994 年元宵节人龙舞传人林普宣与杏坛镇文化站站 长邓家声沟通后,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 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挖掘和重组人龙舞。此后,在 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 年轻的光华人龙舞队员脱颖而出,同时表演中加入新 元素: 对服装颜色有了要求,增加了表演程式。在 1995 年元宵节,光华人龙舞参加了杏坛镇元宵大巡游 并进行了第一次表演,吸引了上万名乡亲观看,哄动 一时。2005 年 11 月底,光华人龙舞参加岭南民间艺 术汇演,在广州上下九广场、英雄广场、天河体育中心 南西广场进行表演,引起轰动并一举夺得汇演冠军, 从此佛山人龙舞声名大振,名声在外。2008 年 6 月佛 山人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名录,这是佛山政府与村民多年的心愿。

4、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人龙舞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

府支助、企业赞助、表演收入三部分组成,而目前人龙 舞的资金中政府支助和企业赞助非常有限, 表演收入只有在有表演时才有收入, 同时人龙舞的表演所需人

上一篇:数控加工技术下一篇:商场装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