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

2023-10-12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题目:各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其启示

班级

成型1201

姓名

杨作良

学号

201205225

摘要:世界铁路列车牵引动力向大功率交流传动发展,货车向大轴重发展,列车制动向机车同步控制技术发展。货运重载化、快捷运输、多式联运、区域互联互通、货运集中化管理、整合中小贷运站、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成为发展趋势。在系统分析国外铁路贷运发展主要特点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货运现状,提出进一步挖潜增效、提高运输能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世界铁路;铁路货运;发展特点;展望。

随着现科重学载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呈 、快捷化、物流化、信息化的趋势。通过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增加列车重量、加快列车运行速度、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信息化水平等举措,铁路在货运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得到有效巩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铁路实施优化运输组织、挖潜扩能、建设新线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客运专线建成后逐步实施客货分线策略,既有线货运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全路运力紧张局面将逐渐得到缓解。与国外铁路货物运输相比,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大部分运力用于重点物资运输,铁矿石、焦炭、钢材类货。物,运输供求形势十分紧张。京沪、京广、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以及进出西南、东北地区的主要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均已达到或接近1 O0% 。主要煤运通道大秦铁路的年运量2008年实现3.4亿t,是设计能力的3.4倍。长途、大宗货物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突出。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铁路在货物运输能力相对充裕、各种运输方式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货运产品、运输组织、营销措施、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为我国铁路调整优化货运结构、推进货运改革提供参考。

1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特点

1,1 增加列车牵引质量,实现货运重载化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计算机技术等在铁路的广泛应用,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技术

及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列车牵引动力向大功率交流传动发展,货车向大轴重发展,列车制动向机车同步控制技术发展。国际重载协会对重载铁路的认定标准一再提高, 将列车质量由“至少达到5000t” (1994年)变为“不小于8000t”(2005年),列车轴重由“25t及以上” (1 994年)变为“27t以上” (2005年),年运量由“在长度至少为1 50 km的线路上年运量不低于2 000万t” (1 994年)变为“在长度不小于1 50 km线路上年运量不低于4 000万t” (2005年)。

目前,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南非、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等国都已开行重载列车,重载运输的世界纪录也一再被刷新。迄今为止,世界铁路列车牵引质量的最高试验记录为99 734t,是2001年6月由澳大利亚纽曼山一海德兰铁路创造的。实际运营中重载列车的牵引质量一般为1万~3万t, 其中:美国重载列车编组通常为108辆货车,牵引质量为13600t;加拿大典型单元重载列车编组为124辆货车,牵引质量为16000t;南非重载列车的牵引质量一般为20000t;澳大利亚纽曼山重载铁路列车的编制通常为320辆货车,牵弓I质量在37 500t; 巴西维多利亚·米纳斯铁路标准编组列车为320辆编组,列车牵弓1质量31 000t。国外年运量超过1亿t的重载铁路主要有3条:巴西维多利亚·米纳斯铁路(898 km ),年运量为1.3(2,t; 巴西卡拉雅斯铁路(892 km ),年运量为1.08fZ.t:澳大利亚纽曼山一海德兰铁路(426 km ),年运量为1.09{2,t。

1.2 提高货物送达速度,发展快捷运输

近年来,随着货主对货物送达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铁路不断致力于提高货物送达速度,努力形成货物送达的速度优势。法国铁路快速货物列车平均运行速度由以往的1 20~140 km/h普遍提高到160 km/h, 多采用“夕发朝至” 模式开行,列车运行图相对固定。以“1 60货物列车” 为例, 通常每周一至周四夜间双向对开,编组为20~22辆,载货约为800t,列车总重约为1 1 O0t。由TGV高速旅客列车改造而成的高速邮政列车运营速度与高速旅客列车一样高达270 km/h。法铁正在研究新的货物列车, 拟通过开行客货混合高速动车组或者货物专运高速动车组,进一步提高货物列车运行速度。德国铁路货物列车的最高速度已达到1 60 km/h。1 995年开始,德国铁路在全国最重要的23个经济中心之间每天开行70~iJ联合运输快速直达货物列车(1 KE),并承诺运输距离在1 200 km以内的货物在1 8 h以内到达,1 200 km以上的36 h内到达。运送集装箱、流动式货厢和半挂车的列车最高速度达到1 O0~1 20 km/h。日本铁路货物列车全部实现直达运输, 开行直达货物列车和集装箱直达列车,直达列车的最高速度为1 1 0 km/h以上, 窄轨铁路上货物列车的最高速度达到16O km/h。美国的铁路快速货运服务网络包括1 60个大城市,几乎覆盖整个美洲大陆,在铁路快速运输系统中,大部分路段的最高速度可达1 25 km/h,部分线路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45 km/h。

1.3 提倡多式联运,发展综合运输

欧美许多国家大力开展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通过提供全程一站式物流服务,简化托运程序,使托运人通过一次托运、一次收费就可以享受全程运输、统一理赔等便捷的门到门运输。这种做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较好的衔接和配合,使国家综合交通处于较高的水平,顺应了市场需要,得到客户的认可。目前法国已经形成全国性的联合运输网络,首都巴黎与27个省会城市之间开行了约1 34列联合运输列车。采用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货运量占铁路总货运量的25% ,年货物周转量约1 38亿t·km。大多数公铁联运列车都在夜间开行,列车速度在12O~160 km/h。由于受到政府投资支持,德国铁路联合运输路网比较完整,集装箱基地站和办理驼背运输的车站几乎遍布全国。铁路联合运输货物周转量占德铁总货物周转量的19% ,运输收入占13% 。以集装箱运输、驼背运输和托盘运输为主要形式的联合运输业务,其辐射范围不仅包括欧洲大陆,而且包括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远洋区域。美国从事多式联运业务的企业数量众多,海铁联运以总统轮船公司和海陆联运公司等大型国际联运公司为主, 内陆地区公铁联运比较发达,铁路在800 km及以上运距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从各种运输方式占铁路多式联运的比重来看,驼背运输(T0FC)占23% ,集装箱运输占77% (其中双层集装箱运输占34% )。

1.4 发展国际运输通道实现区域互联互通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进程的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国际运输通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海运连接两块大陆的大陆桥通道,比如亚欧大陆桥。它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可以将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香港等地运往独联体、西欧、北欧的货物,海运至西伯利亚港口,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达目的地。另一种是通过铁路连接同一板块不同国家的铁路网,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区域一体化运输通道。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N )的路网伸向美国境内2 000多km,其货运收入的40% 来自与美国的过境运输和美国国内运输。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在美国境内的铁路线超过9000 km,业务范围扩展至美国10多个州。由于实现了区域内铁路的互联互通,北美铁路与其他国际间过境运输相比,运输组织更加方便, 运输效率更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1.5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推行货运集中化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铁路货运集中化管理, 国外铁路近些年纷纷改进货运组织方式,整合货运办理网点,组建货运客户服务中心, 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客户服务窗口, 建设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了货运业务受理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以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简称CSC)为例, 该中心负责国内和跨境货运业务的统一受理和分配, 可以实现预定货车、受理订单、查询运输信息、接受客户投诉、货物损失理赔、运费结算以及联运管理、国际运输管理等职能。下设客户支持部、运单处理部和管理部三个部门,客户支持部对客户的运输需求实行“起点一终点”的全程服务,包括预定车辆、变更订单、解答问询、服务监督等 运单处理部管理7条连接美国和加拿大的运输通道和4个加拿大的大洋运输港口,平均每天有60辆列车涉及跨界运输业务;管理部负责后勤支持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开展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及人员考勤等工作。作为客户服务中心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CSC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货主、客服代表和运输业务部门提供及时的需求信息、车辆状态、货物状态等重要信息, 实现网上直接办理业务、查询信息等功能,简化了手续, 提高了效率。德国铁路公司(DBAG )的杜伊斯堡客户服务中心也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1)、电子运单处理(EDV)等先进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技术,并实行电子运单,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1.6 整合中小货运站,建设综合物流基地

为节约成本、进~ 步提高运输效率,一些发达国家铁路整合中小型货运站,在各自的货物集散地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提供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和信息处理的系统集成功能,减少货物在存储和流通环节的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物流园区与传统铁路货场不同,前者主要使用多式联运列车运载拖车和集装箱,运送的货物价格相对较高、重量较轻;后者以运输大宗散货和混合货物为主,比如煤、粮食、矿石、木材、废弃品等, 货物价格相对较低。比较典型的物流园区有:德国的不来梅物流园区,建于1 985年, 占地2O0万m , 园区距不来梅空港仅6 km , 内有公路、铁路、内河港口多种交通方式,仓储存储能力33万m ,其中铁路仓储20万m 。日本东京铁路货物集散中心, 占地144万m , 到发车站台1 0条、680 m ,装卸作业场地9万m , 建立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高效运输系统。美国BNSF芝加哥物流园区,占地404.686 hm (1 000英亩),其中多式联运区占地1 25 hm (309英亩),8股道。

1.7 改进管理理念,加强市场营销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十分重视营销管理,从产品设计、价格制定到针对大客户的激励策略、营销部门的独立权限, 无不体现了国外铁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货运营销部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在运价方面,美国铁路货物运输价格体系包括大客户优惠价、线路差异运价、速度差异运价、独立运价、混装运价等多种层次。在成本计算方面,加拿大铁路公司制定了明晰的成本计算方法,严格区分货运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并以此为价格制定的依据。在产品组合方面,国外铁路货运十分注重产品开发,客户选择性强。例如,欧洲铁路快捷货运按照线路、时间、运价等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产品开发和组合。此外, 国外铁路公司的营销部门通常具有较大的权限,例如与客户协商定价的权利以及与调度部门协商列车运行时间的权利。

1.8 提高信息化水平,为货运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发达国家的货运服务系统,是以现代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支持的现代化服务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国内同种运输方式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实时信息跟踪、查询和处理,而且可以实现国际多式联运的信息联网和国际运输业务电子信息化和票据无纸化,成为货运服务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重要技术支撑条件。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普遍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综合信息采集等信息技术,使铁路货运服务信息系统已经从单向静态货运服务信息的发布,逐步实现动静结合、实时发布、交互查询,货主可以通过客户服务中心, 随时查询、申请和办理货运业务,顺畅衔接公铁联运。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货主运货的条件,增强了铁路的市场竞争力。

二. 国外铁路货运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1 利用先进技术为铁路货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大Ⅱ屯位货车等关键装备的运用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铁路信息系统中的研发和应用, 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丰富和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网上信息查询、需求提报、货物状态跟踪、网上支付、投诉建议等功能完备的网络平台服务。

2.2 发展重载运输

增加直达运输比重,减少解编作业环节,加速车辆周转, 提高运输效率。确保相对稳定、布局集中的货源,选择列车编组运行的最佳方案。改善货源组织,增加回空列车的利用率。将大秦线成套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繁忙干线上,提高全路整体货运能力。采用先进的运输装备, 不仅包括大功率机车和大轴重货车,而且包括先进的翻车机、装车机,实现不解编、不停车完成装卸工作。

2.3 发展快捷运输

针对高附加值运输产品的各自特点,开发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快运产品。加强全路调度指挥,保证快运产品按运行图开行和列车正点率。改进运输组织,保证五定班列等快捷货运产品的正常开行。进一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确保机车车辆和线桥条件能够满足列车开行要求。

2.4 建设物流中心

根据货运实际需要,在铁路“两整合一建设” 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货源组织情况,合理规划物流中心,注意与周边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并根据物流中心的不同定位科学确定建设规模。

2.5 加快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建设

推广货运集中办理工作,建设能够集中受理货主需求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通过互联网接受订单、查询货物及车辆信息、运费结算等功能,并提供电话投诉、货物损失理赔等业务, 为货主提供便捷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注重发展和培养大客户关系,加强大客户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掌握大客户基本情况、需求动态、历史记录等信息,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为客户管理提供全面支持。统筹规划建立全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体系,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考虑建立全国、大区、基层等多级客服体系。

2.6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高潮。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

科研工作对于其从事者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个实现往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实现。物质方面,譬如待遇、级别、实验设施乃至在科研攻关中的地位是否重要等等;精神方面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满足、社会的评价以及同行的赞同与否等等。当前在国内。我们在对待这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往往通常都容易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甚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的价值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看到是否能出成果,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成就不视细节的做法只会对许多科研工作者们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导致大量人才的埋没和流失。人不是机器,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但人才是机器的主人,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人忘记。科研的主体还是人,而不是好的设备和条件。因此,在科研工作开展中,我们也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性和潜能性,要做到以人为中心,不光达到极丰富的物质财富奖励,还要做到良好的心理环境中的尊重与理解,使得科研工作者们的自我实现倾向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科研中的人本主义氛围。

总之,科学人文主义的精神要想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之中实现就必须要先实现科研工作者们自身的人本主义,由人及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使科学和人文得以和谐发展,才能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实行,才能使科学的产物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加接近。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创新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题。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应该发展生产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出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他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这个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没有任何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都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命题。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虽没有提到一个“人”字,但与“人”的发展有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再次强调,“未来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都以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及其建设规律的探索亦是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提了出来。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也之所以如此强调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在于他对经济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在“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阶段?只能靠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重申,是对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的科学判断,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就郑重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违背它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理念,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同时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重点是协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旨在于解决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又一重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坚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无疑会对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与“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要共同达到的水平。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人的发展,其中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始终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要始终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这就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境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三、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发展的思想,促进了发展理念的创新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发展观都强调发展,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发展重点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后者发展重点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发展史上,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尽管也包括了这些思想,但没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发展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面的社会维度上延伸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一是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二是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以社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总体目标,以“五个统筹”为具体方略,以“文明发展道路”为根本路径。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的发展,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这些,从社会本质构成到具体运行层面,全面展开

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思想,并且使科学发展观本身表现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战略方针。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怎样更快、更好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见,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发展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彰显了发展模式的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企业、部门、地区内部及其之间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但就全国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坚持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的是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公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强调的是效率。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的是公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生产力的为本位的发展观,它更多地强调效率。“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达到了发展目标的创新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共同富裕,其所强调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关注人的发展,但没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在理论E没有把人的需要上升为发展的首要目的。因而在实践中往往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国家和集体利益,轻公民个人的权力和利益;重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轻人的发展要求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以人为本,则以更明确、更通俗的表达方式,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以人为本思想,更强调了亿万人民的发展;是符合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尊重人权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全方位的需求,从而达到发展目标的创新深化。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谋篇布局做出了顶层设计,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应有地位表明了价值关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指明了实践向度,使得这篇讲话成为推动我国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顶层设计;价值;实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文明。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重任,各类社会实践与治国理政的要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鲜活的命题,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现实,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增添学术力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价值关切与实践向度的谋划安排,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一、顶层设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谋篇布局

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要直面各种社会实践的现实回应,也要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着诸多短板和不足,在这种情势下,亟需对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的长远谋划。

(一)指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便使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发达的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支撑我们国家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而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这就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方向指引上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时代高度感,站在时代潮头话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论述了我国新形势下“五个面对”的具体任务,并强调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种时代高度感必将极大地鼓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起时代的要求和使命。

二是历史厚度感,透过历史看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的思想大家、各家学说、文化典籍,并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形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同时,习近平也指出了我国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这实际上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补齐这些短板和不足,才能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跻身世界一流水准。

三是洞察深度感,纵览人类论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西方各种社会学说既是对西方社会问题的阐释,也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所包含的理论学说是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回应关切,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支撑。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

(二)谋划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思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前苏联学术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较大影响,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渐回归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轨上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它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重点虽在文艺文化方面,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有指导意义。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谋划了今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思路,即在中央顶层设计下,统筹各方、协同推进,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扩大我国的影响力。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谋划整体思路上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国情与世情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离不开具体的國情和世情,它研究的内容也与国家或人类世界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习近平在讲话中具体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关注“五个面对”所遇到的新情况,解决“五个迫切需要”的新任务,体现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关注中国现实的国情,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找到理论方案。同时,关注世情发展,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自立于中国国情现实,自主于中国叙事表达,自强于中国学术体系,才能在世界场域中增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中国话语分量。

二是反思与构建相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经不同历史时期,既有古时的辉煌成就,也有近代的迷惘探索,更有现代的急起直追和重新建构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习近平在讲话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这些现实,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面问题现实,分析短处不足,表达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的反思,提出构建的谋划思路。在成就和不足的双重关切中,展现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自省自信,是对现状的实际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驾驭指引。

三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文明的传承,也离不开思想观点的创新和学术理论的创造。传承是有选择性的继承,创新是在累积中的创造。习近平在讲话中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并且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可见,这个讲话表现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给自发自律。

(三)强调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的多数学科有着严格鲜明的政治属性,体现着较浓的意识形态性。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讲话中坚定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此,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讲话还告诫各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在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上,既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也要改善领导,注重实效,更要完善体系,理性引领,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这是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价值关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应有地位和价值

(一)深度剖析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否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即二者合成的综合实力。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的认识,并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这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为此,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既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也充分肯定了其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还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坚定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和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其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成果。这既是党领导人民创造适合中国自己的理论,也是党和人民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结果。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我们既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重大的理论成果,也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铿锵有力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因为在他看来,“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和价值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三个关键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对这三个导向性问题要高度关注,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能贯彻得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发展得好。

三、实践向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构建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讲话中整体性地指出了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向度。

(一)直面问题,分析不足

哲学社会科学自产生以来,一直都以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为己任,于是“问题”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试图发现和解决所处时代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对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和不足作出了深刻而又独到的分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风格和高屋建瓴的指引。第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五个面对”的任务要求,折射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问题。”这表明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还较弱,“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仍较突出。第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面,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干扰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落实。第三,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中,“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贯彻“双百”方针方面,存在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在学风上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侵蚀着优良学风和学术生态。这些问题和不足表明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仍须努力前行。

(二)坚持原则,构建体系

发现问题固然重要,解决问题同样重要,指出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显得尤其可贵。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践路径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明晰的实践向度。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是在加强顶层设计和价值关切的基础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切实可行之道。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三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使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须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

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中,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不仅仅是学术担当,也是政治立场问题;二是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三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仅用一种模式,而是必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双百”方针在其中能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在于创新,它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实践变化和人类认知要求做出新的理论阐释。

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上,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构建发展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训练培养教育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针对这些体系的构建,习近平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发展途径,使有结构有层次的体系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善用资源,体现特点

习近平在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必须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放在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中去对待,需要放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视野中去对待,也需要放在与国外同类科学的比较视野中去对待。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自身国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输送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二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形成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资源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活水源头之一,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继承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理论资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国外优秀的有益的理论滋养。人类发展国情各异,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解决课题均有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有益的科学资源,吸收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在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

总之,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体现继承性的同时,保持民族性成果的发展,这其中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如此构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能彰显中国特色。

第二,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时代性,突出中国风格。哲学社会科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它直面时代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这就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然打上时代发展的烙印,从而体现其原创性时代性。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唯有用中国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分析和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创性时代性,突出中国风格。

习近平指出,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中国的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才能真正解决理论“肌无力”的难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體现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时代性,就要以关注中国现时代的实践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再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现实中,我们党正是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再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回答,在科学回答实践问题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既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也突出了中国风格。

第三,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呈现中国气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需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它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支撑,需要学术体系的研究和引领,需要话语体系的传播和阐述,需要创新平台体系的交流和影响,也需要成果评价体系的规范和推介等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专业性,才能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中国气派,发挥出中国的影响力。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哲理思辨的论述,给中国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李建良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涵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种子”在社会科学的“土壤”中长出的果实

哲学和社会科学,两者在本身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成果评价上有所区别,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从整体上探究世界、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强调整体性、理论思维、逻辑思辨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相对,是关于社会的系统知识体系,探究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即社会规律的,是更加倾向于注重客观结构的建构,注重实际运用的科学。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研究和发现两者的共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交叉和方法论上的交融,不仅会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广泛丰富的理论研究课题,还会带来研究方法上的进步,哲学的研究发展需要社会科学的现实成果支撑,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包含着哲学性。另一方面,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两者的研究与发展都聚焦于人民这个中心,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为人类创造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而服务的。

(二)哲学社会科学找得到源头、寻得到基础、握得住方向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从西方社会直接引进的,也不是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照搬照抄的,而是立足于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政治素养、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等具体情况,自身孕育出来的,是找得到源头、寻得到基础、握得住方向的。

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源泉、底蕴源泉、力量源泉;基础是矢志不移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偏离这条“主干道”,离开了这条“主干道”就失去了灵魂,也是必定要失败的。意识形态关乎到党性和国家方向,关乎道路和旗帜,关乎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教育和感染下一代;这个方向是“有的放矢”,要拿准了马克思主义这杆箭,对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状况,对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过去正是我们一直做到用正确的箭精准地射中目标,才不断地完成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不断地形成属于中国人民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浸润在中华民族的源泉中

黑格尔断言:“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创新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要创造人民群众欣赏不了的“学术时尚”,也不是要打造人民群众无法摸索的“学科迷宫”,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说什么要什么都弄不明白,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开展的,我们进行的灌输只会起到“水浇鸭背”的作用,就更不必谈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了。我们要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种特色是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中国大地“乡土气息”的话语体系。新时代下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获得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生生不息,更好地发挥其育人成才的功能。

二、哲学社会科学拥有育人的“教尺”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为本”的学科属性,其发展源自于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要发挥其育人成才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人的融合性高

1.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不是凭空想象或是任意捏造的,不是“思想的思想”的结果,其研究是有现实根据和现实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把构成社会的人和人构成的社会作为其关注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人与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等。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劳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哲学社会科学若是脱离了人类社会,脱离了人类的劳动实践,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逐渐失去发展的方向,失去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力,并逐渐丧失生命力。

2.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将哲学社会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理论研究成果的来源是人们客观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对实践规律的把握、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实践方式的创造获得了新的认识,用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实践,正是在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3.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具有方向性的,其改造人教育人的功能是具有阶级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建设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同心同向,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的感染力、引导力、影响力。

(二)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决定了它引领人的方向性强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它除了像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传授人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社会成员形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其理论功能是具有阶级性质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扎根于中国大地,其所要建构的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容易理解的具有“本土气息”的独特话语体系;其所聚焦的是如何在是改革开放的新考验、全球化的新挑战、“和平演变”的新形势下引领中国人民的思想、坚定中国人民的立场、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時代的新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价值导向性在于它促使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坚定共同的方向、凝聚共同的力量,为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提供了前进方向和精神力量。

(三)丰富的知识性决定了它教育人的丰富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内涵,汇聚了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优秀成果,其本身的知识性决定了它具有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关于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认识世界的理论、社会历史形态更替的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等,都是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为我们通过实践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涉及客观物质世界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引导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获得着眼于当前中国实际、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聚焦当前历史任务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既为我们奠定学问的基础,又不断地引领我们探讨新学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蕴含了巨大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量,是我们不断学习进步的“智库源泉”和“动力车间”。

三、哲学社会科学是多功能的“教尺”

(一)铺设中国青年走向先进的“主干道”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要求,提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重任、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指明了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青年如何不辱使命、砥砺前行的奋斗方向。

1.培育中国青年坚定的政治立场。毛泽东指出,青年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敏锐性,是走在革命前端的一群人。中国青年在百年前就展现出自己先进革命的本性,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改造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的思想。不断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形成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中国青年灌输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促使中国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多元化,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企图侵袭我们的思想阵地,我们在接受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抵御各种错误腐朽的思潮。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青年思想成熟的过程中要起到立旗帜、把方向、稳基调的作用。

2.锤炼中国青年品德修为。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德育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不但具有价值引导功能,还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标准,促进中国青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规范、自我教育。包含国家、社会、人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这种价值评判体系的凝练表达,青年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丑恶、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这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称”平衡于中国青年的心中。

3.建造中国青年的格局大厦。中国青年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人生境界”更是通向更高平台的钥匙,处在思潮前沿的青年们要有开阔的人生视野和宽广的人生格局,树立远大理想,既着眼于未来又立足于当下。哲学社会科学中包含的透析时代的锐利视角和观察世界的宏大视野有助于培养中国青年正确的奋斗观、幸福观、价值观,使其在前进道路上走得准、走得稳,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二)推动社会的“蒸汽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来源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最终能够为人所用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而一个完整的社会又是如何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各领域都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而转化成为巨大的社会物质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所探究到的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是立足当代实际、着眼社会和民族的未来,不断为解决现有社会的基本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实践水平的高低与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直接同步的,而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发展动力、理论支持和方向把控。

最后,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起到过实际作用的科学。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欧洲的文艺复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到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思想的先导引发了一个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自然需要“蒸汽机”“电动机”和互联网的推动,需要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彻底革命,但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伟大的思想理论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形成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起到了指引作用,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三)彰显文化自信的“扬声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在经济体量、科学技术、军事实力、金融地位上的较量,更加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要实现民族复兴,不仅要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崛起,更要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手段。西方世界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虽不见刀光剑影,但依旧是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斗争,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旦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领域的主阵地被其他思潮占据,就会严重干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争夺文化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就要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扬声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不断传播中國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宣扬中国人民的历史底蕴、精神品质、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从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中发掘有益于当代的思想资源,面向中国实际,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向世界人民进行阐释和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成人、引领价值、改造思想、传播文化方面的科学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丛兰.哲学社会科学的涵义辨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9,39(03):352-358.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05):4-22+204.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李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上的主题演讲[J].中国发展观察,2014(10):4-7.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7]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J].企业与文化,2019(03):4-5.

[8]邱德胜.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J].重庆社会科学,2015(07):115-120.

[9]江应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1):17-24.

[10]库恩(RobertLawrenceKuhn).习近平正带领中国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N].中国日报,2015-01-1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农业兼业生存现状论文范文下一篇:英汉翻译的差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