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

2024-01-27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笔者认为,团场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发展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分类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关键。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职工增收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立足市场和资源,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型并举、多轮驱动,紧密龙头、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采取改造提升和改革规范现有企业、引资嫁接等办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或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体制创新。一是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則,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需关系。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成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坚持多轮驱动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区封锁,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支持国企、私企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四是要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

三、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一是发挥职工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尊重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途径。二是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产品有市场前景而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信贷、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团场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把团场的优势资源和内地的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确定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网络、品牌等共同进行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五是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完善自我积累机制,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要管好、用好、用足资金,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快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撑。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职工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带头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能人的带动,风险可能小,更能适宜团场的发展;切实抓好团场流通大户及经纪人队伍建设。要抓紧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健全科技管理、服务、示范、推广、培训五大体系;形成纵成线、横连片的科技网络。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农科教结合,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制约,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联合、嫁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促进一批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五、加强引导和服务。一是加强对龙头企业指导和服务。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为主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从主要重视基地建设转向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来;从依靠行政指挥转到加强指导服务上来。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引导,不搞行政干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作用。二是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依托小城镇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因地制宜,立足发挥团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搞一个模式,可以是市场拉动型,也可以是基地型。在主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典型,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做到兴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防止产业雷同和低效重复。三是制订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协调领导机构和落实部门。

本栏编辑 杨 波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区域产业协同性将成为影响产业整个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特征,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提出富民县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并且在利益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出战略协同互补模式、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简介 储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协同发展应是围绕区域同一产业目标,基于国土空间环境容量,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协调两类或两个以上产业分工,形成共同发力的目标导向,使得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产业复合系统。

经合组织(OECD)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1-2]。该研究选取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聚体——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和富民县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果蔬)两个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为两大集群在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富民县农业产业概况

2019年富民县农林牧渔产值21.83亿元,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6.0%。富民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县域盛产大米、樱桃稻谷、茭瓜、杨梅、葡萄、冬桃等粮经作物。另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多个,主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

2 两大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从核心功能看,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以单一的水果作为产业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总部经济、科研双创、大数据为手段,赚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业收入、特许经营等收入;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品结构较为综合,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最终形成联营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电商平台交易的盈利模式,具体特征见表1。

3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两大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富民县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即两大集群通过特定的模式/方式实现集群要素资源共享,从农业产业协同的效应来看,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提升农业创新水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富民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据哈肯协同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3],并结合富民县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而且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4],在研究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子系统的协同模式,再总结出协同后的产业协同平衡状态各类子系统对外表现状态,具体见图1。

3.2 构建模式的原则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两大产业集群将大量联系密切的总部经济企业、创业团体/个人、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同时参与机构之间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互式流动,使得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两大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3.2.2 高质量发展原则。

以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为手段,优化集群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实现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3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依托富民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经济圈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流通集群、平台交易集群龙头企业。

3.3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子系统模式

3.3.1 利益相关分析。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向[4]。富民县政府、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全部(表2)。

3.3.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构建两个集群战略优势互补协同模式[7],首先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更加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进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营,强调聚焦专一性,实施“4+1”战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总部经济集群体、大数据中心、云果科研双创中心云果4个功能模块”+“云果B2B线上交易平台1个门户窗口”,即通过“云果”大宗交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云果”全产业大数据汇聚信息,聚焦“云果”全产业研发产业前沿;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交易为核心,打造批发交易、冷链物流、检验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产业综合性较强,差异化战略特征明显。经以上分析发现,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相对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存在着显著的高端产业资源聚集优势,可向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国际化营销渠道、高端优质企业助力,可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运营质量;而从战略功能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进行物流链条上的信息流联合互动,具体战略层面互补模式见图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效益如下:

(1)以产业战略共享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双方各自利用资本、渠道、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赋能一个战略优势互补的利益体,推进协同创新一个良好发展的利益共享体,让两大集群主体优势要素互补、分工明确功能协同。

(2)在渠道和互补物流服务的催化下,形成互补型创新性竞争体,使得被协同的整个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升级进化,让两大集群产业内达到相对竞争平衡,最终使得县域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3.3.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

由于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辅助支持,因此物流技术的开发为两者共性技术开发方向,可进行知识技术要素协同共享,由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主导产业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与竞争者建立共性技术决策机制对于辐射和带动集群网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内企业间在地理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资金和技术吸纳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8]。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见图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购买第三方知识服务的议价联合体,能增强对第三方知识服务商的择优录取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2)利用技术要素赋能于两大产业集群,帮助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知识技术循环发展新格局。

(3)知识需求端强烈的拉动作用,将使得知识服务供给端在县域范围发生一定的聚集,随着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加深,将形成产业+知识技术的新高地,让协同发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3.3.4 基于需求和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水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水果供给端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无差别化的组织协同平台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产业集群将建设一个以“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果产业组织互联网协同数字经济平台,知识协同将以互联网技术协同的形态出现,即免费向新型经营主体端提供水果展示区、微信小程序,经营主体可获得水果实时价格、客户需求、物流等信息,可获得融资、检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等各类综合服务,云果信息化平台与其他使用产业组织之间实现良好的双循环,具体见图4。

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以从业组织主体为载体的循环类协同型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类生产要素在循

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稳定的经济输出。

(2)在国内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无形中也将提升云南整个水果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3)将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目标,拥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竞争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4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1 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县域集群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上,求同存异;并且鼓励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沟通机制,如举办员工联谊会、定期广泛信息沟通等,而且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成为促进集群组织运营主体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转变。

4.2 加强人才有效供给

瞄准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短板,创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机制,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多层次人才[10],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增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动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以人才作为增强集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因素。

4.3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型协同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1-12],鼓励各类科技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县域产业集群,建并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联盟[13],以赋能整个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6):5-8.

[2] 周珊.万州区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0.

[3] 顾祎晛.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理论探讨,2013(5):95-98.

[4] 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78-87.

[5] 黄清乐.闽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9-20.

[6] 赖作莲.奶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1):155-159,166.

[9] 张敬文,吴丽金,喻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及促进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艳玲.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學院学报,2017,30(4):72-77.

[11]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20(1):62-69.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但是距农业强省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要加强科技在乡村农业振兴中的应用。基于此,分析了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乡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种植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新思维、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发挥科技生产力效能;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政策等促进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以加强科技在河南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关键词 科技;乡村振兴;政策;河南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乎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河南省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是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实践证明,科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钥匙,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衰落,其根本是人才、科技等为支撑的内生发展动力的逐步丧失。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省情农情,顺势而为,通过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向乡村“输血”,促进创新,实现乡村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产业特色优势发展,恢复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造血→再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此,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河南省实际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提出完善体制机制与构建政策体系的意见建议,为推动河南省乡村振兴,加快其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指引。

1 河南省乡村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乡村常住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乡村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8%,有18万个自然村,具有乡村面积大、村庄数量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同时,河南省乡村发展科技发展薄弱、人才缺失、资金匮乏等因素,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总体来说,河南省乡村振兴表现为地位特殊、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薄弱。

2 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發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 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近年来,河南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农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在道路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电力通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面覆盖宽带网络,给乡村农业发展融入科学技术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此外,在进行实际的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没有建立完善的建设体系,对需要建设的项目没有进行系统分类和考核,造成需要建设的项目类型杂多,重复交叉[1]。另外,河南省农村地区财政支撑力度不足,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量较大,缺乏充足的资金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突出表现为只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不注重对建成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基础配套设施损坏严重。与此同时,一些建设工程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建设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庞大,给河南省财政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总体来说,河南省农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较多,而相关部门缺乏对项目的严格考核,也没有加大资金投入,造成大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2.1.2 种植户思想观念落后

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文化交流不畅,重点表现在农业种植户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以及信息化普及率不高等方面,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主体人员依然是当地的种植人员,生产种植也是依靠体力劳动、传统经营为主,对于现代化高科技产品接受能力不足,无法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也有部分种植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转变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学习新型的生产技术与方式,加大对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但是这样的种植户数量较少,无法带动河南省农业整体水平提升。此外,农业种植人员思想保守,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创新,始终秉承着传统生产种植中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种植户还延续着父辈的种植方式,没有兴趣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2]。在实际农业种植过程中,种植户眼光短浅,没有利用发展的思维看待事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且有些破坏不可逆转,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难度。此外,农业种植户小农思想问题突出,没有意识到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农业科技合作活动难以贯彻实施,同时也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2 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是由3方面原因造成的,即科研部门缺乏创新的内动力、农业科技公司综合水平低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1)科研部门缺乏创新内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正在进行市场转型,不再将公益性事业作为主体研究方向,造成农业公益科技研究进程缓慢,与此同时科研部门处于转型初期,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研发部门的工作热情。2)农业科技公司方面。河南省农业科技公司整体实力一般,面对较大的农业种植面积,科技公司在数量以及技术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河南省高水平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低学历人员为农业工作者的主体,高学历人才整体比例较小,并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农业工作者的人事结构配比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3]。

2.2.2 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河南省许多区域的农业科研部门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工作开展效率低、工作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不断改进。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部门管理能力较弱,调控手段一般、调控力度不够、调控速度较慢现象严重,还没有创建与实施全面的激励制度,不能有效对农业科技环境进行宏观调控。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较好的协调沟通,科研部门内部的协调体系也不成熟,多部门共同合作效果较差,影响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不能形成较好的创新合力[4]。相关部门没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开展改革工作,造成科研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研发上也比较松散,长期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无法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3 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3.1 科技具有创新引领作用

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研发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在核心问题点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对基础性重点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的研发,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确保河南省农业生产长远、可持续发展[5]。1)进行河南省主体农作物品种的培养。河南省处于温带与压热带交界地区,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麻以及油菜等农作物,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重点对这些主流农作物进行技术突破,将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理念结合到传统的种植方式中,促进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2)加大对重要农作物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延长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有效发挥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种植户经济收益。以水果类、小麦以及玉米等农作物为研究目标,不断突破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出营养价值高、色香味俱全的蔬果类饮品,同时加强农户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对重点种植物开展产业化开发。

3.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河南省种植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确保科学技术能够为农业产业带来强大推动力。1)提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水稻、玉米以及水果等种植量大的农作物的产品研发,增加对新型农业肥料、植物源农药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物品的推广[6]。2)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的成果转化。分析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并依据不同区域的种植状况在粮食产品、重点优势产业等方面实施增产提质技术。

3.3 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

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河南省农业科技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才强农战略思想贯彻在实际工作中,秉承“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的基本准则,打造出一支喜爱钻研农业、愿意为河南省乡村和农业奉献自我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7]。1)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并不断完善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扶持以及管理咨询4方面的人才培养。2)加强对农业种植户的科技知识培训,采用浅显易懂、简单便捷的方式向种植户传授知识,确保种植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河南省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奠定人才基础[8]。

4 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要想促进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策略中发挥作用,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对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农产品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精加工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用新型设施设备,建立全面的辅助技术体系,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不断向新兴产业发展[9]。为了确保河南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必须要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确保农业单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不断壮大和完善农业科研队伍。在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地方时,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要重视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目的地开发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工作标准的绿色农作物新产品,研究出产量高、性能稳定、抗灾害能力强的高品质农作物,加大对现有土壤环境的改进力度,提高对田地的调节控制水平,同时对现有农药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促使其更高效、低污染,积极研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施药的机械化产品。此外,在面对一些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时,要扩展新作物的产业链,研究符合农作物新品种特性的运营模式和加工工艺,同时加大对农作物新品种运输保鲜与储存防腐技术的研发力度,创建新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4.2 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参照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科研项目,确保科研项目的时效性和目的性,为科研项目的后续应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激发科研单位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动力,让科研单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产品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以实际的应用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探讨农业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对于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科技产品,应建立相关的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型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在环保、种植自动化等层面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3)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要随机应变、对症下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經营体制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土地承包方式,强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深层次转型,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提供保障[10]。

4.3 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河南省乡村振兴政策

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理解其系统性、战略性、时代性,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政策体系。1)健全推动“农业强”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健全基本农田肥力技术修复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2)完善促进“农村美”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资源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机制;完善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数字化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3)健全实现“农民富”的机制与政策。“产业兴”是“农民富”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完善产业兴村强县机制,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是河南省乡村农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河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河南省利用科技促进乡村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2] 王云华.“双生”循环系统下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2):150-160.

[3] 赵晓峰,马锐.乡村治理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探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31-136.

[4]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5] 郑瑞强,赖运生,胡迎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6):762-772.

[6] 陈诗波,李伟.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54-59.

[7] 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8-17.

[8] 王燕,刘晗,赵连明,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6):12-23.

[9] 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27-34,158.

[10] 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8-143.

(责任编辑:刘昀)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江苏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举措和亮点工程。本文阐述了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联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措施,以推动江苏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当前,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更加注重优质和安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提出的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组成,以共同实现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为目标,以联盟规章约束为保障,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模式进行研发合作。对推动资源集成、加快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

2008年,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旨在探索通过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通知》,要求各省份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上的需求,加快推进在农口领域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前自行组建的联盟可以在对照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联盟合作协议书等相关规范性内容后,各地予以确认和公示。

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工作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江苏省科技厅对江苏省肉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家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奶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首批19家试点联盟进行了公示[1]。对试点联盟的产业前景、成员构成、行业资源和经费筹措及管理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为今后申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项目源。

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建有61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有5家,分别是:江苏省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食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联盟56有家[2]。各家联盟成立以来,在共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食醋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联盟单位成员承担的“优势酿造食品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和“极端海洋微生物在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这两个课题,研发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食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项目的重点专项。联盟的科学研究和物化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2.1 联盟的考评机制尚未建立

从2010年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组建确立了四批共61家涉农联盟,联盟理事长单位分布在特色畜禽、特种水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机械等行业,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跨界融合。但是也存在部分联盟成立之后各家成员单位“只扫门前雪”的现象,联盟理事长单位不作为,联盟发展停滞不前。

2.2 联盟的经费投入不够稳定

联盟是一次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全新尝试。联盟在成立时约定工作经费来源于联盟成员单位自行缴纳的会费。而在联盟的实际运行中,政府对联盟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管理费用主要由理事长单位支出。企业成员单位由于自身发展所限,尚且缺乏稳定的科研资金投入,缴纳会费全凭自觉。

2.3 联盟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现代农业)申报指南中提到,省级以上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增加推荐1项项目,申报单位由该联盟理事长单位确定,由申报单位属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3]。此外,江苏对已成立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奖励激励办法未见报道。

3 下一步发展及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任务要求。下一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点。

3.1建立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利益风险共担机制

加强对联盟工作的指导,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搭建适合我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建议有关部门成立联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盟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对联盟工作进行统一的督查和管理[4]。对带动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联盟予以公示和表彰,优先给予推荐申报国家科研平台和计划项目,对不作为的联盟及理事长单位给予轮换和撤销。

3.2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跨界融合

组建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需求。这就要求联盟单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划,明确创新目标和重点任务,集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联盟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3 强化科技要素流动,构建开放性的联盟合作机制

联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组建联盟内的企业专家队伍,培养自身创新动力。既要保持联盟成员之间定期交流和互动,又要注重与其他产业联盟“联谊”,以此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院所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加快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运行模式。同时,开拓渠道,联合联盟内成员一起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都有利于保持产业联盟的创新活力,有利于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江苏省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0-07-21)[2010-07-21] 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0/7/21/art_48967_7095898.html

[2]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第四批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8-11-02)[2018-11-02]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8/11/2/art_48967_7862916.html

[3]  楊普,李东平,余庆来等. 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J].农业科技管理,2015(2):72-76.

[4]  余庆来、任竹.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考评体系的构建 [J].安徽科技,2014(11):30-32

服务业农业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在对宕昌县优质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宕昌县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对策,即依靠科技,培育区域产业支柱;大力兴办具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各类农牧产品的营销及中介组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资源优势 对策

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业向其它相关产业扩散、延伸、结合,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和突破。笔者在对宕昌县优质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就推动宕昌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宕昌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资源优势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地区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地和青藏高原东缘交汇地带,县域内亚热带、暖温带、高寒气候互相交错,高山、河谷、丘陵相间,层次分明的气候特征和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宕昌县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区域性名优土特产品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县内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优质农产品。包括中药材、蚕豆、马铃薯、蔬菜、花椒、畜牧养殖等。

理川、哈达铺镇所产的“岷归”和竹院、韩院乡所产的“铨水大黄”享誉国内外;马铃薯个大、质优,淀粉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常年播种面积6 000 hm2左右,年产优质商品薯5万~6万t;官亭、化马、沙湾、新寨等乡(镇)所产“大红袍”花椒状如莲花、籽轻粒大、皮红肉黄、醇香味浓,属调味之上品,驰名陕、甘、宁、青、川各地;“二红椒”营养丰富、香味膻醇、麻酥可口,畅销宁夏及省内甘南、临夏州一带。花儿坡、八马、滩子等牧场产草量大,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强,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推进宕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依靠科技,培育区域产业支柱

根据全县各区域中药材、蚕豆、马铃薯、蔬菜、花椒、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生产实际,按照“资源起步、规模开发、分类指导、区域突破”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种优势,依靠科技搞开发,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几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

在哈达铺、理川镇高寒冷凉区,应适当压缩小麦播种面积,把发展马铃薯、蚕豆和中药材生产作为当前作物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应在在财力、技术、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使该区域成为全县乃至陇南马铃薯、蚕豆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沙湾镇要着重抓好洋葱、辣椒等传统区域优势明显的蔬菜,在生产中要引进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重点推广粮菜间、套、复种技术。牛家乡要扩大蒜苗、蒜薹、大蒜等春播“三蒜”生产。城关镇旧城坝、何家堡乡白水川、甘江头乡谢家坝要依靠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广滴灌、二氧化碳施肥、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新技术,努力提高现有温室生产的科技含量。

临江铺、甘江头、官亭、秦峪、化马、沙湾、新寨等7乡(镇)河谷及半山区 是全县重要花椒产区,在花椒生产上应着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大力开展嫁接换优,狠抓花椒天牛、吉丁虫、介壳虫和流胶病的防治,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八力、车拉、南河、沙湾等4乡(镇)具有较大草原面积,应充分发挥天然草场优势,利用现有畜牧业基础,实行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的方针,开展科学饲养。要重视草原保护,加大草原监管力度,搞好草场租赁、拍卖试点,开展牧草改良。在畜禽养殖方面,要不断引进良种畜禽,加强冻配点建设,推广快速育肥技术,搞好疫情防治。在县内其余乡镇应抓好猪、鸡、兔的规模养殖,适当开展肉狗、肉牛及其它特种畜禽养殖,积极推广暖棚养殖。

(二)大办兴办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开展农副产品加工

宕昌县科技文化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全县除有几家简单的中药材、马铃薯粗加工企业外,还没有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许多农产品得不到充分利用,产品缺乏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被出售,经济效益低下。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就要围绕区域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资源,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引入现代企业运作机制,采取民办、企业联办、联营、合资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办一系列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系列开发加工,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联动效应,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格局。

(三)大力发展各类农牧产品的营销及中介组织

宕昌县地处内陆,远离大中城市,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产品市场销售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发展产业化农业就必须改变重生产、轻流通和重事后总结、轻产前信息引导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要面对国内外统一大市场,注重市场销售。应组织农产品销售、贩运大户和推销队伍,沟通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的联系渠道,不断开拓外部市场,这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应把农产品市场销售和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对待,用市场杠杆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宕昌县的实际出发,依托中药材、蚕豆、马铃薯、蔬菜、林果、畜牧业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把农户分散生产与市场密切连接起来,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走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宕昌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星闾,肖春阳著.市场与农业产业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李纪恒著.农业产业化发展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贾会远.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

[4]李璐.農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王新民,丁伟.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1997(19).

上一篇:儿童的钢琴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