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

2023-09-23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1篇

芒砀山, 古称砀山, 又称"仙女峰", 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 是千里豫东平原上唯一的山群, 历史悠久, 遗迹彼丰。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起点;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埋葬于此;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观;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星罗棋布;传承千年的芒砀山古庙会每年在此上演……除了这些遗址遗迹外, “四神云气图”“金缕玉衣”“汉代骑兵俑”等历史文物也出土于此。芒砀山凭借其优美的风景、厚重的文化, 成为豫东地区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芒砀山景区发展现存问题

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和5A级景区的声誉, 芒砀山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但目前景区在运行管理、服务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仍存有一些缺陷, 如果不尽快改善, 势必会影响该景区的长足发展。

(一) 景区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为了旅游者的观光、游览而提供的各种设备, 具体包括旅行社、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项目的设置和旅游景点内部服务设施[1]。系统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是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使其获得良好旅游印象与完美旅游体验的前提与关键, 因此景区的规划与发展, 需要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下功夫。芒砀山景区目前在餐饮、交通设施方面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为餐饮设施不足且较为分散, 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饭店餐馆, 这种情况既不方便游客就餐, 同时不能满足游客对于地方特色的体验。交通方面, 由于芒砀山景区占地面积大, 各景点分布广泛且相距较远, 而景区又缺乏小交通设施, 这对散客的参观游览带来不便。

(二) 景区经营管理不到位

芒砀山景区存在着明显的旅游淡旺季现象。依托丰富的汉文化表演与民俗节目“打铁花”等活动, 每年春节前后, 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 而景区停车位也因此变得紧张。通过实地走访, 发现旺季期间常有当地村民, 在景区路边与周边地区随意圈画土地, 并向游客乱收停车费用, 且价位高低不等。而淡季期间, 景区的旅游设施、庙宇塑像等物品缺少人员打理, 导致灰尘污垢明显。甚至一些体验区、展览馆会被关闭, 这容易使游客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旅游体验与效果。

(三) 产品开发缺乏内涵, 种类单一

尽管景区近几年依托历史, 主打汉文化特色项目, 但细赏节目不难发现, 所开发的特色表演缺乏内涵, 没能做到对汉文化的深入挖掘, 且节目演员更是缺少专业素养。同时一些民俗节目同质化严重, 缺乏地方特色。而有关特色产品方面, 景区除了芒砀山泥响这一民间手工艺品外再无其他, 旅游产品种类单一。

三、促进景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服务设施建设, 丰富景区旅游产业链

芒砀山景区应重视景区服务设施建设, 丰富旅游产业链, 以获得游客的良好口碑。餐饮方面, 在景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地方风味餐馆, 打造“永城味道”特色小吃街, 满足游客基本的饮食诉求, 提高游客对地方特色的体验。交通方面, 合理规划行人游步道, 增设具有导航与讲解功能的景区共享单车, 便利游客, 尤其是散客群体在景区内的参观游览。景区共享单车的设置, 既能缓解景区旺季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又能起到低碳环保的作用。

(二) 规范景区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标准的管理, 不仅为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提供保障, 也有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芒砀山景区应增设停车场, 为旺季游客提供正规充足的停车位, 制定景区管理条例, 遏制当地村民随意圈地, 恶意收费现象。同时景区还应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重视淡季景区内部设施与场地的管理, 以维护景区形象, 避免淡季游客的低质旅游体验。

(三) 深挖汉文化内涵, 开发汉文化创意产品

肤浅的文化理解与展示, 既会误导游客, 又是对文化的曲解与破坏。主打汉文化是芒砀山景区的王牌, 但又是难题。仅仅靠一些身着汉服的演员和简单的汉式活动表演, 不仅难以让文化“活起来”, 同时不能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景区应深挖汉文化, 成立汉文化研究专家小组, 打造一批专业化演员, 为游客带来“原汁原味”的汉文化展演。同时注重研学旅游的发展, 向来访游客, 尤其是学生群体, 打造汉文化学习区与体验区, 借助现代虚拟成像技术展示厚重文化, 开发形式多样的汉式活动, 以增强游客体验。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理论研究热点, 在河南省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好环境下, 结合芒砀山汉代遗迹文化特征设计现代文化创意产品, 具有继承传统文化、推广地方特色的现实意义。要体现芒砀山地区文化特征, 就要依赖于商丘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 依赖于借鉴传统文化要素, 把其中反映当地特色的元素结合现代特征与技术加以合理创新开发[2]。通过提取芒砀山汉文化的独特元素, 开发富有汉文化的产品进行销售。如以“四神云气图”的色调与图案为基础, 设计独具特色的窗帘、桌布、围巾等布艺产品;以景区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如汉代骑兵俑为模型打造创意卡通图案, 印于衣服、文具、日用品等进行售卖。

四、结语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芒砀山景区, 具有无限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潜力, 但发展初期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景区要加以重视并尽快改进。芒砀山景区应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景区经营管理力度, 完善管理制度;深挖汉文化内涵, 注重文化的回归, 开发汉文化创意产品, 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使景区具有长远的发展与持久的吸引力。

摘要:芒砀山位于素有“豫东门户”之称的永城市, 浓厚的汉文化为它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被看作是镶嵌在“豫东门户”上的一颗明珠。自2017年2月被评为5A级景区, 芒砀山景区这一汉代历史长卷被铺展开来, 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 该景区在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己见, 希望能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芒砀山景区,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兰兰, 张秋芳, 王海波.游客对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主[J].中国西部科技, 2012, 11 (07) :77-78+81.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2篇

一、确立一个观念,强化四个意识

要确立“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任何单位、部门、个人为了部门利益或个人私利,损害、污染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的,都应受到训诫直至政纪处分。以前,在这方面动真格的少,还远没形成法治的威慑力。

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精简办事程序,将审批程序透明化、即时办理化;从人治思维转到以人为本的服务上来。二是强化监督意识。政府应鼓励并受理一切有正义感的公民和单位对损害工业发展环境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公、检、法及纪监部门也应有相应受理有效措施。三是强化垂直部门的角色意识,不当旁观者,要当建设者,当改善和维护发展环境的“助推器”。四是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要积极营造“优化济南经济发展环境人人有责”这样一种氛围。

二、打造诚信华蓥

展示我市“公开、公正、公平”经济环境,政府处于关键性的主导地位。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政府职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限公开,杜绝各部门令行不一。其次要抓好政策落实。将制定的扶持、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位,使企业及投资人感受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既是企业立市的根本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尽快建立社会企业信用制度,使有不道德失信行为的企业不但自身受到市场的惩戒,还要接受政府的训诫、舆论的谴责,严重的直至法律的追究。对一切保护商业欺诈、逃废债务、财务失真以及经济案件的单位和个人要有相应制度追究责任。要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的资质信用,净化信用环境的基础。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努力解决资金缺、融资难对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束缚

一是政府部门应打造企业科技、信息、统计等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机制创新。二是创造条件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驻济金融部门与企业互动,加深了解与理解。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实行经济利益共同体,提倡伙伴关系,鼓励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前提下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是引导企业建立共赢经营理念,积极主动与金融部门沟通,密切银企关系。

四、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要求政府在法制的轨道上提供行为规范、办事高效、协调运转的服务,清理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法规,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政府的依法行政就是服务,政府要深入解决企业“社会负担仍然较重”的问题,凡不依法行政的一切言行均视为不正当言行,要受到相关制度的追究。必须消除规费开征收取的随意性行为,加大对规费征收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必须摈弃以“罚”代“法”、以部门利益为动力的“处罚经济模式”,实行处罚预警制度。要真正规范中介组织,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强制企业接受指定的中介组织提供的代理、咨询、评估、检测等有偿服务。要规范行政许可法的主体并进行彻底整合,从根本上解决屡禁不止、愈禁愈烈的“三乱”问题,真正营造依法治市的市政管理架构。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3篇

1 广西桑蚕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

广西大部分蚕种场建于20世纪60年代, 进入2000年后开始迈入跨越式大发展时期。到2014年, 蚕茧产量连续10 a全国第一, 生丝产量连续5 a全国第一, 毫无疑问是我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近年来, 区外蚕种给广西蚕种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 每年约30%的区外蚕种进入广西销售市场, 极大影响了广西蚕种生产和经营[1]。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契机下, 广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逐渐把桑蚕业发展为优势农业产业, 带动了农民的丰收致富。广西首府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地, 以及泛北部湾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这些都给广西桑蚕业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 也使得农产品的投资和贸易更加便利化。

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广西桑蚕生产仍停留在小作坊种养模式, 由于气候温度较高加上全年多批次的重叠饲养, 造成病菌繁殖快和流行性蚕病的发生, 都给桑蚕业的稳步发展带来了制约和威胁。再者, 桑蚕业是外向型企业, 与国际市场丝绸和生丝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乡镇缫丝厂过度发展的原因, 使得蚕茧供求失衡, 造成了蚕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我国蚕茧价格的波动只是国内原料茧供求关系过度的表现, 而丝绸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蚕茧过大波动幅度的收购价格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广西桑蚕业的稳定与发展。

2.2 技术人才缺乏, 技术推广不到位

种桑养蚕对技术要求较高, 但目前广西蚕业技术人员较缺乏, 没有达到国家桑蚕标准化技术生产技术要求。例如, 每333 hm2桑园需要1个专业技术人员, 广西全区目前约有桑园面积20万hm2则需要600人, 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2]。此外, 现阶段的养蚕户技术上大部分主要由老蚕农来指导, 没有受到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 与新技术脱轨, 消毒防病意识也较淡薄。蚕桑生产方式也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状态, 从桑叶采摘、小蚕切叶、大蚕饲养、运输, 蚕体蚕座消毒灯都是以手工为主,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原始粗放的劳动生产方式是制约广西桑蚕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2.3 桑蚕业市场发展不规范

近年来, 由于经营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利用法规约束漏洞, 经营假冒劣质蚕种或不走法律程序擅自生产经营蚕种, 严重损害了经营单位和蚕农的利益。不仅扰乱了广西蚕种生产市场环境, 也影响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更重要的是违法犯纪行为。因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更能促进桑蚕业的健康发展[3]。另外, 近些年, 由于蚕茧生产的急剧膨胀, 茧站、茧灶过剩, 以及长期存在的无证流动抢茧源、贩收毛脚茧等现象, 导致茧质差、出丝率低, 给农民、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 加快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提供政策支持, 稳定市场发展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尽可能地为想栽桑养蚕但无地的农户解决难题。通过政策支持或其他渠道帮助协调交易条件, 让无地农户不亏、有地农户得利、种桑农户受益, 保障农户利益, 充分调动他们的栽桑养蚕积极性。政府还应调整产业结构, 营造支持蚕业生产的氛围, 按照行业标准集中建设标准化桑园, 推广应用桑蚕新品种、新技术, 通过示范带动来逐步扩大广西桑蚕生产规模。此外, 可成立乡村蚕桑协会, 把分散经营的蚕农集中组织起来, 向上申请专业机构和相关项目的定点技术扶持, 为蚕农提供全程服务, 逐步打造桑蚕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实现广西桑蚕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2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引导区内高校、科研所开展桑蚕科研项目研究, 突破技术难关, 加强桑蚕病虫害防治体系, 优质、高效、高产的种桑养蚕技术研究等。二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 政府给予适当的报酬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的养蚕专业户, 让他们给其他农户传授技术。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训, 至少做到每个桑蚕基地乡镇都配有一名技术人员, 积极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在选派大学生任村官、乡镇农业部门需补充人员或安排选调生到乡镇工作时, 应注重桑蚕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为此有关部门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五是通过扶持政策, 打造稳定的蚕桑科技工作队伍, 加快培养科技带头人, 推广及普及大蚕省力化饲养和小蚕共育等实用技术。

3.3 强化市场监管, 完善相关法规

首先, 加强蚕种市场管理, 规范蚕种经营行为, 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蚕种及无证经营, 进一步保证蚕种质量, 确保用种安全, 保障蚕农合法权益。其次, 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管理, 严格执行鲜茧市场准入制度和经营者资格认证制度。严禁目测手感评茧, 而应是实行仪器评定, 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来进行干茧交易, 坚持蚕茧优质优价。最后, 组建蚕农合作社, 让缫丝企业和蚕农合作社建立起直销直供、优茧优价的关系, 这样通过合理的价格, 蚕农的生产结果和企业的诉求就能有效统一起来。

4 结语

蚕桑产业是广西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 在“东桑西移”的机遇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纵观发展趋势, 还存在诸如市场经营的风险大、技术人才缺乏以及经营市场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因此, 必须要针对各项问题, 采取政府政策支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强化市场监管等有效的应对措施, 构建健康、稳定的桑蚕生产经营环境, 进一步发挥桑蚕这项广西优势传统产业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摘要:广西是全国产茧量大省, 桑蚕生产已成为全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笔者通过充分调研考查后, 对广西的桑蚕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以达到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 确保广西桑蚕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桑蚕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广西

参考文献

[1] 李舟.广西桑蚕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1) .

[2] 黄元荣.凌云:桑蚕产业稳步发展成效显著[J].广西蚕业, 2015 (4) .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4篇

四平商务工作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把这个“牛鼻子”项目转型点扭住,主动深入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全面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有责任、有担当的态度,以服务精神切实为企业做好实务,在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对外贸易、促进消费、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四平市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发展受到阻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进出口企业数量少总额小,且后劲不足,消费虹吸现象较为突出高中端消费群体外流严重,电商冲击持续增大,商业布局不完善,商业特色不突出,缺少骨干进出口品种等问题。

二、推进四平市商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平商务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统筹抓好全市商务经济的同时,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国内贸易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四平市国内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还大有可为。

为满足居民多元消费需求,需要增进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商务部门目前主管的四大服务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此部门要把流通服务业发展成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合适四平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纲要,完善这个行业支持的体系,明确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扫清发展流通服务业的不同障碍。

抓好商贸物流项目建设。要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一是在要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和完善,例如超市、百货、便利店等,开拓新形态,从简单单一的零售、餐饮业向工农业、服务业,艺术和文化教育等多业方向发展,提升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二是要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进行健全,为连锁经营提供有效地保障。三是对经营进行规范化和对服务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连锁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四是推动特许经营的健康发展。四平市今年主要是重点抓好十家堡智慧物流特色小镇、北京神雾集团有机固废协同处理产业园、浙江新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海关监管多式联运铁路物流园区、五洲国际商贸城等已落地项目,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进,确保早日投产运营。

对农村经济流通体系进行完善,增强集散辐射功能。做好这件事,可以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安全意识,也对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有一定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紧接着就是要抓好落实此项任务。四平是农业大市,要积极开展“超市+基地”模式的试点工作。加大对农产品主要流通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探索出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更有效对接模式,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超市+基地”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生产实现产业化和流通规模化会更加有利。

(二)抓骨干挖潜力,实现对外贸易不断增长

四平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均,第一二产业占主要地位,但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比重较少,相比于沿海省市,均值仅为33.9%,近年来四平地区由于工业下滑这点小原因,使相对比重缩小,而并非第三产业发展导致这个现象。如何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服务促进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是商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服务于企业进行扩大出口。作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主体,企业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转型和跨越。政府也有一些扶持较大规模和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的政策,根据自身相对有优势的产业技术,利用好这些国家促进境外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发挥其特长,开展各种形式的投标争取承揽更多的工程项目;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其生存空间,开发出有特色的市场和产品,在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通过展会开拓国际市场。为了进一步拓展海外资源市场,需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并且扩大走出去的规模,鼓励企业重点投资到海外寻找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能源)基地,让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能够主动准确掌握经济发展形势,从而提高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领导能力,落实责任,形成全面推进商务经济振兴发展的合力

发展商务经济,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全市上下的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谋划、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工作。要继续清理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把审批程序和流程进行简化,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个人的意见,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效率。以政府良好的服务,促进市场的良好发展。要强化组织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快商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结束语:

商务经济囊括的范围很广,其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比例,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扩大经济总量具有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当前和今后的商务工作的重要的方法论和根本遵循。

摘要:商务经济囊括的范围很广,其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比例,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扩大经济总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务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效方案及对策。

关键词:商务经济,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慧.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快推进福建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5(02):63-69.

[2] 贾利华.加快发展电商产业的对策建议[J].当代县域经济,2017(08):36-37.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5篇

1 辽宁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大省,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氟材料、电子化学品、颜色化学品、涂料、复合材料及特种树脂等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产业体系。但是, 从我省化工新材料的产业规模来看, 2011年, 我省化工新材料产值为280亿元, 仅占我国化工新材料总产值的15%。其中, 橡胶、塑料、化纤等传统化工新材料产值为100亿元,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产值为180亿元。从省内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来看, 除了氟材料自给率较高外, 其它均不足50%。随着各行业产业的不断推进, 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必将逐渐增加, 为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 发展优势

2.1 资源优势

我省石化及下游精细化工原材料供给充足, 能够支撑我省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 我省原油加工、燃料油、石脑油、石油沥青产量均列全国第一, 液化石油气全国第三, 乙烯、合成树脂及共聚物、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制品、纯碱、烧碱、硫酸、萤石、氟化氢等资源也供应充足, 可为我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提供原料支撑。

2.2 人才技术优势

我省在化工新材料技术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拥有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2.3 创新平台支撑

目前, 我省依托化工类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为农药、染料化学、表面活性剂、膜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等精细化工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科技支撑。

2.4 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雏形凸显

我省在抚顺、辽阳、阜新、大连、营口、盘锦、沈阳等地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其中抚顺高新区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为促进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资源整合、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载体。

3 存在问题

3.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省精细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研究开发能力差的问题, 产品高技术含量低, 以低档产品居多, 专用化、功能化、高附加值、高档产品很少, 许多高新技术差距更大, 有些领域仍然空白。以农药为例, 大多数企业以仿制为主, 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创制农药产品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3.2 产品系列化程度差

我省对产品合成、工艺研究较多, 系列化开发、衍生化开发、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研究更显薄弱, 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化产品不多。烷基苯产量占全国的47%强、脂肪醇的能力也不小, 但是, 我省只部分加工到烷基苯磺酸或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接下来生产洗涤剂等各种精细化工产品则由外省品牌所占领。

3.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省尽管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 创造了很多科研成果, 但是, 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发、共同合作的氛围还不浓厚, 这种状况导致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流向外地实现产业化, 科研成果在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4 缺少领军企业

目前, 我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中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一些龙头企业也主要是为国外垄断企业做配套, 产品以中低端为主, 占主导地位的化工新材料产品较少, 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则更少。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 加强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 完善行业技术标准规范, 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 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4.2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我省化工新材料学科建设,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 建立面向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 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引导产学研各方建立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联盟, 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

4.3 培育优势核心企业

4.4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辽宁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水平、产业优势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化工新材料,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化工管理, 2012 (8) .

[2] 原磊.罗仲伟,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经贸导刊, 2010 (3) .

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范文第6篇

一、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现状

科技中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欧美, 已有100多年历史。业界学界对其认识不尽一致, 比较完整的界定是:具备专业资质的科技经纪机构, 在创新支持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的协助和支持下,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系列职业活动。这涵盖了与科技中介进程相关的其它类型的中介组织, 包括评估、财务、法律的中介服务机构, 但起核心作用的是科技经纪机构。

发达国家的科技中介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决策的重要智囊机构, 如美国的硅谷、加拿大的大学企业联络办公室、瑞典的“能力中心计划”、日本的科技技术振兴事业团等。大体分为三种:

一是市场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拥有比较完备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主要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环境, 较少直接扶持和参与科技服务。二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针对某些关键技术领域, 为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扶持和服务。三是混合服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 既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也注重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直接支撑和参与, 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比较完整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特别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迅速发展, 逐渐成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据统计, 截止2007年底, 我国大中城市共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万多个, 从业人员约140余万人。总体而言,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 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承担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技术创新的重任。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以及现代科技迅速发展,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据预测, 我国目前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发明需要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同时民间有10万亿元银行存款在寻找出路;而众多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需要技术转移, 这为科技中介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 北京、上海等科技实力较强的城市, 都将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作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重要内容, 科技中介服务业总体走在全国前列。

二、重庆的科技中介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 重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 注重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机构, 逐步建立了以科技咨询、科技评估、信息服务以及科技企业孵化、行业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从2004年起,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在全国率先通过对科研院所资源、检测资源、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数据文献资源、公共财政资源“五大整合”, 建成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 大大优化了科技存量资源配置, 不仅节约了科技创新成本, 还吸引了英国、瑞士、美国、日本等一批高水平的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来渝落户, 形成了从研发到共享再到转化的系统性科技创新链条, 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之路。

整体上看, 相比北京、上海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较快的城市, 甚至与同处西部的川陕比较, 我市科技中介服务市场还不活跃,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服务需求。

(一) 市场成熟度低。

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与一个地方经济活跃程度紧密相关。从供方看, 技术商品有效供给不能满足需要。如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的发明成果, 往往停留在论文报告上或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成果成熟度离生产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少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 喜欢“狮子大张口”, 难以与投资者达成实质性合作。不少研究项目不是来源于市场和生产实践, 而是通过查看资料、文献而来, 致使从一开始就与市场脱节。从需方看, 大多数新技术企业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中介服务没有强烈的需求欲望, 还有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中介机构服务, 导致市场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不足。从科技中介本身看, 部分机构自身素质差, 不少机构依附母体支持, 工作条件较差, 如搞咨询的没有数据库, 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和案例积累, 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据估计, 目前5人以下的咨询机构占比高达80%以上, 还有数量众多的个人咨询公司, 不仅质量难以保证, 而且信誉度较低。

(二) 政府支持不够。

近年来虽然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促进各类中介机构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 科技规划、计划、政策等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导向性整体还不强。比如, 相比沿海及周边省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人才等政策, 重庆的优惠度不明显, 落实效果也不理想, 很多政策还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 一些政策法规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细则。职能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和规范, 如工商部门根据业务服务范围中注明的经营事项, 将中介机构划分为12类 (不含律师事务所) , 但对科技中介没有准确的定义, 导致对其统计、调查和分析形成了障碍。

(三) 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 不论是事业型还是企业型都显匮乏, 特别是缺乏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执业专家。有专家估计, 目前6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从研究所、设计院、大学或信息分析部门等剥离或转化而来, 虽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和知识, 但专业的咨询知识、技能等十分缺乏, 也缺乏与市场打交道、掌握市场运营规律的经验。不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及年龄结构不合理, 满足不了承接大型、跨学科、综合性项目的能力要求。另外, 专业咨询人才培养机制也尚未形成。

(四) 管理秩序不规范。

目前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监管不到位, 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市场信誉危机严重。一方面, 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职业道德差, 部分机构甚至以中介咨询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有的中介机构收费不规范、不合理, 如无形资产评估按照有形资产评估价值方式收取一定比例费用, 容易出现评估值虚夸的问题。有些科技中介为招徕客户, 不适当地压低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 或者唯委托方的喜好是图, 违反基本的执业道德操守。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信用度低,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特别是信息服务类的中介机构经常遭遇委托方违约、毁约、逃约等情况。如中介机构已作了大量工作, 供需双方见面后就甩掉中介, 对中介所付出的考察、协调、联络等费用逃废了之。为避免这种现象, 有的中介机构宁可不成功也不让双方见面, 而供需方不见面也宁可放弃交易, 导致步入恶性发展的怪圈。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重庆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 既有重要战略意义, 也有较好现实基础。从战略意义上看, 不仅是落实国发3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的重要支撑, 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迫切需要。从现实基础上看, 重庆目前科技中介服务市场非常活跃。据统计, 2008年全市实现技术交易60亿元, 同比增长51.9%。而且, 进入“后危机时代”, 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 日趋活跃的创新创造也为科技中介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加快重庆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决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立足于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重点, 以体制创新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人员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市场国际化为方向, 立足优势、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统筹兼顾, 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着力增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推动社会力量大力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不断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争取2012年基本搭建起西部科技中介服务高地的框架, 3—5个重点中介机构或行业处于西部领先地位, 2015年成为西部名副其实的科技中介服务高地。

(一)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能提供优质服务、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较高行业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 形成一批在西部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品牌。重点有五:

1、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联交所成立6年来, 交易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累计突破千亿元, 创下了交易品种、交易宗数、竞价率、特权交易、理论研究、涉讼资产和行政资产进场7个全国第一, 成为全国第四家、中西部地区唯一从事央企国有产权交易的全国性市场。建议制定重庆市产权交易相关地方性法规, 加强对企业产权转让的全过程监督, 加强对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会员单位的资质审查, 使产权交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真正成为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服务海外的国内重要产权交易大市场。

2、科技风险投资。

目前, 全市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在内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超过40亿元, 参股和控股的本土企业达30多家。其中, 1993年成立的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几经增资扩股, 如今资本金由当初1200万元增至2.7亿元。建议按持股资本金的方式, 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来渝发展, 力争今年科技风险投资规模达60亿元, 2012年超过100亿元。

3、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这是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示范中心, 国家和重庆市火炬计划先进服务机构, 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唯一生产力机构, 具备10多类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建议相关部门明确其全国领先、西部一流、重庆第一的科技中介服务品牌定位, 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财税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 以快速增强其服务西部科技发展的综合能力。

4、西南信息中心。

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下辖的唯一分所, 1960年在重庆设立, 有一批资深的科技文献专家, 馆藏的科技图书、期刊、专利文献、检索工具等仅次于北京, 技术力量很强。目前, 在成功打造《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进入全国业界前3强的基础上, 又成功推出我国第一个大型产品样品数据库—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建议对其采集样品数据及数据库维护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5、高交会。

1999年由国防科工委、中国发明协会和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 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及五届军博会, 其“西部大开发科技盛会、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平台”的特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同, 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和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建议进一步争取国家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委的支持, 不断提升交易的规模、档次和实效, 力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科技盛会。

(二) 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逐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创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设立大学生创业资助专项资金等。

2、鼓励民营企业独立创办, 或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兴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为主体的中小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以“孵化+创投”模式设立种子基金和创业孵化基金, 用于投资创业团队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

3、鉴于科技中介服务需要大量的各方面咨询专家, 而机构自身的专家队伍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中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现实, 鼓励科技中介机构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以业务链、地域互助、优势资源共享为纽带, 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 进行业务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和业务利润的深层次发掘。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科技中介机构和业务发展的基础, 而科技中介的快速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1、加强对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同时鼓励大专院校开办相关专业, 尽快培育一支科学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专业知识博、信息渠道宽、公关能力强的科技中介队伍。如依托科委的“科技培训中心”, 按照“分级培训、全面提高”的原则, 以在职培训和资质培训为主要内容, 加紧培养一批评估师、咨询师、会计师、科技经纪人等紧缺中介人才。

2、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中介人才, 对在我市科技研发、软件设计、创意、服务外包企业中任职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对其5年内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 由财政全额返还。

3、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选送优秀人才出国培训, 学习、引进国外科技中介服务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知识,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外聘专家和顾问团队。

(四) 强化市场秩序管理。

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是科技中介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如北京先后出台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首都创业孵化体系纲要》等多项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和政策性、制度性文件, 有力地规范了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形成了科技中介机构良性发展的局面。2006年大连颁布《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 成为我国科技中介地方立法的一个突破。

1、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规体系。重庆应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用法制手段保障成果转化各方的合法权益。应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制定《重庆市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报告和发布办法》, 进一步细化《重庆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重庆市成果转化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等文件的具体操作办法等。

2、建立行业诚信机制。民政、人事、工商等部门, 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做好有关科技中介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建立科技中介信用评价监督体系、信誉评价信息发布和查询制度, 制定和实施科技中介组织的认证、投诉、评估和排名制度, 将信誉度差的中介机构淘汰出局。

3、探索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 实现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行业自律。可成立“重庆科技咨询业协会”, 由其对咨询从业人员及机构进行资格审定、考核、监督、评级等, 推动监督管理社会化。

4、大力推进“专利行动计划”,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鼓励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对重点企业申请专利给予经费补助和重点服务。

5、针对目前在技术交易活动中存在“轻中介、疑中介、弃中介”的现象, 取消以个人独资企业形式存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五)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建议将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作为“一中心一基地”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研究提出相应的支持政策措施。科技、工商等部门联合制定加快重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专项规划, 并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1、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各级财政科技经费中, 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专门用于促进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创新孵化、科技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 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2、打造科技中介融资平台。鉴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的现实, 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实行风险补贴、投资补偿等无偿资助方式。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设立的升级创投引导基金, 筹资总规模接近100亿元。比照“硅谷银行”建立“重庆科技银行”, 并进行本土化创新, 探索实行“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的商业可持续业务发展模式, 即由该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基准利率贷款, 由担保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优惠担保措施, 政府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和激励。

3、赋予科技中介更多的职能。市科委等有关部门应逐步将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科技奖励初审、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大科技成果鉴定及可转化性评价等事务性职能, 下放到有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承担。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代理机制, 赋予重庆科技成果促进会等科技中介机构代理职能,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等技术文献资料的撰写, 产权转让委托, 信息发布, 转化后的技术服务等。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制度,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由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价, 其他科技成果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六) 加快区域资源整合。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推进我市与西部省市特别是四川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重组, 实现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

1、对西部各省市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有关资质互认互通, 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器、中试基地、技术标准监测机构、科技信息机构、科技经济基础数据等科技资源, 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服务网、高技术信息库、国际技术标准库和专家库等。

2、充分发挥我市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辐射带动功能, 鼓励进入西部其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 建立跨地区的行业性、专业性的中介服务网络。如以重庆为中心构建西部技术经纪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统一协调西部技术经纪人培训、管理、相互认可等事宜。研究建立“西部技术交易市场”。

上一篇:防台风暴雨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房屋买卖协议甲乙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