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4-01-18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機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机遇;策略措施

成都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了9 000美元大关,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加快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城市长远发展战略构想意义重大。

一、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段时期来,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建立适应服务业倍增发展、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方式和产业培育政策为保障,以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努力构建成都服务高端发展格局,实现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

1.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成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200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9%,到201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785.3亿元。2011年增加值上升到3 383.4亿元,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40.8%,占全市税收额的60%以上,占全市就业人数的近半数,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4.8∶45.9∶49.3,全市服务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软件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以楼宇化、园区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已建成东区音乐公园一期、“红星路35号”园区、蓝顶艺术中心、天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成都会展业年均增幅20%以上,会展业直接收入中西部第一,荣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3.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全域成都服务业均衡发展良好格局。根据立城优城战略,成都市中心城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中调”战略,推进“北改”工程,奋力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已占整个经济比重达到70%~80%,率先实现向服务经济结构转变。

全域成都形成“头雁高飞、中雁竞飞、尾雁快飞”三圈一体的发展格局。如二圈层的新都区,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首次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商贸、物流、金融比重达60%以上,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圈层的蒲江县立足“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节庆生态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

作为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成都不仅肩负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时也具备进一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基础,具有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某些明显差距。

1.整体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占重要地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创意、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民生性服务业现代化程度、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新兴消费需求,总体实力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及东部发达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服务业增速有待加快。20世纪90年代成都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2011年同比增长12.4%,仍然低于总体经济年均增速,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相差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增速名列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名列第八位。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国服务业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1家入围;全国物流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2家;全国连锁零售企业一百强中,成都只有4家;全国软件一百强企业中,成都没有1家入围。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撑,既难以带动行业发展,也严重影响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高端服务人才相对短缺。成都以技术人才为主,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偏少,而且行业分布不平衡,文化、金融、商贸等行业的人才只占26.71%,成都市的物流业大专及以上人才比重不到25%,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到15%。

5.功能和空间集聚度低,产业高端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我市空间聚集不够,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导致交通拥堵无法缓解、城市功能无法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落后,轨道经济不发达,城市综合体和楼宇经济发育不完善。2010年全市投资5亿元以上的281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只有16个项目承诺整体持有营运,仅占5.7%。

6.辐射带动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成都服务业只占西部12省比重的12%,而北京服务业在华北地区比重为20%,上海服务业在华东地区比重占到30%。成都市目前服务业国际化承载能力较低,服务业高端功能发展不够,未能形成推进成都服务业国际化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较,成都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成都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机遇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成都国际化的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最深刻、最大規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我们要坚持“双需驱动”、“两型增长”,抓住眼前的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的经济规模,大力发展“把企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的外向型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地吸收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红利,力争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 。

机遇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成都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 2010年成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是国家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机遇三: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和成都新的发展定位。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并且,成都提出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新的定位,而国际化城市需要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应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这些均为成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与成都新的城市定位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情况下,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机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着力抓住成都市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有利时机,以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为目标,围绕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体系;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力度。

2.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和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确定的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九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功能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全域成都推进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4.深度扶持民生性服务业。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全面性发展、专业化发展和全域性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一是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境内外服务业培训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加强双语和多语高端人才引进,建立成都海外人才网,定期开展区域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三是对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实施财政奖励、安家和购房(购车)补贴、子女入学和出入境便利等政策;四是积极探索扩大投资技术移民和外籍高端专业人才工作签证就业试点,提升成都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水平。

6.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一是完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理顺楼宇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范发展轨道经济和城市综合体;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7.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一是抓住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纵深发展机遇,把成都建成面向欧洲和中亚、南亚的航空枢纽、中国与南亚合作的“桥头堡”;二是围绕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国际化人才;三是重视 “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拓展市场、投资创业、承接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1.1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宏观环境,我市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增加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状况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服务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安丘市服务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总量、内部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发展服务业必须采用新观念、新思维和新办法。因此,深刻认识服务业发展现状,客观评价优劣,理清思路抓重点,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强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全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安丘市第二次创业的基石,对我市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安丘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2安丘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安丘市服务业开始起步,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安丘在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和学发展观,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坚定不移的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发展服务业。全市形成了以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等为支柱,旅游休闲、社会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正在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全面发展。

1.2.1服务业对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明显加大

1990年安丘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1996年赶上并超过第一产业,2000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17.2亿元。在刚刚结束的“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更是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1990年-200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超过同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的速度,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6%提高到38.3%。服务业对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2004年安丘市服务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2.2%(按不变价格计算),远远超过1990年。“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在三类产业中的比例有了明显改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2008年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之比为11.31%:48.62%:40.07%,2009年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之比为10.3%:46.3%:43.4%,2010年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之比为10.17%:44.87%:44.96%。五年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稳中有升,具体情况见图一。

1.2.2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兴行业比重上升,传统行业比重持续下降。2004年,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1%、16.3%和13.4%,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5、1.5、0.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2003年下降0.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04年又下降0.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更加显著,具体数据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的发展较为迅速,GDP的值从2006年的81492.29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13460万元,同比增长130.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是安丘市服务业中的另一支柱,GDP的值从2006年85492.29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06417万元,同比增长124.5%,其发展速度仅稍逊于批发和零售贸易。虽然房地产业产值占服务业绝对值的比重不大,但其增长速度最为迅速,GDP增加值从2006年的41175.37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53769万元,这与国内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金融保险业对GDP的贡献率,略呈下降之势,创造的GDP总量由2006年的41970.66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41749万元。其余门类如社会服务业等,GDP增加值基本上保持小幅度的平稳增长,但若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基增长速度并不十分明显。

1.2.3安丘市服务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深化,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向市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过渡,形成了多元化、稳定有序的市场类型;金融业、保险业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垄断开始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转变,四大国有银行逐渐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职能开始转变,保险市场的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呈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多元化良好格局。

1.2.4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改革开放后,安丘市坚持“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发展理念,大力兴办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多种经济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起来,呈现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服务业新格局。

2.安丘市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2.1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安丘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安丘市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但整体水平仍不高,与全国、全省、全市先进县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仍是安丘市经济亟待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群体之一。具体分析安丘市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有:

2.1.1企业起步比较晚、规模相对偏小、档次较低,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影响力

从历史上来看,工业化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资源配置都是向重工业倾斜,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服务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战略依然强调工业化,政府投资及政策调节的民间投资主要进入第二产业,使得服务业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服务业的发展同工业经济一样,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上规模、有上档次的掌握较为核心技术的企业来支撑。我市一些国有三产企业在机制转换之后,还处于经营起步阶段,业主自发投资形成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服务业企业基本上是小规模经营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力。2010年底全市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只有3家,年营业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餐饮企业只有3家,星级旅馆企业仅有2家,年成交额过5000万元的集贸市场只有1家,没有一个规模较大比较集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业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丘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行政莆等因素的作用。

2.1.2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

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最为普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不能够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例如银行、电信、保险等服务领域,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壁垒,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的进入限制尤为严格。垄断的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05年的26.6%上升到2010年的38.3%,上升了11.7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市38.8%的平均水平,与国际通行的英格尔期现代化标准45%上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远。

2.1.3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

安丘市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民一直以来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服务业作为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新兴产业,要求人们从自我服务的传统消费观念中解放出来,形成有利于社会开拓和市场化进程的消费观念,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没有消除市民的消费顾虑,这种新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确立起来,多数市民仍以自我服务为主,量入为出,第三是企业的实力导致市场观念不强,竞争意识淡薄,经营思想因循守旧,没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缺乏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二是传统性产业观念的限制。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历史远远短于第一、第二产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的心理。即使在服务业内部发展中,目光也经常局限于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上。

2.2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安丘市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业基础相对比较弱,种类繁多,统计难度相对较大。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相比,服务业的统计状况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服务业行业覆盖面广,单位多切分布散,这使统计对象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特别是很多企业和个体户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配合程度比较差,致使统计部门难以收集到准确具有实效的数据,原有的统计方法和制度已不再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不能准确真实的反映服务业的全貌,存在严重后的漏登少统的现象。

二是市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影响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消费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因素,消费水平的高低表明了投资转化为有效供给的程度,反映了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消费享用的程度。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消费率(消费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水平平均保持在75%以上,90年代中期,美国的消费率已达83.7%、加拿大为79.5%、日本为70%,而2010年安丘市只有35.5%。居民消费率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

三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二者具有良性互动关系。2007年安丘市进行的各乡镇和街道的中心规划,目前全市共有13个乡镇,其中有3个乡镇达到10万人,6万人的乡镇有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53.8%,6万人以下的乡镇有3个,长期以来的城镇规模偏小,使得安丘市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发展。199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11.8%,服务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为20.6%,2007年中心规划以后城市化水平达到45.6%,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38.3%。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服务业发展快慢呈高度的正相关系。

3.安丘市服务业发展的走势预测及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安丘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今后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时期,安丘市经济仍将处于新的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服务业在安丘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8.3%提升到2015年的41.5%。服务业整体经济实力将有一个实质性的飞跃,呈现出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

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随经济发展的走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强服务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3.1政府应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明确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我市各负责部门加强领导,谋划好第三产发展目标、战略思路和具体措施。在安排资金、争取国投、立项、贷款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尽快成立由发展计划、财政、统计、银行、外贸、工商、交通、旅游、交通、建设等有关部门组成第三产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第三产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相应扶持政策和措施,使安丘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质量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策划生成一批服务业建设项目,调整提高服务业项目占县重点项目的比重。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舆论环境,消除阻碍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消除体制性障碍,提高服务业市场化水平。放松管制,加强竞争是一个世界性潮流。打破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垄断格局,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减少进入壁垒,提高行业中各种所有制的竞争程度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2全方位发展服务业,坚持突出重点行业

安丘市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业、信息、文化、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安丘市应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继续围绕青云山、青云湖等特色风景区,与我省“好客山东”旅游市场相对接,形成特色精品旅游线。要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拓宽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大做文章,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安丘市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我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实施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对城市的标志、建筑、民居特色、街居景观、风土人情、节日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形成具有安丘市特色的文化氛围,使人们走进安丘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吸引全国、全世界旅游者到安丘旅游观光。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公共管理和清洁、绿化、社区保安等公益性服务业,形成一种全方位发展服务业的格局。

3.3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对服务业从业者进行文化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强化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复杂,个体经营者多,流动性大,所以对农村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培训必须采取灵活方式,如长训与短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及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网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以满足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安丘市农村服务业,通过建立农村服务流通网络,努力为农村提供优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以“新农村交通建设”和“家电下乡”为载体,形成以仓储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乡镇超市为重点,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充分发挥农科部门科技网络的平台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农”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农产品转化增值服务。以品牌培育、产业对接、市场接轨等服务形式,树立农产品品牌,龙头企业品牌,专业市场品牌,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大力改善农村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加强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4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

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自主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工商、税务、交通、物价、商务、环保、审计、技术监督和司法等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服务业统计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当务之急,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落实机构和人员,加快成立服务业调查队。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指定一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或兼任服务业统计工作;二是县统计局尽快制订具体的调查实施方案,建立一整套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效益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三是统计部门与各业务主管部门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合作、资料互补、信息共享。 [科]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贵州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比较落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贵州,加快贵州现代化建设步伐。贵州在实施“两化”融合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贵州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相对于农业出现的以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占主导地位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贵州省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差距之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差距。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当前贵州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现状

(一)当前贵州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电子工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广播电视业、通信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市场蓬勃兴起,信息产业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历史及经济基础、较薄弱等原因,同全国诸多省、市相比,信息化总体水平目前还属于较低层次。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全国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试结果,贵州省的信息开发利用指数处于全国之末,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看,贵州信息化起步晚,虽然发展较快,但基础薄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在宏观方面主要反映在水平层次低,缺乏全局性、战略性认识,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人力资源匮乏。在微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对于技术研发、培训、实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等方面。

(二)当前贵州工业化的发展现状

贵州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民族制药、烟酒、特色食品等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是工业,工业提供的财税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但与全国相比、和西部一些省份相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存在总量小、速度慢、链条短、能耗高、附加值低等问题。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60030亿,贵州工业增加值为1516.87亿元,虽然增长15.7%,但仅占全国的0.95%,贵州人均工业增加值4365元,处于全国倒数第2位。因此,如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摆在贵州工业化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只有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才能使贵州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有利于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当前,贵州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着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的状况,造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就贵州发展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贵州信息闭塞、工业落后、经济总量低、结构不合理等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了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统筹协调好区域发展、区域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想方设法在信息化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优化结构中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的目标是加快实现贵州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综合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当前,贵州正处在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贵州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贵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贵州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省份,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必须在“两化”融合的发展中实现跨越,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进贵州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贵州,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随着贵州工业化的发展,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贵州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新能源开发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成为制约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信息化、工业化并行发展,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缓解传统工业经济对资源的压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贵州工业化道路。

三、贵州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

针对目前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现状,贵州在实施“两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按照工信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两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合理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使之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在“两化”融合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迫切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此,要从全国和贵州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高度看“两化”融合的趋势,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看“两化”融合的本质,从工业化发展进程看“两化”融合的需求,把信息化建设放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信息产业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实施“电子政务”信息化工程,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实施“数字城市”信息化工程,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本信息化发展水平,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注重实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贵州的传统产业主要是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在“两化”融合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把握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展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贵州工业的重要基础是煤炭、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要从贵州实际出发,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信息等技术使之发展成为重要的资源节约型产业。要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做强做大烟酒工业,加快发展民族制药业和食品业,培育发展现代生物产业。要通过加快打造贵州特色品牌和知名品牌的步伐,尽快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引导、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整合重组,提高贵州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水平;通过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和开展军民结合、军地合作,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

(三)发挥优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贵州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一是要充分利用贵州新型工业化的优势资源,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发展导向,提高准人标准,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必备条件,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加快做强做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优势工业。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改变贵州工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就业人数多、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要通过依托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尽快形成一大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通过发挥贵州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物育种、生物医药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产业。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贵州有突出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这是其他省区无法相比的,而信息技术落后和信息闭塞是贵州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融合,以旅游业为重点和龙头,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把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和带动餐饮、物流、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使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劳动力素质和城镇化水平低,而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相对短缺,这既是贵州的弱势,也是贵州的比较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发展,推进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五是要积极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要根据贵州“两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两化”融合急需的各类应用软件,抓住三网融合的机遇,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

总之,贵州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结合实际找准发展优势,明确发展导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运用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汪琛君,孙兴.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卟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

[2]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11-03-30.

[3]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4K[N].贵州日报,2010-11-04.

[4]龚晓宽.贵州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贵州日报,2004-02-03.

[5]李闽榕咖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人民论坛,2011(12)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世界产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基于十九大精神,各省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区域增长的突破点。本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辽宁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辽宁服务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机构内部不合理、竞争力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以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等新型举措,以增强辽宁省区域竞争力,促进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服务业;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竞争力;转型升级

本文索引:肖萌,翟畅.<标题>[J].商展经济,2021(16):-097.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6.29

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服务经济的繁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凸显,已发展为支撑世界经济的强劲动力。据美国经济局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服务业也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在世界经济潮流中,服务业已处于引领地位。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的服务业也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行业地位,逐步增强行业规模。从2015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已经突破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份额,成为优势行业,2019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近60%。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1]。虽然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2]。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各省市都力图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创新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服务产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水平还存在差距,与其东北地区核心地位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服务业竞争力是衡量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Tran和Pham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东南亚国家物流服务的竞争力[3]。张少杰和林红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快速发展的“金砖五国”的服务竞争力[4]。闫云凤运用指数分析法探究了中美两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及各自的优劣势[5]。刘佳和蔡盼心采用系统耦合度模型法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与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6]。虽然多样化的分析方法能够从不同视角透视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但是服务业竞争力发展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与产业结构有关,因此可以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其变化。有学者在广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中采用了此种方法[7],但多用于单阶段分析,多阶段变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辽宁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探究服务业内部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提出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的新型举措,促进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以及经济全面振兴。

1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经济研究中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份额的一种有效方法,由经济学家丹尼尔在1942年提出[8]。这种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增长、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力有关。其公式为:

其中为j地区i产业的增长额度,为j地区i产业的区域增长分量,为j地区i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j地区i产业的竞争力分量。

由于区域增长分量反映的是基期某产业部门以全国整体增长速度发展的增长量,所以j地区i产业的区域增长分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为j地区i产业基期经济总量,为全国产业在基期的经济总量,为全国产业在经历了[0,t]年后的经济总量。

由于产业结构分量反映了某产业实际增长与全国总体增长的比较,所以j地区i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全国i产业在基期的经济总量,全国i产业在经历了[0,t]年后的经济总量。

由于竞争力分量反映了区域某产业的增长量与全国对应产业增长量的比较,所以j地区i产业的竞争力分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地区i产业基期经济总量,其中表示j地区i产业在经历了[0,t]年后的经济总量。

2 实证分析

本文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情况。选取从2007—2019年13年的数据(见表1),分别以2007年、2011年和2015年为基期,分三个阶段分析辽宁省服务业偏离份额的变化情况(见表2、表3、表4)。數据源于《全国统计年鉴》和《辽宁省统计年鉴》,经济增长以产业增加值作为指标。

2.1 辽宁省服务业总体偏离份额分析

从服务业的区域增长分量来看,2007—2011年间,辽宁省服务业总增长额度为1894.1亿元,比全国整体增长速度份额少-1648.1亿元,说明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发展速度,但在2011—2015年间,辽宁省服务业总增长额度大幅度提升至3543.6亿元,虽然比以全国整体增长速度份额仍少-190.1亿元,但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说明辽宁服务业在此期间取得了较大发展。2015—2019年间,总增长额度还保持在3412.1亿元,但比全国整体增长速度份额少了1703.3亿元,因而辽宁省服务业在此期间与全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已经拉大,服务业整体发展较停滞。

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分量来看,2007—2011年,2011—2015年,2015—2019年三个阶段的偏离分量总额分别为-57.5亿元、-55.2亿元、-5.9亿元,均为负值,说明辽宁省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效应不如全国水平,但近年来逐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服务业的竞争力分量来看,三个阶段中,2011—2015年间竞争力偏离份额最大,为-135.1亿元,而2007—2011年和2015—2019年两个阶段的竞争力偏离份额分别为-1590.6亿元和-1697.4亿元,说明辽宁省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在全国不具备优势,且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一阶段的竞争力水平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低点。

2.2 辽宁省服务业各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辽宁省服务业在2015—2019年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的行业有2个,分别为房地产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前两个阶段中,这些行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出现过负值,因而,其结构正在逐渐变得合理;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在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分量的变化是由正变为负,说明其内部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弱;产业结构分量三个阶段始终为负值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及住宿和餐饮业,且变化幅度不明显,说明这两个行业的结构效应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在2015—2019年间,辽宁省服务业所有行业的竞争力分量都为负值,表明在此期间服务业各行业对比全国平均水平都没有较强的实力,竞争力较弱,但在2011—2015年,金融业的竞争力分量为正值,说明那一时期辽宁金融业的发展较好。

2.3 辽宁省服务业与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额度分析

广东省是近年来全国服务业发展非常繁荣的地区,多年持续保持全国服务业总量第一的水平。辽宁服务业的发展与广东省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9年,广东省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长额度占全国的7.6%~15.3%,而辽宁省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长占比则为0.9%~2.2%,辽宁省服务业总量水平较低,因而无法获得规模效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辽宁省服务业在发展速度、结构和竞争力水平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总量规模方面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处于很大劣势。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近期发展缓慢,处于落后趋势。从行业角度来说,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产业结构较合理,但是不具备全国竞争力。

3.2 建议

3.2.1 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

辽宁省虽然工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粗放式发展,生产效率低,传统的化工业、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近年来,辽宁服务业占经济总值的比例逐渐增加,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产业增加值13年间增加了1倍以上,但辽宁省属于全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的地区,产业基数较低,其行业规模仍滞后于全国发达地区。资金投入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辽宁省应该加大对服务业各领域的投资力度,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能力。

3.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辽宁省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较大,产业结构模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辽宁省应该逐步调整服务产业结构,抓住市场机遇。在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辽宁省原有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指引,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提升生产型服务业的规模,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增加服务产业效用和竞争力水平。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为导向,提升服务业中的科技含量,发展高端服务业,通过较高水平的知识资本投入,融入工程和科学等技术要素,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创新支持。通过服务制造和技术创新,借助金融改革的契机,对辽宁省服务业进行以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结构转变,以高增长产业替代低增长产业的地位迭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优化调整。

3.2.3 积极拓展新服务领域

辽宁省服务业的优势产业建立在传统经济模式下,随着共享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也应适应新的经济趋势。在公共服务领域,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等行业越来越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其服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服务效率日益提升,因而要求辽宁省相关服务产业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高品质要求。同时,辽宁省服务业还应培育新的增长点,如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发展基于区块链的新技术,解决行业间信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以数据联通的方式催生服务的新产业类型;拓展文化产业方向,以特色工业文化、资源文化等为着眼点,不断提升辽宁省的软实力水平。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探索“互联网+”模式盘活传统服务业,焕发辽宁省服务业的新生活力。

参考文献

Werner-Lewandowska K, Kosacka-Olejnik M. How to improve logistics maturity?–A roadmap proposal for the service industry[J]. Procedia Manufacturing, 2020(51): 1650-1656.

戴李.世界主要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2021(5):44-47+55.

Tran L A D, Pham V K. Accessing the logistics service competitiveness: A study on four emerging nations in Southeast Asia[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34(2): 29-42.

张少杰,林红.“金砖五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中國软科学,2016(1):154-164.

闫云凤.中美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3):81-88.

刘佳,蔡盼心.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同与区域竞争力提升——基于广东省和江苏省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金融,2020(3):51-61.

郭晓洁,田辉平.广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5):93-97.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起步较晚,现仍处于萌芽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于其全方位的汽车消费金融服务,我国主要在消费信贷上有所发展。1995年开始金融与汽车业的首次接触,之后于2004年成立了第一家专业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未来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将呈现出以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为导向,银行、担保公司百花齐放的汽车金融服务局面。

关键词:汽车金融;汽车消费信贷;专业化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金融是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活动,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方式、路径,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一、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

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贷款购车的比例都在70%以上,汽车金融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发展壮大。截至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以美国为例,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银行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它们提供的服务贯穿于汽车生产、流通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过程。主要金融服务方式有:分期付款零售、融资租赁、信托租赁、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融资和再转让。1919年,美国通用汽车设立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该公司专门承兑或贴现通用汽车经销商的应收账款票据。由于设立了专门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分离了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资金,使得汽车销售空前增长,适应了汽车进入大批量生产体制后的发展要求。此后,一些大的汽车制造商开始设立金融机构对经销商和客户融资,银行也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并和汽车制造商财务公司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二、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仍处于萌芽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此相对应的,主要有三种消费信贷模式(见表1)。

最早在我国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是银行而非汽车金融公司。1995年上海汽车集团首次与国内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汽车贷款消费,开始了银行业和汽车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至此,打破了以银行为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开始初步建立了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相互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未来发展

截至2012年12月,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全国30个省300多个城市,为逾百万汽车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汽车金融服务。同时,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都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像美国的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客户有上千万,资产也达到了一两千亿美元。它们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与汽车消费有关的所有服务范围。

我国当前汽车金融公司的SWOT分析如下:

恰恰相反,商业银行汽车信贷服务具有规模大、资本雄厚、利率低的优点,但其非专业性以及难以实现汽车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阻碍了其发展道路。由此带来的不良资产问题、机构管理冗杂成为其竞争的弊端。所以我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汽车金融模式必将会实现向专业化服务公司主导的模式转变。其中,在银行控股公司下通过设立汽车金融服务子公司独立开展汽车金融服务、加强商业银行与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奇瑞与徽商银行成立的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一汽与吉林银行合资成立汽车金融公司等等。

总之,我国未来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将呈现出以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为导向、银行、担保公司百花齐放的汽车金融服务局面。但专业汽车金融公司想要站稳主导地位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劣势,善于避开威胁、把握机会,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其他利好机会,积极调整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壮大,走向国际化。

(责任编辑:辛美玉)

上一篇:诊断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干部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