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

2023-09-28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1篇

银行、酒店星级服务复制进行时

郑 娜

摘要:在如今的银行职位中,除了我们早已熟知的行长,行长助理,理财经理外,又出现了新的职位称呼。如在大堂中出现了:大堂经理,大堂助理,引导员等——这些过去往往在酒店业中使用的职位称呼。这不禁是我思索:难道如今的银行业正在复制酒店的星级服务模式?以下下将对这种现象及其背后本质的银行服务营销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银行;服务营销;差异化;顾客忠诚

一、银行服务营销的观念与认识

在我国的行业划分上,明确地把银行业划为服务性行业,而银行营销则属于服务营销的范畴。

并且,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的新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一家银行推出怎样先进的产品,其它银行都可以进行模仿甚至将其超越。但惟有差别化、服务是无法模仿的,即使其它银行要跟风,将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必须只有超越才能凸现其特色!

同时,在已经趋于完全市场化的银行间的竞争中,营销已经成为银行的核心要素之一。各家银行对服务营销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如果说过去银行只拿出10%的精力用于营销环节的话,那么现在至少将投入40%的精力。

综上,在入世后激烈的竞争形势和市场需求急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加强服务营销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们看到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在服务营销方面做的较好的银行机构,如美国的花旗银行。

二、花旗银行服务营销秀

在美国的花旗银行中,高质量的服务营销体现在许多方面。

1.四通八达

开拓银行客户方面的“四通八达”:即便是在支行层面,花旗也会开展一些市场活动,比如会和法拉利、宝马等汽车的分销商搞一些试驾活动,借此扩大与客户接触面。且电话呼叫中心和网上银行也是花旗开拓客户的重要渠道。

2.非常到位

理解客户需求方面的“非常到位”。如花旗在上海开出古北支行时,针对该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配备了一个国际化的服务团队,仅该支行就可以提供中文,英语,日文,韩语等多种语言服务。

3.依您而异

差异性服务营销方面的“依您而异”: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的客户,花旗会提供适合各自需求的财务规划,且以开放方式和客户商量完成。

三、我国银行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近些年来我国银行在服务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其在服务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服务营销观念缺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虽然越来越重视服务营销,但却难以克服长时间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文化。银行中多将服务营销等同于产品推销,没有真正建立起“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服务营销理念。

2.营销服务模式单一

我国银行虽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相继推出了手机银行等业务,然而对这些金融产品有比较全面了解并能熟练使用的客户却不多。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单一,缺乏差异化。

3.服务营销人才匮乏

在当今的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人才的竞争居于首位。但我国对优秀金融人才包括优秀的银行服务营销人才在内的金融人才的需求缺口也日渐凸显。

4.顾客忠诚度不高

目前,在商业银行网点中仍存在不少服务上的不完善之处,如ATM机不好用,POS机出问题;排队办业务需较长时间的等待等。

针对我国银行在服务营销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四、我国银行服务营销改进方法

1.强化服务营销观念

我国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变无形服务为有形服务,以幽雅的服务环境、和谐的服务氛围、便利的服务流程、等真正践行“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2.差异化营销策略

这就要求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在客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

3.人员营销策略

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积极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服务营销人才,并且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员工的特点进行特定的培训。

4.顾客满意度考核制度化,提升顾客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是综合评价银行信誉、实力和总体服务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在建立顾客满意度考核制度化方面要适当引进制造业的质量控制原则、时间与动作研究、标准化原则等来提高银行服务效率。

如今的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和更丰富的发展机会。我国的银行业必须认清不断加强银行服务营销建设这一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策略走一条不平凡的发展创新之路。使我国银行业进一步规范和壮大,演绎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篇章。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其次在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资本积累、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生产资料的转移和积累、培育核心竞争力、知识和技术外溢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三者结合又可以共同创新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还针对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创新能力低、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式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6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转型升级;信息化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是我国首次全面部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的制造业必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载体,可以将知识和技能嵌入到制造业中,通过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进而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化的构成要素,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1]。

1.1 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社会生产的“润滑剂”、生产要素与行业之间的“黏合剂”,其交易技术和方式的改进可以减少制造业的交易费用。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分离于制造企业有助于削减企业的一些经常开支,如员工薪酬、保险等。再次,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优势环节,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通过最大化地利用外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2]。

1.2 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一方面,应专业化和分工的要求,制造业将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去,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输出,可以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最终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3]。

1.3 提高产品附加值

制造业发展正发生着由“产品导向”向“产品—服务共同导向”的转变,研发设计、市场调研、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扩大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如美国通用公司有2/3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生产性服务领域。

1.4 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黏合剂”,可以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到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中,进而推动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2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2.1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黏合剂”作用,同时其作为中间投入行业,具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性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利用新技术和高级人才将自身所具备的资本、知识和技术等注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中,完成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的革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产业高度,促使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最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独立于制造业后,形成专业化的服务部门,拥有专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人才,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也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费用也因规模效应的存在而公平合理,企业通常以追求理论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制造业企业就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弱势环节,而通过购买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或者采用生产性服务外包的方式来生产,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还为其培育自身核心优势,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4]。

2.3 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

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协作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这种产业的分工使企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增加,迂回程度的增加使制造业生产的环节拉长,各环节需要的中间投入增多,从而扩大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分工的存在,让制造业的各个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和专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2.4 基于创新理论的分析

创新即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5]。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成为了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而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相融合的过程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将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服务形态,来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进而引导制造业的转型升级[6]。

3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价值提升的过程[7] 。主要从3个方面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资本积累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服务外包基于分工和交易成本理论,而产业集聚与协同作用是基于创新理论提出的。

3.1 资本积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输出的载体,成为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主要引导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而生产资料的转移又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差异,生产资料往往会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流动,这种资本的长时间积累最终会推动制造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往往会使产品拥有高附加值,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会带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相反,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也会支撑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样,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在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需求的同时也会促进其不断发展(如图2所示)[8]。

3.2 生产性服务外包推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

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服务外包能够促进企业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开发和维持其核心业务上。首先,生产性服务外包可以节约成本,转移风险,优化资本运营结构。其次,服务外包可以获取专业化服务,提升制造业生产和组织效率[9]。最后,制造业企业员工在服务外包过程中,通过与外包企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对方思维和观念的影响,进而对提高自身企业管理和生产等各方面的技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图3所示,生产性服务外包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有:①技术外溢,主要指技术的转移、学习和模仿等;②人力资本积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性的特征,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输出,形成人力资本在制造业中的积累;③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可以促进制造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④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促进制造业和贸易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10]。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作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的协同作用源于彼此需求关系的存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引起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附近集聚;而制造业集聚下高效便利的投资环境又会吸引生产性服务FDI流入,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功能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进行讨论。

3.3.1 功能型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功能型服务业是指为生产企业基本活动提供的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物流、维修维护服务、商贸会展、批发零售业等。

1)竞争产生的外溢效应。首先,功能型服务业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企业之间会存在相互竞争,这种适度竞争可以促进各个企业努力改善自身工艺流程和服务模式,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同时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空间集聚,功能型服务业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向制造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其在竞争中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从而减少其他各方面的投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合作产生的外溢效应。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区的企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它们通过相互学习和补充来降低贸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进而减少交易费用,最终达到创新服务的目标。而这整个过程就是制造业价值链的整体集成能力和竞争能力得以提升的过程。同时,不同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创新价值链,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

综上所述,如图4所示,功能型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一方面通过降低制造业的贸易成本,使制造业取得成本上的剩余;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整体集成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集聚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创新,优化和创新制造业价值链,推动制造业向生产要素和资源消耗成本更低的发展模式转变[11]。

3.3.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会产生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即知识和技术在产业之间相互流动和扩散,促进产业关联性增强。知识溢出的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面对面交流;二是人力资本的行业间流动;三是信息网络传播。

如图5所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为制造业产品技术的创新提供支持,同时随着集聚区内产业之间分工协作,会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整体经济性,最终使制造业取得收益上的剩余,有利于制造企业加速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反过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又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生更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强化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从而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阐述,资本积累、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生产资料的转移和积累、培育核心竞争力、知识和技术外溢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将三者结合起来,其共同作用的机制如图6所示。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以及先进科技和人才的引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应用创新,从而完成变革和创新服务形态,最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4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

4.1 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

2013年中国服务领域(包括房地产、零售、金融等)在GDP中占比4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产品、服务手段、配套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较弱,整个产业能级较低。生产性服务业R&D投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邮电通信、金融服务等少数行业,造成顾客满意率低,全球化程度不高;国内市场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12]。

4.2 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长期依靠技术引入,模仿创新,造成研发缺少原创性,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到全国研发总额的36%,高科技企业占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普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缺乏以科技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3 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低

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有些中小型制造业缺少资金进行生产等活动,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贷款申请受理比较严格,对制造业贷款的资金非常有限。如长三角、珠三角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和给大型企业做配套的或者出口加工的制造业企业给银行带来很多的坏账。制造业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大麻烦,这导致了银行对制造业实行严格的贷款申请受理。

5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随着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数字和信息革命开始兴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将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完成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和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13]。

5.1 推行智能化的“中国制造”,提高“两业”的信息化能力

将推广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首先,推广信息软件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应用,如将ERP、CRM等嵌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经济管理中,通过交易自动化、智能化并作用于关键的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其次,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如在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和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并加以全国推广。最后,利用高信息技术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提供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6]

5.2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试点

一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出台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引导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加快“机器换工”步伐。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创建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实施“百千万”企业示范推广工程,加快智慧企业、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大信息消费力度,建设数字家庭“1+1”试点项目。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服务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制造企业整合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资源。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融入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引导制造企业采取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厂商租赁等方式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开拓市场[14]。

5.3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式发展,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平台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发展产业园,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区域,在产业园区内配套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孵化区,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所需的服务功能方向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集聚地点。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并更新信息。

5.4 加快生产性服务领域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政府主导的一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调整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还应重视国有服务企业的经营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制体制。此外,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生产要素向生产性服务领域转移;吸引国外高端服务业进驻,通过其产生的知识和创新外溢效应来提升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5.5 加大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

搭建共性技术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和数据共享、检验检测服务、人才培训培养等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用于扶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引进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第三方产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地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并推动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的网络化建设,使各类科技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15]。

5.6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实施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拓宽政府资金增信范围,为中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信贷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提供增信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融资,落实“万家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作用,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和风险排查,支持县(市、区)政府整合资源,设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服务[14]。

6 结 语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国际产业高低两端的双重挤压,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载体,可以将知识和技能嵌入到制造业中,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进而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以高新技术、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动力源泉,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J].科技通报,2009(11):866-871.

[2] 卫中旗.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1):96-98.

[3] 吴 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闫宗敏.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 欧阳文霞.论供应链环境下的合作创新[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12):7-9.

[6] 许颖丽.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J].上海信息化,2015(1):24-27.

[7] 詹浩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8] 施鹏程.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9] 白 清.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4):17-23.

[10]王慧娟.生产性服务外包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11]詹浩勇,冯金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4(4):49-56.

[12]苗先亮.浅议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J].内蒙古统计,2015(2):26-28.

[13]杨 明.以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N].中国工业报,2014-11-27(A02).

[14]张晓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福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J].中国经贸导刊,2015(4):45-47.

[15]万资平,余凤楼.关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4):1-4.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 认知不够全面

树立正确的认知是做好一个事情根本的前提, 同时也是必备的客观要求, 这同样适用于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要想在行业中做佼佼者, 首先就要对于其成本核算与管控树立最基本最正确的认知。当前我国制造行业中有很多企业仅仅只重视成本核算与管控中一些片面的方面, 却很少有企业能够从全局把握, 以致很难对其成本核算与管控起到一个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由于成本管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包括研发、供应、销售等许多的环节, 这其中环环相扣, 出现的问题也就相对而言很难处理, 这会使管理者难于操控。因此, 提高整个制造业企业人员的认知度对于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是极为重要的。

(二) 管理水平有限

成本管理中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最能够反应其是否能够管理好企业成本的, 也是最体现其管理水平的。一个优秀的成本管理者既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必须具备优秀的管理态度。但是纵观现实, 鲜少有企业的成本管理者是二者兼而有之的, 这也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成本管理者最擅长的是纸上谈兵, 他们能够在头脑中清楚的进行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与生产工艺, 但是却觉得亲身实践不重要。他们不乐意下到基层去见证现实的生产流程与工艺, 而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是要经过亲生实践的,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者惯用的那套纸上谈兵对于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是极为不利的。

(三) 核算方法单一

事实上, 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这就会导致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比较高。一个制造企业要想在成本核算方面下功夫, 就要采用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而目前市场上对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是相对比较单一的, 每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基本上如出一辙。许多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都是缺啥补啥, 并不能做到一个很好的管制, 从而成本核算也就相对不那么精准。这就使得成本核算与管控在制造企业中成为了一个很难攻克的问题, 也是造成很多企业成本过高的因素。

二、完善生产制造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企业来说, 其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企业可以根据其当前的资金基础、人力基础、公司需要, 决定补给人才的方式, 可以对某些有潜质的会计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或者可以在人才招聘市场和社会上挖掘与招聘相应的人才, 以达到及时完成工作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较高, 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人才去进行核算工作, 只有不断培养企业的会计人员, 使之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需要, 企业才能稳步发展。

(二) 建立、健全财务部门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人们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对会计部门的要求也渐渐提高了, 其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对账、管理资金部门, 而是需要进行各种专业核算的高技能要求部门, 那么健全会计部分的体制、招聘专业的会计人才就是每个公司立足的前提。

(三) 加强会计核算体系建设

想要从企业自身内部培养专业的会计核算人才, 前提是企业上层必须了解到会计核算规范化对一个企业的意义, 并且学会在企业的每天运营过程中如何规范会计核算。一个企业想要在新时代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且往上攀升, 就不能有任何一个大的决策失误, 而不做出错误决策的保证就是规范会计核算, 做到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企业才能对自身的资金信息有所了解, 有利于企业做出决策。

(四)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

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一环, 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督是整个企业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彻彻底底做到了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督, 才能保证企业资金方面信息的准确无误。而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即是得到企业高层的重点关注;第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去进行此项工作;第三是保证这个小组的实际行动, 不能纸上谈兵。

(五) 建立定期外部监督体制

当然, 不能只有核算的内部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同样重要, 其不仅与内部监督起到互补的作用, 同时也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健全外部监督体系, 才能彻彻底底的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外部监督体系, 才能弥补内部监督实现后其他不足的地方, 保证整个企业都在监督体系之下, 而避免高层人员贪污腐败的现象。外部监督之所以这么重要, 我们可以用一句“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来”来概括,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内部人员并不如外部人员看的清企业现状。外部监督机构有时会用不同于企业内部监督的监督方式发现一些额外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特别是制造企业在这些年突飞猛进。但是, 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套自然法则在制造企业同样适用,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外界环境加之企业生存管理法则不适应发展需求的内在原因, 许多制造企业苟延残喘, 甚至不堪重负退出市场。深入调查发现, 影响一个制造企业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会计核算工作是否与制造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在这个各个销售环节都日渐透明化的时代, 对制造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篇文章重点分析了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在制造业企业中核算的局限性、滞后性等相关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思考和改进措施, 希望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一些质的进步。

关键词:会计核算,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存在的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19 (06)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自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直至现在,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过去的我们关注的仅仅是经济总量。近几年发生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让人们加深认识了可持续发展,故而现在的经济形势由注重总量转变为注重质量。现代机械制造中,伴随着不断地发展着的制造理论与技术,低碳制造理论成为当今社会各领域里的生产要求。文章主要研究低碳制造理论,继而阐述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

关键词 机械制造;低碳制造;理论;技术

社会在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在提高。过去为了经济的发展,人们没有节制地开采对于能源、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能源资源供需的矛盾激化。现如今,低碳制造是中十分先进的理论。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本文以我国研究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的必要性和现状为落脚点,深入分析并研究了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希望对其应用和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1 我国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机械制造中产生了高能耗、高耗材、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严重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所以,在机械制造中,选择低碳制造是必然的。機械制造中运用低碳制造技术可以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的短缺问题,继而奠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同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气体排放协议,就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工业制造里,加大力度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伴随着低碳制造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与此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另外机械制造中的传统制造观念的改变,更加深入地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 机械制造中低碳制造技术的体系内容

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步骤都包含低碳制造,这些步骤主要是:资源利用和生产制造以及物流运输等等,以此来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最终达到低碳目标。其实,低碳制造可以对能源的消耗及资源的利用率进行综合的评估。低碳制造技术的内容比较丰富,例如低碳设计技术,在这种技术里,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低碳设计的评价模型,包括低碳设计的方法原则;低碳评价数据库以及低碳化设计的评估方案。还有一种碳汇技术,它是由碳掩埋技术以及碳捕获技术相结合组成的,这种技术在制造的过程中包含着低碳制造技术,并利用低碳节能的设备将厂区和车间布置以及制造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循环技术以及废弃物的处理来改良污水和废旧产品的处理技术,此外,利用像风能、水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展开清洁的生产。

3 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技术

要想让机械制造中的技术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实践上下大气力是必要的。接下来就低碳制造的技术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3.1 模块化的设计

模块化的设计是一种比较前沿、先进的机械产品的设计方法。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把每个模块渐渐优化,最后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品种及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在我们衡量机械产品的非功能性的单元的时候,如果使用同一个尺度,势必会产生机械能源和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影响到机械的维护。对于一个机械产品,对每个功能性单元都有必要划分模块,然后对每个模块进行评估,评估所有的机械生产制造的企业在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方面所具有的潜力,然后认真查看企业在使用了低磷制造技术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以此来指导低碳制造技术的下一个革新步骤。

3.2 生态化的设计

现如今,我国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文明建设并驾齐驱。正因如此,很多机械制造企业改变了方针,不再坚持过去的策略:盲目提高机械生产项目的数量、片面地追求生产总产值,而是在机械制造中,更多地考虑到环境以及资源的成本,想办法减轻环境的负载,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证明既能够保证机械制造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降低原料的浪费、减小破坏环境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需求下,生态化设计占尽优势,一方面保证足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保证的生态的保护。

3.3 轻量化的设计

轻量化的设计是综合了很多生产要素的一种以优化为主的设计方法,它所综合的生产要素包括质量、性能、配套设备以及成本等。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它可以将在生产过程中由原材料所制造的碳的排放量降低,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中的机械耗能,包括运营中的产品的耗能以及所排放的污染物,还能够将噪声污染减轻,这对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很大好处。举个例子来说,德国的奥迪公司在生产新款跑车的时候,使用了新的技术和工艺,同时利用了轻质的铝合金和钢材硬度的特点,使得车身质量减少了很多,这不仅使得汽车的尾气排放和油耗大大降低,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总结

在现如今的世界里,每一个国家都在研究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国家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现代机械制造中,伴随着不断地发展着的制造理论与技术,低碳制造理论成为当今社会各领域里的生产要求。在机械制造中,应着重发展低碳制造。本文通过分析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使得读者对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如今,低碳制造是种十分先进的理论。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总的来说,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是实现经济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陆明.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才智,2011(29):38.

[2]刘献礼,陈涛.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16(1):1-8.

[3]华锦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9.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过程装备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实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紧密结合,更好的凸显它们的功能以及价值,全面优化过程装备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专业;功能;价值体现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进步,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过程装备紧随时代步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的过程装备也对控制工程的精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过程装备可以更加快速高效的运行。在控制工程专业的深化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科学精细化的过程装备,以便充分全面实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紧密高效配合。

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我们常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为过控。简而言之,即对机械化设备与控制工程进行专业化的改造,以使之更迅捷高效的服务于不断发展的服务行业,过控的不断精进与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基本内容是过程装备设计基础,其补充内容为过程原理和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二者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高端专业。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社会作用

在社会实践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它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成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发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社会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积极深化该专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能够更好的培育高质量的技術人员,以此来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深化该专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培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科学培养社会需要的技工人才。另一方面,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该专业的发展,还能够全方位推动新能源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优化,这一专业的发展力度必然会越来越大。从宏观层面来讲,积极推动该专业的深入发展,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族产业的发展,不断提振民族产业的整体发展活力,更好的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既能够培育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全面进步。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功能与价值体现

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大生产全面进步的今天,积极推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深入发展,能够全方位凸显它的功能与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育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优化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优化它的功能以及价值。

3.1全面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内容以及特色可以看出,该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机械师,而不是工程师。在社会行业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全面推动该专业的深入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实践素养以及专业技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社会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途径。为更好的发挥该专业的功能以及作用,必须充分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能源与动力开发也是现代研究的重中之重。充分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更好的提升专业发展的整体质量。现阶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科研力度不断加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该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该专业领域的深入。未来伴随着行业领域的持续扩张,伴随着行业领域的全面发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必然会越来越大,它的功能以及价值也日益多元化。

3.2积极推动机械制造智能化发展

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为更好的推动机械制造化的发展,充分依托于该专业理论以及实践体系的日益完善,能够全方位推动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能够更好的提升机械制造的整体发展成效以及发展质量。特别是伴随着远程控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凸显着该专业的应用优势以及价值空间。比如在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它本身属于远程技术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结合,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是前者的扩展与延伸。远程控制可以将“过控”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化的大设备进行高效的融合,能够更好的完成基本的任务目标,能够不断提升运行的安全效益,有效防范和避免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各类故障或者各类隐患。传统的“过控”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更多依赖于人工作业的方式,不仅整体效率不高,而且运行周期也相对比较缓慢。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以及隐患,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创新该专业的发展,积极实现该专业同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共通,更好的凸显该专业的整体价值以及作用。

结论: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社会效能越来越突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为更好的凸显它的功能以及社会价值,应该积极全面推动该专业的深入持续发展,应该充分全面的完善专业教学体系,不断拓展专业教学内容,更好的提升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不断培育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松,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深入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6,7 (09):116-117.

[2]张宏斌,张潭玉,姜德成,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 (05): 86-88.

[3]卢霞,王仕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习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3 (02):156-157.

服务业与制造业论文范文第6篇

2、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研究

3、汽车制造领域人机工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及应用

4、冲压模具的失效形式分析与思考

5、依托企业行业深化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6、飞机工艺装备标准体系架构实现路径研究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具专业PRO/E课程改革探索

8、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

9、IC引线框架产品简介及其模具设计和制造

10、赵国庆:逆境成才的数控系尖子生

11、提高冲压模具制造精度及寿命的措施

12、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程图学实践环节设计

13、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14、军民融合下的数据流动

15、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技术的探讨

16、影响齿轮失效的因素分析

17、论压力容器制造中常见问题及分析

18、CAD软件在机械磨具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教学中“商”的路径探讨

20、平衡计分卡应用效果研究

21、数控编程技术及其典型应用探究

22、精密机械设计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3、3D打印技术的室内应用初探

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25、2015大连工业博览会聚焦先进制造展望智能未来

26、增材制造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初探

27、李叶青:带水泥“跨界”

28、对拉深工艺过程的研究及探讨

29、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

30、现代科技对模具加工的要求分析

31、瓷质抛光砖“超洁亮”技术

32、新型蒸汽发泡成型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

33、浅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

34、锻模工艺设计要点探究与实践

35、浅析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性

36、珩磨加工中在线测量与尺寸控制专利浅析

37、自卸车液压油缸活塞改进

38、你所不知道的“3D打印”

39、砂型铸造模具设计及制造研究

40、陶瓷砖(石材)数控智能磨边倒角机系统的研究

41、试论机械CA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2、关于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

43、“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

44、改革创新找新路调整方向育人才

45、现代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

46、跨界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探析

47、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

48、浅论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

49、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精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上一篇:投资策略探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冷再生技术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