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7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略谈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自媒体时代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研究

4、小学口语交际“非口语化”现象的思考及对策

5、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6、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透视及应对策略

7、多元指导,提高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8、对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教学的思考

9、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10、小学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的整合教学策略探析

11、乡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技巧

12、提高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探讨

13、微课在小学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运用分析

14、借力思维导图,提高小学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15、核心素养下乡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16、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探讨

17、情境教学与小学口语交际研究

18、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现状及策略分析

19、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尝试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四种方法

21、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点思考

22、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研究

23、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24、让小学口语交际充满活力

25、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

26、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新课

27、浅谈民族山区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8、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质量

29、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30、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口语交际课

31、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32、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

3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现状及策略研究

34、低年级小学口语交际的研究

35、部编本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36、多渠道开发城郊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资源

37、关于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看法

38、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39、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

40、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开放性措施

41、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要“三备”

42、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症结与对策

43、小学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思路初探

44、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45、浅析小学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46、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口语交际课堂的可行性探讨

47、小学口语交际创新教学策略

48、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话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49、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因各种原因出现碰撞,使正常的交往受到制约,因此寻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非常有必要。文章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是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社会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正在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将会给中国人和西方人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因此,本文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交际能力培养,进而为中国人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及与西方人更顺畅地进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

1.隐私观念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普遍较弱,通常认为个人存在于整个集体当中,人和人交往应该真诚坦率,彼此关心,互相照顾。因此,中国人往往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心声,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心事与朋友进行分享。西方人则与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完全不同,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在意程度非常强,同时特别在意个人空间,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倾诉给其他人,自己的事情也不习惯其他人插手。因此,中西方隐私观念的不同,会导致双方文化冲突的产生。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询问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对此表示关心,如年龄、家庭成员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在西方人眼里这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是绝对不应该过问的话题,属于对其隐私的侵犯。

2.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

对于西方人来说,时间观和金钱观同样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西方人对于时间极其重视,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与人相约时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绝不迟到。而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认识不够强烈,且在时间的利用上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在与西方人交往时,一定要认识到双方的差异,避免交往中冲突的发生。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在中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以表达自己谦虚有礼的态度。西方人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受到表扬时通常表现出很开心和激动,会笑着说一声“Thank you”表示赞同。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通常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不够谦虚,自信过度。而当西方人夸赞中国人的成就和表现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应该被夸赞,不停地否定自己,这会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极度不理解,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否定自己,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实事求是。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通常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友善。在会餐的场合,热情的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相互敬酒。中国人款待宾客,大多准备丰盛的美食进行招待,而且出于善意习惯为客人夹菜,热情地用各种办法让客人多多品尝。而在西方国家,主人更愿意尊重客人的饮食习惯,吃饭的时候不会为对方夹菜,客人喜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同时,主客间或朋友间不会强迫对方喝酒,所以在西方人的聚餐中因被他人劝酒而喝得酩酊大醉的现象通常不会出现。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熏陶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这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会造成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因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历史,所以,具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中国人处事通常内敛但周到,西方人处事通常直观但现实。中国人注重内涵和间接,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中国人特别重感性,而西方人则偏重理性。中国人与人共处时大多求同存异,而西方人则偏爱标新立异。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相互依赖,而西方人注重个人行为,喜欢独立自主。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重视亲情,而西方人相对来说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2.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行为规范要求个人的行为能被大众的道德标准认可,简而言之,行为规范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习惯用自己国家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误解。例如,中国人见到小孩子,会亲昵地拍一拍小孩子的头,以示喜爱,但西方人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不礼貌的做法,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重视行为规范,避免冲突的发生,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价值取向不同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基于不同的文化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下又都是正确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崇尚英雄主义,中国人随遇而安的思想和不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眼里是不上进、不进取的表现。

三、英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西方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方面的冲突表现得非常明显,制约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而要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

语法和词汇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语言的实际运用更为重要。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升认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跨文化冲突的破坏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实现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思考以何种方式进行实际工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教学的重点,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能力,即可以通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更好地展現英语语言交际、英语文化、英语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语用能力,其更多的是考察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综合展现英语的特定社交技巧和实际转换能力。第三是策略能力,是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能够有效运用文化知识更好地表达和展现语言交际的能力,在文化认同上和语言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较浓厚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尽可能地安排交流活动,努力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等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领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找机会去阅读英文原版著作,观看原版英文经典电影,欣赏英文歌曲,在潜移默化中辩证地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要利用一切可以和外教接触与沟通的机会,在真实的交流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王树英.印度文化与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

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

话语语篇层面在各种语言中,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相互替换。在一种语言中用来表达某一言语行为的最常用的言语行为策略在另一种语言中并非是表达这一言语行为的最常见的策略。如:在西班牙语中,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常常用“给我……”这样的祈使句,而英语中却用消极礼貌策略,即常规的间接请求“Can I have...”(我能加上……吗?)“please”(请)。

首先,同一言语行为的构成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差别。如典型的“撒谎”有以下特征:①所说的话是不真实的;②自己知道是不真实的;③有欺骗的企图。一般说,典型的“撒谎”应具有以上所有特征;次典型的“撒谎”有时只符合两个特征;如果只符合一个特征,那么,就很少有人会认为是“撒谎”。“撒谎”这一言语行为的特征在大多语言文化中都存在,但并非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如此。再如:漢语中的“道歉”的特征与英语中的大致相同,但与日语中的道歉相差甚远。

中、英文中的“道歉”有以下特征:①说话者对某一行为表示后悔;②说话者对这一行为负有责任。日语中的“道歉”并不一定具有第二个特征,人们有时认为在汉语、英语中应该表示感谢的,日语中却要“道歉”。这种看法是由于汉语、英语与日语中“感谢”和“道歉”这两个言语行为使用范围不同而引起的。

以上举例说明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各个层次,但目前以言语行为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居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与“礼貌”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恭维、拒绝等。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本文中的“跨文化”只限于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际。目前,人们对语用学的界定还未有定论,不同的人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看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学校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Wier zbickaA.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1.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90-92.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交际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西方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识别和了解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1.习俗人情差异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语言的表达。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的意思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过程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2.生活习惯不同

习惯的差异也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中国人见到教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Sir”或“Good morning,Madam”。“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3.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4.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5.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语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语

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中西方交际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外语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注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P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P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P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P90-92.

[5]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P105-107.

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跨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且密切。日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有必要以跨文化交际理念改革“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课程的整体设计、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确保教学目的明确化、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综合日语;跨文化交际;整体设计;教学改革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跨文化交流活动涉及面广,需要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日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教学不能再是以往的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语言教学,而应是以培养具备综合性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综合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日语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精通日语,学好这门课程是关键。“综合日语”课程培养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活动等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在交际过程中处理不当,会产生误解、困惑,给交往带来障碍。这就要求以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为引导,进行“综合日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日本文化知识,培养了解中日文化,能顺利和日本人沟通、交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一、“综合日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教师讲解过多的现象。“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缺少联系日本真实生活场景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以词汇学习、语法讲解、句型背诵、课文朗读为主,过分强调语言的表面形式和语法结构,经常进行语法规范的造句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对于语法上的错误用法,教师能够迅速加以纠正,而对于这句表达是否可以在这个场合使用,教师并不一定能够给予正确指导。“综合日语”课程忽视了语言所在的社会环境,即具体的语境,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综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整体设计改革

虽然“综合日语”课程的学习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四个学期,程度从初级到中高级,但是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日语词汇、句型,能够进行地道日语表达,顺利地与日本人沟通。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根据学时数,做出合理的“综合日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1.制订明确的课程目标,包含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2.设计有效的课程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3.制订合理的教学进度表。作业内容要多样化,不仅仅是记忆所学内容,还要活用所学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上网做题,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演讲,分小组汇报等。4.选择能够真实反映日本文化的教材,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5.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少讲多练。6.设计重视过程性考核及综合能力考核的考核方案。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率、上课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期末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分成笔试和口试,题目要包括听力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

1.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了解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虽然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不同,中日两国人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许多惯用语表达不能按单个词的意义直接进行中日文对译。例如:中文的惯用语表达“金盆洗手”,在日语中的表达则是「足を洗う」(洗脚)。

以心传心、含蓄、委婉、暧昧的表达是日语的一大特征。例如:「ちょっと」一词在字典中的基本含义是“一会儿”“一点”“暂且”的意思,表示程度低,但它也可以表示程度高,有“相当”的意思。这些表达可以通过词汇的学习理解,但是这个词作为常用的口语表达,含有更多的实际意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掌握。在日语的日常交际中,「ちょっと」后面的内容经常省略,日本人听到「ちょっと」这一词时会有心有灵犀、不说自明的意会。「それはちょっと…」表示回绝对方请求,有为难之意,而「あのう、ちょっと…」则表示请求他人做某事,因为给对方添麻烦,有内疚之情。有此类用法的词还有许多,如「すみません」「どうも」「どうぞ」等词也含有丰富的意义,而且后面的内容也经常省略。

问候语是日本人交际的润滑剂,日语的问候语非常丰富:男女不同用语的表达;自他动词的表达;使役、被动的表达;待遇的表达;内外有别、上下关系严格的表达,以及敬语的使用;数字、色彩语的表达;谚语、惯用句的表达;外来语的表达和词汇的意义延伸;肢体语言的表达;秉承以“和”为贵的精神,不同场合的礼貌、礼节性表达;等等。这些都是日语的语言特点。只有深入了解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才能顺利地、无障碍地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2.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

从事“综合日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了解日本文化,掌握地道的日语表达,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才能及时纠正学生因为对日本文化不了解而犯的语言交际错误。

第一,教学目的明确化。“综合日语”课程要培养学生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五项技能并重,区分先后。要实现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听懂对方的语言,然后说出让对方明白的语言,因此,这五项技能的学习以“听、说”为先。“综合日语”课程教学以语言的运用为目的,以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精讲为辅。

第二,教学内容实用化。要选择能够体现日本文化的教科书,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必要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其他教科书或网络上自选一些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内容,增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的教学要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内容结合起来,采用图片、视频、多媒体、网络、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新内容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可以做讲解、互相讨论,多开口联系,教师则从旁引导,随时引入跨文化知识内容,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例如,词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正确的读音、字典里的词义解释,不是孤立地记住词的含义,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的含义,了解它的延伸意义。当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时,应该根据学生这个阶段的水平,要求他们记住该词在特定语境中的1~2个含义。句型的学习也不是孤立地记住某种句型的语法特征,而是在真实的情景里记住它的用法。

第四,利用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本校日语教师和日籍教师一起配合完成。宁波职业技术学国际学院初级阶段的“综合日语”教学是本校教师和日籍教师一起完成的。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则邀请日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校的竞赛项目有日语情景剧、职场日语技能竞赛、日语演讲、日语配音等。我校特色的班集体项目建设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创造了机会。学生通过与日籍教师的交往、合作,增强了自身的日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培养的是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都比较艰巨,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以便学生学会地道的日语表达,无障碍地和日本人进行沟通交往,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冬令.对跨文化交际中日语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9(11).

[2] 崔美玉.浅谈综合日语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

[3] 孙满绪.日语与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许慈惠.论“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学与测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2).

上一篇:抗日战争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语言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