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广告范文

2024-04-11

跨文化广告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则显现出“生活”与“感性”的双重维度。“生活”与“感性”维度并非《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制造的结果。于丹的宣讲风格、媒介的超级链接、消费的广泛参与、经典的符号价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显出《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构成性。

[关键词]《庄子》;审美文化;生活;感性;多维构成

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1〕及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都有庄子的重要位置,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理论形态,与“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庄子并无二致。异彩纷呈的当代审美文化,庄子也没有缺席,不过显现的不是理论形态,而是当代人从中读出的生活智慧,甚至不乏感性形态。2007年《于丹<庄子>心得》的大热引发了一场庄子文化的风潮。2007年至今,大学教授、媒体人、作家等各类作者出版的有关庄子的“心得”式、“生活宝典”型的大众读物不下100种,若从当代审美文化的宏观视域观之,《庄子》的文化风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庄子》当代审美文化”。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将其理论内涵聚焦于生活与感性层面,《庄子》当代审美文化也不缺乏这两层维度。有关《庄子》的大众读物大都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大众生活的指导书,如《给大忙人看的庄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庄子叫我们想开点》(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而说庄子感性,似乎有点困难,庄子是历史人物,仅从画像上来看,他的确不够帅气,更谈不上性感。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感性没有局限在视觉,它是一个“穿越”性的词,在很多场合和境域都能遇到。比如我们说“于丹讲得好”、“书写得好”,这个“好”字就包含着感性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将之替换为“痛快”、“过瘾”等一些明显带有“感性”色彩的词。看来,当今《庄子》的生活与感性维度并不匮乏,但它们不是《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中媒介、消费、经典符号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多维形成的结果。

于丹讲得好

于丹现象的成因首先是于丹讲得好。《百家讲坛》开播十余年来,真正大红大紫的人物就两位,一位是学术超男易中天,另一位是学术超女于丹。“学术”与“超男(女)”联系起来显然有谐谑甚至是挖苦的味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称谓也分明表明了学术与流行文化现象的分离。易中天、于丹来自学界,但他们所讲的内容并非学术,充其量只是治学的衍生品。学术不可能大众化,其衍生品却可以畅通无碍地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取得大众的关注是文化事件成长的前提,于丹无疑做到了。

于丹讲得好,“好”字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形式,其二是内容。就“形式”而言,于丹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她讲课铿锵有力,声情并茂,与那种一板一眼的学究式讲法有很大不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有效传递信息的关键。抓住注意力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注意力留驻,这就要靠内容了。于丹讲的是《庄子》,《庄子》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经典,但这不是留住大众的关键理由。于丹吸引大众的法宝在于她讲《庄子》的具体方式,她首先把《庄子》玄妙的哲理还原为一个个生活道理,再用小故事进行串接,这样的《庄子》浅显易懂、精彩生动。于丹传布的庄子思想是与当下生活对接的生活智慧,自然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形式侧重于感性,内容侧重于理性,二者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由形式的好进而关注内容,内容好又会引人反观形式,这时的形式已不是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形式了,而是观众经过对内容与形式的全面评价之后形成的身心愉悦的整体表现形式。在这种高级形式中,感性和理性融合在一起,而更加侧重感性。如我们常说听人讲课“如坐春风”,这个比喻形容的分明是一种舒畅的感觉。看来,说于丹讲得好,这个“好”字的含义中,感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代审美文化中,“感性”已超越了经典美学对它的限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庄子》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现象,感性元素实是一种基础构件。

媒介的“超链接”作用

于丹讲得“好”,如果只在高校课堂上讲,知道她的人毕竟有限;在电视上讲,就不一样了,广大的受众都有成为于丹拥趸的潜力。虽然,由于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电视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打破,但现在的媒介也早已超越了各自为政的阶段,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媒介组织。电视、网络、纸媒等媒介已经形成了联动,电视节目火了,网络、纸媒肯定顺势而上;同样,网络、纸媒上有什么新鲜事,电视节目也会有选择地进行追踪。这样,电视、网络、纸媒等媒介已经成了彼此的超级链接,只要在一种媒介上引起关注,就很有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化事件。可以想见,于丹讲《论语》初期,关注她的人并不多。当时于丹的名气还不够大,《百家讲坛》是一个老牌节目,也无需进行刻意炒作。于丹的大热完全是由于她讲得好,继而在网络、纸媒等媒体上传布,更多的人被吸引来看于丹的节目,于丹由此迅速成长为一个文化新星,她趁热打铁讲得《庄子》自然也引起了人们的青睐。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发达的媒介,也就没有今天的于丹和《庄子》。

媒介不仅仅是成因,其本身也是《庄子》文化现象的构成要素。“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这句广为人知的话意在说明“对人的组织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3〕,也就是说媒介操纵着社会文化现象的结构过程。他在《理解媒介》一书第二版序言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过程。”这句话如果放在《庄子》审美文化现象中可以理解为:多种媒介组成的媒介帝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保证了于丹、《庄子》等信息的迅速流动,并最大限度地将之与大众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火热的文化景观。媒介在这种景观中绝不是一个外在的装饰,而是深入文化肌理起积极构造作用的关键元素。没有发达的媒介,也就没有当代瞬息万变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当代”一词本身就内置有媒介的意义。麦克卢汉还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提供高清晰度信息、受众参与度低的媒介就是热媒介,提供低清晰度信息、受众参与度高的媒介就是冷媒介。热冷媒介的分类或许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清晰度与参与度的对比的确指出了媒介传播作用的一个重要事实。当代的媒介帝国,就其整体效果而言偏向于“热”的一面,信息的记载、传输等都维持了较高的清晰度,高清晰度也就阻断了受众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与介入,受众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从而确立了当代文化中感性的统治地位。大众对信息浅尝辄止的接受促生了大批的“热”文化现象,《庄子》现象也是其中之一。

消费的文化参与

“消费”是一个中性词,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经济行为,不过,这种中性的理解较适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时代。生产力水平较高、社会物质财富大为丰盛的时代,“消费”一词就承担了远超过经济行为本身的意义。如波德里亚所说,消费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4〕,也可以说,与“媒介”一样,消费不仅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它带来的社会变化也使其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波德里亚看来,生活在丰盛时代的人们被“物”包围着,这种物不只是单纯的消费材料,还包括附加在消费材料上的意义。如日常生活用品,在功能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品牌及广告宣传对该品牌的定位就成了这种消费材料的意义。当代社会,消费的内涵更多的指向消费材料的“意义”,“功能”倒成了一种附加的东西。

任何热文化现象都有导向消费潮的潜在可能,因为“热”也就意味着流行与时尚,用现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就是“人气”。如果一种文化现象人气旺盛、关注度高,商业策略运用恰当就很容易引起消费热潮。西美尔时代的时尚与今天有很大不同,但他对时尚的言说却有穿越时代的力量,“时尚的目标特别接近于纯粹的金钱拥有”〔5〕,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时尚与消费的密切关系,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一些人用极端手段获取金钱、追慕时尚的行为。消费热潮中,人们购买的主要是一种感觉,一种由时尚孕育出的狂欢心态,这就是消费品的意义,其物质形式仅仅是承载这种意义的外壳而已。

于丹的大热自然引发了《<庄子>心得》的热卖,数百万册的销量无疑创造了一个消费神话。而我们不禁要问的是,在这数百万的购买者中,真正认真品读此书的会有多少呢?这个数字无法统计,但可以想见的是,认真读这本书的人不会很多,它作为时尚品的意义要大于作为一本书的价值。或许象其他许多时尚品一样,它最为合适的归宿就是房间里的某个角落,在那里它只是它的主人曾经追逐时尚的一个见证。《<庄子>心得》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时尚物品,它还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而这种文化意义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仍然要靠消费来引导。《于丹<庄子>心得》热卖之后,出版商看到商机,纷纷推出《庄子》的“心得”式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休闲、娱乐指向,其热度虽然无法与《于丹<庄子>心得》相比,但连续几年的出版、100多种的数量也使这些作品渐成气候,人们已渐渐接受这种解读《庄子》的方式,《庄子》的影响范围因而也在慢慢扩大,《庄子》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占据当代文化的一席之地。毫不客气地说,消费导引的这一出版现状正在悄悄改变着当下的文化格局,消费作为当代文化的构成元素由此可见一斑。

经典的符号价值

“经典”的身份并没有在《庄子》“热”现象中起到关键作用,但“经典”的广告效应确乎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在于丹掀起的《庄子》热潮过后,《庄子》并没有像其他流行文化现象一样淡出大众的视野,而是在出版商的推动下继续维系了一定的热度。《庄子》能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发挥余热”无疑受惠于其“经典”的文化地位,只不过“经典”的内涵已悄然发生了转变,即由学界的、官方的经典转变为大众的经典。

《庄子》成为经典应始于魏晋。魏晋时期尚清谈,《老子》、《庄子》、《周易》被视为“三玄”,谈论注解者甚众,“三玄”的名号也就意味着《庄子》“经典”地位的确立。自是之后,历代解庄注庄者不绝如缕,《庄子》的经典地位遂得以巩固。西学东渐以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庄子》自然不会受到轻忽。学界对《庄子》的研究一方面延续了注解的传统,另一方面则融入了现代内涵与西学视野,后者在现代语境中尤其重要。同时,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也在普及之列。直至今天,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在扎实推进,《庄子》的经典地位当然毋庸置疑。但对于大众来讲,《庄子》更多地是一种橱窗里的经典,只能观赏而无法触碰。《庄子》艰深的思想将很多人挡在了封面之外,人们只知其名,难知其味。

《于丹<庄子>心得》为大众打开了《庄子》,后来跟风出版的众多《庄子》读物走的也是大众路线,这一现象给人的印象就是《庄子》这一传统经典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大众终于接触到了传说中的经典。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经典与学界的经典已经大不相同,“心得”类《庄子》摆脱了注解传统、学术理路,融入当代生活智慧,成了一种通俗读物,这也是于丹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此时的《庄子》如果还被视为经典的话,它已经是被当代文化重新建构的经典了,或者说《庄子》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获得了重新编码,官方的、学界的经典在当代的《庄子》这里只留下了一个厚重的符号。当然,重新编码后的经典在内涵上并非与此前的经典完全割断了联系,因为很多“心得”类读物的作者都是学界中人,他们的作品肯定有对传统的承续,只不过在写作目的上更多地侧重于当下生活。

中国的当今社会已有比较浓厚的后现代氛围〔6〕,很多经典在当代语境中都面临着被解构的命运。虽然解构之风盛行,但经典思维依然存在,因为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建构的过程仍然会出现经典。当代娱乐文化尽可以对《庄子》重新编码,也可以将这种重新编码看作解构,但要注意的是,它消解的是《庄子》的经典阐释,而不是其符号性的经典地位。不仅如此,这一编码过程还须大大借重《庄子》的经典地位。即使在重新编码的读物中,也能分出等级来,名家、著名出版社的书相对来说较受重视,人气较旺,这也能反映出经典思维的存在。“经典”的问题非常复杂〔7〕,不论如何,《庄子》的经典价值都在其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博弈的力量

一谈到博弈,我们自然会想到博弈论。博弈论是一种有关策略的理论,力求在双方或多方势力较量中寻求均衡。而文化博弈,如果不考虑经济、政治等元素的介入,完全没必要涉及策略,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总能激发出文化活力,促进文化的良性发展。王国维曾大赞“佛教之东”对“吾国思想凋敝”的补益作用,近世传入的“西洋思想”又被他称为“第二之佛教〔8〕”,可见“西学东渐”所带来的文化能量的巨大。庄子躬逢其时,西学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观念、方法等极大地丰富了《庄子》的诠解空间,庄子也因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游走于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近代以来对《庄子》的新阐释主要是学界的努力,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又不得不遭遇大众文化的语境,传统与当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也使庄子迅速成长为一个文化明星。

学界对《于丹<庄子>心得》的指责是显见的文化博弈,但在此之前,有关《庄子》的文化博弈已然展开,《于丹<庄子>心得》可以说就是博弈的一个结果。于丹在讲《庄子》之前考虑的问题应包括《庄子》的本文、经典的阐释、传播的效用、观众的接受能力等,这几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传统与当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于丹在其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赢得了大众,也为自己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后引发的争议可以视为已经潜存的文化博弈的外显化,赢得大众的于丹几乎没费什么口舌便在这场大众瞩目的博弈中占取了主动。于丹赢得了经济利益,不能说于丹赢得了文化博弈,文化博弈很难用输赢来论。学界中人的退却不代表精英文化的萎缩,《庄子》的经典阐释依然是学界一以贯之的研究热点。这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角力最显著的一个结果就是扩充了庄子文化的影响力,大众可以不必掩饰他们对晦涩的经典阐释的厌恶之情,但他们最起码知道了学术的庄子与大众的庄子存在着不同。所以,文化博弈,受惠的是文化自身。有关于丹的争议结束了,但《庄子》引发的博弈并没有结束,《庄子》大众读物的撰述者不得不面对多种文化势力的交锋,况且很多作者属于学界精英阶层,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他们身上的拉扯可能更为剧烈。正像西学与中学的碰撞激发了中国文化的活力一样,经典阐释对大众读解的渗透也会提高庄子的文化活力,大众文化的兴盛同样会引发精英阶层对庄子审美文化的重新定位。

〔参 考 文 献〕

〔1〕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008.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

〔4〕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227.

〔5〕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吴燕(上燕下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4.

〔6〕 曾艳兵.东方后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周宪.经典的编码与解码〔J〕.文学评论,2012(04).

〔8〕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G〕\\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6.

〔责任编辑:史焕翔〕

跨文化广告范文第2篇

曾几何时动漫也已经无所不在的出现在我们的周边, 传统动画以漫画的表达方式, 摆脱了以往的固化从而受到青少年的追逐, 漫画的叙事性和动画的表演形式, 并以一种特有的夸张与镜头语言冲击我们的感官。同样是人们身边的视觉传达方式, 同样是经济社会的衍生, 广告和动漫也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告可以依靠动漫来表达, 动漫形式是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有着通俗易懂, 传达直接的特点, 一种动漫形象和动漫故事在社会的流行, 往往就像一个明星一样能吸引大众目光, 在商业经济社会中, 一个事物或者商品需要的是推广和包装, 没有推广和包装, 再好的商品也会石落大海, 杳无消息。如何推广和包装就是一门学问, 商业需要的是大众需求, 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就能打开商品的市场局面。动漫也能产生明星, 动漫的明星也能成为虚拟的名人, 这个与常见的名人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迪斯尼借助风靡一时的动画《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 推广了迪斯尼乐园的游乐项目以及一系列的品牌用品。近年随着中国动漫的发展, 许多商家也乘机借着蓝猫和喜洋洋灰太狼, 推出衍生的相应品牌产品。不管成功与否, 我们还是看到的动漫文化对广告营销推广的范例。一个能深入人心的经典动漫形象和动漫故事可以影响一代人, 能影响一代人也意味着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也包括着一代人的消费喜好。所以传统动画也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动画故事的表达, 好的动漫已经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是有目共睹的。

动漫是通俗夸张的艺术手法, 也是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 动漫在电影发明时早已经诞生。经过百年来依然有青春依旧之感。动漫的表达是单纯和直接的, 好的动漫就像没有经过后续加工的美酒一样, 有着纯朴和返璞归真的艺术特色。不是吗?一个在大脑孕育的奇妙想法直接通过人的手就能在纸面上表达出来。以一种最短和最迅捷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动漫艺术家最纯真的内心世界。动漫为什么会吸引大众的眼球, 无疑可爱的造型和夸张的效果是个特点, 我认为最大之处还在于抓住人类的幻想和梦想情结。人们在这种情节中找到了一个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心灵上的寄托, 了解了这些, 我们再看看广告艺术, 生活在繁杂城市的人们需要什么广告?往往最好的广告不是靠名人来表现, 吆喝式的广告早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烦杂的社会不缺少喧闹, 我们就像在沙漠中行走需要看到的是绿洲, 在狂暴的大海中想要一片宁静的陆地。所以现在社会的广告需要质朴醇厚和有着反映人内心世界需求的东西来表现。这是一种广告思路, 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之处。要探讨的话, 还是来研究一下我们在动漫中感受到的一个特色, 那就是——童心。我们在动漫中能看到的夸张造型和场景、奇思妙想的故事无不与童心有关。童心是人类最单纯的世界, 也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心灵财富, 更是大众心灵世界的宝贵净土。往往看到孩子们处事方式和幼稚的提问, 我们会报以开心的微笑, 孩子们看的世界与我们大人是不同的, 童心是我们最开始的世界观, 童年时的理想和幻想往往是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怪想。人就是如此有幻想和理想才能为我们以后带来动力, 这种理想无论实现与否都能让我们感叹。大众在感受艺术作品时也是如此, 往往被一件艺术作品中的某个部分触动而使艺术作品得到自己的肯定。《蒙娜丽莎的微笑》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她那自然的微笑, 我们看到了纯净的女性形象和艺术家的内心。所以艺术家要保持一颗童心创作出纯净质朴的作品往往能扩大创作思路, 以一颗纯净的心灵来观察世界、感受世界, 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

以纯净的童心来创作广告要考虑些什么?首先我们不能单纯的以为用童心来创作广告, 是创作给孩子们来看的, 这是个误解, 文中前面说过, 孩子的童心是用来让我们观察的, 大人也有童心, 那是用来回味和反思的, 所以观察生活中获得的点点滴滴, 也许自己的孩子就能启发创作思维, 反思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丝纯净幻想, 可以给我们带来创作冲动。难道在一个没有任何阻拦的思维世界里, 我们还不能大胆创作和思考吗?我们完全可以在思维的世界里, 把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幻想和理想在创作中表现出来。这不是种很有趣的事情吗?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唤醒自己的心灵, 整理好自己的思绪, 任思维飞扬吧。

除此之外广告无疑就是以吸引大众目光来作为目的, 好的广告应该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广告创作中要有别人不敢想的, 也要有大众都想过的。创作中要有别人不敢想的意思是指:一般人想不到的表达方式和内容, 或者认为完全不符合现实的思维。也要有大众都想过的意思是指:人们曾经都有过这样想法, 比如想像鸟一样飞翔, 像鱼一样畅游, 但是这些幻想后来被现实的世界无情的磨损掉了。曾经看到过一个国外的人寿保险广告, 广告是以一栋大楼的墙体为载体, 楼顶画面是画了几桶彩色油漆, 画中一桶倾倒了, 彩色的油漆顺着画面流淌到墙体上, 色彩并溅到了楼下的彩色操场上。广告语是“人生也有意外的时候”。从这个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特色, 一是以童心四溢的色彩和庞大的画面抓住大众的眼球, 满足了人们对世界多彩的幻想;二是倾倒的油漆以童趣的涂鸦方式表达了广告的主题。这就是一个创作思维的突破, 因为我们都幻想过用色彩涂鸦来装饰每一栋房子, 把自己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所以抓住人们内心世界都曾有过的梦想来表达广告目的很重要。而这种都曾经有过的共同性必然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目, 并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而使广告达到需要的效应。这也是我们在动漫文化这种现象所启发到的。

无论是利用动漫本身内容来创作广告, 还是利用动漫文化的特色来开拓创作思路, 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告创作的本质, 就是抓住大众能产生共鸣的那部分感受, 要了解和理解这些感觉, 我们必须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并抓住内心世界的一丝萌动。

摘要:动漫与广告同样是人们身边的视觉传达方式, 同样是经济社会的衍生, 广告和动漫也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都曾经有过的共同性必然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目, 并产生心灵的共鸣。无论是利用动漫本身内容来创作广告, 还是利用动漫文化的特色来开拓创作思路, 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告创作的本质, 就是抓住大众能产生共鸣的那部分感受, 从而使广告达到需要的效应。

关键词:动漫,广告

参考文献

[1] 朱明建, 周艳, 张苇.动画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 9.

[2] 徐铮.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后期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5.

[3] (日) 尾泽直志.卡通漫画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9.

跨文化广告范文第3篇

对于广告的文化特点的考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此,笔者仅以电视广告为例,对其表现出的文化特点作探讨。

一、传播观念和文化特征成为电视广告的意识土壤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同时还传播了生活模式和消费文化,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大众的文化心理。

普通百姓在消费行为中,既不主张过于超前消费、过于标新立异,但也不要落后,达到与相应环境的和谐统一。物品的使用也是精打细算,既要达到目的,也崇尚节俭。广告顺应这种大众消费心理表现是既强调潮流、时尚、功能,同时也宣扬商品的耐用、实惠等等。如雕牌洗衣粉,上世纪90年代末瞄准城市中档洗衣粉市场的空缺,一则“只选对的,不买贵的”广告,正迎合了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心理。广告回避了当时众多洗衣粉广告的功能性宣传,反复用“我要雕牌”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暗示雕牌的实用价值和实惠价格,一时间家喻户晓。再如大宝SOD蜜,大家最熟悉的都是那句“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词,大宝产品定位中低档消费市场,以分量足、实惠,最优的性价比为竞争优势,物美价廉。又如一些中低档的品牌,红豆衬衫,李宁运动服、双星鞋等。产品质量的印象并不如高档品牌,但给消费者“实惠”、“物有所值”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消费印象。

中国电视广告历经几十年的流变。在大多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广告制造的是消费,生长的是快感,诉诸的是感性,甚至制造了一个消费乌托邦。质朴的或华丽的、简洁的或精致的,音像符号以及整个结构所体现的,除了商业性本身,还有它制造的某种社会性的消费观和文化氛围。

这一变化,同其它社会现象或变化一样,体现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行为取向所构成的文化心态。在这一过程,我们分明看到了电视广告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

工业文明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社会重心由生产转化为消费,“服务”成为这个社会最主要的工作,消费活动成为人们意向活动的主观特点,体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取向,不仅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反映,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导向。这种大众文化,引起的最直接问题即是高雅文化与媚俗文化融合中的更新问题,或艺术趣味的严肃性上做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广告担当的是被商品化了的角色,它尽力表演着世俗社会。从最初的告白式的广告,到广告与艺术的结合,到品牌理念的提升,凡此种种,事实上昭示着这样一种概念,即艺术品质与消费文明达成谅解,市场、艺术与消费者握手言欢。这一时期的电视广告,也因此呈现出了一些共同特点。

二、电视广告构筑的“文化空间”

较之于上个世纪 的保守风格,21世纪电视广告显得轻装上阵,任性而为,姿睢无忌,天马行空。这种充满活力的表现证明了广告是商品意识、艺术魅力和大众文化三者结合的最佳表征。在这样的表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

在电视广告作品中不难发现,它的文化表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它往往制造的是煽情的、声张的感官刺激,显示浮华、喧闹或平庸,以此制造生活的幻像,轰滥式的创作使即便有批判能力的消费者也难免不受影响,它将理想化了的、虚荣的、充满希望的人生浓缩在一幅幅画格中,甚至创造了乌托邦的极致。

1.显现于作品中的大量符号往往体现的最直接概念就是“时尚”。

广告成为大众文化形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打动着受众、支配着其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倡导时尚,换句话说,作为大众文化的广告,主要体现为时尚文化,追求商品时尚化,导致大众购买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以大众传媒方式传播,迅速制造时尚,与时尚结合在一起的广告有一种人格化倾向,对广大消费者具有人格的影响力。都市、时装、信用卡,各种引领时代潮流的“物质”占领着人们的视野。即使是在一些追求质朴的作品中,也往往隐含着对“都市”的心理眺望。人们被暗示对一切社会新潮表示臣服和膜拜;让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潮流的裹挟下目不暇接;当“时尚”与“个性”嫁接或兑换的时候,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事实上已被“公共化”了。

2.电视广告创意中的突出特点是提供了一个“社会范式”。例如,在大多数广告中,我们能看到“英雄形象”的感召。在这一点上,平面与电视共同构成了某种社会情景,出现在画面上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性别环境似乎都构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期待——男性话语中心和与之相关的女性行为的微妙歧视。在大多数作品中,男性往往扮演了事业成功者,家庭的成功者甚至性格的成功者,女性则通常扮演了“贤妻良母”或“现代花瓶”的角色。这种独特的社会期待之所以成为一种可能,就是在于它成功地对受众产生了暗示、感染。这种形象示范方式的广告,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要求:消费社会的个性领导者与传统和解者的统一角色。

3.在电视广告中,另一个突出的表象是对大众趣味的媚俗化迎合。

这突出体现于性诉求广告。目前,出现在电视上的性诉求广告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用性的元素来表现非性的题材,增强冲击力;二是用隐晦雅致的手法表现与“性”或相关敏感的题材,削减刺激,避免受众的不快。

这些性诉求广告,反映了广告处于发展阶段的一种局限性。也是广告表现发展进程中的痛苦洗礼。广告表现媚俗化的现象,必须随着受众成熟和健康意趣的强化逐渐减弱。

大众文化创造的消费观和文化氛围,必然在引领社会的同时也会与社会业已形成的既有价值观和文化心理产生冲突。这使得电视广告作品中大量充斥着含混不清的或者异端的东西。事实上,这又使得电视广告总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大众接受还是拒绝的判决。

在这期间,对传统美学价值的质疑和批判,新的价值标准的找寻,以及重新的回归自然,充分展示着电视广告因其本质的特殊性而形成对大众文化的特殊感应,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尚文化范式。

三、对“健康”道路的选择

消费者的需求构成了电视广告创意的目标。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回归到对人性的关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充实,对“健康广告”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这为电视广告的创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上,值得期望的生存可能和成长空间应该是,真诚地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经验,倡导并弘扬积极价值观的“健康广告”。这样的广告是对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我们所经历的人生的一种挚爱,它将连通我们对现实的体验,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诚守望人生,与观众对话。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规范依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消费者的意识核心依然是较为传统的。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导致东方审美心理依然是崇尚和谐,崇尚“天人合一”,崇尚“大同”,受众的思维方式依然是集体化的,较西方“知在个体”的个性化、反叛化的创作作品而言,中国消费者显然依然重视社会的规范和共性,以及由此体现的“和谐”态度。

另一方面,整个中国消费者市场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是,各种消费群体有共生情,消费价值选择也是错综复杂的。广告的泛滥使得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忽略甚至反抗广告。客观上,人们形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电视广告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应该更加了解不同时尚背景下的新的审美和视觉要求。广告好的内容应加上某种独特的形式,而广告好的形式也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真正能打动人内心情感的是那些潜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相通的情感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公益广告、品牌广告,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文化产品,都以其丰富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简洁明快的语言吸引着电视机前的观众。

毫无疑问,真正的意识交流,是建立在精神文化的深层交流的基础上。随着广告市场的逐渐规范,随着传播观念的逐渐成熟,随着受众的文化健康道路的选择,电视广告最终在整个社会肌体中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当代广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信息,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形态与思想观念,广告中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性格以及社会价值观,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全景。事实上,每一则脍炙人口的广告莫不融入了人类的基本情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善于利用并加以弘扬,以更好地发挥和提高广告的社会功能。

(武汉大学)

跨文化广告范文第4篇

随着校园的不断社会化,随意走进任何一个大学校园,你会发现,校园广告正在我们周围蔓延:招聘广告林立、商品广告四起、促销活动不断、赞助广告此起彼伏……每年新生入学时,是在印有商品名称的活动广告凉亭下办理各种入学手续,各个电信运营商的广告宣传更是充斥其中。

一、校园广告的表现类型

传单。传单是大学校园里比较流行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经常可以看到有大学生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发一些关于招生方面的传单等。据调查显示:72.3%的同学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传单代价低廉,比较适宜在人数众多的聚集地分发;由于传单易于制作和派发,在大学生中广告效果也比较明显,所以很多广告主比较青睐传单。

海报。海报也是大学校园广告宣传的一种常见形式,常见的以海报形式传播的广告主要是招聘广告、培训广告、宣传产品广告等等。拿培训广告来说,这类广告符合了大学生渴望提高自我价值的愿望,比较容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目前各种培训广告在大学校园里有相当广泛的市场,是获得回报率较高的一种校园广告形式。

横幅广告。在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横幅:“感谢‘动感地带’对体育学院足球比赛的赞助”、“‘摩托罗拉杯’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户外运动挑战赛”等等。这些横幅广告既扩大了广告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而且其成本低廉。因此,横幅广告也是商家比较青睐的校园广告之一。

现场促销。有调查显示,52.4%的同学经常看见的校园广告形式是现场促销活动。这是唯一的一种集广告产品、广告受众、广告宣传于一地一时的广告宣传形式。

其他形式。其他的广告形式也是很多见的,比如说赠品派送、化妆品试用、POP广告、直邮广告、活动赞助、校园网络广告……这些广告形式在校园中已是屡见不鲜。

二、校园广告的兴盛缘由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校园广告的受众群主要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所以对待事物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待新事物可能持比较开放的欢迎态度,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极端排斥的态度。处于这个群体中的大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⒈个性自我。处在18岁—23岁年龄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自我,追求人格独立,他们希望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表现自我。他们喜欢个性十足的、适合自己的商品,通常把所购买的商品同个人兴趣、自我外在表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对这些商品的消费来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他们的消费观念是“突出个性、不随大流、不大众化”,这就为一些时尚和个性商品的广告主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契机。

⒉冲动多于理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思想感情等还都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客观的生活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的消费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冲动多于理智的。他们会依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凭借自己的直觉去选择商品,因而往往会忽略商品对于自己的必要性。品牌无疑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首选追求,另外,造型、颜色、款式都会成为他们冲动购买的刺激性因素。广告研究表明:冲动型的消费者比理智型的消费者更容易受广告信息的影响。校园广告受众群的理智性比较薄弱,较容易受广告刺激而采取消费行为,这也是致使校园广告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⒊高素质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又有较好的文化修养,他们比较容易理解校园广告存在的合理性和其价值,对各种各样的广告活动的抵触情绪较少。同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力较强,这就使得大学校园里的广告宣传活动较其他地方更频繁一些,广告效果明显,因此受到了广告主的较高认同。

⒋高同质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相近的心理需求,他们大都乐意接受新信息、追求新事物、尝试新体验是具有很强消费潜力的群体。这种高同质性可以使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在校园投放广告,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佳的广告效果。

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校园广告受众群的特点决定了其消费是多元化和感性的,这就促使广告主力图使校园广告更加多姿多彩,以适应受众群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促进了校园广告多元化的兴盛局面。

(二)从广告主角度分析

⒈校园广告的广告主类型。校园广告的广告主主要是一些直接针对大学生的产品和品牌的商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通讯类: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运动类:如李宁、耐克等品牌的运动服装;洗护用品类:如丁家宜、飘柔等,电子类:如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各类广告主都选择在校园里投放各种形式的广告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⒉广告主投放校园广告的动机分析。在校园投放广告,本身的代价少、风险小、回报高,这就使得广大校园广告主热衷于投资校园广告。校园广告易于操作,即时反应的效果明显,短时促销效果明显;通过对校园活动的赞助,可以很好地扩大广告主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广告主意图将大学生培养成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使自己的品牌成为他们所熟悉的产品。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具有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时,仍然使用本品牌的产品,为广告主带来长远的利益。

三、大学校园广告发展的对策

(一)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大学校园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商家传播广告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有人认为大学校园是广告传播的新媒介。与此同时,一些情色广告等不良广告信息也侵入校园,败坏了校园的风气。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园广告资源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从根本上杜绝那些与校园文化相悖的不良广告信息进入校园。

⒈从源头杜绝不良广告。对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的传单广告、海报等,要从根本上加以杜绝。采用专人监督,以防止这些不良广告侵入校园。

⒉监督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要设置最基本的监督方式督促其传播良性广告文化。一旦发现某些广告对同学们造成不良影响,要坚决地将其清除出大学校园。

⒊开展广告素养教育。校方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广告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广告,合理利用广告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学校和学生要建立起共同维护校园广告健康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对校园广告的合理开发。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联系的一个渠道,也是广告业纵深发展的产物。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校园广告,可以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生活。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校园平面媒体对广告的利用。校园平面媒体最为常见的就是校园报纸和杂志。校园报纸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担负着传播校园信息、宣传学校政策、反映学生生活的职责。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资金问题,使得校园报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版面设计上都缺乏吸引力,制作质量也普遍不高。因此,校园报纸的市场很小,影响力也不是很高。但是,如果积极地开发广告业务,以拓展筹资渠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资金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创新校园报纸版面,刊登更多同学们关心和关注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品位,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校园杂志也是如此。杂志的普遍造价比报纸要高得多,正因如此,很多校园杂志的销路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引进广告业务,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改进杂志的制作水平,降低其销售价格,扩大其影响力。但是要注意的是:校园平面媒体所承揽的广告业务,一定要与媒体自身的风格或是与大学生的风格相适应,不能为经济利益而抛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⒉校园广播对广告的利用。校园广播是高校都有的传播媒体之一。校园广播在影响同学们生活方面作用显著。大学生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常受到它所传播的信息的影响。引进广告业务,可以丰富校园广播的内容,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

⒊校园活动对广告的利用。大学生的校园活动是比较丰富的,学院的运动会、迎新晚会、校园歌手大赛、诚信征文、辩论大赛等等层出不穷。很多校园活动的负责人已经懂得应该怎样合理的运用广告来为活动解决一定的资金问题,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云南白药’预祝文学院运动会圆满成功”,“‘动感地带’首届特色团日周”等类似的商家冠名的活动,这些都是合理运用广告资源的成功例子。甚至有些社团会将自己活动的冠名权卖给外界的公司,建立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总之,要使自己的活动更受欢迎,并且不用为资金问题发愁,寻找广告合作伙伴无疑是解决方式之一。

⒋校园设施对广告的利用。校园的很多设施都可以成为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使用权可以出让,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校园食堂中的桌椅上可以印制符合食堂氛围的广告,比如饮料、矿泉水广告等。校园的读报亭、信息发布窗口等都有一定的广告价值可以开发。总之,大学校园可以合理利用广告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大学校园广告的健康发展,要始终围绕着“服务校园,有益学生身心”原则来进行,在这个原则之下,对广告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校园广告的监督和管理就相当必要和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孟庆梅:《校园广告:无法回避的风景》,《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

[2]佘世红、张晓静:《大学校园广告的现在进行时》,《广告大观》,2006年第2期

[3]黄雨:《校园文化畸形商业化现象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4]李忠:《高校广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叶青:《象牙塔里的广告热》,《青年探索》,1995年第2期

(作者李艳艳单位: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屈雅利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跨文化广告范文第5篇

摘要:从传播方式上看,智库和媒体均为智慧高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都在影响政府决策和引领舆论导向。互联网时代,智库服务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投身新媒体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选项。本文以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为研究原点,重点论述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加快打造现代新型政务智库和商业智库,并借助智库服务、智慧营销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智库服务;传统媒体;转型;选择

当前,不仅是新兴媒体,就连传统媒体自身唱衰纸媒的声浪也日益高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迫在眉睫。然而,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就是拥抱新媒体、投身新媒体。其实不然,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不只是“传统媒体+互联网”或“互联网+传统媒体”这一个选项。换言之,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唯一选项。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既要守住已有的优势,也要不断创造新的优势。传统媒体当前面临的困境不在于没有创造新的优势,而在于没有守住已有的优势。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了解和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

企业界有一句经典名言: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如今看来,这句话对传媒界依然适用。只有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引导客户的需求,并能创造出新的客户需求。

面临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和纸媒广告的持续下滑,作为报业传媒集团的经营管理者,我们时刻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离客户需求还有多远?

客户需求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标,也是助推报业传媒集团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甚至可以说,思考“我们离客户需求还有多远”的问题,在本质上也是思考“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我们离客户的需求有多远,既取决于我们服务客户能力的提升,也取决于我们服务客户理念的创新。

加快推进报业传媒集团转型升级,不仅是要做到“多平台并进、多业态并举、多元化并重”,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一”:

一、坚定一个目标:打造品牌策划与整合传播一站式服务商

现代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需求是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的。虽然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对硬广的需求疲软,但对创意、策划的需求很迫切、很旺盛。顺应现代客户需求迫切需要报业传媒集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变卖版面为卖思想、从卖资源为卖服务,着力打造品牌策划与整合传播一站式服务商。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信息发布商向整合传播商转变,从广告推销商向品牌策划商转变,从平台搭建商向实体运营商转变。

真正的品牌,不仅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更要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不仅要让品牌投资者赚钱,更要让品牌投资者值钱;不仅要让合作伙伴有合作的信心,更要让合作伙伴有合作的信念。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传媒集团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为员工提供增值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升值空间。

基于此,自2014年9月起,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率先把广告信息部整合升级为品牌传播中心,专门成立品牌策划事业部,全方位革新经营观念和服务理念,坚持以策划引领媒体经营,以合作创新媒体经营,变卖版面、卖资源为卖思想、卖服务,大胆提出“打造品牌策划与整合传播一站式服务商”的转型理念,构建创意、策划、传播、活动、营销、智库于一体的大策划、大营销服务体系,努力提供最精准、最优质、最智慧的产品和服务,赢得行业内一片点赞。该中心组织策划的《襄阳日报创刊65周年特刊》《向全市人民报告,晒晒整改成绩单》《居者有其屋》《2014年襄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加油汉江品牌大讲堂》等活动和专刊,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并为集团创收近千万元,不仅有效缓解了广告经营压力,还增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二、坚持一个路径:做智库服务的引领者,做智慧营销的创新者

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现代智库机构之所以受到各界的尊崇,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够把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信息反馈、问题诊断、未来预测等智慧服务或优化方案,并成为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时代,智库与媒体正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现代新型智库,已不是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企业研究机构、民间研究组织的专利,传媒集团也可以勇当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思想引领、科学决策的智囊团,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政务智库和商业智库,做智库服务的引领者。

新媒体可以实现智慧传播,但不一定能实现传播智慧。而传统媒体的原始基因就是为受众提供高品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和智慧文化。长期以来,报业传媒集团不仅具有公信力强、形态多样的全媒体发布平台,还培养了一大批始终坚持“为研究而商业,却不为商业而研究”职业操守的名记者、名编辑、名策划,并培育了一大批实力强、品位高、前景好的优质客户,为智库服务塑造了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机制优势。

提供智库服务,离不开智慧营销。智慧营销是以文化为引领,以智能为手段,将智慧因素注入整个营销过程来实现消费者价值的增值和升华,从而实现文化营销与智能营销的深度融合。智慧营销突出人本理念、技术支撑,是关系营销、市场营销、文化营销的升级版,也是智库服务的重要载体。

实践表明,媒体只是报业传媒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唯一支撑。报业传媒集团的运营必须跳出媒体看媒体、跳出媒体干媒体。比如,一些优秀的策划公司、公关公司纷纷推出媒体事业部、商业事业部、政务事业部、项目事业部等新型组织架构体系,无疑就是对传媒媒体经营模式的颠覆。这种组织架构体系不仅是把媒体资源充分整合其中,也是对打造政务智库和商业智库的新型商业模式孜孜以求。

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新襄阳》杂志,通过组建襄阳智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实体运作,努力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提供智库服务,已成功助推保康县尧治河村晋升国家4A景区,玉皇剑茶叶品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结合当前实际和未来趋势,报业传媒集团转型发展的最便捷路径就是:变媒体经营为经营媒体,变智慧传播为传播智慧,创新智慧营销新模式,提供智库服务新思维,加快打造现代新型政务智库和商业智库。

三、坚守一个梦想:智库服务产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智库服务产业的发展,核心在品牌。成功的品牌有五大鲜明特征:无人企及的创造力;打破常规的引爆力;博取顾客的诱惑力;永不言败的意志力;自建蓝海的盈利力。报业传媒集团的智库服务品牌塑造必须基于以上五个特征作出战略谋划。

当前,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只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也不只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亦不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服务产业是延伸和拓展传媒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报业传媒集团若想实现逆势崛起和快速复兴,就必须与时代同步,与创新同行,聚天下资源为集团所用,纳八方人才助集团发展,积极投身智库服务产业,大胆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其总体思路是:集团化布局,变媒体企业为产业集团;产业链运营,变服务企业为服务产业;开放型合作,变整合资源为创造资源;闭环式管理,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

2013年起,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对创建于1949年9月10日的襄阳鑫汉江印务公司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原地改造升级为襄阳智慧文化创意园和汉江广告产业园,打造襄阳乃至汉江流域的智库服务产业高地,不仅让连续亏损12年之久的传统印刷企业实现扭亏为盈,还成功争取到湖北省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实现从工业企业到文化企业的华丽转身。如今,该园区已成为襄阳文化产业改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正在实现从生产文化产品到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智慧产业园区的转型跨越。

这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发展文化产业,内容是第一生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敬业可以让报人赢得认可,专业可以让报人实现优秀,职业可以让报人走向卓越。报业传媒集团工作人员要时刻秉承“敬业成就专业、专业成就职业、职业成就事业”的精神品质,努力从优秀走向卓越,勇当智库服务的引领者、智慧营销的创新者和智慧产业的推动者,将转型发展事业的航船驶向远方。

上一篇:社区护理学下一篇:蒙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