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

2023-09-16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的营销策略与其房产购买息息相关,从客户的消费心理入手,可以有效地为营销策略指出鲜明的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客户消费心理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房地产营销策略与客户消费心理的相互影响作用,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结合客户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制定

【关键词】客户;消费心理;房地产;营销策略;制定

一、影响客户消费心理的因素

1.环境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起居的追求也在向更高品质的环境靠拢。优质的生活环境是消费者在购买房地产时要着重考虑的要素。绿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下人们的交通生活和食品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人们青睐于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购房的环境、格局也体现出不同的需求,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房屋环境通常是两室三厅和四室两厅等等。

2.交通便利。

交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人们出行着重要考虑的因素,交通之间关系到人的交往活动,在人们的生活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来说,市区内交通虽然便利,但是也存在着拥挤的情况,郊区虽然交通缺乏,但是整体来看,环境舒适,适宜居住。所以,不同的消费心理也会构成不同的购房需求。

3.配套设施。

当下,由于人们越来越向往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小区内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也成为了人们购房时会考虑的问题。小区里的物业服务管理质量,也受到了客户的重视。主要的配套设施包括,运动设施、安全服务管理体系,以及是否能够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需求等等。

4.交易价格。

价格是影响客户消费时的重要条件,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性价比最高的房子。所以,在购买房子时,消费者往往是货比三家,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选择有较多优惠且折扣较大的房子。购房时的付款方式也会因为消费者的购房心理而变动。

二、房地产营销策略与客户消费心理的相互影响

1.消费动机与营销策略。

动机是所有个体活动的开端,也是趋势个体向某个目标前进的内部作用力。动机可以分为很多种,各种动机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应用也都带着各自的特色。例如,在装修房子时,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成本、精力和时间,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从动机上就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所以,在购房上,如果求便心理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他们在购房时往往对房价并不是特别敏感,所以开发商可以制作一些精装房,基本完成室内的装修,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家居稍作改动即可。在社会中也不乏求异和求贵心理,房地产可以根据这种心理开发一些高档住宅区,洋房、别墅等等,以满足消费者享受贵族生活的需求。如果消费者购房只是出于家庭居住的需求,那么营销的重点应放在物业、环境设计、户型设计以及空间设计这几个方面,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支持。如果是为了投资,那么针对这种客户在宣传时可以突出区位的优势,增强区位的潜力价值。

2.感觉与营销策略。

感觉具体是指人脑活动作用于感官,并且形成对个别属性的反应。当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脑时,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就会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作用于鼻子,产生嗅觉,作用于耳朵产生听觉,客户的消费心理会作用于他们的感觉。

强烈的刺激或者变化会对人们的感觉能力造成重要影响,通常在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之间进行衡量。绝对阈限是衡量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如果房价定的过高,难免会让消费者认为不值这个价,如果房价定得过低,那么也会让消费者感到不安,是否房子的质量或者后续的手续会出现一些审批限定等问题呢?所以,房地产的房价应该放在一个合理、适度的位置上。差别阈限,指的是个体感受的最小变动量。一般刺激变化量高于10%时,就会让消费者很明显地察觉到其中的变化,这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也是一项需要考量的因素。例如为了开发一些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住房,开发商会在消费者未察觉的范围内降低建材的成本,空置房屋构建的成本,并降低房价,和同行相比,它就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房价的升降幅度消费者也会有一个明显的感知,所以房地产的营销策略需要进一步结合消费者的感知因素调整自身的方案。

人们接触外界信息最多的情况是通过视觉。所以,产品能否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十分重要,也是影响消费者购房、买房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在这方面的营销主要是通过售楼处、样板房、人造景观、LOGO设计等问题,保持形象和品牌的统一性,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时,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进一步激发消费者购买房产的欲望。

3.知觉与营销策略。

知觉建立于人的感觉之上,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消费者在购买房产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准确地判断房屋的质量以及物业的服务工作水平等内容,所以很容易有一种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可以被理解为知觉风险,房地产的市场营销者需要及时、灵敏地发现消费者的知觉风险,并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例如某公馆房地产项目,重点打造商住两用的房产,但是由于价格制定得较高,容易引发消费者的知觉风险。该房地产为了消除消费者对于功能、经济等风险的担忧,并更好地彰显房地产的定位,就邀请了知名女性刘嘉玲来开启奢装样板间,并打出了房地产的宣传标语,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所以,在这样的营銷策略下,利用这种诱导的方式,特意突出了房地产的销售的定位特点,有效地打消了购买者的顾虑。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结合客户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制定

企业的营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进而了解客户的需求,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导向。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通过增加销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样营销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差异化影响。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游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道路,生产中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原有的产品营销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所以,积极整合自身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制定产品策略。

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具体的营销导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房地产的经销手段,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感受到住房的优越性与性价比,与同等的房地产相比,有哪些更强的使用价值,这些都需要融入到营销方案当中。尽可能地契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规范营销策略。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地扎根于自己内心的,所以短时间很难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所以,具体的营销策略要结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激发消费者想要购买房产的欲望,进一步达到销售目的。

2.制定价格策略。

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新时期的居民消费特点、变动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对消费结构的考察、探索,这样更有助于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市场优化,正确处理供需关系。当下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价格是消费者决定购房与否的首选条件,同时也是房产销售中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它直接关乎到消费者愿意购买房产与否。当下,我国的房产销售,很多的价格策略都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的整体水平来制定的,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定位去制定价格。消费者希望房产有着越来越低的价格,且质量越来越好。在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时,需要结合消费者的价值心理,并结合整个房产项目的景观和位置,来制定价格体系,制定合理的价格控制标准,切实地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情感需求。

3.制定销售渠道策略。

通过评价、分析,有效地对房地产业的结构进行衡量,检验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对于市场调整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消费者的心理和具体的营销策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也影响到了具体房产销售的顺利与否。当地产行业需要制定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以此作为展开房地产销售工作的基础,如果房地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么就不用制定关于消费者的营销策略了。企业想要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扩大销售量,可以建立销售团队,完善房产的销售,对销售者的能力要求无需太高。如果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调整销售队伍,培养大量的房产促销人员,实现整体队伍的优化建设,保证房地产行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还要考虑到从众消费的心理。针对此用户,采用一对一的定制式服务不见得能够很好地展开交易。这是就需要组织一些大型活动,扩展营销渠道,给客户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短平快”的客户指定跟踪计划,在短时间内可以试着多次联系客户,起到一定的暗示和诱导作用。一些购房者往往愿意听取朋友和亲戚的意见,所以导购顾问可以先试着成为购房者的朋友,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具体来说,在和客户初次接触之后,可以从客户的工作和孩子入手,通过交流的方式逐渐和客户的生活相融入,然后邀请一些其亲戚、朋友参加销售的各类活动,通过周边人群的暗示和灌输,这样会间接地加大客户的购买几率。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房地产开发商,更需要的是好的营销工作,营销工作对于房地产的交易成功率有着重要影响,关乎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往往令人难以琢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的困难性。在具体的营销工作中,营销部门应该制定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特色的营销策略,制定契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营销策略,确保销售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思远. 市场营销策略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98-99.

[2]肖凡. 基于消费心理的房地产营销策略分析[J]. 科技与创新,2016,08:38.

[3]王雪飞. 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下商务语言的语用分析——以房地产广告语为例[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63-67.

[4]陳启阳,何佳,覃拼搏,覃放. 基于大数据及消费心理的互联网+房地产营销模式构建[J]. 商,2016,16:137.

[5]郑陈力. 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客户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22:238.

作者简介:

冯璐(1986.12-),女,汉族,籍贯:福建福州,本科学历,职务:营销策划,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向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今年了社会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房地产建设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我国房地产业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在不断下降,商品房销售也面临着沉重压力。对房企来说,房地产营销是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否。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考虑并制定营销策略,那么它营销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营销策略组合理论就非常适合我国房地产业的需要。本文将对4C营销策略理论进行梳理与探讨,寻找适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特点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房地产 4C营销 策略探讨

引言

我国房地产行业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在不断下降,商品房销售也面临着沉重压力。对房企来说,房地产营销是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否。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考虑并制定营销策略,那么它营销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营销策略组合理论就非常适合我国房地产业的需要。

一、4C策略内容

4C策略是20世纪的九十年代,由一些有着丰富营销经验的美国营销专家罗德朋和舒尔兹等人所提出的。4C策略将消费者作为新的需求导向进行研究,对于市场中营销要素进行重新制定,最终确定了消费者、便利、成本、沟通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市场营销中必须考虑的方面。4C策略的具体内容是顾客的满意度是营销活动的首要因素,所以为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要尽力地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并且充分考虑顾客进行购买活动时是否便利,当完成购买活动后还要加强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以充分保证顾客的体验。对以上内容概括而言就是在营销活动中通过更好地实现消费者、成本、便利性之间的沟通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最终实现成功的营销。以上便是4C策略的主要内容。

二、 4C营销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多数的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发展路上的黄金20年,其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尤为严重,传统的4P营销理论的应用使得消费者对商品的促销方式不在感兴趣,消费审美疲劳,于是营销学专家学者们根据时代大背景,提出4C的营销理论,以期顺应生产个性化、多样化的企业生产转变,随后众多学者提议4C营销理论应当完全取代传统过时的4P营销理论。在随后的4C营销理论的实际应用中,其遇到的质疑声不断,4C營销理论是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与企业成对立状态,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样使得企业所处地位陷入了被动,以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欲望为指导进行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而这往往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成矛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一味地去满足消费者将会导致自身的生产销售成本过高,这样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不可持续的。

三、房地产4C营销策略

3.1成本策略

我国商品房一方面空置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消费者需要因为价格而不能形成有效市场需求,这充分反映了房企在定价上的问题,以生产者为中心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容易将部分消费者拒绝于市场之外,导致房子有价无市。

首先,房企要突破传统定价方式的束缚。要对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进行细致考察,对消费者预期价格进行准确估计,在保质前提下努力控制成本,合理定价,才能实现快速销售的目的。

其次,正确认识和应用消费者成本,构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定价模型。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和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不只有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等因素,为了让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房企就要为消费者节省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3.2从行业特征出发分析

房地产4C营销理论的应用4C营销理论立足于满足消费者需求,与传统的4P营销理论相比更加适用于顾客至上的服务行业。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这导致不少企业开始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导致其多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甚至营销手段都越来越相似,同质化现象的加重迫使企业需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不断增加顾客的满意度,以此来脱颖而出,培养顾客的忠诚度。4C营销理论的重点即为指导企业如何运用好顾客这一十分重要的资源,与顾客进行及时的双向沟通。在多数的服务行业中,客户的忠诚度是非常低的,在当今的大数据、信息共享时代,企业做好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显得更有必要,同时维持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精准营销显得尤为重要。

3.3方便策略

购买商品房是一个复杂的消费行为,房企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方便的销售支持与服务。房企应做到:

第一,加强对销售等营销推广人员的培训。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员工的知识积累、信息掌握与服务态度等将直接决定消费者对项目的认知程度和态度,进而对其购买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建立更多销售网点,服务半径覆盖宽广。建立高覆盖的销售网与信息网,让消费者能够进行多次权衡与长时间考察。

第三,诚实守信,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翔实的物业资料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消费者进行对比与权衡,也可赢得消费者信任,真正提高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

第四,为消费者提供全程服务。房企服务质量越高,顾客满意度就越高,房企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最终也会得到顾客的价值回报。

3.4沟通策略

4C理论用沟通取代促销,强调企业应该重视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积极的互动方式适应顾客的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交易关系。在房产发展的黄金十年,各个房企对各种门户新闻网站、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但这样的沟通大多仍然停留在促销的层面,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论在产品的价格和内容上,房地产消费者都没有足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消费者只能在房产产品中被动地选择,在不断的被洗脑中相信“总有一套适合我”,但其个性需求实际并没有得到满足。针对这个痛点,房产定制模式开始初露端倪。

结语

各类新型开发运营方式并不仅仅依附于4C理论中某一个特点,它们还蕴含着很多其他营销理论中的关键要素。未来的房产营销将更加激烈和复杂,房产企业必须对市场保持充分的敏感,不断深化认知,调整产品,才能在竞争中摘得更多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杨晓梅.浅议如何制定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6期.

[2]李珊.房地产整合营销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1期.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影响

(一) 房地产项目宏观调控政策

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积极地主导作用, 而政府管理社会经济形势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的方式, 来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项目的价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和调控, 将会出现房地产价格过高, 进而影响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通过政策的引导方式, 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进行适当的干预。可以通过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等方式, 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 从而使房地产项目逐渐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控制房价的同时, 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二) 缓解房地产市场发展矛盾,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随着相关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房地产开发商也都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如果在房价出现过高的情况, 国家就会采取提高税收或者增加贷款利率等形式, 来控制开发商的销售, 从而逐渐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热度, 使其降低到正常的市场水平, 减少一些投机人员的行为, 从而起到稳定市场发展的作用。此时, 如果房地产项目想要增加利润,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就会采取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利润的上升, 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制定销售计划的时候, 就会将更多的优惠让利于顾客, 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增加房地产项目的销量, 维持自身经济发展。

(三) 促进房地产项目营销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由于市场需求较大, 同时开发商的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房价一直是居高不下, 市场竞争形式也十分严峻, 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味的提高销售价格, 导致房地产泡沫十分严重。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国家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就会制定相应的政策, 并且这些政策一经实施, 就会给房地产项目的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 传统的营销方式一般不能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要求, 这就需要房地产项目及时转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此过程中, 需要房地产企业深入研究和分析政策的趋势和导向, 从而针对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进而维持销售量, 保证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不出现下滑的情况, 也能保证房地产企业经济正常发展。

二、在政策调控下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转变的重要性

(一) 调整营销策略是促进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房地产项目销售情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就是说, 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就应该积极创新销售形式, 改变营销策略, 提高销售量。可以说, 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策略是否到位。但是实际的销售情况确是, 及时房地产企业制定了科学高效地营销策略, 但是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 政府为了控制市场经济发展, 就出台了一项或者一系列制度或者政策, 在政策的影响下, 之前制定的房地产营销策略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有些时候甚至会违反政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房地产企业就会积极调整营销对策, 将之前营销过程中不符合政策背景的方式去除掉, 然后创新营销途径。在全面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背景下, 保证企业能够销售出更多的房地产项目, 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 调整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是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保证

在众多的行业之中, 房地产企业是年利润较高的, 同时也是纳税额度较高的,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国家贡献着较多的财政收入, 在之前房地产市场充分发展的时期, 房地产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做出过十分巨大的贡献, 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即使是这样, 为了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平稳运行, 也不能任由房地产行业自由发展下去, 这样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 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结合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能产生抑制经济发展的效果, 否则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房地产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积极调整营销策略, 创新营销模式, 在原有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销售的影响力, 同时结合购房者的实际需要,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 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 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实现预期的销售目标。

三、基于房地产项目在政策调控下的营销策略

(一) 提高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 为营销奠定良好基础

对于绝大多数购房者来说, 住房都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刚性需求。同时, 作为不动产, 住房的使用时间也会相对较长, 因此房地产项目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实际的房地产项目发展过程中, 如果房地产的质量存在问题, 即使营销策略做得再好, 销售情况都不会十分理想, 同时, 即使销售出去的房屋, 也会存在一定的隐患, 这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在制定营销策略, 调整营销模式之前, 首先应该保证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质量, 这也是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房地产项目开发企业应该在建设施工过程中, 选择质量过关的材料, 坚决不能为了节约建设成本而偷工减料, 尤其是关键环节的材料, 质量一定要过关。另外, 在房地产项目施工过程中, 应该严格落实责任, 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是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意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这样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房地产企业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强化质量宣传, 并且在客户之中形成口碑效应, 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在消费者心目之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 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 提高房地产项目营销水平

在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 项目营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之前房地产企业营销环节出现问题,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业的营销人员, 不能及时了解和适应市场经济和政策发展变化。所以在政策调控下的房地产营销过程中, 企业应该对营销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具体来说, 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选择营销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 成立专门的营销部门, 同时扩充队伍实力。从事房地产项目营销的人员应该具备较好的营销专业知识, 同时又对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具有较强的政策敏感性, 能够及时根据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改变和完善营销措施, 这样才可以为房地产项目营销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 积极与其他销售企业进行积合作, 发挥联动作用, 提高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三) 结合市场发展需要, 提高房屋类型的多元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房屋类型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如果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还按照之前的方式进行房屋设计, 那么当前的消费者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也就是说, 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 在保证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使房屋类型多元化。比如说, 房地产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多开发一些小户型的住房, 或者经济适用房等, 这样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买到相应的户型。在这样的情况下, 营销策略制定也会更加容易, 同时销售量也会实现大幅度的提升。

(四)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对此,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应该在符合政策特点的情况下, 重视网络营销途径, 及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整体特点, 采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专业论坛等形式, 发布房地产项目的相关信息, 让消费者对房地产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房地产开盘的时候, 应该积极进行宣传造势, 尽量扩大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除此之外, 应该注重信息的更新, 不能将信息放在网上就置之不理, 而应该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优化, 包括企业近期的优惠活动等。在微信公众号、论坛上, 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及时关注消费者的留言, 对于其中的一些有用的意见和建议, 应该积极进行采纳。与网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对于网友提出的问题, 应该进行及时和耐心的解答。

(五) 精准定位目标客户, 提高营销效率

住房是人们的刚需,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住房的需求。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应该尽量扩大目标客户的群体, 这样采取的营销策略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 针对一些收入较低的群体, 可以开发一些低档住房, 然后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将价格作为主要的宣传中心, 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而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中产阶级, 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之上, 就应该多建设中高档住房, 迎合中产阶级的喜好。档次较高的住房一般都会建设在市区或者商业中心, 而价格相对较低的住房一般都会建设在城市近郊。房地产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应该首先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 然后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提高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政策的引导下, 房地产企业应该深入研究政策背景, 然后结合目标客户的实际要求,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提高营销策略的实效性, 促进房地产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因此近年来,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控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 房地产项目就应该结合政策导向, 积极调整营销策略,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保证市场增长率。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房地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政策调控下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政策调控,营销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莹莹, 李文君.房地产营销策划设计研究—以银杏家园项目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34) :3322.

[2] 李佳男, 高文杰, 白彦迪等.哈尔滨市滞销型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 2017 (8) :93-95.

[3] 张志强, 李莉丽, 郑家庆.基于非毛坯交房背景的VR技术促进住宅地产营销探索[J].中国房地产业, 2018 (36) :54-55.

[4] 苏煜婷, 杨毅, 易猛等.浅析二孩政策背景下徐州房地产营销策略改变[J].赤子 (上中旬) , 2017 (4) :162.

[5] 李维胜, 莫静玲.房地产精准营销沙漏模型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9) :31-35.

[6] 任振中, 姚文.基于全民经纪人模式的房地产移动营销平台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 2018 (2) :110-111+114.

[7] 鲁罗兰, 张庆武.互联网背景下4Cs理论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23) :85-86.

[8] 邬爱珍.浅议房地产企业营销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A房产公司营销舞弊案例的分析[J].财经界, 2018 (27) :27-28.

[9] 孙婷婷.房地产营销策划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9) :3411.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4篇

2、论营销策略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3、基于WebGIS的房地产营销网站设计方案

4、房地产营销审计高风险领域及案例研究

5、浅析房地产营销策划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6、浅析微信营销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优劣势

7、几种房地产营销组合模式浅析

8、消费心理与房地产营销策略的互动机制研究

9、万科养老型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

10、定制营销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11、互联网下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分析

12、互联网时代下房地产营销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13、微博营销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

14、2014年度中国房地产营销创新事件入围榜单

15、浅谈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

16、安钢金信房地产营销管理制度浅析

17、网络经济环境构建下房地产营销策略分析

18、浅谈房地产营销的品牌策略

19、浅析房地产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论新形势下房地产营销创新

21、看活动营销如何突破房地产市场低迷形势

22、消费者导向体验式房地产营销可行性

23、传统房地产营销面临的“危”与“机”

24、浅论如何运用文化习俗来策划房地产营销

25、“非传统”房地产营销

26、基于“互联网+”的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探讨

27、房地产营销转型之金融价值

28、房地产营销应引入绿色营销理念

29、试论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

30、论房地产营销视角下的住宅建筑设计

31、体验营销在房地产销售中的实践探索

32、浅谈房地产营销中的广告宣传

33、浅谈体验营销在房地产中的运用

34、解码财商:破解房地产营销诡计

35、浅谈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营销策略

36、重庆仙女山旅游度假房地产营销策略探析

37、移动互联网时代房地产营销新趋势探讨

38、4G时代的房地产营销趋势

39、后疫情时代住宅房地产营销策略优化整合

40、易居中国的房地产营销创新

41、浅谈大数据在房地产营销中的应用

42、大数据时代的房地产营销创新体系研究

43、“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营销的发展研究

44、房地产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之道

45、浅析房地产营销问题与应对措施

46、创新房地产营销模式研究

47、浅谈房地产营销中市场细分

48、基于混年级培养的房地产营销顶岗实习的教学思考与改革

49、浅析我国房地产营销和战略管理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下的营销现状,进而提出强化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营销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被不断地应用,导致市场竞争压力不断提高,因此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模式单一等问题。同时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1.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1.1营销理念比较落后

互联网时代下,营销理念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营销发展目标,而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理念过于传统。以部分早期的中小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对互联网技术优势认知不够全面,同时商业思维跟不上时代的变更,过于依赖自身的商业经驗。这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商业发展的趋势没有清晰认识,也没有跟随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与更新自身知识库,致使无法及时应对营销理念做出转变,导致企业不但要面对较为严峻的挑战,还使企业发展过于缓慢,出现业绩下滑严重等情况。其次,中小企业对市场上出现的先进的营销理念理解过于片面,导致企业营销理念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力比较有限,缺少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同时中小企业在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时,并没有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而无法对市场进行有效地拓展。

1.2网络营销模式单一,信息化营销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中小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互联网营销,但采用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依旧过于单一,未与传统营销模式相结合,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理念依旧以传统营销为重点 [1]。少数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对其他企业营销模式进行模仿,没有根据企业内部发展情况与企业特色对营销模式创新。除此之外,部分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模式运用过于片面,没有对互联网信息化特点进行充分利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对客户需求与反馈意见进行了解、收集,从而将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提取出来,未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对企业营销方向进行调整。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营销方面依旧存在信息化运用滞后的情况。

2.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建议

2.1推行创新型市场营销理念

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存在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营销模式消息传播缓慢、客户选择产品范围比较小。然而,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的商品信息进行了解,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因此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营销模式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与多样化。因此,企业应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开发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针对性比较强的市场营销模式,实现营销目的。当前,企业营销行为已经不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企业商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展示自身产品,进行网络销售,为消费者打开网络商店平台,并在网上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2.2互联网营销模式多样化发展

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能够了解消费者需求,加强了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力度,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2]。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互联网营销模式进行调整,并选择符合发展的营销形式,例如数字媒体营销、网络营销、手机客户端营销等。与此同时结合公众宣传、打造口碑、大数据营销等方式,将营销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3加强客户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互联网营销的双向营销特点突破了传统营销在平台上的局限性,提高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企业与客户可以在互联网营销平台上进行全方面接触与互动,使客户体验感更加真实,甚至可引导用户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推广等项目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对营销模式进行整合,进而加强企业宣传力度,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增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增强客户的亲切感。

2.4开展互联网与传统结合的市场营销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对营销传播途径与营销平台进行优化整合,进而达到全面化、立体化的营销传播。互联网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更方便与客户之间互动,进行信息交流。但传统营销在企业营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不能忽略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势,在实际营销中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将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对各种营销渠道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共同发展的营销效果,加强互联网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企业与产品宣传推广更加全面化,将整合营销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不仅更新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在面临巨大的机遇的同时在营销竞争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新环境,企业应对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营销策略加以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完成企业营销目标。同时,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互联网营销策略来应对市场上的挑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明玉兰.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规划[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3):117.

[2]道仁图雅.基于互联网经济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大众投资指南,2017(08):110.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事关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连接城乡、走向国际、综合发展、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大型金融集团”的成败。因此,研究探讨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蓝海”战略 农行转型 体制机制创新

About “‘blue sea’ strategy and agricultural bank reforming” ponders

Jia Hongjie

1.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的时代背景

1.1 实施“蓝海”战略是实现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自立的基础。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三农”问题,历朝历代都被视为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更是把“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先后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出台了一号文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注入了巨大活力。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仍有近60%生活在农村,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县域经济是撑起中国农村经济的脊梁,它是上联国计、下系民生的重要关节。正是基于这一实际国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把“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雾举措。农业银行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既要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要满足其固有的特征和活动规律的要求。农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是其执行党和国家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保障。

1.2 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事关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连接城乡、走向国际、综合发展、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大型金融集团”的成败。当前,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新兴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和外币之间产品和市场通道的打开,需要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本外币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大型优质企业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性逐步减弱,流动性过剩、利差收入空间缩小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客观需要商业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中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种种事实有力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营环境快速变化的新形势。这就要求农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认识,变革传统经营管理观念,加速实施“蓝海”战略与推进经营管理战略转型,特别是要将这种理念实实在在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加速实施“蓝海”战略与推进经营管理战略转型,其根本要求是,在业务发展方式上要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要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单一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培育差异化竞争转变,始终将调整资产结构和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作为全行业务经营的着力点,不断调整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优化全行资源配置。

1.3 经济金融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是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的内在要求。经济金融生态平衡,是指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各行业、产业、企业乃至各种经济成分,保持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各得其所。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任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事物都要有优化的内部结构,而优化的内部结构并非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演化而来的。

最后,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是农业银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银行本身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业务活动关系到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安全,较一般企业负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性问题突出,金融产品单一,整体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合力。而农业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几乎在全国所有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农村金融市场上有明显优势并有多年服务经验的商业银行,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面向“三农”和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和骨干作用。这是党和国家实现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反映了国家资本的意志。

2.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的意义

2.1 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为农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向“三农”,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还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随着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金融需求将迅速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内涵将日益丰富。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也大大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和商业运作的空间。据专家估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39200亿元之间。这仅靠政府和民间投资是难以完成的。无论投融资体制如何变化,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度介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仅从城镇化信贷需求看,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7%,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00万,其中大部分要转移到小城镇就业。按我国目前小城镇人均固定资产配置约2.5万元计,如果有3000万转移到小城镇,那么仅小城镇建设投资将达到7500亿元。按银行贷款占农村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计算 (1998~2001年间,国内银行贷款占市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总额的比例为24.2~28.3%),未来五年至少需要1875亿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市场需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存在着差异,加之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农村金融市场将不断成熟,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银行卡、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又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中间业务市场。农业银行可以通过进一步结合本地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市场细分或针对客户细分,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适应融资格局变化,大力发展票据业务、投融资业务和中间业务,提高非利差收入占比。同时提高新产品研发水平,在完善产品功能、加强整合应用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农业银行特色、功能强大、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而构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2 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更有利于农业银行职能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工、中、建三大行陆续撤并了部分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客观上使农业银行成为唯一在全国每个县市都基本保留了分支机构的大商业银行,形成了事实上的县域商业性金融的主渠道。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农业银行拥有8400多个县城网点和8600多个集镇网点,县域网点占全行网点总数的60%。全行51%的在岗员工、42%的存款、35%的贷款、29%的经营利润也分布在县域。遍布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不但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而且为促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无论从农行的发展历史,还是从当前的机构、人员、业务的分布来看,县域市场都是农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县域业务是农行业务经营的重要支柱。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银行拥有县域区位优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农业银行拥有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二是农业银行以形成辐射城乡、功能齐全的机构网络,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优化,已经形成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业务网络,这是其他行所无法比拟的;三是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业务经营相对灵活,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客户群体;四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储备了相当一批基层人才。可以说,农行在农村金融业务上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五是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农行是国家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农行与地方政府关系源源流长。六是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农行改革定调。2007年1月20日结束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2.3 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是保证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农行面向“三农”、服务县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行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国有资本的意志,我们必须站在政治高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来认识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充分看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甚至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我们在发展县域业务上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商业经营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两者并不矛盾。农行连接城市和农村,使我们有两片天地、两大市场,可以形成与其他金融机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坚持商业经营原则,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避免经营风险,提高自身效益,增强服务“三农”的实力。目前服务“三农”的社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我们农行的改革发展什么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审慎对待。作为在服务“三农”方面独特优势的全国性大型国有银行,股改后国家也将掌握绝对的控股权,无论从历史延续下来的管理模式看,还是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我们没有理由不服从国家这个最大股东的意志,没有理由不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出表率,做出贡献。

3.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的建议

3.1 搞好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是对某一组织、业务或管理模式局部的重新设计或变革。根据哈默、钱辟的定义,企业再造的核心领域是流程再造,同样流程再造也是商业银行再造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争取主动的关键环节。所谓流程就是由客户提出需求到商业银行为客户创造有价值的服务之间一连串的业务活动。而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从客户的需要出发,将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满足客户需要的原则将流程环节重新整合,最终使每一个业务流程都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

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就必须健全完善服务“三农”与服务县域的组织体系。要建立统分结合、高效运转的涉农和县域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各级行、各部门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责任,自上而下形成强大的系统合力。在组织架构方面,自上而下增设单独的涉农业务部门,扩充省、市分行农贷部门编制,增加“三农”与服务县域业务规划、制度建设和营销管理等职能;下沉“三农”与服务县域业务经营重心,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与服务县域的平台。县域支行均成立“三农”与服务县域服务部,配备法人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专门从事农户贷款、涉农法人贷款的管理,以及金融新产品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其优势在于:一是保持现有的一级法人、多级经营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行整体优势的发挥。二是有利于实施分类指导,各行可在总行的授权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实现自主经营。三是涉农业务与其它业务分开后,有利解决层级多,链条长,信息不对称,效率低,涉农信贷不被重视的问题。四是有利于及时、客观、完整地反映农行服务“三农”的经营成果和风险状况。

3.2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谁能够率先使用新技术来处理信息,克服信息技术给组织发展造成的障碍,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农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创造了新的时空观念,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和规则,从而给商业银行再造带来新的机遇。

信息技术在农业银行再造中的创造性运用,一是可以扩大管理幅度,缩小管理半径,支持扁平化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迅速收集、储存各类信息和各种业务数据,各级管理人员可以用“屏幕现场”管理逐步替代“实际现场”管理,从而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效率,解决农业银行再造扁平化变革中管理幅度与管理能力的矛盾。二是通过信息处理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业务支持的大后台。三是能够发挥出在流程再造中的巨大潜力。

信息技术推动金融业迅猛发展,只有高效运用科技资源,才能够将产品和服务创新,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悉心打造一流的农业银行信息科技体系,才能为业务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标准化服务。2004年以来,农业银行以“全行一网、一网打尽”为目标,以数据集中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对全行计算机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利用科技手段强化一级法人的系统管控能力。但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网络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银行的这些网络银行基本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的。要改变这种对信息技术低层次开发利用的状况,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流程,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业务再造。业务再造是对农业银行的现有经营模式和运行流程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不受现有资源的局限,非常有利于农业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吸引新的客户,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对农业银行业务核心处理流程的再造,是发挥技术潜在优势的前提。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应从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向业务流程再造的市场链转移,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对外界的反映速度。二是突出个性化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络银行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在无限细化的市场中,提供多种多样的业务组合,满足特定消费者的个体化需求。因此,在业务方向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改造,开发适合网络银行的业务新品种、服务新手段。三是遵循平衡投资的基本原则。农业银行的成本是由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业务分担的,虽然某种单一投资可能产生局部的正效应,但是就总成本来说,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遵循平衡投资的基本原则。四是多渠道扩大市场销售。网络银行业务的扩展,并不意味着传统银行业务或市场的萎缩。网络银行利用其3A优势,在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新的需求和市场。农业银行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销售渠道,有利于市场份额的提升。因此,在市场方向上要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扩展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五是把握好投资的时机和规模。投资时机和规模的选择影响着投资的最终成败。过早地大规模投资,投资项目形式太相似,或者投资技术选择不当,业务缺乏深化,都会引发网络银行业本身的阶段性调整和整合;特别是当投资项目和技术选择不当时,还会使农业银行在更新技术方面面临尴尬的境地,从而增加后期金融体系总体风险的累积。相反,投资过迟,或者规模过小不能形成网络银行的相对业务优势,又可能导致农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前期投入由于缺乏后续的资金支持,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六是大力经营“注意力”资源。网络银行的操作运营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的,以往商业行为所依靠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无法再起作用了。而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接受、感知的信息太多,没有时间思考和分析,作为农业银行,要想在电子空间中取得好的业绩,就必须将吸引客户的“注意力”纳入经营范围,让客户从海量的信息中锁定自己,锁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注意力”才是决定一个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能否取得效益的最关键因素。七是高度重视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随着计算机技术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速度的加快,银行在信息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会逐步下降,技术上的优势会逐渐消失。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IT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不亚于银行业,他们会积极参与到金融服务业务领域。因此,发展特色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是网络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就目前情况来讲,关键是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渠道,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使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充分的共享,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促进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型,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3.3 创新信贷管理体制。首先,要根据涉农业务与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分别设定农村小企业、农村商贸企业和农村其他综合类客户信用等级标准,建立既符合县域客户需求、又有效防范风险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建立农户信用经济档案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农户信用评价因素的构成,增加农户互评指标,重点评价农户的诚信度。结合文明村镇、示范村评定,完善乡村评级制度,建立区域金融风险评价体系。其次,要加强行业和区域研究,建立适应农业和农村的行业和区域授信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农户用信限额,提供可循环使用小额贷款。对部分农户、个体私营客户,直接根据抵押物核定授信额度。按照“严格授信、便捷用信”的原则,合并统一授信和单项用信业务流程,减少重复环节,解决信贷业务效率低、竞争力差的问题。第三,必须细分市场,严格准入条件。由于各地经济存在着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各地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因此,农业银行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置,以比较优势,特色经营发展自己。一是严格把握区域准入条件。通过信贷计划调整、授权管理政策、差别化利率管理政策、呆账核销政策等手段,把支持重点放在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客户质地相对较好的经济发达区域。二是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条件。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先导行业、外向型行业;形象良好、客户群体稳定、区域优势明显的服务型行业;具有地域经济优势、经济效益好、经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生产型行业;市场稳定、管理良好、为大型企业服务的配套型行业,以及成长性较好的涉农行业。三是严格把握信贷客户准入条件。信贷客户必须达到一定的资质条件,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并落实相应的担保措施,以避免“散、小、差”客户的进入。对一些不符合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条件,但又有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且经营者素质较好的个体私营企业,可通过落实个人财产抵押,发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等方式来满足其资金需求。第四,突出经营重点,开拓有效市场。加快实施“蓝海”战略与农业银行转型,必须因行制宜、找准业务经营重点和着力点。在客户定位上,要致力于“三大二高”高端客户拚抢。优质客户是县域支行的发展之本、效益之源,是银行争夺的焦点。要着力营销县域市场中优质大客户、大项目、大系统和个人高端客户、高价值中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竞争、推进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区域定位上,要致力于县城区和重点大集镇市场拓展。县城区及大集镇市场是县域经济中人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最活跃、最集中的部位和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是农行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要在经营策略、资源配置、领导力量等方面优先向重点区域倾斜,强化重点区域竞争优势,抢占业务发展制高点。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新兴经济增长区的业务,不断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在业务定位上,要致力于长效低险业务的争夺。努力打造有特色、高效率、能控险、可持续的“三农”与县域经济金融服务平台。在支持方式上,要实施差别化方案:即在经济强县,以优质中小企业,农村城镇化,个人业务为重点,全面发展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在特色资源县,支持矿产、旅游、能源和文化等资源和设施开发项目;在特色市场县围绕特色和市场,支持优势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在传统农业县,围绕当地品种优良、附加值高,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第五,建立适应“三农”和县域客户信贷业务的差别转授权制度。在信用等级评定、授权授信、新产品开发和信贷审批等方面,下移经营重心。根据二级分行和县支行业务需要、风险管理水平、地区经济环境等具体情况,应本着“风险可控—放权,业绩突出—升格,业务增长—增人”的指导原则,实施“有效配置、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方针,增加县级行经营活力,当前应适度扩大县级行权限,建立相对稳定的责任制授权管理模式,建立明确的责、权、利相对应的灵活的县级行经管体制,以责授权,以责定利。特别是对县级行的信贷授权切忌“一刀切”,而应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参照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授权县级行在一定经济资本约束内营运资金,对资金安全负责,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基层行发展潜能。

3.4 建立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业务发展模式。面向“三农”的主要领域和基础环节在县域,服务“三农”的关键节点在县域支行。县域支行发展差异较大,好、中、差特征明显,因此,对县域支行的管理要根据经济发展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高低、经营基础好坏等指标,通过定性评价将县域支行划分高、中、低三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行实行有差别的管理方式。一是对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高等级支行,由省分行和二级分行共同管理,在下达经济资本增加额、贷款规模、费用指标等资源配置上实行点对点的“穿透式管理”。二是对经济基础一般、但产业优势明显、有特色资源和发展潜力的中等支行,可以根据业务发展实际需要转授部门经营权,对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可采用集中公开统一授信方式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群的信贷需求。三是改进县域支行考核体系,按照利润、存贷款规模、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对支行进行等级评定,与业务授权、员工待遇等挂钩,进一步激发县域支行的经营活力;改进对县域支行的绩效考评,可以按高、中、低三个类别,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指标权重或指标调节系数;改进对县域支行的服务方式,省分行可以组建县域支行金融业务支持中心,整合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信贷营销等职能,为县域支行提供后台支撑服务。四是创新适应“三农”和县域经济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立统分结合的产品研发体制,理顺产品需求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渠道;区分不同类型的“三农”和县域客户,加快开发新型产品和服务;改进信贷决策机制;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如银行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简式快捷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绿色家园贷款等;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扩大业务担保范围。五是进一步改革绩效考评机制,提高绩效考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各经营单元对考评办法的敏锐性,通过考评提高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有效、约束有力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工作责任重大,风险较高,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各级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积极性,才能控住风险。一是资源配置向县域支行倾斜。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行的费用、工资、固定资产等经营资源与“三农”业务的联动机制,坚持新增工资资源向县域倾斜。保持县域机构基本费用的适度增长。二是建立“三农”业务考核激励机制。结合县域业务特点,建立起独立的“三农”业务核算、统计体系,突出内控管理、资产质量项目权重,约束县域支行坚持科学发展、重视风险防范。继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改善县域员工薪酬结构,适当提高计量工资、绩效工资标准。

3.5 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三农”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完善“三农”和县域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成重构的条件下,涉农贷款仍离不开农业银行。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是目前我国投放规模最大,占比最高,而且是惟一拥有农贷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这说明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目前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农业银行的营业机构网点仍有24900个,全行51%的在岗员工、42%的存款、35%的贷款、29%的经营利润也分布在县域。当前县域支行内部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相对不足与部分县域经济外部金融生态的不尽如人意,决定了在开拓县域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全力筑牢风险防范屏障,确保县域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3.5.1 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制衡与控制,尽可能地降低经营风险。大力加强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准确预测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以各操作环节的尽职尽责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风险。增强全程风险管理的意识,推动合规管理,做到主动依法合规经营。

3.5.2 实现风险控制重心下移。一是进一步推进扁平化改革,缩短管理链条,强化二级分行经营中心地位:主要内容包括:①着力点放在市场营销上。二级分行是资产业务营销和客户维护的一线,把原县级支行资产业务营销管理的职能上移,使县级支行经营的重点放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上;②逐步尝试业务部门的准事业部制,提高各部门对各行业务发展方面的纵向管理和制约。要建立发展与约束并重的机制,激励发展,规范操作。二是进行穿透式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对部分业务上收二级行分行进行管理。如中小企业资源少,个贷业务发展潜力不大的县级支行,可以撤消这些支行的信贷管理部,取消贷审会,信贷事项直接报二级分行审议,减少信贷业务审批环节;②对清收盘活工作进行上收管理,把各县支行做为清收分部,探索在人、财、物,尤其是绩效考核、费分配上统一由二级分行进行统管,对人员的调整、进退由二级行分决定。③要结合机构扁平化改革的深化,使二级分行信贷管理的职能要直接达到县域,尤其是信贷业务较少的县级支行,二级分行直接做,直接管理。中小企业相对发达的县级支行,二级分行也要通过自律监管、通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四示一追究”制度,通过贷审会审议等形式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管,保证信贷管理措施的落实。

3.5.3 完善风险定价覆盖制度和风险拨备覆盖制度。一方面,根据“三农”贷款客户的资信、贷款特质进行风险测算,科学计量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全面成本覆盖的原则,合理确定“三农”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按年动态监控和测算“三农”业务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改变对“三农”贷款与其他贷款统一计提一般准备的做法,适当提高“三农”业务一般准备比率。根据非预期损失比例和五级分类形态,实行差别拨备制度,并提高差别拨备比例,增强风险补偿能力。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金融发展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