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2024-03-17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结合苏州经济发展及行业岗位需求,提出了“双证融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双证融通”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时代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竞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是目前中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基于现实和理性的思考,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设计构建了“双证融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以求探寻一种适合苏州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双证融通”中等职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提出该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证融通”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

“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体系不尽合理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理论性强,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2.“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这些“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4.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目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0多万元;校外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三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论证

1.行业背景

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市场对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有长江、大运河及40多公里可利用岸线资源,临近长江入海口,是江海联运最理想的节点;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至2013年底,苏州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3000多公里;苏州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年发货运量300多万吨;苏州的航空运输主要凭借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苏南硕放机场,苏州距虹桥机场仅70公里,距浦东机场为150公里,距苏南硕放国际机场23公里。苏州的区位优势以及迅速发展的电信和信息网络工程、整合利用的仓储设施等载体优势,使苏州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2.社会需求

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航海贸易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之一。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苏州2013年的GDP为13000多亿,社会物流总额50000多亿元,每年的物流人才需求约3万人,各种层次的物流管理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巨大。我校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迎合了技能型人才岗位的需求,就业形势乐观。

3.专业定位

目前,我市物流服务与管理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三类企业:(1)制造企业占53.7%,如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2)商贸企业占18.5%,如报关、货代、报检、单证操作等国际物流岗位;(3)物流企业占22.2%,如理货、配送、拣货、快递等物流岗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给我校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于2005年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方向从原来的仓储管理与电子商务调整为仓储管理、国际货代及电子商务物流三个方向,并将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现代物流服务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国际货代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专业岗位及相关技能证书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群和相应技能证书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到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第二,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图

第三,优质特色教材建设。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第四,实行“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2.“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第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拥有了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吴中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关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五 结束语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熟,已通过“双证融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苏州市物流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

[2]冼碧霞.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中职物流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7)

[3]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珠三角经济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给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应在满足珠三角地区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重新设计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用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珠三角;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现代物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测,广东省对专业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0万以上。但目前广东省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难以形成对接,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物流运作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对各种物流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以及物流原理的实际应用上。

目前,广东省已有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方向,但教学大多仍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和理论课时安排过多,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而没有形成体系且优化程度低、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上而结合企业实际少、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1、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应用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整合与改革,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

实践教学的安排可分为4个阶段,从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基本状况,到课程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分析企业物流各子系统运营状况,再到综合运用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以系统方法初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设计,最后到以毕业实习(到企业顶岗实际操作)与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训,形成由浅入深、由部分到综合的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合,精训:课内,加强课外,将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原则具体落实在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的个性设计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见图1)。

第一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通过校内实训室物流相关模型展示与仿真,或者到物流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听取企业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使其对物流活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物流行业的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物流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该层次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各理论课程教学重点模拟现场实际,设置相关实验背景,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加深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应注意整合、优化已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尽量按照物流流程以及教学的逻辑性与层次性来确定具体的实训项目,避免实训内容的重复。

第三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课外研学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每个综合型实验课程应涵盖若干门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综合型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使学生对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如利用ERP实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设定企业角色,模拟企业运行,然后进行角色轮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整个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职业素养。再如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外包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活动练习等多元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

在该阶段,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实施其全过程。或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3~5人组成研究团队,配备导师,自选题目或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选题,这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际关系、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通过对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大赛的现场答辩,对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应变能力、说服力、自信心等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很大帮助。物流设计大赛尽可能要求大多数学生参加初赛,对初赛或复赛被淘汰的队伍,组织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可以作为课外研学获取学分。

第四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没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物流相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坚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做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科研等较为全面综合的训

练。

这个阶段是在校外的实习就业基地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此时实习的内容安排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要求掌握物流企业实习岗位的职责、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要领、学会独立操作。目的是熟悉从业环境,学习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来正确处理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供素材。

开展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处在真实的环境下实习,针对企业运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或是学生今后工作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用“双导师制”,由企业派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对毕业设计环节和设计质量把关以及教学常规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2.1 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相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更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把握4个方面:实验室建设方向的确定,物流实训层次的设计,实训课程的设定,实验室物流设备和技术的选择、物流软件的选择。应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室,可以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物流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

2.2 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物流教学中。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物流方案,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物流方案的设计需要运用综合物流知识,物流方案设计的好坏很能体现学生物流综合理论学习的程度。

2.3 实践基地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密切联系,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企业既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也可使企业借此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学校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对企业的改造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并可以考虑适当介入企业物流管理的决策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应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形成教学、科研、企业三者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借助区域地理优势实现资源分享,实现“双赢”。

2.4 师资队伍建设。要打造出一支既具有很强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学校可以分批分期委派物流专业的教师去各物流公司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并及时轮岗,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保持最优良的师资。另外,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物流专家作为客座教授进行讲座或合作研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新动态和新进展。此外,教师的科研要与教学结合起来,并把研究成果拿到企业去推广应用,并不断地充实到教学中去。

3、结束语

基于上述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遵循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律,秉承“重实践、强能力”的理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构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律的、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正锋,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157.

[2]周刚毅,孙宝寿,李国平,等,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6—137.

[3]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75-77.

[4]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5]周艳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146—150.

[6]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34—36.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以物流信息化进程中的物流管理软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物流管理软件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剖析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得出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物流 信息化 物流管理软件

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逐渐深化发展,物流业将它的触角悄悄地延伸到制造和贸易以外的广阔市场中,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凸显出其惊人的影响力。大量软件开发厂商纷纷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竞争大军中,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然而国内市场上真正发展成熟、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管理软件却是凤毛麟角,如何在物流信息化进程中制定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软件发展策略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在提升自身产业价值、创造物流供应链价值方面已经逐步转变思路,由传统的通过人力劳动和生产设备创造价值转变为新型的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创造价值。这种转变支撑着物流管理软件在过去几年的迅猛发展,通过对外部营运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其提升收益的边际效益指数惊人地达到了60%。

(一)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管理软件更受欢迎。

我国的物流软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在产品设计理念方面已经日趋成熟,同时各物流企业在选择产品时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考虑,开始针对自己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们也针对这一趋势,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流程模型的多样化,在设计理念中采用逐步细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物流管理软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靠近。

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发展成熟的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已经在软件设计理念中很大程度地融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其实顾客选择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基本相同,都是希望能够高效地整合管理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上的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各大开发商正致力于在物流管理软件中融入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管理模式,已达到整合物流各方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三)行业的激烈竞争将加速优胜劣汰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软件供应商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研发行列中,其中有部分是以前的仓储运输企业发展转变而成,有部分是传统的管理软件开发商衍生而来,还有部分是国外的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进入中国市场。这三类厂商都有自身的弊病与不足,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出现了品牌多竞争大的局面。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具有雄厚资金支持、品牌效应深入的几家大型厂商将逐渐显现出自身优势,优胜劣汰的步伐也将逐步加快。

二、物流管理软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物流行业的新热点,我国物流管理软件在自身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了許多发展契机,这些契机是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物流业进入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已有超过4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国务院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业跻身十大产业之列。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物流管理软件作为新时期物流行业与信息产业结合的产物,势必将处于风口浪尖之处。

(二)我国物流业市场并不成熟,尚处于发展期。

据调查,目前第三方物流商提供的物流服务85% 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而信息、加工处理和财务等增值性服务只占15%。可见,我国物流的产业结构中信息化程度还相当低,众多物流的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他们采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降低物流成本,现在我国物流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一)针对客户需求,采取个性化定制策略。

日本的物流业发达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物流软件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我国,随着物流业的逐步发展,物流管理软件的顾客在选择产品时逐渐趋于理性化,他们更愿意选择契合企业物流供应链特点的软件,所以软件供应商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采取自主定制物流管理软件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设定企业所需的功能模块,最大限度地缩短开发周期和用户方熟悉软件系统的时间,从而节省开发费用和实施费用。

(二)以售后服务作为盈利的重点。

随着软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软件的赢利点应该转变为服务。软件制造企业可以和政府机关、电信展开合作,提供物流管理软件的购买、下载、咨询和升级服务,以此将软件的赢利点转移到售后服务。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通过与企业保持联系,时刻跟踪物流市场,向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升级服务。这种策略一方面可以产生二次利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客户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

(三)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类型的软件供应商在物流市场上竞争,寻求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在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厂商,在经验和技术上相对中小厂商已有不可逆转的优势,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支持,继续做大做强,巩固并扩大企业的优势。对于市场上大多数的中小型厂商,他们的发展策略就是将市场细化,找准自身立足空间。物流管理软件的市场复杂度高,中小型厂商总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拓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四、结语

现在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物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软件将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馨轩.物流软件市场3年将超21亿元.大连日报,2008.8.15(A06).

[2]杨静.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47-49.

[3]罗利.供应链软件将重蹈ERP 覆辙?.市场周刊,2008,09:14-15.

[4]林松.自主定制物流信息化软件受青睐.现代物流报,2008.2.27(B04).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时代電子商务平台相继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广泛认可,物流信息技术为物流管理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物流信息具有实时性、丰富性、复杂性的发展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与功能不断更新换代,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用户的根本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希望能够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引导各界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创新优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应用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在商品运输、库房储存、产品加工、包装设计、装卸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物流管理工作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物流系统,精准的传达服务信号,将物流运输流程中得到的数据内容进行统一分析,充分掌握物流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客户的服务需求,现代物流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结合客户服务目标,明确客户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物流中心发布物流管理命令,由信息系统完成作业监督,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物流。物流最开始起源于美国,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移,实现物资运送,整个过程中会产生附加价值,满足实物供给需求,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活动,电商平台的出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供应地出发到达接受地,整个商品流动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贸易需求,将商品运输、商品储存、包装加工、配送服务等众多功能整合到一起,建立物流产业链。由于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不同,对物流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性,但在商品运输过程中需要了解出发地与到达地之间的供求关系,采用商品运输、配送服务等多种手段,达到商品流通的根本目的。

2、物流管理。以物流服务为基础对货物运输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管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专家学者对物流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相关领域认为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保证产品信息从生产区域到消费阶段的真实有效性,通过储存和运输计划的制定保障经济效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中国的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整个物流活动的流程进行全面控制,物流管理人员具有指挥、调度权限,同时社会再生产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保障经济效益。我国的物流管理概念是建立在国外现有的定义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更加适应我国的物流服务情况。

3、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能够满足现代化市场服务的根本需求,促进传统物流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扩充物流基础信息功能,将物流各环节的数据内容进行统一收集。通过分析、识别、提取了解复杂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供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当前我国对物流信息技术尚未具有规范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统称。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复杂物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管理,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的普及,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保证货物信息的准确率,通过对数据信息的自动化扫描,创新传统的管理技术,与键盘录入的形式相比,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失真,节约物流工作时间。二维条形码的建立需要采用数千字符的数据信息,能够自动完成错误纠正,在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条码技术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时有效降低资金投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条码技术利用物品识别的方法进行工作确认,充分的掌握物流产品的流通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物流管理措施。

例如:在物流产品仓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条码技术,负责商品验收的工作人员采用终端扫描设备,自动录入商品数据信息到数字化文档中心,按照商品类别分别停放到指定区域,一旦遇到运输问题,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快速、精准的完成商品定位。全面降低商品储存管理过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同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实时查询服务,充分掌握物流的运输情况。

2、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够保证通信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非接触式、自动化识别的功能,借助RFID完成目标对象数据的获取,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与条码扫描技术相比,RFID有着更加出色的工作表现,RFID体积较小不会占用公共空间,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RFID的形状较为多样,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同时具备优秀的隐蔽性,避免出现数据遗失,较大的记忆容量支持丰富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储存。RFID作为非接触式的无线信息识别技术,设备芯片、点线等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选择密封性较强的塑料壳容器中,降低恶劣环境下对设备材质的腐蚀和污染,具有较为理想的环境适应性。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利用RFID的无线射频读写器,自动结合实际物流储存环境更改数据信息,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便捷。

3、EDI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主要被用于商业、行政工作的处理过程中,根据公认的设计标准完成结构化的事物处理,将得到的信息内容转化为通用的报文格式,利用计算机完成电子数据传输。物流管理中EDI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加强制造商、商品供应商、营销商等多个贸易主体之间的生产管理工作,完善原料管理体系,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管理方案,保证仓储服务的安全性。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将多项工作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利用EDI技术完成数据合理交换,有效降低传统物流管理中单证处理花费的时间,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提供对货物运输情况的实时追踪,保证基础数据传输流程的可靠性。

4、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信息时代下的科技产物,在物流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完成物流货物的实时跟踪,将得到的实时定位结果显示到平台终端,方便用户的查询了解,同时具备离线报警功能,保证商品运输的安全性。对物流的行进轨迹进行记录,自动化进行远程控制,具备良好的防盗反劫功能,实现物流商品运输的透明化管理,为商家和客户提供实质性物流保障。在商品运输过程中,客户通过平台显示的GPS信息,了解货物的物流运输情况,企业通过GPS系统分析货物运输车辆的实际油耗,保障偏远地区货运人员的行驶安全,在出现运输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数据提取,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与GPS不同,属于特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其运行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作为支撑,能够实时分析地球表面以及区域地理环境数据,保证物流存储、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数据中心自动化完成信息运算、对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描述,GIS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出行采用的电子地图,大型物流设施的定位模型,车辆的行驶路线规划等都需要GIS技术作为核心。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电子地图提供服务,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定位分析,了解大型物流设施的准确位置,自动结合运输需求进行运输路线规划,GIS技术为物流仓储和物流配送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助力,有效降低因运输线路过于复杂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缩短货物运输的实际距离,降低货物运输途中的额外费用。

三、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信息系统的动态发展。中国物流产业流通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领域研发的新型技术手段得到有效应用,形成了全新的物流市场竞争体系,信息系统作为物流管理的主要手段,需要面向全体客户提出的市场服务需求,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对物流体系各环节进行合理约束。对商品企业来讲,想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充分了解物流行业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积极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获取物流外包服务与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商进行通力合作,快速上线现有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充分应用,建立了全新的发展前景,可以将物流的配载状态,通过手机完成通讯跟踪,让用户实时了解商品的移动情况,建立货物追踪体系。

2、信息软件的创新研发。中国从事物流软件开发的小型公司较多,专业大规模的物流软件公司数量较少,通常在现有的物流软件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销售以及二次開发,软件研发现状无法满足多种类型的企业物流管理需求。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一些软件咨询公司开始从事物流业务,具备良好的专业咨询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开始真真正正地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了解信息化技术应用核心,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理。大型物流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对不同企业工作流程的全面认知,结合当前的市场结构来看,并不是物流企业在选择物流软件,而是物流企业与物流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的IT合作关系,系统供应商不止存在软件产品的竞争。同时,要保障整体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出企业品牌价值,成熟的市场发展导致大量劣质系统供应商遭到淘汰,未来信息软件的创新研发依旧是重中之重,是企业持续发展不可避免的决策内容。

四、总结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当前物流管理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融合了现代物流的标志性功能,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动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小磊. 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市场,2021(6):177-178.

[2] 朱夏宇岩. 论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 精品,2021(15):202.

[3] 黄景平. 基于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粤西地区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21(10):157-158.

[4] 李希杰. 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 消费导刊,2020(10):182.

作者简介:

张珈源(1989.02—),男,汉族,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通过对服装物流进行研究,找出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服装物流信息化。希望通过服装物流化使得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學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現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2]董明望,胡志辉.依托物流 发展中国服装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4,(9).

[3]李惠杰.服装企业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纺织学报,2004,(5).

[4]毕康,张东亮.国内现代服装行业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

【作者简介】肖大为(1984—),女,江西永新人,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王维(1982—),女,山东郓城人,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