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

2023-09-24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1篇

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济青中线就要来了

3月31日,济南市交通局发布《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第一次信息公示》,线路主线长162.5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作为山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的“射三”济潍高速公路修建对于提高国家运输主通道的通行能力、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提升路网抗风险能力、强化济南与青岛和烟台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和保障等具有重要作用。

济南4家企业入围国家人工智能榜单

近日,济南市4家企业收到了国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入围揭榜书,占山东入围总数量(8家)的一半,居全省第一位。

济南4家入围企业分别是:浪潮电子信息产业公司、山东兰剑物流科技公司、神思电子技术公司和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其中前两家为揭榜单位,后两家为潜力单位。

济莱并网预演将变身“0531+7+原号码”

为保证济南菜芜通信网并网成功进行,经山东省通信管理局批准同意,定于4月10日22点-4月11日6点进行升位并网预演工作。4月25日零时,济莱通信网并网正式完成。按照工信部批复的方案,济莱通信网并网,取消莱芜现有长途区号0634,共用长途区号0531;莱芜市原固定电话号码前加“7”升为8位;莱芜本地电话网固话号码升位与济南莱芜本地网并网同时进行。

2020年济南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

4月2日,“精准防控疫情抢抓项目建设”2020年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今年全市计划安排重点项目270个,总投资达到138万亿元,是近年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集中开工的6个项目,涉及医疗健康、高端物流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产业层次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必将对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济南市防疫物资网上预约平台”停止运行

4月3日,济南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市场供应管理组发布公告,根据济南市防疫物资供应形势变化,2020年4月4日(星期六)0时起,“济南市防疫物资网上预约平台”停止运行。

4月10日起,14家公园风景区延长开放时间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建设“美丽内蒙古”成为热议话题。“美丽内蒙古,必定是天蓝水清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的内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平发展机会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的关系,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内蒙古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美丽内蒙古,生态旅游,国家公园

0引言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继续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要求。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丽精神家园,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美好幸福和谐生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建设好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扩大医疗、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会展、物流等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1  “美丽内蒙古”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1.1  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即其不但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发展以事业形态为主的“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

1.2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美丽内蒙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人民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生态安全的需求。生态旅游强调保护和发展并重,具有绿色环保、低消耗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美丽内蒙古”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实现路径。

1.3  与国家公园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国家公园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而且还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国民游憩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也明确,国家公园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旅游。推敲起来,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这么全、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产业,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2  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的发展方式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还能够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为基础。国家公园体制在权、钱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保护和全民公益两方面目标的实现,而国家公园品牌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公园旅游的顶级品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国家公园体制保障国家公园旅游事业属性的体现。

2.2  旅游品牌价值方面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并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最终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明显提升,意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3  “美丽内蒙古”文化建设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均为当下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新产业发展业态,更新管理、技术和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格局,并积极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3.2  内蒙古文化资源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树立起了内蒙古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是进一步确立内蒙古自治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三少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一切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结语

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旅游 发展,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因此需要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与理念基础、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支撑途径、生态旅游空间模式优化与新型产品、生态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旅游者行为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功能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丰富中国旅游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体系,更好地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林生,周睿.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评价与引导途径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7,31(03):1-13.

[2]赵智聪,彭琳,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中国园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张梦瑶,钟林生,虞虎.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J].中国土地,2018(09):43-45.

[5]闫欣.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09):56-59.

[6]杨锐.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样性,2017,25(10):1040-1041.

[7]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导刊,2019,3(01):9-20.

[8]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钟林生,刘家明,唐承财,孙雷刚.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04):577-587.

[10]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6):66-72.

[11]蘇红巧,苏杨.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J].旅游学刊,2018,33(08):2-5.

[12]刘家明.生态旅游区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学刊,2017,32(07):9-11.

[13]黄莹.扬帆起航再出发  建设美丽内蒙古[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国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自觉演进[J].理论探索,2019(01):48-53.

作者简介:包力尔(1993—),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职务:无,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态环境与旅游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3篇

历史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渔阳里、一大会址、二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伟大起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上海留下了遍布全市的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遗迹和名人故居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上海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看会址、购文创、感受富有創造力的年轻一代,将红色文化转为城市景观、生活美学文旅融合为城市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保护红色遗址、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强化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无疑将为上海市民带来新的居住体验,也将为国内外游客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峡地区饮食文化资源类型齐全、知名度和文化品味高、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深入开发三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三峡;旅游开发

一、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功能

王仁湘先生谈到:“饮食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饮食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演变成为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谓饮食文化,也即指人类于饮食活动中所展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既包含有形的食料、菜品、饮料、器具,也包含无形的饮食制作技艺、饮食习俗以及与饮食有关的文学创作等。

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我们将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旅游需要的饮食产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功能,及其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之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

“食”作为旅游活动六要素之一,对旅游者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活动作为具有异地性特点的一种人生经历,必然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摄取相应的饮食,以满足其生存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需要。其次,旅游地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我们更看重饮食上述功能的后者。

(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旅游地的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一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在三峡地区,重庆火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外地人到重庆,除游览观光以外,必吃火锅,甚至有人专程前来品尝,此时的重庆火锅,就成为了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

(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

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文化,其实是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可以说饮食文化是探悉地域文化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正如张光直(K.C.chna曲先生在《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与社会学的透视》中所言:“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旅游者通过对地方饮食历史、典故、传说的了解,对饮食制作程序的参与及对饮食的品尝,对饮食礼仪的模仿,可以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还获得了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极大享受。同时,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现象,本身就充满了文化性和艺术性。中国人对精制饮食的追求,造就了中国独特的“饮食美”,评价一道菜品饮料,除了滋味以外,造型、色彩、气味、盛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标准,甚至菜品饮料的命名,都是煞费苦心,既要形象贴切,还要富有诗意并能表达吉祥的祝愿。于是,饮食就具有了艺术品的特点和功能,给旅游者以全方位的美的感受。

(四)很多饮食产品可以作为旅游购物品

在中国各地林林总总的土特产中,饮食产品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名茶、名酒,再如各种糕点小吃之类。这些饮食产品不仅可在当地食用,还可以供旅游者携回,作为旅游体验的延续,或者作为礼品赠与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而旅游地将这些土特产加工为旅游购物品,不仅提升了产品自身的价值,还延伸了旅游产业价值链,更好地发挥了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收入。并且,这些饮食产品就是旅游地的名片和标志物,游客将之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无疑会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这是对旅游地信息的传递和推广。

二、三峡地区饮食文化资源评价

三峡地区自古即为巴楚文化交汇之地。该地农业发端较早,物产丰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虽受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又因其独特的地理经济条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三峡饮食大体上可归为川菜一系,但又受到了楚菜和土家族等民族饮食的深刻影响,具有嗜食辛辣,重味轻形,粗犷豪爽,善于制作腌渍食品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重庆火锅、渝派川菜与土家饮食的迅速崛起,三峡饮食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类型齐全

三峡特色饮食产品,种类繁多,类型齐全,从菜肴小吃,到糕点果品、名茶名酒,应有尽有,仅就食品而言,较为知名的就有:重庆火锅、江湖菜系列、涪陵榨菜、三峡烤鱼、城口老腊肉、各色牛肉干等菜品小吃;宜昌三峡苕酥、磁器口麻花、合川桃片糕等糕点;忠州豆腐乳、重庆饭遭殃等调味品;三峡柑桔、全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山柚、野生猕猴桃等果品。

(二)知名度高

三峡地区是我国茶叶栽培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巴国向周王室纳贡的土特产中就有茶叶。三峡地区气候、地质等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因而历代皆出名茶,如唐时的仙人掌茶、夔州香雨和峡州碧涧、明月,宋代巴东的真香、远安县的鹿苑茶,元代秭归的清口茶,清代的恩施玉露,开县龙珠,城口鸡鸣茶等,这其中许多都曾是贡茶。到了现代则有在罗马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章的重庆沱茶、被誉为“湖北第一名茶”的采花毛尖、畅销海外的三峡红茶,以及峡州碧峰、西农毛尖等名茶。

三峡也出好酒。《水经注·江水》记载了巴乡清酒:“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唐代出现了云安(今重庆云阳)曲米酒,为一时之名酒,及至到了明代,冯时化仍在其《酒史》中将“云安曲米酒”列为全国名酒之一。当代重庆的诗仙太白、宜昌的稻花香也是全国白酒行业中的佼佼者。诗仙太白1959年被指定为国庆十周年国宴用酒,现在是重庆市政府接待专用酒。稻花香近年来异军突起,多次荣获各种荣誉,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在食品方面,重庆火锅风靡全国、享

誉海外,可谓家喻户晓。重庆江湖菜十几年来红遍大江南北,深受各地食客的青睐。其代表菜品如泉水鸡、水煮鱼、香辣虾等,在全国遍地开花,单单一个水煮鱼,就引爆了京城美食市场。涪陵榨菜和三峡老腊肉,作为三峡腌渍食品的代表,畅销不衰。其他如三峡烤鱼、土家炕洋芋等,近年来也在全国美食市场上崭露头角,积聚了不少的人气。

(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峡饮食不仅味美,还具有极高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历代文人多有吟咏三峡茶、酒的佳作留世。如诗仙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陆游在《三峡歌》中描写了夔州香山茶。杜甫在三峡居留较久,他在《人日二首》、《送十五弟待御使蜀》、《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等诗中则分别提到了柏酒(柏叶酒)、巫峡酒,竹叶(竹叶青)酒。又如白居易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时,于《荔枝楼对酒诗》中提到了烧酒,于《春至》中描写了时下人气颇著的咂酒等。在茶叶的饮制上,今天湖北恩施所出之玉露茶,仍保留着唐代蒸青的工艺,所用器具古老。而土家罐罐茶的饮法,则保留了三国时期出现的“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的形式。二者皆是研究我国茶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重庆火锅和江湖菜则将重庆市井文化和码头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重庆火锅诞生于码头街巷,众人不分高低贵贱,在同一口锅里取食,充分展现了三峡人民质朴豪爽,耿直重义的人文品格。重庆人在盛夏街头甩开膀子大吃火锅的壮观景象,也给外地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文化冲击。江湖菜来自于民间,以味取胜,最能体现三峡饮食重味轻形、豪爽粗狂的特点。其他如流水席、八大碗等民间宴席形制,杀猪饭等农家特色宴席,也散发着浓浓的乡野气息。

(四)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峡一带还是土家族聚居地。随着人们对原生民族文化的喜爱,土家饮食也日渐受到追捧。土家罐罐茶、咂酒、以及酸鱼酸鸡等土家菜品,近年来知名度迅速提升。在饮食习俗上,土家人喜食包谷、高梁、洋芋等杂粮,好客喜饮,凡有客人来访,则以大碗酒、大块肉招待,众人围坐火塘,主人家频频劝饮,场面热烈欢快,朴素自然,于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对都市人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三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

虽然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和自然美景、文化名胜等传统旅游吸引物相比,其吸引力受距离影响相对较大,也即随距离的增加其吸引力加速衰减。在开发饮食文化资源时,要客观看待其地位和作用。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饮食文化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因此必须要强调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契合。在现阶段开发饮食文化游专线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将之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游产品。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对三峡地区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如下思路。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三峡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长江三峡分属重庆湖北两省市,沿江十几个区县,在三峡旅游中一直存在着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现象。比如三峡美食节,宜渝两地每年都在分别举办,结果使外地游客要么以为三峡饮食就是土家饮食加宜昌地方菜,要么以为三峡饮食就是重庆火锅和渝派川菜,造成优势资源的人为割裂和弱化。深入开发三峡饮食文化资源,首先就要打破地区封锁,加强宜渝二地的旅游合作,对三峡饮食文化资源统一挖掘整理,共同界定三峡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统一三峡饮食的典故、传说,以维护和提升三峡饮食文化的形象。在开展饮食文化旅游项目时,也要做到合理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相互拆台的局面。例如三峡美食节可采取联合举办的方式,在主办地的选择上,可以两地轮流,每届的主题,由两地协商确定。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活动具有了频繁消费和追求舒适享乐的特点,加之法定假日的调整,短途休闲旅游在旅游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三峡地区幅员辽阔,区内有重庆、涪陵、万州、宜昌等四座大中城市,市场规模较大,开展区内旅游、吸引本地游客大有潜力可挖。区内游客对周边的景观一般都较为熟悉,与外地游客相比,他们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休闲和享乐,而对纯粹的观光兴趣不大。针对现代都市人群追求回归、崇尚健康、乐于尝试的偏好,围绕三峡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富有乡土风味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旅游专线产品,有利于促进区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可推出以下饮食旅游专线产品。

1 土家民族饮食风情游。该产品主要面向区域内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石柱、恩施、长阳等土家族自治州(县)可依托重庆、宜昌等大中城市开展,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和前景。

2 乡村饮食民俗游。农家饮食最能体现原生态的三峡饮食文化,很多在城市里销声匿迹的饮食习俗,还在农村地区得到完整的保留。这条线路充盈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满足了人们休闲回归的需要。该线路也属短途休闲游产品,主要在区内大中城市周边郊县开展。

3 重庆火锅——江湖菜专线游。该线路以重庆主城为核心,结合重庆都市风情游及郊县观光休闲旅游,让游客品尝名牌火锅和江湖菜,了解其加工过程和典故。同时,游客还可体验山城特有的火锅文化、市井文化和码头文化。

4 食疗保健度假游。三峡地区东北部城口、巫溪、神龙架一带,海拔较高,森林密集,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和茶叶。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可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引进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三)在现有三峡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改造现有观光游产品,引人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项目。游轮停靠一地后,除开展传统的游览活动外,还可以让游客品尝地方美食、参观学习饮食制作技艺、学唱茶歌酒歌、了解相关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少数民族风情等等。让旅游者既享受了美味,又可以深入地了解兰峡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亲自的参与和特定人员的示范,也增添了旅途中的乐趣。比如在农家吃一顿杀猪饭,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三峡人民的日常饮食,近距离观察三峡人民的生产生活形态,还可以了解三峡民间宴席的形制、礼仪和酒令等民间习俗,感受三峡地区淳朴好客的民风。

(四)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涪陵榨菜、山城牛肉干、火锅底料、三峡柑桔等土特产知名度高,便于加工储存,是开发旅游购物品的极佳素材。在开发时,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狠抓产品质量,注意培育品牌。最后,应加强与文化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宣扬与地方特产有关的名人典故、民间故事,以借助名人的影响力。

(五)适当兴建美食文化街

作为三峡沿线重要的景点和游轮停靠地,奉节、巫山、姊归等县城因移民搬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等原因,在旅游美食街的建设上还较为滞后,即便存在一定的餐饮企业集聚,也主要是面向本地食客,在档次、地方特色上都还存在不足,这与其重要旅游地的地位不符。地方政府应做好规划,筹措、引进资金,兴建针对外地游客的美食文化街。同时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品尝当地美食的旅游项目。这样既能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也能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六)做好对旅游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饮食产品的质量事关旅游者的安全与健康,稍微的纰漏都会给三峡饮食文化资源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部门首先应对餐饮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施旅游餐饮经营资格准入制度,对合格的经营者实行挂牌经营。其次,加强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对他们适当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技能。最后,要规范旅游餐饮市场的竞争秩序,避免出现因经营者之间无序竞争而损害旅游地形象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中模,管维良,中国三峡文化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福建[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186.

[3]王仁湘,史前饮食考古四题北京[J]中国历史文物,2004,(2):32-44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湘西民族文化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样性等特点和以大湘西自然风光作依托、文物古迹作支撑,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21世纪,大湘西旅游发展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费孝通.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

[4]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王祥玉.试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社会建设日益完善,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各界繁荣发展,虽然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助力,但与此同时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却逐渐暴露,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倡节能减排理念,将绿化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内容,尽可能的还原自然风貌本相,已经初步体现成效,所以本文针对当前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利用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从气候环境来看,新疆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所以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了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形方面来看,新疆具有荒漠、草原、草甸、沼泽在内的丰富草地类型,并且由于新疆草地质量较高,所以也成就了新疆得天独厚的畜牧产业优势,为了能够保持新疆发展现状,则需要对天然草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结合科学化开发利用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增长。

一、新疆草地概况

新疆属于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地区,四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坐落,而由于北疆山地相对湿润,所以促成了新疆多样化的草地生态系统形成,在牧草繁多且高质量的背景下,新疆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新疆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新疆生态安全、农牧业水平和地区稳定性。草地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长和演变规律,但在新疆的发展历史当中,由于草地资源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一些企业和牧民为了能够谋求利益,盲目对草地资源进行侵占开发,造成大量天然草地遭受破坏,而从近些年来看,随着新疆整体发展实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深入,原有草地不断被用于开发建设,不仅造成草地资源迅速缩减,更加衍生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对地区安定团结以及居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当前时代下新疆牧区人口数量激增,畜牧业依靠于天然草地资源而发展吗,所以造成畜牧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产生,导致新疆绝大部分草地正在处于退化当中,推过不能及时遏制。

二、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

(一)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为了实现畜牧业与生态文明之间协调发展,在畜牧业活动开展当中则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所以在畜牧活动前,应当展开深入的调研分析,对不同季节下的牧场草地综合判断,通过合理的计算,明确载畜量作为畜牧业开展的硬性标准,而在执行期间,则应当结合外界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软性调整,通过调整周期的制定,确保畜牧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二)种植人工牧草

虽然新疆天然草地储备量庞大,但在无穷无尽的开发利用当中势必不断缩减,最终形成资源紧缺以至危机,所以为了保障天然草地资源能够持续再生可循环利用,则需要有计划的进行人工牧草种植,以替代天然资源的取用,并提高人工牧草产量,加速生产周期,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极大程度的保护天然资源。

(三)围栏封育

围栏封育属于强制性保护措施,能够对天然草地资源进行限制开发利用,确保天然草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在开展期间,应当结合草地周边畜牧业和居民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围栏封育计划,为植物提供休息空间,并对加速土壤有机矿物质和养分的释放速度,确保草地能够恢复生机。

三、新疆天然草地利用方式

新疆天然草地的实际价值除却为畜牧业提供生产条件外诸如旅游业等附加产业价值同样能够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所以在新疆天然草地的利用当中,应当打造具有新疆地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促进生态效益持续提高。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速,社会公众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持续升高,为了缓解压力,改善生活品质,旅游成为了公众所主要追求的休闲方式,并且在旅游当中,公众乐于享受“慢节奏”生活,欣赏自然环境的艺术价值,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幸福感,所以在此背景下,新疆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公众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当中漫步,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享受,并提高人与自然的亲密程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更加能够带动新疆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乌鲁木齐的白杨沟、菊花台,天山天池、阿尔泰山的禾禾,博州的赛里木湖,伊犁的那拉提、松树塘等山地草原和准格尔盆地的荒漠草地,都被社会公众所广泛认知,在天然草地旅游业的开发当中,第一要素则在于保持原有自然风貌,避免过度开发建设,影响自然景致的天然性,其次,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人口量庞大,所以相比于我国其余城市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特色,在旅游业的开发当中,应当彰显当地文化特质,作为新疆独有优势,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提高新疆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所以可以集中宣传和推动新疆手工业的内涵,并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游客提供纪念品。以目前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部分牧民从游牧方式转变成为定居后,原有产业结构急需面临调整,而旅游業的开发利用,则能够获取大量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当地牧民既可以从事旅游向导等职业,又能够以自主创业方式,建设民宿、发展餐饮业,为游客提供富有新疆特色的生活享受,在此期间,新疆本土居民在体会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后,更加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号召,促使新疆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家园,为游客提供宜居、宜养的度假环境。

四、结语

对新疆天然草地资源,既应当大力开展保护工作,又应当结合适当开发利用,才能帮助人们提高认知,以及资源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在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当中,应当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疆草原保护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慧霞,俞敏,翟向燕.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J].河南农业,2016(17).

[2]韩燕,穆娟,王莉.新疆天然草地“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的效益及巩固措施[J].新疆畜牧业,2010(04):61-62.

[3]吴柏林,张玉宏,吴轩.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08(6):58.

上一篇:公司周例会制度范文下一篇:物业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