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

2023-12-08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茶园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目前, 中国大部分乡镇茶业产业园区都呈规模化良性发展[2]。大部分乡镇茶叶产区都建立了茶叶及其衍生品合成深加工企业, 建成了集茶叶种植与采集、初加工、深加工及销售推广于一体的一条龙茶叶产业生产模式。大部分乡镇茶叶园区发展良好, 积极选育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 从源头杜绝了劣质茶叶的产生。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新老茶园拓植改造, 使茶叶生产基地连成一片, 方便管理。进行茶树野生种质资源保护, 建立了自己的茶树优质树种选育基地, 为乡镇茶叶产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 注重自身茶叶品牌的营销推广, 严把茶叶质量关, 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大部分乡镇茶叶产业园区注重茶树种植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茶树管理技术, 严格按照科学标准, 对土壤进行科学合理地耕作施肥, 利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对茶树进行修剪。目前, 中国乡镇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数目越来越多, 自身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1.2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辐射带动作用加大

多个乡镇茶叶产业园区的茶叶获得了“有机茶”认证, 很多茶叶在众多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各种奖项[3]。进一步加快了茶叶加工相关企业的发展,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进一步带动当地人民发家致富, 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利于进一步提升茶农生产优质茶叶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了一个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1.3 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及积极引导下, 许多乡镇茶叶产业基地成立专门的茶叶种植协会或茶叶产业协会, 积极规划建设新的茶园, 制定更加合理的茶树种植管理方案, 大力发展茶叶加工新技术, 积极对当地茶叶品牌进行推广, 为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茶叶销售渠道变得多样化, 不仅能通过传统的市场进行销售, 还拓展出网络销售及厂家直销等销售途径, 大大增加了茶叶的销量, 促使茶叶销售市场变得越发完善。

1.4 茶文化在茶产业链中作用凸显

中国的先人们很久以前就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已经形成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加上中国自古地大物博, 茶文化资源也相应地多姿多彩。在一些乡镇茶叶产区, 一些商家就把茶文化当作茶叶的卖点, 在一些旅游乡镇, 业者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 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将茶叶的产销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挂钩, 打造茶文化消费品, 能够使茶叶相关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使茶叶产品融入文化气息。

2 茶叶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

2.1 强势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衡量茶叶产业发展是否良好的标志就是当地茶叶品牌是否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一个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是与它的整体实力成正比。企业只有把品牌做大做强, 它的经济社会效益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 只有企业有足够的实力, 才能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乡镇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建设自己的特色茶叶品牌。在建设自己的品牌过程中, 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配合, 制定一些切合自身茶叶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 对市场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控。企业管理者应严把茶叶质量关, 做好品牌营销工作。茶叶产业各个相关企业互相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 强强联手,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加强区域性的大品牌建设, 提高茶产业地区竞争优势, 实现共赢的局面。

2.2 深化茶叶结构调整

随着各个乡镇茶叶产业园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茶叶产业正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然而, 一些乡镇茶叶产业园虽然规模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但种植的茶树很多都是经济价值不是很高的品种。这就要求乡镇茶叶产业园工作人员积极补充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 逐步减少经济价值不大的茶树品种。应积极引进适应性好、生命力顽强、管理方便并且所产茶叶品质优良的树种, 逐步替换掉经济效益不好的茶树品种。积极引进先进的茶树种植管理技术, 做到科学合理种植茶叶, 以不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 来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除了在茶树品种方面进行调整外, 乡镇茶叶产业相关人员还应在茶叶产品方面进行调整。目前, 我国的茶叶产业还是以生产茶叶为主, 所采用的技术多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 并没有进行实质性地改进。乡镇茶叶产业相关人员应大胆创新, 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对接, 积极尝试茶叶生产新技术, 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茶叶衍生品, 提高茶叶的附加价值。

2.3 茶叶科技支撑是茶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

一般的乡镇茶叶产业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运作,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茶产业正逐步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 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乡镇茶叶产业才能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4]。首先, 要进一步改变依靠人力修建采摘茶叶的现状, 继续引进先进的机械化修建采茶设备, 逐步增大茶叶产业基地茶树采摘面, 进一步提升茶叶原材料的产量, 提高茶树鲜叶的利用率。同时, 应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设备, 严格把控茶叶生产的过程, 提高茶叶品质, 降低劣质茶叶产生率, 以实现茶树经济效益最大化, 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

3 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茶叶相关行业的多年经验, 总结出中国乡镇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相对应地提出一些对应的意见与建议, 以期能给专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喜欢上了喝茶并因此喜欢上了中国这个茶的故乡。令人遗憾的是, 虽然中国茶品牌琳琅满目, 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却少有中国品牌茶叶的身影。中国有很多品质优良的茶叶, 但却不重视茶叶国际品牌的创建营销与推广, 只依靠出口大量的茶叶原料来换取外汇。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了一些茶叶产地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为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茶叶,产业化发展,乡镇,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1] 夏雪飞, 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 2009, 37 (3) :18-19.

[2] 郑宽明, 李天芳, 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0) :7-9.

[3] 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 2009 (15) :14.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重庆永川区具有豆豉生产的独特环境, 是豆豉文化的发源地, 素有豆豉之乡的美称。由于这里环境优美, 景色宜人, 空气清新, 冬季的自然温度、湿度非常适宜于豆豉生产, 形成了毛霉豆豉自然特异的生态区域, 确保了永川豆豉品质的独一无二。故2002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通公告确认永川为毛霉型豆豉的原产地。永川豆豉经过300多年的精耕细作, 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国内外, 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消费者的青睐, 屡屡获省部级优质奖及各种大型展览会优秀奖。2008年6月, 国务院公布“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川豆豉成为重庆市首批被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上世纪末, 永川豆豉产业发展已是盛极一时, 永川区以及周边地带有大小近百家豆豉生产企业, 豆豉年产量可达4000多吨, 产值近1个亿, 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毛霉型豆豉生产基地。永川豆豉曾成为永川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以及解决永川地区的就业问题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永川豆豉虽然久负盛名, 发展到如今却十分艰辛和缓慢。如今, 全国豆豉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 而作为豆豉发源地的永川年产值只有1~2个亿。销售市场遭到后来居上的“老干妈”风味豆豉和其它品牌豆豉的排挤。在价格上, 同等重量和类型的“老干妈”产品要高出永川的近1倍。在“近水楼台”的重庆本地区, “老干妈”产品在超市的销售量上仍然是永川豆豉的5倍以上。永川豆豉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在萎缩, 生产企业在萎缩。由于生产企业利润越来越低, 运行十分困难, 一些规模小的企业不得不破产或转向, 目前, 永川区的豆豉生产企业由先前的100多家减少到只剩下20余家。

2 永川豆豉产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分析

2.1永川区豆豉生产生产规模小, 缺乏竞争力

永川豆豉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 散、乱现象严重。最大的两家生产企业:永川区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和永川区嘉泰实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分别仅50亩, 员工只有2 0 0多人。永川最小的豆豉生产企业员工不足10人, 纯属家庭作坊式。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资金困境、管理困境、技术困境、人力资源困境和市场困境等,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生产规模小,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高, 产品质量不稳定, 利润薄。企业之间为了短期经济效益, 在价格上还互相打压, 恶性竞争, 使得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

2.2 传统的豆豉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容易被模仿

目前, 永川豆豉的生产还多依赖于传统工艺制作, 科技含量不高。主要工艺流程有:蒸煮—发酵—罐装, 永川地区的一般老百姓也能自酿。家庭作坊式生产大量存在, 三五个人租赁一块狭窄的地方就可以从事简单的生产。他们多生产毛霉豆豉胚料, 作为半成品卖给较大一点的企业进行加工和包装。这种作坊式生产, 完全靠经验。既不需要机械化的生产设备, 也不需要做实验与数据的科学分析, 更谈不上规范化的生产管理, 产品质量也就时好时坏。此外, 我国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有模仿永川豆豉生产的, 一些不法厂家还打着“永川型豆豉”的牌子欺世惑众, 在消费者中造成不良影响。

2.3 生产工艺异化, 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永川豆豉属于毛霉型豆豉, 它的风味主要来源于它严格的传统工艺。它为瓦罐发酵, 工艺流程原本十分复杂, 厂家须严格按照选杂、浸泡、蒸煮、制曲、拌和、发酵等程序生产。毛霉豆豉由于曲中微生物类群较多, 酶系复杂, 且各种酶的活力不尽相同, 加上发酵时间较长, 因而具有浓郁的醇香和酯香, 成品油润化渣, 是各类豆豉中的佳品, 深受人们喜好。但因发酵期长 (需要一年) , 生产周期长, 劳动强度大、因此生产成本较高。而本地的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他们减少工艺流程, 缩短生产周期, 采用一年四季皆可生产的米曲霉发酵方式生产。他们将曲霉型豆豉搀和少许毛霉型豆豉, 或者直接充当毛霉型豆豉, 打着“永川豆豉”的名号销售。曲霉型豆豉质硬、无酯香、尾味微苦略涩、不化渣, 口感差, 氨基酸含量低。这种豆豉与传统豆豉鱼目混珠, 普通消费者难以识别, 严重影响到“永川豆豉”的品质和声誉。此外, 曲霉型豆豉的成本投入低, 价格低, 这对正规企业的科学、规范化的生产管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2.4 新产品开发创新不够, 特色不突出

目前永川豆豉的生产定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调味品”上, 没能与大众食俗和生活习惯相结合, 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在特色上开发和创新也不够。市场上一系列新型复合调味品如贵州的“老干妈”、“老干爹”, 四川的“麻辣姿”、“香辣酱”等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抢先占领了市场, “老干妈”则以特色产品“风味豆豉”成为了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3 永川豆豉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走产业化和集团化道路

产业化和集团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 产业化生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集团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节省成本和费用, 优势互补, 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 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永川豆豉走产业化和集团化道路, 生产规模扩大了, 生产成本降低, 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相应的增长。同时, 还可避免生产混乱, 恶性竞争等多种矛盾, 对提升永川豆豉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3.2 走科技生产和创新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标准化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全过程。高新技术对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省资源等方面, 都将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11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五届东两方食品业高层论坛”上, 潘蓓蕾理事长分析指出, 中国食品产业新一轮发展面临以下五大挑战:食品安全问题——决定了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质量;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决定了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食品产业的自主创新——决定了中国食品产业的特色和价值;食品学科的多层次分布及专业化方向——决定了中国食品产业的持久竞争力;关注节能和环保——将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标明, 中国食品产业已经进入到依靠科技生产和创新的时代。

3.2.1 科学生产和管理

豆豉的整个生产过程工序是十分复杂, 工艺十分精细, 没有一套科学的数据和方法, 产品的质量是肯定得不到保证的。永川成为毛霉豆豉自然特异的生态区域, 是因为这里天然具有毛霉型豆豉生产的地理环境、水质等多种自然条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整体气候的变化, 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的出现, 永川豆豉生产的天然环境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对豆豉生产的各环节做出科学的分析, 制定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才能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如, 黄豆浸泡时间, 制曲、翻曲的具体时间和理化指标, 辅料的拌和技术、用料量等等都必须严格按标准化进行生产, 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

3.2.2 实施技术创新, 开发特色产品

目前, 中国传统调味品的开发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在品种、数量、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永川豆豉生产一方面需要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调味品加工工艺有机地结合,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推出更多更新的调味产品。另一方面, 要从单一的“调味品”定位转向食品化生产。近年来, 科学研究发现:毛霉豆豉的蛋白质、脂肪、钙、磷含量均较高, 营养非常丰富。据此, 对豆豉产品的开发, 我们既要科学分析研究, 又要结合市场, 根据大众食俗和生活需要, 研究出适合大众健康需要的豆豉食品, 比如, 低盐豆豉、怪味豆豉、豆豉肉素等等。只有不断地实施技术创新, 开辟食品领域新天地, 才能增强产品的实力。

3.3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形象是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永川豆豉是300多年数代永川人精耕细作积淀的结果, “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川豆豉”成为重庆市首批被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些殊誉都为创建永川豆豉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永川豆豉一方面要做到品质超群, 增强信誉度, 另一方面企业要竖立良好的形象, 加强宣传, 提高声誉, 并将永川豆豉与茶山竹海风景旅游文化和影视文化结合起来, 彰显渝西地域特色, 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

3.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做好对生产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工作

政府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永川区政府部门, 一是提供宏观经济指导。对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指导、政策扶持和帮助, 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使企业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二是加强对企业监督管理。对豆豉生产的规范化、质量安全等做好管理和监测, 使豆豉生产向着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净化生产环境, 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三是可以借鉴“郫县豆瓣”“黄岩蜜桔”的经验, 申请“永川豆豉”证明商标, 并把它上升为政府行为。安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专项经费, 协同工商、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 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永川豆豉”, 塑造、维护“永川豆豉”品牌形象。

摘要:永川豆豉曾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国内外, 并成为永川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如今却遭受到严峻的挑战:市场在萎缩, 生产企业在萎缩, 发展非常艰辛和缓慢。本文通过对永川豆豉产业发展日益艰辛的原因分析, 对永川区豆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作了探讨。

关键词:永川豆豉,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郭现芳, 张会蔚.中小型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刍议[J].河北企业, 2008 (12) .

[2] 缪杰.复合调昧品的开发与研制[J].中国调味品, 2003 (9) .

[3] 王吉霞.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动力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7) .

[4] 杨辉.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4) .

[5] 刘达玉, 冯治平, 吴士业.毛霉豆豉产业化工艺及营养价值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 2003 (7) .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1 中国创新能力分析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打破了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 政府的技术创新动力系统逐渐形成, 中国将来自国际的竞争压力转化为基础创新的动力, 例如在商业卫星发射, 超导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中国改革初期, 国家创新的基础环境相对恶劣, 基础设施相较于西方国家远远不够完善, 但是幸运的是,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 如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高技术发展计划, 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 重大成果推广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为和世界创新大潮相融合, 中国也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 如今已建成国家级技术园区52个, 总面积达676.16km2, 国家创新的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 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 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西方国家的创新基础环境早已完善, 并发展到成熟阶段, 中国的创新基础环境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我国的创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现阶段, 我国创新体系仍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创新动力和积极性不高, 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系列问题。这不仅仅反映了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基础和管理问题, 而且表明了我国技术创新还受制于我国现代宏观管理体系滞后性造成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现有国有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培育, 现有投资体系造成了创新能力发展资金来源的瓶颈。

3 各类创新形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制度创新———释放产业升级的信号

依据经济学家丹尼尔W布洛姆博的创新集理论, 我们可以验证通过制度创新对产业调整升级提供激励的必要性, 那么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制度创新来释放鼓励产业升级的信号。一般来说需要以下相关的制度:第一成熟的市场制度, 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市场,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 如果企业通过正确的转型升级, 有效的利用市场资源, 那么企业在开辟新市场的同时, 也必然获得超额的利润, 这便形成了利润动机下的激励形式。第二, 完善的产权专利制度。产权制度是构成产业技术创新制度结构的核心, 专利制度则是市场激励机制运作基础下保护创新者的制度安排, 这两项制度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正如两个轮子, 推动其前进, 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第三, 政策支持制度。政府在税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 一系列政策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企业的产业调整中, 为其提供了资金, 技术等要素。政府建立信息中心, 信息网络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建立数据库, 支持研究机构等客观构建了产业调整升级的框架, 为产业形成期的发展提供了激励。

3.2 文化创新———产业价值的自我创造与延伸

从国家文化角度来看, 正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的光”, 那么文艺创新一定是国民的眼睛。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 文化消费越来越多,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 文化产业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然而文化创新便不断为文化产业提供活力。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心脏, 是企业的核心, 只有创新才可以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而企业创新文化则是企业创新的血液, 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关键动力, 而正是企业的创新推动了企业的调整升级, 同时企业品牌文化创新过程正是产业价值自我创造与延伸的过程, 生活中融入我们观念之中的米老鼠、肯德基、海尔等都是鲜明的例子。

3.3 科技创新———产业崛起的中坚力量

科技创新主要属于生产力范畴, 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中的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的创新, 实现产业的创新, 科技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分工, 形成新的产业和部门。科学技术通过积累, 逐渐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要素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 最终形成独立的新的产业, 同时随着科技的创新, 原有的生产方式改变, 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 促进了原有的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并提高产品的质量, 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从而影响到原有的产业结构。最后, 科技创新改变了劳动力分布格局, 通过改变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 同时形成新产业, 使劳动力分流, 就这样劳动力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不断解放出来, 被新的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吸纳, 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 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3.4 管理创新———企业适应市场的活水

企业管理创新, 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 是保持活力及推动产业升级的源泉。管理思想的创新面对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实现维护与创新最优组合, 管理者需要引导和促进创新观念, 推动形成建立企业创新的利益机制, 同时, 企业的发展规划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方式, 管理者需要合理的利用精神性激励和物质性激励机制, 巧妙地适应合作竞争等管理方式, 让产业发展更加面向市场, 产业调整适应人民的消费需求。

4 关于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国家方面

4.1.1 坚持全面创新。

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刻放在核心位置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创新发展, 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观念在社会中形成, 让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将每个人纳入国家的创新系统体系, 让创新融入各个行业,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4.1.2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打破行业垄断, 释放中小企业行业创新活力, 对市场中的垄断企业进行改革, 推进垄断企业利用资本技术优势进行透明化规范化创新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业务, 打破地方保护, 建立区域型的创新学习体系, 鼓励企业合并于兼并, 实现科研开发规模经济。

4.1.3 促进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互动。

政府不断鼓励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多方面、深层次、有目的性的合作, 不断将研究成果市场化, 不断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网络不断完善让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创新的温床。不断改革教育体系, 改革培训方法和内容, 通过培训与创新论坛的建立, 促进信息和经济交流, 让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4.2 企业方面

4.2.1 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

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 模仿创新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功臣, 从学习到吸收到消化到超越的过程, 企业一直扮演着模仿创新的主体, 然而光靠模仿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自主创新才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需要设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 不断积累创新能力, 逐步加强研发投入, 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4.2.2 深入挖掘产业品牌价值。

任何企业都需要进行品牌经营, 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意味着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可以看到, 发展现今中国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纵向一体化战略, 时刻铸造、延伸、传播自己的品牌文化, 适应消费群体对品牌的精致化要求, 形成主流开启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明确指出中国如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接着通过分析介绍了各类创新形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过程。最后简要的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用创新带动产业调整升级,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跨越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创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影响着我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策略进行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 材料解读, 从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 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其对国家政策方向, 企业品牌价值文化, 产业技术系统, 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作用。最后, 本文提出要通过国家坚持全面创新,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 促进产业基础创新, 促进政府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互动, 企业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度, 深入挖掘产业品牌价值的方式,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产业升级,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庄卫民, 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中国出版集团, 2005年5月第一版.

[2] 齐建国.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二版.

[3] 程霞珍.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 2014.

[4] 艾家凤.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9 (06) :19-20.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 龙头企业数量少, 产业集聚程度低, 带动能力较弱

目前, 通辽依托玉米资源优势, 已经形成了以梅花味精、利牛生物化工、岳泰饲料、万顺达淀粉、玉王生物、百年酒业等为主的玉米加工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内仍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玉米产业集群内虽然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企业, 但企业规模偏小, 缺乏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另外, 通辽玉米产业集群聚集度不高, 企业布局分散, 没有充分发挥出企业集群的优势。

(二) 玉米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 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近几年通辽玉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其产品加工层次低, 粗加工产品多, 精加工产品少, 玉米产业链条短, 未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去年到现在, 玉米行业市场低迷状态透视出通辽玉米加工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 即产业链条短, 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通辽玉米加工产品只有30多种, 而美国的玉米加工产品已达3500多种。初加工产品多, 高附加值产品少

(三) 融资能力差, 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想要发展集群中的中小企业, 前期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基础, 而且资金投入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度过初期发展阶段。目前, 通辽玉米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较好, 带动了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融资需求也在增加, 但是社会和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却比较少, 中小企业也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 导致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四)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强

玉米产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产品的粗加工, 如蛋糕、饲料、酒精的生产等,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盲目跟风者多, 技术创新者少, 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集群内企业缺乏集体行动规则和规范, 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 难以形成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产业链条不完整, 集群企业对自身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缺乏准确的定位, 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度低, 习惯于“小而全, 大而全”的生产方式。

(五) 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高层次人才缺乏, 这是制约集群发展的瓶颈因素。无论是开鲁工业园区, 还是科尔沁工业园区,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企业家资源) 匮乏, 集群中普遍缺乏对多变环境较敏感、敏锐、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企业领导人容易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目光短浅, 不能以长远、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分析问题。

(六) 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 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但集群内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 导致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 同时, 相关配套服务的环境、机构等发展滞后, 劳动用工、市场准入、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信用评价、法律援助和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七) 政府对玉米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通辽政府在扶持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 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引导、服务性政策,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政府虽然很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 民间融资仍然是很多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且政府对“诚信”是企业集群得以形成和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意识薄弱, 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规范, 导致企业间诚信的缺乏。

二、解决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的策略

(一) 企业层面

1. 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集群中小企业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分配激励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创新, 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中小企业除了与其他企业加强知识技能的交流, 还要加强与集群内知识性机构, 如大学、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等的联系, 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小企业局可以设置部门直接负责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融合。另外集群中小企业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员工采用主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对于那些做出巨大贡献或者对公司发展有长期帮助的个人可以适当采用股权激励方式, 营造良好的内部创新环境。

2. 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 构建人才梯队

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及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 人才招聘方面, 可以采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提拔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从外部招聘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补充企业的人才库, 以保持企业活力。另外, 人才培训方面, 企业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持续安排资金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集群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 派员工去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在注重对现有人才开发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

(二) 集群层面

1. 加强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构建协作优势机制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大, 尤其缺乏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 企业大多是各自为战, 不能形成纵向联系的产业链条。因此, 玉米生物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应该强化与集群内骨干企业和大企业的联系, 加强中小配套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 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要与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 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尤其是与集群龙头企业进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同时, 依托企业间的合作网络结构, 与合作伙伴之间不仅进行产品、原材料等交易行为, 更要进行共同研发和共同学习。

2. 加强集群企业合作精神的培育, 提升竞争优势

集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地理集聚的优越性, 加强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相互沟通。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对外交流部门, 努力扩展本企业与地区其他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经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非正式交流也非常重要, 为未来的合作积累社会资源和条件。另外, 集群企业培育合作精神, 也意味着集群企业要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 从事集群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 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其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3. 扶持重点企业, 以点带面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大力扶持重点企业, 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到这些企业, 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吸引更多的、更好的资源流向该区域, 带动整个产业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仍较为缺乏, 使集群难以获得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效应, 制约了经济圈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区内外大企业以及国内和国际性的大跨国公司在经济圈中落户, 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4.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完善集群成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的中介组织配套不完善, 在现有的中介组织中, 多数是中小服务机构, 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作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 要规范经济圈内中介机构的运作行为, 以提高中介机构资信度为根本,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集群内创业服务机构、咨询机构、事务所、教育培训体系等各种中介机构的整体功能, 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分析和决策服务。另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一些本行业的行为规定, 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自我约束, 规范那些行业内企业的行为, 用以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 反对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法制, 进而促进了该地区集群内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政府层面

1. 做好中小企业集群整体发展规划

为克服玉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避免中小企业过度竞争, 政府要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两个主要玉米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和开鲁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 一方面注重精深方向延伸相关产业链, 吸引有关联的企业, 特别是关联性强的知名企业入驻园区, 这样可以吸引大批下游企业入驻, 还能带动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企业的兴建;另一方面注重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 吸引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纵向链接关系的企业入驻园区, 这样可以通过集约利用和废物的交换利用、梯级利用,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2. 制定促进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政府应在企业发展、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玉米生物产业中小企业进行特殊政策倾斜支持。一是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等的考评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二是依托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 搭建融资平台;三是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体系。如对对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对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基金扶持;对中小企业的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利息补贴等

3. 推进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首先, 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打破条块分割, 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二是政府要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 如税收、政策、社会治安、政府相关的办事效率等等。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 优化企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调查发现, 通辽玉米产业集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 并不具备公用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因此, 政府应该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 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 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 提升区域的承载能力, 在交通、水、电、气以及商务信息等方面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 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 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摘要:发展产业集群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通辽玉米产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的困难与问题。论文将从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出发,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通辽玉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 鲍海峰, 张平等.内蒙古稀土产业集群化成长的要素及其培育途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6)

[2] 王莉, 胡胜德等.美国玉米深加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9 (3)

[3] 郭玲玲.国内外玉米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9)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概述

建筑垃圾资源化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将处理后的建筑垃圾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则将降低建筑垃圾的环境危害为起点,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和产品, 最大程度上实现建筑垃圾的价值。

( 一)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内涵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内涵包括几个层面, 首先, 从管理层次来看,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应实行“政企分开”的模式, 政府不应大包大揽地扮演着产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和经验者三者为一体的角色, 而应做好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者;从产业性质来讲,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要打破公益事业的定位局限, 而应定位成独立的“社会服务业”, 为民众提供绿色的服务和产品; 从行业结构来看,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应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 把优质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产业的投资发展中, 打破长久以来政府的独家垄断壁垒。

( 二)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是通过对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各参与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 以期把建筑垃圾的残余资源价值进行重塑利用。我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运转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根据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运行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会发现存在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建筑企业、政府、社会大众、科学机构等几大主体。从政策、经费投入、宣传教育等诸多层面来看,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 而建筑企业、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和再生企业三者之间则形成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封闭循环链; 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两大主体共同构成了产业链的外部环境, 为产业链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困境

( 一) 政府扶持力度低, 产业发展支持动力不足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 ( 2014 年度) 发展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仅仅大约只有20 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这与巨量的建筑垃圾亟待处理严重脱节。未建立起完整的投资回报机制, 其中存在着市场、资金和政策以及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等问题。比如资金问题, 我国目前现有的各类金融体系虽然比较完善, 但是缺乏对于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支持。

一般来说,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属于政府公益性事业, 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是保障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政府并未提供足够的支持来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虽然之前出台了一些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方面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缺乏具体操作, 而各种优惠鼓励政策也并未落实, 相关的专项补贴、信贷优惠力度不够, 致使资源化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责任主体不明确, 部门协调不紧密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中, 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多, 且其中的大部分法规制度还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意见, 具体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严重缺失, 大大地增加了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困难。直到目前, 我国也没有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项立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多以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借鉴, 以至于出现了法制上的“空位”, 管理上的“缺失”。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涉及到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个过程, 关联到建设、发改委、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虽有如此多的管理部门, 但缺乏一个明确的主导部门进行统筹, 导致各部门间缺乏联动。另外, 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准入需经多层审批, 期间既需好几个部委认定, 地方政府的相关单位也要涉及。而各部委在相关的产业政策规定上都只负责其中一部分, 相互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协调, 大大打击了企业的参与热情。负责审批环节的各管理部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加上我国当前仍处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初级阶段, 产业化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 三) 资源化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市场销路不好

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衡量一个行业的产品性能、行业发展度的有效尺度, 是维护行业秩序、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 由于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较晚, 在经费、人才、资源等方面投入不足, 距离大规模成熟技术的应用还尚需时日。我国虽然在2014 年12 月, 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但实质上只是属于联盟标准, 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事实上, 我国目前仍未建立起统一的、对行业具有广泛强制约束力的资源化产品对应技术标准规范。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加之对资源化产品的不了解, 建筑企业和人民群众大多以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是由建筑垃圾做的, 做出来的产品其质量一定不怎么样。而在价格层面, 与普通的建材相比, 并没有明显的低价位优势。多方面的因素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难以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 销路更是很难打开。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涉及到众多行业, 除了在政府监督与指导下, 还需开发商、建筑企业、资源化企业和民众等各主体的积极参与。为促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正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妥善处置、积极应对。

( 一)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联结市场”机制

政府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引导地位, 扮演着统筹兼顾的重要角色, 对于产业发展和打开市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如何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进行扶持, 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政策性的倾斜: 财政方面, 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可纳入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部分必要发展资金; 税收方面, 征收建筑垃圾填埋税和环境保护税、提高建筑材料生产的企业的开采税、对使用资源化产品的企业以适当税费减免、以资源化产品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所获收入, 给予税费减免; 金融方面, 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的“PPP模式”,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价格方面, 对购买使用资源化产品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量的价格补贴、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水、电使用不划归阶梯价格, 适用平价; 程序方面, 简化准入程序的审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用地审批程序要适当从简, 土地价格予以优惠。

通过以上各种政策性倾斜, 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领域小试牛刀的“PPP模式”, 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例如, 河南省建筑垃圾试点运行“PPP”加“互联网+ ”模式; 湖北黄冈市黄州区试行PPP模式等。“PPP模式”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领域, 另外, 在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可以打开对应的市场, 有利于拓宽资源化产品的销售渠道。

( 二)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创新管理机制

我们要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管理对象范围和相关责任人, 确定责任人的权利义务, 明确产业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违法界定。同时, 出台配套的城市建筑物拆除、清运、回收、资源化的具体操作办法, 确保建筑垃圾的管理与资源化趋于专业化。

在立法之外, 创新管理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比如, 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反馈机制, 迅速地处理好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建立并利用数据分析平台, 及时更新产品数据库, 有效把控资源化进程中每个阶段的即时信息, 做到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与准确性。

( 三) 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

当前,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整体上破坏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要想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必须形成统一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 以标准制度作为可靠的保障。

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把控, 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检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 要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把握资源化的全过程, 设计出可以支撑行业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发展的标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层为基础标准; 第二层为建筑垃圾来源通用标准、建筑垃圾收集通用标准、建筑垃圾再生处理通用标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应用通用标准; 第三层则为第二层分别所对应的专用标准。这三层标准形成一个基本框架, 包括了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各类重要环节。这个基本框架是开放性的, 我们可以随时根据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加入新的部分环节, 或对现有环节进行深化改进, 从而大大增强该体系的科学实用性。

四、结语

从总体来看, 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 我们要意识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但我们要敢于直视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在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摘要: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一方面正处于上升发展期, 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除的困局:政府扶持力度低, 发展动力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 政府部门协调失衡;资源化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扶持力度, 促成“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联结市场”机制;健全法律法规,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等。

关键词: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度) [R].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5.

[2] 赵莹, 程桂石, 董长青.垃圾能源化利用与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3.

[3] 李腾.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4]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度) [R].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5.

发展策略房地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

丰南区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模以上) 完成增加值68.4亿元, 相比2017年增长19.5%, 占丰南全区工业 (规模以上) 增加值的19.8%。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39%, 高于市达目标26%, 达到31.4亿元。截至2018年底, 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80家。整体看, 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传统产业的延伸提升阶段。

(二) 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设

全区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目前, 全区共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家, 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市级企业技术中3家,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 有序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化项目

2017年河北华通线缆石墨烯复合半导电屏蔽电缆升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唐山市新兴产业石墨烯基地项目总投资3572万元,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2018年信达科创 (唐山) 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海陆油气工程用连续管项目获得省专项资金补助450万元, 有力推动了项目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丰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数较大、产业层次不高, 项目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突出。产业链功能还不完善, 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力度还不够强,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一是新兴产业体量尚小且投资项目不多。从当前情况看, 全区的新兴产业多数行业体量较小,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的19.7%, 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 配套不足, 产业功能不全, 产业整体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新兴产业增长乏力。二是产业层次偏低, 战新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初具规模, 但层次偏低, 发展前景不明朗, 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很多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的位置较低, 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 技术水平领先度不够。战新产品整体上并没有充分体现新兴产业高附加值, 高效益的特点。三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不够, 新技术的应用不足, 创新缺乏内生动力;科学研究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源头供给不足;新技术产业化的阻力较大,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四是人才支撑作用不足。科教资源发挥优势不够, 缺乏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加之高水平的科教资源不多, 很难培养造就全区发展亟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丰南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建议

(一) 明确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强化供应配套,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二是新材料产业。以唐山鑫丰锂业有限公司新型锂电材料项目为带动, 做大做强动力电池基础产业, 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三是电子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 以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 突出抓好开普瑞高端数控焊接设备等项目建设,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以上。四是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环保工程, 培育节能环保示范基地。重点实施唐山双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设备加工制造、唐山盛世维精工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异形钢结构及环保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五是生物医药产业。以唐山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智慧医药物流中心及外用药剂生产基地项目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强链”、“补链”、“扩链”等关键环节, 瞄准京津、长三角、珠三角, 积极主动对接央企、国企和知名民企, 持续开展以商招商、小团组招商、科技招商。严格行业准入和项目审查, 提高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三) 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主体

按照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 筛选一批骨干企业纳入全区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库进行管理, 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包联制度等方式, 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四)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吸纳京津创新资源, 促进各级科技研发平台 (机构) 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新引擎, 增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五) 实施人才智力引进工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计划, 强化人才培训, 培训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专业技术各类人才。全力支持创业示范孵化平台建设, 重点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

(六) 加强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区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查、监测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作用, 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 切实履行职责, 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2. 强化监测分析。

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落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月报制度, 分析产业发展趋势, 及时发现和解决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 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 严格目标考核。

制订《新兴产业发展考核办法》,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区贡献率、增加值增速、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等指标考核, 更好地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

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唐山市丰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找出存在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兴产业,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 闫俊周, 杨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 2019 (4) :34-43.

上一篇:知识产权通则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足球文化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