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2023-09-23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1篇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多世纪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中小企业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也占企业总数的99.5%强。其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障碍依然存在,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中小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这20多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其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小企业是一个缺乏个性的群体。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小企业的无个性,造成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内部行业布局、产品结构严重失控,产品重合度奇高,造成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态势。从中小企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剖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大部分经营者均认为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一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偏重于大型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为解决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则偏重于发展投资更少、见效更快、就业更广的个体工商业;二是管理模式、管理历年、方式与方法等制约;三是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竞争白热化,制约了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技术引进使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由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和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二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三是在专利技术方面与国际标准明显滞后。四是基础研究费用普遍不足。基础研究经费的长期不足,导致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后劲。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二是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三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缺少优惠政策、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支持。四是市场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些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发动。

2.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构成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在于中小企业内部,且具普遍性。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构成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中小企业的无个性,促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来自:一是20多年改革开放中由集体创建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通常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原中小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往往局限于经营管理的某个环节;三是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个体工商业者,经营管理者数量最多,也

是最缺乏系统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群体;四是近几年一批有抱负、有志向,具有较强拼搏精神的青年,但其所占比例极低,创业时间极短,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尚需积累。因此,目前的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仍未从家庭经济中脱出来,经营管理仍处于小生产阶段,疲于追随市场找客户,疏于确立本中小企业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已深入人心。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科学技术进入经济、进入中小企业的途径和制度上存有严重缺失和不足。自主创新不仅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自主创新是很艰难的事情,要冒很大的风险,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还有可能会失败。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心态下,自主创新是没有生存空间的。现实中比较普遍地存在鼓励追求眼前利益,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的现象。通过歪门邪道而一夜暴富的人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科技界的官本位现象、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等,也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鼓励,反而受到怀疑、冷嘲热讽,一些自主品牌甚至受到内外夹击。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建立。

3.经济全球化及管理创新趋势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全球性经济疲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真正可以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是再生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短期内,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小。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育和建设中小企业竞争力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适应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是中小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中小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目前,国外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局势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于自主品牌。品牌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兴衰。 “现在我们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方面也有一些误区,认为经济全球化,品牌也是全球的。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一些人不主张讲品牌,说品牌不是知识产权,这是错误的。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泛的市场被凝聚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中小企业所主导,丰厚的利润在诸多的环节流失,所以中国不能创建和打响自己的自主品牌,将逐渐失去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财富优先分配权。

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时代呼唤管理创新。因此,传统的管理理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者如何应对挑战?首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造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决定竞争力强大与否的关键要素。中小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下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相应变革。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把创新渗透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制度

创新、市场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而实现组织价值和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传统的管理理念下组织内部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扼制了创新,带来的是组织的僵化、封闭和停滞,严重地制约了组织作为生命有机体功能的发挥。所以,中小企业管理组织必须创新。用现代的“扁平化”的“互动式知识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他控式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使命将是围绕着知识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和体制的安排,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舆论氛围,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把知识改变组织命运的理念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上“以知识开发知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争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不同中小企业要按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定位,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和技术研发实施计划,努力在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家精神使之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中小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和拓展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导致了中小企业管理领域的全面创新,集中于一点就在于知识型管理,即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作为跨入新世纪的管理人员,必须懂得如何对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团队运用各项主要的管理职能。中小企业家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创造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源泉的中小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家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要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使那些无创新欲望或有创新欲望却无创造行动、从而无所作为者自己感觉到在中小企业中无立身之处。中小企业成功走向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他们是掌握和创造知识的人。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的灵魂。中小企业要是没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观念,就不可能生存发展,更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众多老牌中小企业和名牌商品,现在多数被淘汰,原因就是经营思想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我国社会有太久太深厚的土地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沉淀,其中一些成分阻碍着自主创新的开展,例如尊奉权威,害怕出头,追求中庸,讲究平均等等。因此,当前我们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引导、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在其中,尤其要突出“人才为本”的战略思维和社会心理的塑造。无论国家还是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也必须依靠人才,多方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中小企业发展仍然缺乏良好的经营创新环境,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开办成本太高;社会负担重。各种收费和摊派远远超出了税收,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限制,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国内外的所有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内部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中小企业文化。因此,中小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营环境和人才环境。“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高度概括了具有经济文化性质的中小企业文化的功能,中小企业实施科学的中小企业管理,需要中小企业文化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苗雨君李青山:企业经营创新探析.《发明与革新》(长沙)2001,(3):22~23

[2]姜宪利:论变革时代的管理创新.《经济论坛》(石家庄),2001.21.4~7,25

[3]苗雨君崔振洪:企业经营创新的设计与实践.《企业活力》2003(4):18~19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研项目

战略发展SWOT分析

一、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一)现状

科技项目是企业广大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载体,部署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是引导和带领员工推动电网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顶层设计、过程管控和指导,确保在电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并能切实有效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断鼓励创新,注重利益引导,通过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成果表彰,培育高层次科技成果,构建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在科研奖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以江苏为例,十二五期间,电力企业科技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项目总数超过600个,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59项;获得专利授权2144件,其中发明专利371件、其他1773件;1个实验室升级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新增1个实验室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新增2个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团队,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水平均取得了较大提升。

(二)问题

笔者为了解掌握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采取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情况专项调研。完成13家地市电力公司、5家电力科研单位共计581人的问卷调查,分析各层级科技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载体等科技创新要素建设运行情况,分析主要存在问题。

科技管理队伍方面: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架构仍有待优化,在科技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协同负责的科技创新双维度管理体系、上下两级科技管理层级方面有待完善。在调查问卷中,技术人员希望科技管理部门“帮助在项目申报、实施工作中进行协调、沟通”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是在项目策划申报、信息情报方面提供服务。

科技管理制度方面:本部、直属科研单位、基层单位之间各层级科技项目策划、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面向技术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需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44.22%的调查对象认为“公司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在于“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表明希望对现有的创新激励机制进行建设完善的愿望比较迫切。

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专业人才当量上往往只考核学历、职称等因素,而对于员工的科技创新贡献率、取得成果水平等未予以高度重视,也未形成相关的考核指标,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虽然建立了各级专家和骨干评审制度,但在考核管理上往往采取“事后总结评审制”,未能在源头上加以引导,缺乏培养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一些专家和骨干往往表现得后劲不足,缺乏更进一步的上升空间,需要在科技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进行创新,使科技人才形成可持续化发展。

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在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需加强与外部优势科研力量的合作,充分发挥外部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互补与协同作用,相互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逐步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在有效集成外部科技资源上实现新突破。

科技创新载体方面:通过对历年开展的科技项目数量和成果质量分析,发现在承担的重大项目数量、取得的高等级重大成果等方面均偏少。调查问卷显示,技术人员更倾向于主动承担“面向生产一线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同时企业对同一领域科技项目研究的延续性还有待加强,在开展科技项目过程中对于关键技术的系列化研究方面关注度不够,对于成果的持续改进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往往导致一些成果处于雏形期,而未能进入到产品化阶段,不利于形成重大成果。

二、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

采用SWOT分析法对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剖析,如图1所示,企业科技工作机遇与挑战共存,优势与劣势相依。

(一)面临的机遇

公司改革:“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将对公司生产力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研究解决技术发展难题,提高公司驾驭运营现代大电网的能力。

电网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深入,公司着力解决电网“两头薄弱”问题,在特高压电网运行维护、新能源接入、国际一流配网建设方面技术需求日益迫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及其带来的组织架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更,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争当创建“两个一流”排头兵:对照“两个一流”发展愿景和企业所处的地位,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争当创建“两个一流”排头兵、率先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要求。

创新型企业建设:现有科技创新管理架构有待优化,创新资源有待整合,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激励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

(三)存在的优势

技术优势:近年来,在新能源接入、大电网运行控制、电网智能化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自主创新、传承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源优势:拥有优良的试验装备,各级创新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建设完备,专家队伍体系完整,员工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相对较高。经济发达、高新企业与高校云集,公司科技创新外部资源丰富。

体量优势:运营的电网规模很大,电网发展迅速,规划建设、运行控制、检修维护、营销服务等各方面技术需求迫切,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广,创新潜力巨大。

(四)有待克服的劣势

引领作用不强:目前科技对电网发展中存在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不够,系统技术研发供给与需求尚存在差距。随着特高压接入、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应用与推广等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全过程都面临技术进步与技术革新,这些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和支撑手段,科技创新对电网发展引领作用亟待提高。

领军人才不足:与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关键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高精尖科技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人员投入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电网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公司的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管理水平不够:各单位、部门之间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度以及取得的成果水平方面还很不平衡,企业承担的大项目、获得的大成果与所处地位还不相称,各级科技支撑管理队伍规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选择

从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本部、直属科研单位、基层单位之间各层级科技项目策划、统筹协调的力度还不够,复合型、团队化协同攻关的力量还不强,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公司与电网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的合力还未形成。在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需审时度势,研究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和体量的科技发展新举措。

(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建设复合型科技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公司各层级技术专家参与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科技创新主体,不断提高公司在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消纳等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设开放型重点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组织开展短期研修,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与影响力。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实现实验室数量与质量突破。

三是建设领军型博士后工作站。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高地效应、蓄水效应、提升效应”,加强人才引进和跟踪服务,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项目、创业机会和生活环境。围绕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战略重点,实现博士后工作站由点到面的带动作用,带动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促进不同专业和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学术交融。

四是建设服务型培训基地。加强电科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高级培训中心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学习、研究、试验一体化平台。依托先进的试验装备和信息平台,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快速积累实际经验,打造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注重创新示范岗建设。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岗、科技创新流动红旗机制,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的基层科研团队和个人,树立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典型,以点带面扩大科技创新工作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工作整体发展。

二是注重基层科技力量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基层员工提供多种专业技术学习与交流机会。进一步提高面向生产一线科技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生产一线员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和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优的基层科技力量。

三是注重科技管理人员能力建设。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科技管理队伍。开展科技管理工作劳动竞赛,完善竞赛方案和评价标准,通过竞赛活动切实强化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的执行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是注重舆论宣传导向作用。要借助和发挥舆论导向和宣传作用,普及科研工作基础知识,开展定期科研技术培训,使科技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员工日常工作。

(三)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一是创新项目储备模式。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好国网科技资源,发挥攻关团队和实验室优势,有计划、分步骤的策划一批优秀的科研项目,同时要夯实基础性科技工作,注重项目基础管理,形成“金字塔”形科研发展模式。

二是完善项目过程管控。在项目管理上借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组建咨询专家团队,对科技项目过程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咨询,督导。

三是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充实科技孵化与科研载体的形式,形成储备项目梯度。积极参加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积极开展成果培育,合理有序安排项目支撑,力争在科技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是推进项目成果管理。形成内外部资源的良性互补机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3篇

一、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一)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成就显著

重庆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成果显著。2008年, 重庆市企业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01.5941亿, 占重庆市科技活动经费总筹集额的70.27%, 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0013人, 比2007年增长17.6%, 申请专利4688件, 增长7.47%, 拥有发明专利1202件, 增长41.6%。其中2008年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12.1131亿元, 较上年增长33.98%;200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新产品项目数2482项, 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532.5533亿元, 新产品出口额136.962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5%, 38.3%和54%。这一系列成果表明重庆市企业已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二)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对重庆、北京、上海及天津等四个直辖市自主创新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发现,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产出能力不足。

根据DEA分析结果显示, 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对效率评价值为0.87<1, 为四个直辖市中最低, 说明重庆市区域创新效率偏低。在所选取的5项主要产出指标中,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技术市场交易额以及科技成果登记数等与其它三个直辖市的均值之差分别为30201.33百万美元, 397.04亿元以及1348项, 说明重庆市创新产出能力不足。

2、创新资源投入不合理。

重庆市区域创新投入的五项指标在绝对数量上均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 如科研机构与高校数、科技活动人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高新技术进口量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平均值之差分别为3 0 7所、163522人、143988人、423.19亿元及29196百万美元。而且通过差量分析还发现, 在科技活动人数、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高新技术进口量上投入相对过剩, 而在科研机构与高校数, 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两项上投入相对不足。

二、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法律缺失。

缺少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 以及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等重要法律, 而且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能够充分体现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或者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需求。

2、缺乏有效市场竞争。

当前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二) 内部因素

1、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领导人习惯靠别人的技术过日子, 根本不想去创新或者认为自主创新成本高、风险大, 不愿投入。同时由于整个创新环境尚未形成, 即使个别领导者愿意创新, 也往往孤掌难鸣, 步履艰难[2]。

此外, 很多企业缺少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没有建立起对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其主要表现:对创新的失败者不够宽容;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 在分配上未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3]。

2、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

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企业80%建有研发中心, 而2008年, 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科技机构的只有42%, 创新机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3、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 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2008年国内三种专利申请中, 我市专利申请受理数仅占全国的1.16%, 授权数仅占1.37%, 远远低于北京等其他三个直辖市。

三、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一) 补贴机制

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有两种补贴机制, 即创新投入补贴和产品补贴。课题组对研发存在技术风险或投资溢出环境下的政府补贴机制进行了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发存在技术风险时:

(1) 政府采用产品补贴与投入补贴虽然能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 但均无法激励企业按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研发和生产策略进行研发和生产, 因此两种补贴方式只能得到社会福利的次优解。 (2) 当技术风险较小或研发难度较小时, 研发投入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更大, 此时, 政府应采用研发投入补贴的方法, 而技术风险较大或研发难度较大时, 产品补贴方式下的研发投入更大, 此时, 政府应采用产品补贴的方式,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3) 政府应随着技术风险的减小而增大对企业的产品补贴。

2、技术风险与投资溢出并存。

(1) 两种补贴方式虽能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 但也只能得到社会福利的次优解。 (2) 投资溢出效应较大时, 政府宜采用研发投入补贴;当研发难度和技术风险较大时, 政府则宜采用产品补贴方式。 (3) 政府应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大而提高研发投入;随着技术风险的增大而提高产品补贴, 反之则降低产品补贴。 (4) 研发投入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大而增大;产品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则随着溢出效应增大而减小。

(二) 税收机制

税收激励也是政府常用的自主创新激励手段之一。课题组对垄断市场下政府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财税激励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尤其是对生产日常必需品的企业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更佳。

2、对于非日常必需品的生产企业则应根据企业产品中固定成本的比例进行抉择, 政府应对固定成本比例低的企业进行税收激励, 对固定成本比例高的企业进行投入补贴。

(三) 合作机制

随着独立创新难度的变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与别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 但合作中的道德风险使50%左右的合作以失败告终。课题组通过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合作模式的优选, 设计出合作创新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研究表明:

1、产业内的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时, 技术风险较小的行业宜结成集中研发联盟, 如钢铁和汽车等传统行业, 技术风险和市场收益较高的行业宜结成并行研发联盟, 如生物制药和IT等新兴行业;此外, 研发联盟应尽可能采用按投入比例分配的方式, 以此激励成员增加研发投入[4]。

2、当研发存在投资溢出时, 若产业内的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 在市场收益较小时, 应选择集中研发的联盟结构并按研发投入比例分配收益, 市场收益较大时则应选择平均分配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配方式;联盟成员间应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投资溢出, 促使合作伙伴增加投入, 尤其是并行研发联盟更应如此[5]。

3、存在技术风险下的研发外包合作中: (1) 发包方应以专用资产替代现金作为预支收益以提高承包方研发投入和自身利润。 (2) 市场收益较小时, 发包方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或改进混合方式;市场收益较大时, 则应采用产出分享方式;市场收益足够大时则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3) 在确定产出分享方式的分配比例时, 发包方可适当提高承包方分配比例, 以提高其研发投入量和双方利润, 尤其在市场收益小时更应如此。 (4) 在不对称信息下的研发外包合作中, 现有的方式难以规避合作双方的投机行为, 发包方应采用向高技术类型的承包方索取一笔固定费用, 同时提升其分配比例, 而向低技术类型的承包方支付一笔固定费用, 同时降低其分配比例的分配机制, 激励合作双方自愿放弃投机行为, 促进研发外包成功。

四、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建议

(一) 合理运用补贴和税收机制

对生产日常必需品的企业和固定成本比例低的非日常必需品生产企业采用税收优惠政策, 而对固定成本比例高的非日常必需品生产企业采用补贴机制, 其中, 对研发技术风险、难度较小或投资溢出较大的行业采用研发投入补贴, 对技术风险或研发难度较大的行业采用产品补贴方式。

(二) 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

政府不补贴或采用研发投入补贴时, 政府应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投资溢出的创新环境, 鼓励企业间加强研发信息或技术交流, 人才流动等;采用产品补贴时, 政府应营造不利于投资溢出的环境, 减少企业间的技术、信息或人员的流动。

(三) 加强诚信建设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评价制度、公告和通报预警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使在合作中采取投机行为的企业不仅要为此次投机行为付出代价, 而且失去很多未来的交易机会, 降低企业在合作中的投机收益, 促使其放弃投机行为, 促进企业合作研发成功。

摘要:对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 运用机制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进行了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机制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9[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 许倩, 张继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软环境思考[J].企业经济, 2009, 30 (9) :82-85.

[3] 韩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 2009, 17 (19) :225.

[4] 孟卫东, 黄波, 李宇雨.基于技术风险的并行研发联盟成员投资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08, 22 (6) :88-92.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4篇

一般认为,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语言, 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交流。而多年来的外语教学现实却是把外语教学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缺乏实际应用语言、锻炼语言应变能力的机会。学生也往往把外语这门技能的练习变成一种理论的被动接受, 缺少实践语言的动力。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 在最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构建了真实的环境, 提高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 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给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带来巨大的难题。传统外语教学的评估往往是以试卷形式测试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讲授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手段, 既无法测试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的真实情况, 也无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会功亏一篑。因此, 在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 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1 评估对象

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承担着督导、指导的作用, 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同时, 学生作课堂教学的主体, 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堂设计的效果也应进行评价。学生与教师同为评估的对象。

2 评估方向

以往的外语课堂教学效果评估主要是依赖于考试的测验结果, 教师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学生在试卷中的表现, 期中、期末、升学、过级等考试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 “应试”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 改变教学评估的方向是构建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基础。将只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将只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转变“一卷定终身”的现象。

3 评估内容

外语教学评估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但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语言基本知识与语料的前提下才可能运用语言, 因此, 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考查是评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估体系也不可能抛弃这一内容。但是, 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过分的强调了语言基本知识, 而忽视了对其它能力的评价。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于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因此在其教学评估体系中应将学生的参与状态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参与状态的评估包括: (1) 学生参与的态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 做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 (2) 学生参与的广度, 每个学生都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自主课堂活动的时间应占课堂教学的一定比例; (3) 学生参与的方式, 教师为学生创造多种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 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方式, 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短剧表演等; (4) 学生参与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反过来也可以作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评估依据。

4 评估方法

在自主创新性的外语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构建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 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学生所体现的不同能力, 教学评估方法也应有所变化, 做到灵活性、多样性。例如, 小组讨论中, 每个学生参与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学生在讨论中体现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区别。又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 在评估时则应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应是考查的重点。在短剧表演中, 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应得到重视, 主角与配角的参与程度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支持意识。在方法手段上可采用教师评生、学生评教、生生互评、师师互评、督导评教等方法, 通过互听课、公开课、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5 评估过程

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不应只是教学结束时的评估, 应是一种全程化的评估, 它应该包括:课堂设计阶段评估、课堂教学中评估和课堂教学后评估。

(1) 课堂设计阶段评估是针对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中生师的“双主”关系,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生师之间应就教学内容和目标制定一个双向的协议, 学生对学习内容、目标与方式进行的自主设定, 教师应对此设定给予建议,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教学的目的又符合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对这一阶段的评估应侧重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目标与自身能力的符合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愿的高低。

(2) 课堂教学中评估是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评价和其对自我设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评价。这一阶段中应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发挥给予重视。

(3) 课堂教学后的评估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应针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即要对学生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给予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对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评价, 也包括对活动中的竞争对手的评价, 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可以取长补短, 以完善对自己的评价。

教学评估体系是教学的“指示标”, 不仅是对教学的总结、促进教学的发展, 同时又会影响教学的发展方向。完善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要完善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估体系。在构建不同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改革评估方法, 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和评估的核心, 促进对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外语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的技能, 在实际交流中得到应用。

摘要: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的应用, 要求构建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的评估体系, 促进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创新性外语课堂教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对象、评估方向、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

关键词:教学评估,自主创新,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田式国.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赵明仁, 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1 (10) :41~44.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5篇

一、微信运用于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一) 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 实现消费者及企业的共赢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应用程序, 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企业可以通过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较好的营销效果。而相关消费者及用户也可以通过支付低价的流量费用, 快速高效的获取商品信息, 同时与企业进行高效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 当前微信的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软件, 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便利。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第三方支付软件进行购物。基于此, 企业应当及时调整营销计划, 加强对线上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另一方面, 基于微信平台的线上交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对于店铺位置的依赖。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浏览习惯, 购买习惯有针对性的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或是客户服务, 及时推送相关的促销折扣信息,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消费者黏度, 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 同时也为其后期开展增值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一对一高效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需求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企业开通微信公众账号通常会拥有很多粉丝, 而大多数粉丝都是基于企业的信誉度和良好的形象主动关注微信号。此时, 如果企业发出相关的市场营销信息就不会受到用户的直接抵触,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营销信息快速准确高效的传递到用户手上。在此基础上, 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平台, 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在一对一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需求。

(三) 提高企业曝光率, 获得大众关注度

通常而言, 衡量企业营销策略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曝光率的高低, 它能够及时科学的衡量企业营销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最终取得的整体效果, 也能在一定时间内提高社会对产品的关注度。众所周知, 微信作为企业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的有效桥梁, 能够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接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 也能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信誉度。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能够快速分享企业信息及产品功能, 而用户之间对朋友圈的转发也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下去, 提高企业的曝光度。

二、基于微信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一) 基于“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方式, 一对一的对相关用户推送企业信息、相关资讯、产品资料及活动信息等等。通过服务平台能够有效实现售前服务、售后咨询等等相应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效推出及广泛利用, 企业可以通过微信扩大市场营销渠道, 逐渐实现渠道的针对性和细节化。具体而言, 企业不仅仅可以向关注自身的粉丝定期推送相关活动信息, 还能够根据订阅用户实际需求、地域发展等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信息的推送, 从而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整体营销效果如何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使得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量过于庞大, 用户无法通过自身的筛选找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信息数据, 甚至有的用户直接将其作为垃圾信息屏蔽掉;另一方面, 过于注重信息的完善, 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当前部分企业虽然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 但却没有为消费者准备相应的商品, 久而久之, 企业会失去市场占有率, 降低自身品牌形象。

(二) 基于“朋友圈”的社交分享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相对于QQ平台之前推出的空间功能, 朋友圈能够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展示的平台, 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进行文字、图片及视频的发表。而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 平台中推出了开放功能,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直接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信息, 也可以通过手机相关程序的运用及PC客户端直接分享到朋友圈中, 采用链接的方式直接打开, 进行阅读查看。而微信开放功能的上线及有效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市场营销的渠道, 让用户可以高效快捷地获取相关产品信息, 同时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也可以通过微信开放功能将宣传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及图片,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 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从而产生购买行为。朋友圈通过建立口碑实现市场营销, 以朋友圈为基础强化用户的品牌意识, 进行产品信息及企业文化的传播, 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将朋友圈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渠道, 在朋友圈中大肆发布各种产品信息, 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降低其他用户对朋友圈的使用兴趣, 甚至有的用户会直接屏蔽信息。

(三) 基于“二维码”的信息交互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二维码应当是当前信息传递存储的主要技术。在微信的早期发展过程中, 二维码主要是提供相应的身份验证, 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添加朋友, 但是随着二维码商业用途的增多, 微信平台逐渐开展了O2O商业化功能。在具体的市场营销过程中, 可以通过微信二维码进行客户的拓展, 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小程序, 从而通过小程序进入商城, 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折扣优惠。另外, 企业为了加强市场营销效率, 可以针对某一个商品或活动设置一个专门的二维码,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 全面了解产品信息并解决用户对产品的问题疑惑。另外, 相关消费者可以通过读取二维码获取自身想要的一切商品信息及其资讯。在实际生活中, 微信所拥有的用户已经过亿, 用户的使用程度非常高, 因此, 通过二维码进行企业市场营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四) 其他形式的微信营销

微信平台中除开公众号、朋友圈、二维码等等方式, 还具有其他的营销方式。例如, 微信平台中有一个查看附近的人小程序, 直接可以通过在签名栏中强行植入产品信息广告, 通过LBS功能使得使用附近的人的陌生人可以直接接触到这样的广告, 这样的营销模式非常简单, 维护成本也较低。但由于这样的营销方式必须开启自身的位置定位, 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附近的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企业及个人必须透露出自己的个人信息, 才能将这样的广告投放于附近的人中。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应当基于“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 基于“朋友圈”的社交分享, 基于“二维码”的信息交互, 其他形式的微信营销, 运用微信充分高效地开展企业市场营销,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 实现消费者及企业的共赢, 一对一高效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需求, 提高企业曝光率, 获得大众关注度阐述了微信运用于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其后深入研究了基于微信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希望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实现微信的高效运用,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和战略。

关键词:微信,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参考文献

[1] 雷蕾.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 (11) :60-61.

[2] 马玉宝.上海帜讯公司微信服务甘肃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2016.

[3] 尹小悦, 王娟.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思考[J].新校园:阅读版, 2016 (6) .

[4] 杜栋, 杨莉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24) .

[5] 吴亚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企业精准营销策略探究[J].长江丛刊, 2016 (28) :184-184.

[6] 罗曌紫怡.小微企业的微信营销策略研究[D].

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范文第6篇

双向传播,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 而是将其与非传统媒体相结合, 进行双向传播, 具有互动性。全民参与性与互动性,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沟通与反馈, 受众可以给传播者提建议, 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给出答复进行改进, 有利于有效信息的传播。传播主体多元化 (城市官方主体、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 , 如今在网络传播中, 对传播主体的学历、经验、角度等没有严格限制。传播过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传播手段多样且速度快范围广。社会化媒体众多, 而且活跃在媒体上的用户不受控制, 随时随地在保证信息的正当性方可进行发布。

细分媒介手段, 社会化媒体手段多样: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社交网站、点评类的网站、视频网站app、音乐播放app。曾经火爆一时以音乐、视频形式呈现的《成都》形成了“成都热”, 大幅度提升了成都品牌形象。《北京欢迎你》向世人展示了奥运会举办地北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掀起了重庆热潮等, 这些都在城市品牌传播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过程具有公开性, 所有用户发表的言论都会透明公开的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对于信息达到了有效的评价, 利于信息传播。

二、大连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存在的问题

大连的城市品牌传播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 紧跟时代发展。大连城市品牌传播在早期处于领先地位, 率先走进央视走向国际, 向人民宣传“浪漫之都, 时尚大连”城市形象。在社会化媒体时代, 大连没有对于其传播的把握不到位, 传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传播主体意识薄弱, 忽视内容质量

传播主体意识在传播活动中至关重要, 发挥着引导方向的作用。大连传播主体意识薄弱问题且内容重复老套, 尤其政府机关、传媒机构和商业机构更明显。在运营模式和文章语言风格依然按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编写;内容缺乏一定受众接受度:政府工作、政策解读、市民资讯等具有国家政策发展和城市宏观内容。传播主体懒散, 信息发布不及时, 文章内容缺乏原创性, 重复率极高。

(二) 品牌传播活动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大连的城市品牌活动缺乏创新性与独特性。大连的品牌传播活动要充分根据受众需求, 迎合时代, 利用社会化媒体, 使用绝佳的创意进行城市品牌传播, 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得以提升宣传效果。

(三) 社会化媒体运用失衡, 技术不完善

如今社会化媒体时代单靠一种或几种媒体无法达到无维度多角度对城市进行整合品牌传播。大连社会化媒体使用不全面, 比例严重失衡。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点评类, 视频类内容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快手、抖音等新的社会化媒体用之甚少。大连没有充分利用AR、VR和航拍技术等新技术。

三、社会化媒体时代大连城市品牌传播建议

(一) 提高传播主体意识, 加强内容创新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社会化媒体时代, 城市官方主体、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都要加强平台的维护与把控, 提升内容创新性和原创性。将每天发布的内容细化与总结:党政国家、政策解读、教育板块、社会要点、玩转大连等。扩大目标受众群体, 定期策划相关活动, 利用节假日、热点事件合理进行借势营销, 与用户积极互动, 获得大连特产等。

充分利用微博自媒体和知名博主的影响力, 对大连整体的旅行做出强有力的推荐输出。如在旅游领域有一定认可度的等旅游博主大“V”或去哪儿、小红书等攻略性APP, 发布关于大连城市的旅行攻略、大连美食、大连网红拍照圣地等, 与当今营销模式紧紧相连, 形成网红热, 使大连成为网红城市。更要牢牢抓紧抖音、梨视频、快手等视频平台对大连美景美食等进行传播, 尤其是KOL的输出。政府官方机构需加强平台建设, 不只是单一发布内容, 还要将内容分成模块, 定期定时发布内容以培养用户习惯;积极与受众进行“接地气”互动, 听取意见进行改进, 从而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

(二) 均衡运用社会化媒体,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大连应合理利用和使用AR、VR、航拍等新技术, 跟进时代潮流新技术, 要在传播过程中坚信网络的力量与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三) 加强品牌传播特色创新, 整合传播方式

1. 加强大连城市中的特色主题宣传

特色主题宣传是城市、企业甚至是个人宣传的必经之路。大连有诸多特色主题, 海洋主题、网红主题、海豚湾、浪漫主题都可加以利用, 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 合理传播进行运用, 对于热点及时借势营销, 将传播达到最大化, 增加曝光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色主题宣传的同时, 也要注重排期和结合国情国家大事出发, 做出相应良好的城市品牌传播策略。

2. 加强大连城市品牌文化的传播

加强大连城市品牌传播中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塑造会给国人带来一个鲜活、多面、有思想、有文化的城市。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足球文化和浪漫元素等在大连保留较为完善。加强文化传播, 如举办年度性日本文化节, 俄罗斯文化节、东北性甚至全国性足球文化节, 加强全国足球文化的交流, 并举办相应的青少年进行比赛。

3. 知名品牌、人士、活动等带动效应

在城市品牌传播中合理利用知名品牌、人士以及活动宣传大连, 利用社会化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大连的曝光度。达沃斯论坛、动漫节、啤酒节等都是大连知名活动, 在活动举行时广泛传播, 提高大连品牌形象, 不仅仅是旅游海洋城市, 更是文化高大上的城市。

4. 整合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

社会化媒体与传播媒体各有千秋。社会化媒体确实有很多优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等。传统媒体有一群忠实受众, 在时代发展下与时俱进。二者受众不同, 传播方式不同。传统媒体发布有价值的活动, 社会化媒体得以在网络宣传造势, 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双管齐下, 有效整合传播内容, 二者必不可少, 相辅相成整合传播才能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5. 社会化媒体内部整合传播

社会化媒体种类很多, 形式多样, 其特点各不相同。

各大社会化媒体要同时加大宣传城市品牌, 做到相互呼应, 积极互动, 这样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将传播信息分类归纳:城市建设、人文生活、美食特色等方面。

将内容进行模块分类, 同类内容整合, 发布在社会化媒体上, 受众得以阅读和接受, 提升传播效果。

四、结语

社会化媒体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使得城市品牌传播有了新的方向。文章讨论了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 城市品牌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以大连为例, 分析总结了该城市的品牌传播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看, 根据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大连的城市品牌传播进行策略提案。

此篇论文的研究还不精准和全面, 诸多问题待学习和研究, 只希望能对大连的城市品牌传播奉献微薄之力。

摘要:本文讨论社会化媒体时代下, 城市品牌传播的特点与挑战。以大连为例分析大连城市品牌传播现状和问题, 结合大连城市品牌定位, 提出要提高大连的传播主体意识, 加强内容和品牌传播特色创新;均衡运用社会化媒体,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整合城市品牌传播方式。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城市品牌,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凌.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J].今传媒, 2013 (3) :77-78.

[2] 胡泳.共有媒体初探[J].现代传播, 2007 (5) :116-120.

[3] 余明阳, 舒永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 2002 (3) :61-66.

[4] 叶南客.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新论[J].学术研究, 2000 (12) :46-54.

[5] 王曼.城市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3) :217.

[6] 钟羽.城市品牌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界, 2012 (9) :21-23+31

[7] 张世涛.社会化媒体营销视域下品牌内容的传播策略探析[J].媒体营销, 2016:93-95.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之教案范文下一篇:采购出差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