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16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情境创设,因人而异制定目标、方法,鼓励学生,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当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追求体现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教学的目的,从中也读出了当学生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方能自主地获取相关的知识,便于更好地发展。如今,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是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先进的学习方式。学生要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之间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解决,从而找出解决的方法以实现学习的目标。新课标中指出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句话中点明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能动性的重要地位。自主学习不仅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进行设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铅笔根数表示每个人分到的苹果个数。然后听着教师的要求并跟着做。假若现在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李和小张两个小朋友,请你们用铅笔表示出他们两个人所能分到的个数;此时学生会很快分配出来。教师又说现在我们将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李和小张两个小朋友,那么你们将会怎么分配你们的铅笔呢?这时候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是好,有的同学将铅笔折断,然后教师就问折断铅笔的同学:你将铅笔折断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因为只有一个苹果,但是有两个人,所以他们只能是一人一半。这时候教师再进一步问:你是否能用数学上的话来表示这个“一半”?此时学生就会被难住。如此这样的提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且还与他们的生活是相联的,加之教师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注意力一步一步带入其中,不知不觉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改变了枯燥的数学课堂。

二、教师因人而异制定目标、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法

1.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全方位考虑,根据优生、中等生、差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速度去完成制定的目标。这样才能让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真正地展开,同时还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达标的喜悦。

2.注重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和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若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那么教师此时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尽量采用,并利用其成为有利的课程资源。有的时候部分学生的思维、理解的方法过于“笨拙”,教师不应该急于给予“不好”或者“错误”的断定,至少这样的学生会思考、懂思考,不论是对与错,他们都在思维,这样不仅不让枯燥的数学成为他们的负担,而且还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

3.注重学习的方法

每个小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会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来压制学生,应该是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内容、条件,要灵活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小学数学。例如:在学习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时,有的学生擅长进行推理、有的学生擅长记忆、有的学生擅长反复地写而记住、有的学生因记不住或者是理解能力较差,就会待这课时的知识学完之后再回头去理解和记忆等;这些不同的推导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的自己动手进行推导,这样不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吗?

三、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疑难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从实践证明来看,为小学生营造良好、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课堂,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要敢问、善问、会问,以至于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生认识表上的“时、分、秒”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我校的作息时间进行一番思考、讨论,在同学们进行讨论的前提下提出一些问题:第一,我们早上的第一节课是什么时间开始的?第二,我们早上做课间操用了多少时间呢?第三,今天数学课的时间一共有多少呢?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再进行合作,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教学,如此的自学使得学生提升了自主能力。

四、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好奇心的驱使,小学生们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去尝试一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手操作以及多种器官的参与活动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制作七巧板,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7种图形的位置、大小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在这样的练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在学生掌握了拼图的基本要领之后,让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自己心中喜欢的图形。制作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操作、讨论,不仅使得数学课堂活跃,还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总而言之,要将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灵活、生动、有趣,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才能真正使自主学习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红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J].湖北教育.2003.01.

[2]何亚芳.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课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3.20.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琊川镇琊川完小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体会自己智慧的无穷,智力的无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自我的情感、智力、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异步的发展,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自由;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是求充分展现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有效、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学生如何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做”数学的自由乐趣,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发展。

一、给学生多一点发现问题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深更持久,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更牢固。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分数应用题复习时,出示如下的应用例题:“奶奶家养了8只鸡,24只鸭,_______?”在线上填上不同的问题。学生思考后:“鸡是鸭的几分之几?鸭是鸡的几倍?鸡比鸭少几分之几?鸭比鸡多百分之几……”学生开动脑筋短短几分钟就列出了好几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把前后知识贯穿在了一起,既灵活又深刻地运用了知识,掌握了重点。

二、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1.多点大胆猜想的空间。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合理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1)三角形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2)转化前后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本领:(1)利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探索新知;(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3)善于归纳、总结等。

2.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虽然略显幼稚,但对问题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留出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在二年级学习了认数后,让学生用5颗算珠表示3位数。大家无比兴奋,通过拨一拨算珠,记一记数,很快得到10种。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能不能按序写。教师的提示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索与尝试,又探索出5种表示方法。学生们品尝到了自我思考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自我表现是人的天性,是个人展示和实现自身价值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方式之一。正因为人类有了表现欲,人们才能主动地去完成、去实现、去创造许多意想不到事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显露、直率、强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于表达自已思想。鼓励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的就怎样说,说错了可以引导他重新思考。其次,还应充分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如学习“厘米的认识”后,学生对“用折断了一截的直尺量线段究竟该怎样读数产生了意见分歧,我让学生用两种尺子都去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答案并正确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表达自已思想的欲望,鼓励学生想说话、会说话、说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自己对例题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引起大家思维的共鸣。教师如果能及时适宜地去激发儿童自我表现的欲望,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广度

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学习活动,即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环节,使学生自觉进行掌握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对任何事情他们都想亲手动动。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用10枝铅笔亲自分分,多分几次,多分几个同学。除了表中的还有没有别的分法,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脸上挂满了微笑。通过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自信是成功播下的一粒种子,做事充满自信,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方法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只有科学地灵活巧妙地运用这把“武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成功便随手可摘,运用这把宝剑,去探索现实世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活动课“图形的密铺”中,在进行密铺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了解密铺要求,照着书中的图形进行密铺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已动手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让学生亲自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数学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助力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期望自己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旨在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自觉获取思维的方法,从而获得最佳发展,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改善思维、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参与和改造明天的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真正主人。总之,只要我们给孩子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他们就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自主色彩。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学生思维的自主自由飞翔。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的灌输,而在于循循善诱的引导。小学美术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其关键首要,即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相应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最为核心的原则却殊途同归。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理念转变。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并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可否认,现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学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言堂”模式,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由于课堂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反馈,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的集中。因此,要切实推动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二,课堂氛围营造。据研究显示:处于愉悦、安全、放松的氛围中学习,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记忆力和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反之,处于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其学习效率大为降低[1]。为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中应采用轻松、风趣的口吻授课;课堂多与学生互动并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的眼神;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欲望。

二、构建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年龄属性分析:小学生基本处于6-12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敏捷而学习的柔韧性不足;活泼好动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教学中,学生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学习这门课程;反之,则极力的抵制、排斥学习。为此,教师应课余多与学生交流,并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而对于教学情境的构建,则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课堂导入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因而要凸显其引导性。教师可采用故事、谜语、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猜猜我是谁》时,笔者对学生道:“同学们,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待会给出四张人物背景画,它们分别对应我们班上的四位同学。现在就考验同学们的眼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的找出其中的特点。”学生一听到做游戏,立刻兴致昂扬,跃跃欲试。没过一会,学生们就分别找出了对应的四位同学。于是,笔者一边赞扬学生聪明,一边让学生回答。有学生回答:“老师,我是根据背景画中的衣着打扮,从而观察出他是××”;另一同学回答:“我是根据背景画中的发型,所以猜测她是××。”通过这个小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实践因材施教

毋庸置疑,学生个体之间存有较大差异。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通过观察、模仿、实践、体验、想象、收集等一系列学习手段,来获得知识的积累和美术技能的提升。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秉性大相径庭,因而其学习能力不一而足。因材施教,并不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以适宜自己的角度,进入美术课程的学习之中。例如,教学“制作贺卡”时,笔者简单讲述了贺卡制作的要点之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贺卡。学生动手制作作品时,有学生别出心裁,使用了多样化的技法,如吹色、刮色、压印、涂蜡等。对于学生的大胆创新和勇于实践,笔者当即给予褒奖,并鼓励其他同学发挥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心中最完美的贺卡。此外,美术课堂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追本溯源,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鼓励、引导、激发等方式,促使学生大胆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其创造力。思维的创新尤其重要,而学生个性的张扬,正是思维创新的必备基础。比如说,对于学生作业的点评,笔者采取“1+1”的评阅模式。首先由笔者给出评语,而评语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分数”值,而包括了作业的态度、优点、不足,以及与上次作业的对比情况分析。其次,让学生开展互评,学生通过评论他人的作业,不仅能受到良好的启发,也能潜意识的锻炼其审美情操[2]。

四、结语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关键支撑。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并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审美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的长期学习意义重大,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美术课堂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兴趣激发、教学情境、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对小学美术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做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丽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童心自由绽放——初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营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2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学中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 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

案例一:《因数和公因数》的教学

教学时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还准备了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提出用哪些小正方形可以铺满大长方形。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 比较、归纳、合作等学习能力。

3创设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1提供操作的机会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案例二:《认识图形》

教学时,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积木, 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操作活动,掌握长方形特征。 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2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 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 ”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 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案例三:《圆的认识》

在学习圆的特征时,笔者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⑴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⑵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⑷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它有几条对称轴?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大家的交流和互动中解决了问题。 这样就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探索和理论都会落空。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真实具体的事物,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1.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 有一次笔者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班级里一个并不活跃的男孩子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他的故事把所有学生都吸引住了, 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笔者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从中知道了很多故事。 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类似动画节目、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 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不仅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 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不熟悉的事物用形象的图画、动画展现出来,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教《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天空。 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欣赏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拉萨。 这样以图片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在主动,积极的气氛中进行,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能解决困难,最终达到阅读的目标。

2.1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手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 学生只有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才能自己去阅读并有所获。 如《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时,学生对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都不是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对人物情感的提问,学生能很容易地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能够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2.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学贵有疑 ”, 质疑问题是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开始 , 教师要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2.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举一反三 ”能使学生拓宽思路 、提高思维能力 。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阅读习惯呢?

2.3.1典型引路,融会贯通

如《谈礼貌》一文中,我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对比里面牛皋与岳飞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态度, 让学生找一些关键词,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讲礼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随后, 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体会礼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第一件事为典型,让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剩下的几件事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反三”了。

2.3.2单元为组,重点突破

现在的语文教材每册都是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 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教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备课过程中就应整体考虑这一单元内容,组成一个综合的教学整体。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从对教材的“共性”与“个性”的领悟中,通过突破重点,带动一般。

3提高学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则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地构建文本。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学生从社会学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态,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自欺欺人。 其实还可以从人性批评的角度解读,作者在鞭挞了皇帝、大臣的丑行后,又善意地嘲讽了普通老百姓的虚伪, 贪慕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 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丰富了阅读。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 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起引导作用。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不断提高主体性。

5建构科学平等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1评价观念重在激励,体现人文关怀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通过不断地激励,赏识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也为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

5.2评价重点是要注重开放性

强调开放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范围中学习。 经常用 “你们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你真厉害”、“我就欣赏你这一点”。

5.3评价应注重过程

“个性化阅读评价 ”强调关注学生的阅读 、 感悟的结果以及思维、个性发展的过程。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尊重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想交流。 如日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教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好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自主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小学生英语学习是从零开始。由于深受母语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几乎没有。因此大多教师偏向于“教”, 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

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三个方面的体现, 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基于这三方面, 同时教师要跟踪自主学习效果, 随时调整策略。

一、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养成自律精神

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认识,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有兴趣自主去探索、去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情绪高昂, 思维活跃, 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 接受能力增强。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兴奋剂。学习兴趣的高低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学习兴趣浓厚, 则情绪就会高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相关的知识, 并且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如若遇到阻碍时, 学生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用毅力战胜困难, 坚持学习, 不会轻易放弃。相反, 若没有兴趣, 学生只是抱着应付老师的心态表面地、形式地去“学习”知识, 遇到困难时就会丧失信心。因此,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认识, 就要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若喜爱一位老师, 意味着也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这就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枯燥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真正做到爱生如子, 懂得尊重学生, 让老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有了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加上浓厚的兴趣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逐渐养成自律精神。自主学习就有了基本保障。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形成自觉行为

小学生初学英语, 知识面还不够广,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培养过程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习惯培养。

1. 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 (或翻一翻) 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解决生字词、做做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 (高年级) 。

培养时, 教师首先要作明确要求, 过程督促, 最后检查效果。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重复多次, 直至学生有了预习的习惯。

2. 复习的习惯。

复习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 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 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 形成知识结构。不同的复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教师布置假期作业, 应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使其系统化、结构化。

3. 借助工具书、电子设备和网络的习惯。

阅读时, 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条件允许, 可以用学习机、手机APP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释疑。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相关学习任务, 让学生借助词典、电子设备查找资料, 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长期坚持, 就能养成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习惯具有定势作用, 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借助自律精神, 通过反复训练, 最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达到自立目的

学习方法的培养远远比死学知识来得重要, 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才会成为可能。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即会阅读、会思考、会检索、会调控。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教学, 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而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思考是学习的核心。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检索是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时代学会定向检索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手段。教师要有计划地拟定些课题, 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网络去查找资料, 选择资料, 提炼出有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调控是学习的保证。稳定的惰结与平和的心态对学习是有利的。在自学的过程中,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 既了解自身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能制定目标、采取措施, 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 使自己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多, 一般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目标实践等手段。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即学会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时间管理、整合利用资源、对照检查, 自我评价, 最终达到学习自立的目的。

上一篇:音乐欣赏教育理念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采购性质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