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2023-09-18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一、人工智能翻译概述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集合了计算机语言学、数理逻辑和人工智能等众多理论。人工智能翻译主要是将一种自然源的词、短语、句子、段落、全文等, 翻译转换成另一种目标语言的技术, 一般学科交叉性比较强。在20世纪初的时候, 法国科学家首次提出运用机器进行翻译的想法, 由此人工智能翻译也初具雏形, 接下来时间内人工智能翻译经过不同的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翻译具有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翻译速度快、易操作等诸多优点, 例如, 人工智能翻译比人工翻译的成本要低很多, 可以大大节约预算;人工智能翻译可以按照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计算机转换规则,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读取和完成语言转换, 期间全部由机器完成而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 可以实现全自动化;人工智能主要借助计算机网络, 快速巡行的网络程序也大大提高了翻译速度;人工智能翻译依靠翻译软件进行, 操作起来并不复杂且容易操作。但是, 人工智能翻译也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和准确度仍然不够高的缺点。利用人工智能翻译文本的时候, 只能进行直接的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的翻译, 缺乏实际应用意义的判断, 往往达不到人工翻译对文本“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明显过于机械和生硬。

二、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翻译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可从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两方面进行阐述。首先, 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有三种不同的翻译原理, 即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简言之, 机器翻译实际就是将源语言解码后再编码的过程, 例如, 将英语翻译成中文, 就需要首先对英语文本进行解码成“神经代码”, 然后再重新编码后生成新的语言, 即中文,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谷歌翻译, 谷歌翻译就是利用神经网络系统的机器翻译, 将汉译英的正确率提升到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由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的翻译效果过于生硬, 继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开始逐步被应用, 主要利用语料数据库的统计进行翻译。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将机器翻译提到新的高度。其次, 语音识别。口译是语言服务行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直接决定了实际的交流效果。由于广阔的语音识别空间的出现, 导致各种各样的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层出不穷。语音识别主要是以语音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语音信号处理和识别模式, 自动识别和理解不同的语言, 语音识别翻译更加方便、快捷、及时。

三、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前景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语言翻译行业得到良好的应用和发展, 以往一位翻译水平非常之高的专家一天也最多能审核两万字左右的文本, 而利用人工智能翻译却可以在一天之内审核超过两百万字的文本, 大大提高了审核速度, 因此预计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将会大幅度取代初级人工翻译而占领整个翻译市场。尽管仍然需要有一部分高端翻译任务必须由人工完成, 但是人工智能翻译的兴起也可以更好地辅助人工翻译。针对目前人工智能翻译存在的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不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 但更会朝着人工智能翻译和纯人工翻译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发展。就其具体原因而言, 大致可以分为三点:一是翻译作为一项思维活动, 会随着翻译者的生活环境、专业背景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等不同, 翻译出不同的阅读效果, 但是机器翻译就无法准确地抓捕到这些内容。二是不同行业和不同的翻译文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专业性和语言逻辑严谨性要求也有所不同。三是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将在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 提高翻译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人工智能与翻译的完美融合, 彻底实现了计算机为主导的自动化翻译和以人工为主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大大提高了实际的翻译效率。尽管目前人工智能翻译仍然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 但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必将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亮丽风景线。

摘要:翻译是人工智能应用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 目前人工智能翻译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 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翻译的基本概况, 具体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现状, 同时也就人工智能翻译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翻译,现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邵华, 杨晓峰.人工+智能语言翻译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世界, 2018 (16) :28-29.

[2] 刘逸之.从人工智能翻译的产生浅析人工智能在语言服务业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 (4) :153-154.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内容丰富, 具有挑战性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哲学三大学科交叉产生的科技领域, 其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十分复杂的工作。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通常比较基础且单一, 难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前景广阔。

(二) 富有趣味性, 助力孩子成长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作为现代科技最前沿的领域, 能够激起孩子的兴趣和满足孩子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好奇心, 让孩子在传统应试教育学习之余感受到科技的乐趣, 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科学技术的学习中去, 培养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三)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计算机科学技术行业的快速膨胀, 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作为这个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日本将把编程课程加入到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 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学生将人人懂编程, 人人会编程。我国也应该注意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紧迫性, 不能落于人后。

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缺少创新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投资成本很高, 对相关厂商的依赖性很强, 缺少必要的创新精神, 被厂商牵着鼻子走。一部分教育机构只是针对市面上已有的人工智能产品加以剖析和加工, 在对青少年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性思维与独特的见解, 致使很多教育机构误入歧途。

(二) 缺少研究合作

我国现有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机构大多是独立的不从事相关领域研发生产的教育机构, 造成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学科学习过于基础, 缺少针对性和前瞻性, 难以与市场接轨, 教出来的学生也千篇一律, 缺少特色性与专业性。

(三) 缺少必要的行业标准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行业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准则。现有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的学习大多是课外辅导机构授课, 其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没有基本的教师资格, 教学过程不够科学, 反而更加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发展。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未来发展策略

(一) 创新教学形式

作为新兴技术教学,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学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工智能和科技的魅力, 进一步提升孩子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让孩子未来自主的加入到人工智能行业中来。作为一个涉及科目繁多, 结构极其复杂的学科, 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一套人工智能作品, 这就要求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提高孩子们合作精神。

(二) 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行业, 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已将不再适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行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机构不应该故步自封, 封锁自己的思想, 而是应该不断加强与相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企业的合作, 将最先进的技术加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企业可以通过邀请相关教育机构师生进厂参观和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等方式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机构也可以邀请专业的相关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节假日兼职教学, 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三) 加强专业引导

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这一行业的专业引导, 遏制其野蛮生长。政府应该针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行业制定详细的行业准则、课程内容, 并配以专业的通用基础教材, 避免使教学误入歧途。相关教育部门也应该制定详细的行业准则, 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 建立全面的教师考核制度, 对于不合格的机构加以查封。

我们也可以学习日本的教育模式, 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拓展学习中去, 让更多的小学生、初中生接触到人工智能行业, 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 有利于他们日后加入到人工智能学习行业。

四、结语

2017年7月,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在这一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入到人工智能的科普推广中去, 全面提升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和整体认知程度。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 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 加强编程教育, 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加入到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九层之台, 始于垒土”, 相信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行业将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摘要: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 科技创新仿佛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而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工厂流水线上冰冷的机器, 人工智能赋予了机器人更多的可能, 如今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人类本身的延伸, 甚至对于一些低效率重复性的工作机器人已经完全可以将其取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敏锐的察觉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 加入到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中。本文将针对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中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作出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性,校企合作,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杨海漩.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8.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今天大媛分享的文章,便是向大家介绍多个场景下AI对教育革新的帮助。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出现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是进行一个统计的过程,始于数据体和试图派生出一个解释数据或可预测未来数据的规则和程序。其优点是它在不可行或难以写下明确规则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使用。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结合让人工智能进入教育正在成为现实。

机器学习背后依靠的是互联网大数据。MOOC和其他在线教育形式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教学数据。机器学习可以从这些教学大数据中找到与学生个体匹配的教学模型,或者说,教育人工智能可以为每位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和成长的独特路径。因此,这将催生出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为每个学习个体提供匹配的教师、课程和方法也将成为可能。

目前,并没有一个能让行业从业人员普遍接受的单一人工智能的定义。因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教育行业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形态:AI可能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可能是一位有益的学伴,还可能是有各种问题的学生,亦或是定制的课程?或许,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到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教育。

更适合的教师和课程

虽然教师和学生有各自的教和学的风格,但是时至今日,教师和学校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和千篇一律的教材来应对不同的学生。因为在已有教学体系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逐一了解每个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课程材料。

基于机器学习的教育人工智能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行为模式,协助教师更轻松地从学生表现中收集可操作的见解,做出明智和有效的决策来帮助学生,引导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通过收集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还能发现某个学生存在大量问题的地方,然后通过定制的材料、练习和课程帮助他们弥补这些差距。

Smart Sparrow是澳洲一个在线适应性教育平台。其依靠在互动中得到的数据反馈引导老师把课程设计得更好,下一阶段学习则根据学生学习行为来进行动态匹配。而DreamBox Learning 甚至能自动匹配小学生用户的学习进度,并以最适当方式去提示和鼓励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一些自适应学习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学生的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还能找到和制定学生的学习路径,并确保他们在学习道路上面对的困难降到最低。比如来自美国的Desire2Learn最近推出了新工具,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预测其在某门课上可能获得的分数,进而给出选修课建议来帮助学生做出选课决定。同样,算法可以识别到学生可能的优点和才能,然后帮助他们根据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选择专业。目前,一些人工智能在内容传递方面的其他高级应用,能利用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和自然语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Generation)来合成和交付定制内容,可以媲美于真人教师编写的教材。一家前卫的人工智能公司Content Technologies正在探索为每位学生定制教材。

更先进的协作和辅导

协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难以被记录和评估。2017年,国际知名咨询公司Technavio发布的美国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市场研究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可增强现在流行的协作学习模式,具体方式包括自适应群体组织、虚拟角色、智能助手和智能导师等。

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人工智能可以把合适的人匹配在一起,增加协作,让在线辅导变得更容易和精准。

Brainly是一个连接数百万学生的社交平台,学生们在上面相互协作解决作业和任务中遇到的难题。为了确保服务内容的质量,Brainly雇用了超过1000个版主来帮助审查和验证用户之间交换的问题和答案。现在Brainly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过滤垃圾邮件和低质量的内容,帮助版主减轻负担,让他们专注于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更引人注目的是,Brainly还利用算法给学生们提供结交朋友的建议,帮助用户找到技能互补或能回答他们问题的协作伙伴。这种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协作匹配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棒的个性化在线学习体验。 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 D a n i e l S c h w a r t z 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贝蒂的大脑”(Betty’s Brain)。作为一个虚拟角色,贝蒂在学习活动中扮演孩子们的学伴,让学生来教它学习生物知识。在这个协作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讲解会被贝蒂记录和评估,并即时反馈给他们,让学生在完善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研究和开发还有瑞典隆德大学的与学生一起玩历史游戏的人工智能Time Elf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学的人工智能SimStudent。

利用人工智能辅导学生的案例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Ashok Goel已经成功使用人工智能助理回答学生提问。其他类似的平台,诸如Front Row、Carnegie Learning 和Tabtor也在探索人工智能导师以能够模仿一对一辅导的好处。更快速的补充和优化

在应对大量学生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无法快速找到应对的措施来及时识别和处理知识讲解、课程材料以及学生参与之间的错位,使得学生感到困惑进而影响学习体验。人工智能则可以纠正这些缺点并及时提醒学生和教师,做到及时补充教学的漏洞,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增强教师的授课经验。

慕课平台Coursera,能在当某个问题有大量学生提交了错误回答时提醒教师,同时通过提供一个定制消息来帮助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通过创建智能和个性化的互动,人工智能助理能在教师之前给予学生即时反馈,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学生采用高效的学习行为,比如自我管理和自我解释等。

类似的人工智能应用还有来自美国的Volley。学生们用手机拍摄教材内容或作业题目,Volley 会分析照片和文本,并显示要点、难点、先修知识。随后,应用会提供在线课堂、百科链接、甚至是教师上传的参考 PDF 文件。这个过程中运用了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自动收集。扎克伯格教育风投公司认为,Volley能引导学生们自行安排学习计划和提高自学能力。另一个案例来自英格兰的ThirdSpace Learning。这是一个在线一对一数学辅导平台,其连接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教师。

自2012年推出以来,平台每周记录了数千小时的教学和学习数据。Third Space Learning正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这些巨大的数据中收集行为模式,为教师提供见解和建议,促进教师开展更好的教学。同样,这些数据也能为学生掌握某个主题提供最佳的学习路径。接下来的这个案例更展现了教育人工智能的魅力。斯坦福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合作,也正在研究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导系统。这个新引擎利用强化学习(ReinforcedLearning)来判断当前课程是否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学得好,然后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系统自优化。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一、 智能制造是当前新产业革命的核心趋势

近年来,关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提法在国际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封面文章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和数字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化趋势对制造业的影响当前可能已到了临界点,将引起一场制造业革命。进而,随着生产的本地化、个性化趋势,将可能导致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引起全球产业体系的革命性重组。这一预见受到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当前正在发生的新产业革命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的延续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产业各个领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业态模式的创新。可以预见:未来10年信息技术仍将是产业革命的主要引领者和驱动力。近年来,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由简单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转变为提高制造系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向信息驱动型转变。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制造不仅仅意味着制造业自身的革命性发展,也为服务、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智能制造的核心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的,融合了创意、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由个别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出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可以延伸出覆盖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网络;形成信息化框架下自反馈、自决策、自组织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如苹果、IBM等跨国企业,目前已经初步将这种智能制造的理念变为了现实。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87飞机从设计、研发、制造到融资、采购、物流每一步几乎都通过全球网络实现,其中近90%的生产工作外包到全球40余家合作企业。据统计,智能制造网络使波音787飞机缩短了33%的进入市场的时间,并且节省了50%的研发费用。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方向实现了巨大跨越。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日趋广泛;产品创新响应市场需求的效率大大加快;生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显著提升;分散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开始兴起;全球供应链整合程度日益提高;企业智能决策能力有效增强;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崛起。以上趋势都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主流方向。吴启迪教授就此指出:通过智能系统,构建智慧企业,实现人、信息与技术的高度协调,将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态势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竞争热点,各国都将智能制造业作为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抓手。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2012年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立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其中智能制造的框架和方法、数字化工厂、3D打印等均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欧盟在《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于2009年9月出台了智能制造路线图,提出以实现可持续及精益制造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德国通过国家政府、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各州合作,投资于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应用技术研究;日本提出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国家层面也对发展智能制造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已编制完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设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专项”,今年3月,我国又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企合作交流会议上,工程院院长周济作专题报告,强调必须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这一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让中国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2012年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为全国首个智能制造试点区域。2012年8月,浙江省正式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综合试点。国家和兄弟省市的积极布局行动,更增强了上海发展智能制造的紧迫感。

三、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基础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产业高地,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上海具备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基础。上海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掌握了一批智能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智能制造核心高端装备,如光刻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实现了一批先进制造成套设备的产业化,如核电、火电装备、物流设备、轨交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建设了一批有关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基地;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

上海具备智能制造发展的企业基础。通过市科委“九五”到“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推进,在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战略产品研制中的应用、国家级应用示范企业的数量、相关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为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和深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企业基础。上海在航空航天、成套装备、船舶、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制造领域,培育形成了6家数字化综合集成示范企业,带动了560余家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22%,设计效率平均提高27%。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率先开展制造业数字化促进服务转型的示范,推进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依托“科技小巨人”计划,在一批具有行业示范作用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开展数字化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和技术辐射效应。

上海具备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环境。上海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多样化,商业环境成熟,配套设施齐全。在汽车、飞机、船舶、电子、电机、计算机、装备制造、仪器仪表、先进材料等领域,上海都有较为成熟的产业支撑,为智能制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及研发中心落户,如FANUC、ABB、川崎、安川四大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在华总部均设立于上海,这为上海制造业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上海发展智能制造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智能制造技术对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上海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提升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有待明确。目前国家已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上海市也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首批五个重点省市。但上海目前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战略仍有待明确,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全市层面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尚待完善。

二是产业技术体系有待完善提升。目前,上海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仍处于较为分散和较低水平的局面,企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自身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不足,关键技术环节薄弱,许多重要装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智能制造产业技术体系不够完整,先进材料、3D打印等前沿领域发展滞后;自主技术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尚未实现市场化;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计划软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

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杨海成院士指出:智能制造新型工业装备包含硬装备和软装备两个方面,其中软装备包括工业软件、信息、流程、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无形要素,是智能制造的“大脑”。当前上海多数制造企业对于设备、生产线等“硬装备”投入较大,而对于 “软装备”缺乏充分重视,在应用中存在较严重的“重生产、重结果”现象,过分依赖人的经验,对制造过程中的知识发现、积累和传承重视不足,影响到企业的长效发展和行业竞争力。

四是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尚待强化。政府主导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在技术应用初期,对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上海企业的应用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随着企业数字化制造理念的普及和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推进模式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林忠钦院士指出:上海制造产业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只关注当前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的项目合作方式,而长效性合作机制欠缺。当前,上海还缺少有能力面向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服务的专业组织和机构。

五、促进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当前上海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环境,骨干企业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有了良好的前期布局和基础。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促进上海制造业迈进国际先进水平行列,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是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制定上海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吴启迪教授建议:上海当前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规划,抓紧研究、编制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应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作为上海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来部署推进,从全市层面对上海智能制造发展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支持力度。

二是搭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统筹发挥本市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核心技术创新资源作用,围绕上海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承担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任务;二是服务企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人才培育交流等;三是促进行业发展,为产业谋划方向,为行业制订标准。

三是整机牵引,重点突破,带动产业。据预测,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额将达到10000亿元。其中整机制造环节处在技术和价值的高端,对产业链、创新链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建议以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制造技术,实现自主成套设备的产业化,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零部件、感知器件、信息系统、设计和控制软件等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促进制造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专业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加大对本地智能制造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有能力的企业向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集成服务商转型,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知识以及业务流程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依托,进行跨领域的业务拓展和业态创新,积极扶持和培育集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新兴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时代发展和幼儿英语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剧增,人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是否要进行幼儿双语教育,向如何搞好幼儿英语教育方向转移。研究幼儿英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科学引领幼儿英语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已摆在我们幼儿园和幼儿英语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提高幼儿英语教学质量可实施下列策略:

1.增加有效语际量,力促临界量的突破

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实现有效语际量的增加和临界量的突破,如增加英语有效教学课时,将英语作为其它课程的教学语言,创设更为合适的语际环境,扩展英语语言讯息刺激的类别,等等。这既包括量的扩张,又包括质的提升。人们已意识到,应该把语际量的有效性放在第一位,语际量虽多但有效性不强,不仅对英语学习不利,还会影响幼儿母语思维成熟,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英语以听、说为主,有语音学习优势,不适宜大量识字与记忆单词,但幼儿若能自然进入看、读、写的世界,则可赢得宝贵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使幼儿语际交流的感知领域得到拓展,最终实现有效语际量的增加和临界量的突破。作为幼儿阶段性的英语文字符号,与英文字母相比,音标更适应于幼儿的拼识,更适宜于创设幼儿可感知的语际环境,音标是辅助语音识认,并帮助幼儿自然进入看、读、写世界的最好媒介。

2.优化语言板块结构,排除板块结构性干扰

可以通过文字板块的优化组合,解决幼儿英语文字板块结构性干扰问题。我们认为,英语音标和汉字两文字板块组成的幼儿双语教育“两板模式”,是较少结构性干扰的文字板块组合模式,是一种相对最优化的幼儿双语教育模式。

英语音标是准拼音文字,板块音标的符与音单纯的一一对应,可组成独立的语言文字形、音、义系统,实现其释义与识音的双重功能。音标板块这种单纯对应的关联特征,与幼儿凭借单纯的感性与直觉进行认知的思维特征是相适应的,与幼儿“自己发明并经常使用的单纯‘字母——渎音’的方法”是相吻合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与准拼音文字英语音标间不存在或很少存在识读相似性干扰。实施汉语识字——英语识音的幼儿双语方案,是解决常规幼儿双语板块结构这两个干扰问题的合适途径。

3.激活拼识感悟天赋,培养认知自我扩展能力

我们试行的“两板模式”幼儿双语教材和教学辅助字典,砍去英文和汉语拼音两大板块,为幼儿双语学习减了负。我们将汉语定位识字,依托母语汉语,构建了“物图→母语→汉字”的幼儿识字认知关联体系;将英语定位识音,依托音标的助识功能和幼儿音标拼识感悟的潜能,构建“物图一音标一言语”的识音关联体系。由于两个认知体系都可有效沟通幼儿双语学习思维网络,有效激发幼儿语言区自识感悟的灵感,两板模式的两个认知体系,使幼儿的自我认知有了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基本素质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7种不同的智能。幼儿英语不仅要促进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多种智能发展和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在实施两板模式中提出了素质培养的程序化要求:①打开通道——打开幼儿心灵与外界环境的通道,构筑相对适宜的愉悦的语际环境;②激发天赋——激活幼儿内在的识音拼读潜能和天赋,实现英语学习和认知自我拓展的目标;③自然程序——倡导自然习得、自行拼识的幼儿英语教学程序,从而构建起简洁明了符音统一的有益于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幼儿双语学习快车道。

4.让幼儿学会自主使用“语音标准尺”

解决语音标准化困难问题,必须发挥音标的“语音标准尺”作用。音标不仅是老师语音教学的工具,也应该成为幼儿语音自主学习的工具,成为师生判断语音标准与否的共同尺度。

为解决幼儿语音标准化问题,我们在两板模式课题实验中,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对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规范语音知识培训,进行标准国际音标的严格训练,为语音标准化奠定师资基础。二是确立以标准国际音标为基准的幼儿英语教学体系。我们在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创编中,坚持以国际音标为基准,以音标板块为主导,让幼儿自然进入音标文字世界,逐渐把握音标的正确发音和拼读,最终使国际音标成为幼儿识音读词,判别词句读音正误的依据。

解决幼儿英语教育问题的根本的出路是,以科研引领幼儿英语教育,探索出一条与人文环境、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合的幼儿英语教育模式。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科研“投入不足、水平偏低、力量分散”,已与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外语教育科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并且容易引发群体性的失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人们呼唤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的重视与投入,呼唤幼儿英语教育尽早实现大众化与科学化。当今世界,外语教育的低龄化、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外语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英语报中看到:近几年,美国加州积极探索与大力推行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州议会还专门通过法案,拨款1.5亿美元,让幼儿园至三年级的教师强化学习直接拼读法。美国加州幼儿外语教学直接拼读法的经验与思路,和英国科学家对欧洲语言对比研究获得的英语最难学的结论,这对克服英语板块结构弊端,帮助我们探索幼儿英语音标直接拼读之路,是非常有益的。

幼儿外语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裹步慎进和盲目突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研引领幼儿英语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英汉两大语言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整合,创造出最优化的教材和教学辅助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地区、我园幼儿英语教育成功之路。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从提供辅助材料、利用电教手段、有效操作指导三方面,探索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以期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科学知识,从而引领幼儿走进科学大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活动 多元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但智力与领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往往一个领域的表现需要多种智力,一种智力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就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而言,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下,教师也应从多方面对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重新思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提供辅助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由于年龄的原因,幼儿很难对科学探索保持长时间的兴趣。有趣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科学探索材料,是激发幼儿进行有效探索和学习的最好刺激。在探索中,幼儿通过互动可以设法寻求答案,获得经验。教师应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性地为幼儿提供辅助性的探索材料,满足幼儿探索需求,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中班《有趣的浮力》的科学探索中,我事先为幼儿准备了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物体在水中出现的不同浮沉现象,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与交际能力。再比如大班《认识弹性》,教师应向幼儿多提供些易于幼儿操作和理解的材料,如:弹簧、松紧带、橡皮筋、弹簧称、手表带、海绵以及各种带弹簧的玩具等,通过拉、压等,引导幼儿感受物体形状的变化,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感知物体富有弹性的特征,积累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具有游戲性、科学性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探索至关重要。教师应抓住契机,选择性地投放与科学探究相对应的材料,让幼儿动中学、学中做,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二、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由于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幼儿往往通过感知获得并积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运用交互性强的电教手段,如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正好可以使科学知识化抽象、深奥为具体、形象,这不仅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途径,使科学知识浅显易懂,也能促使幼儿主动观察、探索、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种子的旅行》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多媒体课件,将原本不能感知的事物因为课件的放大、模拟、再现功能而变得浅显易懂,让幼儿直观的了解植物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让幼儿通过图片、视频更多的了解自然,了解几种不同的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也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再比如在《动物的保护方法》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件的观看,利用放大、定格等播放功能使幼儿能够真切感知并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将动物们进行归类,同时更容易理解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知识记忆更完整、深刻。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创设有趣、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灵活演示,根据幼儿的理解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培养得到高度一致。

三、有效操作指导,形成科学知识的建构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不是靠教师单方向的传输,而是要为幼儿创设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主动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确,幼儿总是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机智的生命,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活动的中指导作用,适时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与表现,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科学知识。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在第一次操作中,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盒子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去试一试、猜一猜,引导幼儿接触、感知,全面获取信息。幼儿操作时,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去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在第二次操作中,教师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你认为盒子里是什么,就把相应的物体放进空盒里进行比较。在幼儿操作时,教师适时适度地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进行操作,设置障碍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操作,提出疑惑拓宽幼儿思维方式。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让幼儿自主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断的过程,再向幼儿提出探究任务,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放手给孩子操作、验证自己猜测的机会,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凸显了活动设计的价值所在。

总之,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与关心、丰富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与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从活动课题、目标定位、材料准备、活动过程等多方面对科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与思考,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极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匡明霞.如何利用科学活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J】.科教导刊,2010(4)

【2】陈亚芬.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发展【J】.小学科学,2010(4)

上一篇:大学生奖学金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数据通信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