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9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缺失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 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要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法制等, 当前尤其要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学生。虽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道德奠定雄厚的物质前提,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等价交换, 追求利润最大化”之运行原则也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的大学教师“沉溺于‘现实和实惠’的海洋中, 展开金钱、物质的无休止追逐”。另外, 经历高校并轨后的大学青年教师纷纷用实惠的现实坐标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 从而确立自己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行为选择注重效益。具体表现在:在时间分配上, 部分青年教师不把自己旺盛的精力用于钻研教学, 而是以教师职业为支撑点, 在社会上兼职经商, 搞自己的工作室, 搞创收, 上课时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心思中无教学, 无学生;在工作态度上, 使用网络下载课件, 不加选取编写教案、甚至教材上课敷衍塞责, 把教书育人的大事仅仅看作是获得谋生的一种手段;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 把学生看作是自己可利用的资源想法设法让学生为自己做义务工, 个别教师把学生无私奉献作为能否入党、学业成绩是否优相劣挂钩, 甚至招摇撞骗, 凡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师生问题中均可大开绿灯;在与学校关系处理上, 个别青年教师只重视自己的发展, 依靠学校提供的科研氛围和财力支持攻读在职硕士或参加专业进修, 一旦学有所成, 便寻觅更加理想的工作岗位, 既使学校有工作上的实际需要, 也想方设法走人。在上课或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 有的青年教师面对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复杂社会现实无深入和全面思考认识时, 便人云亦云地随口就讲, 把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和波动的情绪散布出来, 甚至不着边际, 语言偏激。

1.2 高校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意识不浓厚

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号令不从”, 因此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 也影响教书育人者的形象。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很多是80后独生子女, 在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如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备课不充分, 上课敷衍了事, 上课迟到, 提早下课等教学事故时有发生;部分青年教师在言谈举止上不够端庄, 授课过程牢骚满腹, 对时事评论不够客观;在名利的影响下, 片面追求课时量, 治学不严谨, 剽窃他人成果。

1.3 高校青年教师缺乏集体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能够专心于教育事业, 把自己的事业、命运同国家、学校的前途联系起来。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驱使, 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了一些偏差, 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遇事先为自己着想, 斤斤计较, 向组织讲条件提要求, 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缺乏集体意识。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岗位聘任等规定中, 一部分青年教师重利轻义, 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来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2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 青年教师要以德修身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 热爱教育事业克服个人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 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明确教师的职责, 掌握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 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做到为人师表, 甘于奉献, 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 把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和追求升华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高度。

2.2 青年教师要加强人格的塑造

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 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 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 它反映在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 体现在教学风格中, 表现在德育环境里。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有形表现, 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此外,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摒弃“育人者”的架子, 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 与家长建立正当的关系, 对学生一视同仁, 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重于道”, 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 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2.3 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对青年教师, 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 是为其长远工作创造良好的开端, 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学校和社会都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 为他们排忧解难, 尽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 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地渠道, 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要全面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就必须以“以德治校”思想为指导, 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师德评价和监督是约束师德行为、建设良好师德的有效措施, 是师德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为了矫正青年教师的不良行为, 褒奖具有优秀师德的教师, 使青年教师明确自己在师德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从而增强自我约束力, 不断完善师德修养。总之,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必须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师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为学校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其师德建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 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是新时期高校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师德,理想,建设

参考文献

[1] 席淑丽.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6) .

[2] 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 .

[3] 蒋宗珍.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教学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这种教学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个人智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存在着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尤其在教学方面最为突出。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有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较快适应教学工作。

关键词:多位互动;教学;职业适应力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从入职到完全适应高校各方面的工作,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角色上的转变,而这种适应的首要问题是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对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掌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它体现了教学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进而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开启良好的开端。

一、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

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即把教学活动放在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无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人、事、物都可以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开放、灵活,在理论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能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课内外结合[1]。可以说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相互统一、交互影响,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能产生不同于传统的作用。

具体来说多维互动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传统的大学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听课、记笔记是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提问、讨论相对较少。而多维互动教学则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提供典型案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围绕一个主旨问题或案例展开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比较高的,愿意置身其中发表个人见解、作出总结等。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无论新老教师几乎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即课本加粉笔,满堂讲授,教师占据了课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单一。而在多维互动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设置教学情境、选取适宜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这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第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大学课堂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外实践少之又少,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多维互动教学要求课内生动学习,课外加强实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相对比,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一)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适应力是人们入职后,在思想、情感、道德、能力等方面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能力。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前经过漫长的职业准备期,入职后就面临着适应所从事职业的问题,即进入了职业适应期。适应能力强的人则工作上手快,人际交往好,职业发展顺;适应能力弱的人则挫败感多于成就感,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从高校毕业到入职再到职业适应一般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2]。可见职业适应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尤其对教学活动的适应力是刻不容缓的。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顺其自然,被动适应

从高校毕业又进入高校担任教师,许多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没有太多心理准备,也没有经验可谈,高校在职前以及入职后所采取的培训措施非常有限,有的高校会组织短期培训,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培训,可以说青年教师“想当然”的就从一个角色进入了另一个角色,对新角色的适应完全呈现出顺其自然、被动适应的状态。在教学方面模仿老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从记忆中提取自己老师上课时的行为方式加以模仿,这些模仿有些是可行的、适宜的,有些则完全是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一般。而这种靠“自我意识”自然适应的状态要维持很长时间,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适应,没有主动性可言,也没有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挖掘和发挥,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

2.适应周期长,工作上手慢

从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是青年教师入职后的必然发展轨迹,由于是一种自然适应的方式,因此这个周期一般在四年左右,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段时间中,青年教师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摸索中前行。例如,课要怎么备,教案怎么写,语言表达欠佳怎么办,板书怎样才能更规范,师生互动效果差,多媒体应用不熟练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熟能生巧的,有些则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改进。总之,在没有培训、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要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是比较难的,因此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工作的不适应感,工作上手慢,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欠佳,其他工作任务疲于应付等情况。

3.人际圈不稳定,挫败感强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人际交往是青年教师职业适应的一部分,包括与领导交往、与同事交往、与学生交往,这几方面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都很重要。例如,在课堂内外都要与学生打交道,怎样保持师德礼仪,又不高高在上,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又不失教师风范,这个度是很多青年教师难以把握的——不及则影响教学效果,过之则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很好地拿捏师生人际交往的尺度。此外,与领导、同事之间从陌生到熟络,再到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圈,从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是青年教师心理适应的关键,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青年教师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人际意识薄弱,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都觉得与领导、同事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交往关系,除了工作上有限的联系,其他交往少之又少,因而会影响青年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在入职后的挫败感[3]。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青年教师职业适应体现在多方面,如教学、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其中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重中之重,这是青年教师获得认可与成就感的源泉,一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活动,那么青年教师自身会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同时又会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对其人际交往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应是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期自始至终的追求。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恰好体现了这种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个人才智,展现个人才华,提升认可度

在传统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优势,表现在经验不及老教师,年轻学生不太认可,社会经验欠缺,不能将理论讲得生动灵活等。因此按照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时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枯燥的、生硬的、缺乏活力的。而多维互动教学则完全不同。例如,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两则案例,教师生动阐述案例后,抛出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生动学习,课后安排社会实践、见习、参观等活动,与学生深入实地考察,与社会团体沟通,从而获得知识上的领悟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较少地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可以将青年人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与社会热点时事、理论知识等相结合,生动灵活地组织教与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与才华,获得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一旦教学工作完全适应,那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便大大提升了。

2.有利于增强沟通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

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入职后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每天面对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语言、方式跟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人际意识强,做好了与他们的互动对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在多维互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放松、随意,青年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深入的信任感,长时间的充满信任的沟通可以提高青年教师日常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与社会中的人与机构进行协商、讨论、交流,这对新入职人际交往圈狭小、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这些课堂以外的各项活动中,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沟通能力,扩大其人际交往圈。

3.有利于深入教育情境,获得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适应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才能将工作视为事业,将疲于应付的心态转变为甘愿为之奉献的精神。达到这种境界时不仅适应了工作,而且会进入所谓的职业生涯“稳定期”,这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和最佳阶段。因此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是适应一项工作的关键。高校青年教师如果在教学、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归属感、得不到认可,则精神压力大,挫败感强;如果成功机会多并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则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在多维互动教学中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深入教育情境,更好地发挥个人才智,更广泛地与他人交往,教学效果也容易得到学生和领导、同事的认可,那么他的职业情感体验就是积极的,其职业适应能力随之提高,也就能较快地适应自己的职业了。

三、多维互动背景下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提升的策略

青年教师在高校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的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将多维互动教学在青年教师中加以推广,建立完善的教改机制,形成教学促发展、发展带教学的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 开展职前多维互动教学培训

切实有效的职前培训能够提高职业适应力。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本职工作的必要举措。应改变以往形式化的职前培训,把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给青年教师。虽然青年教师对新的教改内容有一定的接触,但缺乏系统了解,尤其在操作方法上比较欠缺。高校应聘请在多维互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老教师为培训师,从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意义、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把实际应用放在首位,让青年教师从一入职就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多维互动教学的优势,尽快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指导青年教师建立一个“案例库”,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大学英语教育案例,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按教学内容贴标签分类存放,在教学中只要依据相关内容从案例库搜索适宜案例,然后制定教学方案,进而在课堂上开展生动灵活的“案例教学”即可[4]。这将对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 引导青年教师与校内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多维互动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外开展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与校内外各种相关机构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圈尚不完善,无法利用人际关系带领学生深入各种社会机构开展活动,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多维互动教学的效果。因此由学校牵头,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各个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座谈,把看到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与其相关人员保持联络,进而在适当的时候由青年教师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联络实践活动地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久而久之青年教师会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圈,这将会带动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可见校方在一开始的合作中应发挥主动作用,积极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将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视野,拓展教学范围,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 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优化职业环境

高校内部也存在着教学、职称、评优等方面的竞争,青年教师在这种竞争中往往不具备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许多青年教师反映自己备课、教学压力大,科研工作难以维系,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应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起到放松心情、联络感情的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职业环境,引导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方面互通有无,互相弥补,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让广大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发挥个人才智,在科研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成就感,并能体验到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较快地适应本职工作。

(四) 搭建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高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很多教师难以在工作、生活上与别人沟通。因此高校应针对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一些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活动,互相表达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尤其在教学改革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这种沟通交流平台在青年教师中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促进职业适应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个人爱好、特长方面形成稳定的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人际交流。加强交流平台及团队建设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举措,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多维互动教学,同时也符合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全方位沟通的理念,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体验与适应方式。[5]

总之,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不仅体现在教学上的快速适应和成效,也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重在领悟多维互动教学的理念和精神,进而在自己的职业适应期充分发挥,促使自己在教学、科研、生活方面较快地适应高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7-129.

[2]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2(12):108-110.

[3]金正帅.提高现代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职业适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26-127.

[4]高青梅,周宁.高校德育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2(8):50.

[5]徐华莉, 李培培. 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互动模式——“后访学时代”的专业发展途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140-144.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阐述了目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应措施,对新形势下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赵金秀(1980-),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高等学校不只担负着培育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担负着发展学术、建设道德的重任。在新型世界经济形势下,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不断发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与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青年教师是高校的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兴旺。所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从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近几年教师节讲话精神(见表1),可分析出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全国教师应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积极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要让自己的理想、本职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全民的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设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做一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受学生爱戴、使民众满意的好教师。如果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捷的思维,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献身的精神,是不可能受学生欢迎的。从根本上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使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忠诚于祖国和人们的开拓型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而要想塑造优秀的灵魂,首先自己应该具备这样的灵魂。

面临科教兴国的新世纪和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当今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新知识日益俱增的形势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必然成为其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应努力做到毅然站立于三尺讲台,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加强师德建设,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些青年教师看待教育事业,仅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奉献精神,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或商业性活动上。对教育工作敷衍塞责,上课时照本宣科;面对学生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和知识,有些青年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2.教书育人观念淡薄

一些青年教师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缺乏远大理想,缺少对职业的执著追求,没有足够的热爱教育事业和奉献敬业的精神;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含义理解片面,认为只要教好书本知识就是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3.欠缺为人师表的作风

一些青年教师从教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仅如此,有些青年教师在经济潮流的猛烈冲击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偏差;个人的思想理念有了动摇,品质道德出现了下滑,价值取向失去了平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看得过重,心不在焉地对待本职工作,热衷于兼职工作;青年教师中存在轻教学、重科研、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师犹如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将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留给他们一生的烙印。所以教师欠缺的为人师表作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严重威胁高等教育事业。

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应措施

1.积极加强师德培训工作,重视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应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高校全局发展的高度上,常抓不懈。高校负责人事管理的部门和负责师资管理的部门要把师德培训工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加强师德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详细研究分析在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摸索出适合自身院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2.积极营建师德建设良好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优秀、先进的榜樣和模范典型来带动与提升全院的师风学风。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同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举办老、中、青三代师德高尚教师的现身说法活动,以教育和影响青年教师去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使整个高校充满创优争先的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3.设立完善的师德奖惩评价机制

有效的考评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仅要有重要的思想工作,更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因此,设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评价机制对充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及正确树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机制中,要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领导考评和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把评价结果予以反馈,从而对教师的进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同时,做到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行政奖励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师考核中加大教师师德表现的权重分值;对于违反师德情节严重的教师要坚持一票否决制,踢出师资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4.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使师德建设稳步提高

要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促进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切实做到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予以关心、关注。对青年教师切实做到解决实际和思想问题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热心服务和细心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工作留人和情感留人有机结合,从而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利的成长条件和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要为青年教师创造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机会,以发挥青年教师的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年教师在高校建设中主人翁意识,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舞台,从而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各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让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持久开展下去的生力军,从而使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地进展下去。

四、结语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师不仅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更指引着品德教育的提升。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员意识,需要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更要采取细致而长期的教育宣传和合理而完善的措施,切实发挥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充分效率,积极开拓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范东翠.论以德治教与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龙宝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本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0,(5).

[3]庞贺峰.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及意义[J].学理论,2011,(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极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加优异的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本文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现有问题基础上,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对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曾提到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换句话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原本的本科规模已经饱和,必须要扩大教育规模,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是刻不容缓的。我国曾确立了同龄人口升学率由9%到15%的整体目标并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众多新建地方本科应运而生,逐渐在中国本科院校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提供了众多优秀人才,并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具体问题如下:

1.不能够准确区分本专科差异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有极大的部分来自于专科院校的合并,许多的教师乃至于学校由于长期致力于专科生的培养,往往容易忽视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实际,容易进入更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误区[1]。这就往往违背了国家扶持地方本科院校建立的初衷。

2.爱岗敬业精神不足

很多教师还对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理解不够充分,教书育人意识缺乏,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将个人利益摆在社会利益之上。加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不高,不能为教师提供安定的环境,往往使得部分教师思想起伏,很难集中精力投身到科研事业之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培养学生的质量。

3.个人知识素养不充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创立,导致越来越多资历较轻教师走向一线,往往是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教学经验不足,虽说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缺乏和学生沟通的能力,往往容易陷入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人发展。

4.缺乏求实创新的精神

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紧跟知识前沿,不断地扩充新的内容到自己的教学范畴之中。不过地方本科部分教师一方面由于消息闭塞,很难掌握最新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存在消极懈怠精神,集大程度的限制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作用。

5.缺少科学道德意识

在学校整体科研氛围不够严谨情况下,部分教师好逸恶劳,思想上急功近利,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错误的决断,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只有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才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2]。因而,师德师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在:

1.师德师风建设符合创办地方本科大学的初衷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初衷在于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而只有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够促使教师更加重视育人工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工作学习作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祖国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刚刚高考结束,社会经验不足,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个人品格,形成积极进取,求实创新,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等等优秀品质;学会人际交往,學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大学生,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校的良好发展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将有助于形成一支风气正,信心足,有干劲,争上游的团队。一个良好的教师团队将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良好的团队氛围,将使每个成员参与其中,有着浓厚的参与感,有助于团队整体发展,所有成员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激发出更为强大的工作动力,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这将大大的提高团队的潜力,此外,团队之中集思广益,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团队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往往会出现1+1>2的作用效果。所以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在老师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取得良好而长远的发展,走的更高,更快,更远。

4.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有助于教师自律品格的形成,一个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够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律和意志是紧密相连的,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同样有助于将有助于培养强大的意志,这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有了强大的意志,他才拥有了成功的通行证。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中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极为重要,这将关乎到该校教师的长足发展。

5.师德师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目标

就一所高校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异的人才,同时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这恰恰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初衷。因而无论是从学校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都至关重要。

师德师风建设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将其落实到实处。针对各方面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具体的对策如下: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針对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实践而忽视应用教学,应该转换这种教学思想,使其教学理念同相对优异的高校靠拢,争取破除传统观念,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的内核,以便为地方提供更加优异的人才,克服掉浮华功利的思想,求真务实,在搞好育人工作的基础之上,踏实肯干,争取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2.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各种抉择之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当教师一旦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之中。引导教师学习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追求真理,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为地方本科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地方本科中由于资源有限,很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因此可能很多老师就容易忽视科研,这对于教师个人,学生群体以及学校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处于对这一点的考量,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应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保证教师处于良好的科研环境之中,营造安心治学的氛围,改善地方学校的学术氛围。

4.重视对地方本科老师的培训

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经验不足,因而往往事半功倍,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培训工作[4],使教师尽快的适应身份的转变,快速地投入到育人的工作状态之中。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地方老师个人实力有限,学校需要帮助教师找到个人的长短处,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出国留学,高校进修等办法,提高地方本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尽早掌握应用型教学手段,为当校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5.强化地方院校的整体氛围建设

要注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术氛围,只有良好的氛围,才能使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投身到育人与科研工作之中。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可以促使各位教师在团结协作中共同进步。学校可以设置教师专项教学与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投身到科研工作之中。在教师之间营造互助互惠的局面,为各位教师的工作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在温暖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步提高各位教师安岗敬业精神。

总体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及学校各级领导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在探索实践之中逐步找到符合地方特色教师培训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秋莲.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 (6):77-80.

[2]黄灵灵.把握新方位理解新矛盾勇做新时代弄潮儿[J].中国报业,2017 (23):24-25.

[3]祝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J].宁夏教育,2014 (2).

[4]言秀华.加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 (4):135-136.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民族高校教师师德现状比较严峻,加强民族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德行素养,为实现民族团结,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法治德,是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在以法治德方针的指引下,民族高校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师德建设,采取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工作方式,对民族高校师德建设卓有成效。

关键词:以法治德;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一、民族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高校对教师的准入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大背景的推动下,民族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也逐年升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在各种利益诱惑下,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敬业精神动力不足,职业道德淡化等情况,这对民族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阻碍。

从1980年至今,我国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已达12部之多,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出台,给高校教师师德明确划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红七条”,并建立了针对教师师德的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了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有利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红七条”的出台不仅降低了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也反映了我们部分高校教师师德的缺失,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治化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师德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着手,希望给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二、师德与法治的关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法治与人治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虽然法治是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的手段,但落到实处还是要依靠人。在师德建设中,法治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同时师德也是法治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通常认为,师德就是道德的一种,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要求,因此,师德就是自我约束,在范畴上属于自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由国家机构是强制执行,具有强制性,在范畴上属于他律,自律和他律不同,法律与师德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法治不能替代师德的教化。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他将师德与法治割裂开来,忽略了师德教化也需要法律手段来实行的这一事实。民族高校的师德教化,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是没有法律的约束,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根本没有实际效果。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调整日常的行为规范,间接规范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让法治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始终。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也不断的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不断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师德建设在实施中有了国家机关的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民族高校师德建设的方法

;通过对师德和法治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民族高校的师德建设中,是离不开法治的支持的,我们要坚持“以法治德”。那在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如何做到以法治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民族高校的教师团体构成复杂,但其身首要身份还是是高校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其其他身份就降低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国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12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有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因此,民族高校有必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规范的师德评价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比如,民族高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标准,然后,对符合或超越标准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背離这个标准的教师应该予以惩罚,这都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

2.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师德建设。民族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是要以法治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对党员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成为师德建设的先锋和模范,鼓励其他教师向先锋模范学习。同时,在学校的各项评优活动和年度考核中,民族高校应该把师德师风作为重要条件和主要指标,让教师们意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努力向榜样看齐,做到以德促教,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民族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不但要规范和强化管理制度,还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重点,宣传正能量,比如黄大年同志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律精神。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过程,实质就是民族高校开展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自律就是内因,它决定着高校教师的师德发展趋向,自律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自觉,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自律自觉的培养。思想是人的动力源泉,作为民族高校的教师,应该熟悉学校的定位,把师德建设提高到更高层次。民族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对所教学生个人的前途负责。各民族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这项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抓来管,才能做得更好。

4.注重法律的强制性,发挥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要注重法律的作用,把法律作为基本遵循,让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让遵纪守法成为日常行为的取向,深入人心。这种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就是利用外在环境来改变内在自律,亦即外因影响内因。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即是他律。当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他律带来的结果有好有坏,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因。他律要想在师德建设中带来好的结果,除了坚持以法治德外,还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今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补充和完善,这就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了法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需要组织的有效监督与调控,保证实施,只有良法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总之,民族高校由于其复杂性,其师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在以法治德的基础上,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逐渐实现师德建设水平,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2011年5月.

[3]张民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科技信息,2011(35).

[4]杨俊华、孙玺龙.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治思考[J].政府与法治,2011年10月.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师德;长效机制;创新

国家强盛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建设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应继续加强。高校教师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培养方式势在必行。

一、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高校教师具有学历高、知识深等特点,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赢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如“肖传国事件”等。

对我校327名教师和380名学生进行师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师问卷中,对我校师德状况进行总体评价时,有39.8%的人认为很好。有56.9%的人认为一般,有3.4%的认为较差。学生问卷中,认为师德很好占30.6%,认为较好的占53.9%,有15.6%的人认为一般。显然目前高校师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在教师问卷中有60.3%的人认为一般和较差,学生问卷中认为一般也占15.6%。这表明高校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让老师满意,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笔者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专业素质考核,轻师德修养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学生问卷中,认为在老师的各项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中,道德素质最重要的人占61.7%,依次是专业素质占32.18%,政治素质4.26%,心理素质1.86%。师德关注的是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导致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在对教师考核中,学校更看重教师专业素质,个别学校为引进急需人才,只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科研、学历,虽然也有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但真正做起来形同虚设,这无形中造成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在教师问卷中显示,作为教师,有62.9%的人认为当教师是其理想的选择,有27.7%的人是因为教师地位提高、工作稳定选择教师职业,而有9.5%的人则认为当教师是无奈之举。作为教师,有65%的人感到很光荣,有29.7%的人有一定光荣感,但不强烈,有5.3%的人认为没有光荣感。这说明一些教师受社会大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把教师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普通职业和谋生的手段,没有职业的认同感和光荣感,没有把教师职业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更没有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二)重外在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

在师德建设中,人们更多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对学校等外部关系中所应有的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等,而很少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及所应采取的态度、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教师的内心是否失衡,是否和谐,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这就造成师德只是约束教师行为,督促其自觉为国家、民族、社会、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的外在手段,而忽略通过道德内省对教师个体自觉承担教师职责、践行教师教书育人、优化教师形象的积极作用。这影响到师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问卷显示。在教师教学态度方面,有52.2%的人认为教师中有90%以上教学态度认真,有44.1%的人认为教师中有60%以上教学态度认真,但也有3.7%的人认为有30%以下的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这足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重道德宣教,缺师德行为准则和细则

长期以来,高校比较习惯通过宣传那些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来推进师德建设,这无疑是对的,这些优秀典范为教师职业树立了一个可以追求、可为榜样的道德标准。但对普通教师来说,有许多笼统、抽象的道德要求缺乏清晰具体、可以操作的行为准则和细则。师德的普遍提高应该依赖一种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细密的规则,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细则,如何评判师德的高低,在实践中存在很大困难。

(四)重突击形式,缺师德的长期培养机制和有效监督

高校师德的培养重在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修正改进培养方法,才能促进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师德培养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就是没有长期培养机制的必然结果。师德水平提高不是短期就能做得到的,不是上面推动一下,下面重视一下,就能提高的,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过程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培养方案的正确执行。许多高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督主要是职能部门,有的高校还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监督小组。对教师师德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奖惩制度来实施的。但是由于师德监督激励制度的虚置,奖惩制度的空泛,弱化了师德考评在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的份量,使得师德建设很难有效推进。

二、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培养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国家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严把“入门关”,疏通出口,创新教师招聘工作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高校的水平关键在师资。严把教师“入门关”,长期坚持把德才兼备,尤其是是师德优良的教师招聘到学校。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是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一项重要措施。高校要创新教师的招聘工作,制定招聘制度时一定把师德的考核放在首要突出的位

置,在加强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师德的考核,绝不能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切实实行“师德水平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考核落实到实处,把那些热爱教育、师德水平高且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招聘进来。另外也要有教师退出机制,注重聘期考核,尤其首聘期考核,把师德水平低、口碑不好的教师要清除出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德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校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分别于2007年修订了《北京化工大学高层次杰出人才实施办法(试行)》,2010年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教师招聘和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注重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对师德的考评。

(二)建立师德培训及宣传机制,构建和谐、良好师德建设校园氛围

没有机制,不能长久。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宣传机制,整合力量,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形成正面导向,以此推动高校的师德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要创新培训和宣传策划,制订方案,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良好师德建设校园氛围。我校历来非常重视师德培训及宣传机制,分别于1997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德育大纲》、《北京化工大学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北京化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化工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新教工人职开始就加强师德学习,把这些文件还有其他师德材料编辑成册,即《北京化工大学师德建设手册》,每位新教工人手一册。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我校的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青年师德标兵及北京化工大学十大本科生最喜爱教师等优秀教师的事迹,给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所有这些对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研究师德建设内容,建立科学合理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研究师德建设内容,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缺什么,什么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影响师德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研究透了师德在新形势下的内容,才能建立合理科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师德评价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是师德建设关键的一环。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或师德标准,要从政治思想、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向上的进取精神等方面着手制定规范或标准,尽量使师德基本要求具体化,增强师德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与师德标准或规范相适应,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体系,要根据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制定奖惩制度。奖惩指标要客观、公正,使之与师德行为调控结合起来。根据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良心而确定的规则,是一种形成正气必不可少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对师德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作用。最后,还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一切以教师为本,一切为了教师。

(四)增加投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教师也是社会人,要生存、要生活、要发展。薪酬待遇虽不是教师选择学术职业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却是教师最为关心的内容。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单纯寄托于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是不可取的,反而可能因生活的压力,加剧教师把学术职业看成是谋生手段的倾向。要求教师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是给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师德建设的保障,将学术作为理想的事业而保持“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教师为了生存目的而工作,往往就会缺乏责任感,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让广大教师一心一意把心放在教书育人和科研上。所以,学校必须在教师薪酬上有所创新,在分配上可以采取阶段性策略,对于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侧重于保障生存需要,以竞争性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于年长的教师,则应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考核政策因人而异,发挥其道德自律的主动性。

(五)关注教师个性心理,注重道德内化,修养良好职业德行

高校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要采取综合创新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内化是教师个体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磨炼的过程,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作为教师。仅从理论上学习职业道德,或作为一种强加的外在规范,还远远不够,师德得以落实,关键是道德内化。形成对道德本质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六)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师德培养领导组织机制

领导重视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和提高育人能力的根本。建立师德培养领导组织机制是师德培养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方面,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把师德建设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协调全校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职能机构的具体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学校的人事、组织、宣传、工会、教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学校应成立师德建设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师德建设工作,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提出学校师德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措施,为学校提供理论与实际支持。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师德培养领导组织机制,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文明礼仪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