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

2024-01-01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20世纪末,印度IT产业因帮助解决“千年虫”问题而在全球名声大振。如今,在经历了近10年的飞速发展、为印度商业创造了最大辉煌之后,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贬值的影响,这个被誉为印度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发展动力,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受害者。

关键词:

次贷危机;印度IT产业响

1999年底,“千年虫”问题曾困扰全球,因为这个问题可能导致1999年底全球无数台电脑瘫痪的危险。在印度顶级软件服务公司印孚瑟公司、威普罗公司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引领下,一批印度企业因帮助解决了“千年虫”问题而在全球名声大振。在此后的10年里,印度IT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经常高达40%以上。在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一个全球布局的科技外包行业在印度迅速形成,这一行业的诞生改变了全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改变了世界看待印度的方式。

但是,2008年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企业支出增长放缓,正在使印度IT产业最大的市场美国遭受损害,而美元走弱又使印度该行业的利润出现缩水。印度IT产业正受到次贷危机的不断冲击。

1 美国经济衰退是主要原因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美国新一轮经济衰退,是导致此次印度IT外包军团集体溃退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汇率的角度看。从2006年开始,印度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障碍就已日渐显现。这些企业以印度卢比计算成本,而从那时起卢比兑美元开始不断升值。由于印度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大多以美元核算,所以卢比升值会使印度人的收入相对降低。与此同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和风险投资家对印度中小型科技公司的投资也开始枯竭,因为投资者对印度卢比升值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感到担忧。2006年以后,由于汇率的原因,印度外包产业大量雇佣行为使就业市场上熟练的白领员工供应大为吃紧,这就推高了工资水平,同时提高了员工跳槽率,因为人们总是追求更高工资。为了确保能招募到足够的新人,印度的科技业巨头们正向职业培训和印度各大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投入更多资金,变相增加了企业成本。

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对印度IT产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影响,并于2007年2月开始大规模爆发,引发美国经济的新一轮衰退,并直接导致美国IT市场投资增长放缓。来自美国银行和汽车公司的订单“大幅度减少”时,次贷危机对美国IT市场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

当然,这股经济浪潮也影响到了印度。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早在2006年,美国在全球IT外包市场的比例就已经高达65%,年复合增长率稳居全球第一,这部分市场几乎被众多印度企业所垄断。此次经济衰退不仅给印度IT外包产业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而且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很多印度IT外包企业断粮。全球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冻结了新外包业务的发放,而印度外包业近一半的收入来自这些公司。在此次危机中,印度IT产业模式单一、外包企业一头独大、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病也暴露无疑。印度IT产业或许也将步入困境。

2 导致印度IT业衰退的其他因素

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的十多年间,外包产业的发展使印度和美国之间IT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比率由原来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外包产业造就的IT新贵阶层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他们的父辈可能穷其一生也未能达到的生活水准。但是与此同时,印度外包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流失。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由于劳动成本持续走高并未在接包價格上得到足够体现,因此印度外包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其二,印度IT企业在成本压力下被迫抬高接包价格,这使印度不仅面临传统市场被其他竞争者蚕食的局面,而且在开拓新市场时也不再具备绝对优势。目前,包括匈牙利、波兰在内的许多东欧国家,以及以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都开始挑战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产业的领袖地位。

从历史上看,印度目前正在重蹈另一个软件外包强国爱尔兰20多年前的覆辙。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同样面临着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困局。接包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让发包方选择了印度。但是,与此同时,爱尔兰也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和提升,转而承接更高附加值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但是,从印度的角度看,早在数年前,业内就发出过向价值链高端挺进的呼声,部分企业也曾经尝试将部分低附加值的外包项目转包给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但是迄今为止,成效仍不显著,而此次美国经济衰退更进一步压缩了印度IT外包产业转型的空间。

其次,当印度外包企业试图从内需中寻求脱困之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形势也毫不乐观。由于长期习惯于“客户思考,印度执行”的外包模式,对印度软件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印度人在承接了大量国外软件外包的同时,也将创新和思考外包给了国外的客户。印度还没有学会如何生产自己的技术产品。这也导致印度国内大量针对IT行业的风险投资由于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转而流向酒店、零售等其他行业。

再次,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不像制造业那样,对物质和后勤设施的要求很高。但是,服务业对电力供应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的依赖却很大。这正是印度目前的“软肋”所在。在快速增长的IT业和商业流程外包等领域,基础设施也制约其增长。因为可靠的电力供应,有效和廉价的电信服务以及获得风险资本的可能性,对IT部门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印度全国的电信密度(电信用户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仍然只有20%左右,而且在电信管制机构之间也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推进电力方面的改革,面临的困难就更大。

最后,制造业的落后,也是印度目前IT服务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IT部门、金融、电信、运输等服务部门可以通过较强的前后向联系促进制造业的增长一样,服务业的持续增长也需要一个不断增长的制造业基础。这点在当今世界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印度制造业仍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条件。印度制造业起步也相对较晚,错过了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期,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跟上了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发展服务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与已渐成气候的服务业相比,其制造业的被动局面仍是显而易见的。

3 印度自身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努力

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印度自身也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第一,印度的工资上涨、货币升值以及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等所有不利因素,都增加了印度科技公司寻找其他收入来源的压力。这些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自行开发产品,然后努力将其兜售给客户,降低对被动式科技服务的依赖。这点是有原因的。印度此时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方法。这点也是值得我们中国所借鉴的。

第二,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争在IT服务外包业的产业链的上游获得一席之地。印度的软件外包的内容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已经从最初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发展到系统集成、基础设施管理。在软件维护和服务上,从最初的对单个产品的初级阶段的维护发展到向全系列软件外包继承方案和定制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过渡。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更突出了。很多印度大型软件公司开始承接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的全系列软件工程服务,力图在价值链的上游抢得一席之地。

第三,注重对就业者个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其项目管理的能力,从而获得员工创造的最大利益。项目管理能力包括质量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内部运营管理能力。印度软件公司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印度的TCS、Infosys和Wipro等万人以上的大型软件公司,可以承接大型软件项目的全系列外包服务,其软件项目按合同完成率高达96%以上,对时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的能力非常强;其次,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营销意识、质量保证能力和诚信意识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此外,印度的英语语言优势克服了与客户交流的语言障碍。

第四,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印度承接软件设计外包起点早,经验要比中国丰富。20世纪末期,欧美的许多跨国公司将自己的非核心项目和服务发包出去,印度政府和公司看准了这一时机,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借助自身的人才和语言优势,占领了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制高点。近期,英美两国对软件外包的反对情绪高涨,美国政府决定将公共部门的外包限制在本国公司范围内,此举对印度软件外包市场影响巨大。另外,随着爱尔兰、俄罗斯和中国等软件大国的强大,美国完全有可能逐步减小向印方发包,转向其他国家。印度认识到开拓国际发包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但考虑到本国市场的相对狭小、潜力有限,它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

4 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印度IT服务业确实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承受了一定得损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具有独特的语言传统以及十几年积累下的先发优势,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实力仍是首屈一指,领先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尽管美国经济衰退牵制了全球外包市场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软件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印度服务外包供应商正面临着外来的竞争,而且随着其它国家在服务外包领域的逐渐深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印度离岸外包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认真地重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缺陷,并重新调整自己的业务计划。它们除了面对现实没有其它选择,只有通过把握新的市场动态、创造赢得业务的新方法和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让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满意。此次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危机为印度IT外包产业敲响了警钟,但是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具备强大软件研发实力的印度IT企业,其后续发展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霍泰稳.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J].程序员,2006,(08).

[2]张斌.印度服务业市场开发的现状与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3]文富德.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6,(4).

[4] H. G.格鲁伯, M. A.迈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对次贷危机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导致危机的部分深层原因,最后给出危机产生及变化的IS-LM模型分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贷危机,金融危机,IS-LM模型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鉴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理论界和舆论界纷纷指责金融企业的贪婪和监管机构的放纵是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迫于压力,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不约而同表示要在尊重自由市场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监管。本文在研究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基础上,结合美国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内容,指出今后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改革

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表明美国政府正式对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确立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原则进行修正和改革。究其原因,是因为将次贷危机的爆发归因于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导致高风险投资品种的创新,以及监管机构未能切实履行职责,导致市场风险的高度集中。本文试图探析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今后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与金融监管缺失

美国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多头监管的原则。联邦货币储备委员会(FED)、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机构共同构成了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在众多的监管机构中。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因具有最终贷款人职能而处于监管机构的核心。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前几年,美国经济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以及布什政府强势美元的推动下。处于一段高就业、低利率的黄金发展时期,市场预期一片高涨。在此推动下,美国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形成大型金融集团。实行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并广泛利用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分析,大规模创新金融产品,试图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创造出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次级贷款就是在此背景下创造出来。

次贷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反映了金融创新型产品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然而,普遍认为,监管机构事前的监管缺失,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总结监管方面的失误与此次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对于避免相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金融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监管对象规避审慎监管的重要原因,在现行的监管模式下,对表内资产尤其是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贷款监管是比较严格的,而且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本金支持。而金融机构运用复杂的工程技术创造了大量的高风险证券,这些证券往往作为表外资产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仅仅作为附注项目在资产负债表后列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不但赋予了此类金融工具的顺经济周期变化的特性,也使得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此次危机的发生正是由于表外资产的恶化扩展开来并向实体经济传染。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不仅要求其披露表内资产负债的资本金比率,而且要求表外资产在设计初期即向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其相关基础资产信息,提供设计原则、风险提示和备付金比率具有重要的防范意义。

第二,监管机构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沟通机制

在现行多头监管模式下,一方面造成了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监管真空。在事实上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多种业务或通过创新产品进行跨行业经营,而分业监管造成了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金融创新使得一些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对于这些金融创新,功能性分工监管使其既存在交叉监管的现象,又在危机爆发时产生无人负责的现象。普遍认为。对次级贷款尤其是次级债券的监管缺失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设立制度化实体机构加强监管协调,在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分工边界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做到监管覆盖的全面性。

第三,监管当局的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在此次危机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极为不力,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坐任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成了处理危机过程中的最大败笔,并因此将危机向整个金融市场蔓延。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危机进程和危机严重性的判断失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缺乏危机处置的手段与能力。这一现象反映了既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即在总体上,当前的体系是建立在“常态监管”理念之上的,它对于小概率极端事件的重视与准备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明确监管当局在危机处置_中的权限和程序。在这些举措当中,突出的一点的就是强调建立危机处置的完备预案,同时授予监管当局在危机状态下“便宜行事”的权力。

第四,对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失

为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国际性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保持在8%以上,这一原则被各国监管机构认同并在国际范围内实施。从而使得在杠杆化率非常高的金融行业中,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具有较高的稳健性。然而,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既缺乏国际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国内监管要求也非常低。如美国监管当局对投资银行、住房类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都显著低于商业银行,导致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杠杆系数居高不下,杠杆倍数均超过30倍,从而导致经营风险急剧上升。此外,现行监管制度虽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实施了比较严格的监管。监管手段也十分完善,但对非银行经营业务监管却非常宽松。如美国监管部门只对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进行监管,但对其投行和创新业务几乎不实施监管,从而导致这些金融机构肆无忌惮地创新并最终导致此次金融危机;对于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美国现行监管体制下甚至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范围,而鉴于对冲基金在历次金融危机下的恶劣表现。有必要将对冲基金纳入具有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的监管范围之内。

二、美国金融监管新方案的主要内容

放松管制—危机—加强监管—繁荣—放松监管,一直是国际金融监管的循环之路。此次金融危机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把美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从放松管制逼到加强监管的道路上。然而,纵观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内容,发现其以下原则不仅仅是对原有监管体制的简单修补,而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革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第一,坚持全面覆盖的监管原则。针对监管真空的存在,美国监管改革新方案强调要消除监管盲区。实现全面监管。然而,全面监管不是对所有机构和产品赋予同样的监管权重,而是要区分重要性和风险集中度区别对待。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其监管标准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别金融机构。此外,所有衍生产品交易都要按规定保存记录并定期汇报,要加强对所有参与OTC交易的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除需要

满足规定的资本金要求外,其出售和持有此类金融衍生品的头寸也要受到限制。

第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监管目标之一。2009年10月23日,美国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迈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一步。根据改革方案。诸如信用卡、抵押贷款、个人储蓄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将受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监管。这个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有两个:一是监管金融机构。防止其对消费者发放掠夺性的贷款: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大量金融机构对个人消费者滥发信用造成的,而次贷危机最终导致的仍然是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因此,防止掠夺性的贷款行为,确保消费者获得他们能够明白的诸如信用卡和抵押贷款之类的金融产品信息将成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主要职责。

第三,建立实体化监管协调机构。负责协调监管信息,避免监管缺失。美国在监管改革方案中提出设立一个由财政部主管的,包括美国证监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负责统一监管标准、协调监管冲突、处理监管争端、鉴别系统性风险并对其他监管机构进行风险提示。特别重要的是,该理事会有权从任何金融机构处获得所需信息,并要求其他监管机构对其提示风险做出反应。这是美国政府加强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也代表了未来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

第四,强调监管机构的国际协调。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银行业实行跨境甚至全球经营,在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优化组合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全球扩散。本轮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对危机难以独善其身。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协调一致行动。美国监管改革新方案提出要加强全球监管合作,与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相互交流信息和采取协调行动,避免国际间监管套利行为的发生。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危害较小,是因为我国金融业开放性不足,资本流动尚存在一定的限制。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竞争以及居民对多样性金,融资产需求规模的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监管势必面对较大的挑战,因此,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监管体制,防范风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我国目前“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基本上适应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随着金融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出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水平的需要。混业经营成为未来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实际上,我国多个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实际上的混业经营,这对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实现混业经营下资金和风险两个防火墙建设;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协调和一致行动也成为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缺失的必然选择。2006年3月,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成为监管机构之间互通信息的重要举措。然而,考虑到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仍然需要研究将此种沟通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建立牵头机构,实现有领导下的协调监管,避免责任推诿。

其次,金融监管要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防范风险。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了其竞争力;另~方面。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不力可能导致风险的系统性扩散,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企业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情况,其显著标志就是金融机构面向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企业筹融资渠道单一,资金运用方向单一。因此,目前我国仍然要大力鼓励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金融产品以满足我国金融服务日益现代化的需要。同时,监管机构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统计和研究,做到对不同类别金融创新工具适用不同的监管标准,对于有真实商业背景的衍生工具如掉期等大力鼓励,对于仅仅改变金融工具风险和现金流方向的创新产品如资产支持证券要持审慎监管态度,坚持区分风险、分类监管的原则。

最后,要做到金融监管的全面覆盖,加强监管经验的国际交流,实现监管手段和监管理念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必然全面提高。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金融机构和国外金融集团已逐渐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国际金融风险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蔓延。为此、一方面应该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实现分层次的全面监管;另一方面,利用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局面,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了解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监管机构的最新动向,从而对国内市场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避免国外金融风险向国内的转移和扩散。

(责任编辑:晓 辉)

参考文献:

[1]李扬,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分析评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20)

[2]全失银、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2009,(20)

[3]于越,次贷危机的引发原因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9,(10)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9月危机加剧并向全球蔓延,截止今日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犹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本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研究分析,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的研究比较少。

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对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其首付比例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由于美国政府想带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所以想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但优质客户开发殆尽,于是低收入人群成为其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其他贷款高2%到3%,在巨额利润面前,许多金融机构禁不住诱惑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来,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在投行的设计下进入证券市场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卖给全世界,在地产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被很好的掩盖着。但当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开始提息时,这种次级债演变成的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导致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甚至利息,次贷危机便产生了。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次级债卖向全球,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因。具体而言,次贷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经纪商、贷款公司或银行、贷款投资机构和证券化产品投资机构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于道德风险中,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2、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美国的利率环境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外因。多数次级抵押贷款基于浮动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人将面临无力还贷风险。第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持续大幅提升,提息导致还贷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在房市变冷、利率攀升的联合压力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并且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收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政策,对住房需求也产生了抑制,形成了房价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还贷困难—贷款人收紧房贷—住房需求下降—房价继续下滑的循环紧缩链条。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与往次危机是相同的,都是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贷危机的生产相对过剩表现为贷款导致的过度消费,而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当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而且影响至今远远没有结束。

(一)通货膨胀严重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国30年来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政府必须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然而扩大信用规模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便会上涨,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生产成本激增,导致物价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希腊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了整个欧洲债务危机,后传导到爱尔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处于复苏期间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影响。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他贸易壁垒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外需减少,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与此相反,毕业大学生每年的数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则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相比,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虽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人民币对外币升级幅度减缓,但是汇率在未来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对人民币施压,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失衡,增加本国就业。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我们在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防重蹈覆辙。

(一)采取降低依赖的进出口战略

中国作为对美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必须降低对美的出口依赖,在危机面前进行主动调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打击。中国必须主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和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渐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顺差。中国应该积极谋求在东盟和拉美地区建立自贸区。

(二)采取策略性处理与美元关系的外汇储备战略

作为目前最大的对美贸易盈余国和最大的对美债务持有国,中国应该停止增加美元资产,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如战略性的增加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提高实物资产的储备。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实物资产,维持美元对人民币的适度稳定,是暂时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民币国际化

产中国应建立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黄金和多元储备支撑下的货币体系,实现未定的货币度量,为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做准备。在人民币发行体制中适当引入“锚”,逐步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发展稳定的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19.

[3]王辉,闫冉冉.用四年后的视角重审次贷危机[J].资本市场,2001,(3).

[4]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教授

这场起始于美国次贷、发端于华尔街、正在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它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中国金融改革虽然进行了20多年,但全面开放的步伐才刚刚迈出,市场化、国际化无疑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目前,虽然还难以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但从其形成原因、过程和已呈现出的特征看,从各国政府救市或救经济的政策看,以下十个问题值得深思:

问题一 全球金融危机:必然还是偶然

关于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常见的“制度说”、“政策说”和“市场说”之解释不同,我倾向于“周期说”。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周期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过于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校正,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金融危机一触即发。雷曼兄弟破产,不过是冲破了金融危机最后一道窗户纸。

问题二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谁主沉浮

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家首先想到,金融市场是否存在过度的扩张?那么,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否背离了实体经济的要求?这需要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的关系,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一方面包含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必须受制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增长,金融的快速发展就失去基石,若到了“泡沫化”程度,则势必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损害。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并非实体经济的附庸。它们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起着主动地推动作用。我们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我们不能因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就否认二者之间的依存、促进关系,以及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地位。

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谓“道在中庸两字间”。

问题三 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

目前的单极货币体系有其内在缺陷,包括利己性,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管,缺乏内在的制衡机制。我们的研究认为,它的确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改革现有的单极(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革。

胡锦涛主席在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讲话中提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从未来战略目标看,人民币显然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元。

依照我的理解,未来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是三元结构,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体系;也可能是四边结构,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所形成的四边货币体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例如到2010年底)成为完全可兑换、可交易的货币,这是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同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的规模且结构必须均衡。

当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在享有世界“铸币税”权益的同时,也将使本国金融体系更加市场化、国际化,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

问题四 国际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

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各国政府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所考虑的核心内容。

除了建立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外,还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和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的行为准则,形成覆盖全球市场统一的财务监管标准,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特别关注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风险揭示,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透明度。

2、推动对现行国际金融组织(如IMF、世界银行等)的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善国际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国际金融危机救助体系,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履行职责的能力。

3、促进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变革与调整。新金融中心的出现,是全球金融新秩序重建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发生漂移,以上海为核心的另一个新金融中心正在形成,它将与纽约、伦敦一起构成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中心新格局(也有人认为,上海将与纽约、伦敦、东京构成一个四边结构的全球金融中心新格局)。

问题五 政府干预:并非国有化的过程

现在有一种理论上的误解,认为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包括收购部分金融企业股权的形式干预市场是国有化的过程,以此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这就如同在危机出现之前,有人过分夸大市场的作用一样。

实际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政府不论以何种形式干预,一定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出现了系统性危机之后的行为,是一种对市场功能缺失的校正,是一种利用政府信用稳定市场预期、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行为,危机之后还是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并非经济的国有化过程。只是危机之后的回归更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些监管和约束。

深入研究和剖析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过程,系统评估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全面、深刻影响,对于政府为何必须救市,如何救市,以及在什么环节上救市都具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就中国目前经济和金融体系(主要是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来讲,面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正确且必要的。不过,需要进行结构性微调的是,这个旨在救经济的政策应充分体现市场原则,同时兼顾金融体系和结构的稳定,因为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利于刺激内需。

问题六 金融创新与市场监管:如何匹配

有人把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金融创新或金融创新过度,这种认识过于肤浅,也过于武断。

金融创新的基本驱动力来自于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与创新同步的风险监管。风险监管就是要防止那种脱离实体经济需求,不断制造风险、任意放大风险的金融产品的出现。所以,充分揭示风险来源,合理评估风险程度,提高市场透明度,是风险监管的核心要素。

为此,我们必须改进信用评级机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风险定价模型。

问题七 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石

这里说的市场化创新型金融机构,指的是以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为平台、具有较强创新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不包括以信贷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因为后者有严格的杠杆约束和非常标准化的风险监测系统,前者则无论在资产扩张还是在风险约束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在市场化创新型金融机构中,投资银行无疑具有最典型的特征。

美林(Merrill Lynch & Co.)、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都曾是现代版金融学教科书经典故事的制造者,推动着金融结构的变革和金融功能的无限延伸。在投行100多年的演变进程中,其外在功能从资本市场金融服务提供商(如证券经纪、IPO、购并、投资咨询)到基于收益与风险对冲服务的资产管理业务,再到直接从事风险交易的投资理财和产品设计、销售服务。对风险利润的疯狂追逐使得他们在创造金融巅峰的同时也在挖掘掩埋自己的坟墓。

事实证明,包括投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建立一个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相制衡的机制,风险约束过度而激励功能不足则会损害金融的效率,从而丧失竞争力;而风险约束不足、激励功能过度,又必将使风险急剧加大,从而可能丧失存续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集体迷失,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的迷失。

问题八 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

有研究认为,从技术和市场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如此强烈,与金融的高杠杆率有密切关系。

杠杆化是金融与生俱来的特质,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相当长时期里,金融杠杆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在10-12倍,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通常在30倍左右,最高时的杠杆率曾超过40倍(摩根斯坦利),衍生产品的杠杆率一般在20-30倍(保证金在5%-3%左右),个别衍生品的杠杆率曾达到过100倍(其保证金为1%)。商业银行10-12倍的杠杆率通常被认为是金融的基准杠杆率,是现代金融杠杠率的起点。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金融的高杠杆率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创造了金融的活力和流动性,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波动和不稳定性,金融繁荣时它是天使,金融危机时它是魔鬼。

为了阻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防范更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到来,金融的去杠杆化在全球金融特别在美国,成为危机时期重要的防御性措施。而在中国,不存在美国式的金融高杠杆,因而也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改革开放和创新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问题九 资产证券化:

制造危机还是分散风险

资产证券化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有两点似乎已经清楚:一是资产证券化不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二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表现形式,使风险的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从次贷危机到次债危机,风险的源头没有变,改变的只是风险的载体和形式。

资产证券化不是制造风险,而是分散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证券化背后的资产是什么,以及如何评估基础资产的价值,如何充分揭示证券化资产的风险。

在中国,资产证券化还处在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率还很低,这客观上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宽度和厚度,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优质资产使资产证券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加速资产证券化是我们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对构建一个富有弹性、可以充分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意义重大。

问题十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目标还是均衡目标

在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格林斯潘式的货币政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一分析值得商榷。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现代货币政策的倡导者和最重要的实践者。他率先将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从CPI的变化转向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以此来调节经济增长。这种转向意味着现代货币政策时代的到来,这是格林斯潘对这个时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格林斯潘也曾天真地认为,贪婪无度的华尔街在法律的威慑和道德的感召下,会变成遵纪守法、内心自律的模范,因而放松了外部的严格监管。现在看来,内心自律的防线在巨大的利益冲突下都会崩溃。

我们一方面应当铭记格林斯潘的失误或教训;另一方面必须深刻体会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目标转向的宏观战略宏图和理论精髓。中国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基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外部监管仍十分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推动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转型。货币政策十分关注实体经济某些信号的变化如CPI的变化,并无不当,但当这种关注到达置其它而不顾的极端状态时,就可能走向目标的反面。

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一种具有变革精神并顺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的强国金融战略。没有推动金融结构变革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形成强国金融战略。所以,在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既要关注CPI的变化,还要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资产价格的变化理应纳入其关注的视野之内,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会具有更盈实的基础。

编辑:姜新菊jiangxinju@gmail.com

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次级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 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 一是优质抵押贷款; 二是另类A 级0抵押贷款; 三是/次级0 抵押贷款。判断优质贷款或次贷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纪录、偿付额占收入比率( DT I) 和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比率( LTV )。一般来说, DTI低于55%、LTV低于85% 的借款人的房贷为优质贷款, 而DT I超过55%、LTV 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为次贷。另类A 级房贷是介于优质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 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贷款标准, 但没有提供所有收入证明等法律文件。)

CDS: 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

例如:B为A提供贷款,但同时B又担心A会有违约的风险,因此B找到保险人C,购买了一份CDS,也就是贷款违约保险,这样的话,如果A一旦违约,那么C就要对B进行补偿。

CDO: 担保债务凭证(CDO)是债务债券抵押产品,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的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场。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次贷危机的主要流程,也就是他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是有一家人他们想要买房子,他们只要存够足够的首付之后就可以通过房贷经纪人找到房贷机构(通常是银行或者是公司),房贷公司于是贷款给他们,要求他们分期付款归还本金和利息,在这个过程中贷款人买到房子成为房主,经纪人拿到佣金,贷款公司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这一切都很完美。因为大家都认为房价总是上升的。

有一天,房贷公司他接到投资银行打来的电话,说他想要购买房贷,于是房贷公司以一个不错的价格将房贷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们借到数以千万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房贷,并把这些房贷打包,放在一个盒子里。这就意味着,投资银行每个月都可以获得盒子里的房主们给的分期付款。购买的房贷越多,他们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然后, 投资银行将这些房贷盒子包装成金融产品CDO并且划分为三成:safe,Okay,risk 。接着他们对保险公司投保为最顶层的房贷抵押债券套上一个CDS。同时他们又请来信用评级公司,为这三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评级,safe那一层为AAA,okey,那一层则为BBB,risk那一层则压根儿懒得评级。他们把AAA级的产品卖给承担低风险的投资人,把BBB级的产品卖给其他银行家,而将最有风险的部分卖给对冲基金,和其他风险投资者。如果房贷人按时还款,那么在这几个环节中的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获利。一切都很完美。

因为投资者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高收益,因此他们他电话给投行说想要买更多的CDO,投行又打电话给房贷公司,但是这个时候,房贷公司再也找不到优质的买房人了,于是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房价远是上升的,那么就算有人不还贷大不了我把房子收回就行了,这样我也不亏,于是房贷公司开始贷款不那么可靠的贷款人。不需要首付,也不需要收入证明,更不需要任何手续,这样就产生了次级贷款。

突然有一天转折点出现了,住房者再也还不起房贷了,但是房贷在银行家手中,因为住房者断供,房贷全部变成了房子,于是银行家们开始抛售房屋,大量断供者的出现使得银行家们不得不大量的抛售房屋于是房价不断下跌,直到房屋的价格远低于房贷,于是一些优质的贷款人也开始断供(因为他们的房贷是30万美元,但房屋的实际价值目前只有9万美元,他们当然会选择断供)大量的房屋变成定时炸弹,积压在银行家手中,银行家这时给投资者打电话,想要将积压的CDO卖给投资者,但这时已经无利可图,投资者当然不会再买CDO,但是由于先前他们已经积压了大量房贷在手中,投资者也被套牢而同时,房贷公司手里的房贷也再也卖不出去。于是整个金融市场处于冻结状态。于是黑暗时代降临,次贷危机爆发。

原因:

向曾经有违约记录的人士提供的房屋贷款称为次级房屋贷款, 这些借款人通常都是“ 三无” 人士即无工作、无固定收人和无资产。这类人群通常都没有很好还款能力, 但是仍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贷款, 甚至有部分银行主动向这部分人士发放贷款, 其中原因有很多。

第一, 在安然事件之后, 为了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 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起美元利率从超过6 % 开始下降, 直至2004 年中的接近l% 。资本市场较高的流动性和货币市场较低的借贷成本, 为金融机构开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一非常危险的模型提供了合适的市场环境。金融机构通常没有任何公司和零售存款, 依然大量发放30年甚至更长的房屋贷款, 而依靠的资金来源是货币市场上隔夜或者一周左右期限的资金,造成了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严重不匹配。

第二, 政府对次贷的发行起到了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美国克林顿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 缩小贫富差距, 推出了“居者有其屋” 的政策, 力争大幅提高低收人者尤其是黑人和拉丁美移民的住房拥有率。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 克林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对拒绝向低收人人群提供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冠以歧视的罪名进行罚款, 数额通常高达数百万美元,这给贷款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但是在次级贷款模型中, 贷款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被贷款经纪商所取代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 获取更大的利润, 因此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 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而贷款机构由于证券化的工具能够将风险市场化, 因此对借款人的收人调查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视。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