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意识论文范文

2024-03-30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60份;调查对象本科生600人, 专科生300人;调查年级涉及在校二年级240名、三年级学生660名;涉及金融、证券投资、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4个金融类专业。

2 调查结果统计及简要分析

2.1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你认为金融危机会增加你求职的难度吗?34.5%的同学认为肯定会给自己的就业增加难度;47.7%的同学认为也许会增加自己的就业难度;12.6%的同学认为对自己的求职不会有影响;只有4.5%的同学对这一影响不确定。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你会把成功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哪一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会把希望寄托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就业;8.1%的同学把成功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完善就业服务;16.2%的同学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出台相关的帮助政策;17.1%的同学希望经济快速回复发展能给自己的就业带来机会;而有54.1%的同学认为成功就业主要是需要自己的努力。

在金融危机下,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 通过什么可以度过就业“寒冬”?30.6%的同学希望能通过继续深造来度过这一时期的就业困难时期;25.2%的同学愿意增加社会实践来提升就业能力;19.8%的同学表示要提早确定职业方向, 并尽可能多地寻求这一职业的锻炼机会;12.6%的同学想通过自主创业度过难关;11.7%的同学认为可以先就业在择业。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给他们就业带来的压力, 但他们中大多数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实现成功就业;同时也可以看到,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升学。

2.2 职业理想及就业方向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9.64%的学生的选择企业经理, 有20.17%的学生选择银行行长, 选择外企代言人的学生占5.0%, 公司白领占14.3%, 国家公务员占到了6.14%, 而选择创业者的学生占份额达到32.4%。

当你择业时, 看重的是这个职业给你带来的什么?41.4%的同学更为看重工作带来的锻炼机会, 22.5%的同学较为看重稳定生活, 18.9%同学看重收入及福利, 有14.4%的同学看重从业兴趣, 2.7%的同学看重其他的因素。

毕业时你想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43.6%的学生想找一份挑战性强、职业前景广阔的工作, 38.2%的学生想找一份收入稳定、不易受到外界经济环境影响的工作, 有10.9%的同学选择创业, 只有7.3%的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抱无所谓态度。同时, 61.3%的同学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待遇在1000~2000内, 22.5%的同学所期望的待遇是2000~3000, 10.8%的同学期望值是1000以下。

调查显示:银行、公司管理层仍然是金融专业大学生心目中最受青睐的职业理想。高达41%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把个人发展机会放在了第一位, 然后才考虑企业酬薪福利水平, 而在酬薪待遇上, 绝大多数同学都抱有冷静的态度。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选择或职业理想。

2.3 就业能力及就业认知

你认为择业时最大的优势是什么?57.6%的同学选择有较为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11.7%的同学认为塌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是他们求职的最大优势;11.7%的同学认为掌握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是他们成功求职的最大优势;10.8%的同学认为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使他们求职的最大优势;8.1%的同学认为有丰富的社会实习经历是他们成功求职的最大优势。

你怎么看待专业不对口就业?高达66.7%的同学认为只要适合自己, 不对口就业也很好;22.5%的同学认为专业对口就业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不占成不对口就业;8.1%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初期, 能就业就行;2.7%的同学认为只要报酬相对较高, 对口不对口无所谓。

调查显示:银行、公司管理层仍然是金融专业大学生心目中最受青睐的职业理想。高达41%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把个人发展机会放在了第一位, 然后才考虑企业酬薪福利水平, 而在酬薪待遇上, 绝大多数同学都抱有冷静的态度。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选择或职业理想。

2.4 就业能力及就业认知

你认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多选) 86.5%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及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机会;39.6%的同学认为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成功就业的案例分析更能帮助他们理解;36.9%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此外有21.6%的同学认为教材需要及时的更新改版。

你认为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应该传授些什么给你? (多选) 63.9%的同学认为应该传授他们怎样把握商机;72.9%的同学认为应该应该传授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8.9%的同学认为应该教授他们怎样注册成立公司;41.4%的同学认为应该提供一些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与教训;24.1%的同学认为应该教授他们一些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调查显示:学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了大学生很多收益, 这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 但同时, 大学生们更希望职业指导教育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际锻炼的机会, 也要求教学方式、内容能够及时地更新。多半的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也有了较为强烈的要求, 他们希望从中能够养成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习一些创业的具体方法、经验教训及理论知识。

3 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受到启发, 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出以下建议。

3.1 关注金融专业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

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 作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仍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较为乐观, 但是当面临实际的就业困难时, 学生心理势必会发生变化, 关注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健康也将成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给个别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及对小团体提供团体咨询服务, 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在“摩擦性失业”及“专业非对口就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升学也成为许多学生应对巨大就业压力的途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引导学生在就业及升学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也将成为就业指导及学生成才的关键, 不可盲目地鼓励学生升学或求职, 也不可替学生做出选择, 利用科学的方法, 帮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途径。

3.2 引导金融专业大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职业理想,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大学生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多不能依据自己条件做出正确的目标, 这样会影响他们求职过程及以后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利用学校往年 (最好的就是最近一年) 就业数据, 让他们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岗位, 让他们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同时, 可用往届毕业生逐渐成功的典型让学生看到职业理想的可实现性。此外, 要求学生做职业测评及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也是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理想及教会学生怎样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途径。

3.3 科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增加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已经对就业能力及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大多停留在表面。怎样让大学生在学校里就能知道什么对他实现就业, 及对他实现职业理想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建立相关职业、行业等资料的图书室, 为大学生了解职业、行业动态提供一些感性认识, 是这一课题的一方面;同时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外出打工、帮忙、实践、实习的机会, 为大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感受, 是这一课题的关键一方面, 也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职业认知的最佳途径。

3.4 不断创新职业指导、加强创业指导

随着时代进步的加快,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指导的要求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都随时发生改变, 跟紧时代需求、提供学生所需也将成为各位职业指导老师的重要功课, 加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探索及学习, 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是各位职业指导老师的必须选择。

同时, 在现在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十分需求的情况下, 结合各个高校实际情况, 灵活、多样地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急于解决的问题。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创业精神及创业素质上的教育, 怎样培养出大学生敢于创业、敢于迎接创业挑战、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及怎么找准商机、怎样抓住商机、怎样应对挑战的素质是关键。

4 结语

虽然这一调查主要是对我院金融专业大学生做出的就业意识调查, 但是它却反映出了一些在大学生就业意识及大学生对职业指教教育存在的一些共同的问题。总的来说,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职业指导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为社会提供最优秀的人才, 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最为终极的奋斗目标。

摘要:在过去的2年里,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2010年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的一年。这给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带来了许多变化, 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此次调查, 可以掌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最新动向, 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就业意识,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2/info1259049993709182.htm, 2009-11-20.

[2] 新浪网.人保部:高校毕业生求职多表现为摩擦性失业[EB/OL].http://dalian.sina.com.cn/edu/xiaoyuan/2009-08-20/113210604.html.

[3] 侯志瑾.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银行危机预警一直是研究的难点,KLR信号分析法是研究银行危机

预警的标准方法之一。银行危机频繁爆发,损失巨大,研究银行危机预警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探讨了利用KLR信号法构建银行危机预警系统的一般框架:确认危机事件,选择银行危机先行指标,提取预警信号,确定最优临界值,构建综合指标,预测危机。

关键词:银行危机;早期预警系统;KLR信号分析法

1引言

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带来巨大的救助成本和经济损失,给政府和纳税人带来

沉重负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估计[1],54次银行危机累积产出损失占 潜在GDP的11.6%,据Caprio 和 Klingebiel(1996)估计[2],大多数银行危机的财政成本损失达到GDP的10~20%,在有些事件中高达GDP的40~55% 。据 IMF2009年的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金融体系各国产生了巨大 的财政成本,美国为GDP的12.7%,英国达到GDP的9.1%,加拿大为GDP的 4.4%,同时政府也背负了巨额债务,意大利政府2008年的债务总额为GDP的 106%,日本为GDP的196%,美国为GDP的71%,加拿大为GDP的64%,英国 为GDP的52%,在未来两年内债务额将继续增加[3],日本在2010年将达到GDP的227%,意大利将达到GDP的121% 。金融危机不仅给本国带来巨大损失,对本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它还具有负的溢出效应,通过多种渠道从一国传染给他国,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危机预警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危机预警的研究还不完善,也有批评的声音,但对于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一个灵活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能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一国经济金融稳健持续运行提供帮助。

KLR信号分析法是Kaminsky、Lizondo 和Reinhart1997年提出的,此后在1999年和2000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该方法的核心是针对每一个指标确定一个临界值,如果样本数据超过这一临界值则发出信号,如果没有越过临界值则无信号发出,如果信号发出后在指定的窗宽内发生了危机事件,则发出的信号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信号,危机事件之前发出的信号越多,危机的概率越大。根据 KLR信号法构建银行危机早期预警系统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认危机事件, 选择银行危机的先行指标,提取指标的预警信号,确定最优临界值,构建综合指

标,预测危机。

2文献回顾

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文献中,对货币危机的预警多于银行危机,货币危机预

警的模型和方法多可用于银行危机。1979年JohnBilson发表了关于货币危机的

先行指标,开创了金融危机预警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频繁爆发的金融危

机吸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众多学者加入到了危机预警研究的行列,这一时期

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概率模型、横截面模型、信号分析法、主观概率

法等预警方法,受限因变量Probit或Logit模型和信号分析法成为研究早期预警

系统的两类标准方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设计新的危机

预警系统,主要是引进新变量和新方法,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是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In-House模型,包括KLR模型、DCSD模型、PDR

模型。一是私人部门开发的模型,主要有GS-WATCH模型、CSFB-EMRI以及

DBAC模型。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了更复杂的方法和指标拓宽了早期预警系统的

研究范围和内容,比如体制转换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二叉树模型等。虽然预警模型众多,但信号法依然是研究早期预警系统的主流和

标准方法之一,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监测活动中广泛使用的模型之

一。

KLR信号分析法不仅用于货币危机预警,也用于银行危机预警,是研究银

行危机预警的标准方法。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利用信号法研

究了1970—1995年间25个新兴经济的29次银行危机。Borio 和 Lowe(2002)

利用信号法集中探讨了银行危机与资产价格、信贷、投资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资产价格、信贷等指标对银行危机的警示作用。亚洲开发银行(2005)

用信号法建立了东亚地区的银行危机预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Davis

和Karim(2008)将银行危机的国家扩大到105个,时间更新到2003年,研究

了10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事件。ChristianWeisrtoffer和VeronicaValles(2008)详细

介绍了信号法在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危机预警的应用。对银行危机预警比货币危机难,主要是缺少体现银行脆弱性的制度、所有权以及激励方面的指标,

这也是货币危机预警文献多于银行危机预警文献的重要原因。银行危机造成了巨大损失,研究银行危机预警的意义不言而喻。

国内学者对危机预警的研究多集中于货币危机,一是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模

型的综述,比如,刘志强(1999)、付克华(2003)、肖文,林娜(2003)、王

育宝(2003)。二是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效果进行评述,比如陈全功(2004)、

乔桂明(2006)。三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指标,比如刘志强(2000)、冯芸,

吴冲锋(2002)、张伟(2004)。四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预警理论和模

型,比如,唐旭,张伟(2002)、陈守东等(2006)、钟伟等(2007)。国内学

者利用信号法进行实证研究最早的是郑振龙(1998),他研究的对象是货币危机

和银行危机,样本范围为25个国家。徐道宣,石璋铭(2007)、史建平,高宇

(2009)利用信号法对货币危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学者详细介绍KLR

信号分析法构建银行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文献不多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3银行危机KLR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

3.1确认银行危机事件

银行危机事件的确认涉及银行危机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导致对银行危机确

认时间的不同。科学定义银行危机是构建早期预警系统的首要工作。主要有两种

定义方法:一是基于指标的数量分析方法;一是基于性质的事件分析方法。前者

是使用诸如不良贷款、银行救助成本等数字指标来定义银行危机,但没有对基准

水平达成共识。Demirgüc-Kunt,AsliandEnricaDetragiache(1998)认为当不良贷款

率超过10%或者银行救助成本超过GDP的2%时银行危机发生[4];有人则主张使 用15%的不良贷款率确认银行危机。后者则是通过一些事件的发生来定义银行危 机。这些事件主要有:银行恐慌、银行挤兑、政府大规模干预、金融机构倒闭、

政府对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国有化等。

表1主要的银行危机定义方法

FriedmanandSchwarz银行恐慌

Lindgren,GarciaandSaal低效率,低收益,低资本导致银行倒闭

CaprioandKlingebiel银行体系的大部分或全部资本被耗尽导致政府干预

Gupta金融机构的债务超过了其资产的市场价值, 导致投资组合转换或者存款挤兑,或者金融 机构倒闭,或者政府干预

IMF现实或者潜在的银行挤兑或者失败导致银行 债务转换功能终止,或者迫使政府对银行体 系进行大规模的救助

Demirguc-Kuntand或者大规模的银行国有化,或者大规模的银

Detragiache行挤兑,或者存款冻结、延长银行停业时间 等,或者政府对普通存款的担保等

KaminskyandReinhart银行倒闭、兼并或被一个或几个金融机构的 公共部门接管

资料来源:Jacobset.al(2005):FinancialCrisisIdentification:A Survey.OxfordUniversityPress,86-110.)

两种定义危机的方法各有优劣。基于事件的定义法容易获得数据,但精确地

确认银行危机发生在某个月份似乎比较困难,根据政府干预来确认危机有些过

晚,因为政府干预往往存在滞后性;依据政府干预的信息很难判断危机是否是系

统性危机,因为政府也可能针对某家银行危机进行干预。基于指标的方法依赖于

高频数据,而银行业的高频数据很难获得,即使能够得到高频数据,也可能因为

数据报送问题或者不同国家的监管原因而有偏差。文献中多数研究者采用事件法

来定义银行危机[5]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精确定义银行危机都是比较困难的 。难点在于确认银行

危机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银行挤兑为例,如果银行挤兑没有发生,而有关银行

体系的数据要么不存在要么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判断银行体系何时产生清

偿力问题是不可能的;如果挤兑发生,说明银行体系的清偿力早已出现问题,当

挤兑已经发生时,以此来确认危机为时过晚。确定危机结束时间更为困难,是以

存款和贷款增长恢复正常,还是以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正常水平,或是以投资占

GDP的比率正常化,或是以实际产出增长率恢复到正常趋势为依据作为危机结

束时间还存在争议。

3.2选择银行危机预警先行指标

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承担着转化、定价以及分配经济金融中的风险功

能,决定了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使银行体系比其他系统更脆弱。银行体

系的脆弱性并不必然导致银行危机,只有受到外部冲击后才可能诱导危机的发

生,就像玻璃杯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破碎。在银行危机先行指标的选择上,应

考虑外部冲击对这些风险的释放。大多数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在先行指标的选择

上都沿着宏观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冲击的这一逻辑。

在预警系统先行指标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指标对这些风险的反映。金融体系

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会释放,这

种释放如果超出了银行体系的承受能力,系统性危机就可能发生。按照宏观冲击

的来源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来自经常账户的冲击,二是来自资本账户的冲击,三

是来自金融部门的冲击,四是来自实体部门的冲击,五是来自财政部门的冲击。

经常账户的冲击,比如进出口的下降,贸易余额的变化等引发经济下降周期,这

将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增加,信用风险上升。同

时,经常账户的恶化往往伴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汇率大幅波动影响银行货币资

产的质量,市场风险上升。

随着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加,一国的银行体系在面临着资本账户

的冲击时非常脆弱。资本账户的冲击包括不断下降的外汇储备、过多的短期资本

流入、期限错配、货币错配以及资本外逃。一国外汇储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衡量该国抵御资本账户冲击的能力,外汇储备越多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

强,不需要频繁变动利率来对付冲击,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较小,同时,充足的

外汇储备也避免了汇率的大幅波动,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小。

金融部门的冲击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是直接的,银行存款的收缩、较高的实

际利率、较大的借贷利差经常反映了银行业的困境和问题。比如存贷比的变化直

接反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国内信贷/GDP的变化反映了信贷规模扩张的

速度,可以衡量信用风险在一定时期的积累。

实体部门的冲击体现在CPI的变化、资产价格的变化以及工业生产指数的变

化等指标上。CPI的变化能衡量通货膨胀的高低,较高的通货膨胀意味着银行要

支付较高的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名义利率也随着变化,银行面临的

利率风险较大,同时较高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市场风险,因为通货

膨胀加大了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的下降使得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工业

生产指数的变化能反映一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工业生产指数的连续下降意味着经

济进入下降周期,在经济下降周期,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借款人的违约概

率增加,信用风险上升,同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上升。

财政部门的冲击主要体现为财政余额/GDP、政府消费/GDP以及中央银行

向公共部门的贷款/GDP、向公共部门的信贷净额/GDP等指标上。巨额的财政赤

字使经常账户恶化,对汇率形成压力,加大银行的市场风险,同时巨大的财政赤字也会对通货膨胀形成压力。另外,财力的强弱也可以反映政府在危机发生后重

建银行体系的意愿和难度,财力越强,政府对危机的反应越迅速,重建银行体系

的决心和意愿越强烈,难度越小。

Kaminsky和Reinhart(2000)和亚洲开发银行(2005)的研究确定了以下指

标作为银行危机的先行指标: 经常账户余额/国内投资总额、出口在4个季度的变

化、贸易余额在4个季度的变化、M2/外汇储备、M2/外汇储备在4个季度的变

化、国内实际利率、国内实际利率在4个季度的变化、M2 乘数、M2 乘数在四

个季度的变化、国内信贷/GDP、国内信贷/GDP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存贷款利差、

存贷款利差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实际存款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存款/M2、存款/M2

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实际信贷增长率、贷款/存款、贷款/存款在四个季度的变化、

股票价格指数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工业生产指数在四个季度的变化、实际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央行向公共部门贷款/GDP、央行向公共部门贷款/GDP在

四个季度的变化、向公共部门贷款净额/GDP 、向公共部门贷款净额/GDP在四

个季度的变化、政府消费/GDP[5]-[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各国监管部门都公布了银行稳健性的指标,如资本充

足率、资产质量、收益和利润、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等,在实证中很

难使用,一是因为数据难以获得,宏观经济指标更容易获得,频率更高、时间序

列也更长,而金融稳健性指标的时间序列不够长,在解释历史危机事件或者预测

未来危机事件方面作用不大。二是因为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是一致或者

[5]滞后的指标,它们是结果而不是先行指标 。

3.3提取预警信号

信号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主要是通过确认银行危机前期以及银行危机期间

先行指标所发出的预警信号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

每个指标具有一个临界值,临界值将其分为正常域和临界域,对每次危机事

件指定一个窗宽,如果指标超过临界值落入临界域则发出了信号。根据是否发出

信号,将所有的指标值转化为二元变量S={0,1}。先行指标i在j国家t时期的

值记为Xijt ,其临界值标记为Xij ,与t时期指标i国家j相关的信号变量为Sijt ,

如果指标值越过了临界值发出信号,Sijt为1 ,否则为0。

Sijt=1如果Xijt≧X*ij

Sijt=0如果Xijt*ij

指标能否发出信号取决于临界值的选取,如何确定临界值是问题的关键。一

种方法是不区分国家,由所有的样本数据确定一个临界值,这一临界值对所有国

家是相同的,比如,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Borio 和 Lowe [7]

(2002),但这一方法忽略了国家间的差异,国家间的异质性被平均掉了。第二

种方法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临界值不同,但同一个指标在所有国家的百分位数临界

值是相同的。第二种方法考虑了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包含更多的信息,更符合实

际情况。Davis 和Karim(2008)曾对这两种方法作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第二种方法能够预测到更多的危机事件,但第一种方

法在非危机期间表现更优,因此,第二种方法的第二类错误概率更大,而第一种

方法的第一类错误概率更大。由于非危机期间的比例要高于危机期间的比例,结

果第一种方法总是比第二种方法产生更低的噪音信号比,第二种方法的噪音信号[8]

比低于1就认为是有意义的 。如果决策者害怕漏报危机则采取第二种方法,如果厌恶误报危机则采用第一种方法。

3.4确定最优临界值

对于任何一个临界值X*ij ,有四种可能结果:Xijt≧X*ij,发出信号,在指定

的窗宽内发生了危机,则是正确的信号,记为A,没有发生危机,则是错误的信 号,是噪音,记为B;Xijt*ij ,没有发出信号,在指定的窗宽内发生了危机, 则是错误的,记为C,没有发生危机,则是正确的,记为D。正确信号的比例越

高,噪音信号的比例越低,指标的表现越好。为了找到最优临界值,需要在不同

临界值下计算第一类错误、第二类错误以及噪音信号比。

危机没有危机有信号AB

无信号CD

衡量指标预测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噪音信号比,即非危机期间发出信号的概率除以危机预警期间发出信号的概

率:NSR=[B/(B+D)]/[A/(A+C)]。为了获得某个指标的最小噪音信号比, 需要比较不同临界值下噪音信号比的大小。在文献中多数研究遵从这样的惯例:

对某些指标,若其数值大幅增加会使危机概率增加则临界域位于这些指标累积频

率分布的右边尾部,如果减小数值会增加危机概率则位于左边尾部。对于左边尾

部的临界域,当指标值在临界值以下时发出信号,对于右边尾部的临界域,当指

标值在临界值以上时发出信号。最小噪音信号比是衡量先行指标预测能力的标准

之一,噪音信号比越小,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NSR大于1意味着该指标在非

危机期间发出信号的可能性大于它在危机预警期间发出信号的可能性,这样的指

标没有任何预测能力,应该被剔出。

条件危机概率,即发出正确信号的次数与发出信号总次数的比率:CP=A/ (A+B),CP的值越大,预测能力越强,相对于无条件危机概率,条件危机概率 要高于前者,否则指标没有预测能力,无条件危机概率为:UP=(A+C)/(A+B+C+D)。

正误信号比率,即指标在危机预警期内发出信号的次数与非危机期间发出信

号次数的比率A/B,该比率越高,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错误信号发出率,即指

标发出错误信号的次数与可能发出错误信号的总次数的比率B/(B+D),该比率

越小,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正确信号发出率,即指标发出正确信号的次数与可

能发出正确信号的次数的比率A/(A+C),该比率越高,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

预测到的危机率,即指标在危机预警期内至少发出一次信号的次数与危机总次数

的比率,该比率越高,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

以何种标准来确定最优临界值,没有统一的规定。Kaminsky 和

Reinhart(2000)是以最小噪音信号比作为选择依据,某个指标的最优临界值就

是使得噪音信号比最小的那个临界值。Borio 和 Lowe(2002)则是以预测到的危

机率作为选择依据,Demirguc-KuntandDetragiache(1998)是通过决策者的损失

函数赋予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权重来选择。ChristianWeisrtoffer和

VeronicaValles(2008)选择标准是预测到的危机率达到80%,如果百分位数临界值[9]

在50%以下则该临界值是最优临界值 。以噪音信号比作为选择标准可以使错误

信号较低,但同时可能导致预测到的危机率比较低。如果决策者认为漏掉危机的

风险要大于误报危机的风险,可以以一定的预测到的危机率作为选择标准,在降

低第一类错误上赋予更大的权重。

3.5构造综合指标

如果存在一个综合指标,简单明了地给出危机预警概率,决策者相对比较容

易做出决定。在综合指标中如何赋予构成指标的权重是问题的关键,主要有两种

方法,一是所有指标简单平均,一是所有指标加权平均,以每个指标的最小噪音

信号比作为权重,噪音信号比越小的指标,赋予的权重越大,对综合指标的贡献

越大。虽然综合指标的预测能力比单一指标更有说服力,但不同的国家发生危机

的原因不尽相同,单一综合指标传达的信息有限,不能很好地区分金融脆弱性的

来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根据金融脆弱性的来源构建分行业的综合指标,

每个行业综合指标反映特定类型的金融脆弱性。可构建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

融部门、实体部门、财政部门、全球经济等6个行业综合指标以及加权和不加权的两个普通综合指标。

普通综合指标1 是以最小噪音信号比的倒数作为权重的加权平均指标,普通综合指标2 是简单平均指标,将所有指标的信号加总即可。为了能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并且不受可获得先行指标数量差异的影响,将每个时期加总的信号除以每个时期最大的信号数量,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取值区间为0—1,最大值为1,此时所有指标都发出了信号,最小值为0,此时没有一[5]个指标发出信号 。对于行业综合指标,可以依此构建,只是包括的指标类别是某个部门的指标。

3.6预测危机

构建综合指标的另一个作用是预测危机概率。根据Kaminsky 和 Reinhart(2000)中的方法,危机概率估计为:

P(C︳Ilt u )是综合指标在t时刻的条件危机概率,Il是下限,Iu 是t上限,据此可以构造危机概率表,通过危机概率的大小判断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综合指标也可以选择一个临界值,当综合指标数值超过临界值时就发出信

号,综合指标临界值的选择需要在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之间进行权衡,临界

概率应比无条件危机概率要大。

由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KLR模型的预测效果还需要进一步

研究。银行危机预警系统很难使用那些直接衡量银行资产负债表稳健程度的微观

指标,比如资产质量、盈利性等审慎性指标,另外,关于制度变化、经济结构变化

等方面的指标也无法体现。无论是是指标的选择还是窗宽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主

观性,这也会影响到模型的预测能力。虽然危机早期预警系统还不完善也存在固

有的缺陷,但是相对于危机发生后的负面影响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福利损失,建立

和完善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重要意义仍不可否认。

4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银行危机KLR早期预警系统构建中的若干问题:确定银行危机

事件,这涉及到银行危机的定义,银行危机定义方法主要有事件法和指标法;合

理选择银行危机预警的先行指标,指标的选择应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但同时受

到数据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提取预警信号,对每一个指标给定一个临界

值,超过了临界值则发出信号,信号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与临界

值的设定有关;确定最优临界值,一般根据最小噪音信号比来确定最优临界值;

构建综合指标,综合指标具有单个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单个指标的预测能力

更稳定;预测危机,根据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标发出的信号数量以及危机概率来预

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1998).FinancialCrisis:CharacteristicsandIndicators

ofVulnerability[M].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pp.74-97.

[2]CaprioandKlingebiel(1996).BankInsolvencies:CrossCountryExper-rience[R].

WorldBankPolicyResearchWP1574:1-35.

[3]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09).CostofOfficialSupport,PotentialSpilloversandPolicy Risks[M].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Chaptet1 April2009:40-66.

[4]Demirgüc-Kunt,AsliandEnricaDetragiache(1998).TheDeterminantsofBanking CrisisinDevelopingandDevelopedCountries[R].IMFStaffPaper, 1998:81-109.

[5]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应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5-111.

[6]G.Morris,GL.Kaminsky,CM.Reinhart(2000).AssessingFinancialVulnerabilit–AnEarlyWarningSystemforEmergingMarkets[M].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DC,2000:1-65.

[7]ClaudioBorioandPhilipLowe(2002).AssetPrices,Financialand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theNexus[R].BISWorkingPapers2002

:114,1-46.

[8]Davis and Karim(2008).Compar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banking crises[J].JournalofFinancialStability2008,(04):89-120.

[9]ChristianWeisrtofferandVeronicaValles(2008).MonitoringBankingSectorRisks: anAppliedApproach[R].DeutscheBankReseachWorkingPaperSeriesResearch Notes29,October28,2008:1-40.

[作者简介]谭福梅(1977—),女,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收稿日期]2009-09-21

(责编:正融;校对:罗哲)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蒙贸易出现下滑。蒙古国受金融危机的困扰,经济呈现萧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中蒙两国采取包括扩大内需、增加投入和便利贸易等措施,力争恢复和扩大贸易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蒙两国有着许多经贸合作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固然重要,但抓住难能可贵的机遇也是化解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一种有效办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蒙经贸现状;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从去年开始冲击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影响到中蒙边境贸易,主要表现为对俄、蒙进出口贸易总体下滑。据海关统计,截止到2009年3月末,二连地区进出口货运量89.78万吨,同比下降33.54%,其中进口73.87万吨,同比下降29.08%,出口15.91万吨,同比下降48.58%。

一、金融危机下的蒙古国经济现状

受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蒙古国经济增速放缓,蒙图贬值,人民的购买力下降,消费品指数上涨。预计2009年,由于受贸易额减少、失业率上升、外汇流通不畅和外汇市场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蒙古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这个欠发达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今年是最难度过的一年。

(一)银行暂停放贷款业务,蒙古国货币持续大幅贬值

蒙古国自去年11月份以来,银行停止放贷款业务,直至今年3月份信贷业务开始松动,对一些信誉好的企业发放小额贷款。2009年一季度人民币兑换蒙古国货币平均价格为1:217,同比贬值33%。相对人民币兑换美元继续呈现升值态势,一季度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价格为1:6.82,人民币兑换美元同比升值3.96%。

(二)人民币结算量业务下降,从中方提钞量急剧减少

蒙古货币贬值不仅影响到蒙古国内市场的消费,而且已经影响到中蒙贸易人民币结算。由于蒙图兑换人民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中蒙客商在货物交割上为规避蒙图与人民币转换的汇率风险,减少了人民币结算量,人民币跨境也随之减少。截止到2009年3月末,蒙古银行从中方银行提钞7笔、11400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4笔、21400万元,下降幅度为三分之二。

(三)美元头寸不足,用人民币头寸进行转换

中蒙贸易减少,人民币结算量下降,不但影响到提钞出境量,而且也影响到在蒙古国银行账户上的人民币头寸。由于人民币用量减少,蒙古国一些商业银行把账户上多余的人民币转换成美元。据二连农业银行提供的信息,该行与有结算关系的蒙古贸易发展银行2009年初就用人民币头寸转换成300万美元头寸,以应变人民币结算不足而美元短缺的资金。

(四)市场消费冷清疲软,房地产建设前景不容乐观

2009年2月25日是蒙古国的春节。据了解,节前乌兰巴托几家比较大的商店和超市,除了在一些食品超市里和食品柜台前顾客还多一些外,其他商品的超市里和柜台前购物者寥寥,这同前几年春节前各家商店顾客盈门的热闹场面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蒙古人每逢在过节时必买的地毯和羊绒衫,尽管价格比平时优惠10%到30%,但购买者很少。

据了解,在建项目由于资金及房地产市场疲软等因素,今春停止建设的项目预计达到20%,多数今年准备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处于观望状态。如果蒙古国的主要资源性矿产品出口恢复到上年水平,就有望缓解本国国内资金紧张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基本建设的投资。

二、金融危机下的二连口岸情况

我国对蒙开放口岸总计有13个,其中二连浩特口岸是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口岸,其边境贸易、对蒙帐户行结算、人民币跨境流出和回流等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蒙贸易的63%通过二连口岸过货完成。由于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蒙古国经济萧条,金融业萎缩,导致二连口岸进出口贸易明显放缓。

(一)对蒙贸易萎缩,进出境人员下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国内税收政策的调整,二连地区进出口贸易下降。据二连海关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3月末,二连口岸进出口贸易为29512万美元,同比下降50.19%,其中进口19882万美元,同比下降53.32%;出口9630万美元,同比下降42.20%。

据统计,截止2009年3月末,二连口岸进出境人员为22.11万人次,同比下降36.87%,其中进境11.17万人次,同比下降36.69%,出境人员10.94万人次,同比下降37.04%。

(二)银行贸易融资减少,人民币结算量下滑

由于中蒙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口岸贸易减少,银行融资少的可怜,截止2009年3月末,二连地区四家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余额为5万美元,同比减少了412万美元。中行二连分行在本地区是对企业最大的融资银行,每年对企业融资约占辖区总份额的85%,据中行二连分行提供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9年3月末,未办理一笔融资业务。

现辖区4家外汇指定银行(工、农、中、建)已与蒙古国的12家商业银行建立了 22个账户行关系。由于金融危机对蒙古国的影响,人民币结算量下降。截止2009年3月末,二连地区四家对蒙银行(中、工、农、建)办理人民币汇入3330笔、金额6.1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051笔、1.79亿元;办理人民币汇出657笔、金额6.20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90笔、3.07亿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下降了28%。

(三)辖区市场消费疲软,口岸税收锐减

据调查了解,二连市盛通国际商贸城2009年1—3月份出口建材1.3万吨、食品及杂货1.2万吨,同比下降61%。而三星建材城蒙古拉货车也很少,一个星期也就出3-4辆,日销售额在3-4万元左右。去年同期蒙古国拉货车每天平均有4-5车,日销售额在40万元左右。对蒙最大的批发商场如义乌商贸城和温州商城市场内的蒙古客商少了许多,该市场虽然摊位租金降了近一半,但很多摊位都贴出转租、出租,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目前大部分商户不敢进货,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期待市场在五月份有所回升。

截止2009年3月末,二连浩特辖区完成预算收入36946.1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0599.36万元,下降22.2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入库34016.6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6453.73万元,下降15.95%,扣除今年新征进口成品油消费税4369.75万元,实际减少10823.48万元,下降26.74%。

三、中蒙双方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一)蒙古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基本策略

为了减少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蒙古国政府基本策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国外寻求财政支持;二是削减财政预算支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救活银行业,稳定汇率。

1.财政筹措资金。一是向世界货币组织寻求支持,据蒙古国《今日报》2009年3月9日消息,蒙古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洽谈,有望争取到该组织的2.24亿美元的救市援助承诺,平衡2009年和2010年蒙古国的预算赤字,使收支逆差达到稳定的水平;二是向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及经济伙伴国家得到各项优惠贷款;三是向塔本陶力盖煤矿和奥云陶力盖斑岩铜矿的投资者收取预付款;四是政府向国际财政市场发放12亿美元的证券;五是向国内市场发行3000亿图的证券(约合15亿元人民币);六是动用国家储备金。争取国外优惠贷款方面,把向中国政府和卡塔尔政府争取各30亿美元贷款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加强金融监管,厉行节约措施。一是节约2000亿图(约合10亿元人民币)流动支出;二是从国家预算中削减3000亿图(约合15亿元人民币),取消无必要的有关招标项目;三是减轻公民缴纳的社保金、按50%收取;四是从国家预算中再增加300亿图(约合1.5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安排100亿图(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城乡企业扶持资金,创造就业岗位;五是降低银行贷款利息,稳定蒙图汇率,减免向国外汇出和从国外汇入美元的手续费等;七是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八是扶持畜牧业发展,提高畜产品价格;九是支持额尔登特铜矿的生产,加强供电、铁路、建设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形成产业互动链条;十是支持对外贸易,简化通关手续,增加进出口,减免相关费用等。

3.稳定金融市场、出台为储户提供担保的法律。蒙古国于2008年末通过了为储户提供担保的法律。此法通过后不久,蒙古一家商业银行—阿诺德银行因出现不良贷款而受到审查,一度传出可能倒闭的消息,但因为有法律保护,储户并未因此产生恐慌,从而达到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

(二)口岸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我国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就采取了调整结构、增加投资、大幅度减税等一系列措施,今年政府提出了保增长、促消费、使GDP增长达到8%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以来,国内许多行业经济指数回升,税收下降的局面得到遏制。与此同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边贸政策对口岸经济发展的影响,二连市政府也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是在政策落实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市政府向企业做出的扶持承诺,对全市行政和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行为以及收费项目、标准、政策依据等进行严格审核;二是加强银企合作,千方百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出台宽松政策,凡在二连市注册的边贸企业,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达到200万元以上(包括200万元),按其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的2.5%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加快非银行金融体系建设,由市政府注入1600万元资金,成立二连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帮助企业缓解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四、中蒙双方出台一系列措施后的相互影响

(一)蒙古国出台应对措施后对二连口岸的影响

蒙古国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后,对稳定中蒙贸易下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国内进行举债,国际进行融资,充实了国力,增加了政府预算支出,扩大了国内需求;同时加快对国家战略大矿(如金矿和煤矿)的开发,可以提高蒙古国的外汇收入,经济也有望止跌启稳,这些无疑是重新开起了从中国进口货物所需的资金源泉。

2.出台法律稳定金融机构。蒙古国及时出台为储户保护的法律,消除了储户恐慌心理,起到了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居民储蓄的信心,同时为在蒙古经营贸易的客商提供了金融保证,提升了中国客商继续在蒙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的信心。

3.压缩行政开支后,减少了发行货币,稳定了市场物价,有利于蒙古货币图格里克的币值稳定。如3月下旬人民币兑换蒙币为1:220,比3月初升值了20图,回升幅度为9%。蒙图币值回升有利于中蒙边民互市贸易,为口岸旅游贸易回升提供了可能。

(二)二连地区出台应对措施后对蒙古的影响

1.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出台后,使在辖区包括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相应减少了有关支出,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经营,为继续改善辖区贸易投资环境开了一个好头,释放出一种信号:二连地区继续欢迎临近的蒙古客商来华进行贸易、投资。

2.政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扶持当地中小企业。企业有钱进行运转,银行同样有利收到回报,如此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中蒙边境贸易回升,蒙古客商看到的合作者是二连政府支持下的边境贸易企业,增加了继续与中方企业合作、从事边境贸易的信心。给予在二连市注册的边贸企业资金扶持,会继续稳定外贸企业的经营,有利于恢复和扩大对蒙贸易。

3.由市政府注入16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二连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可以缓解一些中小企业暂时的经营困难,有利于外贸企业走出困境,企业可以在蒙古设立销售点,或与蒙古客商签约进行先期付货,分期偿还货款,增加中蒙客商团结互助、共渡时艰的凝聚力。

五、中蒙经贸走向和口岸面临的发展机遇

国内市场受投资、消费拉动,(下转第44页)(上接第56页)经济将会逐渐恢复。俄、蒙受金融危机影响,势必会出台一些刺激经济、增加贸易、减少关税的措施,从我国的政策和措施角度可以看出,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已经采取了包括投资、减税等多种措施,随着国内需求的好转,将会逐步恢复从蒙古国进口资源性产品,而蒙古国有了收入后将会恢复和扩大进口中国的货物,贸易带动口岸经济,中蒙携手一定会走出金融危机下的阴影。

蒙古国经济迟早也要复苏。中蒙经贸合作将会逐步恢复,二连口岸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既有挑战,又有不可忽视的发展机遇。

一是中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财政状况良好,经济增长依旧可观。蒙古国是与我国隔界相望的睦邻友好国家,今年又是中蒙建交60周年。建议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环境中,加大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优惠贷款等支持,这样将有助于我国获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以提高我国对蒙古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是国家自治区应该出台更多鼓励进口能源、资源的措施和办法。

三是我国实力雄厚的实体企业可以加大境外投资和购买资源基地,为未来发展壮大争取有利的条件。

四是蒙古国实行“多支点”外交政策,将除俄罗斯、中国地域领国以外的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也视作“第三邻国”来发展关系。

(责任编辑 秦亚丽)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校园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引入和完善,是提高校园危机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通过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校园危机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责,规范问责制度,营造问责文化等路径来实现校园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引入和完善。

【关键词】校园危机管理;问责制度;引入和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1],校园危机管理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但是,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是,当有校园危机发生以后,校园危机管理就得到重视;然而没有危机发生时,校园危机管理就显得十分薄弱。从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问责制,是构建校园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

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所谓“责任政府”的原则,是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遏制权力腐败以及保障公众利益尽量不受损失或损失最小化。[2]面对我国校园危机多发、突发的现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要主体,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危机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而提高这一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引入问责制,对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在校园危机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地问责。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问责制度,对于目前的校园管理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甚至是一种改革和创新。因此,各地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领导,学校的领导对这一理念、措施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对于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能否具体实施和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提高这些领导对校园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引入这一理念和措施的认识。通过提高相关领导的认识、统一思想,为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这一具体实践扫除思想障碍。

二、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校园危机管理,校园危机管理中实施问责制度等方面没有专门、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一情况导致,在学校危机管理,尤其是在学校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执行时,许多措施和做法无法律依据,这往往成为问责制度执行的软肋。因此,人大尤其是全国人大应该加快校园公共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专门法律的出台,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各地区人大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校园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使各地在校园公共危机管理中依法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依法执行问责制度,实现依法问责。

三、明确校园危机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责

当前,从校园危机发生的数量,原因和危害程度分析,校园危机管理的主体不再单是学校;从校园危机应对的能力来看,部分校园危机的应对不在学校能力范围之内。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危机管理的成效影响着学校的危机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园危机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应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因此,通过法律规范,明确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主体及其职责,对不同主体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责任,做出尽量明确、完整的界定,使不同部门,同一部门不同层级的职责更加明确。只有这样明确校园危机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责,才能在问责制度执行中,能够准确地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而不至于出现,有成绩时大家都争夺,有责任时大家都推诿的情况。

四、规范问责制度

规范问责制度主要从明确问责事项,规范问责程序,保障被问怎人的合法权益三个方面努力。具体而言,明确问责事项,即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启动问责程序;规范问责程序,就是要规范问责程序的启动条件、启动者、如何确定问责对象和内容等;保障被问责人的合法权益,即被问责人在被问责过程中,问责决定作出之后,都应该保障其相应的合法权益,如申诉的权利。

五、营造问责文化

我国对于问责制度的实践探索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问责的领域比较狭窄,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广大群众的问责意识都较薄弱。因此,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营造问责文化。

具体而言,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问责制度,涉及到各地区政府主要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还包括新闻媒体,家长,学生等不同人群。相关部门,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大会,新闻发布会,家长会,班会等不同形式,对不同人群进行校园危机管理中问责制度的引入和完善这一理念、措施的宣传教育,使不同人群能认清当前校园危机管理的形势,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通过营造问责文化,促使相关人员的问责意识,不断增强自身工作的责任感。

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对于目前的校园管理来讲,是一次改革和创新,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不够深入,相关理论,如校园危机管理中引入和完善问责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问责制度中的奖惩规范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N].南方日报,2007-5-10(第A13版).

[2]谭功荣.问责制:责任政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0).

[3]李雪平.走出问责管理误区[EB/OL].http://www.esafety.cn/pinglun/wangyougd/201007/49829.html.

[4]百度百科.行政问责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2712.htm.

[5]张春旺.严娅等.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研究和实践综述[J].学理论,2010,31.

本文系2010年度华北电力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2128)。

作者简介:严娅(1989—),女,湖北鄂州人,现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校学生人身安全、培养学生危机意识、维护高校声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造成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对策如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突发事件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国内众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的概率大为提高,为高校有效管控校园危机事件带来了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应当成为高校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新媒体及其特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下的媒体形态[1]。

相较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交互性强、信息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虚假有害信息,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利用新媒体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各种未知或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高校声誉,是高校平稳、有序运转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不可控风险。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系列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处理效果,使得危机从出现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危机蔓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处理时间。由于难以预料新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最终的发展走向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危机事件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大增。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大學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频繁,使得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在高校之中快速蔓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进一步扩散到高校之外,从而由开始的高校危机事件進一步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监管难度,而且使得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考量的因素大为增加。如之前发生的安徽芜湖高校女生元旦意外坠亡、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使当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界限,学生卷入社会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较以往更大,这也会加剧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再次, 新媒体的发展对现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在新的危机形态下显得滞后和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捉襟见肘。但是新媒体也为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中的传播特点,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很多高校对新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多停留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没能从危机公关的视角看待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对危机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的处理措施还不成熟,对新媒体给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作用缺乏清晰认识。此外,很多高校教职工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把高校危机管理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割裂开来,简单地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二)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措施匮乏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没有针对新媒体建立危机预防长效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进行相应处理,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更有甚者在危机发生时仅由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处理,高校各部门缺乏一个系统的危机应对机构。这样不仅会错过危机的最佳处理时间,而且会使得事件借助新媒体进一步蔓延,使事件扩大和复杂化。一些高校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提升危机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在学校官网这一渠道发布,对于事件实时处理进展没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下进行信息同步披露,不利于师生和外界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出现误解和谣言等不利情况。

(三)危机管理能效较低

造成高校危机管理能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有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才加以重视,以致贻误了危机的处理时机。二是危机管理者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层面较浅,对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起作用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很多都是兼职教职工,缺乏专业的高校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培训,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较单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对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一是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决策,加强对高校师生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学校宣传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定期发布与高校危机事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题信息,正确疏导负面信息,积极宣传正能量,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组织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危险信息,并立即启动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师生和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消弭师生对学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的不满因素,同时积极吸纳、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中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防止出现因上下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有损学校声誉和师生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为避免在师生之间出现各种谣言和非议,防止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是应及时利用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广大师生和外界大众被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不可信信息所误导,争取获得舆论的主导权以及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事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学校相关决策、制度和危机处理的信息传播者和解释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发布危机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有效利用新媒体切实维护高校聲誉和正当权益。同时发挥新闻发言人在高校领导层和师生以及外界大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形成高校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隊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和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信息的扩散速度十分迅速,对高校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和媒体素养不断提高。其一,高校应重视对危机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使危机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使之具备基本的危机公关素养。在危机发生时,快速进行初步处理,避免因未能及时有效处理使得事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而产生负面影响。其二,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媒体素养,积极面对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及时转变思维模式,熟悉各种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特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搜集的有力工具。其三,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在高校师生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在高校中使用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适时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有关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各种产生形态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应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高校危机管理人员,应紧紧把握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维护高校声誉、师生正当权益和安全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卫萍,姜德锋.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新闻传播,2012(3):151.

[2]蔡火凤.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3]刘雪霞.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14(34):161-163.

[4]孙亮.网络媒体在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互动教学模式下一篇:pbl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