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25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负 责 人:习 凤

二零一一年四月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以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基本标准,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高效实用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理论教学环节

一、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大学理论教育分成三部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知识:学生应掌握工具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中外语言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和获取方法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等;身心健康知识包括健身知识、身心知识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

2、能力:学生应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和社交能力等;实践能力即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际操作等能力;创新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3、素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意识、专业综合分析素养等。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知识是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只有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学生的身心,并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设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教学课程应尽量做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1、课程内容紧贴市场――实用性

现代物流行业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成,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上的创新行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开设了“电子商务”、 “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港口管理”是针对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趋势而设置的。把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瞄准现代化和国际化,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

2、加强实践课程――可操作性

高职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操作性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开设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港口实训、货运代理、零售与连锁等课程,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先进性

案例教学:能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某个基本原理,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仿真实验: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都无法进行的操作性课程,要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去学院合作实训企业进行定点实习。

第二章、实践教学环节

一、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军训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服从上级命令和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

2、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主要由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科学就业观教育系列讲座组成,在每学期的第一周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心态,为学生能够制定自身合理的职业生

涯规划并实施,有效地度过职业教育生涯。

3、专项营销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日后的经营、管理企业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自我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日后在市场竞争养成准确的分析竞争者的习惯而在一轮营销自我结束后,可设置1分钟营销他人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个人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产品的训练。

4、文体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每年一次的大型文体活动包括节目的评审、选择、彩排,背景的设计,活动的宣传,活动计划的制定,各个环节的协调等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最大的积极性来完成各项工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的条件。

5、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

邀请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的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做实习前动员报告。使在校学生意识到未来点点滴滴的收获将用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来交换,从而提醒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等积极的行为面对未来的一切。

6、社会实践

学生的社会实践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专业教师经常不定期地结合下一阶段的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方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对本行业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加自身底蕴。

7、社团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可成立了演讲社,书画社,礼仪社,创业社等社团,并分别开展本社团的活动,社团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能优势,并提高人的总体智能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希望学生能够用自身的行为向社会描述阳光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地战胜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锻炼;用自身的体验感受了父母的艰辛;在最无助的情况下能够挑战自身性格极限,突破自我;对未来的生存积累自信……

二、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情境教学

理论课教师将本课程设计成多个学习情境,必要时又将一个学习情境分解为多个子情境,学生根据工作岗位中的职责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研讨等,学生在情境中,在协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自由地发表的观点,最终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重构,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模拟实训教学

如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进销存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行的训练。

3、实践操作教学

如各类管理软件的操作,驾驶技能的培养等。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认知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知实习能够激发学生对行业最初的感性认识,此外以学生以头脑中现有的知识为根据,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解决方法。

2、目标实习

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亲临现场,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提供物质基础。如在学习物流条码及商品条码的内容时,学生进行上网购物、进入超市或图书馆等地感受各类条码的魅力,加深理解条码在各种环境中的应用。

3、阶段教学实习

在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市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着独自解决问题。例如,在物流与商流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进入服装、医药、家电、图书企业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去了解商品物流与商流的过程,为进入下一个学习领域做了铺垫,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时遭遇了拒绝,部分学生进入企业时受到礼遇,学生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在这个过

程中得到检验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并且明确了自身需要完善的内容。

4、任务实习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安排以解决行业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有助于将本专业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经过岗位的锻炼,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为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综合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顶岗实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并且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

6、毕业综合实习

在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将完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将在岗位上独立完成工作,前期培养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其各种潜力的激发,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为帮助学生创造综合锻炼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可联系一些特点突出的企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经营与管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通过工作岗位得以运用,检验,反思和提高。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职业品质。学生独自决策,或许成功、或许失败,学生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悟管理真谛。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摘 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并制定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对所在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制定及不断修改完善,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办学理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1 引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与认可。现代物流的渗透性、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极强,涉及范围广,业务环节多,可以说是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连接各行各业的纽带而存在。现代物流是传统仓储与运输业务无法取代的,它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流通加工、电子商务、营销策划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科学。而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己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供应链条与链条之间整体实力的竞争。社会需要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环节,深諳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

然而,在我国从事物流各环节业务的工作人员中,真正接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很少,懂得物流技术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非常少,能够从战略高度对物流业的发展做整体规划及资源整合的人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在物流人才培养这个梯度上,进行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以及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物流人才的紧缺已成为限制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在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同时存在着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有些在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前,并没有进行严谨的市场调研及岗位群分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脱离市场岗位需求,培养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这里仅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办5年以来人才培养及教学方面的经验,谈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一点想法。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2.1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将与物流相关的职

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与分解,得出物流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要求;在能力、知识、素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以及培养规格,从而进行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进度以及课程教学计划,并且进一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以及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

2.2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运输、仓储、配送、采购、信息、营销以及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熟悉管理职能、经济分析、基础会计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外语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物流作业控制及相关物流作业设备操作与使用的能力;具备分析并解决采购、运输、配送和仓储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以及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具备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发布的能力,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各流程控制与优化能力;拥有较扎实的物流及其管理方面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等。

(3)从业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物流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能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2.3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分析,最后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根据专业特点培养“懂技术、知管理、善分析、精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四证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及完善

3.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明确本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由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并打造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使得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相对接,突显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以及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通过走访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设计课程体系,最后请行业专家审核课程体系,提出修改建议,形成循环修改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3.3 确定及完善课程体系

(1)确定课程体系(见表1)。

(2)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对于已形成的课程体系经过反复论证,不断修正并调整课程体系。以召开师生座谈会,校企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授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的意见,反复修改课程体系,具体如下表2所示。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能够大胆地删除了与能力关联度不高的课程,比如经济数学;同时取掉理论性过强的课程,比如物流运筹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除此之外,2011届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一学年要求学生学完物流管理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为第二学年度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做充分准备;从第三学期开设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且这四门课程是物流七大环节中的四大环节,课程之间关联度高,重复率低;虽然没有给学生提供考证培训课程,但是这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过关率密切相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考证过关率。此外,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骨干课再到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递进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技能培养方面,除了培养物流专门技能型人才,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具备连锁经营运作与管理等相关技能,以及会计、税务核算等相关技能,扩大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在确立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双师型

作者简介:李会杰(1967-),男,汉,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全面确立物流企业管理一线岗位群

现代物流业是兼具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如果把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那么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调查结果,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应该包括:业务员、营销员、理货员、报关员、接运员、提运员、采购员、仓管员、审单员、操作员、包装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统计员、计划员、网络维护员、预算员、绩效分析员等。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将随着工作的锻炼和自身的成长,逐步过渡到中高级管理员,即成为上述三种类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和网络维护主管人员。而且,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更青睐于那些具有较为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可以同时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譬如,物流企业要求仓库保管员和理货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作业车辆的驾驶和养护,还要具备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解析和构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应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紧急订单的应变应急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二)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应具备物流作业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能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物流统计分析和预测能力、财务动作能力。

(三)物流管理能力

1.物流服务营销能力。学生应具备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营销的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运输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的选择能力、运输自营或外包的决策能力、制定运输计划的能力、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能力、特种货物运输管理能力、运输保险、安全及质量管理能力、运输站场管理能力、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

3.采 购、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能力。学生应具备采购与供应计划的制订能力、采购与供应计划组织实施能力、货物储存计划、仓储运作管理、库存控制能力以及库存货物保管养护能力。

4.配送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配送中心的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能力、配送模式和工具选择能力以及配送作业管理能力。

(四)沟通 、学习能力

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扩展服务的能力、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三、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依托产业办学,专业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强化实践课教学,根据本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加强实践课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9∶10,以职业通用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职业技术能力训练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迁移能力。通过课程体系开发、校内校外实训和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物流企业岗位群的分析,参照物流职业岗位标准,笔者认为应着重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第1~2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5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可任选2个职业方向),第6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技术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技术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上述模式既有助于实现“让学生高兴、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职教育特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四、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第1学期安排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按职业方向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物流专业体验、叉车操作考证、机动车驾驶证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五、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是生产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共货运企业等物流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一)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重点高校对口专业学习深造,或者参加教育部双职素质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以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燃眉之急。

(二)让物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身体力行,切身体验一线企业的经营管理,吸收一线的操作经验。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双赢。

(三)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六、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能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一)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和地域经济特点,购置安装常用物流设施设备和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物流设备,熟悉各物流管理流程,掌握各种物流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处理技能。

(二)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与当地有实力的生产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有机会到物流管理第一线实习实训,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各企业也应该以实际行动,准备充足的岗位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从而为企业物色储备未来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元佑,吴林蔓.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一) OBE概念

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 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 于1981年美国Spady W.G等人提出。自提出以来, 受到国内外教育学界的追捧, 现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二) OBE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

1989年, 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签署《华盛顿协议》, 在签约成员互认国际本科工程学位。我国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 并与2016年转为正式会员。《华盛顿协议》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OBE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来开展, 从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 反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考核等内容, 以确保达成所期望教育质量, 最终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要求, 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 物流管理专业关于OBE的实践

伴随着国内示范校、骨干专业项目的建设, 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对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但在基于OBE教育理念开展高职专业改革的实践中, 因为我国才刚刚起步, 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并不丰富。在为数不多的实践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何静教授等人在OBE模式下, 借鉴DQP (美国学历资格框架) 模型,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一) 专业课程体系长期不变, 与新时代的需求不匹配

在专业培养长期过程中, 仍然沿用以前本科培养的模式与课程, 并未真正关心物流管理岗位的需求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致于全国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大同小异, 毫无特色与针对性。

(二) 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实践教育, 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仍然关注自己较多, 真正关注学生较少, 更少从学生感受和需求出发, 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 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人。在教学过程中, 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很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 能力锻炼了几分, 学生是否在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 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脱节

教学目标高高在上, 教学内容不能很好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更是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单一, 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 更加不能为学习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经过多次调研发现, 企业对高职层次的新入职员工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牢固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来说, 具备进入物流行业基本的专业知识, 以及掌握核心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的知识和技能, 是迅速展开工作的有力保证。第二, 良好的智力技能。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诉求更多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综合素质就包含了以解析和重构为主的创新能力, 在工作中持续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目的的对信息进行搜集及整理能力, 应用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等个人智力技能。第三, 广泛且融合的跨领域知识。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极强的复合型产业。随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金融信贷等行业的发展, 物流行业逐渐面临越来越多的跨领域的复杂任务, 因此为学生培养广泛且融合的跨领域知识和视野尤为重要。第四, 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企业而言, 员工的职业素养尤为看重。对于从事物流及相关工作的员工而言, 职业素养意味着较高的企业忠诚度、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较持久的抗压能力、较好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第五, 积极的身心素质。现今物流行业竞争激烈, 行业压力陡增, 而对于企业来说, 员工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广泛的个人爱好等良好的身体素质, 能帮助员工更快的融入工作团队, 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满意度。因此, 企业在引进新员工时, 也更倾向良好身心素质的员工。

四、基于OBE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框架

(一)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维度

(1) 专业技能:是指学生在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用人单位期望达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2]智力技能:是指学生在问题解析、信息搜集与整理、统计分析、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 跨领域视野:学生对物流相关领域知识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及融合能力。 (4) 职业素养:是指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 以及责任心、目标感、抗压能力、执行力、人际沟通等能力。 (5) 身心素质:是指学生拥有的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及个人爱好、文体特长、艺术气质等。

(二) 人才培养实施的四阶段

(1) 第一阶段 (入门阶段, 第1学期) :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入门。[2]第二阶段 (进阶阶段, 第2-3学期) :纵深培养学生单业务技能。 (3) 第三阶段 (拓展提升阶段, 第4学期) :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 (4) 第四阶段 (综合提升阶段, 第5-6学期) :以技能实践为主, 培养综合能力。

五、结语

成功是成功之母, 要想成功实施基于OBE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 例如和学生签订学习合同, 通过契约来保障双方在发展过程中不偏离目标, 使学生的高度配合。培养21世纪物流管理人才, 是社会发展和物质发展的需要, 随着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和“智能化”, 基于OBE理念科学合理地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为物流市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OBE理念从技术技能型专科物流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培养维度、培养过程等方面, 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OBE,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施雯.基于OBE理念高职春夜实训项目设置与应用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 (7) :260-261.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李选芒1 赵居礼

2【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双师结构”

在教育部倡导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际[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并实施了以“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贴近企业,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打破传统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职业岗位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

1.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实际调研和毕业生跟踪问卷回访,针对运输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职业领域,确定物流专业从业的职业岗位群,并对物流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归纳出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

[3]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教学

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 [2]。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组成;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综合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另有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作为补充。

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1[4]李选芒,男,1963年2月,陕西周至人,副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管理学及职业教育

2赵居礼,男,1961年6月,陕西扶风人,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教学管理

陕西省2007-2008年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06G07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图1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以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3],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结合高职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能力考评标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以物流行业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成了“物流基础”、“配送作业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货物运输操作”等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建设了物流管理、运输、仓储与配送管理、货代业务与报关、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6个模拟实训模块,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编写了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③建立校外参观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岗位技能应知应会内容,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的智慧,特别是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审议、制定课程项目化改革及优化方案,实施“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他辅助课程渗透其中。

2.以双证机制推动课程体系的创新[4]

专业能力考评标准也应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的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3]。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

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3.建设“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在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工作适应能力。我院搭建了融教学、科研、实训、培训、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新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保障高职物流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的实施需求。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过程中,将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定位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把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训练。

第一阶段:第

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训练项目内容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AB级、物流专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调研、仓储配送实训、物流机械使用和维护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等,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到企业进行专项技能轮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我院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有全方位的掌握。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包括职业指导、职业规范培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我院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如我们把学生安排在陕西天地合和物流公司,福建信通公司等企业完成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并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企业考核,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以上三个阶段的探索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新思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责任感、服务与责任意识,以及协作与沟通能力。

4.建成一支稳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4],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建成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聘请陕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马临宝高级经济师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中储集团咸阳物流中心张浩物流师和咸阳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耿海波物流师为兼职骨干教师,形成“双骨干”师资队伍机制,共同进行专业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等。专业教师通过国内、国外进修,下企业上岗锻炼,双师素质得到提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4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同年教学团队负责人赵居礼教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5],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

16号.[2] 赵居礼,曹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0年第20期.

[3] 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

究,2009(1).

[4]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4).

[5]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

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通行地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流人才 培养

[作者简介]夏训嘉(1968- ),男,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汽车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与管理博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湖南 长沙 410000)

由于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所以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的差距意义重大。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形式有两种:一是高校的专业教育,二是上短期的培训课程后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这个体系有不合理性:一方面,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够完善,造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懂得比较肤浅的物流知识。

物流业寻求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跟上。据了解,我国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仅有1%,更不用说物流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了。这样低的招生比例,面对物流行业几十万个职位空缺只是杯水车薪。在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比较来看,到2006年为止,我国有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而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① ②。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消除物流发展瓶颈,已被提到战略高度。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也成倍增加。然而,物流人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物流人才却因为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成为难以适应物流市场的人才,存在物流人才紧缺而物流人员相对过剩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当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物流业是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专业之间课程重复的现象未得到缓解,许多高等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某一个环节,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与此同时,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是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还是按老一套来进行教学: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三是教学内容与物流业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高等院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在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仓储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物流教育的内容及课程体系大大丰富,物流教育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差距③。

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在教育体制上,使得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滞后,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入企业后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工作的主要原因。

五是课程设置不科学。许多高校物流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④。

另外,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学历教育的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三、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理念。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教学的具体要求,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尤其是要树立培养物流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念。同时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物流教育要与时俱进。保持物流教育的先进性,要求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实用化。国外物流产业及教育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我国开展物流教育应本着“拿来主义”原则,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同时学科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以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另外,物流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发现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又可以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⑤。

第三,构建物流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学历教育的完善上,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当前尤其要加强高等学历教育,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规范物流职业教育培训,严格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

第四,要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分析、供应链流程再造等,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另外还应大力提高高校物流师资水平,可通过开展在校物流师资出国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

第五,建立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社会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开展物流研究,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

第六,创建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自觉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⑥。

四、结语

物流人员的相对过剩,主要是由于物流业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不全面或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物流人才的紧缺,主要是由于目前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有效的人才供给不足。因此,必须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物流业加速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

[注释]

①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②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

③许恒勤,付强,孙黎宏.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J].森林工程,2005(6):69-70.

④兰丕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38-39.

⑤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⑥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02-106.

[参考文献]

[1]郭兰.浅议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21).

[2]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5).

上一篇:文化消费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