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施工技术;工艺

一、基于建筑工程的屋面防水施工技术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实践总结,屋面防水施工技术有了较大改进,然而,屋面漏水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就建筑工程而言,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高低对建筑的使用期限与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屋面防水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地位不可动摇,如果遇到屋面漏水问题,就会困扰着住户的正常生活。据有关屋面防水渗漏原因统计表明:设计存在问题占20%到28%;材料不良占20% 到26%;施工问题占46% 到49% ,管理、维修、使用不当等其它问题占2% 到4%。

(一)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设计时,如果对排水坡度设计方案不适当或者是达不到建筑工程规定标准,就会严重影响后续作业的开展;关于建筑排水系统的规划,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防水技术进展情况,一旦出现设计不适当,就会使得建筑排水系统运转不良,导致屋面时常积水,久而久之,在水分渗透与杂质腐蚀作用下,造成房屋漏水。这就需要力求排水系统合理完善,避免屋面积水问题的出现,为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的实施做好准备。

(二)所用材料不达标

当前,在建筑市场上,存在不少质量低下的防水材料。这些材料并不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在低温下容易脆裂,而在高温时就会出现融化,且不具有较长的应用期限。低质量的防水材料如果被应用于建筑屋面防水中,就会在屋面方面留有质量隐患。当前,不少建筑工程出现的渗水漏水现象就有可能是所用防水材料质量不达标引发的。

(三)施工质量问题

不少施工建设企业并未着重屋面防水工程,这就造成与其它施工技术相比,屋面防水技术研发不足,设施滞后,还未形成完善化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配用技术开发力度不足。在具体施工时,新技术推广应用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因而并不能确保屋面防水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使用中维护与管理问题

由于屋面长年累月处于外界自然条件下受到房屋结构变形及经常性的冷热交替变化的影响,以致屋面防水层不可能保证长期完好无损。有的人甚至在防水层上凿眼打洞等,加速了防水层的腐烂、老化,因而屋面逐渐出现渗漏。

二、屋面卷材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中的屋面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与使用性能,就应该应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力求做到不渗不漏,排水畅通。下面就分析屋面卷材防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卷材防水层所具备的特性

当前常用的合成高分子卷材是以硫化型当作代表的,如三元乙丙橡胶卷材和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卷材,其特点是结构稳定、耐高温、耐低温、耐穿刺等,应用较为广泛,可采用溶剂性粘结剂与之配套使用。

(二)卷材防水层施工要点

1、合理确定卷材厚度

卷材厚度关系着防水层对基层结构变形、雨水侵蚀、人为穿刺等外力作用的抵御能力强弱。在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相关规范中,对不同材料组成的防水层厚度作出规定。在材料进场之前,应该应用测厚仪对卷材厚度进行测量。

2、重视配套材料

在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时,不但要用到防水卷材,而且需要应用多种配套材料,像粘结胶、密封胶、端头封口固定压条、涂膜增强材料等等。配套材料能够在防水层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如应用高性能的双面粘结胶带密封条对所用卷材进行粘结,可大大增强防水层的可靠性能。

3、胶粘剂要开展耐水性能测试

卷材的胶粘剂或双面胶粘带可以把基层和卷材进行紧密连接,最好不要让其性能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在接缝受水浸泡的时候,性能更应该得到保证,否则会损坏粘结而导致开缝,引发屋面渗漏,所以相关规范规定,在浸水7d条件下的粘合性能保持率不得小于70%。

4、卷材搭接方面以及宽度

合理规划卷材搭接方向,充分认识坡度与振动作用带给卷材的影响,避免卷材因坡度过大、振动过强、自身高温软化等因素引起的下滑问题。为了方便施工的开展,通常可以顺屋脊方向进行铺贴,搭接方向与流水流动方向保持一致;当在垂直屋脊方向进行卷材铺贴时,每层卷材必须自屋脊开始向檐口或天沟方向铺贴,切不可由屋面坡度下方向上铺贴;叠层铺设过程中,严禁上下层垂直铺贴,否则就会在搭接缝垂直交叉位置出现挡水条,造成屋面积水。

(三)卷材热风焊接施工工艺

1、工艺概述

这项工艺就是通过热空气对塑性卷材粘合面的加热作用,开展卷材和卷材接缝粘结的施工技术方法。通常可应用空铺、机械固定、胶粘剂粘结等方式来将卷材与基层牢固,形成整體。

2、施工过程

先是把卷材铺贴在基层,最好不要在其表面出现扭曲、皱折,并且应确保卷材表面清洁,特别是在搭接位置,严禁表面有油污、泥浆存留,具备干燥、洁净的土特点,以免对焊接带来不利影响;焊接时,要先对长边进行焊接,其后才能进行短边的焊接,以便合理调整长边。

3、施工技术要点

这项施工工艺的重点工序就是接缝焊接操作,其重要影响参数就是加热温度以及时间,因此就应该控制好温度、相对湿度、风力大小等影响因素。

三、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对策

(一)规划科学完善的排水系统

采取这项屋面防水技术的目的就是有效解决屋面积水问题,通过积水畅通排放,从而避免了积水带来的腐蚀与渗漏作用,最终体现了建筑的使用工程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对建筑工程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认识建筑的具体情形有目的地对各个环节进行设计,要求做到无盲点、无遗漏,确保建筑工程良好的防水性能。

(二)建立防水材料质量检测体系

关于防水材料的质量检测,检测人员应该对材料的质量证书、出厂日期、型号、规格、性能等多个方面逐一检查,并开展二次抽样检测工作,以满足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的需要。一旦发现防水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就应该将其运出施工现场,并做好相应的检测记录。

(三)建立健全屋面防水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在设立相关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并于施工各项工序中全面贯彻落实,重视施工技术的实施过程,这样不仅施工质量有所保证,而且还最大程度地预防屋面渗水、漏水问题,否则就会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进而给住户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如何在建筑工程中开展屋面防水工程, 这一课题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建筑屋面防水施工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房屋建筑使用功能的好坏,在建筑屋面卷材防水层施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我国建筑屋面卷材防水层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春华.屋面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监控要点[J].建设监理,2008(4)

[2]孙波,齐海岩.住宅屋面防水工程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

[5]肖磊,原世伟.波形沥青防水板在某住宅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11)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模板工程的施工工作,尤其在房建工程中模板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是房建工程施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提出了一些自身的看法,希望对房建工程的施工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房建工程;模板施工技术;重点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模板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了模板施工技术之后,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地提高了施工经济效率,保证了建筑质量,同时还一定程度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要想建筑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状态就必须提高模板施工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模板施工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模板施工技术中的重点技术,具体如下。

1 模板施工技术的发展过程

模板施工技术相对来说是一项高科技的新型建筑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模板施工技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的策略,建筑行业改变的传统的施工技术,产生了新的模板施工技术。这一阶段是模板施工技术的产生阶段,各类技术都属于起步阶段,应用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在那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發展,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模板施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阶段是模板施工技术的发展阶段,模板施工技术的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第三个阶段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模板施工技术逐步的朝着全面、标准的方向发展,模板施工技术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简单来说这就是房建施工中模板施工技术的全部发展过程,虽然我国的模板施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施工技术不够科学等等,但是不难看出我国的模板施工技术正在一步一步的发展,随着不断地研究与思考,模板施工技术必定能克服存在的问题为房建施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2 房建施工模板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内容

模板施工技术包含了许多内容,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房建施工的质量。笔者将模板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内容分为了以下几点,笔者认为只要注意这几点内容,切实的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做好模板施工工作。

2.1 模板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基本的施工有相应的技术要求

大部分的房建施工都必须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才能到达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节约成本的目的。在模板施工中施工技术也有相应的要求,例如模板施工的过程中各项施工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操作,必须保证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制定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模板的位置是正确的;模板的强度必须经过一定的测试,其强度必须达到相应的指标,这样才能确保模板承受的压力是多少;模板的构造必须比较简单,必须符合拆装简单地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完成之后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技术要求,类似模板连接必须契合,否则容易渗水等等,这些基本的技术要求都是保证模板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做好了基本的技术工作,才能为之后的模板施工工作打下基础。

2.2 模板的配置技术必须合格

很多的建筑单位没有重视这一项技术,认为它不重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模板的配置应该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制作,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例如,模板、对于模板与横档之间的间距就有一定的规定,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制作。另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构件就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来制作。例如,在制作楼梯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图纸在地上直接画出楼梯的形状,画好之后测量模板的大小,进行模拟制作,最终根据测量的结果来制作模板。当然,有些构件较大无法直接画出,这种时候就应该采取其他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地模板配置技术进行模板的制作是保证模板施工成功的重要措施。

2.3 具体模板类型的施工重点

一般来说,模板施工有严格的施工工序顺序,可是不同的模板类型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此主要分析了以下三种模板类型的施工工序:

2.3.1 垫层模板的施工重点。这种模板比较常见,施工难度相对较小,工序相对较少。但是有一点比较复杂,那就是体积较大。所以,在安装模板之前必须将中心线切实的放在指定位置,然后放出轴线。其次依据边线做好侧面模板的校准工作,并必须采用适当的手法将其固定。最后,安装完成之后必须清理周边的杂物,进行适当的检查,最后做一次检测,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这项工作。

2.3.2 基础梁模板的施工重点。从实际情况来看,基础梁只需要进行基本的拼接就可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确保垫层上能够弹出边线,然后在确定标高正确之后,才能进行固定工作。除此之外,基础梁模板的施工中,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部分,例如两块模板之间必须加入一些海绵,以此来防止渗漏;柱子的位置必须正确而且必须固定等等。这几点都是基础梁模板施工中的重点,施工部门应该注意这些施工内容,切实的做好这些工作。

2.3.3 墙体模板的施工重点。墙体模板是模板施工重要的组成部分,墙体模板的施工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没有之前的两种模板那么轻松。在这个施工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边线的位置必须准确,利用基层中心线寻找边线的过程必须仔细小心。其次墙体模板大多数都是两侧模板拼装而来的,所以拼装的过程十分重要,安装前中心线的位置也必须找准。最后,安装后应该仔细的进行检查,检查模板的垂直度、标高、中心线位置等等。做好了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时仔细小心、完成后认真检查才能全面的确保墙体模板的施工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模板施工技术对于房建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了解模板施工技术的发展过程与施工重点对于房建工程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理解提出了一些对于模板施工技术的看法,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提高模板施工技术,从而达到促进房建施工工程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2] 欧振伟.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3] 兰光明.建筑工程中梁板模板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0).

[4] 丘雄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学术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市场需求导向、资源配置、产业集聚、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方面,分析了产业联动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并从产业联动的视角,分析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路径模式,研究结论对于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联动;物流;产业升级;机理;路径

1引言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面对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完善的专业化物流体系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产业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的重要过程,因此,如何促进物流产业升级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一个产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任何产业的运行都需要其他产业的协调与配合。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深入剖析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既有利于制造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广泛的研究与分析。宋杨、高宏伟(2013)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物流产业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程艳(2013)分析了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认为物流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也离不开物流业的协同配合。杨勇等(2016)认为产业联动将是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何博(2016)研究发现,制造业物流外包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高级人才投资以及国家资金支持均对我国物流效率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张林(201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水平进行了分类,得出我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转弱的趋势,并指出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的优劣对其联动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宗刚(2016)用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得出制造业发展规模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上述文献主要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对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及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现有关于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也多从制度环境、人才、技术、监管体系等对产业升级的路径及对策进行研究,缺少从物流产业的特点及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产业联动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及路径模式。

2产业联动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产业联动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n”。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协作互动,必然产生大量的物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换行为,从而形成价值的增值。产业联动对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对物流需求导向的引导、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协同溢出效应以及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来实现。

2.1有利于物流需求导向的正确引导

物流需求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物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尽管多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从2015年开始,社会物流总需求开始出现放缓,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强,而大批量、少批次的生产性物流需求减弱的局面。传统物流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在生产制造领域,物流企业承接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产前的采购物流和产后的销售物流,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制造业竞争环境的加剧,导致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不仅促使新的物流需求的产生,同时也对原有的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物流服务需求向着定制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物流企业只有深入到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理念和方法,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2.2有利于物流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物流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过剩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中国物流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存在物流资源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错配,高端物流需求供应不足与低端物流需求供给过剩并存。解决的途径在于如何将低端物流需求供给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以满足高端物流需求的供给。物流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物流要素得到充分发挥,并促进生产要素的联动和扩散效用进一步增强。例如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的联盟合作,双方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用、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的优化,同时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实现价值的增值或服务的创新,从而提升物流服务绩效。因此,產业联动有利于企业通过开放性的物流资源平台,对剩余物流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实现供需双方的快速匹配,从而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3促进物流产业集聚

物流业是生产活动的终端,其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扩散和辐射效应。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还较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效果不显著。加大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动,可以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首先,产业联动促进物流需求市场的集中。市场集中是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外在引力,随着制造业、农业、商业等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增强,必然使物流需求向某一地域、某一专业行业集中,进而促使物流企业集聚于某产业集群周围,形成产业集聚。其次,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有助于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物流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是物流产业高级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流服务外包,而是希望物流企业能够为其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不仅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也涉及财务、营销等环节,不仅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服务,也包括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随着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必然促使物流企业结合自己的资源,提供专业化物流,进而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

2.4促进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服装、医药、家电、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加。深入了解行业特征,发展行业物流,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不同行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物流企业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专业的管理方法,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真正实现物流服务的延伸。产业联动促使各产业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物流企业能够针对客户特定的物流需求采取专业化的物流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服务模式。

物流服务质量是决定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反映顾客感知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有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匹配能力、创新能力、售前售后服务能力等,物流企业只有在详细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战略目标等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按照用户企业的要求和期望提供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产业联动视角下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路径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我国的物流行业呈现出多种的业态特征,这些业态涉及不同的物流行业组织、不同的产品和物流技术。推动物流产业升级,需要在全面认识这些物流业态特征的基础上,围绕顾客的需求,通过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开发出专业化、一体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模式;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集约式管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相关企业形成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集成等方式开创新的物流组织运作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3.1构建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联动机制

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信息化和网络化能力不强,缺少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在物流方案的设计和全过程物流服务方面力不从心。物流服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必须在服务过程中为物流客户创造最大的價值和价值增值潜力。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联动机制,要求物流企业要有集成化的物流理念,根据物流需求的行业特点,通过物流联盟,构建或参与物流供应链。利用相关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集成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等增值物流服务功能,按照客户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3.2发挥物流园区整合作用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集约化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整合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物流发展早期,由于缺乏对产业联动的市场引导,导致一些地区物流园区的盲目建设,其整合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物流园区的建设应该以市场物流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准确定位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整合相关企业的物流资源,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与协作,从而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完整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进而推动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

3.3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

专业化物流是物流服务功能的纵向延伸,也是物流需求行业不断细分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市场逐渐呈现出客户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及个性化等特点,如汽车物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医药物流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特点的物流服务,在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标准化、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物流企业只有根据物流需求的特点,提供能够满足行业特点的专业化物流服务,才能在中高端细分市场中获得青睐并发挥更大能量。

3.4搭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的不对称是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既存在于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于物流产业内部企业之间。通过搭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高产业联动的匹配性,有助于物流企业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目标来发展专业化物流,提高物流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3.5构建新的物流服务合作模式

传统的物流合作模式中,物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合作关系并不稳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也较为单一,双方很难从合作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产业联动发展客观上要求双方转变合作理念,物流企业需要融入到制造性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成为企业物流计划可靠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制造性企业也需将物流企业视为自身价值链的重要一环,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在双方战略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时代電子商务平台相继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广泛认可,物流信息技术为物流管理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物流信息具有实时性、丰富性、复杂性的发展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与功能不断更新换代,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用户的根本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希望能够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引导各界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创新优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应用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在商品运输、库房储存、产品加工、包装设计、装卸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物流管理工作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物流系统,精准的传达服务信号,将物流运输流程中得到的数据内容进行统一分析,充分掌握物流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客户的服务需求,现代物流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结合客户服务目标,明确客户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物流中心发布物流管理命令,由信息系统完成作业监督,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物流。物流最开始起源于美国,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移,实现物资运送,整个过程中会产生附加价值,满足实物供给需求,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活动,电商平台的出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供应地出发到达接受地,整个商品流动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贸易需求,将商品运输、商品储存、包装加工、配送服务等众多功能整合到一起,建立物流产业链。由于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不同,对物流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性,但在商品运输过程中需要了解出发地与到达地之间的供求关系,采用商品运输、配送服务等多种手段,达到商品流通的根本目的。

2、物流管理。以物流服务为基础对货物运输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管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专家学者对物流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相关领域认为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保证产品信息从生产区域到消费阶段的真实有效性,通过储存和运输计划的制定保障经济效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中国的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整个物流活动的流程进行全面控制,物流管理人员具有指挥、调度权限,同时社会再生产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保障经济效益。我国的物流管理概念是建立在国外现有的定义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更加适应我国的物流服务情况。

3、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能够满足现代化市场服务的根本需求,促进传统物流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扩充物流基础信息功能,将物流各环节的数据内容进行统一收集。通过分析、识别、提取了解复杂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供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当前我国对物流信息技术尚未具有规范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统称。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复杂物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管理,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的普及,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保证货物信息的准确率,通过对数据信息的自动化扫描,创新传统的管理技术,与键盘录入的形式相比,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失真,节约物流工作时间。二维条形码的建立需要采用数千字符的数据信息,能够自动完成错误纠正,在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条码技术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时有效降低资金投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条码技术利用物品识别的方法进行工作确认,充分的掌握物流产品的流通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物流管理措施。

例如:在物流产品仓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条码技术,负责商品验收的工作人员采用终端扫描设备,自动录入商品数据信息到数字化文档中心,按照商品类别分别停放到指定区域,一旦遇到运输问题,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快速、精准的完成商品定位。全面降低商品储存管理过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同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实时查询服务,充分掌握物流的运输情况。

2、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够保证通信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非接触式、自动化识别的功能,借助RFID完成目标对象数据的获取,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与条码扫描技术相比,RFID有着更加出色的工作表现,RFID体积较小不会占用公共空间,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RFID的形状较为多样,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同时具备优秀的隐蔽性,避免出现数据遗失,较大的记忆容量支持丰富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储存。RFID作为非接触式的无线信息识别技术,设备芯片、点线等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选择密封性较强的塑料壳容器中,降低恶劣环境下对设备材质的腐蚀和污染,具有较为理想的环境适应性。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利用RFID的无线射频读写器,自动结合实际物流储存环境更改数据信息,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便捷。

3、EDI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主要被用于商业、行政工作的处理过程中,根据公认的设计标准完成结构化的事物处理,将得到的信息内容转化为通用的报文格式,利用计算机完成电子数据传输。物流管理中EDI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加强制造商、商品供应商、营销商等多个贸易主体之间的生产管理工作,完善原料管理体系,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管理方案,保证仓储服务的安全性。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将多项工作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利用EDI技术完成数据合理交换,有效降低传统物流管理中单证处理花费的时间,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提供对货物运输情况的实时追踪,保证基础数据传输流程的可靠性。

4、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信息时代下的科技产物,在物流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完成物流货物的实时跟踪,将得到的实时定位结果显示到平台终端,方便用户的查询了解,同时具备离线报警功能,保证商品运输的安全性。对物流的行进轨迹进行记录,自动化进行远程控制,具备良好的防盗反劫功能,实现物流商品运输的透明化管理,为商家和客户提供实质性物流保障。在商品运输过程中,客户通过平台显示的GPS信息,了解货物的物流运输情况,企业通过GPS系统分析货物运输车辆的实际油耗,保障偏远地区货运人员的行驶安全,在出现运输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数据提取,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与GPS不同,属于特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其运行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作为支撑,能够实时分析地球表面以及区域地理环境数据,保证物流存储、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数据中心自动化完成信息运算、对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描述,GIS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出行采用的电子地图,大型物流设施的定位模型,车辆的行驶路线规划等都需要GIS技术作为核心。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电子地图提供服务,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定位分析,了解大型物流设施的准确位置,自动结合运输需求进行运输路线规划,GIS技术为物流仓储和物流配送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助力,有效降低因运输线路过于复杂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缩短货物运输的实际距离,降低货物运输途中的额外费用。

三、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信息系统的动态发展。中国物流产业流通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领域研发的新型技术手段得到有效应用,形成了全新的物流市场竞争体系,信息系统作为物流管理的主要手段,需要面向全体客户提出的市场服务需求,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对物流体系各环节进行合理约束。对商品企业来讲,想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充分了解物流行业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积极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获取物流外包服务与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商进行通力合作,快速上线现有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充分应用,建立了全新的发展前景,可以将物流的配载状态,通过手机完成通讯跟踪,让用户实时了解商品的移动情况,建立货物追踪体系。

2、信息软件的创新研发。中国从事物流软件开发的小型公司较多,专业大规模的物流软件公司数量较少,通常在现有的物流软件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销售以及二次開发,软件研发现状无法满足多种类型的企业物流管理需求。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一些软件咨询公司开始从事物流业务,具备良好的专业咨询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开始真真正正地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了解信息化技术应用核心,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理。大型物流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对不同企业工作流程的全面认知,结合当前的市场结构来看,并不是物流企业在选择物流软件,而是物流企业与物流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的IT合作关系,系统供应商不止存在软件产品的竞争。同时,要保障整体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出企业品牌价值,成熟的市场发展导致大量劣质系统供应商遭到淘汰,未来信息软件的创新研发依旧是重中之重,是企业持续发展不可避免的决策内容。

四、总结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当前物流管理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融合了现代物流的标志性功能,全面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动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小磊. 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市场,2021(6):177-178.

[2] 朱夏宇岩. 论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 精品,2021(15):202.

[3] 黄景平. 基于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粤西地区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21(10):157-158.

[4] 李希杰. 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 消费导刊,2020(10):182.

作者简介:

张珈源(1989.02—),男,汉族,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是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区别于传统的正式知识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框架,具体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三个维度来研究实践社群,从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三个视角分析知识创新,研究实践社群对工业工程课程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知识创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15

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配置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使生产力更高和运行更有效的系统。工业工程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课程体系的时代特征也更为明显。工业工程学科的知识领域较为分散,如何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知识的有效集成与创新是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工程学科主要包括运筹学、人因工程(包括方法研究与时间研究)、生产与运作分析、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经济)、制造与设施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六大知识领域[1]。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工业工程学科知识的集成与创新,注重教师、学生工业工程教学知识的流动与集聚。而实践社群能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增强知识管理能力,促进知识创新[2]。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践社群视角,关注工业工程学科知识创新,研究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模型

教学质量提升依赖于有效的教学知识流动,教学知识流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實验、视频等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教学知识流动涉及教师、学生、知识、情境、媒介等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知识流动的主体,教学知识流动不仅包括师生间知识流动,也包括教师间、学生间的知识流动。师生间有效的知识流动是很多高校关注的焦点,很多学校也通过各种方法,如师生研讨、实验教学、辅导答疑等各种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知识流动。事实上,教师间知识流动与学生间知识流动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知识交流,实现教师、学生间的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推动了知识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践社群

实践社群,又称实践社区或实践共同体,与传统组织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实践社群成员是自愿选择加入,以专业技术或对一个主题的热情为基础,社群每位成员所具有的知识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知识网络,社群成员通过各种非正式方式交换工作经验、技能和诀窍等[3]。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下,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提升成员的知识水平,推动组织创新,达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虽然不同的实践社群在成员构成、时间框架、组织认同程度上有差别,但所有实践社群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定义一组问题的知识领域;关心该领域人的社群;社群中成员希望在该领域中取得进步的有效实践活动[4]。

(一)教师实践社群

现有高校招聘新教师,更多关注学历、海外经历、年龄、科研成果、职称等,往往忽略企业实践经验。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等均涉及大量企业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高校工业工程教师不少都缺乏企业实践知识。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构建工业工程教师实践社群,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工业工程主题,分享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发送者,可以将经验、知识、技能与其他教师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接受者,认真聆听、吸收和消化知识与技能,并与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形成新的教学表现形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并运用到工业工程教学中,实现学以致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生实践社群

工业工程课程授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认真理解、消化和吸收,将知识为自己所用。然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业工程各门课程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部领会教师讲解、理解课程内容、熟悉实践操作,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及反思予以解决,然而也有不少问题需寻求其他帮助。同时,因学生知识的异质性,学生对工业工程课程的想法与学习困惑也不同,此时就需要一种能解决不同学生课程难题、集聚学生课程想法的平台。而实践社群恰好能充分发挥此作用,基于此构建学生实践社群,学生可聚集在一起,对工业工程的难题和共同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积极回应其他社群成员的问题,通过知识沟通与分享,吸收其他成员知识并与自身知识重组和集聚,实现知识创新,促进工业工程知识的有效运用。

(三)师生实践社群

师生间良好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思考问题的立足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知识的关联度与逻辑性,主要从课程体系出发进行系统地传授知識。对学生而言,如未能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学习中大多是零散地接受新知识,很少将知识融为一体,也难以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来理解和吸收知识,这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知识技能与思考角度的差异,是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在一个“频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评教、对学生问卷调查等,因学生出于隐私、他人的看法、评奖评优等各种顾虑,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而构建师生实践社群,能有效克服这个难题。教师与学生就关心的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聚集在一起,展开交流与研讨,在知识沟通中“微调频道”实现“师生对焦”。学生可充分表达对工业工程课程的认识、学习中的课程疑惑、工业工程发展的想法、工业工程实践运用的认知等,这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情流露很难通过其他正式的途径获得。同时,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课程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并在与学生知识交流中分享工业工程知识,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予以纠偏和引导,同时还可以对工业工程的发展进行共同畅想。

三、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导出和产生各类新知识的過程,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知识、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等。实现工业工程知识创新,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通过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非常有利于工业工程教学的知识创新,进而推动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知识扩散

通过社群成员的知识交流,知识可以在社群内得到扩散和传播,使原本仅是某个成员或少部分成员所具备的知识,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所拥有的知识,这反映了社群知识的普及性。知识扩散虽然不能增加社群的新知识,但它保证了相容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对实践社群的认同感。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越来越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只有必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教师、学生知识扩散,能够将原本仅是某个或某些教师、学生的知识传播至整个教师、学生群体,并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知识。知识扩散既反映了知识在社群的辐射范围,也丰富了社群成员知识储备,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知识重组

知识重组是将知识组合对象按其属性类别加以集中整序和组合的过程,将大量分散的、随机的、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采用一定方式和原则进行整合、优化和重新组配,使之形成一套有序和便于有效利用的特定知识系统[5]。知识重组的过程是知识集中化、精炼化和整序化的过程[6]。在知识重组中,内容上的重组是知识重组的核心,不仅是对知识单元的有序化,而且还通过知识整序和加工,使得知识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并重新组合,产生大量的新知识。在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社群成员通过知识交流,接受、储存、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并将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此时,这部分知识会与成员原有知识发生融合,自身知识与新吸收的知识实现知识重组,使社群成员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在工业工程教学中,教师间、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有效知识重组,能拓展知识功能,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使分散的知识更加集中,加强知识的有机联系,避免知识的散乱状态,知识流得到优控,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有助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知识集聚

创新依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有效集聚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7]。知识集聚并非简单将知识汇聚在一起,它需要一定的临近关系,或是地理空间上的临近[8],或是社会关系上的临近[9]。知识集聚主要表现在知识之间的互补性、利益相关、共同目标、知识载体之间结成的联盟等。知识集聚有助于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知识创造、传播、交易和使用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形成知识和人才双向增强的正反馈效应,能推动教学的创新活动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由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教师成员、学生成员地理位置上较为临近,成员之间沟通方便快捷,相互间关系的亲密性也使交流沟通鲜有障碍。社群成员之间通过面对面沟通、圆桌会议、线上讨论等形式,围绕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某个主题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形成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工业工程知识,实现知识集聚,进一步推动工业工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创建实践社群,搭建课程知识流动平台

高校应提高对实践社群的认识,实践社群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创造实践社群形成的条件,鼓励教师、学生创建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合理引导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但有相近学科背景的成员加入实践社群,并能根据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进展,提出有意义的工业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主题,推动实践社群知识交流。同时也需注意,实践社群知识交流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自主参与,高校行政部门一般情况下不要干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让社群成员在无外界干扰下,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知识,探讨工业工程教学研究、課程建设、学科发展等问题,实现有效知识流动,推进工业工程教学质量提升。

(二)提高成员知识收发能力,营造交流氛围

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既需要社群成员较高的知识收发能力,也需要知识交流氛围与渠道。实现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依赖社群成员准确地表达知识和深入理解别人传授的知识,但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较强的知识表达与知识吸收能力,高校应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提供知识分析的工具,畅通知识流动的空间,培养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分析、消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另外,高校应鼓励社群成员根据研究与社会需要,反思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对工业工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并包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中的小失误,让社群成员能愉悦并安心地进行知识交流,保持社群成员对知识交流的热爱,实现工业工程课程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创设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

多数工业工程教师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课程知识交流,有可能使教师在其他方面有所损失,比如在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中分配过多时间,则分配在科研工作的时间会缩短,对学术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会产生一定影响。又如,若当天社群知识交流时间较长而错过班车时间,教师需自己掏钱打车或坐公交回家。因此,高校应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积极参加工业工程实践社群课程知识交流的教师与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允许成员有部分自由活动时间,为知识交流提供一定的聚会场所和实验室,允许成员在学习网站上建立知识交流园地等。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对知识交流表现优秀的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特别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可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激发社群成员进一步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繁森. 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J]. 工业工程, 2016(6):131-137.

[2]Wenger E C,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 139-146.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埃蒂納·温格, 理查德·麦克德马, 威廉姆 M. 施奈德. 实践社团: 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徐树栋. 知识创新与知识重组[J]. 情报杂志, 2002(6): 24-25.

[6]李克征. 图书馆知识重组技术方法[J]. 情报杂志, 2006(7): 51-53.

[7]Arvanitis S, Kubli U, Woerter M.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 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 Research Policy, 2008(10): 1865-1883.

[8]Maskell P.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21-943.

[9]Breschi S, Lissoni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ritical surve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75-1005

Research on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ZHU Xue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責任编辑:赵淑梅)

物流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不鲜明、不适应新工科要求等问题,提出了从提炼新理念、改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培养新体系等方面的专业建设途径。经过建设,我系软件工程于2017年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被评为学校第一批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试点专业。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互联网+工业制造双向融合为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快速形成和发展[1]。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和更新型工科人才的支撑,这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受到空前重视和普遍关注,迫切需要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进行“新工科”建设[2,3]。需要对工科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2.0、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型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迫切要求将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相关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进一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这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本文旨在对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证背景下的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探索。

2 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以《华盛顿协议》为基础,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为准绳,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4]。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有利于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创业能力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在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工科中“新”体现在新理念(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新)、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与组织模式新)、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体制机制和组织模式新)、新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新)、新体系(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专业评估体系新)。其内涵应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5]。新工科的特征体现在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津大学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新工科建设指明了路线图。

从上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致力于工程人才能力和质量的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看作是新工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3 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

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看,信息技术是新工科建设的切入点,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和核心。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尤其注重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融合。信息技术各学科交叉融合、传统工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新工科产生的重要途径,都离不开软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的融合,是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和创新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和特色专业建设,对新工科、新产业、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工程。

4 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Qualification and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in the circumstanc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美国工程院、世界经济组织、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国内新工科建设目标等都描述了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新工科天津大学会议也提出了面向2030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6]。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工程本科毕业生提出的12项毕业要求中,9处提到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求。这些标准和要求都共同关注到了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软件工程作为典型的工程学科,其人才当然也应该具有上述总体要求。同时,软件工程学科也有其特殊性,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在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应用软件工程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属性和特点,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应包括:广博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领导才能与管理能力、自学习与再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从素质角度看,要具备社会素质(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职业素质(业务素质、工程师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素质)、精英素质(领导力、科学与创造性思维、沟通协调能力)、文化素质(人文艺术素养)和身心与个体素质(健康体魄、独立思考能力)等。可以说,新工科背景下,对软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5 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对照新工科的特点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核心和基本素质要求,我们发现目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很多方面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8]。

(1)专业建设理念不够新,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不够明确。新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发展定位与服务面向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但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限于理念、师资、实验等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融入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前沿地带、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学科体制和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不能有效支撑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高校“大学—学院—系部”的组织结构中,學院通常只专注于本学科内部的研究,系部之间也通常存在割裂,限制了跨学科的交流和融合。可以说,基于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限制了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用软件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通常不仅需要较坚实的数理基础、软件工程知识和技术,还需要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其他学校的交叉和融合势在必行。

(3)人才培养体系与软件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老化。由于对软件产业发展及其变化不够敏感,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与新需求研究不够,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通常沿袭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以培养能力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主而不是结果过程相结合。很多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基于能力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基于成果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新工科教育理念。

(4)产学研协同办学机制缺失,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不强。软件工程技术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跨界性,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及科教融合深度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还有待加强,还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同时,由于师资队伍大多来源于科研型高校,重学历轻实践,比较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这也直接影响了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5)软件工程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结构不清晰。在目前的专业设置中,大多数本科院校和理工类职业技术学院也都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都在学软件工程,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趋同性较强,没有考虑学校性质和特色(优势工科高校、综合性高校、行业性高校和一般地方性高校),没有参考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本硕不分或本硕隔断现象严重,没有持续性。

6 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途径

(The paths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軟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软件工程专业是软件产业的支柱。新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不能坐而论道,要与时代、社会和当前经济发展相结合,要体现到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要与新工科建设步调相协调。针对上述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非常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的特点,以及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8-10]。

(1)提炼新理念,问产业需求建特色专业。为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新理念,要从国家高度,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提炼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提高软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整体水平。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主体,应按照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来定位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工程教育模式。地方性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软件人才。例如,可同金融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工业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测试产业等融合,来构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或方向,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2)改变教育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理念主要指“理论、观念”,通常指思想。培养模式是实施专业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规范、过程及关联关系的综合。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培养模式。从教育理念方面看,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结合互联网特点,坚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模式,坚持和落实“以学生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要从以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逐渐转向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满足企业与未来社会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从培养模式方面看,应当构建以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等方式,逐步完善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真正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和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新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因此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例如,可采用面向软件系统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型软件人才;采用面向行业应用和实践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采用互联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采用X+Y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领军型国际化软件人才。

(3)构建专业培养新体系。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确定后,还需要相应的培养体系来保证目标的达成。这些体系包括学校结构体系、课程知识体系、教师教学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等,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生态环境,任何一个体系或环节都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这也正是教育部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目的,意在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各类学校共同探讨新工科建设所需要的新体系。

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及的,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设置问题,它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教育认证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应该主要围绕工程知识基础、多学科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更系统、综合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应该从系统工程问题出发,以跨学科的视角设置课程,以软件工程技术技能为主线整合工程、经济、管理等课程的知识和内容,建立综合的课程教学模块。要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制造等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相融合,建立特色课程。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创新性思维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建议按课程群来设置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理论课程群(主要包括数理基础、人文艺术、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基础课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技术、方法、项目管理方面的课程)、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课程群(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开发和分析及测试工具的课程)、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企业项目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方向应用课程群(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如软件测试、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企业管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相关企业法规课程)。

7 结论(Conclusion)

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对于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标。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我系以大数据开发应用、移动应用开发为特色的软件工程于2017年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被评为学校第一批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试点专业。因此,在新工程建设背景下,我们提出的提炼新理念、改变教育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培养新体系等方面的专业建设途径,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40-43.

[3] 沙有闯,袁明磊,李晨诚.新工科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软件工程,2017,20(12):60-62.

[4] 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5):63-65.

[5]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 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7]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8] 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9]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10]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7(3):20-26.

作者简介:

沈海波(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

周如旗(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朱雄泳(1976-),男,博士,讲师.研究领域: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工程.

上一篇:应用药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美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