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

2024-03-04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摘 要】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的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的现状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学生向岗位职员的角色转变不是非常自然和流畅。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为此,有必要实施一种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岗位、能够迅速进行角色转变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差距。根据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的核心,尤其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偏重对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所学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侧重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在开展“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前,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营销专业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调整为接近1:1;建立以学校主体为法人的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同时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营销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运作需要及学生实训时间的局限性,学生普遍感觉只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岗位有些认识,不能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由学生向岗位职员的角色转变也不是非常自然和流畅。而企业也普遍认为,他们是学生,顶岗也是学生实习,而不是员工。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实施一种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岗位、能够迅速进行角色转变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差距。根据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不同行业的实体企业有其特定的产品模式、成本、质量等核心要素,也包含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流程。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所学的一般理论知识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维护、巩固;不同企业行业策划方案的制定;不同客户的沟通、交流、反馈等,这些工作内容截然不同,任务要求也不一样。“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不同行业、岗位流程的营销模块。所谓“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就是按照社会组织的岗位流程将营销知识与岗位技能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生动力,体现教学环节中的学生主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成就感,加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2]。

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的实施

笔者所在团队通过项目带动、任务驱动,成功的实施了由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参与组织和实施的多项教学和实践活动。如营销技能大赛、企业市场推广策划、产品促销活动策划、企业调查问卷设计等项目任务,学生们全程参与赛事的赞助、策划、组织和实施,并作为主要实施者。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确立教学项目的选取依据,“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组织及管理制度,教学的实施计划及进度,教学的保障制度,教学的信息反馈及控制制度,教学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及知识要素指标体系以及模式教学的考核指标及制度。只有完整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的科学实施,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践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呢?我们以《人员推销学》课程为例,如果是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实施,那么学生是去真正推销真实产品,而不是实验、实训模拟、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寻找潜在顾客、接近顾客、识别顾客问题、现场演示产品、处理顾客异议、销售谈判、促成购买,并最终建立长期关系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的实施:工作任务安排-完成任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任务完成-总结评价,有效的将岗位技能与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学习融合,促进学生对市场营销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从“学生”向“岗位技能人才”的转型时间,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三赢。

三、“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意义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能使学生体验真实营销环境,切实体现教、学、练并重,平行实施的教学特点。在操作性较强的岗位中培养学生规范化、程序化意识,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真正体现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能。

四、“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是将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真正的岗位工作上,在真实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项目任务驱动在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以上效果要求工作岗位任务的设计质量要能够体现理论知识的实践需要,它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假设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完成任务,没有锻炼和提升能力,这样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也是失败的。

可见,“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在进行“岗位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典型的操作性“岗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切实实现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才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营销策划专业中的应用 - 综合课件 - 道客巴巴》.互联网数据

[2]韩雪,赵雪虹.《“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赤子》,2012

[3]肖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营销与策划专业践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一、“任务驱动法”理论概述

1、“任务驱动法”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强调探究的意识与实践。具体以设计、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作为基本形式, 以参与者在情景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最终形成能力为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基于教学内容、目标来进行“任务”设定, 进而围绕“任务”这一教学活动中心, 引导学生结合知识来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应用, 通过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最终找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的同时, 实现意义构建。

2、“任务驱动法”基本特征

总体来讲, “任务驱动法”基本特征概括为“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简单来讲, 其一、任务为主线, 指的是以任务设计为核心与前提, 具体表现为各个阶段 (学期、单元及课时任务) 、结果 (作品展示或问题解决任务) 等多种形式, 进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其二、教师为引导, 指的是教师虽然是任务的设计者与活动的组织者, 但是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依赖于切身的参与与思考, 教师只能进行针对性、有效性之引导, 学生才可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其三、学生为主体, 出“其二”论述内容有所解答之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同时,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之教学设计

1、封闭型任务教学设计

1) 创设情景、引起注意进而提出任务

具体在计算机教学当中,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及特征, 善于将声音、图像以及色彩等多方面融合于一体进行相关情景创设, 以实现所创设的情景更加生动、真实与形象。举例来讲, 如在Word教学当中, 可设计如“制作艺术字”的任务, 教师可预先制作一个典型样例, 进而将任务下达给学生,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 会对其中的多项隐性知识点进行反复思考与选择, 如“设置艺术字颜色、填充效果以及字符间距”等进而加深对主题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通过共同讨论来分析任务并发现问题

基于上述已下达任务,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对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需引导学生针对任务在具体实践当中会面临的多种问题进行明确, 比如“都需要有那些步骤?每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什么素材”等, 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知识来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通过自主探究来领会意图并解决任务

在解决任务的过程当中, 学生的探究精神非常重要, 尤其是较为烦琐的计算机操作而言, 只有具备探究精神, 才能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一步步解决问题, 最终完成任务的同时, 提高操作技能。

4) 要对结果进行有效检查以发现不足并总结经验

以“制作艺术字”任务为例, 通过划分各项细节任务, 如“插入设置艺术字的颜色和线条”任务当中, 要求为“设置艺术字线条颜色为玫瑰红、1磅粗的实线”, 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操作能力的同时,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善于创新, 以设计出较为新颖且富有美感的作品。

2、开放型任务教学设计

1) 创设情景、引起注意进而提出框架

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教学为例, 可布置如“制作电子报刊”的任务, 具体要求为“内容积极向上, 整体报刊版面设计简洁美观的同时主题鲜明”。具体主题由学生自行选择与确定, 教师只提出任务框架, 包括教学目标、重点以及相关评价标准等。这样的任务与学生自身现实生活与想法紧密联系,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2) 通过自主探究与群体合作来解决任务

任务下达之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群体合作两种方式相结合、相促进的途径来实现任务的有效解决。教师在任务发布之后, 需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与引导, 针对个别学生所提出的个别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的同时, 针对一些共性问题需进行集中解答。

三、总结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与计算机教学当中以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其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 而随着学生学习情况、操作能力等存在不同, 使“任务”的设计存在一定难度的同时, 也存在多变性。对此, 教师必须加深理解的同时, 从更深层次角度出发, 来探究“任务驱动法”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有效融合。

摘要:结合现阶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大多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而来, 更加强调“知识点”构筑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大都循规蹈矩, 操作仅基于固定的模式等, 严重制约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养成与提升的同时, 对整个教学成效及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了深刻且深远的不利影响。对此, 为改进教学现状, 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应用“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 最终实现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文.“任务驱动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3.03.01.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是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首先,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其次, 在设计“任务”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 “学会word的打开和窗口操作”、“掌握建立和编辑word文档的基本方法”、“掌握表格的处理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再其次,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最后,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对于“制作一份个人简介”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建立和保存文档、文本设计与输入排版、表格设计、图片设计、排版与页面设置等子任务;针对“表格设计”这个子任务, 又可以划分为:建立表格、表格内容输入、表格调整与设置子任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 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通过问题的提出, 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问题时, 要采用先粗后细, 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 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问题提出后, 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 查阅信息资料, 进行尝试探索,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检查, 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 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 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 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2]。要特别注意, 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 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 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的做法是, 对每一次上机操作, 都尽可能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 即鼓励个人独立完成, 又支持互相帮助和协作。对于学生的作品都尽可能交流展示, 让大家讨论评点, 总结发现的好的想法和做法,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 如:在练习鼠标键盘时, 让他们通过打字游戏的方式进行等。

总之,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 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韧峰, 杨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 (下半月) , 2006 (7) .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实践, 完成规定任务,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回归到课本知识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以将“应用性营销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锻炼、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选择合理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 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为将来从事企业的调研实际工作奠定重要的能力基础。与此同时, 增加教师与企业的交流, 提升教师团队的应用能力。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可能性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从调查主题的确定到最后调查问题的解决, 需要学生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个知识模块都与任务的完成紧密相关, 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才能真正完成既定目标。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得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一) 任务的确定

设定合适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要设立一个学生可以达到并且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目标任务。市场调查与分析要解决营销的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选定条件允许同时自己感兴趣的调研主题, 这将是理论知识的附着点。任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任务确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二) 个人学习+协作式学习

任务的完成不是一个人可以实现的, 任务需要划分为几个板块, 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建立,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小组协作完成。因此, 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 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自我学习与小组协作相互配合, 团队力量尤为重要, 可以弥补个人思维和能力的局限。由于任务很多是在课下完成的, 所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网络。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 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通过看书、上网和与同伴交流, 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互助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 实地调查

数据是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一个核心连接点, 高质量的数据来源于正确的调查方法、合适的样本选取以及调查过程中正确的技巧使用。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齐心协力, 扮演好个人的角色, 小组任务才能得以实现。任务小组要按照自己的阶段目标, 一个阶段完成后下一个阶段才能开启。实地调查是学生以任务为导向的行动过程, 学生可以真正走出课堂, 将所学用于实践。

(四) 成果评价

小组任务成果是评价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指标。评价过程中主要注重任务的完成度、课程知识的运用以及成果的实践价值。任何任务的指向都是要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因此成果的实践价值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的落脚点所在, 也是应用性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 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课程的实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 抓好教学资源建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运用时, 要做好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 要丰富教学案例, 建立资源库。引入发生在实际企业案例, 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市场调查过程。同时广泛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 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 有效保障学习改革的可能性。其次, 制作微课和建立题库。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 对部分关键知识点录制微课, 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二) 注重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基本是课堂的主导, 属于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主要是引导和答疑解惑的角色。相比于以往, 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而是更加重要, 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后, 任务确定时还是任务进行中, 都要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与交流。尤其是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 及时纠偏, 可以让学生阶段性任务的衔接性增强。

(三)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任务成果的评价主体, 除了教师之外, 要注重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与其他小组的评价。避免教师的主观偏见, 使得评价更客观和全面。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评价和比较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总结能力, 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 培养善于思考和借鉴的意识。

(四) 注重评价过程的持续性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任务效果的及时评价, 不是只有最终任务成果需要评估, 而是每一个任务阶段都要进行。任务的持续性即评价过程的持续性。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阶段任务的修改和完善, 而且可以增强团队的协作性。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下, 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市场调查与分析, 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需紧跟改革的潮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发挥学生能动性, 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链接到一起的实用型教学方法, 与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有很好的融合性。因此, 本文从任务驱动法的视角探索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与学, 以期实现课程的应用性建设, 让学生真正从课程中学到实用的技能, 培养学生对于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市场调查与分析,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 沈玉琼, 王尧茗.“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8 (3) :67-68+75.

[2] 周雷, 邱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互联网金融项目化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11) :63-70.

[3] 李惠芳.实验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 :119-120.

[4] 董成波.关于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技能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 2006 (1) :60-61.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1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 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的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帮助, 利用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活动是真实的, 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 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 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 哪些是旧知识, 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 但此时对知识的掌握可能还不太牢固, 最后可通过完成任务并总结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困惑, 讨论交流, 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任务驱动法教学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 (1) 课前准备, 设计任务。 (2) 布置任务, 明确目标。 (3) 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 (4) 学生小结, 反思成败。 (5) 教师总结, 效果讲评。在整个过程中, 提倡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 实现做学合一, 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

下面以《数控编程》课程中的“数控车床的子程序车削应用”为例, 应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 教师精心设计了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一个手柄零件 (如图所示) , 技术条件如下:该工件毛坯为Φ2 6 X 1 2 0 m m, 要求六次循环加工完成, 其中后五次每次的吃刀量为1.6 m m (直径值) 。不要求切断。工件坐标系原点设置在工件右端面的中心上。试用子程序循环加工完成切削。要求学生利用子程序所学知识完成该零件程序的编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2.1 教师简要介绍子程序的指令 (M 9 8/M 9 9) 及其格式、应用特点等必需的知识点

2.2在讲解完必备的知识点后, 布置工作任务

(1) 子程序应采用绝对值方式还是增量值方式编程?

(2) 该零件因为采用子程序加工, 应采取保何种加工轨迹路线?

(3) 根据零件材质、刀具特点、毛坯及成品尺寸等几何条件, 每刀加工深度为多少较为适宜?

(4) 刀具加工的循环起点应定于何处较为合适?

(5) 为保证子程序加工的正确性, 子程序的第一次进刀深度和最后一刀的进刀深度应如何确定, 以确保刀具每次在进刀时在上一次进刀点基础上前移一个加工深度?

(6) Z向每次退刀距离量为多少, 才能保证刀具每次加工完成后返回初始加工位置?

以上问题均为该零件编程的关键, 且各问题由简到难, 逐次深入。

2.3 在提出以上任务的基础上, 学生可分组予以讨论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前段所学一个一个问题予以解决, 最后水到渠成, 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程序编制, 并配合仿真校验进行校验, 最终编写出合乎要求的零件加工程序。正确零件程序如下示。

3 任务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中, 为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避免学生形成“空中楼阁式”的数控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校企对接, 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一线数控工人, 应在教学中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在该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机械专业基础能力特别是工艺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为讲编程而讲编程, 只注重编程方法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机械专业基础能力特别是工艺能力的培养, 从而会造成学生“空中楼阁”式的数控专业技能, 技能功底不扎实, 不能适应企业操作工作岗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实例全面分析零件的工艺, 加强学生的刀具、夹具、切削用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3.2 在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安全生产意识的灌输

安全生产和规范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讲授本书特别是在实习时, 一定要将安全生产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做好示范、加强管理, 严格按生产规程来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具备一名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应有的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对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任务教学法在该课程的应用典型案例, 探讨了采用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的优势,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数控编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2.

[2] 申晓龙.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4]邹恒璞.论中学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情境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一中江西省宜春中学)

上一篇:融资租赁与企业融资范文下一篇:日语亲人称呼称谓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