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3-10-13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行动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将互联网宽带接入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对农民使用宽带网络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鼓励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立足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点)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到

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比例达到30%。

(二)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

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委托具有优势条件的机构,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

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形成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12年,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突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适当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按照农业生产的区位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到2012年,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三)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

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把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的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强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农村党建网站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乡镇、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探索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在地方病、病原谱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电信厂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到2012年,县、乡(镇)、村疾控、防疫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75%以上乡镇卫生院、30%以上的村医疗服务站、防疫站能够接入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

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

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和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的应用。到2012年,粮食主产区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专家的指导服务;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行情服务基本覆盖到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显著作用。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深化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滴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电子商务拓展计划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建立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特色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国优秀农村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

(六)新型农民培训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通过培训教室、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1.草畜营养平衡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示范。

开展遥感技术,飞艇平台,地面实测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草畜营养平衡动态监测,对区域内草蓄营养平衡状况进行实施监测评估,建立草畜动态平衡技术利用模式。

2.基于二维码RFID 技术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师范。 基于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开展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全程对接,覆盖区域特色农产品5种以上,并在5-10家重点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3.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开犁网”是吉林省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自2011年开通, 到目前平台累计实现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交易额1.5亿元, 实现农产品交易6.03亿元。

作为“12316”新农村热线的核心, 专家组是热线得以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热线专家, 不仅通过热线电话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和信息, 还频繁下乡实地为农民指导生产, 有很多农民和专家建立了友谊, 只要有问题随时找专家。热线开通以来, 通过专家与农民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互动交流, 帮助解决了生产技术、市场供求、政策法律以及民生事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统计, 平台访问量最高的是生产技术和市场问题, 分别达到55%和25%。

近两年, 吉林省对“12316”热线进行升级改造, 由过去主要和联通公司合作, 到全面向各家电信运营商开放, 与广电媒体合作;由单一电话热线升级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互动、广播电视、APP技术、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大数据等多手段于一体、服务全覆盖;由多个地点提供服务, 到集中到省信息中心集中办公、整合服务。目前, “12316”平台设有专家坐席和话务员坐席39个, 可以同时拨打进750个电话, 手机报注册用户达10万余人, 《零公里信息报》印发量达52万份, 推广益农宝手机客户端23万户, 已经成为全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载体。

十年来, “12316”平台累计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500多万个, 发送短信息105亿条次, 日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小时25分钟, 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3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12316”信息惠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如今, “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了“农业部门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合作互利共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力共建共营是吉林省“12316”服务平台建设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十年间, 省农委先后与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共建了语音平台、短信平台和乡镇网站平台、与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共建平台专家队伍、与银信机构及信息化骨干企业等共建和市场化运营电商平台等, 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动城市各类优质信息服务资源进村入户, 让平台建设、运维和使用者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各自利益诉求。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是“三农”工作的目标所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狠抓落实,久久为功,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要诀。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通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

山地是本底,现代是手段,特色是路径,高效是目标。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蓝图已绘就,贵州蹄疾步稳、大步向前: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脱贫开发牢牢做实,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提升,“农业强、农村活、农民富”的局面正在形成。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业上的生产力度逐渐增强,畜牧业发展的较为明显,在农务活动中会有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农村污染治理方式不科学,出现的问题较多,环境保护制度及技术相对落后,这给政府监管体系带来较大挑战。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措施

Key words:China’s agriculture;Rural pollution;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環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在2018年11颁布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也明确说明要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由于中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根基较差,短板较为明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攻克难关。

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现状

1.1.1 现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情况

从2007年至今,已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之中,单治理污水的装备就有将近40万套,采集生活垃圾的人员增加2倍,垃圾车、运转、处理设备等均较以往增长3~5倍,有85%以上修建有公用厕所,并且有专门处理粪便的机构。但是依然还有部分村庄环保设施不够完备,这给今后的治理和监管系统带来一定阻碍。

1.1.2 环境污染治理初步阶段

首先,农村农药使用负增长,种植的绿色食品覆盖面逐渐增大;其次,化肥的使用,开始测土配方,引进环保易吸收的农药,使得农业总氮、总磷源保持稳定;最后,原农村牲畜粪便随处堆积,产生空气污染和细菌污染。现阶段每户建设立体农业,牲畜粪便做成可供使用的肥料来源。

1.1.3 环境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科学文化传播的力度,利用媒体和各种公众方式进行宣传。将环保科普知识以全新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农民眼前,村主任、村支书等带领农民实践行动。

1.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监管体系现状

1.2.1 农村污染治理责任并不明确

工作协调机制不成型,各部门职责功能不清晰,相互配合不顺畅,对于上级下发的各种号令推迟实行。各部门职员及上级领导本身对于环保意识就较为模糊,不认真,基层管理部门并不具备管理和治理能力,监管人员积极性差。

1.2.2 对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方式

污染治理主要是管理思路和管理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对污染问题进行规划并制定方案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技术人员的缺失和专业人员的流动,使得整个治理过程运行的较为困难。当前中国污染治理还是探索阶段,不能成形,更谈不上宣传。

1.2.3 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环境监测机制

首先,农村污染治理分散不集中,排污治污能力低下,污染面较广;其次,农村污染物没有制定标准,治理措施更加难以制定;最后,农民角色特殊,居住环境较为分散,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条件上的制约。

1.2.4 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并不完善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分散不完整、不清晰,管理经营的概念较为淡薄;规划较多但是广而不细,理论基本上大于实践,综合来讲可操作性不强;对于环保的标准不多,现有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空白。

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举措

2.1 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首先,建立农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将其中有矛盾和冲突的条款进行修建,并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法律制定;其次,对农村污染管理范围标准化,利用有限的资源设备及技术对细节参数规范化,指导污染面源监控;最后,从规划、检测、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层次化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农业面源管理研究机制,要一地一策。

2.2 建立态度严谨认真的监管组织

一是要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进行负责,保证对农村环境资源政策的合理化,特别是资金的引入,更是要透明化;二是要对行业主管在污染物减排治理上加大力度,要将管理部门的编制规划提上日程,进行组织实施;三是要提升在法律层面上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自觉地进行高效、绿色农业种植养殖方式。

2.3 加强农村科学知识教授力度

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农业污染咨询处,开展技术扶贫;其次,建立村技术部,村中各个干部进行轮流宣传制度,从日常细节出发予村民以深刻教育;最后,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基地,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等多种方式,形成智慧型环境污染教育体系。

2.4 建立因地制宜的环境监测机制

规划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与工业污染管理并不相同,国家要适当地对农户进行补偿,要对农村污染物进行具体分化,不能含糊不清,要建立宜用、宜治、宜排的管理机制;根据村中村民的具体情况对村民教育,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约农民在污染物排放时的不当行为;加强物流、公关、交通的共同协作能力,将科技技术手段带入到农村环境中,建立农村管理信息平臺,统一管理路径,建设污染物管理机制。

2.5 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便捷性

首先,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政府应派专员进行现场跟踪,并在档案中找到典型案例以辅助现场调查行动的实施;其次,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标准化,组织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进行操作手册编撰,予以推广;最后,政府要引进资金链,调动一切可实行的方案,进行深度推广。

3 结语

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只能依靠政府机关进行监管,但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较为懈怠,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监管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贾小梅,陈颖,赵源坤,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与机制模式创新—基于河北、浙江、广西等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调研[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3):66-68.

[2]彭娇梅.乡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探讨[J].南方农机,2018,49(17):107+114.

[3]本刊评论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加强资金监管[J].农村财务会计,2018(9):1.

[4]韩迎春,齐艳娟.环境公平视域下农民环境参与权实现路径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50-54.

收稿日期:2020-05-20

作者简介:史涛(1980-),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农村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近年来,长沙市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一、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小康提前实现

举全市之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出台具有长沙特色的“2+14”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打出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14个专项扶贫“组合拳”。到2020年底,全市8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11.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由3.9%下降至0.2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经济发展类、民主法制类、文化建设类、人民生活类、资源环境类等大类实现程度均达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等29项指标达到全省一类地区全面小康标准。

(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具有长沙特色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型、群众自主型、村企共建型、产业带动型、自然生态型、文化传承型等六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打造了岳麓区“田园都市”、长沙县“乐和大院”、望城区“和美村庄”、浏阳市“幸福屋场”、宁乡市“全域景区”等一批特色典型,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特色村70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3个,申报省级全域推进试点县2个、试点乡镇11个。

(三)乡村治理亮点纷呈

长沙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主要用于服务业的020商业模式引入党建服务,以“微信”为平台,实行群众“线上”点菜下单,党员干部“线下”接单服务,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幅提升。望城区打造“三分五统”全员轮训基层党员模式,以区委为主体,分层落实责任、分片建点办班、分类集中培训,实行课程审核、师资选配、教学管理、经费负担、考核评估五个统一,增强了教育培训工作实效。

二、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分析

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仍然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短板。

一是农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牧业渔业发展迅猛,农业林业发展放缓,叫得响、竞争力强、有带动力的品牌不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水利设施的不足和严重老化,目前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电网仍未得到有效整治;由于对水资源的保护不足,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健全,水资源配置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导致水污染严重。

三是生态环境亟待解决。工业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并存,合作医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亟待破除;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经济增长为主,全省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污染严重;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强化。

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其他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明显;村集体经济与省会乡村的地位不相适应,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五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88.6%,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30%以上,从业人员都是依靠老经验,学习能力差,知识结构固化严重。

三、长沙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研究

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益作物;调整养殖结构,支持发展生态规模和特色养殖;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控制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创建几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几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规范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经营管理,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厉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农资的行为;以耕地管控分区为基础,综合考虑产地环境因素,开展产地环境净化行动,确保食用农产品产地安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强化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健全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

三是实施农业品牌建设。支持农业企业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标识;支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整合,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品牌企业;在中央、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农业品牌宣传活动,支持农业品牌“走出去”,依托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

四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生态体验带、古镇群、农业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搭建农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五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型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农业补贴、项目扶持、用地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实现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六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重点加强绿心地区生态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重点做好“五减量”,严禁使用添加剂超标饲料;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利用水平;突出建管并重,强化存量绿地管护。

七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审批制度,强化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推进乡镇、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建立农村分类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体系,实行行政村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推进垃圾无害化焚烧行动。

八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及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系统治理防洪抗旱除涝薄弱环节;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冷链仓储物流网络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直销网络建设管理水平,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宽带网络设施全覆盖。

九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健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县域内医疗共同体建设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務中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保障体系。

十是实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各类产业扶持项目,开展财政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股份,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健全集体经济,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和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

十一是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红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益,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农民采取合作、联合、参股等方式发展一二三产业经营项目,帮助农民提升创业质量;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性惠农补贴,健全完善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标准等动态调整机制,让农民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十二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农业创业人才奖励基金,对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农业发展带头人、返乡创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优秀大学生等实行奖励;建立健全职业农民遴选、培养、认定、服务等机制,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十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公共财政预算更大力度向乡村振兴倾斜,市级“三农”财政预算增长不低于上年全市GDP增幅,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加强村镇银行和金融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制定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

作者简介:罗及红(1970-),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与财务管理。

(责任编辑 曹雯梅)

上一篇:儿科病房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胎儿权益的民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