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

2023-10-04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而备受世人瞩目,它已经逐步成为 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主流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 新的经济形态。文章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 ,分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针对厦门市的 实际情况,提出厦门市打造成海峡西岸区域性研发中心总部,并重点发展几个富有特色的总 部聚集区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总部经济 发展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域性研发中心

总部经济是近两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城市政府和理论界以及新闻媒体 对总部经济问题倾注了越来越多的热情。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 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 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赵弘 ,2006)。总部经济优化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是提升城市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 和企业集团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对一个地区(城市)而言,总部经 济可能是一个地区(城市)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对一个企业而言, 总部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模 式。它已经逐步成为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的一种主流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成为许多 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总部 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对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了“迁移总部”的热潮,纷纷将企业总部向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国内中心城市迁移。与此同时,针对上述现象的总部经济概念和理 论自提出和创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和共鸣,也得到了政府部门 的积极响应、推动和落实。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快了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进程 。首都北京最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并将总部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继北京 之后,许多城市陆续提出总部经济概念,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青岛、厦门、南京、大 连、沈阳、重庆、郑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总部聚集区的战略思路,并 出台了一些吸引企业总部向本区域聚集的政策,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随 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总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使总部经济进入到政府与市场相 互借力,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北京已然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国内 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之地。2005年底,北京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有爱普生、佳能、 欧姆龙、松下、索尼爱立信和西门子7家跨国公司已通过商务部的最新认定。拥有跨国公司 的 投资性公司140家,占全国的60%以上,高居全国首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设立的办事 处3016家,外国企业在北京设立的常住代表机构9677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189个 。从国内企业集团情况来看,2005年,北京市共有286家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型企业地区总 部达137家,有1000多家外省、市及外埠企业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海尔、大唐、中兴、T CL等87家外埠企业在京设立120家研发机构(以上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05年)。此 外,北京还聚集了大量非经济总部,北京总部的内涵也从跨国公司延伸到国内大企业集团, 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生产制造领域延伸到了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领域 。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无疑将大大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和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地位 。

目前北京已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定功能的总部聚集区域:一是中关村形成以IT产业为主 导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聚集地。二是朝阳CBD成为跨国公司、外埠大企业集团总 部聚集地。三是西城金融街成为国内外金融企业的聚集地,聚集了以“一行三会”(即中国 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 会)为核心的国家金融决策监管部门及国有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530家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 ,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此外,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后起之秀,且是 全国第一个有目的、有规划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者——总部基地,2003年4月在北京丰台 正式诞生。以上三大地区是目前北京发展比较成熟的总部聚集区,它们构成了已具规模,功 能分离的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格局,各自拥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在北京总部经济发展中具 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2.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在经济、 社会、政府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造就了最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目前 上海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之地。位于上海的企业总部不仅在数 量上位于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而且在空间上已经初步形 成了两大总部聚集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总部集群现象。一是陆家嘴CBD聚集了大量的金融 企业、贸易性企业总部。二是上海高科技园区聚集了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制造型企業的总 部和研发中心。目前上海拥有漕河径、金桥和张江等高科技园区,这些高科技园区吸引了大 量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研发中心,它们已经成为上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新 生产空间。此外,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发达的服务业,使得上海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总部经 济产业体系,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了吸引更多的总部经济项目 落户上海,上海也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服 务支撑。

3.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区域经济、贸 易、教育文化中心,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增强,广州对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许多企业总部也随着生产、技术与信息获取、贸易发展需要的增加而进驻广州市区。

广州有着比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企业众多,构成了企业总部的基本类型。近年来已有 不少企业迁入广州,如乐百氏、健力宝等知名企业将总部迁到广州,还有跨国公司总部和相 关机构进入广州。据统计,至2006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中已有142家进入广州,投资总额累 计96.12亿美元,一大批跨国公司已在穗设立行使总部或地区总部全部或部分职能的企 业或机构。

二、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的误区

虽然总部经济在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发 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就当前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来看,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严重阻碍 了 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指出并澄清这些误区,对于加快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部分城市和地区对总部经济相关理论认识不足,将总部经济片面理解为总部地产经 济,认为建设总部大楼就是发展总部经济。继北京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之后,国内众多城 市也一拥而上,提出了自己的总部经济概念。但各地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对什么是总 部经济,怎样发展总部经济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2.部分城市和地区对发展总部经济条件分析不够,在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情况 下盲目跟进,一哄而上提出所谓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导致总部经济遍地开花而结果甚少。目 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都把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拉拢企业总部、吸引投资 的有效手段。在国内某些中心城市,总部经济正在成为政府和开发商们用来招商引资的口号 ,开发商一边借这一口号卖楼,一边以打造总部经济的名义向地方政府为入驻企业寻求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得地方政府不顾自身条件的约束,一哄而上盲目发 展总部经济,这也使得总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泡沫”而难以评估其对地方经济高速增长 的引擎作用。

3.部分城市和地区对发展总部经济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定位,区域之间围绕总部 资源的盲目争夺、恶性竞争现象突出,政策“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国总部经济回顾与展 望》调查报告认为,总部经济导致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有使城市经济发展空洞化、虚拟化之嫌,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并导致城市经济结构脆弱。 报告认为,这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重复性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过度 投资(典型的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5个机场),过度的税收优惠和极低的土地价格,影响了公 平竞争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

另一方面,透过目前各地区出台的众多总部经济战略,笔者发现价格策略已经成为地方 政府实施总部经济战略的重头戏,地区间正在上演硝烟浓烈的政策“价格战”。例如,以低 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总部提供场所用地,并在企业总部上缴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特批其 在开业后数年内免税,或给予将总部介绍进来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以高额奖励等等。其实 ,盲目搞政策“价格战”发展总部经济,是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获取短期效益的短视行为 ,其结果是形成本地企业与入驻企业之间巨大的歧视成本。

4.部分城市和地区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 上拉大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总部经济的发展,尽管有利于区域性的产 业经济布局,但是如果对各地区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善,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发达地 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在总部经济模式下,高端的、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 节向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集中,也就意味着利润和税收向该城市集中;低端向制造基地所在 地区集中,也就意味着把污染、劳资纠纷等“包袱”甩给了不发达地区。其次,企业将总部 迁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所在地区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总部迁出后,必将使原 有产值、利税分流到新的企业总部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所在地的经济实力。此外, 企业总部迁移增加了原所在地的就业压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风迁往武汉使十堰沦为废 都”。一般情况下,企业总部迁移路径都是从不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因此,总部经济 发展有可能成为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利益协调的一大难题。

三、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避免上述问题,促进我国总部经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 注意战略先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制度、务实发展。具体而言,有如下建议:

1. 深化对总部经济的理论认识,冷静应对总部经济热潮。总部经济作为信息网络背景 下企业总部聚集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的理论揭示,是在区域经济范畴中对城市特定空间上 的特定经济形态的概括和描述。这种经济形态虽然在现实中表现为在某特定区域上总部大楼 在空间上的聚集,但总部经济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在于这些总部和它的生产制造环节在空间上 分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它所强调的是总部以及由总部需求所衍生出 来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教育、培训、物流等构成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业体系,是各经 济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尽管总部经济对房地产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但是总部经 济不等同于房地产。

此外,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二是完善而繁荣的市场经济以及高度发达的相关产 业。三是宽松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四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五是能满足特定 的总部经济布局的要求。所以地方政府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充分理解总部经济的 实质和内涵,并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的部署和规划。总之,应冷静应对总部经 济热潮,防止总部经济误入歧途。

2.科学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趋同现 象。总部并非专指跨国集团的总部,总部经济也可分为多个层次:全球总部、跨区域总部、 国家总部、地区总部等。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选择吸引总部的层次和类 型,并由此确定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要正确判断和估计其 在全球、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充分考虑本地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使自身的 总部经济具备产业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进行企 业价值链的空间分解,从而使得整个区域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应通盘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区域 经济合作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和功能的合理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对总部资 源的恶性争夺。发展总部经济,城市之間应当是一种在相对公平环境下促进效率的竞争,而 不是受到政府干预,市场信号扭曲的竞争。这种竞争限制在一定程度内是有益的,但是如果 对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将导致过分的竞争,不利于形成城市合力,甚至容易 造成一定的浪费。

3.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地方政府职能。总部经济模式 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发展,是满足企业发展的一种组织模式。它的出现是企业和区域经济 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机制的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即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而不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政府必须扮演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会经济环境,创造条件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包括改善地方 宏观经济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地方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加强地方教育 、医疗等社会服务行业建设;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改善地方人文社会环境,增 强地方居民精神文明素质等。而不是直接干预、操纵经济活动,或者完全以牺牲地方其他方 面利益来刻意吸引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总之,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 转变,优化地方政府职能。

4.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发展总部经济软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商业文化、开放的市场体 系、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等。在这些要素中,政府一般对硬环境建设都很重视,却容易忽视 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环境建设,结果还是很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 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发展总部经济软环境的建设和 完善。

城市必须重视对自身软环境的建设,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1)自然生态环境。清新的 空气、优美的城市环境无异于吸引总部入驻的一张王牌。美国西雅图郊区的雷特蒙德市由于 优美的生态环境而吸引了微软、任天堂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国际性大公司的总部入驻,高 效益的现代经济和洁净的自然环境,在这儿找到了和谐的统一。(2)人文环境。一个城市的 居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城市的形象,这是总部选址的重要考 虑因素。(3)科技、教育环境。这些都是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一个好的科研、教育环境 ,如有很多的科研机构、有科研水平一流的大学等,能让企业就近获得人才,降低研发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在未来的人才争夺中占尽先机而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来说,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时,关键是在把握市场经济的内涵,按市场经济规 则办事的前提下,认真权衡发展总部经济给所在地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正确定位、搞好自身 条件建设,不可不切实际、盲目发展。总之,发展总部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总部经济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成本效益观和系统观。

四、关于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概况 。自2004年厦门市政府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 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以来,已有150多家企业的总部落户厦门,其中不乏 戴尔、柯达、ABB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总部,呈现出了企业规模化、经营品牌化、产业集群 化、营销网络化等特点。作为中国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厦门的经济一 直高速增长,其人均GDP和综合竞争实力均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厦门产业结构布局合理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此外,厦门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社会风气 文 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台区域合作优势不容置疑,加之一年一度“9.8”投洽 会、“4.8”台交会、国际马拉松赛等平台,可以预期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总部入驻厦门 。

2.关于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目前,厦门聚集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 理工学院等理工院校,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分校、华侨大学分校、哈工大分校以及中科院 和省部属科研院所,廈门拥有十多位两院院士和上千名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专家学 者,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已初步具有了中国区域性研发中 心总部核心区的雏形,有条件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研发中心,辐射福建全省及外围地区,对 于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对接具有重大意义。

厦门应依据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以制造业企业迁往岛外,岛内外空间置换为契机,以 研发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动力,以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为目标,努力建设海西生态 环保型区域研发中心总部。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将厦门打造成为省内外乃至 境内外大企业投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选择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总部的首选之地。

另外,厦门应依托自身优势,着重规划思明区鹭江道中心商务区、滨北金融商务区和五 缘湾至会展中心一线商务区的建设。发展定位是根据思明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重点,全力打 造区域性总部和业务总部的聚集地,建成全国知名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国 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组织、国际金融企业地区性总部;国内主要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 等金融企业总部、结算中心;与金融业务有关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及投资咨询等服务业企 业总部;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开发总部等。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3.王凤洲,孔丰.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东南学术,2006(5)

4.赵弘.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5

5.王凤洲,李海燕.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化和城市化背景分析[J].科技资讯,2 006(18)

6.王凤洲,崔杰.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球化背景分析[J].2005—2006年:中国总 部经济发展报告,128-132

7.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8.王力丁.中国总部经济回顾与展望[J].总部经济战略发展(北京)峰会,2005

9.王飞,王凤洲.总部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南方经济论丛,2007(12)

10.总部经济遭遇冷水,导致城市间恶性竞争差距加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5.8.22

11.胡洪曙.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

12.李川.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R].2005

13.张先文,黄向阳.加快发展厦门总部经济[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

14.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社会 科学版),2008(1)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厦门集美 361021)

(责编:贾伟)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学术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市场需求导向、资源配置、产业集聚、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方面,分析了产业联动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并从产业联动的视角,分析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路径模式,研究结论对于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联动;物流;产业升级;机理;路径

1引言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面对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完善的专业化物流体系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产业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的重要过程,因此,如何促进物流产业升级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一个产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任何产业的运行都需要其他产业的协调与配合。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深入剖析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既有利于制造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广泛的研究与分析。宋杨、高宏伟(2013)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物流产业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程艳(2013)分析了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认为物流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也离不开物流业的协同配合。杨勇等(2016)认为产业联动将是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何博(2016)研究发现,制造业物流外包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高级人才投资以及国家资金支持均对我国物流效率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张林(201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水平进行了分类,得出我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转弱的趋势,并指出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的优劣对其联动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宗刚(2016)用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得出制造业发展规模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上述文献主要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对物流产业升级的机理及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现有关于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也多从制度环境、人才、技术、监管体系等对产业升级的路径及对策进行研究,缺少从物流产业的特点及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产业联动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及路径模式。

2产业联动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产业联动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n”。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协作互动,必然产生大量的物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换行为,从而形成价值的增值。产业联动对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对物流需求导向的引导、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协同溢出效应以及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来实现。

2.1有利于物流需求导向的正确引导

物流需求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物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尽管多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从2015年开始,社会物流总需求开始出现放缓,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强,而大批量、少批次的生产性物流需求减弱的局面。传统物流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在生产制造领域,物流企业承接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产前的采购物流和产后的销售物流,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制造业竞争环境的加剧,导致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不仅促使新的物流需求的产生,同时也对原有的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物流服务需求向着定制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物流企业只有深入到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理念和方法,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2.2有利于物流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物流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过剩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中国物流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存在物流资源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错配,高端物流需求供应不足与低端物流需求供给过剩并存。解决的途径在于如何将低端物流需求供给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以满足高端物流需求的供给。物流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物流要素得到充分发挥,并促进生产要素的联动和扩散效用进一步增强。例如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的联盟合作,双方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用、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的优化,同时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实现价值的增值或服务的创新,从而提升物流服务绩效。因此,產业联动有利于企业通过开放性的物流资源平台,对剩余物流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实现供需双方的快速匹配,从而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3促进物流产业集聚

物流业是生产活动的终端,其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扩散和辐射效应。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还较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效果不显著。加大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动,可以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首先,产业联动促进物流需求市场的集中。市场集中是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外在引力,随着制造业、农业、商业等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增强,必然使物流需求向某一地域、某一专业行业集中,进而促使物流企业集聚于某产业集群周围,形成产业集聚。其次,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有助于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物流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是物流产业高级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流服务外包,而是希望物流企业能够为其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不仅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也涉及财务、营销等环节,不仅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服务,也包括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随着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必然促使物流企业结合自己的资源,提供专业化物流,进而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

2.4促进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服装、医药、家电、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加。深入了解行业特征,发展行业物流,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不同行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物流企业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专业的管理方法,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真正实现物流服务的延伸。产业联动促使各产业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物流企业能够针对客户特定的物流需求采取专业化的物流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服务模式。

物流服务质量是决定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反映顾客感知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有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匹配能力、创新能力、售前售后服务能力等,物流企业只有在详细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战略目标等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按照用户企业的要求和期望提供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产业联动视角下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路径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我国的物流行业呈现出多种的业态特征,这些业态涉及不同的物流行业组织、不同的产品和物流技术。推动物流产业升级,需要在全面认识这些物流业态特征的基础上,围绕顾客的需求,通过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开发出专业化、一体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模式;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集约式管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相关企业形成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集成等方式开创新的物流组织运作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3.1构建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联动机制

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信息化和网络化能力不强,缺少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在物流方案的设计和全过程物流服务方面力不从心。物流服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必须在服务过程中为物流客户创造最大的價值和价值增值潜力。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联动机制,要求物流企业要有集成化的物流理念,根据物流需求的行业特点,通过物流联盟,构建或参与物流供应链。利用相关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集成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等增值物流服务功能,按照客户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3.2发挥物流园区整合作用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集约化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整合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物流发展早期,由于缺乏对产业联动的市场引导,导致一些地区物流园区的盲目建设,其整合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物流园区的建设应该以市场物流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准确定位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整合相关企业的物流资源,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与协作,从而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完整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进而推动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

3.3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

专业化物流是物流服务功能的纵向延伸,也是物流需求行业不断细分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市场逐渐呈现出客户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及个性化等特点,如汽车物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医药物流等。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特点的物流服务,在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标准化、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物流企业只有根据物流需求的特点,提供能够满足行业特点的专业化物流服务,才能在中高端细分市场中获得青睐并发挥更大能量。

3.4搭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的不对称是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既存在于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于物流产业内部企业之间。通过搭建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高产业联动的匹配性,有助于物流企业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目标来发展专业化物流,提高物流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3.5构建新的物流服务合作模式

传统的物流合作模式中,物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合作关系并不稳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也较为单一,双方很难从合作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产业联动发展客观上要求双方转变合作理念,物流企业需要融入到制造性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成为企业物流计划可靠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制造性企业也需将物流企业视为自身价值链的重要一环,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在双方战略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国存在着无调整物流业务各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的法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物流行业的发展不适应、物流人才奇缺、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物流资源浪费等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因素。尽快颁布物流法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的利用现有设施、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构筑物流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使物流行业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才奇缺;物流平台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物流的发展不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强。影响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影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因素

1.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法规不够统一

在我国尚无关于物流行业的管理,调整物流业务各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为了加强对物流管理、规范,物流企业的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批准的法律性文件中如合同法、民事法中规定一些与物流有关的内容。国务院颁布、批准的一些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也颁布了众多的有关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共同构成了我国物流行业管理法律依据。但内容不够统一,形成多头管理。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具体业务时,无统一法律可依,不仅要遵守与物流有关的法律,而且要遵循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联运方面的规章、法规,到相关部门去办理相关手续。在出现物流争议、纠纷时也不能用专门的法律进行解决。

这成为影响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

2.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物流行业的发展不适应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物流行业的发展不适应成为影响物流行业发展的另一因素。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视,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快,但仍赶不上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如从连云港到鹿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当年通车时,希望把新欧亚大陆桥建成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把日本到欧洲的一部分货物吸引到新欧亚大陆桥来,连云港建成东方的鹿特丹,10多年过去了,却未实现此愿望。究其原因,除邻国哈萨克斯坦的土西铁路和德鲁日吧国境站设施较差外,还与我国新疆地区的铁路以单线为主,双线和三线铁路极少,火车速度较慢有关,这阻碍了我国与欧洲国家的陆地货物运输。再如我国第一大煤炭输出港秦皇岛,其设计的装卸能力远远未达到,主要是煤产地山西省到秦皇岛煤炭的运输能力不强,不能把大量的煤运往秦皇岛。因此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物流发展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3.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奇缺

物流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物流行业发展。我国从事物流具体工作的队伍相当庞大,经过系统的物流知识学习的并不多,从事国内物流的大多是学管理专业、工程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从事国际物流的大多是从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公司转行的。可见我国物流人才奇缺。虽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许多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物流人才,但每年的毕业生很少,相关的协会和部门每年都进行物流人才培训和考证,但根本不能满足物流业的需要,与企业的需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不能提高。因此,抓好物流的教育,应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4.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物流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市场竞争加剧,物流企业之间信任度不高,合作极少。物流企业各自为政,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使得现有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紧迫的需求。物流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物流信息、技术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系统物流需要,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对我国物流和业发展的思考

1.尽快颁布物流法律

为适应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应尽快颁布有关的物流法律。制定物流行业和物流从业人员应遵守行为准则。使物流行业有统一的法律约束。加强物流行业的管理和规范,使物流行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的利用现有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物流行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物流设施的建设是二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道路、港口、物流设备(包括运输工具、装卸、仓库)的建设,而且应加强物流信息设备,物流网络的建设。更应该进行物流设备标准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应改造现有的物流设施,如提高运输工具速度,加快旧有道路的改造,提高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使物流基础建设与物流发展相适应。加快对现有物流信息网络的改造。使物流活动的信息畅通无阻、正确无误。重点应从物流设施的建设转向如何提高和优化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

3.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我国物流人才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加快对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 通过大中专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各级不同的学校应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和中专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大学本科应培养既物流有管理能力,又有物流技能的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大学以上学历应培养的是物流研究和物流方案设计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进行校企结合,把在第一线的物流经理、业务人员和专家请到学校教学,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即有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2) 加强在职业务人员的岗位培训

为使物流企业的业务人员和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鼓励物流人员参加物流方面的证书考试。因为物流业务人员要参加考试,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物流方面的知识,掌握物流方面的业务环节及各环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提高物流业务水平。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办法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来满足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

4.构筑物流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历史较短,除少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大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从事的物流服务业务很分散。整合物流资源,由竞争走向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扩大物流企业的合作,实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快物流平台的建设,鼓励和促进物流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分摊,另一方面促进第四方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建立供应链联盟,能最大程度整合整个地区、国家的社会资源。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第四方物流作为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整合优秀的物流服务商、管理咨询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为客户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其创造超额价值。

如能突破以上因素,我国物流行业会更迅速的发展。能使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锦.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物流师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

[3]丁雨.第四方物流从概念迈向现实[N].现代物流报.2006-9-28.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分析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涵义和组成,总结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的载体、组织和管理以及组合优化农业生产要素三大功能。同时从“立足现实”、“借鉴经验”、“采取对策”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立足现实;借鉴经验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WANG Duo-hong,YAN Yu-song

(School of Logistr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based on actuality;loaning 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现代物流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农业物流,对改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应立足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薄弱和落后的现实,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发

展和创新。

一、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涵义

目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概念理解基本上趋于一致。有人从现代农业物流概念的角度理解,认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为实现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能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一切设施。也有人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阶段、物质转化以及物流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形式的不同来理解,认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在从事农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

笔者结合上述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能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以及优化组合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

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及其实现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定义既指出了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又明确了其所要实

现的基本功能,实现了农业物流运作过程的载体及其功能的统一。

(一)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

我们知道,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即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条件。

1.物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如土地整治、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建筑,农用生产资料及其装备,农村能源,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基础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如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娱乐等。

不论是物质基礎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

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为农业生产或农业再生产改善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使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主观与客观环境之中。具体说来,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机制或功能,至少有以下几点。

1.实现农业物流的载体功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的载体。离开这个载体,整个农业物流运作环节都将无法实现,从而也无法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的功能了。

2.实现农业物流的组织和管理功能。农业产前环节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燃料、饲料等农用物质投入的供应,以及为农场生产提供维修与技术咨询等生产前的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中环节主要从事谷物、棉花、油料、汤、果、菜等种植业产品,树木等林产品,家畜、家禽等畜产品,以及鱼、虾、贝类、藻类等水产品的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产后环节主要包括农产品的采集、检验、分级、贮存、加工、包装、运输、批发与零售等流通活动。从这三个环节从事的主要物流活动可以看出,要想组织和管理好农业物流,就必须将这些物流活动置于“有形”和“无形”的联结纽带的基础之上。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是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有形”联接纽带,使得“物畅其流”;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是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无形”联接纽带,使得“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农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统一。

3.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功能。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要素。要实现其三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必须立足于确保劳动资料供应与投入、保障劳动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组合优化。在这三者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经营农业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人才素质。农业物流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主要在于适应这种要求而造就和培养劳动者的素质。

三、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一)立足现实

我国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现状类似于“窥一斑,见全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不足全年财政收入的1%。

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悲观,诸如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资产经营管理、保障能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布局不合理、效益不高等等。

(二)借鉴经验[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观点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北美、西欧、大洋洲与其它等;二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近东、远东与其它等;三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亚洲等。

这三种不同类型国家都进行过或正在从事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和效益,其中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效比较显著。用综合观点分析,所取得的成就和效益,主要表现如下:(1)从为农业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求看,开发和整治了地球固有的相当数量的土地资源,以确保农业、其它非农部门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2)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看,逐步扩大了物化劳动的投入,相应缩小了活劳动的耗费;(3)从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结果看,不断挖掘了农业生产潜力和增强了农业生产后颈,逐步提高了农产食物的供应与相应满足了人类对农产食物的基本需求;(4)从社会基础设施成效看,重点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他们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硬件”与“软件”系统工程的建设,必须广泛采取多种措施。从三种不同类型国家看,建设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如下:(1)采取经济措施,诸如国家投资,合作经济组织集资,本国私人资本或个体经济自愿有偿资助,吸收外国资本的投放,包括外国国家资本、外国私人资本与国际合作性资本的投放以及各种财政补贴和多渠道信贷等,以确保所需建设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采取政策措施,诸如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影响生态效益的政策,以协调有关各方利益,以调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采取科学技术措施,诸如“短、平、快”的常规科学技术和“高、精、尖”的新技木,以确保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及其效益的持续性。(4)采取包括管理措施和社会措施等其它措施以使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建立在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基础上,具有可行性、最佳组合性、确定性与灵活性,能够在资金筹集、物资供应、人力投放、广泛利用与保护维修等方面,博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珍惜爱护,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兴办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方向、政策、做法与效果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从综合分析结果看,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1)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概念和内涵的全面化;(2)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的多元化;(3)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项目选择的科学化;(4)既定项目贯彻实施方案的持续化;(5)确保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重点的立法化;(6)寻求解决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对策化;(7)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效益评估的综合化;(8)未来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方向的均衡化。

(三)采取对策

1.明确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质。要想实现此功能,就必须建设好农业产前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流通物流(农业销售物流)这三个重要环节的物质基础设施。

农业产前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解决供应的稳定性问题,以确保农业产前环节的农用生产资料及时、足量、优质、低耗与稳定的供应。

农业产中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产出率的问题,除了必须建设农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物质投入的基础設施外,还必须大力兴建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增强农业产中环节的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后劲以及挖掘增产潜力。

农业产后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加速这个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在于使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时间最短,空间最小,中间部门最少,流转量最大,流通费用最低,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时效。

2.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制定农业和农业物流发展规划时,着重考虑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1)树立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2)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3)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3.体制、组织和技术的创新。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引进先进的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4.采取立足现实与放眼未来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从农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经验和战略需要看,应当重视和加强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发展;从增加对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看,应当在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科技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综合安排和联合运用的基础上,采用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不断扩大资金来源,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提供资金保证;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类型看,应当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和农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做法,全面规划物质基础设施硬件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拓展农业商品生产,活跃农村商品经济,加速农产品流通。

参考文献:

[1] 陈厚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13.

[2]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7).

(责任编辑:习 文)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发现其理论同样也对物流的整个产业链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形成物流业的微笑曲线。为了让物流业“笑”的更加灿烂,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发展策略,并说明了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微笑曲线,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物流发展。

关键词:微笑曲线 物流产业链 发展策略

1 微笑曲线

1992年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为宏基指明了未来发展的策略方向。受到“微笑曲线”理论在IT业运用成功的启发,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同样也能够为物流业整個的产业链条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微笑曲线”是一条微笑嘴型的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2 物流业中的微笑曲线

在物流活动运作过程中,要实现物质资料从供方到需方的有效转移,就要以信息为导向,并加以物流信息、物料供应、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配、销售和后期服务等功能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链。而在这条产业链条中,处于中间环节的仓储与运输功能附加值最低,而处于两端的物流信息服务与销售和后期服务的附加值最高。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状态和IT业的“微笑曲线”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两端的附加值最高,而中间环节的附加值低。所以,物流企业的成功关键就是要充分实现整个链条中两端的价值,利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有利于战略发展的供应链系统。

3 使物流业“笑”的更加灿烂

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都还处于以微笑曲线中间环节作为主要功能的状态,这使得整个的物流产业赢利水平不高,发展缓慢,这当然和我国的发展状况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物流企业应该在建立有利于战略发展的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在那些科技含量低、附加价值少的环节上花费时间,即将产业链条中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出去。具体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作为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的导向,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从物流业的微笑曲线中可以看出,物流信息服务的附加值较高,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且,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已经融入到物流运作过程中,使得物流企业转向到网络化的道路,扩大了企业的规模。这样的方式,使得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等环节想融合,实现了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目标。实现物流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服务质量。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物品从供应商更快地运输到需求方,实现顾客的快速响应,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利润。

3.2 优化物流服务

同样作为物流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服务就是企业的产品,而产品的内容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物流企业的服务就是要满足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让客户满意”为最终。在能力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多批性、网店广等方面;在质量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安全、快速、准确、经济等方面。通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物流服务,积极与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建立客户对其的忠诚度,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使得物流业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为企业本身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3.3 发展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系统

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是企业一直追逐与努力的目标,而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加,许多企业依据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地寻求物流伙伴。许多外资物流企业为了扩大其竞争优势,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的战略,自己本企业并不建立单独的物流部门,而是挑选若干专业的物流提供商来获得其需要的物流服务,这足以说明第三方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是物流业的必由之路。就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来看,大部分是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过去的,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也往往局限于过去的业务领域,并没有完全把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理念发挥出来,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想要在同行业中站稳脚,必须要实行综合性的服务体系,不能只强调单一的功能,而应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全方面的服务。

3.4 适当地将低附加价值区外包出去

在整个的物流产业链中,有一些附加值较低而且利润空间较小的功能环节,对于这些价值区,需要耗费管理成本,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之一,但却不构成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业务,这就使其成为一个额外的负担。所以,可以考虑适当地将这些环节外包出去,拥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而本公司来全心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倒也不失为一种缓解成本上升、节约经营资金的良方。适当地将低附加值的功能环节外包出去,可以使得企业集中精力于主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增强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再者,外包还可以加快产品流通速度,减低风险,并且它的专业和规模能够压缩物流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盘活库存,改善企业现金流;最后,有效的外包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因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使客户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客户对本企业的忠诚度,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无形财富,在一定意思上提升了企业形象。

这些发展策略无非都是向着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想让企业获得较高的利益,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微笑曲线为指导,根据自身国情,科学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我们不能为了克服低附加价值的压力,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摒弃低附加价值区,一心往高附加价值区挤,如果这样,将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毕竟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运输、仓储业转型过来的,虽然这是低附加价值区,但是这也是由我国目前国情和综合实力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健康迅速成长,必须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微笑曲线,让其更好地指导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叶汉迟.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5):11-14.

[3] 吕乃基,兰霞.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22.

[4] 王韧,金鑫.转型应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J].浦东开发,2010(3):10-12.

[5] 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J].统计与决策,2005(5X):132-133.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12月13日下午,由中国科协企业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承办的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在中国科技会堂开讲。来自中国制冷学会、北京制冷学会、地方政府产业园、投资机构等关注冷链物流技术的相关单位、企业的负责人近百名汇聚一堂,聆听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带来的关于冷链物流技术的主题演讲。

周远院士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冷链装备是冷链物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而我国冷链物流装备存在能耗高、种类少、自动化程度低、自主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他认为,冷链装备发展应该遵循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精准环控、信息化四个基本原则,技术发展路线依照“三结合”原则:近期发展技术和长期前瞻技术相结合,制冷学科主导的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用管相结合。

随后,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庆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原副局长杨泽钊,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杰,成都银梨冷藏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彬,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顾问、绿道资本管理合伙人沈一扬等就冷链物流技术的产业政策、市场空间、投资环境等产业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细致解读。

本期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致力于为在冷链物流技术蓝海领域中拼搏探索的创新创业者、寻找机会的投资者、面临困惑迷茫的局内人士、跃跃欲试的行业拓荒者,以及政府产业部门的规划推动者提供战略指引。聚集业内专家、专业投资人、领军企业负责人、创新创业“达人”、政府专家等“大咖”,针对该领域产业前沿发展,进行从技术到商品再到市场的全路径深度剖析和激辩,探讨尖端技术的产业化成熟度,从而引领价值判断、价值发现、价值实现。

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會、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的号召,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全年12期,每期主题精选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前沿技术领域,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热点,搭建科技工作者、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产业园区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责编/彭砚淼

上一篇:司法独立悖论论文范文下一篇:通讯软件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