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

2023-12-14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艺术设计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阐明,分析了艺术教育的现状,从丰富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培养新型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设计;教育;革新思路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 +”概念,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的融合,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互联网+”更够打破传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并实现跨界融合。同时“互联网+”对人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具有开放性。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相关专业开设的越来越多,非专业的学校也相继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很多无法忽略的问题。首先,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者不能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培养艺术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是选择虚拟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其次,由于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只能单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策略

(一)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

艺术设计涉及材料学、工程学、美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多高校、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相关课程,但是职业学院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与专业的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设施都落后很多,教学水平的不同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同时,如此广泛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大大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资源分享变得十分容易,教育资源可以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互联网,一些非专业的院校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的教育资源,“互联网+”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结合,极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

“互联网+”时代使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实践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有着强大的学校后台,学校会为学生安排和设计很多的实践活动,而职业学院的学生并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合适的实践项目。“互联网 +”的出现为任务的委托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实践所需的项目和任务,教师会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所托項目,同时与委托方保持沟通,在沟通中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没有设计项目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真实项目。

(二)改变教学模式

职业学院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对学习普遍没什么兴趣。职院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整体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差,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高等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和就会变成一节精彩的课,学生也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学习资料。“互联网+”的出现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课”、“慕课”、“腾讯课堂”等在近年来的使用率十分高。通过互联网平台,学校教师可以进行网上授课,将一些理论和定义通过视频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灵活的选择学习的地点,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之处。艺术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零碎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性格选择合适的导师。教师与学生通过互联网交流也会减少尴尬,建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舒服的状态,极大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将知识与用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掌握知识和能够运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既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适当转换,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艺术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求设计师具备感时尚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艺术设计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专业。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于充满个性的设计越来越感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将设计趋于小众化、个性化。未来的设计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机会,设计师需要走进社会积极创业,同时需要具备品牌推广、业务洽谈、积极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锻炼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互联网 +”时代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通过对“互联网+”概念的研究,以及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想要改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可以从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三个维度入手,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鸿. 浅谈互联网+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62-63.

[2]张娜娜. 论“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J]. 艺术科技,2016,04:19+123.

[3]陈静. “互联网+”与现代继续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17+119.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上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上臆私权民法保护的重要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指导原则和保护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隐私权;民法

在今天,隐私权已经是公民保持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而网络侵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损害后果大等特点将使受害人的生活和精神的安宁受到极大威胁。个人隐私受侵犯也会损害社会的和谐。

一、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宪法要求

我国1993年修宪时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在此基础上,对于私权和人权的保护也成为宪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在依法治国中秉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互联网跨越地域界限的虚拟世界,但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方面,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国家的司法管辖权之外。国家享有对我国互联网ISP和用户的管辖权;依照属地原则,国家享有硬件设施在我国境内的互联网使用的管辖权;依照保护管辖原则,国家享有针对互联网上危害国家犯罪行为的管辖权。作为现实生活的景象,虚拟的互联网要脱离法律的管辖,其危害结果是无法估量的。因而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具有比以往现实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网络的基础。

(二)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对于互联网上隐私权的保护,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互联网并非完全虚拟,它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如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和消费,由于需要邮寄,必然会反映出消费者真实的姓名、家庭地址、银行账号等。而只有充分体现它的这一特性,互联网的实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建立—个诚信和谐的网络世界,让坑蒙拐骗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互联网上没有立足之地,让侵权者应有的制约和制裁。

(三)完善互联网上公民权利保护体系

可以说,隐私权是互联网上基础性的公民权利,对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对互联网上名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保护。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民事权利的威胁不仅在于隐私权方面,还包括名誉权等人格尊严。人们的基本权利在互联网上的权利不应当被削减,而应当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更充分的保护。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国都在努力促使互联网对自己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使大众普遍接受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的应用,必定要完善互联网上公民权利保护体系,而隐私权保护又是其中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指导原则

(一)直接保护

实现隐私权的充分保护,必定要对隐私权实现直接保护。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个人的隐私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以侵犯隐私或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请求法律保护与救济,是为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方法。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多表现为数据形式,这些个人信息许多是在我们登录网站或接受其他网上服务时自愿填写的,而如果网站为了谋取利益,未经同意即将这些个人信息拿来再利用或出售给他人,此时要通过名誉权侵权诉讼来对个人隐私实行间接保护显然是不可行的。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的增加。也要求对隐私权实行直接保护。

(二)侧重数据隐私保护

个人数据是互联网上隐私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互联网上隐私权的保护应侧重于个人数据保护。网站为了进行客流量统计,改进网站的管理与服务。通过IP地址来收集一些,比如浏览器性质、操作系统种类、提供接入服务的ISP的域名等一些非个人化的信息。这些在业界已成惯例。绝大多数的网站都在做,对于用户来说也都愿意网站这样做。用户可以受到更好的服务,比如可以优化用户计算机屏幕的页面。但是本文认为,网站的隐私权政策中也应当有明确的表示。从某一角度来讲,这也是用户衡量网站服务的标准之一。比如说,某网站声称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中包括完全适合于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服务,并做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工作,而事实上所提供的服务并不适宜于该用户的操作系统,这样一来用户也就对网站的承诺产生了质疑。这一点是网站要注意的。

(三)合理保护

互联网的开放性本质特征与隐私权保护存在内在的冲突。因此,隐私权的过度保护必定会影响到互联网的自由发展。对互联网上隐私权的保护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也不是保护得越严密越有利,而是应当站在合理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对互联网中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应考虑到平衡互联网中各方利益需要。

网站的隐私政策是否完备是—方面,用户是否知道又是一方面。网络隐私权保护政策的执行如何,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力度如何,在—定程度上与用户对网站隐私权政策的知悉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网站的主页应明确标出有关隐私权政策内容的链接。这一要求不仅网站要遵守,而且在该网站投放广告的客户也应严格遵守该项隐私政策。由于信息包括个人化信息和非个人化信息;资料包括识别性资料和非识别性资料,用途包括商业性用途和非商业性用途,所以网站应在网络隐私权政策中,明确地、详细地告知用户,以遵守知会原则,切实地保证用户知情权的充分行使。

国家实现对网络的公共管理职权时,就有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权。此时,为了实现网络的安全与健康,可以对个人的隐私权实行适当限制,以寻求个人隐私权保护与国家保护的平衡。

三、构建民法保护为核心的综合保护模式

(一)以民法为核心的立法保护模式

我国《行政处罚法》所保护的隐私权客体应当理解为阴私,因为只有侵害他人的阴私才会因有伤风化而对社会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造成损害,才有必要对侵权人实行行政处罚,包括行政拘留和罚款。这实际上是把隐私权所保护的客体限制到特别狭隘的范围内。《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也限于住宅、通讯以及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限制方面。刑法和行政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网络安全,规制隐私侵权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网络安全的侵害。而对于隐私权大部分客体范围而言,主要还是通过民法来实现权利保护。同时,在行政管理和刑事制裁方面的公法职能不仅不能削弱,还应通过进一步明确来强化,同时也应考虑到互联网带来变化的因素。

1、确立民事立法保护的核心地位

笔者建议,确立隐私权民法保护核心地位的方法是首先通过《民法典》作出适应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需要的原则性规定,实现隐私权的直接保护;再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出台专门的《隐私权法》,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特殊情形下的隐私权保护作出详细规定。

2、充分发挥行政立法的社会管理作用

行政法方面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应体现在对公序良俗和网络数据与网络运行安全的维护方面。一是对超越道德底线而应当禁止的自暴隐私行为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限制。对《行政处罚法》所保护的隐私权客体应当给予明确界定,界定标准是看侵权行为是否损害到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有伤风化、违背公序良俗的恶劣隐私侵权和不当隐私利用行为。在行政执

法过程中,应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制定相应举措。如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技术性特点,在行政执罚过程中为避免错罚或行政不作为,都需要通过技术来认定行政依据。对于网络警察的职能要求和机构设置都应考虑进来。二是保证互联网上的个人数据安全。对于政府和商业组织收集、利用个人数据和保障个人数据安全等方面给予明确规范。对于侵犯个人数据但又不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进行限制。三是保证互联网的正常运行。行政方面的法规作用不仅在于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授权,还应考虑到对行政行为侵权的限制。明确规范隐私权行政保护的作用还在于对于行政机关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过错或国家行使行政职能时对隐私权的侵害行为,给予受侵权人—个提起行政不作为之诉或国家赔偿之诉的机会。行政处罚不应影响受害人通过诉讼寻求民事赔偿。

3、以刑法打击侵害隐私权的犯罪活动

网络犯罪对隐私权的侵害不容忽视。对互联网上犯罪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普通用户往往无从处理,如个人电脑受到攻击而瘫痪时。普通用户甚至无法找出真正原因。随着人们的生活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刑法来处理。刑法通过打击犯罪来保护隐私权,是最具有威慑力的隐私权保护方式。现行刑法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和“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计算机程序罪”都在一定意义上对隐私权提供了保护。在互联网上。通过刑法保护了个人数据安全、网络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也就保护了相应的隐私权。对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隐私侵害行为人,应当给受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机会。

(二)以立法促进行业自律

互联网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行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殊性,且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惊人,行业规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行业自律规范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强制性,这一点可以通过立法来弥补。没有法律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行业自律规范也会因为缺乏强制约束力和统—标准而成为一纸空文。立法则可以推动行业自律规范真正实现。行业自律的作用在许多方面都显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网络企业比政府更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业。行业自律也需要有相应的行业内的申诉机制、查验机制、评估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及制裁措施等配套制度的设立。以加强行业自律公约的执行力度。

此外还必须拓展全球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隐私权已被国际社会提升到基本人权的高度,保护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各国也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只是在保护方式上存在分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制度,也是全球性视野的题中之意。网络空间无国界的特点使得在处理有关网络侵权的问题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平台开发;高校公共课教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现状

国际上进行移动学习相关研究较国内要早。1970年,美国计算机专家Alan Kav提出了便携式计算机的概念,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访问数字媒体资源更加便利。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先开展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项目。1990年以后,国外的许多大学大力推广移动在线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移动在线学习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移动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习者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视频公共课。不但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部分课程的学习,在相应的配套学习资源和平台上进行学习交互。

(2)国内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研究,很多学者做了基于移动在线学习以及网络学习、云计算方面的研究探讨,以及移动图书馆APP服务,倾向于把公共课做成精品课程的形式,却很少有学者把高校公共课和APP移动在线学习结合探讨。

国内的教育益智类APP学习客户端,目前主要以语言学习类、数字计算类等益智与游戏结合的学习客户端为主,比如“行学一族”、“趣味学英语”、“成语消消看”、“阿喵学数学”等。国内大学尚没有把高校公共课以APP移动在线平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构建APP公共课移动课程系统,带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视野拓展。

二、公共课APP移动学习客户端研究意义

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变革。在高校公共课上课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和学习,效果上没有达到高效的状态,因而在公共课改革上急需探求全新模式;移动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蓝牙,WiFi热点等)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用APP移动在线学习是翻转课堂理念的贯穿与应用,基于高校公共课的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既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推进学生、知识和课堂的融合;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资源能力,为以后APP移动在线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公共课使用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满足教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快捷。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改善教师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探索了大数据时代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外延、手段及组织形式。

三、系统设计

(1)开发背景

学校现有7个学院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共15个班级,选课人数1125人,公共课受众群体广、影响力大;另一方面,承担该课程的专任教师9人,师生比1:125,“大班上课”、“生多师少”,无法形成高质量教学。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该移动学习平台,通过翻转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公共课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弊端,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2)建设目标

框架设计――APP界面和模块的美学设计与安排,风格追求简约有质感和有学术气息;

内容设计――仔细研究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置入APP里的内容必须正确并且属于学习重点;

功能设计――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学习资源、最新动态、讨论互动、作业探究、在线测试8个分支导航。

(三)系统结构设计――整体构思

前期针对APP的应用需求分析、前端发展,基于框架设计、内容设计、功能设计理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从实际需求出发,构架建设思路,完善设计。组建团队,进行小组合作;在理论上进行探究,理出思路,梳理脉络;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特点和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进行交流,找出课程的知识重点,抓住课程核心;进行APP的整体界面构思和主体功能界定。

高校公共课移动学习平台包括三大板块:课程、资源、互动(如图1)。课程板块设置了“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以此探析学科内涵;资源板块设置了“学习资源”和“最新动态”,以此拓展知识外延;互动板块设置了“作业探究”、“讨论互动”、“在线测试”,便于增强师生互动。

四、平台系统开发

(1)主模块开发

系统主模块包含三部分:课程、资源、互动。

1、课程

基于知识学习的目的,设计了课程板块,在课程板块下,设置了“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三维支撑点,目的是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阅知识点更便捷,提高学习效率,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程,能够加强记忆,高效率利用时间。

2、资源

基于探究学习的目的,设计了资源板块,在资源板块下,设置了“学习资源”和“最新动态”,“学习资源”又包含“优秀网站”和“优秀期刊”。目的是将优秀的网站资源、期刊资源汇总整合,学生寻找资源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资源的汇总与及时推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3、互动

(2)功能子模块开发

1、主页面

如图2,首页是学生进入客户端的第一个界面,因此,界面的设计要更加精致,在整体格调上,以亮蓝色为客户端的颜色主色调,以淡雅的学术气息为客户端的整体主基调。上半部分以图片和文字的轮播,为客户端点缀活跃的思维;中间部分,5个导航指向相关页面,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的软件脉络展现;下半部分及时更新有关国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最新动态,推送前沿消息。底部的导航条方便学生签到、提交作业、模拟考试与讨论互动。

2、课程导读

如图3,包括“电子教材”和“推荐阅读”。“电子教材”旨在将书本知识通过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便捷地查找知识,呈现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知识脉络明晰,给学生提供思路;“推荐阅读”旨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延,相关的知识拓延支撑知识重点,学生通过推荐阅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形成知识框架与脉络,组建知识体系。

3、微课学习

微课学习即“教师课程微课学习”和“网络资源微课学习”。“教师课程微课学习”旨在贯穿运用翻转课程的理念,促使学生在课前研究知识点,形成课堂知识认知,把握知识脉络,在课堂上能够有准备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内化知识。“网络资源微课学习”旨在便于学生对网络微课视频的搜索,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探索新知,并且在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的后台统计上,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4、热点引领

旨在向学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的热点、前沿,该页面以图文方式放置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点与前沿,与学生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比如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学习”等。通过“慕课”,导航指向互联网上体系最完善的几大慕课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到专业的慕课资源。

5、学习资源

如图4,“学习资源”模块包括“学习网站”和“学习期刊”两大分支。

“学习网站”将国内著名的有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站链接整合,学生点击任何一个网站的LOGO图片,即可链接到该网站,减少了学生自行检索的麻烦,为学生主动获取国内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供快捷的通道。

“学习期刊”集合了国内著名的期刊,学生点开LO-GO图片链接,可以直接进入期刊的官网,查看最新资讯,获取最新文章。

6、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即首页的消息推送,及时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最新学科知识、最新会议议程、最新新闻报道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热度,及时关注最新消息。

7、讨论互动

讨论互动包含“教师答疑”和“自由讨论”。在“教师答疑”区域,学生点击任课教师的QQ头像,即可发起QQ临时会话,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自由讨论”区域,供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自由留言回复,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与其他同学交流学术问题、交流疑难问题、交流观点看法、交流建议意见,消息及时更新。

8、作业探究

作业探究供学生在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的下方,留言探究,发表对作业的思考,其他学生可以看见留言,同时针对留言进行回复。作业探究交流的设置,配合了教师的微课,在每一个微课下,配套推送一条作业,学生学习微课之后,探究作业,这是对微课学习的知识消化,也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将“学”与“习”混合,深入探究,也为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做铺垫。

9、在线测试

该模块即“模拟考试”,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通过“提交”按钮,及时生成试题评分交互,呈现模拟考试后的分数和答题要点。模拟考试的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反省认知,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查漏补缺。

五、平台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用户(学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在任何时间、地点访问该平台,实现在线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移动学习平台,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5),教师在课前上传微课视频、布置作业,学生预先学习,理解知识点,与同学讨论疑难点,准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强调重点难点,内化学生认知,并且深化教学内容;课后,学生通过APP客户端,在学习资源、最新动态、热点前沿等模块,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完成作业。

六、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优点,归纳出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优势,展望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BIM;建筑;优势;应用

一、BIM技术的内涵与发展

(一)BIM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过程中,BIM的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是BIM的全称。它基于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为项目建立了建筑模型。BIM技术的诞生使更多的建筑师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建筑设计活动。缩短建筑设计时间,而且还能够随时修改设计参数,让图纸与设计始终保持高度一致。BIM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协同工作得到了有效展开,通过 BIM技术能够使得管理呈现出集成化,施工呈现出一体化特征,无论是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还是智能化的维护程度都会切实提升。这样一来,使得建设工程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工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得到了降低,它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实现了整个过程管理。

(二)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BIM这项技术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总体的发展速是相当快的,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视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仅让整个建筑产业的产业链得到了重塑,而且它还赋予了建筑产业新的生命周期。2011 年 5 月,我国城乡住房建设部提出在五年内普及BIM 技术,实现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BIM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规范行业发展,中国的BIM标准陆续推出,涉及不同领域。特别是实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GB / 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 / T51235-2017标准,BIM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应用可以改善绿色建筑的生活管理。推进建筑业综合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需要广泛的专业人士共同讨论建筑项目,并提供最终设计,这是一个更全面的项目。设计技术人员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CAD设计模式,以三种视图的形式展示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这种展现方式中,很多技术难点很难通过二维图纸表现出来,同时很多施工难点,在图纸也难以发现,因此图纸缺乏对施工的预见性。相反,如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使用BIM设计技术,则设计效果以视觉,三维方式呈现。不仅使建筑工程设计更直观,而且还有助于设计师快速找到设计中的缺陷并及时弥补。大大减少了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除此之外,引入BIM设计,能够及时准确传递建筑设计应用信息,为日后的维修提供一定的基础。

(一)BIM技术在施工方面的应用

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建设项目中,整个建筑空间的局限性较大,施工方案也较为复杂。大多数传统技术提交都是在二维结构图的帮助下进行的。对于一些空间分布较为复杂的部分,比如管线走向问题等,在施工时更加难以完成。但是,使用可视化BIM技术构建模型可以将传统的2D绘图转换为3D模型。即时提高交货完成效率,保证交货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同时,采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工程模型进行修改和设计,并将设计理念实时反映在建筑工程设计设计模型中。施工项目可以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效率。另外,从事设计、施工的相关人员就能够在施工前完成碰撞检查,优化管线的布置方案,提前对工程设计予以进一步完善,这样就不会造成设计变更,在施工之时,返工的几率就会变得较低。

(二)BIM技术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管理方法仍采用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不能满足多部门交叉施工技术的控制。施工过程之中对于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界定不明确。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整个施工空间的局限性相对较大,施工方案相对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在模拟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 BIM平台可视化,参数化和信息共享的优势。依据模拟情况对碰撞、冲突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最终依据工序情况进行调整,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计划,从而确保施工进度的实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利用 BIM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名工来说进行安全技术较低,使其犹如身临其境,让工人对培训的内容及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认识更深入,达到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利用BIM软件复核设计,通过模型与现场管理结合,实现可视化互动沟通,能够纠正工序,有效缩短施工时间。利用BIM搭建协同管理平台,能够初步形成施工期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模式。

三、结语

虽然BIM技术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中国的普及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BIM技术的应用将使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朝着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更加完善,中國的建筑工程领域也将迈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旷聿涵.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现状探索[J].2018.6.

[2]向鹏,徐露.BIM 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和展望[J].规划设计,2018.12.

[3]岳姣.BIM 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和展望[J].规划设计,2018.10.

[4]张寒.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规划设计,2018.2.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密不可分,机械设计离不开机械制造,而机械制造必须依靠机械设计,二者结合才能使制造程序更加流畅。可以说,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优秀的设计可以提高制造机器质量,确保机器性能。因此,探究机械设计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制造行业而言非常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机械设计的技术分析以及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并对二者关系作出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

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的核心行业,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建设,必须通过技术性的措施来完成行业的转变。由于我国在机械制造业方面的起步较晚,并且设计和技术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导致目前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并不是特别迅速。为此,今后应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广泛的分析,不仅要健全设计体系和技术体系,同时应积极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此来完成更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成果。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从不同方面分析,机械制造业可以从管理、设计以及制造工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机械制造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组织体制与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营造出最新的JIT、AM、LP以及CE等管理理念。在我国,这种管理机制还是比较匮乏的,只有很少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这样的管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管理机制。第二,机械制造的设计。工业发达国家都会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并且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让更多企业开始了无图纸的机械制造。然而,在我国,则缺乏这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或者是这样的技术应用并不广泛。因此,在这一技术层面上,我国需要努力与发展。第三,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机械制造以高精度、高精细加工作为其发展的趋势。最新的技术,如微型加工、纳米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属于高端的加工技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我国,以上技术应用不多,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甚至是未普及的状态。因此,这些高端的技术在我国有待加强。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很多技术都有待开发或者是普及。但从技术层面上而言,相对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则有更大的发挥潜能。

二、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和基础,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具体流程、操作以及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知道与规划,因此机械设计对机械制造而言非常重要。机械设计过程中设计到很多领域以及学科知识,随着社会发展,对设计技术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计所应用到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泛,下面将从机械设计的规划、方案、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机械设计的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1.初期规划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初期规划设计流程和操作与计算机软件需求分析设计非常相似,都是在设计之前就要对机器性能以及具体设计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并整理数据得出相关重要结果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所设计的机器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和特点,怎样确保制造流程更加便捷高效等等。机械设计的初期规划是机械设计的基础,是机械设计如何进行的引导和约束条件,也是机械制造工程的约束条件。

2.方案分析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是在初期规划基础上对机械设计构想的具体实施,机械设计的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的关键,是机械设计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多于机械设计其他环节,方案设计还要克服设计创想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差距,避免设计方案的不可实施,确保机械制造安全有效。这就要求设计方案要同时考虑到机械制造的创新技术和机械自身性能及要求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这样才能确保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可实行、有創新。机械设计中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工作原理运用、机械结构认识、运动方式设计、零件设计与选取、制图以及检查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机械设计中方案设计的具体流程。

3.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技术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灵魂,对于技术层面的要求最为严格,该流程主要是针对设计图纸的具体计算与核对。在技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及相关人员还应将总设计图纸与设计草图进行认真比对并分析,避免出现严重错误,对每个设计环节以及设计部分都要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出现错误或者漏洞,设计人员及工作人员要及时处理并做好校对工作。可以说技术设计环节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全面掌控,要求最高,审查也应该最为严格。

三、机械制造的特点

1.贯穿生产的整个过程

所谓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是指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还有现代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等方面的应用。机械制作技术在不断的吸引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技术中精华部分进行了改造,使它们能够得到融合。促使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更倾向于信息流、物质流等。

2.面向工业应用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并不是仅仅是制造过程的本身,它还涉及到许多的方面,从产品的设计,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等方面的所有内容,使它们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对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产生的最好的效果,而且其目标也是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市场竞争的三要素

在以前一个新产品上市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相同功能的产品紧随着其上市,这样就会造成了企业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话,就必须要增加其产业量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转变为由时间、质量以及成本组成的三要素。先进的机械制造将这矛盾的三要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它们进行了统一。

四、主要的机械制造工艺

当代机械制造的技术覆盖范围非常广,包括焊、钳等。而现代机械制造的焊接技术主要有:埋弧焊焊接技术,即在焊剂表层下靠燃烧电弧来完成焊接的焊接技术;电阻焊焊接技术是指将待焊接的物体牢牢压在正负两极之间,再接上电源,依靠电流经过被焊接物表面以及周边能够发热的效应,将其熔化,使它和金属融为一体的压力焊接工艺;螺柱焊焊接技术,就是使螺柱的一端和管件或板件的表面紧紧连接在一起;搅拌摩擦焊焊接技术就是在焊接时,除了焊接用的搅拌头,其余焊接消耗性材料如焊剂、焊丝等都舍弃的焊接工艺;气体保护焊焊接技术,即用电弧来发热的焊接技术。

结束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进行讨论,目前的工作已经相当突出。伴随着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积极的,很多方面都告别了之前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定期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不足,了解各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设计要点,健全固有的机械体系和设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宝香,柳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4);

[2]彬锋.机械制造的质量运维分析与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76;

[3]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6);

[4]孙珏.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167;

互联网技术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应用;调研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44-02

本次调查目的是认知物联网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调查时间是2013年10月4日――2013年12月31日。调查对象是对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交通领域、物流领域、生活领域的应用做调研;并随行在金石滩、开发区、大连市及校内,对不同人群做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地点选择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连开发区交管局(交通局)、大连开发区宅急送营业厅、大连市宜家家居、大连民族学院等。

调查方式和方法: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项目主题、调研方法、具体分工。通过互联网及相关咨询获取并整理物联网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一方面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不同领域,选取有代表性单位做调研,熟悉物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基本应用情况;一方面在调研同时对社会的不同群体做随机调查问卷,以获取社会主体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与期待角度。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定义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架构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信息传递和处理。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并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智能管理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通过对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应用。

(三)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概念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自2009年8月温家宝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关注。

二、物联网在各行业应用现状的调研

(一)医疗领域

小组成员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调查。一是向医院相关人员咨询物联网技术在本医院的应用状况,同时发放调查问卷。

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国首台“手术、监护、远程医疗”救护车刚刚投入使用,车上配备了手术床、麻醉机和监护仪等设备,通过3G和物联网技术还可实现与医院指挥中心及协作单位的实时连线和数据交换。

2.办理住院手续方面:第一,填信息,输入电脑系统,腕带条码机则打出属于病人的腕带。用扫描系统,扫描病人腕带,则可显示出病人的输液瓶信息、药物发放情况、采血等。第二,根据电脑系统,条码机可打出条码卡,贴于输液瓶上与患者的腕带信息一致。第三,在医院的无线网范围内,可以通过腕带实现,病患监控,防止病患走错科室。

3.2008年与Inter合作针对医疗行业,开发了智能移动平板电脑,该电脑具有防墨、防摔特征,并带有带重力感应功能。每个科室一台。采用电子病历,移动查房,现场记录,现场核对,不必再像以前医生下医嘱,护士抄下,再誊写,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人为操作失误。另外,移动平板电脑可实现医生不必亲自到病房,直接在办公室就可下医嘱,护士在护士站接受新的医嘱,确保及时准确。

(二)生活领域

为调查物联网在生活家居中的应用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小组一行人来到“大连宜家家居”进行关于智能生活的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可以发现,男性的比例较大,同时学历在大专和本科的居多,年龄层次上,老年人对物联网的了解甚少,愿意接受调查的人数也少。大部分人认为发展智能生活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可也有人告诫我们走上社会就知道这些都只是幻想,对它持不看好的态度。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对此有所研究的人士,他目前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项目研究,主要从生产方面。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我国正预备推行“智能城市”的相关项目,而大连市政府已聘请了此方面的专家开展报告活动,但尚没有具体的实施。虽然有人否定物联网的进步,可新事物的诞生不都是伴随着旧事物、旧观念的不断打击吗?相信物联网总会从理论走向实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三)物流领域

小组前往“宅急送大连开发区营业厅”进行调研。像宅急送、圆通、申通、顺丰这些物流公司,在每个城市都设有分公司,分公司下有信息中心、调度中心、分拣中心、接线中心。营业厅是城市分公司具体分布到每个区域(开发区)的调度中心,营业厅就负责城区的调度和中转,然后再派送出去。

在异地调货方面,宅急送可以为客户提供当地委托,从第二地提货准时派送到第三地或当地的服务。其中,卫星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先进的卫星定位,选派最近网点的车辆,按最优线路运行。今天通过和大叔的交谈,他告诉我们现在宅急送的车辆定位都是通过通信卫星来定位的,宅急送和中国移动卫星有合作,通过卫星能准确地定位车辆,同时进行线路的选择。

宅急送为确保正确和及时地执行客户订单,对整个业务过程中的订单、车辆、货物进行全程业务控制,监控各个业务环节是否出现延滞和错误,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为提升客户服务价值,系统对各个阶段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全程跟踪。

(四)交通领域

小组于“大连市开发区交通管理委员会”技术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向技术人员咨询的活动。通过对交管部门的实地调研,就物联网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系统对于物联网的引用,主要是智能监控系统,现在交通监管系统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智能化,还存在一定的错误遗漏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筛选,判断与认证。例如违章车辆的筛选,因为有的车还存在套牌现象,于是在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上面就存在漏洞,这就需要交管部门的同志根据探头采集的违章车辆照片车牌号,与数据库中该车辆的注册信息进行对比,以此来核对数据的真实性。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车辆违章现象的扣分以及相应的处理等工作系统自动就可以完成。这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整个系统采用全国联网的方式,数据采集以及辨别是系统自动完成,然而各地的数据库是相对独立的,当地的交管系统只能处理当地的违章行为,如果是外地违章,这种数据需要工作人员将数据定时上传交管部门全国性的大数据库,这时再由系统进行分析,即使是外地违章现象也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问卷在调研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随机发放,共发放2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0份。以下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回收问卷当中男性99人,女性141人,男性比例稍大,总体较为平衡。

2.年龄层次:在调查问卷中当中,25岁以下有137人,25-40岁79人,40-55岁17人,55岁以上7人。25岁以下占一半多,25―40岁也占有三分之一。

3.学历层次:接受调查的人群中,高中或以下36人,大专及本科198人,研究生及以上6人,整体文化水平较高。

(二)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需求

1.日常生活。绝大部分的人更加关注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安防问题和购物问题,尤其是购物,这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当前普遍关注的基础问题。而娱乐设施等精神上的消费,关注相对较少。其中48.3%的人关注购物可以不排队,并用手机检测即可;46.3%的人关注家中的安防系统;35.4%的人关注移动终端远程监测家中情况;25%的人关注娱乐设施的自动调节。

2.医疗体系。人们对物联网医疗方面的各个应用的关注度差距不大,其中40.4%的人关注通过物联网查询健康档案与医疗流程;32.9%的人关注过期药品的召回与防止药品的缺货;43.6%的人关注利用无线射频腕带监测生命体征;38.3%的人关注利用电子终端与医疗人员沟通。

3.交通运输。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应用中,43%的人群关注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过半数的人关注电子化收费管理方面,45%的人群关注出行信息服务管理。

4.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45%左右的人群对二维码与智能芯片处理感兴趣,54%的人群对三网融合感兴趣,只有20%左右的人关注物流仓储管理和工厂供应链管理。

5.农业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5%左右的人群关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监测预警和农业生产规模化。20%的人群对农业智能化实施会打击传统农业产生担忧。25%的人群对信息化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有很大的兴趣。

(三)社会对物联网应用的期望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期待,39%的人群关注交通运输方面,45%的人群对食品安全和医疗养生方面更为关注,32%的人群对居家生活方面有所期待,27%的人群认为娱乐消费和教育交际方面应该推广。展现了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调研结论:物联网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一)物联网现今应用中存在的两大问题

问题一(供给方面):物联网技术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综合医疗、交通、物流、生活等多个地点的调研过程,我们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集中于三少,少数领域、少数区域、少数单位。以大连大学中山附属医院为例,它在医疗行业率先建立物联网研究中心,虽然大连仅此一家但并有没得到患者的广泛需求,开发了腕带技术但仅能检测到患者的基本资料、医嘱;与Intel合作开发了医用平板,但造价高昂每个科室智能提供一台;建立了与患者体温、心率同步的数据平台,但因为网络承载力不足只能在个别科室使用。

综上,由于市场需求不足、研发制造费用高昂、技术壁垒限制、网络等相关技术支持不足,物联网的发展目前仅局限于三少部门。

问题二(需求方面):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与需求度很低。综合240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发现老百姓对这一高新领域基本没有认知,百姓所关注的也主要是生活方面的居家安防、医疗方面的身体检测、交通方面的出行管理,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今只是局限在政府与少数部门的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只是局限在少数公共部门的吸纳;物联网概念的宣传,也主要集中在一些社会的精英阶层。

综上,目前物联网的应用与百姓的生活需求是相脱节的,因而社会上企业、消费者对此的关注度都很低,产业的发展仅仅靠政府的推动吸纳,而失去了市场的根基。

(二)物联网未来发展中的“新四化”建议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物联网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针对物联网应用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物联网发展的“新四化”。

使物联网技术平民化,一方面降低物联网技术使用的费用,一方面降低物联网技术操作的难度;这既需要技术的快速革新换代,更需要市场的充分竞争。

使物联网技术一体化,一方面制定物联网应用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实现物联网应用相关软硬件间的承载支持;这需要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沟通协调,来促进市场的规范发展。

使物联网技术市场化,一方面促使行业发展更多地切合市场需求,一方面扩大企业的可参与面及利润率;鉴于物联网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前期投入较大,需要政府给与积极的政策倾斜与引导。

上一篇: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债权转让公证作用发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