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

2023-04-18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互联网思维是现今一种新的商业思考模式,影响着中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智慧旅游的互联网思维特征以及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三方面对中国智慧旅游发展策略进行探究分析,为促进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智慧旅游  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是成为现今各行各业所追逐的新的思考方式、新的盈利点。普遍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在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的基础上添了一双翅膀,促使中国旅游业飞得更高。近两年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全面提升中国旅游业整体的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智慧旅游”是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统计等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其应用于旅游服务、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链发展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新型旅游形态。以旅游者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智能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体系为保障,高度系统化深层次整合资源开发,激励旅游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价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营销的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便捷化。

2 中国现代旅游業发展阶段

对于众多产业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在中国发展也就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旅游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大体经历了传统旅游、电子旅游、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四个阶段:以人工、纸质传播的传统旅游,到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为传播媒介的电子旅游,再到以电子化、互联网化、数据化为主的数字旅游,到现今以智能化、云计算、4G网络、交互式的新一代的智慧旅游阶段。详情请看右图:

现如今,中国旅游业所处阶段是数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交互时期,数字旅游已发展成熟,智慧旅游正在完善之中。通过近几年的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平台;旅游企业能够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进行服务性经营,实现了旅游的信息查询、咨询和订购等在线旅游业务;政府部门能够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旅游业进行旅游行政管理,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信息数据整合,跨界交流、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的建设进程。

3 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特征

3.1 数据:大数据共享,深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 数据是“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更好的实现面向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企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业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3.2 用户: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研发、用户体验和口碑宣传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智慧旅游就是建立在一切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便捷用户为目的,把快速、便捷带到每一个旅游者身边而发展起来的。

3.3 简洁:旅游产品简约便捷,更新快速。旅游产品设计简约、便捷,减轻用户寻找信息时的视觉疲劳,产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崇尚简约、极致的美,并且伴随用户需求改进、优化旅游产品,迭代更新旅游产品。

3.4 便捷:移动便利,随时分享。移动互联网给旅游者的出游带来了无尽的便利,旅游者可以随时查询旅游信息、随时分享旅游感受、随时预订旅游服务,使旅游体验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3.5 免费:免费服务,吸引用户,流量增值。“流量即金钱,流量即人口”,旅游企业提供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的用户使用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何乐而不为呢!

3.6 互动:打造粉丝经济营销模式。让用户爱上你的旅游产品,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时刻保持互动,产生粘性,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企业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打造粉丝营销模式,形成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3.7 跨界:跨行业,实现多领域合作共赢。旅游业涉及行业广泛,连带产业多,只有众商家合作共赢,并博众家之长,多角度,多视野的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4 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

4.1 海纳百川,便捷交互,用户思维超体验。在旅游消费中,“旅游者就是上帝”。然而,在现今互联网横行的信息时代中,只要是旅游产品的使用者,就是上帝,这体现着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告诉旅游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进行市场定位、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真正了解和感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根植于用户,使旅游消费者对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产生认同感和信任度,才能使企业更加长久的发展。

4.2 免费服务,锁定用户,流量思维取胜局。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免费提供给使用者,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主导思维——流量思维。流量思维的核心是“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免费是互联网一切业务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吸引用户流量的一种方式。

旅游企业运用免费策略吸引用户的流量,最大程度的争取用户、锁定用户、黏住用户。待旅游网站的用户量达到足够的数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和价值。旅游用户若想使用高级功能,就需要付增值服务费,享受更优质、更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实地的旅游景区,也逐渐趋向“基础免费,增值收费”方向发展,旅游景区向着第一门票免费,而内部的游乐设施和相关服务缴费的方向发展。

4.3 产品优化,简约极致,迭代思维更新快。信息繁杂、信息爆炸,困扰着每一个旅游者。旅游消费者的选择过多、选择时间短、视觉疲倦、信息重复、点击的转移成本低等因素都影响着旅游企业的销售。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优化产品势在必行,以最简单的方式吸引住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快速成交,是实现企业成功的制胜点。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運用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力求发挥简约美、极致美,专注于旅游产品的每个细节;增添惊喜,让旅游者的体验值超过预期值,从内心爱上旅游,享受你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运用迭代思维中的“微创新”和“敏捷开发”特性,以旅游者为中心、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发新产品,在旅游者原有喜好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进、优化,并快速更新上线。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上,减少过度包装和夸大宣传,宣传旅游产品最本质的内涵。在旅游网站和移动终端设计上,崇尚简约、操作便捷,多种选择,根据用户喜好开发操作系统。

4.4 打造OTA跨界旅游共赢平台,跨界思维、平台思维联动。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谁能整合资源,谁就是王者。旅游电子商务平台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一个集聚众多商家和旅游者交互的旅游信息平台,意在打造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跨界交流平台,不仅实现旅游交易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还是在打造多方共赢的旅游生态圈。但作为中小企业更要学会善用资源,搭载OTA旅游推介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旅游产品与传统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涵盖面广泛且复杂多变,从产品的订购到消费,再到售后保障,需要强大的系统化服务支撑,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旅游企业内部须做好人才招聘和培训,注重员工忠实度培养,做好旅游产品信息服务等。外部沟通方面,必须有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接待体系的支撑,才能保证旅游者称心如意的旅游体验。

4.5 营销推广,打造粉丝经济,社会化思维更广泛。旅游企业如果仅靠单纯门票收入和餐饮酒店服务是难以获得长久发展的,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运用,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激发旅游用户的参与性和创新性,让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优化旅游产品。

定期举办关于旅游产品创新大赛或摄影大赛,积极营销宣传,广泛招募英才,调动“粉丝”对作品创新、评选、互动,并利用社会化的传播媒介对旅游产品进行口碑营销,增加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品牌的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成为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4.6 信息共享,大数据思维为智慧旅游助力。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整合资源,促进旅游业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旅游企业通过旅游大数据检索、分析、汇总旅游者的需求,精准市场定位、优化营销策划,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旅游;利用网络数据向旅游者传递更为精准、详细的信息,增强可信度。旅游者通过数据检索过滤和筛选旅游信息,寻找适合自己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旅游管理者利用数据库分析旅游现状,找出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模型模拟解决方案,有效的指导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和管理旅游企业,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实现旅游景区对客流疏导和调控,旅游酒店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旅行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等。

5 总结与展望

“智慧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再添互联网思维的羽翼,如虎添翼,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向着更广阔的道路上发展。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思维的对接,是旅游业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符合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智慧旅游”中的整条产业价值链,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和优质的体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化要求,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32.

[2]蒋丽芹,包沁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60-62.

[3]罗成奎.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8:59-60.

[4]李振坤,谢风媛,刘立.智慧旅游背景下游客消费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4,10:88-89.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跨界融合带动了教育的创新驱动和结构重塑,开放的生态体系迫切需要调整新时代的师生关系。从研究生升学、就业压力增大到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角色缺失、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到高校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失衡,太多的教育失败个例被媒体发酵,被大众口诛笔伐,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从“和而相悦”走向“被动对峙”。针对这种教育现状,借助儒学典籍梳理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而探讨“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时代”新型教育模式的形成。

[关    键   词]  “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新型教育模式;跨界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已成为其中的一个加数,于是有了“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一词的出现。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教育特质和 “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结合,更能准确地反映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更有利于在线教育实践和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更有利于深刻、理性、健全地促进研究生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更有利于高校教育者和研究生成员利用教育和互联网服务更好地成长发展。

一、“互联网+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跨界发展已形成典型的六大特征,这也成为关注“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时代”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互联网远程教育的跨界融合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已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横贯到慕课教育、“互联网+”就是跨界交流,是教育变革,是网络信息开放,是教育教学重塑融合。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跨界融合,教育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互联网与高校慕课的融合协同,使高校图书馆IC物理层建设群体智能得以实现,从教育改革的信息化过渡到慕课教育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二)“互联网+”导致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创新驱动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驱动早就难以为继,高校教师包括传统教育思维必须转变到“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质,也是高校教育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创新,也更能发挥教育与互联网慕课的力量。

(三)“互联网+”导致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重塑

信息革命、全球化进程、“互联网+”教育业已打破了原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教育者结构构成、课堂讲授规则、教育网络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使慕课构成和教育变革成为高校的可能。

(四)“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是尊重研究生人性化发展与创造性表达

研究生个体的创造性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力量,“互联网+”教育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也来源于对研究生人性的最大限度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

(五)“互联网+”引导开放生态的评价体系

关于“互联网+”教学,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教学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教育教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教学创新连接起来,让慕课教育搭建全球“互联网+”的平台,让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市场驱动的调节下形成开放生态的評价体系,让教育者改变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有机会实现个体价值。

(六)“互联网+”连接教育层次的方方面面

教育连接是有层次的,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微课到高校慕课的实现;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研究生教育在互联网的推进下已经达成学术前沿的连接、知识共享的连接、教育调整的连接,未来的教育资源必将在互联网的调整下达成一致。

二、“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带来的新时代师生关系变革

现代教育的压力让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矛盾日益激化,学校与社会产出与投入成为难以回避的痼疾。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应该何去何从?现阶段和谐师生设定应该经历哪些变化才能达成最终目标?我认为应从传统儒学中重新审视师者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定位,明确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成教学最合宜的状态。

(一)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和谐的社会需求”之上

互联网时代的研究生教育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教学矛盾转变为管理矛盾。高校师生在教育思维与学习模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课堂授课的知识不对等矛盾、网络慕课的平台受众问题、高校学术造假的不断曝光、部分高校管理者的监守自盗与学术腐败让学生的信任降到最低点。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话语道出了教师的本质。达者为师,弟子为学为道自然躬亲于师,师生的关系在传道授业的前提下达成解惑传承的目的。夫子所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这才是和谐的教育愿景。而教育从最初出现就应该是资源集中且受众有限的传承行为。传承是本,遵循是辅,何来管理矛盾之可言。由此不难看出“理想的师生关系焦点不是‘关系’而是‘理想’”[2],让教学管理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忽略了根本的传道解惑功能。

现实教育环境中,成为研究生的“90后”都是在《青少年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特定时代的教育更多承认学生主体被保护的权利,而忽略了成长的青少年应承担的义务,更多时候成为束缚教师合理管理的羁绊。在社会广泛倡导的“民主化管理”的口号声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民主承担的主体首先是心智健全有主体行为能力的人,学生在对所承担权利与义务还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堂而皇之地享受廉价义务下的绝对权利,导致条例法令更多指向对从教者的行为规程化、责罚明确化。当这些学生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生时,对受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选择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对接使当代大学研究生更愿意尊重学术第一性原则,而抛弃尊师重道和“和而相悦”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本身是教化德育,师生间“和而相悦、谐以共强”才是发展之道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3]这般的求学之艰、治学之难是现在学生很难想象的,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传统的儒家教学中,从来不会一味讲授文化典籍,孔夫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就以“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弟子必修课程,六艺的推行让儒学弟子积极入世,讲究学思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的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必然,把考学当作一种手段,把考取“211”“985”的研究生视为自己的目标,把获取社会利益作为终极追求。

高校教师在教育环节中弱化为知识的讲授者,失去的是对研究生的导师引领作用,道德及人格的塑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研究生在教育目标改变的前提下成为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被削弱了,课程、学业、教师、考试都是不得已要面对的过程,遵从、礼敬自然被消解,制度化的教育自然带来个体自由的反抗[4]。由此看来,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一种必然,在教育目的未还原的前提下矛盾只能不断激化。

(三)改变教育手段达成合理评价标准

1.建立高校研究生院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慕课活动的权效支持

以考试为衡量标准的传统模式理应调整。在高校中组建社团,借鉴国外社团辅导的模式,积极让高校研究生在社团活动中完成协作评测;开设慕课对接的学业测评机制,让网络教学和未来的学业兼修甚至是毕业认证相结合;引入国外大学选课机制,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有自己可选择的课程,辅以国外同学术领域的慕课体系;在学期验收时调整验收标准,将研究生参加社团、参与慕课课题、发表论文、发明专利等都成为评价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方法,学校给予研究生图书馆IC空间的使用权,给予研究生慕课课时时间,用配套横向体系给予研究生多元评价,促进研究生专利发明的申报,提升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2.构建和谐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提高“互联网+”时代研究生的角色体验感

每个时代高校教育的社会构成总体上是相对保守、封闭的,而“互联网+”却是当下社会技术和理念传播的前沿,是开放的。“互联网+高校研究生教育”使互联网思维占主导,颠覆以往的教学主体、教育模式和运营思路,并对传统教育体制产生倒逼作用。大学研究生院应该承担与国外对接的学术前沿领域,将慕课、社团、发明专利与传统意義上的课题论著评价对接,达成研究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角色对接,构建和谐的教育体验。

一些人认为,“互联网+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嫁接互联网,教育行业传统思维占据主导,无论技术、人才,还是运营管理等都与互联网特质相去甚远,产业升级速度缓慢。实际上,这种希望通过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做“颠覆”的认知,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岂不知唯有将互联网力量激活,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力量,变革才是理性和良性的。

以“互联网+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强调的是教育内部变化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有了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先进,采取慕课教育就代表变革,而是需要切实以高校研究生的发展为本,依据“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遵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地在高校教育哲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高校组织等多方面谋求变革,而非被动地成为“互联网+”的拖曳或补丁,从而实现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

让每个高校研究生都有多种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评价机制变得更多元化,消解师生在教育教学之间出现的矛盾,也会对社会人才的选拔给予最佳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梅洪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产生于和谐的教育生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宋濂.宋学士文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美]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M].王德忠,张珣,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编辑 冯永霞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第3篇

晏晓红

09会计

整合思维的运用 The use of integrated thinking

摘要:成功人士生活的高度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人士拥有的思维:整合思维也是人们需要学习的。整合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可以不折中达到双赢的目的。传统思维和整合思维的区别,使得整合思维更加夺目。人们可以运用整合性思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

Abstract: The highly life of successful people is a goal of most people, successful people have a way of think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It is something most people need to learn. Integrated thinking can help people solve real-life dilemma,you need not compromise and you can achieve win-wi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traditional thinking make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become more eye-catching. People can use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find the perfect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conflictive life.

关键字:成功人士 整合思维 传统思维

Keywords: successful people integrated think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们这个成功人士备受瞩目的世界里,则有了类似的说法:“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失败”。每个人都想跟随着成功人士的脚步,希望成功也可以随之而至。然而跟随着别人的脚步最多也只能成为别人第二,而且在一个环境下有效的举措,在另一个环境下未必管用。成功人士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他们有的是同样的思维。

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愿意而且能够同时接纳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在碰到观点冲突时,他们既不慌张,也不是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一个新思路,即既包含了原先两种观点的内容,又比原来两种观点胜出一筹。这种思考和综合的过程被称为整合性思维。

在上企业伦理学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两难的道德问题: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铁轨有两条,一条还在使用,另一条已经废弃停用。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到停用的铁轨那边去玩吧,这里一会有火车通过,很危险!”其他孩子没有听从劝告,仍留在原地,於是这位小朋友便自己走到停用的铁轨上„„理所当然的,火车来了,冲往使用铁轨上的那群孩子。假设这个时候,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将被牺牲。相反,更多的幼小生命就此消失。请问这时候你是怎样选择的?

面对这个问题,运用传统的习惯思维: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选择其中之一当作是“正确的”,理所当然地认为另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而当我们强迫自己“二选一”时,我们往往也会把“错误的”观点中正确的一部分给抛除了,这就等于让大脑放弃了寻找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机会。此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整合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可是运用整合性思维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因此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为了省事,都希望避免复杂性和模糊性,力图找寻简洁,明确的方法,我们渴求一种确定性,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的纷繁和复杂,于是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将问题简单化。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不能成功的原因。

而面对同样的问题,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是如何做决策的呢?首先,在确定问题的突出特征时,他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明显相关的因素,而是会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其次,他们会着重考虑多维度且非线性的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再者,他们把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来综合思考,并且分析各个部分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最后,他们会创造性地解决两个对立观点之间的矛盾,并整合出一个更好、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重点。找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你所要考虑的因素。在以上的问题中,做决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要不要切换铁轨?除了切换铁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切换铁轨了之后,两边轨道的孩子会怎么样?火车会怎么样?我会怎么样?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铁道部会有什么影响?孩子的父母会怎么样?没切换铁轨的时候,两边的孩子会怎么样?火车会怎么样?我会怎么样?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孩子父母会怎么样?对铁道部有什么影响?等等。 与做出决策相关的因素很多,而传统思维的做法是:为了降低复杂性就会舍去一些认为无用的因素,甚至一开始就不去考虑某些因素。但是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能会把一些关键因素给忽略掉。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情也许就只会根据自己所在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例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同学,然后跟他/她打招呼,而同学不理你。也许我们就会想:这个同学怎么回事?跟他/她打招呼都不理,真是傲慢无礼。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想:那个同学也许在想什么事情或者受了什么打击没注意路边的人又或许是没看到我跟她/他打招呼的吧。

而当决策产生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却常常会后悔当初忽略了一些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整合性思考在寻找影响决策的因素的时候,会主动寻找那些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却与决策相关的潜在关键因素。当然,问题越是没有头绪,关键因素就会越多,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越多的相关因素,则越能够把问题看的全面。整合性思考希望复杂,因为越复杂,答案往往就存在于其中,越能从诸多关键因素中整合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是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众多显著因素彼此的关联性。就以上那个问题,为什么废旧的一条铁轨只有一个小孩呢?因为这个小孩子认识到了在正常的铁轨上完是十分危险的,他知道会有火车经过。而其他的小孩子既没有认识到这点,而且还不听劝告。如果我没有切换铁轨,那么火车就会正常进行,然后那一群小孩子就会没命,我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而一群小孩子的父母们十分伤心,一群孩子的父母们会怪罪我,对铁道部门也有影响,可能会有官司的出现,我可能会被迫解职或者惹上官司,一个小孩的父母也许会感激我。如果我切换了铁轨,那么火车就会往废弃的铁轨进行,那一个孩子就会没命,而另一群小孩就得救了,那个小孩的父母就会怪我是杀人凶手,我会惹上官司,被解职,铁道部也会受到影响,而火车也会向不知名的方向开去,火车上的顾客就会有怨言,会投诉,火车上的顾客也许会丧生,社会会有舆论。 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会习惯采用最简单的做法,即找出两事物间直线的因果关系。就算是看起来很明显的因果关系,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都一样敢质疑它的正确性,从多个角度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综观决策架构。当完全理清了决策中各个显著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做出决策了。但是如何决策呢?即使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也要决定很多小的因素。接着上面的例子,无论是哪一种解决方案,都会使我对自己有愧疚心理。我都可能会被解职,我可能都会成为“杀人凶手(直接或者间接的)”,我可能都会遇上官司,我可能会被孩子的父母感谢或者责骂,铁道部都会有影响,社会都会有舆论压力。 怎么样做才能解决这么多的悲剧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所有的小孩都得救,而我也不用被解职、不用内疚的呢?

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将问题拆成很小的因素,然后逐个解决,虽然问题最终是解决了,但是,很可能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可能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本不需要这样来解决。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在决策时,不会先将一个问题化整为零,再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一一解决,也不会按特定顺序解决。他们会看到问题的整体架构,包括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整体,一个决策如何影响另一个决策。他们会把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装在脑子:不会把这些因素打散,让别人分别处理;也不会暂时抛开某个因素,等其他因素都做出决定后再来考虑。 最后,就可以形成解决方案了。就上面的问题而言,我可以跑过来告诉那一群小孩叫他们走到废弃的那条轨道上。我还可以大声告诉他们:走开,火车来了。我还可以想办法让火车停下来,例如拿条醒目颜色的布条让列车员看到,可以及时的停下来。

通常,我们会接受一个争议较少、较为折中的方案,这样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意见,看上去也好像是最佳的选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由于渴望将事情简化,以致忽略了种种机会,从而无法找到新颖的方式来做出决策,只能从“矮子里面挑高子”。传统思维的人不去考虑其他潜在的却不引人注意的方案,而是从两个均表现不佳的方案中,选出一个较好的,并无可奈何地说:“除了这样,我还能怎么办?”

而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并不会满足于原有的两种方案。他们会将方案暂时延期,要求团队更深入地重新考虑各个因素,而后得出一个新的、更好的方案。甚至在新的方案出来后,仍不满意,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分析。表面上看来,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非常犹豫不决,但是,作为一个整合的思考过程,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反复考虑相关的关键因素。当最终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的时候,与最初的“二选一”的方案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这样一遍一遍的思考,原先的方案会给最终的执行带来多大的损失。

因此,整合性思维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成功的概率。人们运用整合思维就能够从不同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优秀领导人的真正特点就是具备高超的战略,并使战略得到完美的执行,依靠的是一种整合性思维准则:放弃非此即彼的选择,利用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矛盾来寻找一条更好,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总结:整合性思维并不仅仅是少数人才有的天赋,而是一项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技能。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考的习惯,来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决策。首先,我们对整合性思考的概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要在进行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有意地按照整合性思考的方式来进行训练,综合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最后,在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将创造性的决策与原先的“非此即彼”的决策进行比较,看看有了多大的改进,预测改进后所能够带来的效果,真正认识到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不断强化,才能够使自己在决策中养成整合性思考的习惯,对于向成功的领导者迈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第4篇

1、把课堂和书本的知识,把它们用思维导图整理好或作为学习笔记。

2、临近考试时,把学习笔记进行小节,并制成思维导图。

3、然后把思维导图上色,突出重点。

4、每门功课单独制作一张巨大的、总的思维导图,还可在门课程各章节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弄清楚一些更详细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此外,对课程也有更好的整体认识,这样,就可以十分精确的回忆“蜻蜓点水”般地在该门课程的各个章节之间穿行。

5、坚持每周复习一次思维导图,越临近考试就要越有规律。

6、试着不看书或者其他的任何笔记来回忆思维导图,并简要地画出自己所能记忆的知识以及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的思维导图。

7、将这些思维导图与总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别。

8、进一步的再做整理和修正,对于还未掌握好的那部分的记忆,加强复习。

另外还应该阅读所有的关键书籍,并从中筛选出少数的几本,然后作深入的阅读,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将发挥到极至。此外,还可以研究优秀文章的风格和体裁,并以自己的思维导图为基础来练习文章和考试写作。

除了功课,还注意锻炼身体。每周二到三次,每次跑二至三公里,多呼吸新鲜空气,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及经常到健身房锻炼,这样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好的身体使自己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俗话说: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大脑,有健康的大脑,才会有更健康的身体。

这是一个名叫爱德华的学生,在参加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前制定的学习计划。最终的结果怎样呢?

爱德华参加了四门考试:地理、地理奖学金论文‘商务研究及中世纪史。其最后成绩如下:

课程分数排名

地理A第 一

地理学奖学金论文优秀第 一

中世纪史A第 一

商务研究A和两个优秀顶 尖

成绩揭晓不到一天,爱德华在剑桥的首选学员就接受了他的入学申请,并特许他“修学”一年,在开始大学生涯之前,先到世界各地旅游。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第5篇

什么是指数型思维?指数型思维是未来发展必须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我们先举个例子,以便于大家理解指数型思维。

比如你从自家门口出发,打算走30步,你的每一步步幅如果是一米的话,迈出去30步就是30米,这就是线性的30步;但如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每迈出一步,都比上一步的步幅要扩大一倍,也就是第一步是一米,第二步是两米,第三步是四米,第四步是八米。这样连续迈步就叫做指数型步伐。

这样迈出30步之后,大家知道距离有多远吗?答案是10亿米。10亿米是什么概念?可以绕地球轨道28圈,或者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可以来回一趟半。所以,大家又把指数型思维叫做登月思维。

6600万年以前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地球霸主恐龙的灭绝。现在,指数型思维的威力就好像是另一颗小行星撞击了我们这个世界,只不过它撞击的是组织和企业的世界,死去的将会是老旧庞大的企业,新形式的组织也将会像人类在地球上成为新的霸主那样崛起。

我们是时候跟线性思维说再见了,也是时候来热情拥抱指数型思维了。

从“我有一个好主意”到 “我是一家市值10亿美元公司”

柯达公司创始人伊士曼在1892年创立了柯达,在百年间把它发展成为商业巨头。最初创立柯达的设想是让摄影变得如同使用铅笔一样方便。

柯达创立之后的几十年,大概1975年左右,柯达公司的一位年轻人塞尚,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数码相机跟现在的烤面包机差不多大小,刚刚被发明出来时,它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万像素。iPhone7的像素是1600万像素,倒过来看,相机从1万像素到1600万像素大概经过了40年。

当年塞尚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时候,柯达公司高管曾经问过他,数码相机的黄金时代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塞尚回答,我觉得到200万像素的时候就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了。

高管接着问他,你觉得到200万像素大概要多少年?塞尚说,大概需要15到20年。公司高管不相信,这项技术就这样被雪藏了。毕竟当时柯达在胶卷和传统相机行业发展得非常好,这两项是主要利润来源。

摩尔定律是摩尔在1965年提出来的,比塞尚发明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早10年。摩尔定律认为,技术的发展每隔18到24个月就会翻一番。

如果柯达的高管曾经学习过摩尔定律,他们就不会觉得塞尚所说的从1万像素到200万像素只需要15到20年是一个天方夜谭了。就这样,柯达错失了一次企业发展的革命性性机会。

柯达公司的百年基业在1996年发展到了顶峰。它有14万员工,是一个占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市场份额占到了照相器材行业全球市场80%左右,市值约280亿美元。

正是因为柯达的高管没有做好指数级发展这道数学题,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同样也是这一年,在柯达宣布破产3个月以后,一家仅成立3年的小公司Instagram,他们当时只有13个人,却被Facebook斥资10亿美元收购。

当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时,数码摄影的专利权还把握在柯达手中。Instagram成立16个月时,其市值就达到2500万美元。2012年4月,Instagram发布安卓版,那一天的下载量超过100万次。

媒体称新的柯达时刻到来了。所谓“新的柯达时刻”,其实是指Instagram这样的独角兽公司的到来。柯达的破产宣告了胶卷和相机行业的终结,Instagram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行业的诞生。

柯达和Instagram的故事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第一,实际生产力的增长极限一直在被突破,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线性的组织模式来思考问题,必须要让自己建立指数型思维。

第二,有关生产力的问题。在农业社会,双倍人力只能带来双倍的生产力;到了工业社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大型实体工厂,那时候的双倍人力可以带来三倍的生产力;到了信息社会,数字化带来了非物质化和非货币化,双倍人力能够带来25倍以上的生产力。

在这样一个指数型时代涌现出了很多指数型组织,包括谷歌、Facebook、特斯拉,都是在很短?r间内就从“我有一个好主意”发展到了“我们是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他们都很好地把握了指数型成长的一些思路,让自己的组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指数型组织的影响力和产出通常在4到5年之间会出现至少产生高于同行10倍以上的增长,他们的员工人数和产出和以前相比完全是不成比例的,同时它们也被称为独角兽公司。

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Cowboy Ventures建立了一个独角兽企业数据库,用来了解这些企业财务、领导力和技术特点,之后该公司的投资人Aileen Lee提出了这个概念。

这些独角兽公司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都注重从原来传统公司销售稀缺性到发展自己的思路,为挖掘这个行业里或者是几个行业交集中的富足性而展开业务。比如Amazon(亚马逊)挖掘的是大量书目的长尾,也就是所谓的库存盈余。

同时这些独角兽公司都是在5年之内就成为了指数型成长的组织,让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有一个宏图大愿,就是要改变世界。

第三,指数型思维可能带来的成长速度是线性思维成长速度的数倍。

S&P 500强(标准普尔500,是记录美国500家上市公司的一个股票指数)公司的平均寿命已经从20年代的67年降到如今的15年。

知识的半衰期也在加速。20世纪后半叶,一项技能的半衰期是30年,而现在,一项技能的半衰期仅仅只有5年。也就是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某项技能或某些技能,在5年之后,它的价值就只剩下不到一半了,而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度却都已经是指数级的了。

我们学习的速度,将会永远赶不上知识产生的速度。

百年老店怎样使用

指数型思维破茧重生

除了这些新兴的指数型创业公司以外,像柯达这样的百年老店,它们有没有可能使用指数型思维让自己破茧重生?

就这个问题我也做了一些研究。看到柯达的案例后我在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胶卷行业和相机行业有几大巨头,柯达、富士、爱克发等。

?S着数码技术的发展,难道只有柯达陨落了吗?其他几家有没有逃脱这种命运呢?是否有真正能够做到凤凰涅??的?

这时我发现,富士是一个转败为胜的好例子,它把自己的线性思维转变成了指数型发展思维,很好地抓住了数码技术发展带来的转机。

2000年,彩色胶卷在达到顶峰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那时,富士和柯达的胶卷业务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60%,利润占到2/3。2001年,随着市场变化,它们开始了断崖式下滑,5年之内就进入了亏损状态。

最初,富士跟柯达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柯达拥有的是数码相机的专利权,富士当时在数码技术方面也非常领先。当时,虽然富士公司内部有非常大的争执,但也有激烈变革的声音,所以它们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自己要在经营战略上必须要发生改变的决策,所以富士并没有随着危机的来临慌了手脚。

富士的二次创业是从2003年开始的,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公司把所有的目标都聚集在了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上:

第一,如何利用拥有的先进技术巩固现有市场?

第二,怎么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现有市场?

第三,怎么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到新市场中?

第四,怎么把新技术拓展到新市场?

富士用7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数据化之路,到2004年,富士的胶卷业务所占比例从80%下降到3%,而数字化业务已经占到公司年营业额的42%。

2012年柯达破产,Instagram突然被Facebook收购,2013年,富士的年销售额依然保持在大约13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之上。

思路不同导致结局千差万别

富士和柯达是同行,它们所面临的技术局面或困局都是一样的,但因为思路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柯达继续坚守在原来的线性发展的思路之上,而富士实现了信息环境的跃迁,用7年时间让自己的数字化业务占据了公司营业额的42%。富士坚定地把数字化作为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同行不同命。它们的命运分水岭在双方战略选择出现的时候就已然为未来写下了一个定局。

不管是一家组织的管理者、领导者还是从业者,其实都需要在指数型时代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在高速变化的时代中,个人和组织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取得自己新的竞争优势?怎样才能在指数型时代完成个人和组织的高速发展?我们为自己所制定的指数级成长的阶段性小目标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学习指数型思维就是要帮助我们自己和组织重建脑回路,形成新的指数型思考方法,进而采用指数型的行为习惯,关注跟行业相关的新型技术,一起改变企业和行业的命运。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被诸多因素触动,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具备这个指数型的思维,或者是不是一定要让组织或个人走上指数型发展的道路”,就不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的事情了,会演变成“如果我们不颠覆自己,我们就会被这个时代所颠覆”。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的开发周期现在不是按月或者季度在计算,而是按小时或者天在计算了。

在高科技行业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9个月,它的开发周期也超过9个月的话,那么这就是它的致命的软肋。

信息和技术的发展不仅让产品的开发周期形成了巨大加速,同时也让用户希望被满足的期待在加速。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也出现了很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来的新玩家。

比如,银行会去涉足旅游业或健康行业,旅游公司会转向保险业,零售会转向传媒,传媒又转向了出版和教育,这些转型在这个时代让赢者通吃的特征加剧了。

对于我们这些商业组织来讲,100年前我们拼的可能是生产力,40年前我们拼的是营销和销售的能力,现在我们更多要拼的是自己的思维创意和理念。只有我们拥有好的创新和理念,才能实现企业不断的自我营销和长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打造独角兽公司的11个最强属性

《指数型组织》这本书的作者萨利姆?伊斯梅尔给出了打造指数型组织和独角兽公司的11个最强属性,这是奇点大学的一个研究成果。

在这11个属性当中最为基础的是MTP。MTP是一家指数型组织最根本的动力,也是这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一个崇高而热切的目标。

Instagram的出现跟柯达完全不一样,Instagram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建立、分享美好的记忆,这样一个宏大的变革目标会变成一个行业或组织最新的竞争优势。

好的MTP能够自发形成一种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内外部的人士。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抓住内部员工,还能抓住外部社群人士的心灵和思想,塑造大家的想象力和志向。

MTP与传统企业的存续方式不太相同,它不说我企业具体做什么的,要实现什么,它也不涉及一些技术细节和企业的具体任务,当然它更不是一些冗长的任务。

宏大变革目标很好地描述了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缘起是怎么,它的理想是什么,它今后要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更美好的改变是怎么。它可以说是一个企业飞速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的引擎,也是11个指数型组织发展属性的基石。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下一篇:互联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