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

2023-09-22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是中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的客观需要,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分析了石油企业目前海外投资和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保证石油资源供应,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时间有限,经验不足,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物资,又有着“高度受控”、“高度敏感”等有别于其他产品的显著特征,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状、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探索和实施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一、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一进程并不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不少的困境、挫折,并暴露出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诸多不足。

1.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资金不足。石油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与高回报的行业,资金实力对一个石油公司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扩张极为重要。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明显受到资金上的约束。因此,在海外开发的油田规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苏丹这样比较成规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资,因而获得的份额油和收益也比较少。中国石油企业资金不足的原因有:中国的石油企业与国外的大石油公司相比,无论是经营规模、经营范围还是经营效率都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资金不足的根源。

2.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成本过高。由于中国海外石油投资起步较晚,那些投资风险小、前景好的海外油气资源,大多已经落入跨国石油巨头手中。作为后来者,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自然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还有可能蒙受经济损失。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高,个别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较少。1997年,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 000公里的输油管线直通中国西部。但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公司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要降低成本,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提高经营水平,同时要做好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工作,尽量减小投资风险。

3.中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石油产业发展的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世界油气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动。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一直是国外大石油公司长盛不衰并发展壮大的秘诀。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较为接近,但在炼油化工技术上还有10~20年的差距,技术上的差距大大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科研开发工作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原始创新的成果不多。目前,中国几大石油企业都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但与国外的大公司仍然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比例也不高,技术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因素是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4.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不足,跨国经营人才缺乏。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上受到的争夺极其激烈,并常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结合在一起。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这些非经济因素,有时还必须考虑文化、意识形态与法律上的差异,这就使得跨国经营经验丰富与否以及跨国经营人才素质高低对跨国经营的成效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石油石化的生产和营销基本上是封闭式运行的,融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时间较短,因为没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的经验,缺少一支与跨国经营匹配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和处理技巧,因此在国际石油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状态。

二、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1.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石油工业的三次大规模重组从宏观上为深化其内部改革创造了条件,但石油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想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就中国石油工业的现状来看,企业改革不到位是制约产业重组的最大障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乃至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活力,有活力才能将规模做大。因此,如果不进一步深化石油企业改革,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而仅仅是将一些企业合起来以对付国际跨国公司,无异于画饼充饥,这反而会将一些原来尚有活力的企业被没有活力的企业拖垮。所以,中国石油企业应进一步实施企业重组,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原则,通过产权流动、整合,以及与此相伴的企业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的改造,使企业在重组中保持发展活力。

2.进一步建立和建全石化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石油公司参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竞争,主要靠技术水平形成的综合实力。中国石油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石化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科技系统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的重组,从体制上克服原来石化系统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速度过慢的毛病,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转换,提高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挥企业作为石化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是建立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协作体系,积极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外系统科研机构的联合,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原则,采用联合攻关、开发、推广和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

3.建立国内国际战略联盟。中国石油企业就其目前的实力要与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单独竞争,难免处于不利地位。但中国石油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上都是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再加上利益上的趋同,具备了很好的联盟条件。如果中国石油企业在参与世界石油竞争中结成同盟,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甚至进行“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以相互间进行优势互补,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在面对国外石油公司激烈竞争的一种较好选择,不但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但要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必须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4.完善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政府支持体系。改革和完善海外石油投资管理体制。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运作体制。对于那些明显滞后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实践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应当立即进行修改。如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赋予企业更多的投资决策权,放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等。

建立海外石油投资开发基金。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均不具备完全用自有资金进行大规模海外石油投资的实力,需要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使中国的石油企业获得一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其“走出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的筹集渠道可考虑:一是从石油地质事业费和储量有偿使用费中划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海外石油投资;二是从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和对外合资合作援助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三是从石油进口关税和增值中划出部分资金。

完善海外投资的法制建设。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海外投资法》,将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加透明度,规范和管理中国的海外投资。在法律的制定上,要既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一方面要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海外投资法》还应具有前瞻性,对于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应有明确的说明。

参考文献:

[1]韩涛,郝洪.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经营的汇率风险管理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6,(10):12-13.

[2]许庆瑞,蒋键.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及其相关理论的演进探讨[J].商业研究,2005,(5):28-30.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亚马逊;跨国公司;经营战略

1 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入驻,给本土的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将跨国公司的经济竞争和冲击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话题,而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亚马逊公司为例,详细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

2 亚马逊公司

2.1 公司简介 亚马逊公司(Amazon,简称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该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由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发展为一家拥有13个国家国外直接投资站点,注册用户达到2.6亿,产品销售涉及18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公司产品也由初期的网络书籍销售业务逐渐扩展到音像、音乐、生活用品以及服饰等多个领域的销售业务。亚马逊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足以证明该公司的经营战略是十分成功的,了解亚马逊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 核心产品 亚马逊发展至今,其销售产品已经扩展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但其经营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主要是Amazon Kindle和AWS。Amazon Kindle优势为省电、亮度低,方便阅读、显示效果好;而AWS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就以AWS的销售额来说,当前亚马逊的零售业务每年进账700亿美元,而AWS业务进账为300亿美元。从长远角度看,AWS部门拥有着超越零售部门成为亚马逊核心业务的潜力。

2.3 跨国经营分析

2.3.1 原因分析。亚马逊跨国经营主要原因有两点:①亚马逊想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增加产品的销量及规模,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②亚马逊具有的电商网络平台、物流技术、管理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企业在国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也是亚马逊开始跨国经营的主要目的。

2.3.2 经营方式。亚马逊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FDI),并且利用区位优势理论选择了13个具有经济优势、购买力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对外直接投资站点。如英国、德国、中国、巴西、日本等。亚马逊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连续并购的商业活动来实现的,且并购行为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战略意图,如并购有声书公司,占领音频下载市场;并购电子书公司,进入数字图书出版行业;并购屏幕显示技术公司,研发彩色 Kindle;并购视频游戏开发公司,欲涉足机顶盒市场;并购自助出版公司,拓展商务模式;并购物流自动化公司,提高仓储效率。

3 亚马逊在我国的经营战略

3.1 经营方式 亚马逊的经营方式之一为股权经营,即独资经营,母公司占据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或95%以上的股份。亚马逊独资经营方式的实现是通过收购的形式实现的,例如亚马逊中国的前身是卓越网,而卓越网就是中国国内做图书在线销售的电商企业。

亚马逊的第二种经营方式是战略联盟。2014年11月,亚马逊Kindle天猫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这是亚马逊首次进入天猫。之所以选择与天猫联盟,是因为天猫具有亚马逊在中国境内所欠缺的庞大用户数据。若二者能有效利用彼此的优势,可实现双赢局面。一方面亚马逊可利用天猫的数据资源,扩大其销售业务;另一方面天猫可学习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天猫的销售和管理得到同步提升。

3.2 经营战略 企业战略的制定主要包括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三方面的战略。

3.2.1 公司层战略。首先,横向一体化战略,亚马逊一直奉行“如果无法击败它,那就么买下它”的商业法则,即亚马逊不与具有实力的企业或公司展开市场战,而是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扩充自身的规模,提升市场地位。其次,是多元化战略。网络商品种类由图书扩展到影像、音乐、生活等多个领域;而其提供的云计算和云存储功能,最终成为亚马逊电子资源的仓库和物流系统;终端服务则包括Kindle系列电子阅读器和Kindle Fire平板电脑。最后是外包战略。亚马逊通过物流中心预先对商品分拣和包装,再大批量外包给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使物流成本从占销售额的15%下降到9%。

3.2.2 业务层成本领先战略。首先,在线零售业务方面,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增强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对潜在进入者形成竞争壁垒;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利用规模压低产品价格;与专业网站实行合伙人计划,通过点击链接争取顾客,减少广告投入。其次,电子书及平板电脑业务。通过低成本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和Kindle fire平板电脑吸引顾客上门,然后向他们销售各类商品。因此,即使亚马逊牺牲硬件和数码内容销售的利润,就公司整体利益来看,仍然是值得的。

3.2.3 职能层战略。第一,市场营销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进与创新“快捷、便宜、全面、可靠”的价值主张;提供客户忠诚度,留住老客户;通过创新和扩充发展新客户。第二,财务方面,注重短期资金和长期资本的筹集,为公司规模的持续扩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现金流管理上合理分析和预测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积极进行现金流管理;有效的开源节流为其低价促销提供保障,减少开支。第三,研发战略。电子商务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是亚马逊的关键竞争优势;继续加大对IT技术的研发,保障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不断提升网站的设计,比如提高链接速度、容纳顾客意见、保护顾客隐私等。第四,人力资源战略。在人员招聘上应注重技术人才的引入;采用“利润共享模式”来留住员工;采用临时雇员来随时补充人力,增加人力弹性。第五,供应链战略。扩大企业的供货渠道,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库存的有效控制;加强需求预测,降低库存成本;通过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有效结合,节约运输时间和成本;建立更多的仓储中心。

4 结束语

亚马逊公司就战略管理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其战略发展过程不仅对同行业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其他行业企业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经营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国外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并结合企业自身特征灵活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毛蕴诗,汪建成.在华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与经营策略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02:117-125.

[2]李捷.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 房昌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广东 深圳 51806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8(2):23-32.

[3]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

[4]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7(4):11-24.

[5] 刘迎秋,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分析[J]. 财贸经济,2004,(10).

[责任编辑:陈瑾]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4篇

作为最早的互联网企业创业者之一,李亚曾在美国创办网站,先后在多家著名公司出任高管,十多年来,在小型科技上市公司、中美跨国无线通信公司及互联网科技创业公司的从业经历,让他在企业战略、组织、运营、行销、财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6月回国后,李亚加入凤凰新媒体,任COO兼CFO。

凤凰新媒体包括其旗下综合门户凤凰网和手机凤凰网,首创中国跨平台、跨媒体的联动传播模式,其定位是为全球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无线通信、电视网三网融合无缝衔接的新媒体优质体验。李亚对《新营销》记者说:“未来将重点提升凤凰新媒体在视频互联网及无线互联网这两个潜力巨大的新领域的竞争力,加速凤凰新媒体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进程。”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李亚平时最关注的话题是网络流行语,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被就业”、“X二代”和网络发言人等。

“4I for ROI”理念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在目标受众群体方面是如何进行精准划分的?

李亚:我们一直在思考媒体核心的价值在哪里,必须自己提炼出一个核心价值并且对它进行强化,还要将这个核心价值更好地传递给客户。经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并结合当代的营销趋势,我们总结了一个“4I for ROI”理念。

第一个“I”是Intended Target(精准的细分受众)。中国现在大约有4亿网民,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还有好几亿手机网民。随着市场的演化必将诞生出一个细分市场。就像是化妆品和水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网站不管是作为一个内容提供商还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基于网民增长的真实需求和广告主的强烈需求,细分趋势会越来越强。因此,精准受众是媒体精准广告营销的一个基础。据2009年3月发布的市场调研报告,凤凰网的月均网民数量为1亿,网民月均家庭收入为10042元。这些数据表明,对于许多符合我们目标受众的广告主,我们能提供一个更精准的、更能减少无效投放的媒体平台。锁定了这1亿高端网民,我们就围绕他们去组织内容。不然就很难分清一条重要的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和与周杰伦相关的新闻,哪一个应该放在网站的首页。因此,受众的精准性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个“I”是Insights(洞察力)。它表现在凤凰网的内容洞察力、消费者洞察力和行业洞察力,这是我们与第一代网络媒体的区别之处。我们以媒体化的方式运营网站,不光是强调海量、快速和互动,还要强调洞悉事物的本质、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并且分享不同的观点,传播哪些我们认为应该提倡的价值。而目前网络媒体的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因此只有更深层次的媒体才对高端人群更有吸引力,他们不管是在价值观、情感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更认同我们,从而建立起客户的品牌忠诚度。除了内容洞察力,消费者洞察力和行业洞察力也非常重要。我们也参与细分目标行业的活动,了解行业营销趋势,不光是做资讯,还做一些更有深度的产品譬如数据库,从调研到第三方合作,为我们的受众和消费者提供一些更实用的工具,同时让广告主能够与消费者更紧密地结合。

第三个“I”是Influence(影响力)。我们的1亿高端网民都是在中国各个行业或领域相对有影响力的,而凤凰新媒体从凤凰卫视衍生出来,也是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今,各种消费行业特别是医药、食品行业,都认识到公信力是品牌的一个重要要素,就像是对品牌的一个背书。我们非常谨慎地使用自己的公信力,加上受众的公信力和品牌的影响力,广告主对这个平台的接受度更高。

第四个“I”是Integration(整合力)。当今市场有一个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即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整合电视、广播、户外传媒、报纸、杂志以及手机平台还有线下活动进行整合营销,这样就能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消费场景中以最合适的手段嵌入传播,影响受众和消费者。凤凰新媒体本身有三网融合的组合传播概念,它包括凤凰网、手机报、手机视频,加上我们的视频互联网以及凤凰集团的电视资源、户外大屏幕资源还有电台资源,以及广泛的媒体合作。我们整合了许多活动,线上线下一起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整合营销方案。

这“4I”构成了凤凰新媒体核心的营销传播价值,也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2009年虽说是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我们的广告主大部分是“全球500强企业”,他们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有50%的广告收入增长。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4I for ROI”的理念是怎样传播和实践的?

李亚:总结出“4I”理念是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进行自身营销。我们有不同层次的自我营销,包括和调研公司的合作,与媒体、营销专家等进行合作,还有广告界的各种会议。我们对外也会进行广告投放,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策划大事件案例,确实让客户体会到营销的效果。毕竟,凤凰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广域覆盖人群网站,它的精准受众都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管是3万元的手机、国航机票还是电子商务的衬衫、化妆品等,通过凤凰网平台传播,都有实质性的广告效果。这主要得益于现在的广告主越来越专业,因此能够对效果进行追踪和衡量,能够对顾客终生价值进行衡量,这一点是我们更为强调的。凤凰网的曝光量、点击总量可能不如其他规模更大的网站。但是如果按照CPV(每点击价值)概念,而不是按照简单的CPC(每点击成本)、CPM(每千人访问成本),就会发现,凤凰网的受众更适合许多广告主的细分目标受众,比如说奥迪、诺基亚97手机,它们通过凤凰网平台宣传的覆盖量不如其他网站,但是凤凰网的目标受众却更加适合这些产品。

经济危机的一个好处就是迫使广告主更谨慎地选择媒体进行营销,让自己的企业能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我们的“4I”理念也更切合了产业的需求,迎合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契机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在视频广告方面是怎样探索的?

李亚:凤凰网2009年的视频广告约占全年广告额的25%。但我们觉得这个发展速度偏慢,这一点与广告主的惯性预算划分有关。视频广告的潜力不在于分享互联网的广告份额,而在于分享电视广告份额。这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契机。因此,在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通过调整自己内部的组织、决策和流程,通过改变衡量市场营销结果的方式,进而促进互联网广告的发展。

目前网络视频的市场较小,如果电视广告在2010年会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减少100多亿,那么至少有一二十亿会流到网络视频广告市场,那就是网络视频的一个机会。当然还存在版权、带宽等影响因素,不过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个市场将出现井喷式发展。

《新营销》:网络视频等新的广告形式对于广告主来说,有何优势?

李亚:相对而言,传统的快速消费品、网游等领域的客户对我们的认可较晚。像是汽车、金融、IT,对我们的认可度较高。但事实上,像是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市场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凡是针对中高端人群的产品,通过凤凰网投放广告都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受众对电视的依赖,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快。再加上国家对电视广告的一些新规定,广告主将会认可网络视频的营销效果。

我们在网络视频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衡量方式,让广告主知道通过不同的广告媒体传播的效果。我建议企业第一要重视网络视频广告,第二要重视无线广告。因为随着3G业务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将手机作为一个通信工具,也将它看做一个获取资讯的重要工具。

《新营销》:你觉得利用手机营销和提供服务的市场潜力如何?

李亚:国外的相关服务发展至少比我们早10年,比如说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也就是根据客户的位置提供有用的消费信息、娱乐信息等。但中国在无线的运用上,以前都是一些不符合用户需求的,譬如垃圾短信,或者是一些比较低端的应用,像是音乐下载,当然,音乐下载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延续。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成为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脑,功能很强大。从手机SMS的结合、手机和视频的结合、手机和位置的结合、手机和资讯的结合,还有手机游戏、手机阅读等,这些领域发展越来越专门化,能提供真正更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市场潜力非常大。就手机凤凰网而言,每天有几百万的独立法人用户,他们是比较精准的受众群体,很有广告传播价值;凤凰手机报每天有几百万的高端用户,还有凤凰网和中国移动推出的一个手机视频频道,以历史、军事内容为主。

《新营销》:网络新媒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李亚:网络新媒体最强大的武器在于它充分市场化,充分自导化,而且平台化。网络新媒体相对于其他的媒体平台而言,它的资本化、市场化和平台化都有更大的空间。现在很多传统的媒体集团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像是央视、新华社等。从广播电视到平面媒体,各个地方都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趋势下摸索营运。

新媒体代表了一个方向,它是一个契机,能够帮助传统媒体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已经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积累的资本化和平台化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可以把它们用作拓展市场的工具,因此在加速新媒体发展的同时能带动传统媒体的发展。比如盛大和湖南卫视新成立的公司,就是通过新媒体的自动化、市场化基因促进传统媒体改制。

《新营销》:内容的版权问题对于网络新媒体是否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李亚:我们一般选择和独立拥有版权内容的企业合作,手机平台则是在一开始由运营商是向个人用户直接收费,这不像互联网上的许多东西都是免费的。目前,凤凰网上的许多内容总被盗版。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这些问题逐渐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5篇

摘要:代工制造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文章概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代工制造模式的主要类型、价值链分工位置、产业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最后,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代工;SCP范式;技术追赶

文献标识码:A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代工制造”,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代工制造模式普遍存在于IT、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和玩具等各类产业,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金融危机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代工制造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深入分析代工制造模式的基本类型、分工位置、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以期有助于中国代工制造业的技术追赶和竞争力提升。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

价值链理论的奠基人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认为企业内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各经营环节所创造的价值量并不是等同的,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由价值链上的某些战略环节决定,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Kogut(1985)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布局与国际范围内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gereffi(1999)进一步将价值链分析扩展到“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已将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此后,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公司战略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施振荣(1996)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形象地描述为一条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低端的加工组装附加价值最低,沿着曲线向上移动,附加值提高,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附加值最高。例如PC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见图1)。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把某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概念开始,经过研发和生产的不同阶段,交付给最终消费者的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全球价值链一般包括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品牌营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二)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际外包

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Outsourcing)加快发展。外包是指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外围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委托给外部供应商执行(Ouinn,1999),即企业将资源和目标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全部或部分转为外部供应。核心业务一般是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它对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国际外包已成为跨国公司推动价值链全球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战略。

价值链制造环节外包是国际外包业务的主体,对发包商和专业制造商(或承包商)具有不同意义。(1)发包商。外包有利于成本节约,包括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有研究表明,外包可以节约20%~30%的生产成本。影响外包治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复杂性、市场的可争夺性和资产专用性(李雷鸣、陈俊芳,2004)。更重要的是,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加速了创新,如杜邦公司90%的有价值的创意是通过业务外包获得的,它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创新仅相当于其内部研发成本的1/3(刘景江,2003)。外包的主要动机是企业应专注于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且能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与技能(Quinn,1999)。外包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动机和战略性动机。前者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弹性及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等;后者在于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可以使品牌商高效率的响应市场需求。(2)专业制造商。Gereffi(1996)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承接欧美大厂外包业务的主要动机在于:学习国外买主专业技能,包括技术、质量、营销及经营规划等;成为国外买主产销体系成员,以稳定业务来源,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国外买主营销渠道,将自身经营边界延展到海外市场;扩充产能,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专注于熟悉的领域,构建核心能力等。

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总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并且外包或承包价值链上的业务活动,企业在价值关系和外包关系上的复杂化和网络化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即全球价值链的外包体系。价值链的深度切割使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细微,价值链全球化最终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片断的地理集聚和跨国公司的外包网络,企业的成长(无论是外包商或供应商)也融入到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过程(胡军、陶锋、陈建林,2005)。

(三)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收益分配

价值链治理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要么控制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么拥有优质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这些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具有强大的市场势力,主导全球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Gereffi,1999)。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则主要参与出口产品的组装制造过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收益被压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到高端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从价值链驱动类型来看,全球价值链治理可分为两类(Gereffi,1999):一类是由产业资本主导的生产者治理型价值链,以计算机、航空和手机等高技术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更新等价值链环节,如Intel、IBM、波音、诺基亚等跨国公司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一类是由商业资本主导的购买者治理型价值链,以服装、制鞋和玩具等传统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市场营销、渠道和品牌等流通环节,如沃尔玛、阿迪达斯、耐克和芭比娃娃等国际买家或品牌商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价值链已经兼具购买者和生产者协同治理的特征(Gereffi,2001)。例如IT行业,其公认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源于CPU和操作系统等典型的生产环节,然而,戴尔等企业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说明该行业也存在购买者驱动的特征(张辉,2006)。

价值链的全球化使收益分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同环节的企业、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收益水平也不同(Kaplinsky&Morris,2001)。价值链治理者主导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Kaplinsky和Morris(2001)整理。收益分配,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价值环节的收益差异取决于经济租金,经济租金由要素生产力差异和进入障碍决定,要素生产力越高,进人障碍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经济租金包括内生性租金和外生性租金两类(见表1)。内生租金主要由企业自身创造,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其中,关系租金则由价值链上的组织间关系决定。外生租金取决于自然禀赋和价值链外部条件,因此,政府对外生租金的创造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租金也是动态的,现有的租金可能被竞争侵蚀,新的租金也会因变化而生成。价值链参与者的地位也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发展(Kaplinsky&Morris,2001)。

对价值链租金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绩效或利润的来源。(1)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何积累知识成为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关键。(2)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社会关系,如供应商关系和客户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和学习。因此,组织关系是影响知识积累和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3)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是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外部条件。

二、全球价值链上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与分工位置

(一) 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俗称代工或贴牌生产。Porter(1985)最早把OEM厂商理解为把某个产品组合进它们产品然后再转卖给其它企业,这一定义比较模糊。陈振祥(1997)认为OEM业务是指厂商依据买主所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完整的细部设计,由OEMV商进行产品代工组装,并依据OEM买主指定的形式交货的厂商间交易方式。Zysman和Schwartz(1998)认为OEM是一种合同制造商,它们被当地企业家或政府建立来实施生产一系列由跨国公司最终产品定义的部件和子系统;这些企业不断努力通过前向或后向拓展,延伸其在价值链上的特定生产区段。Gereffi(1999)认为OEM具有以下特点:供应商依据买方设计制造产品;产品以买方品牌出售;供应商和买方都是独立的企业;供应商缺乏对流通过程的控制力。Sturgeon(2002)认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背景下,OEM是美国企业对产品定义失去控制后,将品牌贴在日本企业定义和制造的产品上出售的一种合同安排。卢锋(2004)认为OEM是发达国家品牌商按照一定设计要求向国外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要求自行生产,或者把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环节,分包给不同企业,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并认为OEM是企业间实现产品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结合以上的论述,本文认为OEM是一种外包制造的合同安排,即品牌商根据一定设计标准向专业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标准自行组装制造,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OEM厂商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只涉及生产组装等低端价值活动,而OEM买主则提供产品技术与市场品牌等高端价值活动。即OEM业务关系建立在OEM买主维持高度的产品技术领先与充分的市场营销优势,而OEM厂商则提供持续的生产低成本与营运高效率。对厂商而言,OEM业务具有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提升技术水平,并学习发包商的国际营运管理能力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包括业务来源不稳定、产品附加价值低、容易产生恶性价格竞争,厂商会疏于自创品牌与研究发展(R&D)等。OEM供应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也是全球外包体系的最低层次。因而,OEM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典型形式。

另一种更高层级的代工模式是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即专业制造商自行设计产品,争取买主订单并使用买主品牌出货的交易方式(陈振祥,1997);品牌也被买主控制,仍具有贴牌生产特点(卢锋,2004)。但与OEM相比,ODM厂商涉及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产品开发设计等高端价值活动,相应地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与OEM和ODM两种代工模式相对应的是OBM(Owned Brand Manufacture)自有品牌,即制造商通过自主建立的产品品牌与营销渠道,在市场推广销售其所生产的产品(陈振祥,1997)。OBM厂商整合整条价值链活动,根据自己的产品概念进行设计、制造、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需要企业运用更多资源与能力,相应地整体附加值更高。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代工客户既可以是国外的品牌商,也可以是本地投资的跨国企业,还可以是本地领先企业。品牌商外包方式有多种:其一,将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直接外包到中国的代工企业,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内资企业,如民营企业,也可以是港澳台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主要承接OEM业务,少数承接ODM业务;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既承接OEM业务,也承接ODM业务。其二,将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整体外包给台湾等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再由这些企业将组装制造过程转包给中国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其三,外包给其在中国的子公司。随着价值链分工的细化,第三种形式已经比较少见。

(二) 代工模式的价值链分工位置

不同制造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OEM厂商只负责组装制造活动,而产品技术与市场皆由OEM买主提供,因此,OEM厂商产品附加值低。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组装,买主则负责产品概念、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ODM产品附加值较高。OBM厂商负责往上延伸至产品开发设计、向下连结营销渠道的完整价值链活动,获得最高的产品附加值,并能控制和优化附加值的分配(见图2)。ODM和OBM是OEM企业在价值链上升级的两个主要方向(陶锋、李诗田,2008)。

由于分工位置不同,OEM、ODM和OBM模式的交易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1)OEM模式。交易标的为零组件、半成品或成品,交易内容(包括价格、数量、交易方式等)由OEM买主决定。OEM买主提供产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整个交易活动主导权及利益分配都由OEM买主决定,OEM厂商议价能力较弱,价值创造空间有限。(2)ODM模式。交易标的为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交易内容由买卖双方议定。ODM买主负责产品销售渠道与服务的相关特定资产投资;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能力互补性的合作型态提高了ODM厂商供应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与议价能力,因此,利益分配视合作双

方议价能力而定。(3)OBM模式。交易标的也是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但交易内容由厂商自行决定。OBM厂商以自主品牌和渠道推广销售其所制造的产品,所有的特定资产投资由厂商自行支配,因此,交易利益的分配可由厂商自行支配。

厂商在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是由厂商的资源能力和所在区域要素禀赋决定的。厂商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核心的能力,以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不同的资源和能力使厂商选择了不同的价值链环节(Kaplinsky和Morris,2001)。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鞠建东、林毅夫、王勇,2004)。因此,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0EM企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OEM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ODM企业主要分布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而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跨国品牌商(OBM)主要分布在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三、代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

代工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模式,有必要深入分析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我们可以引入经典的SCP范式来分析,SCP范式由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创建,它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一) 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产业价值链由相互关联的价值环节链接而成,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是指同一价值环节的厂商之间,或上下游价值环节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OEM和ODM两种价值链分工模式或外包模式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前者接近竞争性市场结构,而后者接近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等,因此,本文可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具体分析OEM、ODM两种模式的市场结构特征(见表3)。

OEM厂商根据品牌商制定的产品标准(如特定的材质、规格、加工程序、检验标准及品牌或标示等)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厂商从事OEM生产的技术要求、资本规模等相关进入壁垒较低。另外,产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往往由OEM买主提供,OEM厂商的进入壁垒也相对较低。因此,OEM模式使厂商容易进入,行业内存在大量的OEM供应商,市场集中度很低,供应商之间为争夺订单,相互压价,甚至出现恶性压价竞争,以致形成竞争性市场价格。另外,由于买主较少,买主在签订OEM供货合同时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即买主具有很强的合同议价实力。实际上,买主已严格规定材料选用和相应的出货量和良品率,对生产过程的费用也会有清晰的了解,并且也在事实上规定了厂商的毛利率。许多OEM厂商只能获得一般的工缴费,坊间盛传买主所定价格使OEM厂商“饿不死,也吃不饱”。近年来的用地、用工和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使形势更为严峻,这也迫使厂商通过努力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率。

ODM厂商与客户合作制定产品规格或根据客户的规范自行设计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后接单生产。0DM厂商控制产品设计使其产品与同行相比具有异质性,因而可以实行差别性定价。ODM业务要求制造商具有较高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较强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规模实力,以致提高了进入壁垒。加之,ODM厂商须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厂商退出壁垒也相应提高。因此,ODM模式下,厂商数目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提高。ODM厂商往往同时维持与多家品牌商的ODM业务关系,品牌商也会同时维持与多家制造商的ODM业务关系,厂商间既竞争又合作,只有在交易双方对价值链的贡献能够维持均衡,才能使交易关系持续稳定。因此,交易价格或利益分配由买卖双方协定。

(二) 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价格策略、产量和差异化等非价格策略;市场绩效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

OEM模式下,制造商缺乏定价自主权,其定价行为是被动的;生产的产量及各种产品标准也只依照订单。市场充分竞争使制造商获得零经济利润和正常的资本收益率。市场充分竞争和全球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价值链“片断化”形成散布全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分工的细化和优化可以促进创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Porter,1998);特定行业的OEM企业进入集群,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等诸多好处。竞争压力使OEM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进步动力和外部学习的意愿,但限于自身资本和技术实力,OEM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效果有限。

ODM模式下,制造商拥有定价自主权,与买主协议定价。自主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也允许制造商实行产品设计的差异化战略,产品差异化势必提高报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率。ODM厂商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水平分工,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发挥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行业内资源配置的效率。行业内竞争压力和自身的技术实力使ODM厂商兼具强烈的创新意愿和相当的创新实力。制造商和品牌商之间更多的互补和互动也有利于新知识溢出和创新传递,因此ODM模式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四、代工模式与技术追赶

(一) 代工模式的国际经验

代工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被动的纳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体系。现有文献大都比较关注代工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特别是关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Hobday(1995)和Hobday和Perini(2005)研究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电子产业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发现OEM代工制造体系迅速发展和扩张,成为当地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进入出口营销渠道的重要机制(见表4)。电子产品的OEM代工制造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OEM模式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亚洲当地劳动力和生产运营的低成本优势,并对当地代工企业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现代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的培训。这样,当地企业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而且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生产运营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的OEM制造商开始向ODM转变。根据ODM,台湾公司执行了跨国公司整体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大部分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Johnstone,1989)。而跨国公司则继续在自有品牌下进行市场营销和分销过程,从而继续获得大部分的增值。20世纪90年代,一些领先的ODM制造商开始建立自有品牌(OBM),并与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直接竞争。

在OBM模式下,台湾公司进行生产和创新的所有阶段,包括制造、新产品和新材料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

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成功经验表明,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在代工联盟中,跨国公司的知识或技术转移在代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理论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合作协议是企业通过知识交换和融合创造价值的最好形式(Grant和Baden-Fuller,2004)。可见,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代工合作协议实际上发挥了知识转移的作用。

(二) 关于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思考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成本节约和技术学习等因素外,制度扭曲是最关键的因素(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国内市场货款“恶意”拖欠现象非常严重和普遍,严重干扰中国本土企业资金流运转和正常生产。由于出口贸易信用证和FOB贸易方式可以保证货款回收的安全和效率,因此,多数本土企业偏向于选择出口;(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为了避免“技术模仿——套利——低成本竞争”的负面效应,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执行机制缺位情形下,对于多数本土企业来说,最为切实可行的生存方法就是选择为国外品牌商贴牌或代工的加工贸易出口,而不是技术创新。

但是,以代工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实际上,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型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特别是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金融危机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代工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和技术追赶。综合来看,中国代工制造业的技术追赶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价值链已形成全球产业内分工网络体系,嵌入其中的各国企业的成长受到这一网络体系整体成长性的制约。中国代工企业的组装制造优势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渠道能力形成良性互补,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代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互利合作中加强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代工企业通过发展和深化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代工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适度引进客户更先进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参与更深层的合作,如参与ODM。同时还可以发展多元化的代工客户,增加价值链上的合作机会。

第二,加强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内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吸收。价值链的全球化推动了知识的国际扩散,知识积累水平成为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决定因素。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越大,技术越复杂,则越能参与更高水平的价值链分工环节,因而,企业赚取的经济收益也越高。跨国公司正是凭借技术或市场方面的知识存量优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并主导价值链收益分配。代工模式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既包括专利、设计图、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原材料采购标准等显性知识溢出,又包括思维模式、信仰、直觉以及技巧手艺或know-how等隐性知识溢出(陶锋,2011)。为此,代工制造业应围绕代工合作项目建立和完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

第三,构建国家价值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技术根植性和市场根植性。传统的代工制造模式(以OEM为主体)“两头在外”,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被俘获和被压榨的弱势地位。来自发达国家大买家的订单的变化,像一个中枢神经指挥系统一样,牢牢地控制着中国制造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刘志彪、张杰,2009)。为此,中国代工制造业应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建立国家价值链。一方面,要增强技术根植性,重点是加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关联,通过改善信用体系、知识产权制度等技术发展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市场根植性,重点是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促进国内市场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范文第6篇

摘 要:对于跨国企业经营来讲,外汇业务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业务板块,因此,随着外汇业务的开展,外汇风险同样无法避免。对于外汇风险这一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的风险,各跨国企业都会十分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参与到外汇风险管理工作中去。本文的内容主要围绕两点展开讨论,外汇风险的特点以及外汇风险的内容,通过对这两点的分析,探究当前跨国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这些难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跨国经营;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一、相关概念、内容和意义

(一)外汇风险的涵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正保持着飞快的速度稳定增长,我国的企业同样借着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快速崛起。近些年,国家经济的发展一直推行的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国家对于企业“走出去”一直持大力支持的态度,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走出去。例如,当前,我国许多手机企业在非洲和印度等地区发展迅速。以2020年为例,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中的前五名中占据了前四的席位,而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国货币汇率间的波动也各不相同,因此,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资本流动及变化则会对跨国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所谓的外汇风险其实就是指,跨国企业在不同基础货币国家进行经济交易时,由于货币汇率波动所引起的经营成果贬值和现金流量缩水等不确定性问题。

(二)外汇风险的主要内容

当前,学者对于外汇风险的分类主要为三类:折算风险、交易风险与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折算风险可以理解为汇率换算的风险,在跨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将外币折算为本位币进行报表合并,而我们知道对于货币汇率的变化而言本就是朝夕而异的状况,因此,期末结算汇率与入账时的汇率基本不会相同,而在报表上体现出来的数据结果同样会有部分的差异。折算风险的程度主要受报表盈利成本差异和资产负债的差异影响。

交易风险:交易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签约日以及结算日可能不一致,再加上汇率的变动性导致的,交易的风险体现在对于具体资金的影响。对于交易风险而言,其主要影响因素不仅仅与汇率波动有关,还与签约时间与结算时间长短和收支货币的种类有关。

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于汇率波动造成的财务风险对资产的影响,这里的资产主要是指现金流,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由于汇率波动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产品成本可能会产生波动,这种波动会导致产品的利润的不稳定以及市场份额的变动(林圣哲,2006),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稳定。(范翔,2012)

(三)意义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盈利,跨国企业同样如此,但相较于普通企业而言,跨国企业还会受到货币汇率波动造成的巨大风险。在跨国项目经营过程中,一旦对外汇风险管理不善,则会造成企业利润的流失和资金流缩水,从而影响了企业在海外项目建设的过程。当前,我国越来越大的企业走出国门,对于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的管理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问题

(一)缺乏对外汇管制环境的了解

对于我国企业开展海外项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在海外项目的开发上均采取商务人士先行,开拓海外市场,而后再持续投入资金,增派财务以及管理人员。而在所派遣的人员中,其中并没有专职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总而造成了忽视外汇风险对企业盈利利润的影响。而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在项目启动的初期发现不了外汇风险,而等到商务启动甚至到项目建设时期才能发现各项风险敞口完全暴露,将企业的发展推动到了不利地位上。所以说,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上,必须要提早进行外汇风险管理,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的交易后,仍然需要对外汇风险进行监控,制定出相應的风险应对措施。而对于一些外汇政策较为特殊的地方,跨国企业更加需要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比如说,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由于国家外汇储备量的影响,其对外汇管制十分严格,一旦产生外汇波动,其上下幅度差异将会较为巨大,因此,即便是采用外币融资这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模式,最后实际的盈利利润任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投资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回收。除了外汇政策影响之外,国际局势对汇率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例如,在美国与利比亚对峙期间,美国政府对利比亚采取了经济管制措施,美元在利比亚的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阻力,结算更是受到了非常严峻的影响。因此,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不仅仅需要考虑到投资的可行性以及投资收益,其还应该将外汇管制以及外汇风险考虑到投资条件之内。

(二)对于外汇现金流的管控是缺位的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受我国体制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基本以带资建设为主要模式。采用的融资方式大多为美元或人民币为主。而这两种货币在国际上均为比较强势的通用货币。据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在像跨国企业发展时均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首要的投资对象,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其货币汇率的波动往往会幅度巨大。比如说,南非的流通货币种类较多,但是南方基本以兰特为主,兰特对于美元的汇率波动达到20%以上,在2015年的时候其上一年末的直接汇率贬值达到了34%。这种情况的出现及其容易出现国内资金的严重损失,这种损失并不是指账面价值的损失,而是指购买力的损失。如果在贬值之前投资没有得到收回,随着时间的拉长,这种损失会越来越大。

(三)缺乏本地化的经营方式

国内对于跨国经营而言,一般是会在国内招聘或者在内部选择人员到海外,对海外的项目进行经营管理。但是基层员工往往是以本地员工为主。国内招聘的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国内的管理模式对国外地区进行管理。但是这种方式忽视了当地的具体情况、风土人情,对公司在当地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产生一些矛盾。除此之外,由于缺乏本地化的经营,那么企业在海外的收支情况任然保留在国内进行消化,这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无法保证营收利润在当地沉淀,增加了外汇的交易风险。

(四)外汇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在对我国跨国公司经营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我们发现,大多数跨国公司在汇兑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亏损,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各大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并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外汇风险管理上,由于造成货币汇率波动情况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对于外汇风险很难进行预测,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步的跨国企业而言。因此,企业在想跨国企业发展时,必须要早好外汇风险的管理工作,培养出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利润。

三、加强外汇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建议

(一)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

对于海外投资项目而言,跨国企业应积极改变国内原有的先建设后考察的模式,对于海外项目投资而言,必须要在市场调研人员确认市场潜力及发展能力后介入风险管理人员。并且在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之后,开展外汇风险研究,并优先确定外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案。

(二)加快现金流转

对于外汇风险而言,较长的现金流转周期是增加外汇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现金的周转率,快速回笼资金同样是控制外汇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较快的现金周转意味着资产负债暴露在外汇分险下的时间较短,在发现外汇风险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回笼资金,及时止损。

(三)加强本地化运作减少外汇风险

本地化企业运营是跨国企业海外运作的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本地化可以有效的保证投资的资本,极大程度的规避外汇波动对投资造成的影响。在将一个国家确认为根市场拓展时,一旦形成了本地化的规模,那么无论从监事角度还是发展角度都会受到当地政府要求使用本地币种签约的要求,本地化管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推动企业在本地的发展,首先,企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性风险得以降低,企业的运营也可以更加稳定,对于折算风险中的头寸风险问题也可以缓解。

(四)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方式

外汇币种的选择,控制资金外汇的转换时间以及增强对外汇市场波动的监控。这些措施都是当前较为成熟的方式,但是除了以上的方式以外,对于海外投资的项目,企业更应该重点培养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成立外汇风险管理机构。

在当前我国跨国企业发展遭受的外汇风险中,三种风险都具备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对折算风险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会计上,仅影响当期损益,并不会对现金流造成影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管理来降低风险敞口;交易风险则主要影响现金流量,增强现金流量的周转速率则可有效控制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属于宏观的范畴,需要国家的力量才能分散这些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月永,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8(3):77-81.

[2]陈学胜,周爱民.新汇率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研究[J].经济管理,2008(8):31-35.

[3]陳晓莉,张妍,高璐.企业外汇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2):134-140.

[4]范翔.构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平台[J].财经界,2012(18):112.

[5]倪庆东,倪克勤.汇改以来我国外汇风险暴露的行业特征——基于深市行业指数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60-63.

[6]郭飞.外汇风险对冲和公司价值:基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2(9):18-31.

[7]马杰,任若恩.VaR方法在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0-14.

[8]王月永,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8(3):77-81.

[9]何晓.对我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0]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J].中国金融,2006(7).

[11]荀厚平,李硕.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5).

[12]谢赤,丁晖,王雅瑜.基于现金流量法的企业外汇风险暴露度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2).

作者简介:

刘博卿(1991.07-),男,汉族,籍贯:甘肃镇原,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刘博卿

上一篇:财务审计汇报范文下一篇:变频电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