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2023-11-26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勞动关系认定是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重中之重。认清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性因素,并对劳动组织关系和雇佣关系进行合理地划分,逐步制定出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权益保障措施,并对责任标准进行划分,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立法公正和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劳动法;问题;劳动关系

一、引言

对于目前资强劳弱的局面,通常劳动法都会对公司雇员进行保护。例如若是工作为律师,个人可以选择作为授薪律师,接受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按时上班下班,到时企业支付固定工资;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创立律师事务所,个人负责独立地接受客户案件,完成后获得约定的报酬。前者的律师属于雇员的范畴,能够享受律师事务所中解雇保护、病假工资以及带薪年休假的权益;后者的律师属于自雇者,相应的也无法享受上述待遇。雇主所支付的劳动报酬与其他合同关系之中的对待给付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要明白是雇员的劳动造成劳动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不同,而并非雇主所支付的薪水。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主要就是雇员身份的确定。由于在我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关系的规定并不明确,导致司法界和学术界在劳动法视域中认定雇员身份和界定劳动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性因素

(一)劳动力支配性因素

目前我国的《劳动法》之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向雇主提供各种形式的劳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会存在着劳动力分离以及劳动权的特殊关系。”法律中所提到的“劳动力使用权”属于雇主职责的一种,即是劳动者的劳动地点、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以及具体的劳动时长由雇主来安排。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雇主所指挥的劳动者的劳动内容必须要符合目前《劳动法》的相关要求,雇主不能有强制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行为,在安排任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且要充分考虑劳动者本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在考虑劳动力支配性因素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在国内“挂名”工作的现象目前还普遍存在,主要是劳动者与企业或者公司签署了相关合同,但实际并没有在此单位内参加工作和从事劳动,这种“挂名”的状态就并非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

(二)从属性因素

在劳动关系的多种特征中从属性是确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要首要考虑的,从属性一般就是指劳动者进入单位入职并工作以后,所产生服从与指挥的关系,在各行各业之中都存在从属性关系,但该种关系并非属于真正的劳动关系。理清从属性关系是确定劳动者与雇主劳动关系的关键。在考虑从属性因素时,由于劳动者个体的差异性,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劳动者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其综合素质、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擅长领域也各不相同,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劳动者在企业内部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享受不同的权利,这些都能凸显出劳动关系认定的必要性。

三、劳动法视域中劳动关系认定的具体问题与挑战

(一)从属性决定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

依靠从属性界定来确定劳动关系较为困难,因为本来劳动关系确立并非易事。在确定劳动关系时,社会形势、社会阶层以及企业类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且上述因素都是劳动关系构成的主体,在确定劳动关系时必须考虑进去。另外目前许多社会组织从属性差异十分明显,在不同的从属性条件下确定劳动关系能够保障从属关系利益。在进行劳动关系认定之前往往需要需要满足组织者与被组织者之间的劳动从属关系以及劳动从属性两个标准,因此国家法律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约束性,才可以确保劳动利益不受侵害。

除此之外还有法律与从属关系的相关问题,在对从属关系与劳动关系进行调控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劳动从属关系,然后制定针对性的认定途径。确认从属关系即是确认劳动者与雇佣者两者间是否有劳动服务行为存在,也就是劳动者作为该公司工作人员为公司发展、业务完成做出贡献,若无此行为则不属于从属关系的范畴。现阶段不够公平的劳动关系双方尚未有劳动关系界定体系,这就造成在劳动关系认定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困扰,但这些可以借助《劳动法》进行约束。

最后还需要按照从属性对非典型的劳动关系进行分析,国内的劳动关系多样,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典型劳动关系。这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东西差异,以及局部差异明显,各地的经济水平,产业模式以及工作性质都不大相同,所从事的劳动种类与劳动时间的分配都有区别,这些劳动关系都属于非典型劳动关系的范畴,一切行为都应该确保劳动双方的合法利益,借助劳动关系从属特点划分非典型劳动关系,因此通常在劳动关系确认时没有法律依据,亟需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

(二)非典型劳动关系的问题

首先要保障劳动权属于劳动者这个最为基本的人权。在我国宪法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劳动的权利,这些理念充分显现了人权在劳动关系之中的重要性,保证人权是国内不断完善《劳动法》的相关依据与指引。因此在该方面必须要不断对劳动者人权的相关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并按照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有无劳动关系,然后把这些用法律条例的方式进行展示。引导人们用弹性态度来分析劳动者与劳动关系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非典型的劳动关系在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以及薪酬待遇等多个方面都和常规劳动关系存在着很大区别,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最重要的是非典型劳动关系很难受到《劳动法》约束,所以在该种劳动关系的确定时要首要体现劳动者的人权。

其次是劳动关系的社会化特征逐渐显露,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出,我国凡是拥有从属性的社会关系都可能被保护法所保护,这就造成在实际劳动关系认定的过程中存在更加复杂的问题。但这种现象目前有滞后性,现阶段社会中很难将刚出现的社会关系在短时间内纳入到保护法之中,即便是在短时间内写入法律出台,后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保护法的具体内容不断进行调整。真实的情况句是目前国内法律在某些方面的滞后性较强,甚至还会存在盲目性,所以这个方面的建设一直都没有得到完善。

最后社会资源方面的短板也造成保護法不能在非典型劳动关系的确认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再加上一些社会关系当前阶段尚没有发展到普遍化的程度,自然也就得不到相关部门和劳动者本身重视,所以保护法中也没有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确认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

四、劳动法视域中劳动关系认定的相关建议

(一)努力适应不同时代的雇佣关系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更新进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促进新兴的行业出现,社会大生产与劳动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的劳动关系也会随之出现。劳动关系自古就有,今天不断进行发展丰富,目前大多数的劳动关系属于雇佣关系,在现有的这种雇佣关系模式下,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由于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就无法充分发挥调节矛盾,确认劳动关系的作用。为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现阶段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国内应该不断完善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将各种不断出现的雇佣模式写入劳动法条款,才可以使劳动关系的确定逐步合法化。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劳动关系的确认必须要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第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两者符合劳动法所规定的主体资格;第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本公司内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符合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利益,劳动者受用人单位事务安排和劳动管理,并进行有偿的劳动;第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必须是组成部分。另外,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目前社会关系、雇佣关系以及劳动关系三者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三者混淆,必须区分开来。

(二)逐步规范劳动关系的相关认知

在界定劳动关系之前,首先进行规范劳动关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也属于劳动法视野之下劳动关系认定之中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认定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从属性的劳动合同,在确定的过程遵循动态性原则,按照区域性的特征逐步进行拓展延伸。目前对于分典型劳动关系,例如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以参照以下凭证。第一是工资支付凭证或者记录(例如发放工资的花名册)、缴纳各五险一金的记录等;第二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例如“工作证”、“服务证”等;第三是劳动者所填写的用企业招聘的登记表、报名表以及入职准则等招用记录;第四是劳动者在公司内的考勤记录;第五是同时工作的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目前上述五项证据都能确认劳动关系,但是由于目前的法律体系还不太完善,因此单一的证据往往会存在效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劳动者应当尽可能多地提供自己在该公司工作的相关证据,使其成为“证据链”,从而可以相互进行印证,那么就能进行劳动关系确认。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在劳动法视野下对劳动关系进行认定时,必须要采取相对合理、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还要策略的开放性、弹性与适用性,确保劳动关系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从属性可受保障性的界定标准

对于劳动关系的确定,其必须以劳动法中对该模块的相关条例来进行。对于劳动法来说,也必须做到把从属性作为一个基本的准则,使三者相互呼应,共同促进,如此才可以确保劳动法视域中劳动关系的认定不会脱离实际,避免过多问题出现。但是随着非典型劳动关系的出现给劳动关系的确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时候还会出现无法界定的情况,这时候必须从事实的劳动关系去确认,事实的劳动关系,就是指的是用人企业招用劳动者后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是用人企业与劳动者之前签订可劳动合同,合同达到规定年限之后,用人企业同意劳动者继续留在本公司继续从事劳动却没有与其及时续约。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确认相比,其少了书面合同这一重要的法律要件,但是从目前来看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现阶段应该清楚以下几种属于实劳动关系的情形。第一是应签但是没有及时签订的劳动合同;第二种是通过口头协议来代替的书面劳动合同;第三种是劳动合同期满尚未终止也没有续签但是形成的事实延续的劳动关系;第五种就是劳动合同构成要件或者相关条款缺乏或者违法,属于成为无效合同,但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依照这一合同规定已经建立劳动关系。针对以上的情况,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借助从属性可受保障性的相关界定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劳动法在劳动关系的实际确定中得到及时的调整。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之中,也需要对保护法各个方面建设不断进行完善,使其可以为劳动关系相关认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结论

本文详细的论述了现阶段国内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劳动法视域中应该怎样进行劳动关系的认定。总的来说在确立劳动关系之后,要按照实际情况以及现存的雇佣关系,以从属性的界定标准为主要依据进行劳动关系的确认,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保障性的界定标准,对劳动组织关系和雇佣关系进行合理地划分,逐步制定出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权益保障措施,并对责任标准进行划分,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促进立法公正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洁.关于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

[2]张安顺.调整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J].太原大学学报,2017(2).

[3]田春润,向春华.非正常程序建立的劳动关系如何终止[J].中国社会保障,201(12).

[4]章小奕.关于依法调整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对策[J].理论界,2016(9).

[5]刘焱白.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6]叶巧明.劳动关系的新特点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8(3).

[7]任友媛.新经济潮流下劳动关系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24).

[8]李亚娟,杨云霞.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9(6).

作者简介:马哲(1980—),女,吉林人,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责任编辑:御夫)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医患关系已经受到了挑战,转变传统医患关系,基于“不失人情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采用“德法并治”理念处理医患关系,缓解当前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医疗体制,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不失人情论;以人为本;德法并治;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经典名著《不失人情论》通过探讨医患关系讲述了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但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教授,而对于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没有更多的重视。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我国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1]。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我国医患关系进行了概述,然后讲述了中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原因,最后从“不失人情论”角度探讨了医患关系的处理技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我国医患关系概述

医患关系属于医学伦理学的范畴之一,其着重注意医生道德义务和医患之间的关系。《周礼·天官》、《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都对医德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且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医乃仁术”的理念,树立了“医以活人为务,以仁爱救人,以心赴救”的行医原则,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当前,医患关系从沉默演化成了紧张,然后成了冲突。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医疗行为还是具有“高风险”特性,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而且医务人员还应该履行普及医疗知识的义务,无形之中增加了医疗人员的压力。但是某些患者在“情急之下”很难准确把握情绪,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以人为本”,做到不失人情,在解除病人痛苦的同时,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2]。

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在我国医患关系愈加紧张,医院冲突不断升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医院内部制度不完善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观念不断涌现,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道德滑坡的情况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某些医生感到“委屈”,患者觉得“不公平”,双方之间难免出现矛盾。此外,法律制度不健全,难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再加上医院内部管理不完善造成药价虚高,某些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医院,影响医患关系。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下,某些无良媒体人介入,夸大某些医疗事故进一步恶化了医疗关系。

三、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几条措施

把握处理医患关系应该“以人为本”,不仅仅要照顾到患者的感受,而且要重视医生的感受,以“不失人情”的方式缓解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院氛围。

(一)完善医患关系处理体制,从医学教学入手处理医患关系

完善医患处理体制应该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着手,明确医患关系属性,建立公众信服的医患纠纷鉴定制度。对于有所疑问、指手画脚的患者,医疗人员应该耐心讲解,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安抚患者。摒弃传统技术教学观念,将医德教育纳入医疗教育范畴之内,注重学校文化中的德法教育,在临床实践阶段提高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让医疗工作人员能够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处理医患关系,并且严格遵守医德[3]。

(二)尊重自助,严守医密,重塑医患诚信关系

重塑医患诚信关系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则,也是“不失人情论”的基础。转变医疗工作人员和病人角色的地位关系,降低医生对患者的控制程度,给予病人健康、舒适、轻松的就医环境。尊重自主要求医疗工作人员能够如实准确的告诉病人病情,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与知情选择权利。一个“聪明”的医疗工作人员还应该从患者角度出发,“隐瞒”某些病情真相,进行必要的善意隐瞒。此外,医疗工作人员还应该无条件的为患者保密,但是医护人员应该站在更高的道德高度上,对于那些不正当行为给予揭露。

(三)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注重公众与效用统一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方面规定医生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将医患关系处理归纳到行政法律范围内,比如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注重公众与效用统一首先要注意卫生政策与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用统一,做到资源合理化分配,同时也要保证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统一公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有效、公平、公正的处理医患纠纷事件。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以“不失人情”的观念去合理有效的处理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木尼热·候赛因,邹韶红,佟钙玉.风湿病合并抑郁症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30):127-128.

[2]王云岭.从医德价值观念的建立看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6):19.

[3]張鑫,王学春.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模式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9-450.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摘 要 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近年来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它的发展对改善医患关系产生了哪些正面积极的影响,以及目前它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并对其未来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医院;第三方;线上医疗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医疗模式已经不能跟上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成为医患矛盾不断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医院和第三方开始以新媒体为渠道,搭建起各式各样的线上医疗平台,来实现一系列医疗服务功能,以探索新的医疗模式。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指出,媒介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医患关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 新媒体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

近年来,新媒体在医疗行业中呈指数倍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为数不少的医院将新媒体运用于对患者的服务中,如杭州市第一医院开通微信服务,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推出官网预约服务,重庆三军医大西南医院推出“健康西南”手机App。同时,第三方医疗服务类(整合各大医院资源,提供咨询/挂号/预约等服务)和医疗用品类(整合各大实体药店资源,买卖医疗用品)网站/App也大量涌现,“春雨医生”和天猫医药馆就是两个很典型的案例。

这些平台为患者提供了看病就医“一条龙”服务。患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查询到和医院、医生相关的资讯,提高对医方的认知度,并在线上进行咨询、预约挂号、查询医院地图、查询检查报告、缴费、评医、购药等操作,从而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全国1 108家三甲医院①中,约76.4%已开通自身的新媒体渠道(有医院自身建设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官网或App),约82.9%已入驻第三方医疗平台。

此外,为了获悉受众对线上医疗平台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我们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共回收有效样本215份,样本分布情况如图1。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80.47%)被调查者对这些线上医药平台有一定了解。其中,将近一半(45.58%)的被调查者有过使用线上医疗平台的

经历。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线上医疗平台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无论是在医院层面还是患者层面,它们的普及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说,新媒体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已经有了相对的深度和广度。

2 新媒体的运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1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的积极影响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载体,它是积极、能动的,媒介自身应该进入到内容和效果的建构当中。新媒体广泛深入地运用于医疗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关系,而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因医疗资源有限或分布不均造成的矛盾。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延伸”。新媒体技术使得人的延伸得到了全面的拓展,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不复存在[1],这对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因医疗资源有限或分布不均造成的矛盾意义重大。

从跨越时间差异的角度来说,最典型的就是线上挂号缴费功能。

目前,医院门诊“三短一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患者排队时间长,就诊等待时间长,检查结果等待时间长,医师诊疗时间短。新媒体在缓解这一问题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據浙江绍兴的诸女士反馈,她曾多次通过医院的官网进行挂号,在新媒体医疗平台出现之前,传统的就医模式是到医院窗口排队挂号、在候诊区等待叫号、之后再去窗口缴费取药,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长,需要多次重复排队。新媒体医疗平台出现后,患者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通过预约的不同时间段前往医院就诊,缴费通过医院的官方App或自助服务机搞定,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成本。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有利于缓解由于医疗资源有限造成的医院导诊台与挂号窗口的拥挤问题,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并且有效提高了医院服务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程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超过85%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使用线上医药平台是为了提早预约,从而节省就诊的等待时间。

跨越空间差异不仅体现在患者能够足不出户享受预约、咨询等服务上,更体现在异地挂号和远程医疗多个方面。

在问卷调查中,49.77%的被调查者表示线上医药平台非常省力,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药品、咨询医生。其次,新媒体减少了就医的地域差别,为异地挂号提供了方便。受地域医疗水平的限制,二、三线城市的一些患者需要到一线城市的医院接受治疗。在以往,这些外地患者与当地患者在挂号上相比处于弱势,往往面临着挂号难的问题,但新媒体医疗平台使各大医院的号源直接面向全国。除此之外,远程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地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矛盾。

(2)缩小医患之间的认知鸿沟,实现有效沟通。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一名患者饮酒呕吐后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亲友纠集数十人到医院“讨说法”,一度包围值班医生。

2016年10月3日,山东莱钢医院,陈某因女儿在该院出生2天后死于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等综合症状,砍死一名儿科医生。

2016年12月14日,四川省骨科医院一名急诊医生在处置一起疑似醉酒摔伤骨折的病例时,被患者陪同人员打伤。起因是患者要求住院,而医生担心患者酒精中毒,便建议对方先到综合性医院处理醉酒问题,双方由此发生冲突……

导致此类医患矛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不畅。医患关系存在着天然的认知鸿沟,医院及医务人员是一个专业信息群体,而患者处于信息弱势。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技术期待值过高以及治疗疾病的急迫性,往往使患者忽视了治疗过程的风险[2]。此外,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投诉渠道也使得冲突进一步加剧。

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促进医患沟通。医院和第三方可以通过新媒体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疾病诊疗知识和康复知识。患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提前咨询多位医生,从而对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在问卷调查中,约23%的被调查者认同新媒体具有科普性的特点,表示能通过其学习到更多的医学常识。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受众也表示,如果平时身体出现不舒服,会先通过网络去查询一下病情,对病情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一些检查的必要性,从而不会认为医生是为了牟利而给自己开了不必要的检查单。

患者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提前了解医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其服务态度和擅长领域,从而选择合适的就诊医生。戴菲菲的一项研究表明,有75.2%的患者表示其他网友对医生的评价会影响自己下次就诊时对医生的选择,87.4%的患者表示自己上网了解的情况对自己选择就诊医院起到决定性作用或者有一定影响[3]。

新媒体不仅是医患沟通的平台,也发挥着第三方的中介作用,它具有机构设置和利益效益上的双重独立,避免了与医方和患方之间的共谋和庇护,真正发挥出信息公开和信息沟通的作用[4]。

新媒体带来了医患之间关系的重塑,医院通过官网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患者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医药平台搜集需要的信息,患者不再处于信息弱势。掌握了更多信息的患者享有了更大的主动权,这对医患双方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是非常有利的。呂宜灵等国内学者将现阶段医患关系定义为“共同参与型”现代医患关系,即患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行为过程中,医生也不再具有医术上的权威,而是寻求与患者的合作[5]。

新媒体还为患者解决了投诉难的问题。新媒体为患者表达不满、公开透明地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它给了患者话语权,这既有利于患者情绪的宣泄,也为医院及医务人员改进服务提供了建议。

2.2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的不足与改进

建议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也存在着短板和缺陷,比如它的功能和服务不够完善,影响了患者的用户体验。若这些短板和缺陷不得以改善的话,患者的满意度难以进一步提升。

在查询功能方面,一位上海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希望今后新媒体平台可以和医院即时情况相联系,能让患者查看到医院挂号、病床、输液点、医疗器械的饱和程度,优化就医流程,进一步缩短等待就医的时间。一位来自秦皇岛的受采访者提出,希望新媒体医疗平台能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记录病情。在医生复查时间间隔中,也能根据病情的变化给出不同建议,方便用户随时“复查”。此外,目前各个医院建立的线上医疗平台大多是孤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诊疗和健康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和应用变得异常困难,数据围墙难以打破[6]。这种查询上的困难不利于医生增强对患者的了解,从而难以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意见,有时甚至会导致诊断失误。

新媒体可以通过技术的完善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整体功能和服务,如运用云计算来处理大数据。大多数电子医疗保健系统中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可依托云计算技术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整理[7],从而在用户发送应用请求时,第一时间调出其所需数据。云计算也可打破制约查询功能的数据壁垒,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保障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标准统一,提高医方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互动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线上医疗平台的互动性建设是大部分受访者的共识。受众希望能增强与接诊医生的互动,通过线上平台向接诊医生进行前期咨询和后期交流。医患之间通过线上平台加强沟通,有利于医患之间的互通互信,避免不必要的医患误解或纠纷。除此之外,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线上医药平台具有患患沟通的特点,可以认识到类似症状的病友。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患者增强对疾病和医方的了解,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因此,应将新媒体医疗平台建设成一个医患之间、患患之间高效互动的平台。平台除了应该给医生和患者之间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医患配对交流系统,其自身也应该扮演重要媒体或者中间人的角色,在医生与患者不能直接互动的时候,对患者的基本问题进行洞察分析,发布相关内容解答困惑。同时,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搭建起医患之间、患患之间能自由交流的线上“社区”,实现有效

沟通。

3 结束语

近年来,医患矛盾进一步凸显,这与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声权、社会不良心态借助新媒体寻求宣泄有着一定的关联。但线上医药平台为缓和医患矛盾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对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红利。因此,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地加以运用。而医疗领域的新媒体建设,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未来,新媒体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给社会带来更深入的改变。

注释

①360百科.全国三甲医院名单.

参考文献

[1]王鲁铨.麦克卢汉媒介视角下的微博时代——基于“媒介即信息”理论的思考[J].新闻窗,2012(6):39-40.

[2]余开焕,余红松,马鹏.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J].中国数字医学,2014(11):106-108.

[3]戴菲菲.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4]蔡博宇,徐志杰.互联网医疗对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6(10):9-11.

[5]吕宜灵,周尚成.我国现代医患关系的模式及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5):305-306.

[6]张筱烽,林晖.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网上健康服务业有关问题研究[J].四川医学,2016(6):681-685.

[7]彭欣元,周焕.医联体背景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6(1):147-148.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强沟通 促进和谐 医院 医务人员

近年来,医患纠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多家医院频繁发生轰动社会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医患矛盾激化有诸多因素,其中,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医院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随着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全面推行,独生子女对于社会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儿童的健康、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对患儿在医院所应享有的诊疗服务期望值也就越来越高。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童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有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因此,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是摆在医院和医务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所在的昆明市儿童医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有着90余年的历史。90余年来,承载着几代儿医人爱心、奉献、团结、创新的儿医精神,儿童医院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然而,近几年来,医院医疗纠纷频发,医疗投诉屡见不鲜。连续几年来,医院在昆明市万人民主评议行风满意度测评调查中,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医患沟通不够而收到的群众意见或投诉很多。在众多的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有接近80%的是因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解释不到位造成的。患者家属集中反映的意见大多是因为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解释不够耐心,患者家属不清楚孩子病情、不知道检查结果、不知道用药情况等等。归结起来,患者家属与医务人员缺乏沟通,医患沟通不畅是首要原因。正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正常交流与沟通机制,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选择信访或投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要处理好医患关系,首先要找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护人员和患者方面的原因,还跟我们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1)政府补偿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理应以各级政府拨款为主要补偿渠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但事实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平均在5%~10%,而我国仅只占到5.1%。

昆明市儿童医院是国家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根据医院的性质和级别,按照政府部门下达的编制人数,每年仅给予划拨少量的财政补助人员经费,大概只有1万元/人左右。而医院的大部分开支均需要自己筹集资金来解决。如支付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购置新设备并进行维护,医院水、电、气的开支,医院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医院的管理费用等。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医院在政府无偿划拨了113亩土地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在昆明的南市区新建一所儿童医院。而对于建院的投资、装修、搬迁、购置设备、配备人员等所有支出政府均没有任何投入,都得靠医院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医院每年须向银行还本付息,使得财务负担过于沉重。为了生存和发展,医院只有给医生下达任务指标,增加门诊、住院人数,才能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营。在繁重的工作中,医务人员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家属交流。(2)医疗体制改革尚需完善,医疗保险体制还不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也发生变化,国家通过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但是,对于儿童医院的患者而言,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偏低,大部分的药物和治疗费用均由患者家属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家属需要承担高额的诊疗费用,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上升,如果期望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将怨气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医务人员俨然成了他们的“出气筒”。(3)新闻媒体不实的、负面的宣传报道,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媒体为维持和增加自身的受众群体,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潜在患者的记者媒体,一部分记者为了赢取新闻的看点和喙头,每当在医疗机构发生医患纠纷时,在没有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经过的情况下,总是选择站在患者一方,千方百计地对医疗事件采取夸大事实、刻意渲染等手段进行炒作,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医院的客观评判,助长了一些本就对医院有偏见的患者不良情绪,致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1)医院服务不到位,个别医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服务态度差。随着现代医学从原来的生理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模式之上。但是,在医院,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人性化服务理念。个别医务人员意志薄弱,医德观念不强,认为患者来医院就诊是有求于他,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服务态度差,出现生、冷、硬的行为。(2)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由于要应对更多的患者,在与患者诊疗的过程中,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由于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均为0~14周岁以下的儿童,患儿基本上不会自己表述病情,通常需要靠患者家属来描述,或者依据医生的经验和检查来诊断。因此,儿科也俗称“哑科”。故对儿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求也就越高。

一部分医务人员往往习惯性的认为,患者不懂医学,无需知道自己的病情,只要医务人员依据患者情况开据医嘱就行了。每当患者家属询问孩子病情时,要么三言两语,要么选择避而不谈的态度。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产生怀疑,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3.患者方面的原因。(1)患者对儿童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正如前面所述,对于中国式的家庭,独生子女意味着家庭的全部。家庭的重心都是围绕孩子来进行,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家属认为,自己的孩子患病来到儿童医院就诊,只要自己花了钱,医院就有义务治好孩子的病,而不是告诉自己这种病有多大的风险,有多少可能性会失败。然而绝大部分患者家属对医学知识并不掌握或知之半解。对医学行业的风险和医学的可及性认识不足。这种思想直接导致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值过高,稍有不如意,就会把负面的情绪渲泄在医务人员身上。(2)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法制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进步,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有些患者对医生过度戒备,往往先顺其自然,在对医务人员诊治效果不满时,即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发生纠纷时,往往不依法办事,总是靠吵闹,甚至打人、砸物等手段来胁迫医院解决问题,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3)部分患者家属素质较低,歧视医务人员。部分患者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认为医务人员所从事的都是侍侯人的工作,加之受到社会偏见的误导,总抱着与医务人员敌对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对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其实,医务人员与患者本应是合作伙伴,是一种相互依靠、相互共存的关系。患者是医院得以生存的土壤,医院没有病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而患者生病时,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得借助于医务人员为其诊疗,去除病痛。当患者从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起,医患关系就已形成。医患关系不仅涉及到医患双方,还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公众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要着力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必须多管齐下,需要政府—医院—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二、对策与措施

1.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使医疗卫生服务回归社会公益本位。

国家应加大对儿童医院的财政投入比例,加大设立儿科教育、培训研究的专项经费和项目资助,改善工作场地、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日常运营和人头经费等基础设施和就诊条件,减少医院建设发展中的经济压力,酌情提高儿科服务收费标准或提高财政拨款力度,使医院收支结余能更多用于改善儿科医务人员的待遇,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健全和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儿童疾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家属支付的负担。切实解决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国家立法机构应加快医疗卫生立法工作的步伐,理顺卫生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调整修订、补充或废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制定与形势适应的有关医疗纠纷处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医疗场所的医疗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卫生法制。

2.医院层面。加强全体员工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医院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员工持续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如岗位培训、“三基”训练、服务礼仪培训等,适时选送人员经常到国、内外先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院进行进修、交流和学习,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理念,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和医德医风教育,转变医患关系模式。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做到尊重患者所享有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等权利,熟练掌握各种交流沟通技巧,在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和治疗方案时,要做到耐心、细致、真诚,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去和他们解释、交流,切忌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时,动作轻柔,要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注重细节,给患儿更多地超越父母的关爱。

最后,医院还要不断地优化就诊服务流程,合理布局便民利民设施,设置各种温馨提示,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服务行动。如在门诊建立患者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义务咨询、导医服务;设立门诊服务台,给患者提供诸如物品寄存柜、针线盒、手机充电、24小时饮用水服务,并设置母婴哺乳间和更衣室等,门诊药房为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儿童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咨询服务;对住院患者提供患者就医指南,对出院患者在24小时以内回访等等。在医院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定期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儿童健康科普知识。同时,医院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审核的物价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大处方”,推行“一日清单制”电脑查询,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患者层面。改变就医观念,树立法制意识,增强自身道德修养,遵守医院制度,尊重医务人员。

作为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要理解医疗行为的技术性和高风险性。尤其对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要有充分认识。在诊疗时合理使用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全面了解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作出慎重选择。

患者家属还应树立法制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医患纠纷不能调解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和程序来解决问题。应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充分信任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嘱,全力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除上述之外,为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医院还在近年主动与当地《都市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联系,举办了一次患者→媒体→医院职工的角色互换体验活动,通过三方角色互换交流,使医务人员亲身体验到患者就医过程的艰辛,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让媒体真实地记录和报道了儿童医院的工作状态。通过此次活动扩大了医院的宣传和影响力,使医患双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融洽了医患关系。

三、结语

总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实现人民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地与患者沟通,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涛.医患关系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2008(1):46-48

[2] 朱广芩.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2008(3):48-49

[3] 李奇,祝益民,盛小奇,肖政辉,李爱勤.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第32卷,2012(6):23-24

[4] 时吉庆.医患沟通技巧与和谐医患关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40

(作者简介:宋志华,昆明市儿童医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经济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现在南开大学与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医院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云南昆明 650000)

(责编:若佳)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以医患关系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出现医患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出,挖掘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关键词:医患冲突;责任;医患关系;解决途径

一、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危害

(一)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的医疗工作无法进行。当患者或家属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人身伤害,或者是设灵堂,或拒缴住院费用的时候,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的正常的工作和医疗活动就无法进行了,必须有一部分医务工作者来处理这些事情,这可能又会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治疗,又加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得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二)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患者对医生和医院不信任、对医疗过程心存怀疑,当医生提出一个有益的建议时,患者会怀疑医生的目的和初衷,有可能会拒绝最佳的治疗方案。医生认为患者完全不懂医疗活动和医学知识,愈加不想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和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三)不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医患冲突发生后,医务工作者要分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精力处理解决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潜心钻研医学,不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进步和创新,这样很多疾病和难题还是无法解决,医患关系仍然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

二、造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医方的责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公立医院的经营要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一)制度、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医疗改革刚开始,相应的制度和体制都不健全:(1)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我国虽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人民的医保报销的比例和地域等都有限制,能够真正报销的费用非常有限,这样,大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就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2)医疗风险的分担机制不健全。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现在我国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之后,没有专门的机构解决,患者只能找医生和医院,医院和医生要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责任和医疗赔偿,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二)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现在医务工作者由于受到多因素的制约,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大型的综合型医院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使得他们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出现冷漠、不耐烦,无法顾及患者的感情和感受,或者由于过度劳累而出现失误,这就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三)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有些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沦丧。医院的工作人员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情淡漠,医患关系淡化,经常会出现不耐烦、高声呵斥甚至是爆粗口的现象,不会顾及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不近人情,此时患者和家属的情感本来就比较脆弱,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医患冲突。有的可能由于生活压力或者是受环境的熏陶,不顾医德,收受红包,患者在医院的费用本来就很高了,再加上红包的费用,就使得患者更加难以接受,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四)媒体错误引导舆论。现代社会的媒体比较发达,医院也更受人关注,一般媒体会同情弱者,有的时候不顾事实,对事情进行歪曲报道或者对事件大发展推波助澜,加之,现在很多大医院为了使自己医院的声誉不受影响,不管责任到底在谁,就赶紧用钱息事宁人,使得社会大众更加相信媒体,使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

(五)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患者不信任医务工作者。患者见到部分医生素质低下,医德沦陷,就会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怀疑,就更容易发生医患冲突。加上在患者的观念里,大型医院技术设备是最好的,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当患者的希望没有实现的时候,患者的情绪可能就会失控,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加大。患者认为大型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的技术较高,对他们的要求相对也会高一些,同时宽容度就会降低,这样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三、解决我国公立医院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对策

要治理和缓解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路径主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改善和治理我国当前的医患紧张的关系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健全相关的制度和体制。(1)虽然我国城市和乡村都有医疗保险,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险刚刚开始建立,还有很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可以借鑒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患者患病的负担由国家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政府应该扶植保险行业的发展。(2)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的医疗风险的分担机制,当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成熟后,会有专门的处理机构来解决此类事件,医生只要潜心钻研医术即可,医术的提高和改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愈,这又对医患关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其实,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我国家府每年只负担医疗总费用的17%,剩下的全部要个人自己负担,而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政府承担的医疗费用都达到了50%以上,还有包括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国家财政投入的加大,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将会大大减轻患者和医院以及医生的压力,这对于缓解医患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三)制定有关医患冲突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机构。要将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公平合理的将医疗资源进行分配,这样就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同时也减轻了大型医院的医疗压力,这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当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患者直接去有关的机构就可以了,有关机构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对纠纷进行处理,这样就打消了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患者想从中获得经济赔偿的想法,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四)医院要对信息进行公开。由于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疗活动、医疗过程和医务工作者存在怀疑,如果医院将收费标准、一些医疗活动和程序及一些相关的规定公开,让患者对这些有更深更准确的认识,提高患者对这些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医院内部设立监督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是否符合规定和规范的专门机构,防止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违规操作损害患者的利益,使医务工作者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和规定。

(五)要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媒体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医方要正确引导、善于使用和把握媒体。在平时就要与各方媒体搞好关系,对各媒体要平等相待,要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全面的信息,让媒体真实地报道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要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学会与媒体沟通,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

(六)要使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有一个正确的期望。患者身患疾病之后,就将自身康复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医生和医院的身上,当他们所有的期望被不良的结果所代替时,心里会有一个落差,还很可能出现情绪失控。这就要求医生和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在进行医疗活动之前对患者讲清楚医疗活动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出现不好结果的概率,让患者有一个前期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特约评论员刘晓忠,医患悲剧链下的双输博弈[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艾军,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改革[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法律视野中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医疗卫生行业是社会和谐的窗口,高校直属医院扮演着服务广大师生的角色,高校医院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本文分析高校医院服务现状和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高校医患关系的三方因素,并针对特点和因素,提出构建高校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校医院特点 和谐医惠关系 对策

高校医院现状

统计表明,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780万,2005年突破了2300万大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21%。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在校生达到3000万人。从发展数字来看,高等教育面临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现实转变。面对急剧壮大的卫生医疗服务群体,高校医院尤其是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存在着3个明显的不适应:一是医院职能体系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变革不相适应;二是医院基础医疗设施条件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不相适应;三是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服务水平与学校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相适应。这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师生对医疗健康的满意度。因此,研究、探讨当前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医患关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健康水平、提高其满意度、增强医院效益、推进和谐高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高校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管辖体制不同,高校医院工作也就存在着区别于社会普通医院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正是这些特点和问题,对高校医院工作者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也就使他们不仅要具备作为1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一般素质,而且还应具备某些特定条件下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医院更具针对性和特色性,更好地满足师生员工的健康要求,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和谐校园服务。

高校医院医患关系服务的特点

第一,高校医院就医患者的群体特点:到高校医院就诊的患者绝大部分是本校师生员工。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目前还享受公费医疗。他们病情相对较轻,病种复杂,要求服务水平高,就诊时间比较集中,医患双方接触时间短等特点。①服务范围和对象比较稳定。由于校医院是学校的1个附属单位,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员工,其中部分师生员工频繁和校医院打交道,这样使医务工作者与病员重复见面的几率自然就高于社会普通医院,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使矛盾激化,严重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②服务对象文化素质高。高校医院不同于社会医院,高校医院面对的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大学生和教师以及专家、教授、学者等,相对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医学常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健康的要求也就越高。因而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也都有较高要求。如达不到其预期的要求,也将产生矛盾,遏制双方关系的友好发展。③高校医院面对的服务对象中,有相对较大比例的心理患者。社会家庭对培养一个大学生投入了很多,面对心理疾患的师生,医护人员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敏锐的心理意识,为其尽职尽责,求其痊愈。否则影响病情的治疗,降低其对医院的期望值和可信度,影响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④离退休职工较多,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高校是1个全民事业性质的大单位,由于多年的运转,离退休职工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其中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之类的老年病,医务工作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特点,熟悉患者的病情,有所针对地进行服务。不能因为麻烦、经常见面而产生厌烦情绪。否则同样影响双方和医院的良好发展。

第二,高校医疗工作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社会医疗机构有明显的差别,要根据服务对象特点来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①服务的对象在绝对数量上主要是学生:高校医务工作者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具体的说,学生宿舍、班级对校医疗保健机构的评价,对某医生的评价,往往使一些学生在和校医交往时产生思维定势。学生群体如果对校医疗保健中心的评价好,学生个体就医时就会对校医产生信任,情绪舒畅,行为配合。否则就医时就会发生信任危机,产生负性情绪,就医行为不配合,医患关系不和谐。由于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他们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某些不利于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一是不适应传统医患角色。社会医院的患者多懂得适应传统医患角色,能理解和承认医生的权威,多表现其谦逊的一面。而高校学生习惯于师生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忽视医患关系中有指导与配合的关系,因此常有矛盾和冲突产生。二是有的学生小病不医,看病时又没把主要的、严重的症状告诉医生,导致漏诊、误诊,影响治疗效果,在延误治疗的过程中责怪校医没有水平。三是不熟悉医患交往语言。医生用语一般比较简捷,询问病情由笼统到详细,处方、医嘱则简短明快。而学生更喜欢感情交流,不善于表达病情,或描述太概括,或形容太主观,或先于医生下判断。四是求知欲强。不仅要知道怎样治病,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治,病是怎样发生的,是否会变成别的病。通过医普杂志、网上阅读等渠道,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所涉猎,又一知半解,常常在治病中坚持己见。五是学生感情需求强烈,身处病中的人感情上比较脆弱,而学生有时不能或不愿控制情绪,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理解。②服务的内容不同:与社会医院的医生单纯看病开处方不同,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服务的内容由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组成。医生必须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这些工作的内容要求高校医生时刻像辅导员一样关心学生的身体、生活。③服务的方式不同:社会医院的医生大多以“坐诊”为主。医生到医院上班,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有患者病重上医院不便者,也以“急诊120”的方式被接到医院,医生诊病治病的活动一般只在医院内进行。而校医就不一样,既要坐诊,又要出诊,校医们诊病治病的活动可以是全校范围内的许多场所:学生宿舍、操场、运动场、教室等,哪里有学生意外伤害、突然晕倒、突发病痛,哪里就有校医出现。对校医来说是职责所在。

第三,遇到突发性事件面临巨大挑战。一所普通高校,其在校学生数量在数万人以上,学生密集,又都为集体生活,共用食堂、浴室、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和设施。传染病易流行,集体性事件易发生。受其规模限制,因储存药品、器械的品种和数量、人员有限的高校医院必然面临重大挑战,使师生对校医院的医疗保障能力产生疑虑。这也是影响医患双方关系发展的潜在因素。

影响高校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对于公费医疗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医患关系趋于紧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影响医患关系主要是3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患者因素。高校学生患者的就

医心态。从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学生患者与普通患者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健康就医心理状态。①小病不求医。他们认为自己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小病难不倒,大病死不了。所以有病时不进医院,看书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照书”抓药,很容易误诊误治,错过治疗时机,加重病情。②避重就轻。有些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怕因病耽误学习,增加父母负担,认为区区小病,何需就医,往往小病衍变成大病。③违疾忌医。身体不适,私自到校外小药店购药,往往因违疾忌医而耽误诊治。④怀疑心理。对校内医院不信任,认为校医水平低,有病就要到校外大医院治疗。

第二,医院基本医疗水平:校医院是学校的附属机构,学校为了解决人才引进等问题,不得不将一些教职工的家属安排在医院工作,造成医务人员的业务良莠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和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长期被封闭在高校的院墙内,结果使得对外界新出现药品的迅速认识、了解和临床使用等方面,与社会医院的差距很大。以至于许多病人“舍近求远”,对校医院的医疗质量持不信任态度。提高服务内涵质量是提高满意率的主要方面。医院许多窗口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如门诊药房的工作人员表情冷漠是普遍现象,一般只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句话也不说把药袋或药瓶送出窗口。对病人用药方法大多是简单告知,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回答病人的各种问题,与自身专业内涵存在着一定距离。药师如果无法对其所发放的药品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对药品使用与注意事项做出明确的指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质量。医方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各行各业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都在大胆地追求财富,医院和医生也不例外,医学伦理淡化了,人文关怀缺失了。

第三,医护人员因素(重点是医患交流)。处理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作,怎样把病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灵脉搏,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焦虑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及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如何重视和患者的交流,主动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医护人员一是不重视与学生群体特殊沟通方式,看病时言语表达过于简单,使学生感到他的病痛被漠视,不主动告知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二是不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病痛学生中表现出的情绪如:焦虑、恐怖,没有给予恰当的安慰和解释,没有表现出设身处地的同情心和必然性的理解。三是不恰当的心理态势。对就诊的学生居高临下,要求学生处于不平等的服从地位,对学生的就医问药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予尊重,服务意识少,导致医患关系时有冲突。三是有些校医的传统观念与某些学生多元的现代观念有矛盾。医生在接诊时往往克制自己的情绪,难以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四是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不能原谅交往过程中学生不成熟的交往技巧,习惯地认为学生是不懂事、不礼貌等。现行高校中,医务部门人员少,设施配备不齐,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从而导致了学生患者对医疗护理水平的怀疑,进而产生反感及抵触情绪,影响治疗。

构建高校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高校医院的群体特点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几个因素,认为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应该有着与社会上的正规医院不同的举措。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加强校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转变服务观念,提高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作为普通高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虽然没有一流的设备和医疗水平,但是应该具备一流的服务。因此高校医务人员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以往“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态度,跳出被动服务模式,重视医院的社会服务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无论在语言还是在行动上,都应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宗旨。特别是对老年或婴幼儿患者,更要耐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有所保障。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医院文化建设,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二,特殊群体,特别关怀。首先,高校师生多为素质较高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办事细致,感情细腻,具有自觉性和上进心,但在生活中有着与体力劳动者不同的烦恼和痛苦,且比较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在传统的治疗体系里,护理工作只是打针发药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还应该注重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强化心理沟通和健康教育等。高校医院医护人员为师生服务中,应平易近人、感情入微、耐心细致。其次,大学生大部分都远离家乡,形单影只,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因此,高校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怀和帮助。比如,在为学生看病时,要比一般的成年患者认真仔细,要多给以详细的医疗指导,用老师般的关怀对学生谆谆教导,用父母般的慈爱努力为学生服务

第三,拓宽知识面,注重多方位治疗研究,注重加强医患沟通意识和技巧培训。①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注意生理变化又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②解决医患冲突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利用语言和行为沟通技巧,加强医患沟通,变被动为主动,将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和谐医患关系和稳定就医环境的目的。这和中医的望、闻、问、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并有所反应。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病人,往往担心医生没专心听他们的诉说。疑虑和抱怨多、说话倾向于重复的病人,尤其需要医生有耐心。有时病人扯得离题太远,医生可以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总之,医生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

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断病人的谈话。可以说,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可以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医生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切不可妄加否定。时至今日,医学对病人的多种奇异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说明。至于病人的想法,即使明显地是病态的,也不可采取否定态度,更不要与病人争论。弄清楚事情的实际经过,以及事件整个过程中病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尤其是使病人受了刺激的事,澄清十分必要,否则,就很难有真正的沟通。应该把事实本身跟描述者的主观评价,尽可能剥离开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令医患双方满意的沟通。“开放式”提问使病人有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可能,这既体现了医生对病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尊重,也为全面了解病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病人愈是感到受尊重,感到无拘束,他就愈是可能在医生面前显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相信一定能营造出和谐的医院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注重非语言性沟通表达,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务人员服饰整洁、态度和蔼,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可靠。在医患接触时,美好的行为举止可使病人产生尊敬、信任的情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目光接触,是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基本功。医护人员应当善于应用与病人沟通时的面部表情来传达对病人的关爱,更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身体姿势的含义,引导会谈的方向,如手势语可使病人的视觉系统受到信息刺激,加深印象,医患之间的会谈距离要适当等。医务人员重视这些信息在沟通中的意义,才能更好与患者交流。

第四,高校医患关系的改善与为师意识。高校这种特定的工作环境,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说,高校医务工作者必须身兼两种角色,既当医生又当老师,才能逐步建立和形成和谐的高校医患关系。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要改善高校医患关系,首先调整心态。因为,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医务工作也不例外,医务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调适自己,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建立新型、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提高业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把医患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预防在先或化解到最低程度。既当医生又当老师,养成“为师意识”,要求医务人员把医患关系看成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①首先要树立诊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过程”,结合诊治向患者简要介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病情有正确认识,收到良好的诊治效果。②医生注意自身的形象。对看病的学生要有爱心和细心,不能漫不经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成熟。③应对学生全面关心。这就要求医生强调为师意识,在学生生病时,除必要的医嘱,还应像辅导员一样关心学生生活,并建立跟踪制度。例如,学生患有慢性咽炎就诊时,医生除了嘱咐吃什么药,如何吃药,还应告知学生要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忌烟酒,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病情减轻,可由电话回访健康状况,让学生在就诊时和病好都可感受到温暖、关心。另外,高校医务工作者在诊治学生疾病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体质状况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大学生仍属于生理成熟、心理却敏感脆弱的群体,身体疾病与心理问题可能会并存且相互促进,如果在下医嘱开药的同时能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效果会比单纯药物治疗明显很多,故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还应该扮演学生的心理咨询老师,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让学生早日康复。

第五,建立学校医院集体事件的应急措施。高校服务群体人员多,生活集中,集体活动频繁,一旦有某一传染病流行,或出现突发性应急事件,医院就会受限于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储备药物等。所以校医院要以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教育,从而使校医院的应急能力提高,使师生员工更加坚信对校医院提供的医疗健康保障能力。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区,一遇到突发性流行疾病的爆发,如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校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尤其重要,学校医院要有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

第六,加强政策正面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这是构建校园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高校医院不是救济性质的部门,需要自负盈亏,维护自身效益和正常运转。但是因高校学生的流动性,使校内不少学生对高校的公费医疗政策了解不够,甚至存在着一定误解,认为高校医疗是一种无偿的社会救济。因此,对于医疗政策问题,报道宣传要客观真实和谨慎。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引导好高校校内外舆论。加强公费医疗政策的宣传讲解,从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构建沟通高校校园医患双方的桥梁,积极发挥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助推器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卫生工作又是亟待解决的涉及民生的大事,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卫生工作者,更有责任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维护和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厦增砖添瓦。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差错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