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2023-09-16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侵害学生权利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高校学生权利保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利保护;法律意识

一、 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取得很大进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如今,高校学生在学校各个方面都受到尊重,例如教学方式、受教育内容、教育收费、个人发展、专业选择等,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规现象越来越少。其次,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对高校学生权利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位条例》等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高校学生应享有的权利,使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再次,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工作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利。例如,近些年不断出现学生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等的案例。

但是,目前忽视高校学生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保护的冲突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法制和高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2]如有些高效非法剥夺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特殊规则限制部分同学的相关活动等,侵害了学生的教育活动参与权;限制高校学生转专业、转校,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选择权;某些教学人员打分不客观,给学生做出虚假的学业评价,学生的受教育公平权受到侵害;不按章程、相关标准评选奖学金、助学金等,学生的物质帮助权受到侵害;学校、班级不按规定收费侵害了学生的财产权;教师未经学生许可翻阅学生书包、个人物品,查寝等行为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历史的原因。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倡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育观念,师生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有绝对的服从。这种教育观念的本质在于教育制度的行政化,导致高校在学校管理、教育上面对学生的声音置若罔聞,排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其次,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缺乏依法执教的意识。由于受我国传统“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教师、学校的尊严与权威被无限放大,而学生的权利则被忽视。另一方面,学生维权意识淡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潮流下,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具体拥有什么权利,怎样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很多学生心中只有模糊的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忍让和服从,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滋生。此外,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校管理,教学活动中很多都是被动的服从。

再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学生权利的保护缺乏具体、明确的表述,内容过于概括,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条文不够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差。二是某些高校规章制度没有与时俱进,存在一定的损害学生权力的现象。[3]三是执法程序的不明确、不完善,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程序不透明的现象,导致学生权利保护的必要条件缺失。

第四,高校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高校在学生权利保护方面的体制存在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当成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教导与服从的关系。高校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学生的权利很容易被忽视。二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淡薄,不尊重学生,没有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排斥学生参与管理,甚至认为学生参与管理是不对的。三是部分高校及部分老师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规范、不恰当,高校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按程序办理,而不是

高校做出某个决定之后,仅仅是通知当事人。在某些高校,体罚学生、侵犯学生隐私权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也是管理方式不规范、不恰当的具体体现。

三、改善高校学生权利保护问题的对策

首先,加强高校的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教师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4]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学校管理的基础作用,引导教师依法执教。二是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共赢,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三是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以往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逐渐不能被学生、家长所认可。因此,高校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高校应当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服务后盾,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管理学生;同时,高校管理者及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在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工作上取得不错成果。

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是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随着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了忍让和服从,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的滋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多数学生在自己究竟有什么权利和如何行使这些权利这些方面都比较模糊, 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履行了什么样的义务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二者互为依存。高校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有清楚的认识,在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再次,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针对目前的立法的实际情况, 结合现状,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完善,同时,加强立法,对缺失的法律积极做好立法准备工作,力求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程序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强调高校依法执法,通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要求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法执法。三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只有对高效权利实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学生权利的有效实施。四是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执法程序, 只有程序标准合法,才能保证执法合法。

最后,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一是校纪校规的制定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由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二是校纪校规的制定的程序要透明,要合法。三是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及学生代表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四是加强校纪校规的宣传。学校应对校纪校规做好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识,同时程序公开透明,减少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做好校纪校规的入学教育, 或者有一个专门的校纪校规宣传月,让学生深入理解校纪校规。

参考文献:

[1]张宏彬.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1;

[2]申素平,王宁可.公立高校学生权利实现状况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4):18-22;

[3]石森,崔丽华,高世英.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法治化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51-55;

[4]万华.教师法治素养的时代诉求与提升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J].2018(4):80-83;

作者简介:谭妮妮(1986-10),女,湖北恩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主体要素: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民事主体主要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国家。

(二)客体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称标的,是民事主体之间据以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对象性事物,是民事主体追求的利益的反映,成为民事主体活动的目标。就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其客体大致是固定的。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物,指自然人身体之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并且能够被支配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

2.行为,指能满足权利主体某种利益的活动。

3.智力成果,指人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各种科学发现、发明、设计、作品、商标等。

4.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3篇

【背景材料】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

2014年1月11日,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点探析】

《经济生活》角度: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使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推动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加强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推进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试题预测】

1.2013年7月20日,央行决定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 )

①促进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

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③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A。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有利于促进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①②正确。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诸多因素有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不一定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③错;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有关,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不能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④错。故选A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不少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财政部表示,2014年将探索更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和手段。

材料二 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化解金融风险,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

(1)有人说,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靠政府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国内国际多方面的问题,请你运用联系的观点,为防范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风险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1)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该观点看到了政府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的作用,有正确的一面。

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企业本身制定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优化企业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小微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信心。故这个观点又是片面的。

(2)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金融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国内国际等多方面的问题以防范风险。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要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加强金融合作与监管,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内和国际的关系,防范和化解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风险。③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应对改革中的各种风险。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金融体制改革涉及财政和货币、银行和企业、国内和国外等方面,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统筹考虑,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防范风险。

二、感动中国树楷模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10日晚上20时,“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于2013年10月启动,经《光明日报》等全国30家媒体组成的“感动中国媒体联盟”联合推选、网络公开投票以及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定产生。最终,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考点探析】

《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等,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能够进一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举措。

《生活与哲学》角度: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感动中国人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人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试题预测】

1.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有一段感人的事迹,体现出他们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和无私贡献的美好品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②应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答】A。“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①应选;“感动中国人物”都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正确。③是政治生活中的要求,不是哲学方面的启示;④观点本身正确,但不是启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从2002年开始,迄今共举办了13届,共评了一百多位“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每个中国人,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材料二 沈克泉和沈昌健只是普通的农民,却有培育出优质油菜花品种的梦想。35年的科研路,28万元的负债,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都没有让沈克泉、沈昌健放弃心中的梦想。2014年,这对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

【参考答案】(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中心环节。开展“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开展“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①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油菜花父子” 培育出优质油菜品种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这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油菜花父子”为培育优质油菜品种,辛勤劳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像“油菜花父子”一样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索契冬奥促交流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索契冬奥会共有88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队参加,是历次冬奥会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索契冬奥会共设15个大项、98个小项比赛项目。俄罗斯凭借东道主优势力压挪威、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时隔20年后重登冬奥会奖牌榜首位。中国代表队获得3金、4银、2铜。

习近平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上任以来第二次选择俄罗斯作为年度首访国。

【考点探析】

《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推动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冬奥会为索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这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冬奥会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冬奥会可以展现各国的风土人情、独特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态,有利于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政治生活》角度: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举行中俄两国元首2014年的首次会晤,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达成新的重要共识,这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试题预测】

1.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起到了振兴俄罗斯大国地位的作用。这说明了(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答】A。冬奥会有助于振兴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说明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②错;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③错;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而不是基础, ④错。故选A项。

2.对于索契冬奥会,西方国家显得十分冷淡,而习近平主席在美欧等领导人都不参加的情况下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上任以来第二次选择俄罗斯作为年度首访国。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探析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举行中俄两国元首会晤,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习近平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体现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四、习连会晤话梦圆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联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点探析】

《政治生活》角度:

1.公民应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努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生活与哲学》角度: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试题预测】

1.习近平主席从两岸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两岸双方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说明了( )

①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答】C。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①错;④是认识论角度,不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在与连战会晤时指出,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如何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答案】①公民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作为中国公民,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一切分裂活动作坚决的斗争。②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4篇

在拉美,双边自由贸易也异常红火,墨西哥和智利这方面最为积极。据WTO统计,1999年末,拉美共有22个经济联合体,其中1991年以后出现的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就有17个。

一向被称为自由贸易“真空地带”的东亚地区,也首次加入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进程。最积极的国家当属新加坡。2000年11月,新加坡分别与新西兰、墨西哥正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和6月,分别与日本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了相关协定。另外,新加坡与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的谈判也在进行。日本除与新加坡已签协定外,与韩国、美国、中国和东盟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谈判也在进行。中国政府于2001年11月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5月与东盟正式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也正在酝酿和商议之中。

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今年出现的美国对进口钢材强制实施201条款(详见本刊今年第7期)和美国提高农产品补贴就是典型事例。同时,由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反全球化浪潮汹涌。1999年,WTO贸易部长西雅图会议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计划夭折。2001年12月,多哈会议在最后关头决定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但就现实情况看,多哈回合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疑问,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再受阻,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主要原因。原WTO总干事穆尔不久前说:“自从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至今未重新开启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谈判,因此现在出现了很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倾向。”

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局限性也是许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的原因之一。与旷日持久的WTO多边贸易谈判相比,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与程序复杂且缺乏国家强制力的WTO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双边自由贸易机制只有两个当事方,因而具有易操作、约束力强的特点。另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促进当事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乃至双方政治关系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往往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当作通向更高层次经济乃至政治合作的第一步。

部分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的开展遇到新困难

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通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或区域经济集团,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组建自由贸易区而进行的贸易。目前,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或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重要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另外,一些跨洲或跨洋的大洲际自由贸易区计划也顺势而生。

但是,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在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中,有的因谈判屡屡受挫而陷入僵局,如拟于2008年建成的“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谈判争吵不休而无实质性进展,如计划于2005年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计划不能推行而脱离原有主题,如拟于2010年启动的“APEC自由贸易区”;更有些一直停留在构想阶段难有新的突破,如美欧间的“跨大西洋共同市场”。

即使是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也因成员方利益的冲突出现明显的裂痕,如目前世界第一大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今年5月21日,因双方谈判破裂,美国开始对从加拿大进口的木材征收高达27.2%的反倾销税,从而导致美加木材贸易战急剧升级。墨西哥也开始抱怨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农牧业损失惨重。墨西哥众议院发表的研究报告说,自从墨西哥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墨西哥农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该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的出口量仅增长了8%;墨农牧业进口总额则由当初的29亿美元上升至42亿美元,增加了近44%。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将于2003年年初解除20种农牧产品的保护性关税,这将对已经处于竞争劣势的墨西哥农民造成新的打击。这已在墨政坛引起了反应。可见,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各国重新调整自由贸易政策

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由贸易政策,由原来的侧重“多边”,调整为侧重“双边”或“多边”与“双边”并举。

美国政府认为,如被排挤在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外,将给美国企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助于美国确立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合。今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长期制约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的总统“快速审批”贸易谈判权。布什总统在获得这一权力后表示:“我们将更快地与单个国家如智利、新加坡和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我们还将与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关系。”

日本过去非常反感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现在却来了个大转变。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便是日本签署的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有分析认为,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最大动因是为了加大出口,拯救它恶化的经济。今年6月,日本推出政府振兴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其中第六项被称为“全球化战略”,主要内容是:以全球化大市场为目标,推动包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东亚自由经济圈。

韩国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双边自由贸易的热潮当中。东盟国家则采取“多边”和“双边”并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一面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一面又积极寻求开展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总之,各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调整,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双边自由贸易强大的内部推动力。

双边自由贸易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它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又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一致性。

一是二者所体现的贸易原则基本一致。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等,而这些基本原则恰恰是双边自由贸易所追求和遵循的,只是这些原则所适用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至于说双边自由贸易会对第三方产生歧视,这也正是这种体制所确定规则的需要,就像WTO多边贸易体制并不适用于非成员方一样。

二是两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基本一致。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和配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筑起防范全球化风险的第一道防波堤。所有这些,都和WTO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经济效应相一致。

2,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矛盾性。

双边自由贸易“内外有别”的政策会冲击WTO有关原则和规则。如果把双边自由贸易放到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内考虑,那么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客观上造成了协定内外WTO成员方贸易待遇的不同,甚至对某些WTO成员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贸易保护主义“堡垒”,从而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相背离。更有某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包含明显的违背WTO有关规则的内容。

3,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兼容性。

正是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具有上述一致性,WTO多边贸易体制才得以包容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即允许WTO成员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然而,GATT/WTO对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均提出一些约束性规定: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而不应增加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和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

尽管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两者一致性的一面又从发展趋势上决定了双边自由贸易必然走向WTO多边贸易体制。现实情况表明:从总体上看,双边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上,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基本涵盖了全球,绝大多数推行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属于WTO成员方,这就决定了那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要执行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稳定;高校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3CY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增銮(1973—),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辐射性和示范性,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稳定工作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波及校园,其中如“钓鱼岛问题”“腐败问题”“物价上涨”和“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冲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也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所以,探寻有效的对策与措施缓解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负面影响,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前辈们已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周振林和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宫惠斌《论社会热点宣传工作的要求》、任理轩《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丁启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等,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定义、特点、分类、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宣传社会热点问题等。大多数专家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社会热点问题既是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社会的疑点与焦点。社会热点问题,相对于社会一般问题来说具有特殊性,是特殊的社会问题;相对于社会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来说,它又具有普遍性,是必然产生和存在的一种社会矛盾。[1]关于社会热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高校稳定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校稳定的研究也不少。如刘远在《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一文中指出:高校稳定包括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秩序稳定。思想稳定是基础,政治稳定是关键,秩序稳定是最终体现和综合反映。宋友好的《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分析》认为互联网将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不加区分地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学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北京大学张彦校长撰写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提出高校稳定工作应当做到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创建协同机制。专家们围绕高校稳定工作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者们既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方式和途径、也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深度、广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内容。如复旦大学邱柏生在《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中指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导致学生产生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马国富、王云震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王继新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一文中提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徐轶博在《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中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系统收集、梳理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四条路径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2]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西方国家及韩国等国的高校特别重视社会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普遍,学校重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韩国,有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一般思想动向进行监测,对高校稳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日本通过图书馆、俱乐部、社区、公共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和方便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大事要事。发达国家高校在应对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社会教育实践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我国应对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稳定工作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稳定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发达国家在社会热点面前的应对方法也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但我国目前的研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准确;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给高校稳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广泛地调查与研究,力争发掘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视域下党办、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和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高校稳定机制,化解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述评[J]德育纵横谈,2012(10)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黄沛祥谈谈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要抓的三项工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1)

[4]周振林,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J]学术交流,1996(6)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6篇

社会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以当下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为研究内容,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研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为:时代性、教育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其学习方式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热点 研究主题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复杂的问题并由学习者通过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完成任务或者制造出产品的一种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与操作首先须要考虑的是确定项目主题,即提出问题。一般来说,主题的选定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探究的价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在情境创设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中产生的研究主题,与项目式学习有很高的契合度,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热点主题的选择,以当下国内外大众普遍关心的、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和意义、有研究探索价值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主题,通过围绕主题创设模拟情境(或者进入真实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达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主题选择、情境创设、教育目标定位等几个关键问题,发挥主题项目式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一、选择合理的项目主题

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其主题的选择既要有适当的“热度”,也要富涵教育价值,更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1.热议性

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其显著特征就是“热”。只有足够“热”,才会有广泛的关注度和讨论价值,学生才会在生活中进行自发的思考和表达,形成对热点问题的初步认识和探究欲望。所谓“热”,并不是把所有人趋之若鹜的话题当作研究主题,应该多维度地看待这个问题。第一,即时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可谓是“爆热”。例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各种媒体争相报道,是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每个人关心的话题。第二,周期性的社会热点事件,是我们能预知的“预热”。例如,每年春天要召开“两会”,而“两会”的热点提案和问题从地方到中央的媒体都会进行采访和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第三,百姓生活中关切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让大家倍受关注。例如,一度扰民不止的广场舞现象和社区居民屡见不鲜的遛狗不牵绳现象,都引起过公众广泛的热议,甚至涉及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第四,发生在班级或者学校等小环境中的热议现象,虽然社会影响力不够,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室和学校垃圾站都配置了多个垃圾桶,倡导大家垃圾分类,但是只有极少班级和同学能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分装和倾倒,多个垃圾桶形同虚设。类似现象不胜枚举。其中某些热点事件并不适宜选做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它远离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大。

2.适切性

有热度的社会事件如果能与高中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相联接,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这样的主题不失为一个好的项目式学习主题。

从教师的角度看,从热点事件中提炼的探究主题必须以准确把握学情为前提,这样的选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式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除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课程知识之外,还要考虑学生之于项目应具备的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那么,哪些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是须要考量的呢?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著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知识时代必备的7C技能:(1)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管理项目(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和行动计划,能够执行计划并监控过程、评估结果;也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持续改进)等;(2)创造力——创造新知识、设计最佳解决方案、艺术化地表述和讲故事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合作、彼此协调、互相支持、彼此忍让、达成共识、团队建设等;(4)跨文化理解能力——跨种族、跨知识背景、跨组织文化的理解;(5)沟通能力——整理相关信息,融合运用媒体资源;(6)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7)自主规划职业和自主学习能力——管理变化、终身学习、职业定位、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自己学习的决策者,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教师与学生在思想观念、心智学识、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根据学情制定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可能会与学生实际存在差异。还学生以选择自由,让他们从社会热点事件的背景出发,自己提交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教师起辅助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创建或者调整他们的项目主题,确保项目与课程标准一致。

3.教育性

好的項目主题从社会热点事件出发,从生活中获得,契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主题价值。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共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其中小学70个主题,初中55个主题,高中27个主题。这些项目主题除了与对应学段的课程教学知识和实践相关之外,无一不在渗透正向的教育理念。例如:关于“家乡河流的污染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基于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心入脑,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进行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关键还在于情境的创设。该学习方式的情境虽然源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但由于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具备完整呈现真实情境的条件。所以,要以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原型,优化真实情境,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优化真实情境呢?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有时间线和逻辑线,这些主线脉络上都分布着一些关键小事件。依循这些主线脉络,把握关键点,把一个热点事件分解为若干具体情境,这些情境都围绕着项目主题,彼此之间紧密衔接,既有连贯性又有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又能跳出情境,使项目学习更具真实性和合理性。

1.目的性

首先,论证项目选题。与其他所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样,项目教学要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学生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培养学生何种素养?带领学生涉猎什么领域?对学生的发展能否有意义?项目开展前必须论证项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能否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养成社会意识;还必须论证项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能否使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将知识认知与能力发展同课程标准相契合。

其次,设计项目标准。好的标准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一个好的项目应该是:难度适宜——符合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挑战略高于其能力基础的任务,实现发展;导向精准——项目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明晰什么关键概念,培养什么关键能力;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特点、能力特点,项目内容的选择要能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项目的实施环节要能吸引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客观——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反馈、调整实施环节。

再次,组织小组活动。项目学习大部分任务需要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小组的和谐分工合作是项目顺利推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项目效果的达成。因此,应根据相应的实施标准与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为项目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2.驱动性

好的驱动问题是项目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可以从项目主题中提炼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它不仅包括知识性的问题,还应有任务性的问题。问题设计得当,既可以促使学生“回答”,也可以促成学生“探索”,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驱动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讨论提出,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以真正实现学习目的。

3.实效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通常为信息式学习,本质为知识储量的增加,忽视了能力的提升。项目式学习注重结构式学习和转化式学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把握知识呈现的规律,形成新的知识逻辑结构和思维体系;并将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习得的新知识和能力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体现进阶性的特点。项目学习过程要保障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沉浸式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

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项目式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围绕主题、创设情境过程中,充分考虑哪些情境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战疫”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为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我们可围绕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成果呈现四个方面来实施。

1.价值体认

学生通过各种“战疫”活动,体验不同寻常的生活经验,在观察和解决各种问题中增长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分析和比较中美抗击疫情的不同结果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责任担当

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各种“身宅心不宅”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理解“宅即做贡献”等防疫要求,自觉践行公民职责;崇敬真、善、美的“逆行者”,哀痛不幸的遇难者,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中能够发出正能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问题解决

学生将“战疫”生活中发现的“疫情根源、战疫实况、防控措施、疫情数据、疫情之思、疫情影响、疫情下我的学习”等问题转化成有意义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切身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索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审辩思维的能力、学习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自主自律学习的能力。

4.成果呈现

学生在“战疫”生活中,通过积极的学习和思考与研究实践,进行了实际操作,设计完成了有创意的“战疫”小手工、绘画、歌曲、游戏、研究报告等实践创新项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学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体现项目的学习特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基于教育的本质,关乎教育的核心,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教育的途径,都是以具体项目推进和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而不是把知识的机械传递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任务。教学活动在传承知识的同时渗透育人价值,成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

1.时代性

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在教育是在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展开,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当今社会中,国家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变革的诉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说,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学校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时代性的要求,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当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在“两个大局”,即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背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教育如何适应并承担此重任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2.教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3]。立德树人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这一学校育人的主要渠道更是如此。项目式学习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主题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当下国内外社会时事热点中筛选出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达到培养其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的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这是教师完成根本任务的体现。

如在以“战疫”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了解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和国家决策的反应迅速、策略措施的科学有效、组织执行的有力到位、物资保障的充分充足这些事实,深刻认识和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感情,“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组织执行力。相對比中,更容易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对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由衷地赞叹,树立了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情境性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和教学环境。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其学习的专注度和参与度。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项目式学习的一大优势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进入高度“仿真”的模拟情境甚至是沉浸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即奥苏伯尔所说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的有效教学。“战疫”的主题就是即时发生且现实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完全真实的情境。每一位同学都亲历其中,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以此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情境中具体现象的分析与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对课程与学科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链接,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探究性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是要基于学情,二是要考虑其“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能够充分挖掘其学习与发展潜力,即我们通俗所说的“蹦一蹦,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的主题一定是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要具备目标性、创新性。“目标性”指问题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在独立学习所具有的能力基础上,发现或预设其“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学习潜能而制定的学习目标;“创新性”是指问题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有引导学生能够持续不断、步步深入进行研究的特性。在“战疫”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别设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程度不同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设定选题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选择不同的子课题。多元化的选题为学生深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载体,通过围绕当下国内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由师生通过学习共同精心遴选问题,巧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在情境中真实发生,通过学生项目小组的合作、探究,最终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适切的主题下,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但在实践中领会、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以期实现融入生活、走进研究、知行一体、德才双修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01).

[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3]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上一篇:护理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