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范文

2023-09-19

法律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科  舞蹈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类教指委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专科层次舞蹈教育专业的现状分析(2019ZXXKT13)。

课程结构是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成果的核心,是确保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框架,是课程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主要内容包括整个课程体系的科目、专业课核心的设置、任选课与限选课的搭配情况等等,课程结构的设计既符合了当代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课程教学的价值。舞蹈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就与舞蹈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关。舞蹈教育课程结构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舞蹈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表演或者教学能力。四川幼专是一所正规有全面保障的师范院校,每年为行业输送大批专业实用型教育技能人才。

1.四川幼专关于舞蹈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芭蕾舞基训,毯子功,舞蹈简史与鉴赏;专业限选课程有:艺术概论,音乐,儿童舞蹈创编,儿歌弹唱,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美术素养;专业任选课程有:舞蹈解剖学,编舞技法,剧目排练,现代舞,胶州秧歌风格性训练,傣族风格性训练,东北秧歌风格性训练,维族舞蹈风格性训练,藏族舞蹈风格性训练,蒙古族舞蹈风格性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以及音乐舞蹈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小学音乐舞蹈教育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需要,能胜任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专科层次的小学艺术教师和各级业余、专业少儿舞蹈艺术培训学校教师。

2.四川幼专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的特征

2.1 独特性

和另外学科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进行比较,我校舞蹈专业教育教学更具备独有的特色,关键体现在:舞蹈课教学在教学针对人员、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方面和其他学科存在诸多不同。需要引起格外关注的是,我校舞蹈专业和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并没有将得到专业舞蹈演员作为目标,这样的目标太过遥不可及。我们的关键目标是针对少儿展开舞蹈教学,促使少儿身体经过训练更具备协调性,并且培养少儿的审美观念。少儿因为年龄小,身体柔软,可塑性强,对舞蹈容易感兴趣,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舞蹈教学中来。因此,舞蹈课教学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教学过程。

2.2 系列性

教师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利用学生的热情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融入到舞蹈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卓有成效。要想造就专业性强的舞蹈教师,要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段当中不断学习和具体操作,舞蹈教师肩负的重任就是促使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增强智力,形成全新的认知,进一步创新从而让舞姿更为优美。即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和表情,都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然后融入到训练当中。少儿舞蹈教学要系统地展开,也就是从少儿感兴趣的内容下手,一点一点进行引领,促使少儿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舞蹈风格,这些都是系统进行舞蹈教学的重要体现。

2.3 科学性

幼师专业进行舞蹈教学要科学展开,不论是舞蹈之初进行准备、舞蹈当中的表演还是最后的结束表演,整个教学步骤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科学地展开。舞蹈教学更重视科学和规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依照少儿年龄特点和发育特征开展与之对应的教学,这样做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训练中要时刻注意各个学生的身体情况,既要保证他们的身体不受到损害,又要保证他们能够从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2.4 思想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在思想上也应该紧跟国家的政治方针和要求。我校为使学生践行师德,落实在校学生能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3.优化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策略

3.1 “一专多能”与实践相结合

要从原有的教学理念当中走出来,将培育复合型人才、专业更强、艺术水平更高的学生作为目标,我校培养對象是小学舞蹈老师,并不是专业性的演员。所以总体素养更高的毕业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课程安排方面,四川幼专舞蹈教育专业需要将教学步骤和学生具体操作步骤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融入到实践当中,时间长了就会促使学生教学技能得到提升。

3.2 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

四川幼专的舞蹈教育专业在课程安排方面,需要将师范教育作为重点,并且融合舞蹈表演教育、小学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共同展开,将国内以及国外这方面已经具备的成熟经验作为参考,并且依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将培养艺术和舞蹈师资作为目标的课程机制。院校当中舞蹈专业学习还需要依照学生具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氛围、对于舞蹈教育老师的实际需求来安排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尤其要关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校的课程机制更为多样化,还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有利于日后学生在教师生涯当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3.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等教育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就业方式方面也从原有的包分配改变成为双向选择,师范院校学生包分配的情况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双向选择开始属于学生就业的主流。师范院校开展舞蹈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了解社会方面对于师资的需求,并以此为根据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从而造就出更多的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毕业生。

3.4 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属于课程安排日后发展的方向。四川幼师依照模块化课程架构具备的特征,针对舞蹈教育专业的全部过程再一次进行类别划分,从原有的四个模块划分为六个模块,并且依照舞蹈教育专业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将关注点放在加大力度针对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方面,促使幼师专业的学生全面提升创新水平,重视根据每一个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最后达到培育出优质师范毕业生的目标。

3.5课程设置突出师范特色

充分的发展“师范”性质的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专业是促进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设置环节,应该深化落实“师范”教学思路,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第一,应该适当地增加教育类课程。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舞蹈教育专业主要是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程,这就使得各个地区学校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师范特色。舞蹈教育专业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当地小学舞蹈课程教学的老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任务的教学,以满足小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综合实力。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要以传统课程为出发点,增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儿童心理与发展》等课程,要充分了解小学教育发展规律,认识到舞蹈教育专业的不同之处,了解教学的规律和标准。第二,充分地重视舞蹈教育实践教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落实理论教学,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舞蹈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通常都是在临毕业前的一个学期中进行的,此时学生面对着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有些学生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甚至都不会给实践留有任何的时间,以便于自己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小学或者业余舞蹈培训学校单位招聘中,教育实践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普遍比较低。学校和学生没有重视教育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对于教育实践重视度不足,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没有充分重视教育实践,要转变理念,提起足够的重视。可以组建专门教育实践的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相应监督岗位,明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实践内容,同时进行抽样检查、电话回访等,要了解學生实践中的内容和困难,以便于促进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进行教育实践动员大会,让学生意识到教育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实践工作中。要及时寻找难以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确定实习单位,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实践教育机会,以保证教育实践效果得到体现,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使得师范教育满足现代教育体系发展需求。

3.6课程评价注重科学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性工作,舞蹈教育专业应该积极落实课程评价制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第一,发展性课程评价。该评价制度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个性的发挥,科学性比较高。舞蹈教育课程中应该秉承发展性评价体系,一方面应该充分重视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评价激励效果的提升,各个课程主体都应该逐步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最新的舞蹈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观性,同时要给予必要的个性发展。第二,多元化课程评价。该评价制度就是在进行舞蹈教学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和标准,实现全面性的评价。多元化舞蹈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目标多元化就是要重视舞蹈表现力,还要提高教育能力,能够落实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基础水平;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在教师、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然后能够形成完善的评价报告;评价方法多元化就是要利用评价的书面形式,还应该建立口头评价方式,可以通过考试或者考查等多种方式,重视不同课程的要求,明确具体评价方法,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也能够发挥出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而可以提升舞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科学性的重要方法。

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四川幼专的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幼专的舞蹈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小学舞蹈教育教师的重任,舞蹈教育毕业生的水平高低,关系到我国舞蹈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就需要优化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课程结构,这对提高我国小学师资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慧.学前舞蹈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强化应用性能力培养[J].智库时代,2019(37):207-208.

[2]纪月宁.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06):90-91.

[3]卿泽.对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9(07):182.

作者简介:

罗曦(197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舞蹈创编。

法律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设计

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制定适应岗位需求与行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开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固然重要,而如何把住毕业考核关,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为,毕业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事现实工作能力的综合考核,其完成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水平及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法律专业一直是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法律事务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专业之一,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熟练应用法律知识及手段处理各类案件和纠纷的能力,能适应公、检、法、司、安、企事业单位等工作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些单位,其性质的独特性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学生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构建和获得,主要是依赖于学校的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设置。

法律事务专业传统的毕业考核模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些毕业考核的模式,但这些毕业考核的模式并不完善。如: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院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是采用毕业论文形式进行的。法律事务专业传统的毕业考核方式有毕业论文、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几种。虽然形式不少,并且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其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也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但是由于学校的导向性不明确,教师也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考核时选择论文的形式。有的学生虽然自己选择写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也大都是拼凑而来的,只有文字内容,没有实践意义。

作为高职高专法律事务专业来说,其目的是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法律人才,而不是学术研究型的法学人才。法学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太难了,脱离了他们的掌握范围,而研究的内容也不是短短一篇论文可以说清楚的。另一方面也无法衡量学生对法律知识以及实际处理法律事务能力的掌握程度,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职院校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改革考试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将考试方法改革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与理论教学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开设了法律事务专业的学校应该主动引导甚至规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让毕业考核从水平低下的困境中走出来,毕业考核导向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

法律事务专业实行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规定时,事无巨细,从字数到格式再到引用法条的表述,从参考文献到文献综述悉数纳入规范。当然,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术训练是相当有必要的,但在过多的规范限制下,泯灭的是法律能力的展现,法律思维的表达。因此,法律事务专业有必要改变本科层次要求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考核模式,通过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法律问题、领会法律精神,使毕业设计成为一次直接检验学生的岗位协作与人际沟通、法律语言表达与法律事务处理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就业岗位方向选择和执业能力的一次最佳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那一门法律课程能单独解决的,需要毕业设计这样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法律课程的相互整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本身,而是一套法律教学计划的应用实施、考核体系的完善程度反映,更是对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检验。可以说,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的好与坏,可以反映出该专业的教学实力和成果体现。因此,对法律事务专业实行毕业设计是必要和可行的。

法律事务专业采用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考核的方案设想

对法律事务专业采用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考核,必须结合本专业、有关行业发展、岗位需要来进行。毕业设计应该结合在某一项具体现实法律工作场景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探索与尝试。学生进行计划、观测、数据处理、法律文书写作、结果分析和综合归纳,临时答辩,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以后的法律工作场景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语言能力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思考和了解,对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有较多的感受。

实施过程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结合学生个人特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明确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2)针对性原则。针对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确定题目,确保每个题目都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以后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科学性原则。选题难易合理。设计过程中,积极利用各种先进方法和手段,收集案例材料,编写司法文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实践性原则。在考核现场,考核测评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就设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并就扩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目的和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即收集、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压缩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理解法律规定的能力;运用法学原理分析案情的能力;应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文书制作能力等。

设计题目的选择选题的合适与否对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选题时应遵循学生主体原则,同时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着力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掌握法律事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有关规范。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法律精神的理解能力、加深拓宽原有的法学知识结构。可以针对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确定题目。公、检、法、司、安、企事业单位等岗位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执法、经济合同审查、法庭辩论、法律文书制作等,都可以成为题目的方向。

设计的内容设计的内容应该涵盖法律职业所涉及到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景,在具体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事务。以下不能一一列举,只能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说明。各个学校可以针对本身的优势、教学特点、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设施进行安排。(1)案例演示。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或学生自己收集自编案例,然后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在考核现场演示。例如,毕业设计的题目是“职能管辖”,可以把学生分为6人小组,演示案例,说明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在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培养学生进入角色,模拟人民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的部分办案过程,考核现场成了“实战”的战场,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了枯燥的法律规定。在自编、收集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专业老师探讨、利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查等形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增强了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模拟法庭。必须选用典型案例。案例的选取一般考虑以下要素:第一,时效性。即先由学生选出2~3个当前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真实案例,然后由指导教师审定。第二,专业性。根据法律事务专业课程讲授及设置内容需要,案例应体现出本专业课的特色及专业深度,能反映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第三,疑难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专业深度和难度。其疑难程度为,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学生必须经过认真地思考和深刻的分析,正确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法学专业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四,可辨性。即案件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给双方“当事人”都留下一定的思辨空间。(3)法律調研。基本目标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法律专业人员的“手把手”指导,以司法工作者身份直接参加司法工作,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4)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到校外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5)法律援助。近年来,以法律援助为核心的实践模式成为实践教学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观和社会责任感。以法律援助为主体的毕业考核模式,必将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6)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务秘书。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合同化概念已深入人心,各企、事业单位及各种社会团体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的提高。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熟悉我国各种法律、规定,并能运用相关法律条文独立完成办公室的工作和管理,协助领导处理各类日常法律事务的复合型秘书。

总结与评价建立一个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也是实行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1)整个毕業设计的程序是否合理,学生的处理过程是否合法。(2)对法律规范的运用是否准确,对法理的理解和表达是否透彻。(3)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精彩、有法律逻辑性。(4)法律思维的能力是否合格,临场应变能力如何。(5)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评价的标准应明确、具体、合理,尽量分解量化,并应事先为全体学生所知,这样才能保证公平性。就学生而言,应允许各方(包括旁听人员)提问,受问者应作正面回答;由每组学生派代表讲解本组的准备过程,准备情况;每个学生要写出自己参与设计所做的具体工作(含法律文书写作)的报告,并对其他学生所涉角色和法律文书进行评价。就考核老师而言,在充分听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后,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对个体学生的表现作出具体评价和打分。评价时要注重对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精彩见解以充分肯定,对表现出色的予以表扬,并可在对整个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作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入的思考题目。

在开设有法律事务专业的高职院校采用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考核,不仅是需要方案上的可行,同时也需要制度上和设备设施上的保障,以及师资力量的保证。因此,相关院校可以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设施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和论证,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就方案进行细化,让毕业设计真正成为检验教学水平、考察教学效果和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尺,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法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镝,杨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2]张镝.高职法律专业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的改革[J/OL].http://www.tech.net.cn/y-jxgg/fsff/2638.shtml.

[3]李殿英.利用高校模拟法庭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杨琴.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5]陈训敬.模拟法庭应当成为法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综合课[J].管理与效益,1998,(3).

[6]孟宪乐.模拟法庭教学法研究[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2).

[7]甫玉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作者简介:

刘杰明(1972—),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哲学、行政法。

法律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就业;人才培养

一、调研的背景分析

近期,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近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法学专业被列在其中。法学就业难问题凸显,若干年的热门招生,使得法学院在整体就业形势偏紧的状况下,法律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亦不断增大。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法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是职业化的门槛高。法律本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密集于检察官、法官、律师(包括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人员)这类法律职业。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实施提高了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2002年3月的首次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三十余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录取率仅为7%,虽然通过率在逐年上升,但是所有国家考试中合格率仍为最低的,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考”。二是择业范围较为集中。法律相关的职业多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有关系,如国家机关,各种职能管理部门等,但在国家机构体制改革及精简人员的情况下,名额稀少造成竞争更为激烈,如愿者也只能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少比例。三是兼容性、跨行业性不强。在现有法学教育状况下,法律本科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外语、外贸及营销等方面均为弱项,影响择业范围。四是毕业生自主就业的渠道很少。除非毕业生脱离所学专业,否则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很难自谋既与法律专业相关联,又可以无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职业。就业数据告诉我们,除极少数学生从事和法律相关工作之外(主要是第一、第二类。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15%左右),大部分学生基本从事与企业相关的工作(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85%左右)。这种就业的事实让我们感到,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二、调研方法及结果

这次调研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询问等方法对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大型企业4家,中性企业25家,小型企业10家。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即使是4家大型企业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大,只有1家大企业才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其他的设有法律顾问,也是形同虚设。而中型企业,均没有专门的法律部门,5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而小型企业(500万以下企业),10家小型企业中只有1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他们基本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为了拉住客源,主要倾向于私了的办法解决纠纷,严重的使用调解、仲裁的方式解决,很少选择诉讼途径,以免产生诉累。在几个主要问题上调查结果如下:①该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状况?(调研该企业所需求人才专业及学历状况)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营销、广告专业及相关生产对口的专业人才上面等。法学专业人才需求者较少。②该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是否需要法律人才,需要突出什么知识的法律人才)?在触及本问题的肯定答案中显示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突出集中在商法、国际商法、合同法、劳动法等专业法律知识人才的需求上。而对OEM加工商来说,更强调的对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需求。③你认为该企业存在什么样的法律风险?除常见的贸易纠纷外,主要涉及诸如产品低价容易招致外国企业的反倾销的问题、企业间联营容易有合同纠纷、企业与职工间纠纷、产品质量安全纠纷及劳工纠纷等法律问题。④需要为该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法律服务?除多数小型企业表示基本不需要法律服务外,中大型企业多选择了需要产品安全及质量认证办理、销售业务中的法律手续顾问、解决投诉纠纷、代理商务谈判、代理追债、参与企业制度设立研讨及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等法律服务。

三、就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新型的法律教育体系,应该围绕社会的需求而展开。现实中法学院多数学生走进企业的就业状况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法律教育观要求从职业需求出发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仅具备法律职业需要的法律知识,同时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再仅仅是单一型的法律诉讼及法律事务人才,而是成为能够涉猎多领域职业的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各种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学生的素质能力亦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法律诉讼问题,而要扩大为具有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法律本科毕业生作为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既可以因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向培养解决就业,也可以在人才市场自行应聘,甚至自己创业,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就业问题。但是,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因为社会需求的改变而及时改变。我国法学教育恢复以后,法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深受部门法划分理论的影响,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并重,外加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由此构成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称为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

四、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法律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律师职业为例,从每年趋之若鹜的司考大军们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众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做一名律师,为社会服务。但从律师职业的角度看,全国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较以往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诉讼业务在缩小,而需要多种专业法律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支撑的非诉业务在急速扩大,做一名律师,只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理念,精通诉讼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以浙江省六和律师事务所业务为例,其业务范围包括:公司与证券、金融与保险、基础设施与建筑房地产、国际法律、网络与知识产权、刑事、民商事、行政、劳动人事、海事与海商、破产与债务重组等多方面。而每个领域又包含诸多种类的具体业务,如公司与证券类业务,主要包括:(1)股票的发行与上市;(2)公司的设立及治理结构的完善;(3)公司股份制改制;(4)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5)公司股权转让、质押和收购;(6)债务重组、破产和清算;(7)产权界定;(8)配套法律服务。分析这些业务范围的设定,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对法学院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挑战。这些业务的完成不是仅懂得诉讼法、公司法就可以胜任,还需要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法、银行法及税法等复合知识的支持。以现在课程的设置来看,我们的学生差距还很大。

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法律本科的教学改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进一步加大民商法类课程的比重,应成为我国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调整并逐步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之,调研组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以占30%的社会资产创造了70%的国民产值,并且提供了7400万个就业岗位。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能置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不见。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已经十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以补充法学院学生经济理念的缺失,充实商事类课程的安排,调整具体的课程使之紧密服务于社会需求。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对经济组织包括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法律事务的有关课程,让学生不是单纯从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单行法律法规的角度,而是从企业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主的需求,教授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经营运作中有关法律事务的内容、特点、处理及运作方式,更要及时将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对课程的核心内容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出来,使学生能够处理如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商务谈判、企业兼并、融资信贷、劳务纠纷等等企业内部与外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经济、法律事务,从而为法律本科毕业生扩展就业领域。

2.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实际上,国内的各种法律都有其各自的规则,而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商事法律规则以及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金融法、网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在所谓的行为规则里,更是包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内容。但是这些专业内容,在大一统法律本科教育方式下,泛学并不能加以掌握,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能力成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才。法律本科生进入专业服务领域依旧是个生手,要寻找相应的职业并无人才素质上的优势,可谓有学历无能力。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完成法学基础教育后接受相应的专业学习以及训练,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才有利于就业谋职。

3.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拓展就业领域的兼顾。学法、懂法、依法是国家与社会管理机关及人员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法律学科教学内容应该辐射、包含国家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使得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国家及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通过处理公文、写作、调研能力以及口才练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但是当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和基层党政机关中,仅就秘书这个岗位来说,很多毕业生也不能胜任。专业化程度很低,法律意识淡薄,培养模式也很单一,基本上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秘书,其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差,工作上仍属于事务型,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决策法制化、民主化、现代化的需要。所以,法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还应该培养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

4.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培养的统一。法学教育应该转变只要灌输法律概念、理论框架,学生就可以将之运用于具体案件分析的观念误区,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读书、讨论、分析、演练、写作等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比如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在教学过程应更多地体现出启发性、互动性、试验性,侧重培养学生驾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应放在讲授最新法学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成果,提出问题,传授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画龙点睛式的释疑解惑,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操作等实际能力的提高上。

当前,对现有高等教育的体制、内容乃至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调研组认为,改革应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教学环境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改革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要求,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评价。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303.

[2]沈峰.要赛马不要相马[N].深圳商报,2003-09-18.

[3]左平良,中华,范毅.论法律本科法律实践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郑侠,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侯帆: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讲师。

法律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课    混合式教学    法律文秘专业    资源库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和学习方式正引领着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发展。法律文秘专业主要面向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培养具有相应的法学基本知识及秘书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公关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将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与网络技术有效结合,促进高效教学成为高等职业教学领域探讨的热点。2015年9月,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成了符合法律文秘專业特点的专业学习体系和社会服务平台,面向学生、教师、司法从业人员、基层法律实务人员、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学习者六类用户,建成了个性化的学习中心。微课是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课堂大量优质资源和丰富的教学环境,为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课堂”。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微课资源,使微课教学深度融入现代课堂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微课与混合式教学

(一)微课

微课[1](163-164),又称“微课程(Micro-Lecture)”或者“微型课程(Micro-Lesson)”,是指以视频图像作为主要载体,以PPT软件作为主要技术支撑,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此外,还应该包含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具有短小精湛、碎片化、互动性强、学习手段灵活多样、互动性强、可以循环使用等特点。微课以多媒体视频为媒介,将以往的课堂授课过程精简为短视频,突破了以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对以往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极大地优化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二)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2],是指一种将在线教学和以往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发生改变,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实现学习目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后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三、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作为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要以现实课堂为基础,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中对知识单元类型和教学要求,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微课资源和教学组织设计需求,然后设计开发微课和配套的其他教学资源,让微课资源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3](111-112)[4](166-168)[5](56-59)。

(一)课前微课导学

在课前的预习准备阶段,根据教学资源库的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基于微课的思想,设计开发出符合专业特点的微课导学模式。首先,为学生梳理明确计划,在明晰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微课制定导学案,明确概括课前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其次,整理知识点,对于难以理解或容易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混淆的知识点,重点呈现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度更高,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做好上述准备后,结合资源库课题组资源,充分参与、关注微课的录制、制作和后期剪辑,呈现出良好的视频,并将其传到资源库,方便学生后期重复学习和观看。学生自学或讨论式学习微课内容,预习教材教学内容;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反馈在平台上或者群里。教师通过学生预习反馈,对学生进行“微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顺学而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微课导学模式的构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导学中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中教学内容围绕课前遇到的问题展开,并且把对知识的探究引向纵深。这种先学后教的导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为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中混合式教学

在课中授课时,利用微课进行混合式讲解:首先是新课的导入,通过微课对课堂内容抛砖引玉,学生带着兴趣看完微课,引发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中。其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将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将重点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对重要知识点及导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规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最后是小结拓展,将课堂小结制作成微课,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及规律,通过课堂小结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加深知识内容,通过知识的内化和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使教学内容实现迁移和重组,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自主学习

在课后应用中,微课可以拓宽学习范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发布的微课资源复习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将教学难点或复杂的部分分解发给學生,使难题部分变成一个或几个问题,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易于学生掌握,方便自主学习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课下复习,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随停随播,反复收看知识点,以对课上学习任务和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为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计划提供准备。其次是课下交流,学生也可以把微课作为课下交流的资源,学生间以微课为小单元,对于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对有问题的知识点交流起来更加便捷具体。利用微课的自主学习能够降低心理压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针对学生基础水平不同发布不同的学习内容,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细致处理细节,无法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足,延展了课堂教学。

四、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实践

法律文秘专业为了做好资源库建设,有力地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在资源建设、流程建设、评级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工作。

首先,构建教师团队,建设法律文秘专业微课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由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牵头,联合14所高职院校,2家中职院校和北京速记协会组成220余名的资源库建设团队。建设过程中以法律文秘专业为基础,基于体现专业特色的“法律知识适用、司法秘书实务和庭审速录技能”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庭前、庭中、庭后”工作流程等各共建院校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行业企业继续教育等优秀成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和共建院校重点开发建设19000条类型多样的优质教学素材,19门专业核心课程等结构化学历课程和400节微课;开发建设体现行业企业特色的案例、虚拟仿真实训实习项目、试题库、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120余个。

其次,构建基于微课的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流程。教师课前通过资源库准备微课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准备教学素材;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材预习,课前任务操作训练;教师课堂讲授、交流互动、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动态调整课堂讲解重心和需解答的问题,课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线上知识测验与习题训练;学生课后线上学习交流、分组协同学习,线下完成作业与任务;教师根据阶段性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设置不同等级的扩展任务和扩展性学习资源,营造积分闯关式任务驱动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实践热情。

第三,构建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机制。利用建设的教学资源和微课资源,开展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构建系统化的评价机制,确保教与学顺利进行。建立完善的学生学习监管制度,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及时指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实时跟踪学生进度,把学生课前提交的实践任务报告、课后提交的作业文档等课外学习情况纳入课程评价,形成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资源库以“智慧职教”平台为基础,组建项目信息技术团队,主动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研究开发,共同完善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的学习进度与状态跟踪、个性化学习材料推送及学习评价等平台功能,提高资源库利用率,实现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社会学习者和教师等学习群体的合理分布。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2月,资源库内注册学生18618人,教师571人,形成一个5000人以上较为稳定、高度活跃的师生用户群体,涉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法律事务、司法文秘、监所管理、刑事执行、治安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十多个专业。

五、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微课资源的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学生乐于接受和欢迎的教学模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微课教学满意程度较高,微课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愿望得以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一,基于微课的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微课实现了学历课程、任选课程、职业技能大赛培训课程的学习,获得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微课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课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拓展所学。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反思总结。基于微课的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空间。

第二,有助于师生角色转变,促进课堂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利用资源库中的模板、手册与丰富的素材进行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资源可以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指导者和解惑者,师生间互信互重、互相协作,共同解决疑问和难题,从多数的沉默现状转变成了多数互动的良性现象。

第三,有利于推动法律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满足应用型高职院校不同类型人员培养目标对法律文秘的要求。法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人员培养目标的要求改进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同时转变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微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并细化知识结构,不同类型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侧重学习。法律文秘专业系列微课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推动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提高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文秘等专业的建设水平,形成以法律文秘专业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园林技术专业群。

六、结语

基于微课的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教学的诸多不足,特别是微课资源共建共享,带动了法律文秘专业各课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变革,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但实际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微课教学、完善微课设计制作、创建优质微课资源平台,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等问题仍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法律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职法律大类院校的重要项目,也是教学模式改革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不断创新,保持资源库的生命力,为法律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德兰.微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2016,7(9).

[2]陈建新.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共享课程的新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2.

[3]陈瑛.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2017,9(5).

[4]王长征.叶云青.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6,16(21).

[5]陆丽华.基于微课的行业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4).

基金项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文秘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01520)。

法律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就业;人才培养

一、调研的背景分析

近期,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近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法学专业被列在其中。法学就业难问题凸显,若干年的热门招生,使得法学院在整体就业形势偏紧的状况下,法律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亦不断增大。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法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是职业化的门槛高。法律本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密集于检察官、法官、律师(包括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人员)这类法律职业。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实施提高了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2002年3月的首次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三十余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录取率仅为7%,虽然通过率在逐年上升,但是所有国家考试中合格率仍为最低的,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考”。二是择业范围较为集中。法律相关的职业多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有关系,如国家机关,各种职能管理部门等,但在国家机构体制改革及精简人员的情况下,名额稀少造成竞争更为激烈,如愿者也只能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少比例。三是兼容性、跨行业性不强。在现有法学教育状况下,法律本科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外语、外贸及营销等方面均为弱项,影响择业范围。四是毕业生自主就业的渠道很少。除非毕业生脱离所学专业,否则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很难自谋既与法律专业相关联,又可以无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职业。就业数据告诉我们,除极少数学生从事和法律相关工作之外(主要是第一、第二类。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15%左右),大部分学生基本从事与企业相关的工作(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85%左右)。这种就业的事实让我们感到,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二、调研方法及结果

这次调研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询问等方法对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大型企业4家,中性企业25家,小型企业10家。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即使是4家大型企业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大,只有1家大企业才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其他的设有法律顾问,也是形同虚设。而中型企业,均没有专门的法律部门,5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而小型企业(500万以下企业),10家小型企业中只有1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他们基本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为了拉住客源,主要倾向于私了的办法解决纠纷,严重的使用调解、仲裁的方式解决,很少选择诉讼途径,以免产生诉累。在几个主要问题上调查结果如下:①该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状况?(调研该企业所需求人才专业及学历状况)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营销、广告专业及相关生产对口的专业人才上面等。法学专业人才需求者较少。②该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是否需要法律人才,需要突出什么知识的法律人才)?在触及本问题的肯定答案中显示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突出集中在商法、国际商法、合同法、劳动法等专业法律知识人才的需求上。而对OEM加工商来说,更强调的对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需求。③你认为该企业存在什么样的法律风险?除常见的贸易纠纷外,主要涉及诸如产品低价容易招致外国企业的反倾销的问题、企业间联营容易有合同纠纷、企业与职工间纠纷、产品质量安全纠纷及劳工纠纷等法律问题。④需要为该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法律服务?除多数小型企业表示基本不需要法律服务外,中大型企业多选择了需要产品安全及质量认证办理、销售业务中的法律手续顾问、解决投诉纠纷、代理商务谈判、代理追债、参与企业制度设立研讨及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等法律服务。

三、就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新型的法律教育体系,应该围绕社会的需求而展开。现实中法学院多数学生走进企业的就业状况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法律教育观要求从职业需求出发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仅具备法律职业需要的法律知识,同时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再仅仅是单一型的法律诉讼及法律事务人才,而是成为能够涉猎多领域职业的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各种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学生的素质能力亦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法律诉讼问题,而要扩大为具有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法律本科毕业生作为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既可以因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向培养解决就业,也可以在人才市场自行应聘,甚至自己创业,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就业问题。但是,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因为社会需求的改变而及时改变。我国法学教育恢复以后,法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深受部门法划分理论的影响,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并重,外加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由此构成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称为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

四、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法律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律师职业为例,从每年趋之若鹜的司考大军们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众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做一名律师,为社会服务。但从律师职业的角度看,全国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较以往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诉讼业务在缩小,而需要多种专业法律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支撑的非诉业务在急速扩大,做一名律师,只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理念,精通诉讼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以浙江省六和律师事务所业务为例,其业务范围包括:公司与证券、金融与保险、基础设施与建筑房地产、国际法律、网络与知识产权、刑事、民商事、行政、劳动人事、海事与海商、破产与债务重组等多方面。而每个领域又包含诸多种类的具体业务,如公司与证券类业务,主要包括:(1)股票的发行与上市;(2)公司的设立及治理结构的完善;(3)公司股份制改制;(4)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5)公司股权转让、质押和收购;(6)债务重组、破产和清算;(7)产权界定;(8)配套法律服务。分析这些业务范围的设定,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对法学院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挑战。这些业务的完成不是仅懂得诉讼法、公司法就可以胜任,还需要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法、银行法及税法等复合知识的支持。以现在课程的设置来看,我们的学生差距还很大。

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法律本科的教学改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进一步加大民商法类课程的比重,应成为我国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调整并逐步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之,调研组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以占30%的社会资产创造了70%的国民产值,并且提供了7400万个就业岗位。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能置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不见。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已经十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以补充法学院学生经济理念的缺失,充实商事类课程的安排,调整具体的课程使之紧密服务于社会需求。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对经济组织包括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法律事务的有关课程,让学生不是单纯从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单行法律法规的角度,而是从企业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主的需求,教授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经营运作中有关法律事务的内容、特点、处理及运作方式,更要及时将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对课程的核心内容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出来,使学生能够处理如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商务谈判、企业兼并、融资信贷、劳务纠纷等等企业内部与外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经济、法律事务,从而为法律本科毕业生扩展就业领域。

2.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实际上,国内的各种法律都有其各自的规则,而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商事法律规则以及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金融法、网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在所谓的行为规则里,更是包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内容。但是这些专业内容,在大一统法律本科教育方式下,泛学并不能加以掌握,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能力成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才。法律本科生进入专业服务领域依旧是个生手,要寻找相应的职业并无人才素质上的优势,可谓有学历无能力。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完成法学基础教育后接受相应的专业学习以及训练,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才有利于就业谋职。

3.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拓展就业领域的兼顾。学法、懂法、依法是国家与社会管理机关及人员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法律学科教学内容应该辐射、包含国家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使得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国家及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通过处理公文、写作、调研能力以及口才练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但是当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和基层党政机关中,仅就秘书这个岗位来说,很多毕业生也不能胜任。专业化程度很低,法律意识淡薄,培养模式也很单一,基本上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秘书,其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差,工作上仍属于事务型,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决策法制化、民主化、现代化的需要。所以,法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还应该培养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

4.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培养的统一。法学教育应该转变只要灌输法律概念、理论框架,学生就可以将之运用于具体案件分析的观念误区,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读书、讨论、分析、演练、写作等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比如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在教学过程应更多地体现出启发性、互动性、试验性,侧重培养学生驾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应放在讲授最新法学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成果,提出问题,传授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画龙点睛式的释疑解惑,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操作等实际能力的提高上。

当前,对现有高等教育的体制、内容乃至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调研组认为,改革应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教学环境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改革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要求,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评价。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303.

[2]沈峰.要赛马不要相马[N].深圳商报,2003-09-18.

[3]左平良,中华,范毅.论法律本科法律实践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郑侠,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侯帆: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讲师。

上一篇:法律效力下一篇:企业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