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

2024-03-15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1篇

(一) 专业基础技能方面:要求具有计算机运用技能、人际关系沟通技能和良好的耐挫能力

在物流企业中, 需要物流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如下计算机运用技能[1]:由于目前网络的全面普及, 因此要求物流营销工作人员能进行一定的硬件操作, 并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相关软件, 比如能较为熟练地进行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要求能准确地进行文件管理并能自如地启动和运行相关的应用程序;要求能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输入方法, 且每分钟要求能输入40-50个汉字;能较为快速地在电脑上建立和修改文件及文件夹;能自如地对文件等进行复制、粘贴、删除和移动;会利用压缩文件进行压缩并能解压缩包;会熟练使用WORD或WPS进行文字输入和处理;会进行打印、扫描、复印等工作;会利用计算机搜索相关资源, 并能有选择性地进行上传和下载软件等操作;会收发邮件等。

在物流企业中, 需要物流市场营销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沟通技能。其原因在于:物流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去开发客户并不断进行客户维护和管理。在开发客户时, 物流营销人才需要向物流用户不断展示本物流企业的实力、能给予物流用户的条件、能提供的物流服务, 以吸引物流用户不断将物流业务引入本物流企业;在客户关系处理时, 需要展示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既要在遇到物流客户咨询和投诉时能迅速进行处理, 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对物流客户关系进行精心的维护和管理。以上这些工作, 都需要极强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来支撑。

在物流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中, 必须具有良好的耐挫能力。其原因在于:在物流营销人员的工作中, 尤其是在工作伊始, 在开拓客户和维护客户时, 常会遇到物流用户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遇到各种阻力和失败。因此, 物流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挫能力, 才能使自己维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进而不断继续做好工作, 直到工作顺畅、达成目的为止。

(二) 专业职业技能方面

要求具有扎实的物流市场调查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物流产品策划能力、价格制定能力、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能力。

物流营销人员需要对物流营销的整个流程极为熟悉并擅长运作。物流营销流程包括物流市场分析、物流目标市场营销、物流营销组合策略制定、物流产品销售等四个环节。其中, 物流市场分析需要物流营销人员具有扎实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物流目标市场营销需要物流营销人员具有对物流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物流目标市场选择和物流目标市场定位的分析, 因此需要具备物流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物流营销组合策略一般包含物流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大战略, 因此, 物流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要求物流营销人员能具有物流产品策划能力、价格制定能力、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物流产品销售需要对产品进行销售并能开发和维持好物流用户, 因此要求物流营销人员具有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二、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状况及原因剖析

(一) 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基本具备。

据笔者对物流企业的高职物流营销人员进行调查, 发现他们在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

其原因在于:在高职院校物流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技能、人际关系沟通技能和耐挫能力都进行了较好的培养。以湖南省为例, 高职院校在对物管专业和对物流营销专业的技能抽查考核方面, 均对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输入方法、输入速度、建立文件、解压和压缩文件、打印、扫描、复印、搜索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训练, 因此, 只要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能够顺利地完成技能抽查, 则进入物流企业后, 其在计算机运用技能方面已基本具备。此外, 在高职院校, 教师们都较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周末兼职能力和在课堂上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此, 经过两年半的课堂培养和兼职的熏陶,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能较好地运用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来适应物流营销业务和物流企业的要求。

(二) 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某些能力较为欠缺

尤其是市场调查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产品策划能力、价格制定能力、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较为欠缺。

据笔者调查, 高职学生在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较为具备, 但相反, 在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 他们对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兴趣相对来说较低, 却对使用电脑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培养较感兴趣, 同时, 他们在高考备考和高考失利的过程中, 已基本能使自己较快地从挫折中调整情绪, 加之高职院校的老师善于利用他们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耐心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因此, 他们对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能较快地掌握和运用;但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学生高考的失利, 已经使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职业技能的获取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 他们认为专业能力较难掌握, 因此, 这种畏惧和不自信心理导致某些学生会对专业职业技能能力敬而远之, 从而导致他们对上述专业职业技能能力如市场调查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产品策划能力、价格制定能力、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均多少有所缺失。

三、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策略

(一) 制定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及剖析可知:对于高职物流营销岗位的学生, 在继续进行专业基础技能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信心的情况下, 要加大对他们的专业职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一如既往地培养高职物流营销人才的计算机运用技能、人际关系沟通技能和耐挫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 培养其自信心和学习的激情;同时, 要做出详细的针对物流市场调查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分析能力、物流产品策划能力、价格制定能力、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计划, 并根据计划进行严格和有效实施。

(二) 对接企业需求, 进行高职《物流市场营销》课程建设

不论是物流管理专业, 还是物流营销专业, 要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高职物流营销人才, 就必然要通过《物流市场营销》这门课程进行培养。

因此, 高职院校应对接物流企业的需求, 根据物流营销的流程和规律, 进行高职《物流市场营销》课程建设, 且其重点是要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来进行建设, 特别是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要重点针对高职物流营销岗位学生在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薄弱环节。

(三) 循序渐进, 进行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学生的技能培养

根据物流营销的规律, 应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第一, 不要操之过急。教师应针对高职物流营销人才的两年半的培养, 帮助学生分阶段分学期树立培养目标, 与学生约定每学期应学会些什么知识、锻炼些什么技能, 并每学期要求和帮助学生检查与考核一次, 看其是否每学期都达成了预定目标。

如果没有, 则要帮助其改进;第二, 对于《物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 一定要对整个物流营销流程和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耐心地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每个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 从而使高职物流市场营销人才真正得到培养。

摘要:创新创业背景下, 高职学生的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对物流企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高职学生的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调查了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市场营销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其次对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剖析, 最后提出了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物流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企业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保险;市场需求;宏观与微观

团体保险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费率水平下,投保团体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团体保险商品的数量。通俗的说,团体保险需求是指团体出于稳定持续经营的考虑而为员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人身保险商品的需求和团体为员工提供人身保险商品的现实经济能力。

影响团体保险需求的两大根本性因素是团体安全需求和购买能力。在团体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购买能力决定了企业人身保险需求的最终真实形成。购买能力取决于团体人身保险商品的价格及团体人身保险购买者企业在持续经营中的盈利能力。所以,安全需求是团体人身保险需求的基础,是必要条件。购买能力是团体人身保险需求的关键,是充份条件。团体面临的风险则是团体人身保险需求产生的基础。

团体保险市场需求主体是指面临特定潜在风险,希望通过购买保险来保障其面临风险,并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团体。

一、团体保险市场需求的引致原因

一般而言,团体保险的保险责任与个人保险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其提供保障的功能与个人保险基本相同,为什么会导致团体保险市场的需求呢?原因表现在:

1、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与企业责任。“没有风险就没有保险”,没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存在就不会导致团体保险需求。企业为了寻求企业风险的保障,就需要为企业成员购买保险,以履行企业或雇主责任,同时维护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和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国家公共责任。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条件下,国家将社会保障实现社化,国家的公共责任负担逐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于是,当国家将公共责任向企业转移时,就导致了团体保险需求的产生。企业通过为员工购买团体保险,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

3、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转变,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保险需求产生。

4、工会力量的逐步壮大。 工会在与企业主的谈判中更具话语权,在争取员工福利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团体保险的运作优势。

(1)手续简化。团体保险将大量的同质保单集中统一管理,可以简化投保运营手续。大量节省保险经营运作成本。

(2)满足全体员工的投保需求。团体保险一般没有体检要求,这样能够保证全体员工都能够获得保险保障。

(3)享受税收优惠。税法规定,部分保险费可以税前列支进入企业成本,赔款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利于企业以低成本为员工提供福利待遇。

二、团体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环境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与国家公共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团体保险市场需求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团体保险是广义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影响轩团体保险市场的需求。

自1991年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负提的一部分逐步转移向企业和个人,以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责任转向企业的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就产生了团体保障需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团体市场迅速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2、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关于企业责任、员工基本福利待遇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团体保险市场需求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说将直接决定团体保险市场的需求规模。国家关于企业对其员工责任的法律法规越健全,团体保险需求越大。例如:美国的法律对员工福利计划与退休计划的公正性提出了明确的约束,根据《国内税收法》只有当员工福利计划满足非歧视性要求时,才能给予税收优惠,若偏袒于高收入员工,则不能予以税收优惠。这对于推动员工福利计划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作为影响团体保险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团体保险市场的需求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一国对团体险的经营、团体保险保费、保险金受益等方面采取越优惠的税收政策,保险公司提供团体保险产品的成本越低,投保人为团体保险产品支付的实际费用也越低,从而将很大程度上刺激团体保险市场需求。

通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投保团体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加团体保险计划,可促进团体保险市场发展,改善企业劳资关系,最终减轻政府的社会福利负担。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经济发展环境。

一般来说,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形势越好,国家对团体保险市场的发展予以的优惠政策将越多,同时,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将越强,员工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越旺盛,以上因素,都将有力的促进团体保险市场需求。

(二)微观环境因素

1、价格。

团体保险市场需求与团体保险的费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团体保险商品费率上升,团体保险市场需求下降,反之,费率下降,团体保险市场需求上升。

2、企业制度的类型。企业制度类型与市场越贴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越注重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与凝聚力的塑造,其对团体保险的需求越大。

3、工会的谈判力。一般来说,工会组织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地区或企业,团体保险的需求也就更大。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只有当企业或雇主把团体保险作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手续,而主动向其员工提供时,团体保险市场需求及能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息。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转变,以及现成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导致政府和企业的观念转变,利用团体保险塑造企业氛围、提高企业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将长久的促进团体保险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迈克儿·帕金著:《经济学》(第五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6页。

[3]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3篇

近日,第三届雪仙丽中国家居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初评在深圳光明新区雪仙丽工业园居家服饰博物馆举行。在严格的评审、专业的考量下,20幅作品从来自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数干幅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总决赛。

大赛以“时尚·艺术·健康家属·新生活”为主题,以“时尚、艺术、健康、环保”为基调,通过创作演绎家居服流行趋势,呼吁行业和社会更关注家庭和居家文化。

参加这次大赛初评的评委有深圳市雪仙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庆成、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姜绶祥、华联工商进修学院主任王蕴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兴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主任王家馨。每一幅优秀的作品都可谓是优中选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量:首先,在创意上,作品要具有设计师独到的艺术思想和文化背景:其次,在作品结构上,要遵循家居服的舒适理念,考虑消费者穿着的舒适性:再次,制作生产上要符合市场需求。

最后,评委团一起举行了封箱仪式,20幅入围作品不会再更改,以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最终决赛结果将在2015年5月的SIUF中国(深圳)国际品牌内衣展览会期间揭晓。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对不同版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问题; 对策

1.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反应、翻译水平和能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而逐渐浮现。罗选民(2002)按照学习者的专业属性把翻译的教学对象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把前者称之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者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后者,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前者却处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之边缘地带。本文拟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此现状从我国翻译界学者们关于德利尔(Jean Delisle)所提出的“翻译教学”(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之辩论即可窥其一斑。关于上述争议,普遍的观点是:翻译教学的重心为翻译技巧与知识之传授,旨在培养翻译之专才;而教学翻译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诚然,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罗选民,2002)。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裴剑波,2003)。

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不仅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翻译教学也被边缘化了。首先,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1985年版,后简称《理工科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后简称《文理科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以下简称《新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版)。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理工科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文理科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新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新大纲》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新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上述教学大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3.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①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面向[HT][HJ*2/5]李忠华(197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翻译课程之公共选修课的性质使得翻译教学处境日益艰难,主要表现为:其一,修课时限短,授课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对于选修课的修课期限给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通常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这对于完成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授课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二,鉴于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之认识,选修翻译课程的学生数量众多,往往一个班的修课人数高达200到300人,因而翻译教学实践无法展开,授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三,由于选课学生数量多,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部分修课的学生只是抱着修学分之目的,使得教学互动难以进行。

②正如上文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只是在翻译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没有制定整体性的教学计划。目前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甚至在同一院校内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教师之间也缺少沟通,更不用说高等院校之间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因而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之间难免会产生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③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因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由于修课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亦无从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而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此外,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

④尽管大学英语有多部全国性的统编教材,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全国统编的专门面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据李德凤等(2006)统计,“近五年来,各地出版的翻译教材、翻译指南、翻译手册之类的书籍达三百余种”,然而大多数教材大同小异,框架和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内容比较陈旧”,“大多质量不高,谬误多多”。笔者调查发现,多部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对翻译理论和技巧避而不谈,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系统性介绍和讲解。这一点更加凸现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边缘化之现实。

⑤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检测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鲜有针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题型。从1985年到199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实施的十年当中,均未出现翻译测试的题型。故黄忠廉等(1997)、陈恪清(2002)等学者力陈将翻译作为四六级测试的一个题型固定下来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翻译题型在四六级考试中仍然时有时无,且测试题型单一。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被视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和评价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因而,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⑥近些年英语专业研究生扩招以及各种高校翻译师资培训给高校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与从事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相比,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正如穆雷(2004)所述,“虽然目前翻译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等较之十年前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多数翻译教师还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李德凤等(2006)认为,“在不少院校,不少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经验……”。上述观点基本上反应了我国翻译教学师资的现状。

除了上述关于翻译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材及师资建设等问题之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也存在着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本功以及翻译技巧欠缺等诸多问题(张美平,200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社会对各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翻译人才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我国“目前已有40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翻译课程,其中部分院校还设有翻译院系以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李德凤,2006),但“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趋加大”。仅仅依赖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来培养翻译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各种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且,经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并不能立即为各种专门行业和专业技术领域翻译需求服务。因此,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内的翻译教学问题显得日趋紧迫。

4.对策

面对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译界研究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其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肖红(2005)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即设置类似商业翻译中心的翻译作坊,由两名或多名译者集中进行翻译活动,译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该教学模式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从翻译实践过程中来领会翻译技能与策略,强调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学习者,又是合作者。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起着向导、组织、顾问、监督者及机会创造者的作用。

基于David Nunan(2001)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念,李德凤等(2006)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李德凤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指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与学习者本人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以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该课程设置既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也充分协调了学习者、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上述两种翻译教学模式在提法上有所不同,然而其指导精神如出一辙:即为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种摒弃;强调翻译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协商与互动;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学习者对翻译技能和策略的领悟。

综合考虑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改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边缘化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在理念上摒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诚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个领域的翻译教学有着高、低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因为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存在着英语水平、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些学者会产生上述想法是由于其思维仍囿于传统之翻译教学方法。李德凤等(2006)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学习目标“从理论上讲,在中国大陆地区应该是可行的,尽管在翻译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这可能是一种高难度目标,尤其是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而言,人力物力都是不济的,但关键在于老师、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能否改变传统的教育哲学”。笔者以为,在教育和教学理念百花齐放的今天,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研究者应当持鲁迅先生之“拿来主义”精神,兼收并蓄地从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吸取养分,以促进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

第二,中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各地区院校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缺少全国性的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地区或各高校应根据本地区或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以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笔者认为,各地区或院校可以根据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有关三种不同要求下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的相关内容,制定出更具体和更切实可行的翻译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所需、市场所求的情况下,统一编写适合当前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和翻译教学新理念的翻译教材。

第三,翻译教学大纲制定之后,还必须有能够完成大纲所规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合格的翻译教学师资。正如前文所述,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眼前着手,着力培养英语、汉语能力强,对翻译教学和研究感兴趣的年轻教师,以满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之需求。

第四,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过去重知识轻技能的授课形式。翻译教学应该集中在学生翻译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技巧,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英汉双语表达能力。

此外,正如译界学者黄忠廉等(1997)所倡导的那样,翻译测试必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检测的常设项目,使之成为促使学生重视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外在动机。

最后,要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还必须充分利用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一种重要的工具。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语料库的检索软件能够实现动态语境的共现,为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真实自然的语料有效的依据;(2)语料库的统计功能能够实现翻译文本等值概率分析,从而使某个特定的词的在相应的文本中的对应情况和特征数据化、直观化,对翻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3)语料库的统计功能还能够实现译文和译者风格的量化分析,从而以科学数据直观地呈现译文和译者的风格。尽管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具有上述优点,然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几乎为一片空白。在当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强调教学互动性和合作性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引进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无疑将会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5.结语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对教学和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突出了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他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麻彦坤,2005)。运用到翻译教学领域,该理论可以解读为:翻译教学促进了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发展,因为正是翻译教学赋予学习者运用翻译技能与技巧的能力,构建了学习者翻译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塑造一大批既懂外语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Nunan,David.The Learner_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 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3] 黄忠廉 刘丽芬.翻译:CET_4不可或缺的题型[J].外语界,1996(1).

[4] 李德凤 胡 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

[5]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6] 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60-61.

[7] 穆 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8] 裴剑波.论教学翻译对翻译教学的十种不良影响[J].高教论坛,2003(1).

[9] 肖 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

[10] 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出现重大改变的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专业设置的调整;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把学生培养规范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三个阶段。金融系作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培养阵地,应适应学院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把金融系变为培养金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人才需求市场出现重大改变的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背景

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山西实施经济结构转型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十二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万亿,每年平均1万亿,光靠现有银行的存款贷款去支持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全方位的资金介入。晋商曾经的辉煌为建立中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历史依据,也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将太原城市圈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不仅能扩大投融资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本身便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支持山西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山西银监局公布了《山西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实现“市市有股份制银行、县县有国有银行、村村有电话银行”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继续引进2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该省设立分支机构,再引入1家外资银行入驻该省,同时推进银行机构和网点合理布局。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这些都为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虽然每年社会用人单位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基数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太乐观,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方面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也不能高人一筹的话,那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处境就不容乐观了。

二、专业设置的调整

我国金融机构门类多,金融业大量的一线工作岗位庞杂,所需知识领域宽泛,根据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具体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等l0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是针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各岗位人才需要而设置的,体现了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与职业岗位差异巨大,如果上述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有些学校选择了大金融的概念,在经济系下设金融管理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口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公司,这种选择虽然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但专业性又不强。建议我院作为金融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宽,应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金融保险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又过于宽泛,适应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在专业基础上设置商业银行方向、农村信用社方向、证券投资方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托、租赁、小额信贷等)。这样既培养了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专门人才,又涵盖了银行等其他金融领域的就业市场。

三、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高职金融专业应如何培养一线所需的金融人才?我们在2012年暑期在山西金融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等形式对金融一线岗位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营销技能已成为金融领域高度重视人才要素,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营销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应在今后的专业体系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首先,从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相关资料来看,金融行业各岗位人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各类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营销成果在其绩效评估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从现代金融行业的特征来看,目前金融核心竞争力不仅聚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且更聚焦于如何将这些产品向各类客户群进行营销推广的方法和手段上。正因如此,各类金融企业已纷纷设置了多层级的营销部门和营销机构,如商业银行在总行、分行、支行、基层网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营销机构,兼具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人才自然而然也将成为各金融企业争夺的对象。

而目前,在我专业培养体系当中,营销课程设置、营销技能培训的定位不清、关注程度不够,与目前金融领域对营销技能的高度重视有较大落差。营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只是一个点缀类的课程,课时只有2课时,内容也只是涉及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营销理论和技能的讲授,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不强。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需加大营销类课程的课时,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的安排和相应的技能实训,切合当前金融人才的需求要素。

2.缺乏合格的“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实用型人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困境,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各金融基层岗位的实务操作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培养。目前各金融企业对于“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等基层岗位的员工有较大的需求,一方面在于市场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对于“客户服务型”及“业务操作型”岗位的就业稳定性较差,违约、跳槽的现象频繁,因此造成各金融机构一线员工的极度短缺。也因此许多金融企业已意识到了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后,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的应聘学生上。对此,我专业应抓住当前的市场机遇,紧紧围绕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物操作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金融领域基层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在实物操作和技能培养方面我专业的工作仍有所不足,从各项调研资料看,在服务技能、业务操作等这些经常出现在金融企业工作中的技能培养上,我们虽有相应的学习和实训,但这些学校的学习和实训大多只是接触了相关技能的皮毛,在深度、与实际情况接合度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并脱钩于金融行业目前的规章制度,因此,我专业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汇总和整理当前金融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所需的专业技能、所对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安排更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实训。

3.复合型人才在金融人才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重视传统金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专业应适当增加相关金融领域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金融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金融开放和竞争的需要。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所需人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应更宽,如金融创新、期货投资、保险代理、网络经济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应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相关技能更多更强,尤其是能够用流利的外语交流,熟练地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类金融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将倍受青睐。同时,随着近来来证券和保险市场的扩展和成熟,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增,通晓多方面知识理论的复合性的毕业生无疑在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时会占据优势和主动。因此,在加强我专业传统优势的专业课程外,适度增加相关金融领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培养也应成为我专业改革的一个必备之项。

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正直、富于进取、有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聘者始终是用人单位极其重视的环节,因此,在此方面的培训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程。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同其他行业一样,金融企业也不断暴露出一些敬业精神欠缺、责任心差、协作配合不强、服务意识欠佳、职业信心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许多从业者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接受加班;缺少奉献精神,企业或管理者提出的正当要求都被当成交易,动不动就谈条件加薪、斤斤计较,只会索取不愿付出,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在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招聘和员工培训工作中,各企业都把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

而在我专业的教学中,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做得还很不到位也很不足,在调研中学生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设置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同时,也需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这种培训贯穿于学生在校学生的全程。

5.员工的创新意识、应急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企业应对竞争、发展壮大的有力基石,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引导、鼓励我们的学生增强自己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创新力已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处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法宝,因此,这几项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企业突出重视的环节。因而,作为为金融企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方面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老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上课互动环节少、学生主动提问少……”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代课教师尝试可以开拓学生创新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能动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中,多提出一些有争议性和探讨性的话题,多提供一些多变的教学内容背景;在技能操作与实训中,多设计一些发挥学生创造力和能动力的实训方案,以此使我们的学生逐步培养起打破规则、探求研究新的变化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0,(12).

[2]魏飚,王学涛.十二五”时期山西银行机构和网点将实现乡村全覆盖[N].经济参考2011-05-30.

[3]http://www.ldzy.com/jwc/JinRong_ZY/2-1/18/18-SheHuiXuQiuXianZhuangJiWeiLai.htm.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珠宝首饰行业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社会大众对其的需求也越来越旺,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本文对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珠宝;首饰;企业竞争;发展;策略

珠宝是一种可加工为装饰品、具有工艺美观价值以及稀有特性的物质,可划分为人造与天然两种珠宝首饰。珠宝首饰行业作为国内的传统产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继汽车、住房后的第三大消费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投资、收藏珠宝,使得我国的珠宝首饰行业产销两旺,未来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1.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

1.1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区域分布

现如今,我国的珠宝首饰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环渤海地区(代表:北京)、长三角地区(代表:上海)、珠三角地区(地区:广州-深圳),这些区域集中了我国将近一半的人口基数、2/5以上的富裕阶层以及4/5以上的珠宝首饰公司,具有庞大的珠宝消费力与生产力。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华东地区累计营业收入占据全国第一,接着是华北地区;按省/直辖市来划分,我国珠宝首饰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以及广东省。

1.2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态势

从2010年至今,国内的珠宝首饰行业发展一路高涨,新成立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于2019年国内新成立珠宝企业数量达到400多家。我国的珠宝首饰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截至2018年,国内珠宝首饰行业规模达到6900多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6.7%,发展态势良好。整体来说,国内的珠宝首饰行业正从最早的数量型增长逐渐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个性化、高质量的珠宝首饰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成长空间大。

1.3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市场环境现状

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珠宝首饰市场高度分散、集中度比较低,竞争激烈。  现如今,国内的珠宝首饰市场主要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包括国外品牌、香港品牌以及内地大陆的品牌。其中,宝格丽、卡地亚等国际知名珠宝首饰品牌将高端市场垄断,老凤祥、周大生等内陆品牌与六福珠宝、周大福等港资品牌占据珠宝首饰品牌的中高端市场,还有一些地方性小品牌在各自的区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中的“翘楚”也纷纷加速开店,例如老凤祥网点在2018年净增加数量达到350家,周大福在内地开设门店同年也净增了540家,周大生净增数量最多,达到651家。整体来说,目前中国的珠宝首饰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数量众多,竞争越演越烈。

2.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下企业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本土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可是相比“三足鼎立”竞争格局中的其他两大竞争力,本土品牌还是处于劣势。现如今,国际知名珠宝品牌借助其高端路线已经占领了国内的高端珠宝首饰市场,而中端市场还有香港的珠宝品牌与本土珠宝品牌共同竞争,并且香港珠宝品牌还更具有优势。

2.2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如今,国内的珠宝首饰企业数量繁多,可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龙头企业却比较少。国内珠宝首饰行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珠宝首饰品牌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这一问题使得一大批管理水平落后、核心竞争力缺乏的珠宝首饰企业被淘汰兼并,导致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2.3珠宝首饰企业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珠宝首饰企业在营销与产品研发上投入比较少,在商业模式与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导致珠宝首饰企业的营销模式陈旧、珠宝首饰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附加值不高。

2.4珠宝首饰文化体现不足

我国珠宝首饰企业目前对文化的挖掘还比较欠缺,珠宝文化欠缺。这主要表现为:珠宝佩戴文化和珠宝销售文化脱节、珠宝销售文化和珠宝产品文化脱节、珠宝产品文化和珠宝企业文化脱节。我国珠宝消费主要以大众消费为主,而消费者对珠宝的认识普遍减少,因此,珠宝产品能否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珠宝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下的企业竞争策略

3.1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

为提升本土品牌的竞争力,国内的珠宝企业应积极打造本土品牌特色,并不断提升本土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进而扩大本土品牌的市场競争份额。首先,本土珠宝企业应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积极引进资金支持,借助资本市场作用来加强珠宝首饰行业的资源整合与配置,进而成功集中各方力量来组建品牌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珠宝首饰行业。其次,在珠宝首饰设计方面,珠宝企业应当结合“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精华,不仅要考虑寓意还要考虑珠宝首饰的功能性、佩戴舒适性等,为多层次需求的消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提升珠宝首饰本土品牌的竞争实力。

3.2加强企业渠道建设

珠宝首饰与其他消费品不同,其高昂的价格与佩戴的美观性决定了其试戴体验服务的重要性,许多消费者更愿意到店亲自挑选并试戴后才更乐意购买,这就决定了珠宝首饰线下实体店体验销售的不可或缺性。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珠宝首饰企业光靠“价格优势”而不求异求新是无法赢得市场的,必须要精心谋划,突破固有的营销壁垒,加强企业的渠道建设,实现营销模式创新,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零售环节已经成为我国珠宝首饰行业销售占比最大的环节,再加上我国线上销售方式的风行,珠宝首饰企业可借助渠道扩张来建立全国范围的营销网络。珠宝首饰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在实体网点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并将全部销售渠道进行细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例如周生生从2019年初,就在不断探索并实践“电商重生”的市场活跃计划,例如双十一淘宝直播、七夕金箍棒系列等,该企业一直在不断尝试与解锁珠宝首饰消费的新姿势,这也为其他珠宝企业的创意营销打开了一扇扇大门。

3.3加大珠宝首饰行业的研发创新投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珠宝首饰企业要有所行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员工素质,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并且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生产技术,争取早日占领购买力最雄厚的高端珠宝市场。首先,加大珠宝研发投入。通过强化服务与创新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辅、企业投入为主、中介机构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搭建珠宝首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其次,珠宝企业应积极挖掘品牌内涵,在全业务周期展开创新,增强产品工艺与设计水平,并改革商业模式与营销手段。例如目前的珠宝市场,不仅有珠宝共享、珠宝分时换新等交易模式的创新,还有珠宝首饰的产品创新,如3D打印珠宝设计、AR首饰等,这些创意创新都将会成为珠宝首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珠宝企业不断进步。例如我们的大型珠宝企业老凤祥在店内摆列了一台“首饰智能体验一体机”,可以供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虚拟场景中DIY设计珠宝首饰,还提供试戴产品,店内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在一体机中找到并进行试戴,可以称作是新时代的时尚体验。因此,珠宝首饰企业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展开精准设计,进而让大家看到珠宝首饰企业的革新与进步。

3.4升级珠宝首饰的文化内涵

珠宝的创意创新是引领性的,是珠宝文化的载体,它既要传承文化,又要符合当代的潮流。首先,在中国展开珠宝首饰设计必须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珠宝首饰产品,才能在中国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其次,珠宝企业在设计珠宝方面,不仅需要立足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还要积极融入现代元素,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进而达到珠宝设计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融合与发展。设计师应当不断学习中国民族文化,激发创作灵感,并将设计和灵感相融合,进而树立属于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形成独有的设计风格。同时设计师要不落俗套,对传统的珠宝首饰设计进行传承与改进、更新,加入一些时代元素,设计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高质量珠宝首饰。珠宝文化为珠宝首饰企业品牌提供长久生命力,促进珠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珠宝首饰企业几乎都有“做世界一流珠宝企业”的美好愿景,但是一流的珠宝企业不仅仅是指可观的营业收入,还包括本土品牌竞争力、多渠道建设、研发创新以及珠宝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珠宝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策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实现珠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拿利,付尧.我国珠宝首饰产业现状分析——基于珠宝首饰上市公司年报[J].资源与产业,2018,20(06):102-107.

[2]柳函.变革2015:珠宝行业4.0时代到来[J].文物天地,2016(03):114-115.

[3]袁孟,鄧宏兵,吴婷婷.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5,17(06):51-56.

[4]赵春菊.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策略探讨——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视角[J].现代商业,2014(01):150-151.

上一篇:数控机床维护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钢铁出口贸易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