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

2023-10-06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已成为架构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具备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财务管理专业自从被国家教育部单独列为新的专业目录以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在我国已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从而也迎来了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的春天。

一、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在我国高校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开始试办理财学专业,直到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才把理财学正式列为一个单独的本科专业。目前的财务管理专业是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而新设的一个本科专业,是将原来的“理财学”和“资产评估”两个本科专业归并后而形成的,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此,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十几年来各高等财经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里学科专业调整的“时尚”,而土建类高校也紧跟专业调整的潮流,开始尝试设置财务管理这个新专业。

二、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000 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而对于土建类高校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具有土建类高校自身的特色。首先,在设置培养目标之前应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具体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够适合如下岗位: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方向;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理财规划师方向;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财务分析师方向等。而对于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主要是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土建类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大学本科毕业生岗位选择倾向于与土建挂钩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如建筑、房地产企业、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再次,土建类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开设中应结合土建类高校的特色,开设一些与土建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识图、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等。

三、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困境

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庞杂,系统性差,缺乏土建类特色。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很多土建类高校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具体课程时出现了课程体系庞杂、课程门数多、各门课之间系统性差、未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等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土建类特色,很多土建类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时都是参照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專业课程设计的模式,有的甚至是照搬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模式。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重复和盲点,更不利于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应现实经济形势的需要。目前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交叉的地方,且很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也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当中已不太适应现实经济形势的发展。另外,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未充分结合工程建筑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土建类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落后。财务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四、改革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1.结合土建类高校特色,调整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依托学校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掌握建设工程技术及其成本管理的专门知识和能力,能在建筑、房地产企业,各类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资金筹集、投资管理、资金使用,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结合土建类高效特色,增加建筑、房地产企业方面的教学实践,突出与传统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不同点,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来相应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重新划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添土建类理财特色。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而对于土建类高校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时应增添土建类理财特色,重新划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如首先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通用理论;其次开设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解财务管理学科的新成果和特殊问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建筑、房地产企业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促使学生能将财务管理理论与土建类企业实践相结合;再次,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成本规划与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等课程,从而丰富学生关于土建类企业运用财务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为以后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建筑、工程企业理财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3.重视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顺应现实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实务操作,这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土建类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采取启发式教育,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土建类企业实际业务,顺应现实经济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践课时,并增设能培养学生创造和操作能力的实验课程。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来相应设置,包括会计模拟实训、数据库实验、财务信息系统试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投资模拟设计、成本管理流程设计、沙盘模拟对抗、企业会计综合实验、创业能力及专业辩论训练、认识实习(假期)、岗位调查(假期)、毕业实习及毕業论文等。

第二,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某些特殊案例将某一个真实的单位和组织引进课堂,向学生呈现出该单位所面临的问题或需要做出的决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环境中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对部分专业课程按有关章节的内容增设章节案例,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章节的有关内容,并在课程最后设置综合案例进行讨论。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以加深和巩固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认识实验和业务实习提供场所。首先,在完成财务管理专业基本专业课程之后,专业系可以设置认识实验,组织学生到建筑、房地产企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税务局、财政局等单位进行调研。通过认识阶段的实验,使学生接触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专业系还可以设置业务实习,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深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熟悉财务管理各环节,熟悉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和实务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 消化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毕业以后走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本文为安徽建筑大学教研项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YX1025)和安徽建筑大学校级质量工程《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编号2014zzg03)的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既拥有先行之优势,又存在发展的瓶颈。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强化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教育是國之大计、党之大计。”[1]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这为中外合作办学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由规模的扩大、外延的发展转入提升质量、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教育家科南特所言:“一个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想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拥有先行之优势,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教师队伍也存在着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提质增效、内涵发展、跨越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资队伍的特殊性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良窳, 几全系于师资和设备之充实与否, 而师资尤要”。[4]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是教育面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代化也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

1. 教师队伍国际化的优势。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使用国外先进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有外方合作高校的支持,在招聘外方教师方面能得到合作高校的信息甚至人员的支持,比起国内普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渠道,具有相对优势。

2. 教师管理机制相对灵活。相比于普通高校行政化倾向相对严重,政府出资、政府干预严重,行政级别、事业编制等,制约因素较多,人才流动相对困难。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几乎全部合同聘任,流动方便,奖罚、激励和管理也相对灵活。

3. 拓展中方教师国际视野。中外合作办学使用外方教学优质资源,引进外方师资力量,甚至中方教师还参加外方举行的师资培训,获得外方的教学资质,提高教学资源的转化率。中外教师合作交流机会比普通高校多,有助于教师更好利用外方教学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应有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也有效地拓展了中方教师的国际视野,从而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

4.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政府资助较少,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干预也较少,这是优势,使得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相对灵活,行政化、事业编制等传统体制性因素相对较弱。但也是劣势,使得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给求稳不愿意冒险的人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非主流、低于传统公立高校一等的偏见。偏见影响到教师队伍质量和稳定,与公办院校相比, 教师就职缺乏安全感, 往往只是第二选择,常常是普通高校进不去了,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进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还常常“骑驴找马”,随时准备跳槽。

5. 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中外合作办学本身是新生事物,出现的时间较短,突出特点是外方参与高校的管理,而由于中外存在着教育传统、理念、方法的差异,这增加了达成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共识的困难,且没有先例可循,自身经验又不足,导致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6. 中外教师队伍整合困难。中外合作办学有较多的外籍教师,他们和中方教师从生活习惯、教育经历到价值取向、观念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这两部分教师整合更加困难,要在思想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同时,由于社会的一些偏见,也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士气受影响,也增加了中外教师整合的难度。

7. 教师队伍缺乏领军人才。正是由于社会偏见以及政府资助的差异,使得人才更愿意往公立高校流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方教师的招聘比起公立高校相对困难,导致学科专业领军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博士比例偏低,影响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强化。

8. 兼职教师过多质量堪忧。由于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较大比例,就有更多的“飞行教授”,尤其是外方教师,本来教育理念就崇尚自学,开个自学书单,启示点拨一下,就不见了踪影,有的来华一周就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数。而习惯于教师耳提面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

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瓶颈困难,最根本的解决路径是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凝心聚力的强大优势,在教师队伍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中起核心作用。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在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中所具有的相对西方国家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在增强队伍凝聚力上。中外合作高校党组织在这方面,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首先,强化党的组织建设。要深入教师队伍,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其次,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活动,立标杆、树典型,见贤思齐。第三,强化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党组织要积极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党的政治文化引导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的文化,增强党组织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第四,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党组织要关心教师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助力教师在教学教改科研职称上有成就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管理,尤其是涉及教师福利的生活方面的管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凝心聚力作用。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创造良好环境,增强教师队伍吸引力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通过创造教师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从而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而共同努力。

1. 尊重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既要引导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使其接近组织的目标,又要在组织的目标中,兼顾教师的个人目标,将其融入组织的目标中。如尊重并且帮助教师实现在论文撰写、科研项目、学业进修等方面的个人目标。从而把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

2. 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营造适宜教师个人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提供良性支持环境。教师实现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对于职业发展的认识、期待与渴望,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因此,要创造一个教师能够更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校园环境,帮助其通过自身的内在超越,从“自在”走向“自为”。

3. 依法治校,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框架内协调处理好党组织、董事会(理事会)、行政之间的关系,明晰三方的职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尤其是学术管理决策的制度,為落实教师学术方面的管理权、选择权、话语权提供机制保障。

4. 创新沟通交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积极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沟通交流平台,完善团队协作机制。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行专业探讨和学习。也可以通过建立横向“学习型组织”——“专业共同体”,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平台,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专业文化氛围中自主地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

5. 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一方面,积极做好关于教育、教师地位的舆论宣传工作,促进社会形成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甚至敬畏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关心教师生活,注重物质基础的保障,这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课题申请、论文发表、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又要建立专项基金保障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增加教师福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保障教师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从而增强对教师,尤其是涉外教师的吸引力。

(二)强化交流整合,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

中外合作高校教师评聘机制相对灵活,教师来源相对宽泛,尤其是外方教师比例较高,中外双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因此,加强沟通,整合队伍,求同存异,增强凝聚力是关键。

1. 注重选拔引进和培育人才。这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引进以及培训经费问题,提升队伍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体制因素,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资助,这也不符合改革初衷,因此,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教师培训基金以及学校国际交流专项基金等,为教师队伍层次升级提供经济支持。

2. 建立常态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机制。不同国度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有效地激发和提高教师的视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充分发挥合作办学优势,创新中外教师学习交流机制。一是促进中外教师互访交流,如定期举办中外教师座谈会、研讨会,定期组织观摩课、开设讲座等,促进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二是为每个外方教师安排一个中方合作教师,他们要从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和外方教师合作,既快速帮助外方教师适应中国的环境,也增进双方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三是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加强各院系老师(包括中外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相互借鉴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外教师科研合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的体系,设立学校国际交流专项基金,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优势互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3. 构建教师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积极创新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教师培养模式和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外教师队伍的融合。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国际访问学者形式, 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院校进行研修交流。二是提供信息支持。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教师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如政府出国政策、政府资助外教项目信息、外国高校及其项目信息等,鼓励教师申报各种留学项目和国际培训项目。另一方面还可邀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或国外的专家学者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方法,以及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了解他们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增强教师出国进修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师队伍战斗力

制度是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要注重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特点及发展的管理制度,加大内部驱动力,增强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1. 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强化过程管理的制度设计,完善激励竞争机制。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帮助教师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既使其个人目标明晰化,具体化,又使其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趋于一致,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热情,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薪酬机制,系统地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既要反映出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又要做到校内各岗位待遇的公平性。

2. 构建灵活用人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细化岗位职责,明确相应教学、科研岗位的属性,增强教师的职业倾向性、专业性和归属感。加强教学科研的统一管理,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加强对课程的监督,保障教学质量。此外,建立规范的教师转岗、再培养制度,对于因情况变化,或个人原因申请转岗或再培养的教师提供规范的指导,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和帮助。

3.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结果评价的制度设计,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一是运用科学和定量的方法把教师工作具体化,对教学效果、工作业绩、教科研成果等形成量化考核标准,为教师的考核及发展提供准确依据。二是根據其职业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工作岗位的贡献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和考评。三是科学地设计考评结果的运用制度,把考核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工资、绩效、奖惩、职称评聘等,从而形成激励效应。四是建立和完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的成效。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教育改革先行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凝心聚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汇聚起合作办学事业提质增效的磅礴力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6(1).

[2]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6.

[3]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3.

[4]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88-9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6]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檔案数量较为巨大,但档案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其档案管理的空间还有明显提升空间。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可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可直接记录高校履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实施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各项校园活动等,本文简单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随着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被高校管理人员重视,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支撑维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新形势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新的 要求,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能够不断创新,能够将传统封闭的档案信息转变为开发的、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如此,才能在新形势背景下更好的为高校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与时俱进,提供现代化服务。

1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  不重视档案工作

高校是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但在新形势背景下,迫于自身的发展压力,很多高校的工作重心是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导致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均有不断边缘化、不断弱化的现象。

1.2  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往往存在临时配备、能者多劳(兼职)的情况,因此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自身素质不高,实际工作情况欠佳。有部分高校配置了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但多数人员非专业出身,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工作能力有效,专业素质不高。

1.3  档案利用服务的效果不佳

大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依然是最原始、最传统的状态,高校并未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没有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无法体现高校档案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2.1  创新指导思想

想要创新档案工作,就必须彻底解决高校管理人眼的思想认识问题,让高校管理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促进高校建设的积极影响。同时,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实施部门立卷的归档制度,坚持“三纳入”与“四同步”。在校内反复强调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档案工作,让全校职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教职工(尤其是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部门立卷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2  创新管理体制

高校管理人员需认识到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重要性,需创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机制。以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多凭借着经验进行,但这种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产生不思进取的想法,更不会主动创新档案的管理方法。因此,高校必须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引入激励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创新的问题。高校需积极推广竞争上岗体制,实现优胜劣汰,最大程度上的挖掘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让档案管理工作充满竞争活力,不断开拓新的高校档案管理局面。

2.3  创新管理方法

高校需要与时俱进,需明确认识到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利用科学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推动全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满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需求,推动档案事业发展,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校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不断简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明确每一份档案的位置,减轻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高校需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检索自动化。高校还需与时俱进,增加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配备齐全的管理设备与管理软件,实现档案管理技术化。彻底解决档案管理工作手工操作慢、手工操作效率低、实际管理繁琐等问题。高校需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强化档案信息储存、加工整理工作,促使档案工作信息化。再者,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实现网络化办公,鼓励各个部位、各个单位按照电子表格规定的形式填写相应的档案资料,积极实现纸质档案与无纸档案的组合,可有效提高档案的管理质量,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

2.4  创新人才资源

高校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入专业水平高的人才。确保人才不仅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现代化管理技能,还要有持续创新的精神,善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方案,解决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在引入人才后,积极开展人才的素质教育,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品德优良。还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强大的职业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保证人才能够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价值,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

2.5  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必须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档案服务体系。高校可通过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推动档案服务工作,才能促使档案服务工作逐渐向高层次、高标准发展。才能促使档案服务工作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高校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创新化、服务化上花心思,积极建立反应灵敏、科学合理、运转灵活的管理方案,广泛开展信息互通、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等工作,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才能与时俱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断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过,才能不断让高校档案管理事业适应现代化理念,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优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才能在高校建设中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培芳.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兰台世界,2017,(17):67-69.

[2] 刘传峰.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丝路视野,2017,(27):188.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对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特点;研究了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应对措施;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地方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发展,科研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地方教学型院校正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何做好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特点,要求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地方高校自身科研水平,才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科研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队伍建设能力不强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科研管理人员过多地局限于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简单地充当办事员角色,被动工作。这种机械的管理方式阻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科研管理部门既要做好服务,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又要把握全局,协调各个方面,对地方相关经济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要项目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避免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上;对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有完整、建全的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致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不强,无法科学有效地管理。

(二)科研团队建设能力弱,不利于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由于缺少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差,较少取得国家科研经费资源,使得地方高校科研一直停留在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层面上,严重制约了人才优势的发挥,更不利于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重立项,弱过程管理,轻结题,科研管理手段落后

在科研管理中,自上而下地存在重视科研立项,弱化过程管理,不重视项目结题的现象。科研人员通常认为承担的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很少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实施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题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由于管理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管理手段跟不上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缺乏从科研管理工作的角度整体统一规划确定数据和信息的建立、发布机制,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交流和沟通不畅通。

(四)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工作存在脱节,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经费到位的情况,忽视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益性。经费管理部门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科研项目的具体经费使用内容要求和进展情况,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按课题制管理原则,项目负责人拥有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有些项目负责人任意划拨科研经费,不按项目计划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到结题审计时,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创新型的科研管理理念,树立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在地方高校普遍转型的新形势下要树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对探索性、创造性有着很高要求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需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是要确定本校科研工作的路线和方向,使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把握政策导向等;同时要理顺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管理人员应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取得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项目和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服务管理意识,科研管理的过程,主要是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的过程,只有服务到位,才能体现管理,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二)稳定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加强,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设立科研项目的专职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

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要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不断学习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外,要结合工作需要,认真探索,把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改进科研管理工作。

(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深化改革科研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加強自身科研力量的培养,要紧密围绕高校学科建设,建立目标管理、激励措施、评价考核等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科研团队建设是增强地方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手段,采用团队攻关方式,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间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聘请或聘任一些国内外专家讲学或进行科研合作,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动态。高校的科研管理既要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规划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实施单位,要充分发挥对科研工作的引导作用,要把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研创新环境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四)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地方高校必须制定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团队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团队建设方式。

科研项目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地方高校应构建层次清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基地,将课题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即使项目结束了,后续工作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经费管理责任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项目经费管理规定,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针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每项课题实行经费专项管理。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项目的预算计划,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建立校园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利用网络搭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平台,形成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定期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并建立审计制度。

结论:

科研管理对于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没有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在科研工作需要广泛合作和大量经费作为基础的情况下,科研管理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断发生变化,科研管理工作要贯穿项目的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提高科研项目完成的成功率,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党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性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63-64.

[2]王晓纯.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6):53-54.

[3]臧金灿.地方高校科研资助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5(5):22-24.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课题,如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工作,有关资金、资产的筹集运作、分配、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另外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目前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管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工作。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 创新工作 探讨

前言:目前随着我国高校进一步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发生了理财环境的大变化,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竞争力以及高校的下一步发展。因此各高校要想适应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同时改善办学条件,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改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财务管理理财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我国各高校在经济市场化的影响下也不得不面临着理财这一问题。高校理财环境是指高校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的同时对其产生的影响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总和。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大变化,我国高校为了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来。在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环境对高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突出的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模式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工作。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新環境下的节奏和步伐, 必须从源头上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因此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资产管理力度不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现阶段,我国对各大高校教育资金投资不断加大,一方面,制定高等教育经费管控措施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进一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合理,加上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保管维护力度不强,再加上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最终导致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固定资产是学校可以长期使用的资产,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损耗,但是目前固定资产的账目,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而且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致资产管理以及整个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无序性。

1.3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的监督体系不健全,而且执行力度不强 的现象。一方面由于高校的经济活动较单一,一直以来没有加大对经济活动更深层次的监督管理,而是以简单的体系来运作,这就给后期工作的改进提高了挑战性。具体体现在财务监督的方式方法上,比如有些开支报销的工作,财会人员只是对会计原始凭证的审核,而忽视了在各项工作的投入方面的合理性,盲目的执行。由此可见相关工作人员只是抓住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校的一些工程施工过程中,因缺少跟踪监督,其间必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与浪费,直接造成学校利益的损失。执行力度方面,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存在人手不足的现象,虽然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是在实际中无法有力的执行,导致体制的建立难以实施,执行效果较差。

1.4现代化信息管理应用水平低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也不例外,财务信息化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来看,现代化信息管理水平的应用没有得到较普遍的应用,更高水平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工作人员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亟需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需要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高校财务工作在 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效有序的开展,更没有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理念 使之有更深远的指导应用意义。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2.1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提高创新管理意识,确定高校财务管理目标。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成本意识薄弱,效益理念淡薄,只采用收付实现制下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收入和成本的配比核算困难。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强化成本意识。 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根本,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理财理念,才能完善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财务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高等教育资金管理方面,盲目投资的危害是巨大的,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控制,要把教育资金用在切实可行的教育上,以此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资金的利用率。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校财务管理方面一定要提高决策意识与水平,虽然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学宿费收入和银行贷款等渠道,但 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就必须做到合理使用,这就要求对财务资金的管理要有决策水平,提高资金分析能力,认真做好财务报告、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利用率,避免盲目投资的现象 再次出现。

2.2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支持筹资多元化

现阶段, 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的开展,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也随之改变。高校办学体制的方向越来越受到高校各部门的重视,所以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激励政策来带动积极性。也要通过加强宣传我国经济法律知识,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帮助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强预算工作的管理,严格控制经费的支出及预算。预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一项基础工作, 预算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效益的高低。

2.3评价体系和会计核算体系的改进

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实现有效改进,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就对高校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好理财工作,才能更好发展。而理财工作的有序进行则必须建立在财会核算體系的改进 的基础上,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也能够提供有效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对应的财务制度,从而有利于评价体系的改进工作。具体的改进工作有两点:其一,资金使用过程的相应的财务制度改革,新的制度要能够提高财务分析力度,找到制度的创新点,从而建立健全改革制度。其二,财务报告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为高校财务方面的投资进入多元化轨道,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相应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来观察研究财务信息,不能只重视对资金的使用状况的管理,也必须从财务报告效益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审视。从而更好对高校财务资金的使用加以管理,也能够对高校的投资、管理水平作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2.4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的应用到高校的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科技和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高级软件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使用工具。因为高级的财务软件可以有效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更有利于优化管理资源,从而进一步实现规范的、科学的创新管理对策。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彻底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的核算模式。

结语: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改革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解决 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有效开展创新工作,才能逐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层次。高校管理者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因此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 轲.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商界.2010,(8).

[2] 周 蓉. 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09,(10).

[3] 秦春梅.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6篇

一、构建党建工作新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以一种深入持久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可以利用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面。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高科技、面向新知识,主动迎接信息化、网络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党建工作要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创造、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运用互联网、宽带网、局域网等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使网上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辐射力越来越强,通过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党建报刊、党建数据库、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等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在实践中,高校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构建党建工作新载体。比如,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开通“红色网站”,其宗旨定为“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它从建立之初一个面向十几个党课学习小组成员的网页,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课学习小组成员的全校性的网站,成为清华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全方位的平台和窗口。(《光明日报》,2005-03-22)“红色网站”之所以如此发展迅速,是因为,一是它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方便,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工具。二是它增强了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网站把从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资源,提供到每一个同学电脑的平台上,让同学自己去查找、去选择,使他们有发现的乐趣。三是它更贴近学生。网站本身是由学生办的,对同学们的关注热点、上网习惯比较了解,因而提供的东西、组织的活动都比较符合同学的需求,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四是它可以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网络交流,同学们可以坦诚地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清华大学的创新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受学生欢迎的主流网站,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又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的“树好一面旗帜,唱响一种声音,办好一件实事,奉献一片爱心,带好一帮同学”的“五个一”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的三个延伸:一是在党建工作范围上,使原来仅在院(系)范围发挥的学生党员作用延伸到学生生活区;二是在党建工作内容上,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延伸到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学生生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延伸到学生生活区。这就使得党员的作用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面”和“一大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分制下现有院(系)学生党组织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形成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二、拓展党建工作新阵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大学生管理模式与管理阵地发生新的变化。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年制,高校中年级的概念、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大学生的集体活动方式、生活居住方式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学生公寓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原有的基层支部设置,党建工作方式和工作网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按照有利于正常开展学生党员的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习工作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进公寓、进社区、进社团,消灭党的工作的“空白点”或“真空地带”,做到哪里有学生,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南通大学在学生住宿公寓化以后,就着手考虑党建工作进公寓,在学生公寓区建立了党的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公寓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学习活动,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党团机构和学生自管组织,学生党员宿舍实行挂牌承诺制,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这一创新做法,有效地把分散在公寓区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既为学生锻炼提供了舞台,也有力地推动了公寓区精神文明建设。

抓学生党建工作,绝不仅仅是以发展学生党员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学生党员,让他们在学生队伍中发挥示范作用。有的学校在学生党员中建立“党员挂牌承诺”、“党员示范公寓”、“党员接待室”、“党员先锋岗”等制度,学生党员牌上写着“我是共产党员,请向我看齐”。这些创新的党建形式和活动内容,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党员在联系群众、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光明日报》,2005-02-20)

三、创建培养教育新方法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建党积极分子的队伍迅速扩大。为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不断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面对新的情况,原有的集中在学校党校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是完全靠学校党校已经无法完成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的任务,二是实行学分制以后,很难保证培训对象有统一的时间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必须探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新方法。

完善和规范党校培训,是完成政治理论培训的基本条件。建立两级党校——学校党校和院(系)分党校,是完成政治理论培训的基本保证。在培训对象上,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分党校主要培训申请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培训制度上,对大学生入党实施“分级教育”,即对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学生作“怎样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等一系列专题讲座,使学生一进校,就能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明确前进的方向,将此称为一级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称为二级教育;对预备党员集中进行“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系列专题教育,称为三级教育。“分级教育”中的后两级教育都要实行考试、结业发证制度,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发展入党或按期转正。通过这种时间上相对间隔、内容上明显有层次的入党“分级教育”,使要求入党大学生在入党前后不同发展阶段,能接受不同深度的党的知识教育,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从而使发展的学生党员在质量上有了保证。

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培训,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培训方法上,要坚持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发展的,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的。只有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适应新时代要求,及时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对高校育人为中心工作的服务组织作用。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并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科学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1] 新时期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厌恶单调、枯燥,喜欢变革和丰富多彩,我们应该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过去较为传统单一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偏重于内容而忽略形式转变为既讲求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又力求形式的生动多样性。比如,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形式。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中国社会,切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从而立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他们创造了“人大模式”:注重前期的培训与辅导,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分享与交流,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光

明日报》,2005-02-21)

要坚持正面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它的本质是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宣传。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教育的对象都是必要的,有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和历史作用,它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纯洁性和主导性地位,在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实行灌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改变方式方法,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者的努力,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只重视党的思想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的被动局面。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利益观念的增强,要科学地实施灌输,就必须把灌输教育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双向交流方法的特征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平等,教育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教育者十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教育者通过获得的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培养教育还要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思想教育是内容、是基础,而制度用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二者缺一不可。将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制度规范建设的全过程,是把握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如:健全和完善团内推优制度、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制度、谈话制度、汇报制度、培养人责任追究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保证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除了抓好集中培训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新途径。针对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可以通过分别召开大学生代表、学生辅导员、院(系)党总支领导、相关业务教师等若干座谈会,确定主题,制订活动方案,邀请专家论证,由党委审定通过,使主题教育活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活动中,既注重通过讲座、编印小册子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理论灌输,更注重寓教于乐,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取辩论赛、演讲赛、网上征文比赛、知识抢答赛、案例展览等各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明确要求全部教师参与育人,全部大学生参加活动,达到全部大学生思想受益的效果。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型活动为纲,校、院(系)、班三级互动。改革过去习惯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方法,实行从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校、院(系)、班与学生个人互动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大学生自主对教育主题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将有效改变一些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是讲大道理”的思维定势,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对大学生实施早启蒙、早教育、早培养的培养教育方法,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创造。以往的学生党员发展大多集中在毕业班,他们来不及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就走向社会,同时在学校内,也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党员的作用。为了实现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必须及早落实培养措施。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四年左右,只有抓早、抓好学生党建,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塑造出最优秀的人才。从学生一进校起,就要建立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联系班级、党员指导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等有效制度,使“三早”方针落到实处。一个合格的学生党员只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才能不断增强党性,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诚实守信诚信考试范文下一篇:唱响红歌比赛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