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

2023-10-07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图书馆对于高等教学改革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情报是信息获知经特定形式传递给用户且产生特殊效果的信息, 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 高校的科研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开展, 对于图书馆依赖性也逐渐加大,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所以在全媒体时代下, 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形式必须进行有效的改善与创新。高校图书馆, 情报信息服务, 对于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读者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必须有效的改善创新, 加强情报资源的有效整合, 切实提高情报信息服务工作质量。

一、敢于破旧立新, 树立信息资源整合创新意识

先进的思想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高校档案室与图书馆的技术人员, 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协助学校的办学水平, 有效的根据时代多元化发展需求, 切实做好院校档案与图书、信息情报资源整合的工作, 破旧立新, 树立信息资源整合创新思维意识。高校必须充分重视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要切记不要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应当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切实做到与信息时代思想与时俱进, 从思想源头, 充分重视专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效的发挥高校档案图书情报资源的专业技术特长, 树立以档案图书和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中心, 切实加强情报信息资源服务力度, 做出先进的工作创新成绩, 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破常规, 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逐渐升高,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中心, 应当有效加强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通过信息资源共享, 有效的防止了重复交叉建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 必须摆脱常规, 想过紧密结合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步伐, 进行有效的创新。信息资源共享, 在中国已经提出了较长的时间, 虽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但是在全媒体时代下, 信息资源呈几何速度增长, 信息机构在信息建设资源中难免会出现重复建设与交叉等情况, 导致信息资源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在全媒体时代下, 要想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应当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 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结合, 加强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的结合决定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 所以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将信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当做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的完善, 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

高校学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有专门的职工和领导, 业务工作, 虽然有较多的相通之处, 但是各部门间主要从自己的管辖权与利益出发, 进行独立工作, 缺乏沟通联系。由于工作中缺乏沟通联系, 出现资源浪费与重复劳动等现象, 尤其是承载档案和图书情报的设备与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与加工系统等。高校应当实施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加强集约化发展, 能够从受众角度提供, 高质量的服务内容, 切实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长久发展, 满足信息时代下用户的多元化合理需求, 摆脱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 能够打破图书档案情报工作中的常规束缚, 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新机制。在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 有效的满足知识经济社会与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构建完善的信息政策, 为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用户将网络信息当做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 要想实现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信息法律与信息政策, 为全媒体环境下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切实保障全媒体环境下, 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顺利进行。虽然当前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与信息政策, 这也为全媒体时代下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与电子政务的普及和建设, 各地也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法规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规, 切实促进信息法规建设进入发展时期, 才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看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新媒体常态也更加明朗, 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 资源整合, 建设发展正在进行, 档案图书情报资源有效整合, 能够兴国利民。在全媒体时代, 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工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改善创新。能够结合用户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加强情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资源整合建设路程较长, 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高校图书情报人员必须肩负起责任和义务, 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重新建设, 朝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向, 不断的发展努力, 才能够有效建设成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必须有效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与现代信息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等众多方面优势, 加强情报信息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 才能够肩负起图书馆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 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改善创新, 紧密结合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步伐, 结合高校情报用户多元化需求, 才能够切实促进高校档案, 图书情报工作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 简要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 并提出具体的整合策略, 希冀有效开展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工作, 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徐志玮, 陈定权.Web2.0在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的实现[J].图书与情报, 2010, (4) :83-86.

[2] 高荣华, 郑德俊, 张友华等.面向科研创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情报杂志, 2010, 29 (4) :173-177, 184.

[3] 毕长泉, 王艳红, 吴卫华等.基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及途径分析[J].现代情报, 2012, 32 (4) :73-76.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全媒体时代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 全程媒体, 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即时性

“全程”, 是指单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会被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并存储, 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信息的传播也只需要一瞬间, 并且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信息。旧的“防、堵、管”被动网络教育管理的应对方式, 在当前的全流程和全过程媒体环境下现在已完全失灵。

当热点事件发生, 几个小时内就会迅速传到网上, 它将就会被无数人查阅、观看, 并经过二次加工和发布, 使信息更加丰富, 脉络更加明晰, 热点无限放大。“全程”的特征,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需要与时俱进保持聚焦热点, 同时也应避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引发舆论事件。

(二) 全息媒体, 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元性

“全息”, 是指传播的呈现形式愈加多元, 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之外, 还有AR、VR、直播、短视频等等。给用户的接收信息体验更全, 消息的呈现更为立体。以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为特征, 一次采集, 多元发布, 生产主体多样, 传播渠道多元。在众多官方媒体相继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之后, 澎湃新闻入驻今日头条, 共青团中央入驻知乎、B站, 人民网入驻抖音。各大官方机构和媒体正在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息”的特征, 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多元化, 打破单一媒介的依赖与限制。多元化的展现渠道能够将相对单调的教育内容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多、快、热、短”的特征, 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中提升思想,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 全员媒体, 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的交互性

“全员”, 是指信息的生产、加工制作不再掌握在特定专业人员手中,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众可以以较低的技术和经济成本构建个人传播“微平台”。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变成双向、多向传播, 人人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传声筒”乃至“扩音器”, 每个人都具有自媒体的天然属性。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需要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进行, 作为教育者的思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不足, 教师处在主导性的位置, 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 缺乏选择权。这种单向度的教育给人以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感觉, 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抗情绪, 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全员”的特点,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平等参与, 主动与学生互动, 制造热点, 引领潮流。如“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抛开严肃的话语体系, 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将枯燥的党的理论知识讲得入耳入心, 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四) 全效媒体, 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精准性

“全效”, 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效率、效度、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进入新时代, 信息传播不断呈分众化发展趋势, 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 场景匹配越来越精准, 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也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全面掌控。在以用户为核心, 注重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 需要创新工作理念, 把教育受众放在中心环节, 真正提供他们想看、想听的信息, 通过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对教育主体、环境、介体、方法以及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内容。“全效”的实现, 需要借力“智慧校园”的数据信息系统,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精准识别与分析, 细化不同学生特征, 实现“定制化”教育, 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问题与挑战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受到挤压

在大学生用网的情况调查中, 数据显示, “娱乐消遣”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占比高达71.9%。网络的泛娱乐化倾向,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此外, 因为“四全”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影响, 以前不为人知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 针对热点问题的网络解读和评判声音不一, 高校大学生因涉世不深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蛊惑, 导致价值观动摇, 进而使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下降。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当前身处一线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 不敢说, 不会说, 不愿说的现象仍广泛存在。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网络上客观存在着扭曲的现象, 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往往受到攻击和冷嘲热讽, 攻击抹黑的言论反而受到追捧, 说了不一定被肯定, 所以不敢说;二是离思维新, 视野广, 业务素质过硬的要求尚有差距,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在网络上要“会说”, 实际上对思政工作者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即使说了效果好也不能带来直接效益, 表现在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没有广泛铺开, 缺乏持续促进动力, 久而久之会发生热情效度下降和不愿说。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发展滞后

当前, 各地高校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 虽然看似迎合了全媒体时代的趋势, 但大多数仅仅只是将线下内容“搬运”到线上, 只有发帖量, 没有点击率。是因为没有按照网络发展规律特别是“四全”媒体时代特征设计针对性教育方案, 简单的“网络+思政”, 让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和教育思路的发展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网络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仍处于“你是你、我是我”, 没有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更谈不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理想状态。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面对“四全”媒体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正确应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桂林理工大学近年来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 夯实网络思政基础, 搭建立体化工作平台

学校注重网络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 以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央厨房”为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专人监督、责任考核”的基本原则, 建立了部门和院系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 制定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管理考评细则等10多个管理制度规范, 提升了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学校统筹校内各项教育资源, 以易班发展中心为依托, 设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经费, 发挥中心在理论研究、人才培训、机制建设、舆情研判、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拓展和产品供给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功能。在此基础上, 学校建立网络育人辅导员实践研究团队和“设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等涵盖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众多网络思政平台, 为思政队伍多渠道发声提供了可能。在平台融合上, 学校打造学校、二级学院及部门、学生组织、个人四级新媒体层级, 建立了校园新媒体联盟。整合专兼职辅导员的博文、笔记、随笔等资源, 完善师生情感互动平台。通过“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搭建线上家国教育、榜样教育、朋辈教育及思政教育窗口, 结合时政热点及网络语言, 进行大学生线上思想引领。以易班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集群初步形成, 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不断不断完善, 基本实现了对全校师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覆盖。

(二) 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培育高水平网络骨干

学校进一步健全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主要从聘用、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等多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

首先是打造多梯队队伍。重点打造涵盖教学名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生骨干的网络工作队伍, 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高标准”, 全面提升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能力, 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其次是开展多层次培训。每年暑假组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班, 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选送网络新媒体骨干开展“百名桂工学子看世界”实践活动, 不断提升思政队伍的“四个意识”和“四个正确认识”, 不定期举办网络育人工作优秀经验分享会, 组织校、院两级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提升新媒体运营管理能力;最后是完善全过程激励, 开展“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立项, 优秀易班工作站和优秀易班指导老师评选等活动, 设立专门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优秀网络团队和个人, 在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岗位聘用实施细则中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职务评聘评价体系。有效地激发育人活力, 为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生态提供人才支撑。

(三) 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供给, 打造全方位育人品牌

通过深耕校园文化, 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室实体化建设, 不断提升软硬件投入, 提升主题短视频和动漫的产出量, 因势利导, 以轻松幽默的内容和寓教于乐的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效果, 宣传校园正能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实现使命担当。

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 打造智慧校园。学校基于易班平台建成并正式启用了“烛光者”育人系统, 实现了对辅导员“十个一”和班主任“五个一”的精准化、便捷化、系统化管理。打造智慧学工品牌, 运用大数据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业辅导、就业服务、困难资助、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相关链接】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中国文学当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 又相当难做,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 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 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 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 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 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 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 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 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 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 因此, 人格一旦形成, 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 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 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 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而往往是相对的,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 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 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 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影响。直面“四全”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需要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 夯实网络思政基础, 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供给, 持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赋予品牌以文化的灵性

在论坛上,受邀的几家企业老总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企业文化在品牌塑造中的作用。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方立贵谈到,2008年他们将四家企业整合成一家企业,到现在企业的结构大致是,中盐红四方是母公司,下面有11个子公司、3个分公司,在全国都有布局,还在湖南和宁夏等地设立了子公司。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变革是必然的。我们在企业创立的第一阶段,创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到了第二阶段,我们感觉到,做为整合后的企业,文化的统一非常重要,品牌的统一最重要的也是文化的统一。我们号召各级管理人员自己拿起笔来,写我们企业自己的文化故事,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我们位于市区的三家老企业的搬迁中,没有一个人上访,也没有一个人下岗,同时在重组的过程中,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者队伍,让我们深感欣慰。”方立贵说。

华峰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周品英表示,华峰集团在初创时期,品牌意识比较朦胧。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企业的品牌建设实现了两个递进。一个是从质量立牌到文化塑牌的递进。二是从做产品品牌,到做企业品牌的递进。随着产销规模的扩大,我们逐步发展到了文化塑造品牌,赋予品牌以文化的灵性。在华峰,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共同目标、共同创业、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核心内容是企业与员工以及供应商要建立一个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用华峰的发展来带动客户的发展,用客户发展来带动华峰的发展。

青岛橡六输送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青谈到,在品牌的塑造中,作为企业,一要筑牢塑造品牌的基础,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品牌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所以在内部,我们要筑牢塑造品牌的基础。二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感染力,提高每个员工参与塑造品牌的自觉性,在每个岗位上自觉地把工作做好。

嵌入新媒体传播的理念

在论坛上,有企业表示,本来对新媒体的应用还有一些顾虑,但接触过之后,发现其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大有提升。

“在中盐安徽红四方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在品牌塑造中,除了利用原有的宣传媒体之外,加入了一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14个微信群,并制定了一套针对微信群和新媒体的新管理制度。”方立贵说。

索尔维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传播部总监马莉谈到:“两年前我们就关注到了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一系列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但当时我们在决定是否开通微博、微信的时候,是有一定顾虑的。特别作为一家跨国化工公司,我们内部有很多的审批流程,条条框框,包括我们一个新闻稿出去,可能内部都要做一系列审批,中方的新闻稿翻译成英文,到总部层层审批之后才能下发。那么我们就在想,面对传播速度极快的社交媒体,怎么样才能联动内部的机制,达到互通。这时,正好有一个契机,我们开始利用微信的平台进行传播,结果非常好。这个平台让我们化工公司的受众更广了,不仅面对我们的客户,而且面对更多的青年一代,他们也成为我们的受众。作为化工公司来说,对于下一代的认知教育更为重要,可以让他们在认知中形成‘化工无处不在,化工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观念。所以针对这个人群,我们更多地用一些比较人性化的语言,不是非常官方的语言去跟他们沟通,让他们能够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这是社交媒体平台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可以让化工更贴近公众的生活,能够拉近我们与受众的距离,用他们的语言说他们想听的故事。”

从拒绝媒体到倚重媒体

现在化工企业很多时候会面临社会的不理解,也会有一些负面新闻出现,对企业的品牌影响非常之大。对于这些负面事件的出现,如何能尽量减少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是企业正思考的问题。笔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开始看重媒体的力量,将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和媒体的作用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周品英表示,企业品牌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坎坷,遭遇挫折,甚至毁灭性打击。“三鹿奶粉”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使中国奶业至今未能走出困境。而化工企业绝大多数在道德上、法律上都能守住底线,但由于行业特点,有时候在安全生产和劳动关系上,可能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给品牌带来影响。特别是全媒体时代,企业广告宣传,想实现所谓的全覆盖并不可能,但是负面新闻却能很快实现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做好危机攻关和媒体应对非常重要。在企业和媒体打交道上,媒体不是神仙,不会化腐朽为神奇;但是媒体也不是魔鬼。所以对媒体的态度,一要尊重,二是倚重。在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企业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在考虑如何应对媒体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媒体的知情权和采访权。此外要依靠媒体来化解危机,更要善用和善待媒体。所以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大的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企业最基本的态度首先是要承担责任,承担安全主体责任;其次要表明你的态度,一定要查明原因,汲取教训,做好善后。要把一个讲诚信、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展示给媒体,即便发生了一些问题,媒体也不会夸大,这样就可以把对品牌的影响与打击降到最低。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研究了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以及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途径,指出在提高政府监管水平、提供决策支持、完善科学管理和促进信息沟通等方面,形成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学生食堂长效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领先水平。

关键词:学生食堂 运行监测体系 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食堂工作既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关乎学校发展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食堂工作的政策调整和完善,触及整个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对高校后勤整体改革与发展将会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食堂工作的指导,也要适应整个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形成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呼应的高校学生食堂长效管理模式。因此,上海市教委明确了以解决价格形成机制为先导,以确保安全稳定为主线,以规范运行机制为保障,推动高校食堂工作良性、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府宏观调控、学校应急调节、协会科学指导、价格合理联动、舆论主动引导和学生民主参与”的具体工作思路。根据这一工作思路,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2012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委托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成立了课题组,开展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的实施,将促进学生食堂的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转变,使高校食堂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和标准化。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将对全国高校食堂监督、管理运行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第一,搭建一个平台:统一采集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的各项数据并进行汇总和跟踪分析。第二,统一管理软件:规范和统一上海高校学生食堂信息管理软件的基本技术参数、运行模式和管理内容;逐步推广统一的学生食堂仓库管理软件和财务核算软件,为数据采集、整合和后期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监测四类数据:利用动态监测平台和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监测主副食品原材料采购价格、学生食堂销售价格、学生食堂成本变动和学生就餐支出的情况。第四,定期发布信息:展示学生食堂原材料价格、饭菜价格水平、学生就餐支出费用波动情况等的实时数据;定期形成书面分析报告,编制“主副食品团体采购价格指数(GPPI)”,发布高校食堂原材料价格监测信息;分析高校学生食堂运行成本构成,及时评估学生食堂运行成本波动对高校食堂运行的影响,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市教委和各高校通报等。

监测内容由学生食堂原材料成本监测、学生食堂运行成本监测、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和供应结构监测、学生食堂学生消费水平监测四大模块组成,具有层次分明,结构科学,数据更新及时,监测结果能够充分反应客观实际情况等特点。

二、学生食堂运行监测的对象和范围

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对象为本市高校学生食堂,共分五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上海高校,包括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底共67所,在校学生63.26万人。第二层级为上海市公办高校48所和民办高校19所。第三层级高校,是指具体到每个大学,监测平台采集各高校的地址、校区数量、在校生人数等基本信息,以及学生食堂管理主体(负责学校学生食堂管理的部门)的基本信息。第四层级学生食堂经营主体,是指承担各高校学生全部或部分餐饮服务工作,在校园里经营,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各个高校后勤部门设立的餐饮部(饮食服务中心)以及社会餐饮管理和服务机构。监测平台采集各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名称、性质、经营模式、经营学生食堂数量等基本信息。第五层级为学生食堂,是指以为学生服务为主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大众伙食为主体,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学生食堂。监测平台采集各个学生食堂就餐面积、座位数、食堂主任、职工人数等基本信息。

监测平台的系统结构共分五个层级:(1)上海市—(2)公办/民办—(3)高校—(4)学生食堂经营主体—(5)学生食堂。各层级之间呈上下树状结构。学生食堂为食堂运行成本等监测数据的基本单位,数据能够从学生食堂开始逐级向上汇总,逐层统计展示。

三、学生食堂运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1.学生食堂原材料价格监测。课题组选择6所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近三年食堂原材料商品平均用量和在各自类别中所占的权重,剔除用量少、影响小的品种,最后筛选了主食、副食品、蔬菜类和调味品等4个大类,具有代表性的14个小类、40个品种作为成本分析和编制原材料价格指数的样本,加以分析与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并出于对数据采集连续性的考虑,将2006年12月的样本价格作为基期,并采用帕氏指数编制方法编制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团体采购价格指数(college canteen food raw material group purchasing price Index,简称GPPI)。

样本价格数据每月采集一次,并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出单个样本的价格指数、小类价格指数、大类价格指数和总指数(40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原材料价格逐月波动趋势。为了更好地反映样本原材料价格和整体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同比和环比价格的变化状况,还编制了样本、小类、大类和总指数(40指数)的定基指数、同比指数和环比指数。在分析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和波动幅度的同时,也可以逐个逐类分析其价格变化趋势和状况,从而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地重点关注和调控个别原材料的价格水平。

2.学生食堂运行成本监测。学生食堂运行成本是指食堂在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它是确定饭菜价格的基础,是食堂进行成本核算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7号),学生食堂建筑设施由学校提供,按照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计提折旧,对服务实体实行“零租赁”,免收管理费。学生食堂的大型维修改造、大型餐饮设备配置和更新,空调、电梯、供暖等大型配套服务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由学校承担。因此,课题组确定学生食堂运行成本监测的内容为除以上明确由政府和学校承担成本以外的学生食堂运行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水费、电费、燃料费和其他费用。

课题组在设计学生食堂运行成本监测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三方面因素,一是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校学生食堂成本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遵循配比、一致性、以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二是为保证数据横向可比性,无论相关成本是由学生食堂直接支出或学校支出,数据的统计应以统一的口径采集并修正。三是以月度监测为主,年度统计为辅,并按照简便易行的原则确定监测和统计指标。月度监测单个食堂,年度统计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年度统计表采集营业收入、补贴收入、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水费、电费、燃料费、其他费用等数据。

3.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和供应结构监测。课题组把学生食堂伙食品种分成四大类:主食点心类、荤菜类、素菜类和花色品种类。根据能够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和供应规格可以相对标准化的原则,在对10所高校学生食堂供应的品种和规格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18个监测品种。包括,主食点心类:白粥、白米饭、淡馒头、菜包、肉包、花卷和阳春面等7种;荤菜类:红烧大排、红烧大肉、红烧肉圆、肉糜蒸蛋、烤鸡腿、荷包蛋和鸭腿等7种;素菜类:青菜、绿豆芽、素鸡和卷心菜等4种。为了使不同学校、不同食堂之间的供应价格可以比较,制定了18个监测品种的标准规格。根据伙食价格区间,将学生食堂伙食供应结构分成高、中、低三档,其中售价6元以上的为特色菜,售价4.01元~6.00元为高档菜,售价2.01元~4.00元为中档菜,售价2.00元以下(含2元)为低档菜,用各档菜占供应总品种的比例来反映伙食供应结构。

学生食堂按实填报《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和供应结构表》,系统根据他们的实际售价可以按标准规格自动换算为可比售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学生食堂学生消费水平监测。学生食堂学生消费水平是指学生在学生食堂消费过程中,对满足学生饮食、营养和价格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课题组研究确定以监测期内一个学生一日三餐在学生食堂正常消费的日均消费额和监测期处于高、中、低不同消费水平的学生消费人次和比例,即学生日均消费水平和学生消费水平的结构来反映。课题组开发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能够按月分析学生日均消费水平的数据,并能够分层级和性别统计,形成消费水平趋势曲线;还能够统计全市平均学生日均消费水平和最高、最低消费水平。在消费结构的分析上,能够按月统计高、中、低类别消费水平的百分比,分层级显示和图表展示,还能够根据全市高、中、低三档消费水平的学生消费人次占比变化,形成趋势曲线。

监测以每一所高校作为一个样本采集单位,涵盖这所高校全部或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食堂,如遇寒暑假高校部分食堂停止经营,也对采集点发生的学生消费数据进行采集。监测的对象为学生在学生食堂的消费数据,即学生消费数据,并按性别进行区分。学生消费数据来自各高校一卡通消费数据库,以每笔消费情况为一个数据。数据处理软件的数据定期与一卡通消费数据库同步更新,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分别自动统计监测。

四、建设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平台

课题组开发了上海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平台,学生食堂运行监测通过平台来实现。平台是基于Web技术开发,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的在线平台,用户需登陆才可以根据授权看平台中的数据。所有用户登陆后都可以看正式发布的上海市学生食堂各类运行监测统计数据。平台风格以在线系统的形式呈现,在建立各高校、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和样本学生食堂的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通过各高校学生食堂代码与之相关联。并根据用户授权级别分为系统管理员、信息员、高校用户、普通用户四种类型,并呈现不同的模块。

系统平台可以对不同的层级进行统计监测,每天的统计数据除按照表格展示外,其余按月按年统计的表格,一般都还同时有曲线图或柱状图或饼状图直观地表示趋势。按照层级的高低,系统还可以分别查询学校及学生食堂管理主体基本信息、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及其主管部门基本信息表、单个学生食堂基本信息等。按照需要,系统所需的数据少部分由各高校录入,变动时填写一次(记录变动),大部分由计算机直接读取或者不变动时自动生成每天数据。之后整个监测系统根据预先编制好的运算规则对各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最终呈现出所需要的各类指标计算结果供不同的主体参考使用。

五、开展学生食堂运行监测的意义

上海高校学生食堂监测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与瓶颈,其主要有部分高校数据的填报不及时或者格式、口径、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结果准确性与及时性。但是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同时在召集多位专家讨论论证之后,一致认为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方向、总体的框架思路是正确的,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第一个进行此类监测研究的项目,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开拓意义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统一监管。通过监测,使政府能够掌握本市高校学生食堂价格的整体水平;掌握本市高校学生食堂供应情况;掌握本市高校学生就餐直接成本;掌握本市高校学生食堂运行成本和掌握本市高校学生食堂原料采购价格及整个业态情况等,提高政府监管水平。二是提供决策支持。通过监测,建立起食堂价格和成本动态监测体系,为政府和学校采取临时成本补贴等调控措施,对高校学生食堂成本进行结构性控制提供决策依据;为逐步形成价格与成本联动机制,建立起由政府、高校、消费者(师生)三方共同分担成本的机制提供决策依据;为建立价格调整风险评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完善科学管理。通过监测,可以进一步推进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控制,优化食品烹制过程原料组合,推进团体采购,加强节能降耗管理等;可以建立起科学的成本核算办法,以食堂为单位,通过六大运行成本的科学核算,及时掌握成本开支,为科学控制成本提供依据;可以完善价格管理,可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根据质价相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餐饮价格。四是促进信息沟通。通过监测,可以做到“四个清晰”、“两项精准”,即食堂采购信息清晰、食堂供应情况清晰、学生消费信息清晰、食堂直接成本清晰和学生实时消费水平精准、食堂月度(年度)成本精准,为主动、客观地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学生食堂工作和价格调整的公开、透明和规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宾辉.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经济师,2012(5)

[2] 陈宾辉,卢伟平.高校学生食堂原材料成本构成分析.经济师,2012(7)

(作者单位:陈宾辉,虞宏峰,沙德银,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 上海 200011;陈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责编:若佳)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若想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进步,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报身负传播知识等重责,因此在对其进行编辑时,需要对其不断地创新,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应用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就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编辑管理、观念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期可以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更多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

为了对本校的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进行展示,需要通过高校学报等相关学术期刊进行表达,基于此,高校需要对学报的编辑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其进行创新调整,从而使学报这一文化阵地发挥其应有作用,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普及,并且予以后人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将更多专业化、信息化的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对理念、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

一、将创新工作渗透到编辑团队

若想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需要对编辑团队及团队内的人才进行重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并将创新工作向高校学报编辑团队进行渗透,促进学报的未来发展;基于以上方面需要,需要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从而为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由于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未能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受到一定阻碍。

为了更好的开展编辑团队及人才的创新工作,更好的完成高校学报编辑任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

(一)与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编辑团队及编辑人才得到更多的创新发展,便不能闭门造车,因为固步自封便无法使编辑工作得到更多进步和发展,也就无法更好的应对时代及社会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编辑人员需要和他人进行更多沟通,从而将所有人掌握的信息进行共享,分享彼此之间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感悟和经验,更好的对学报的编辑工作进行创新。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双“慧眼”,从而发掘更多的英才,将更多的优秀作者作品进行收录;当作者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需要给予作者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并且和作者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沟通,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及思想状态,为之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编辑工作的创新工作予以更多重視

高校的领导层人员必须从思想层面进行改变,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用及意义有更多认识,从而使编辑的创新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具体来讲,可以从薪资待遇方面入手对工作进行调整,并通过为编辑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等方面招揽更多人才;此外,学校可以与实力强劲的名校进行更多交流对接,从而招揽到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编辑人才为学校进行效力。

(三)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及专业水平进行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学报编辑工作者并非专业出身,因此在开展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时可能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基于此,学校需要从编辑规范、技能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使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的相关法律条款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培训教育,高校编辑人员的学术素养及编辑水平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这样的人才进行学报的编辑时便可以为学报的规范性及标准程度提供更多保障。

很多情况下,高校学报的专业性及学术性较强,若非专业出身的编辑人员对其进行编辑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基于此,编辑工作者需要对自身认识进行培养,确保日常工作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对自身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阅览更多的专业书籍,最终使自己可以更好的开展今后的编辑工作,更加自然、熟练的将创新元素纳入稿件的编辑工作中。

二、从观念层面进行转变和创新

编辑人员若想对高校学报进行更好的编辑和创新,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上进行创新调整,为编辑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观念层次的转变和创新,编辑人员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创新向日常工作中进行渗透,将所有细节工作进行创新调整,下面将就其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需要将精品战略引入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精品学报可以使编辑工作打破现状,更好的展示其专业性及学术性等特点;编辑工作人员需要对精品意识进行提高,对题材进行丰富和创新,并将表现形式进行完善,从而使人们可以透过学报对此学校特点等有更多认识。

其次,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丰富,掌握更多新的科学知识,使自己的眼界拓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从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编辑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报可以具备更多本校特色和新意,扩大读者群,增强高校学报在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力。

再次,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文化转型,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高校学报除了需要承担知识的普及、传播任务之外,还需要对文化构建及创新等方面工作进行负责,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些使命,编辑人员需要将文化构建等意识植入与脑海中,从而实现观念创新,进而实现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

最后,通过实践及理论基础的辅助对编辑观念进行创新。创新意识并非观念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这种情况,学报编辑人员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提升,通过更多的实践对经验进行积累,不断的充实自己,最终才能对编辑内容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精准判断,更好的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

三、对编辑管理方面工作进行创新优化

编辑人员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优化时,需要对编辑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产生足够重视,这也是编辑工作得以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基于此,编辑者需要将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编辑工作中,对原有的消极怠工态度进行转变,最终使学报编辑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有所保障,下面将就编辑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主编需要对自身水平及判断能力进行提升。为了更好的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主编需要对稿件进行精准的判断,学报编辑工作中,初、复审意见对主编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最终得出的终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了达到以上方面要求,执行主编需要对评语中的干扰因素及个人色彩因素进行排除,从而提炼评语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最终的判断,并科学合理的对稿件进行创新,做出通过与否的决断。

其次,上一点中提到的初审对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编辑人员需要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工作,从而更好的完成稿件判断及审核工作;稿件内容可以被认为是判断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还需要对本校对学报形式、宗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考量,并对通顺度及发表价值等内容进行判断;复审之前的初审工作对学报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报质量水平,所以编辑人员需要对初审及筛选工作重要性有更多认识,从而选取价值及学术性较高的稿件进行发表。

最后,上面两点中也提到了复审工作,而复审工作对编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由于“门户之见”于学术界而言并非罕见之事,再加上个人观点的差异等原因,可能使人们对稿件价值有不同看法,基于此,需要对复审人员的选择方面引起重视,从而对文章价值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时,编辑人员需要对其合理性及适度性方面进行把握,而复审专家的作用正体现于此,执行编辑在对复审专家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责任心、专业等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使复审工作发挥更多作用。

四、对策划选题进行创新发展

策划和选题可以被看作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第一步,因此若想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可以对策划选题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下面对其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对固步自封办报模式进行创新调整,面向社会对其进行改变,从而使实际和理论之间进行更好的联系,让二者共同进步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其次,形成创新意识,在策划和选题时能够考虑到创新方面的要求;编辑人员需要对读者需求等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完成策划及选题的创新;编辑人员可以对新方法、理念等方面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最终使选题的创新及质量水平有所保障;再次,对目前研究尚浅的课题进行取材,从而使选题更“新”,开展此类工作对编辑人员的文学素养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考校学报编辑工作者的能力,因此编辑人员需要从自身进行转变,对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从而使选题编辑工作具有更多价值和新意;最后,和专业人士建立更多联系,通过座谈等形式进行研讨,对选题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还可以将专家们最新且价值较高的文章稿件收录到学报中;以上方法通过对选题时机及内容方面的“新”实现了學报编辑创新。

除此之外,编辑人员还需要将更多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融入编辑工作中对其进行创新,让稿件的接受、深度及加工等方面的编辑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校学报更好的完成知识的传递、普及以及启发后人的目的,需要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本文对相关的编辑工作创新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对策划、选题、编辑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希望负责此项工作的编辑人员可以借鉴文中的观点及建议对己身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应对时代的需要,促进我国高校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参考文献:

〔1〕江波,罗雯瑶,刘景芝,等.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33-738.

〔2〕江波,罗雯瑶,刘景芝,等.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出版科学,2016,24(2):47-50.

〔3〕杨红梅.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变迁及其基本定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75-978.

〔4〕温优华.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三大理念[J].出版发行研究,2013,(1):44-46.

〔5〕钟晓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自我修炼之路:碎片化学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6):135-138.

〔6〕王玫武,章颖,潘伟彬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现状及对策——兼谈高校学报编辑素养的提升[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2-6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媒体资产管理;数字采集;编目;存储

摘 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适合高校图书馆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系统由信息处理、内容管理、内容存储和应用四大子系统组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媒体资源的增多,高校图书馆积累了许多关于教学、科研、各类重大活动的视音频资料,它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媒体资产。如何科学保存、管理和利用宝贵的视音频资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例,探讨了适合高校图书馆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1 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积累了大量的以视音频资料为主的媒体资产。但是,传统的资料管理模式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存在难以完好保存、查询不便、共享困难等问题。经过充分调研,浙江传媒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由本校自主研发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使用效果达到了预期要求。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edia Asse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MAM)是对各种类型媒体及内容(如视音频资料、文本文件、图表等)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与利用的总体解决方案[1]。它建立在计算机多媒体管理、视音频数据压缩、网络、数字化存储和数据库等技术基础上。目前,本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媒体资产的采集上载、编目检索、内容存储、信息发布、视频点播等功能,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

2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与实现

从浙江传媒学院媒体资产存储、检索利用和管理的需求出发,本校自主研发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由信息处理、内容管理、内容存储和应用四大子系统组成。

2.1 信息处理子系统

信息处理子系统包含了数字化采集上载、下载、编码、转码、简单索引生成等工作,它是基于Microsoft VC6.0开发平台,利用directshow和directsound等技术开发。

采集上载工作是媒体资料数字化的第一步,针对本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采集需求,采集上载工作站支持多种规格的录像机遥控及信号接口,包括:SDI、YUV、COM及S端口;双路(一路高码率,一路低码率)同时采集上载,并通过自动出/入点标记、手动出/入点标记等技术,保证片段截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关键帧自动提取;单项采集、定时批量上载;采集上载同步进行简单编目。

目前,广泛使用的视频数据压缩标准主要是MPEG2、MPEG4和MPEG1。在本子系统中,面向视频编缉的应用采用高码率MPEG2(码率为8Mbps)压缩方式来保证视频编缉需要,而面向网络浏览和点播的应用则采用较低码率MPEG4(码率采用700Kbps)的压缩方式,适应网络带宽的限制。系统采用的视频采集卡是加拿大Matrox的DigiSuit LX系列视频处理卡,该卡被认为具有广播级质量,广泛应用于广电领域,但仅支持DV25、DV50和MPEG2等面向高码率的编码格式,因此本子系统采用双队列缓冲和多线程异步方式实现了多压缩格式视频文件的同步生成。

2.2 内容管理子系统

内容管理是整个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此子系统管理和控制系统存储的所有内容,实现编目、检索以及系统管理等重要功能。课题组利用Powerbuilder、SQL Sever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了内容管理子系统。

编目是媒体资产内容管理和实现媒体资产再利用的基础,是媒体资产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规范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保证系统中编目数据的有效和规范,以及考虑到行业服务的需求,本系统编目标准参考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简称《规范》)。该《规范》基本采用了当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DC(DublinCore)元数据的主要思想,也是国内第一部针对音像影视资料进行元数据定义的规范[2]。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视频资源管理方面暂行推荐使用国家行业标准,即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标准。

本子系统的编目模块基于《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的元数据结构而创建,支持多分类体系和自定义编目等个性化需求,既能兼容现行的编目标准,又能实现编目项目的灵活配置。编目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符合《规范》中节目四层(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和镜头层)标引思想,引用规范条目名称,设计灵活的四层关联机制,可根据业务需要来确定编目标引深度,如只做第一层次的编目(片名、责任者、内容简介、类型等)以满足基本检索的需要,或进行非常细致的编目标引工作,以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效率,减少制作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确定不同的编目标引深度。例如,新闻中可能会包含比较多的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镜头,对新闻类节目进行标引时就可以深入到镜头层。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尽可能简单扼要地将媒体资料的节目、片段等主要信息进行编目,对于过细过多的镜头不需要一一进行编目。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编目深度上采用多层次编目策略,选择两层编目,即节目层和片段层[3]。

2.3 内容存储子系统

从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实际出发,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存储管理软件,在基于SAN的存储网络环境下,提供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存储方式。

在本子系统中,在线存储设备为磁盘阵列,主要用于网络系统中海量数据的即时存取,系统数据、编目数据、关键帧、近期采集/编辑的素材、准备播出和供VCD点播的节目等存放在磁盘阵列,磁盘阵列选用IBM FAStT600,采用RAID5技术;近线存储设备为数据流磁带库,主要用于网络系统中海量数据的定期存储,近期使用频率不高的素材、短期内不再播出的影视节目、历史资料等保存到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数据流磁带库,数据流磁带库选用IBM蓝鲸(LTO 3583)磁带库,此磁带库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可不断增加存储能力,利用数据迁移软件可以将数据流磁带库中的海量数据按照数据类型、使用频率等进行灵活的迁移;离线存储设备为光盘库,一般用于存放不常使用的数据。

本子系统存储管理服务器安装了IBM Tivoli Storage Manager Server系统软件(简称TSM)。TSM提供一个设备驱动程序驱动多种磁带和自动化存储设备运行,同时为存储介质和设备提供管理功能。服务器能自动跟踪存储数据版本、寿命和位置,并接收客户机的请求,控制磁带库实现数据备份、归档、空间管理以及灾难恢复管理等功能[4]。

2.4 应用子系统

应用子系统实现对媒体资产内容进行各种处理和不同方式的发布,如信息发布、视频点播、节目制作等。

本系统在视音频资料采集时采用双码流技术实现实时的高码流采集和低码流流媒体采集。流媒体采集生成Windows Media格式700kbps的流媒体文件,并通过流媒体服务器进行发布[5],读者可以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网页进行视音频资源检索并实时播放。Web网页的检索根据编目字段设置了个性化检索字段,主要有简单检索、热门检索和高级检索三种方式;也可以通过数据库类别进行分类检索。本馆采取了网上专家咨询系统,有关专家和图书馆馆员可以通过FAQ咨询、E-mail咨询、BBS论坛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提高读者和用户的满意度。

3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3.1 系统网络架构

根据视音频资料数据量大,传输要求高的特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采用以存储为中心的结构模式,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方式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处理能力。本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构建在网络化平台之上,采用SAN(存储区域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相结合的双网结构。在线、近线存储设备与采集工作站通过光纤通道交换机连接组成存储区域网,保证视音频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和集中管理。同时各个服务器工作站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组成局域网,满足系统内部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校内用户通过LAN检索数据库内容、点播低码流流媒体,校外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对外开放的内容。

3.2 系统业务流程

在本馆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通过采集上载工作站对节目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时间上精确同步的MPEG-2高码流文件和MPEG-4低码流文件;高码流文件进入自动化磁带库供后期编辑使用,低码流文件先保存在系统磁盘阵列暂存区,编目标引人员可以对它进行二次更详细的标引加注,丰富索引条件。编目标引的数据自动记录到数据库中供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在线查询、检索。

低码流的MPEG-4节目数据通过WEB服务器进行网络信息发布。读者可以通过媒资网页根据编目字段(提供选择项)进行检索并实时播放;如果需要下载使用,可以提交下载申请,审批通过后,系统会通过存储管理软件完成节目的自动回迁,通过下载工作站完成节目的下载。

4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负担着抢救和保存珍贵资料的历史责任,又肩负着提高视音频资料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的重托,它的建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1 开发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

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偏重于本校专业教学和科研资料的提供,并以此开展服务。本馆在三十多年的文献资源采集中一直侧重艺术类文献,尤其是影视相关资源的收集;通过各类晚会、毕业汇报演出、影视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及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具有传媒特色的媒体资产。图书馆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及服务对象,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相关的视音频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数字化,创建特色数据库。目前,本馆已建立了新闻库、教学节目素材、师生作品等几个专题方面的媒资数据库。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了传媒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广大师生获取教学、实践、创作素材以及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2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有利补充

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旨在实现园区内14所高等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文献资源共享与电子商务集成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模式[6]。园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综合了各高校的人才、设备、资源等各种优势,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以促进图书馆特色馆藏的进一步发展,成立了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展开广泛的项目、课题合作研究,有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共享研究”;“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互动式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开发”;浙江省图书馆学会——“数字媒体知识库实证研究”等项目,通过加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促进了高教园区多媒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幅度地提高了数字媒体资产的价值和利用率。因此,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以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利补充,也为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宇,皮小东,骆德渊.中小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

[2] 蔡克,沈冠祎,张炜.媒资系统在中小电视台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9).

[3] 赵保颖,琚存华.浅谈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2).

[4] 黄学军,孙建凯.贵州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J].现代电视技术,2009,(2).

[5] 宋宜纯.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5).

[6] 阮海红,沈兵虎,王志敏.高教园区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陶瓷山水画特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