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6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应对创业型经济的挑战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

编者按: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创业教育及其研究似乎“暴热”起来,不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极力倡导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追捧,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在每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一再突出强调高校要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创业教育”。然而,综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已有文献,似乎都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唯一出发点,利用创业教育的一般理论,阐明意义,分析现状,剖析成因,提出设想,未能跳出就教育谈创业教育的思维,得出的相关结论不仅大多雷同,也未能澄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相关研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动因(或说社会背景),那就是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发展及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期我们邀约了相关青年学者,主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针对已有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着重探讨了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并试图厘清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

摘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辨析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指出:人们的认识偏差是造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落后的重要根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要以政府为主导,强势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体现高职的特色,并提出若干具体设想。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春琳(197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董仁忠(1969-),男,苗族,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变革研究”(项目编号:D/2009/01/045),主持人:董仁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构建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与劳动力市场良好互动关系的制度设计”(编号:XQD208032),主持人:张晋。

发展创业型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应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挑战,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赋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太多的期待,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阻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不佳,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研究中,通过辨析人们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力图更好地达致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

一、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认识上的偏差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足以说明创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创业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战略,教育系统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非常落后,未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而且大学生创业也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相关的创业政策未能有效发挥其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价值。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主要是因为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笔者以为,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尽如人意,高职毕业生创业成效未如人们预期的主要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也正是因为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才导致相关制度的设计不到位、缺位问题严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创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创业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在内整个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和理解,漠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观念仍占据社会的主流;二是人们尚未能准确、深入地掌握创业及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不管是相关创业政策的出台还是创业教育的实施,都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及高校创业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现阶段创业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比如创业政策扶持对方少、收益面小;创业政策缺乏整合和阶段细分;创业政策的制定缺乏对需求端的考虑;创业教育政策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创业教育政策的创业导向不强;创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创业政策各地不一。而人们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创业和创新,“学而优则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等传统观念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鄙薄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心理;二是包括各级领导在内很多人的思维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以为创业及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没有真正体认到创业及创业教育对发展创业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价值;三是由于创业型经济及创业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人们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准确地把握创业及创业教育规律。

因此克服人们认识上的偏差,转变人们在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上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科学的创业观和创业教育观,既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首要前提,也是一项需要伴随创业教育始终的基础工程。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大力表彰、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以及创业教育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认同创业和允许失败的社会心理氛围;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其次,加强各级领导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特点、规律及趋势的学习,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再次,加强关于创业、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深入探究创业及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认真总结、分析创业教育的经验和问题。

二、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育企业家精神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由于人们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为就业就意味着通过求职找到现成的工作岗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根据高职生所学专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设定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则对这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深入思考如何融创业教育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中,而且在高职院校要确定什么样的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到底是强调个体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养企业家精神?这是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可不管是从相关研究还是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人们通常更强调功利性目标,注重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而相对漠视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素养等非功利性目标,忽视培养企业家精神。

笔者以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教育,在确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并以此来指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从创业型经济要求来看,创业型经济即企业家经济(德鲁克语)。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是获取利润,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的人;是能开拓市场,获得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是一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较强的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德鲁克认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意识地去培养的。[1]而更好地服务创业型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注重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从个体的创业选择来看,要视创业为个体一生的选择,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准备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的教育。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往往是在工作一段时间,要么掌握了一些创业资源,要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创业机会,从而决定选择自主创业。据《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占样本总量的38.84%,其次才是农民创业者。[2]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应只是关注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尤其要激发和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一句话,培育企业家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此外,重视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意味着创业技能不重要,促使个体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那些准备毕业后就决定创业的学生。然而,总体来讲,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创新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培养创业技能的基本条件,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奇缺,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严重不足,以及相关投入不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就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比较可行的选择。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借鉴企业家精神研究已基本达成的共识,结合分析高职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确立以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着重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目标,可以分解成如下具体内容:培养高职生搜寻、发掘创业机会的能力(或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机会的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会高职生预测、判断事情的能力;教育高职生在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伦理;引导高职生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决策,科学管理企业。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以创业意识和创业通识教育为主。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把这一目标与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相结合,细化成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而融入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之中。

三、以需求为导向还是强调政府的主导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要实施创业教育,高职生及其家庭首先必须有接受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来说,社会大众(包括高职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观意愿普遍不甚强烈,对创业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不力、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并且由于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而在客观上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又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于是就有一个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到底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选择以需求为导向,等到未来社会大众开始认同创业并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的时候再重视并实施创业教育;还是直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来吸引人们接受创业教育,激励人们自主创业?

笔者以为,亟待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是从社会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实现为个体带来较大收益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很遥远,主要还是一种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职业准备教育,它也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性较强,因此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理论上准公共产品供给应采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3]而如果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一种社会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则比一般意义上的、针对现成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因为它不仅能解决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具有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完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善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战略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管理和投入等领域加大干预的力度。二是研究者比较分析西方各国高校创业教育时发现,政府的重视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以英国为例,不仅相继设立了一系列由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且政府出资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管理和研究机构。1987年,英国政府就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创业”计划;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了专为18岁至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1999年,英国政府拨专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2004年,英国政府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简称NCGE),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为了促进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以英国政府为主导,还设立了一些基金,比如“大学挑战基金”(1998)、“科学创业挑战基金”(1999)、“高等教育创新基金”(2001)等。[4]由此可见,英国政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尽管由于国情、政情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不可能照抄照搬英国的经验,但是英国政府强力干预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尚能做到如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政府更有理由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未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与否,决定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败。

批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及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首先,制定、完善和整合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服务、扶持和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为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其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对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再次,制定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规定创新创业课程为高职生必修课程,制定高职院校创业创新课程标准,制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聘任制度,以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引导构建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设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为制定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遵循一般规律还是体现高职的特色

要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是事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人们似乎缺乏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清醒认识,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模式,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未能体现;从已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来分析,研究者们似乎更愿意引用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及创业教育理论的普适性观点,未能充分地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探讨。一句话,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其相关研究遵循一般规律有余,而体现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不足。那么是不是可以因此断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无特色或优势可言,或者说,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和其他高校没有什么区别?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突出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也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既有资源和办学定位培养创业者。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取得错位优势的关键要素,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其他教学型大学相比,不管是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服务面向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优势和特点,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分析,高职院校紧密围绕以提高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更为紧密。这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可能。从培养模式来看,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是其突出特点,高职院校具有相对丰沛的行业企业资源,有利于高职生进行创业实习实训的实践,丰富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从创业类型来看,由于创业往往是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无奈选择,也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高端创业,还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差,无法进行较大的创业投入,因此高职毕业生创业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侧重于围绕生存型创业进行创业教育设计。从服务面向来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其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相对较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选择创业机会,也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地创业,减少创业成本。综合如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高校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高职院校特色,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探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构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要全面总结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炼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并组织学习、推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一些好的做法。其次,教育部可以在全国遴选若干所不同类型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给予重点支持,以求更好地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和规律。再次,国家要专门出台文件,引导各地高职院校在综合考量其自身资源、办学优势、地域特点以及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创业教育重点。最后,要把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硬指标(或特色项目)纳入到评价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9.

[2]寒冬创业,给点信心就灿烂——《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发布[J].职业,2009,(9).

[3]董仁忠.职业教育供给: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选择[J].教育学报,2009,(5).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特约编辑董仁忠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让会计工作的运作模式发生巨大改变,这应引起所有会计人的重视与思考。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会计发展,从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角度进行论述并给出建议,望有助于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教育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它迅速融入人们生活和社会产业的方方面面,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传统会计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迎来新一轮的改革。

二、“互联网+”时代下会计发展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面临新挑战

1.新技术新需求衍生新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电脑、手机等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和环境,在不断更新升级,因此,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式每天也都在发生巨大的进步和改变,随之衍生多个新产业,比如通信中的微信、交通中的嘀嘀打车、金融中的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等。这些新兴产业改变了我们的交易方式,使面对面的服务转为后台操作,将以往的线下服务转化为线上服务,使实时记账和财务咨询服务成为新产业、新交易方式的必需品。“互联网+”为会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财务会计实现质的飞跃提供平台。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改革会计教育模式,创新会计教育方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2.新政策带来的新使命。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使国家产业得到升级,导致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电商换市的局面。比如,中国全自动水饺生产线的出现,改变了就业岗位,为了使人才供给端与社会需求端协同发展,教育要主动适应,改革创新,培养新的技术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否则我们会计人员将无立足之地。

3.新需求引发的新要求。我国当前高职会计教育的大概现状是:专业教育水平不高;产业发展快,教育改革慢,供需错位,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就业结构。目前,高端財务、金融人才缺口较大,企业招聘不到想要的人才,高校培训不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特别是国家在实行“营改增”政策后,由于员工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现象非常多。加之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会计行业人员从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基于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和会计从业环境的现实,我们在会计教育中要重新确定新的办学定位:会计专业教育要精,岗位能力培养要通,让学生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高职会计教育如不适应新产业、新使命、新要求的严峻挑战,必将被新时代所淘汰。

(二)会计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

1.“互联网+”时代推动会计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推出的企业财税融合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如ERP、金税系统、电子交易平台、电子发票、发票管理系统、无纸化报销、电子会计档案等。大数据在会计上的应用便捷快速,极大地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平台登录进行网上报税纳税的工作,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实现会计工作,利用财务软件APP如云上实训、会计工厂、懒人记账等实现随时随地无纸化的智能做账。新技术、新软件在会计上的应用,对财务工作实现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快速地对已发生事项进行财务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并提供决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概率进行预测。

2.“互联网+”时代要求会计管理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加方便企业对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是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企业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是参与管理工作。2017年11月修订的《会计法》不仅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还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纳入其中,明确管理会计的法律地位,使其地位上升一个台阶,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发展需要,响应国家政策,高等院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高端全能型财务人才的重任,从源头解决中国高端全能金融、财务人才缺失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通过理论教学内容,又要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分别从培养目标、核心技能、就业领域方面进行调整。

1.培养目标。随着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化、管理化,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实现从培养传统会计核算人才到培养财务管理分析决策人才的转变,从原先熟练单一技术技能人才向能动的复合技术技能融合人才转变,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的税务规划、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财务模拟平台的练习操练,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高校要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建立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实践培训基地,使在校学生能够参加实践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2.核心技能。结合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核心技能的要求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原先的以出纳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税费缴纳、审计监督、财务管理为核心技能培养学生,向管理会计七大领域的工具和方法、信息化工具软件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利用为核心技能培养转变,与时俱进。

3.就业领域。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带来的就是会计行业的显著变化,对应的就业领域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公司为主向财务共享中心、财务软件公司、财务外包公司、云代账公司等衍生拓展,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降低失业率。

(二)科学重构课程体系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改革需求,为提升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我们需要强化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战略管理基础、财务管理等课程。为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冲击,我们应开设辅修课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易,在出纳实务中讲解支付宝、网银、微信等支付工具与账务处理、资金预警等内容,在会计电算化中增加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三)重新探索实践教学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是:重核算轻管理、重线下轻线上、重纸质轻电子、重规范轻创新、重单项轻综合。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要革新思想,进行实训任务与技能的转变,不再是单一的人工进行线下手工实训操作,要引进新软件与平台,进行模拟仿真的综合训练,如会计工厂真账实操实训、云上实训、网中网实操平台、管理会计工作室、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实践不再局限于课堂,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无障碍教学模式。

(四)创新会计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共享资源交流教学技能,分享经典案例,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将互联网融入传统教学,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搜索知识,教师也可利用微课、慕课、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在互联网上分享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资料和教学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不再单单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可线下操作巩固知识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邵娟.“互联网+”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6,(07).

[2]张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4):168+276.

[3]米雯静.“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2018,(06).

[4]邓宝玲.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财贸与财税,2018,(04):77-79.

[5]李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改革和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07).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课标教育教学改革的引导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因此高中舞蹈教师通过使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开展舞蹈理论与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在舞蹈课程中的自主学习,提升舞蹈教学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舞蹈教育 发展空间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舞蹈教育开始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的要求,进行相应教学内容和教育形成的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舞蹈人才,以赢得更广阔的舞蹈教育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针对当下高职舞蹈教育的状况,对舞蹈教学展开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1 高职舞蹈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舞蹈教育,是舞蹈理论与动作实践结合的教育。因此舞蹈教学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基础的舞蹈理论,而且能够对学生形体塑造产生巨大影响。首先从高职舞蹈教育的理论传达方面来看,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动作示范。而这种舞蹈理论内容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学生在学习舞蹈教育理论,并结合舞蹈理论进行动作练习后,会达到一种身心的放松与愉悦,从而帮助学生舒缓心情与心理压力。其次,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能够塑造学生形体,提高学生在舞蹈锻炼中的身体协调性,并增强学生舞蹈学习中身体的灵敏度与柔韧程度。所以高职舞蹈教育能纠正学生不良的身体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与站姿,以及在舞蹈锻炼中的优雅态度。这种集思想、心理与身形于一体的舞蹈教育形式,符合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身体及心理需求,最终建构起学生良好的心理态度与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舞蹈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高职舞蹈教育个体间差异性较大

高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职学生舞蹈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舞蹈理论与动作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有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参加过舞蹈训练班,且有一定的形体与舞蹈动作基础。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舞蹈,其存在着身体僵硬、舞蹈练习中肌肉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对这些舞蹈基础存在差异的学生而言,对他们进行统一的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教学,会使得学生出现舞蹈学习的困难问题。所以在高职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舞蹈功底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保证舞蹈教学与学习的质量。

2.2 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舞蹈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但从当前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来看,教师仍旧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通过“讲授式”舞蹈教学方式,来进行特定舞蹈内容的传达。教师基本对学生展开“口传身教”,对学生启发式教学非常少。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舞蹈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不足。因此这种过于固化与陈旧的教学内容,不仅会引起学生厌烦与懈怠的情绪,还会造成学生舞蹈学习的呆板情况,从而致使学生舞蹈理论与动作实践的脱节。

2.3 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高职舞蹈教育仍旧为“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着整个舞蹈课程的进行,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应的舞蹈知识。而且在舞蹈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只会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来完成教学内容与实践动作的示范,而不会引入课外舞蹈内容或其他新颖的民族舞蹈知识。因此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课程导入、课堂交流与舞蹈实践等环节,学生在舞蹈教育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习多过于舞蹈实践学习。这就造成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较差,舞蹈学习缺乏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的意识,最终影响学生审美修养提高与未来发展。

3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发展空间的创新探索

3.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舞蹈教育模式

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育模式,来完成整个舞蹈教学计划的制定。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察。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展需求,进行舞蹈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安排。因此教师应在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与理解教育。这种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的制定,旨在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舞蹈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舞蹈动作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舞蹈教育或动作指导的视频,以引导学生展开舞蹈动作的训练。对于学生舞蹈课程的学习表现,教师要时长对其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息。而在学生出现舞蹈動作错误的时候,教师也要耐心对其进行指导,并鼓励其努力战胜困难,从而获得自身舞蹈理论与动作实践的提升。

3.2 借助于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展开舞蹈教育

高职舞蹈教育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提升,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舞蹈人才。在高职学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构建,来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规定的舞蹈教育目标。首先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在舞蹈教材的指导下,选取新颖的课外教学内容或民族舞蹈内容,进行相应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原理的传达。而在高职舞蹈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差异化的舞蹈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参与度,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互动交流。例如:在高职舞蹈教育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或舞蹈演示视频进行导入,以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容及意义。然后再通过舞蹈动作与背景音乐结合的模式,进行舞蹈课程的教学。之后可以设置舞蹈内容与动作的讨论环节,帮助学生交换舞蹈学习的看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点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示范。总之,通过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舞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

3.3 引入舞蹈教学的美感教育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舞蹈教育教学,不单单是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的教育,而且是一种艺术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教学,是提升学生思想品格与外在气质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教师,要具备美学、心理学、音乐和舞蹈等多方面修养,才能完成对学生的舞蹈示范与指导。在对高职学生展开“美感式”舞蹈教学时,需要从每一个舞蹈方面进行美感指导。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跳古典舞或民族舞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头、眼、手臂、身体和脚的摆放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美感体验的舞蹈表现。因此只有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融入美育内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与审美素养。

4 结语

高职舞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舞蹈知识的结构与实践内容,并结合学生舞蹈学习的实际需要,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内容教育及美感教育。通过设置多样化与差异化的舞蹈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深化舞蹈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与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倪佳.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27-28.

[2] 丹缨.关于高职院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2.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魏大乔(1962-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摘 要: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扩招学生的不断增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德育教育;新内涵

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一)在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道德困惑,道德素质下降

价值观念多样化使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模棱两可,个人知行难以统一。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人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道德追求,实用主义态度明显,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

主体意识增强导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调查发现,有60%左右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等排除在自己的就业和工作动力以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作就业和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备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但现代社会,也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高职院校不少大学生对个人和对自我的过分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康,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落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过分现实的效益观念诱发拜金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职业道德水准下降。调查反映,有近六成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把“报酬高低”作为今后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而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却少之又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分析

心理素质薄弱。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甚或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相比,其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高考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入了高职院校的校门。因此,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等相当模糊。

家庭教育缺陷。对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比较发现,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明显不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亲双下岗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而他们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和更好的家庭教育。

二、明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立足点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

确立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它的核心地位。社会的发展呼唤道德重建。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绝大部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如何做人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一个人的为人品质和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我们应当从现代化的视角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实施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以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他们可塑性很强。怎样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潜能?关键一点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觉自为性而获得的。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和形成自觉自为性。调查和测试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智力并无太大差异,而主要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因此,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创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养环境,才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

(二)实践中善于把握

针对性和系统性。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大学教育面临着更为繁重的德育教育任务。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有直面现实,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德育教育新内涵,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作为一个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德育”,并围绕这一核心运转,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层次性和连续性。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相辅相成,系统展开。一般而言,这四方面的教育可按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依次进行。应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向崇尚高尚、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首先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艺术教育都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这将大大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知识和能力。

三、实施德育教育,定位新的内涵

(一)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实施法制教育

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通过反复教育,逐步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就业工作或日常行为上违纪违法。

树立全面履行法律法规义务的意识,这对于法制社会建立来说尤为重要。具体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实施社会道德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成人,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和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当代青年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来明确。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或刚进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成人教育及社会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环境能尽快接触,正确认识,适应能力强。

(三)明确职责,爱岗敬业,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大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明确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明确就业目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及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则是为大众服务和为了国家和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确立价值理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后应把企事业单位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

把握基本规范。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努力做到:尽职守责;礼貌待人;积极主动。恪守基本规范,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标。

树立自我评价观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敬业精神,形成“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理念。这种自我评价理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实施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之艺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

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教育。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应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其内容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等。艺术课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校园环境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属于表层的、显性的艺术教育内容,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校园人际关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将成为可能。在校园的一切人际关系中,这种审美性最充分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的艺术教育——它是在整个精神上造就人,成为综合性地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文化摇篮,并且以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方式,发展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心灵,理解人并努力与他人沟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责任编辑:黄 杰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只有做好礼仪教育,方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促使高职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社会已经十分关注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对策

在职业教育中,礼仪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组成,其能够促使人才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国在相关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需要充分重视礼仪教育。而学校在系统道德教育开展,具有一系列的优势,需要充分发挥作用,提升礼仪教育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基础不好。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很难考虑到其他人,不能够以谦卑、合作的心态与人交往,礼仪修养不够。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往往以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不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及品行素质等。特别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入校时没有较高的文化课成绩,且不注重纪律及礼仪学习,偶尔会出现一些不文明及低素质现象。

2 、各个院校没有充分重视礼仪教育。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礼仪教育,依然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却没有合理安排,施行大班化教学,有超过100人的学生共同学习。设置的部分礼仪课程,无法实践,仅仅依靠讲座教学方式,且教学课时较少,礼仪教育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教师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发现,现阶段礼仪教师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并不是专业出身,而是其他行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礼仪培训,仅仅依靠自学来获取礼仪知识,没有深入认识礼仪知识。通过教学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内容不够系统,不能够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且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的目的,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片面的认识;部分教师在开展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找不到礼仪学习的乐趣,厌倦学习。

二、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对策思考

1 、充分重视学生礼仪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礼仪知识,规范开展礼仪教育,具有很大的价值和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能够得到丰富,还可以帮助其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完善仪表仪容。一个人如果接受了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外在行为,还可以提升内在素质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需要在课堂中积极引入礼仪教育。新生入学之后,就需要有机结合礼仪教育与规范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在初级阶段内,主要是养成道德行为规范,之后才开始学习仪态训练,而魅力训练则是高阶段的内容。经过三年的持续训练,必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礼仪素质。此外,礼仪课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学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对礼仪教材合理选择,对礼仪培训室科学构建,并且完善配套用具设施等。

2 、对高职院校教师礼仪修养大力提升。礼仪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在课堂及教学计划中加入本方面的内容,促使高校德育体系得到完善。还需要改革教育理念,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将专业的礼仪课教师引入进来,也可以邀请一些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校外人士,兼职开展礼仪教育工作。要针对性的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之中接受锻炼,定期经常的鼓励教师接受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要知道,高校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其言行举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

3、对传统的礼仪教学方法大力创新与改革。礼仪课的开设,主要是帮助学生们塑造形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知识过分看重,言行素质遭到了忽略,那么为了提升训练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模拟、项目化教学、形体训练等。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综合采取多种教学资源,如图像、声音、动画等,也能够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充分调研市场,结合现存的问题及使用教材,对教学计划科学制定,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了提升礼仪教育的成效,可以将校园活动的载体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以便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影响范围。如可以将礼仪知识竞赛给定期开展下去,以便促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礼仪知识,礼仪演讲、礼仪辩论、礼仪小品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学生们除了能够对礼仪知识更好的掌握之外,通过比赛,其实也开展了礼仪实践。此外,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也可以将校园礼仪协会及礼仪队构建起来,对于校内各类活动的礼仪事宜积极承办,以便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要将学校校园内部的走廊标语、墙壁海报及宣传橱窗等利用起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的礼仪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是,礼仪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努力,且引导学生们注重小事,慢慢积累,学习礼仪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J].电大理工,2014,5(10):123-125.

[2] 张杰.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与模式构建[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9):66-68.

[3] 周慧.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10):144-145.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再切实的符合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构建,本文是在基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以期望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策略

【作者简介】李娟(1982-),女,陕西乾县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给社会和国家输送专业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等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强调社会所需要的语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所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容易导致人才培养的方向失准,影响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合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英语精读、泛读、听力、语法、语音、翻译等占大比重,这些课程的焦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但是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它们的目标是培养英语教育类的人才,所以在教育领域的课程开设较少,让学生无法真正的认识到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合理,因为过于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教师应有的素质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未来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与实践紧密度不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生源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的素质偏低。所以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出现不重视教学实践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引导,却忽视了实践教学,这样容易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教学方面能力的不足。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将实习实践活动安排到学生毕业的那一年,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去精心实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法课程内容较为传统、过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培养学生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有学生的“三字”技能上,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的中小学的需要,内容过于传统,所以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实事求是,设置与时俱进符合各个中小学阶段需要的教学法课程内容,体现英语教育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明确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构建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可知,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该以应用型、实用型为主,理应根据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来培养人才,但是它在课程设置和安排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我们要明确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清晰的方向去构建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要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还要促进学生在教育领域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上述我们提到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的英语教育专业过于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安排,忽视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优化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可以过于偏重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而是要均衡,要基于培养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来优化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如增加实用性的实践课程,完善课程设置,如必修、选修课的课程比例等。做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以保障他们以后进入到社会岗位之后不容易被淘汰,拥有专业的知识与素养。

3.完善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系。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由于时间等多种原因的关系,我们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培养与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因此做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应该要纳入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与实践相融合,这样可以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比如学校可以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应要以学生为基础,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均衡英语知识与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获得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姚喻舒.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2):136-137.

[2]田晨旭.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建构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02):154-158.

[3]冯冰清.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課程体系构建策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3):86-91.

上一篇:数学教学兴趣培养论文范文下一篇:光纤传输技术有线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