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2024-03-11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给医院财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难点,财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新时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医院财务人员由于长期受到监督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医院财务工作的要求。基于此因,文章对我国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该项资金的收支、分配进行计划、控制、监督,确保整个医疗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各项资金最优化配置与使用,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劣将会对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产生极大影响。但是,由于医院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兼顾公益性,所以这对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医院已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全社会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成果可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一、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目前,各大医院正处于深化医疗改革的阶段,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本文认为,各大医疗机构要想在发展中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首先要充分解决医院财务人员管理体系、绩效评价、薪资待遇等问题,而这也成为当代各大医疗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如果医院在经营管理中想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则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各大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智力与组织保障。再者,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决定了其工作中的效率与态度,不仅可以避免财务人员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发生徇私舞弊现象,同时也对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社会各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旧以西方理论成果为主,各大医疗机构所施行的制度也是模仿西方职业道德相关体系。本文认为,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到了西方的成功经验与理论,但是没有对其产生的起源与适用范围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没有结合我国医院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创新,导致各大医疗机构现行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不完善。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匮乏一套成熟、适用性强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汲取与吸收国外成功经验来进行初步探索,但如果没有结合我国国情、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特点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性,则会导致各项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施行过程中的整体成效相对有限,无法对医院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力度不足

新时期,各大医疗机构经营管理中如果没有组建一支高素质财务人员队伍作为支撑,则会导致其在发展中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所以各大医院一直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核心内容,为医院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人员对自身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人类的特性,没有任何财务人员倾向于对自身行为的监督管理,所以在实现这一目的的阻力与壁垒相对较大。虽然医院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对财务人员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但是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是普遍相对较差的,再加上医院行政部门与监督管理部门在落实各种制度中缺乏部门间的积极配合,导致当前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阻力也相对较大。本文认为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不能仅依靠监督管理部门来达成这一目标,只有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沟通与配合才能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成果。

(二)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医院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与个人素质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能否满足其发展要求,这也是帮助医院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有效途经。对于当前各大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其基本可以满足自身运营要求,但是整体素质普遍较差,所以招聘更多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是当前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各大医院财务人员都是由原会计从业人员担任,虽然这一部分财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会计理论知识,但是匮乏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是一个主要问题。人才经济时代下财务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决定了医院财务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导致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成果较差的根本原因。现阶段各大医院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吸引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新一代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虽然其实践经验与原财务人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其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原财务人员所不具备的,所以各大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

三、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本文结合当前各大医疗机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提出通过以下几点来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成果。

(一)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所以各大医院首先要结合自身财务实际情况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并建立一套财务人员培养与使用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可以满足当代医疗机构发展的要求。其次,各大医院应通过行政命令、政策来督促每一个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再学习,确保医院财务人员队伍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适应其发展要求,并要选取一些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到地方高校专业培训班进修,各级财务部门也要制订一系列培训计划来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最后,各大医院要进一步突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广泛开展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工作来规范其工作中的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是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力的保障,所以各大医疗机构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新时期能取得显著成果。

(二)创新评估体系

本文认为,当前各大医疗机构应进一步扩大财务人员进入财务管理层的整体比例,并通过建立一套人才长效吸引机制来使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到财务管理队伍,这对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成果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各大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要不断探索聘用制绩效评估体制的创新与完善,财务绩效、工作绩效等形式都可以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绩效评估,在该方面的建设中医院管理层要严格遵循公正性、实用性原则。如果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没有形成一套公平、实用的绩效考核标准,则会导致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成果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各大医疗机构要在发展规律及医院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来建立一套公平、实用的绩效考核标准,确保其对每一个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出最公平、公正的评价,帮助医院管理层及时发现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来避免其产生过大影响。

(三)净化财务管理行为环境

财务管理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如果财务人员长期处于一个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的环境下,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可以满足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需求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因此,各大医疗机构应将净化财务管理行为环境作为一个重点。财务管理行为环境的净化仅仅依靠医疗机构难以实现,而是要求全社会各领域都要随之进行一次变革与协调。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向全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的要求,社会各行业均要培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意识,这样才能为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果普遍偏低,这不仅意味着当前各大医疗机构现行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适用性较差,同时也突显出了国内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混乱,所以本文提出通过上述多种措施来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进程,确保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可以满足其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兴智.财务管理和医院审计治理研究[J].医院审计理论与实践,2009(05).

[2]李维安.医院审计绩效研究[J].护理研究,2010(12).

[3]鲁敏.医院人事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11(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医院)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期、新加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感同身受地对《规范》内容及落实要求做出一些解读。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动。大学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教育。这最后的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极为关键的。这也和大学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按照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两个基本途径。作为高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循序渐进,才能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其能否能够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并推动国家社会发展重任的关键因素[1]。

国家教育部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3日联合发文,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后,又对该《规范》的贯彻情况发出通知。这是继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及颁发后,国家教育部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首次制定并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制定及颁发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的彻底贯彻与落实。国家教育部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既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及道德建设,也要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2]。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能力,以人格魅力、高尚师德、学识风范教育及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及引路人。

现今,在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个别教师责任感低下,育人意识薄弱,对学生缺少关爱之心;个别教师教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过于急功近利;有的高校教师师德缺失、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损害教师行业的声誉;这些问题存在,虽然在教师队伍中占比重不大,但也应该引起重视,要采取相应切实可行措施予以解决[3][4]。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解读

国家教育部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文共六条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1.爱国守法

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遵守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依法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稳定与校园内和谐。作为高校教师不得做出有损于国家利益与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言行。该规范首先提出高校教师要爱国守法,这是对高校教师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说明,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政治方面的高要求;该规范中强调高校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是要求高校教师要切实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现今少数教师思想意识薄弱问题,该规范着重指出高校教师不得做出有损于国家利益及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言行。

2.敬业爱生

高校教师应该做到忠诚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科学创新为己任;刻苦钻研、终身学习;严格要求、公正对待、关爱学生。这是该规范对高校教师强调规范师生之间关系提出的要求;规范着重强调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身心方面加以关怀;该规范对现今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师提出要求: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得做出损害学生及学校合法权益的言行。

3.教书育人

该规范对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方面提出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采用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作为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也不得从事影响教学的兼职。该规范在这方面重点强调了高校教师的教育及教学行为;该规范着重强调高校教师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现今部分高校教师的轻教学、轻育人等问题及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现象,该规范明确提出: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也不得从事影响教学的兼职工作。

4.严谨治学

该规范规定高校教师要具有弘扬科学、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具有秉持良知、恪守规范的精神;具有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及尊严的品格;具备诚实守信、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不端行为的职责。这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行为;该规范规定高校教师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及学术成果;针对少数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该规范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要求。

5.服务社会

该规范对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提出新要求:高校教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及人类进步服务;要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及学术影响力。这是本规范对高校教师与社会关系的着重规定;该规范中着重强调高校教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及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提供专业服务;针对现今高校中有个别教师不当使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的现象,该规范中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的规定。

6.为人师表

该规范对高校教师的学为人师提出新要求。作为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要以高尚的师德、学识风范教育并感染学生;高校教师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这是本规范对高校教师的社会道德责任提出的要求;该规范中强调高校教师要学为人师,树立优良学风教风,要遵守社会公德,引领社会风尚;为树立高校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本规范明确规定高校教师要抵制有损教师声誉的行为。

二、践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加强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实践。通过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环节的教育活动的道德实践中,是高校教师深切体会各种利益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使教师更加对自身品德的塑造起积极向上的作用,增加自身觉悟和自律性[5]。

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践行,高校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该具备基本要求:所有的高校教师不单单要以敬业为职业道德的前提,还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不但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应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本专业的科学领域有所贡献。高校教师不但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还能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教师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因此要就积极发挥其创造价值。作为高校教师自身也要广开思路,严肃认真地在科学上努力研究、积极进取,以一个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科学研究专业,在教育上要自觉树立良好的学气和教气。这样,通过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才算能够完成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教师对学生要关爱,应该做到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虽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传统教学观点,但早已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源远流长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明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爱心及耐心。在这个长期的时间里,需要高校教师具备很大的毅力及恒心,对学生要关心成长,修正错误,发挥优点,尽量使其成为优秀人才;高校教师应该是社会主流学习的典范,所以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较高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的这些优良品质应该其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有所体现。无论从言行举止、仪表、谙熟知识、接人待物,以及胸怀大度等方面高校教师都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达到身正为范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08(28).

[3]吴迪,陈迎,宋杨.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6).

[4]吴敬红,吕立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和功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梁国良.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 Morality under the New Period

WANG Ming-ming,WU Lia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ulty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Kunming 650500,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 of University Teacher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就是行业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身份所具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一、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化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职业道德修养也会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起到决定作用。当前我们社会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一些职业道德低下的混迹于高校教师队伍,给高校教师的声誉带来了不好的影像。例如:高校教师品行不端猥亵女学生、学术不端抄袭论文、价值不端索贿受贿、信仰不端诋毁党和国家。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当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无论是何种行业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这一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有热情,有激情去开展工作。高校教师既然选择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出发点肯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使得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心存教书育人的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和主要工作。高校教師只有把“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广招门徒,不分贵贱。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一,作为高校教师也应当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有耐心、有针对性教导每一名学生,帮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成长。是的学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恪守廉洁自律的行为。

高校教师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一个集体,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勤于修身,加强自己思想建设,恪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应当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既然选择的高校教师这一行业就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应当追求精神满足,做到君子好财取之有道。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意义化

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对于高校教师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也会对社会、乃至国家起着决定性影响。

1.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高校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个具备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高校教师,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成绩,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喜爱,也会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学校为了声誉和发展也势必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帮助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2.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名具备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高校教师,其身上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往往会让学生所崇拜、信服、认可。只有让高校学生从心里接收你、认可你,高校教师在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时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良好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对于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班的作用,促使学生茁壮成长。

3.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建立。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参与,只有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的最后一道“关卡”对于学生素质和观念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像。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实化

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指望着靠教师加强思想建,通过自律去实现,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

1.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个人来说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高校教师的人生目的应当在于通过培养学生优秀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应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要理性对待金钱与名利的诱惑,要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承担自己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责任使命。

2.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当前,我们社会上对于一些品行不端的高校教师进行大肆的报道,致使全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持怀疑态度。高校教师兢兢业业、立德树人得不到社会的肯定,这不仅会对高校教师心里产生压力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回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起到阻碍的作用。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否定,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将不利于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因此,应当在全社会加强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模范人物的报道宣传,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使得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尾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履行好作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释放的巨大红利,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国。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然而,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高校教师的科研职责不断强化,教学失责问题也不断凸显。文章阐述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失责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职责的具体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对策

作者简介:李继军(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杜云刚(1978-),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061、2011058、200927)的研究成果。

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然而,随着大学科技活动的市场化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科学研究在高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地位日益被强化,同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身份逐渐被淡化。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7年开始实施“本科教学工程”,[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讨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教学失责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主要是由大学的职能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其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所以,教学职责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第一责任,也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的重点和核心。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传授给学生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

然而,当今大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机构了。19世纪初,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等大学发展理念,创建了柏林大学。[2]对高校教师而言,这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则表现为:高校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又是科研工作者,承担着科学研究的职责。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学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其实质特征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双重角色: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要把“教学”作为根本任务,这样才能把握教育的真正意义;同时,高校教师又要以“科学研究”为中心,这样才能巩固大学存在的根柢。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大学教师的教学是以其科研为基础的,这是由大学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大学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前沿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来及时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3,4]使科研成为大学教学的活水源头。同样,大学教师的教学也会促进科研的发展,因为“教然后知困”,这个“困”既有教授得法与否的困,也有学科知识与理论方面的困。不论是何种“困”,都可以成为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题目。在大学,很难想象会有科研水平很差的优秀教学工作者,也很难想象会有教学十分优秀的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因此,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失责及原因分析

虽然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责与科研职责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层面的统一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存在。[5]一部分高校教师因为整天忙于科研,在本科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甚至把教学工作当成了一种累赘,长此以往,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就慢慢淡化。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差,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整合力都不强,不遵守教学规范,甚至有的教师随意缺课,让人代课,还有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些教学失责现象在学生中引起了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职责的冲突以及教学失责问题的产生,除了教师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外,外部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导向不但引导了高校组织机构的行为方式,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职责履行的喜好。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及其有关社会组织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及法律引导大学进行科学研究;近20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及“985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及地方政府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资助高校进行科研工作。于是,各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资助,也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由此可见,这种外部政策的导向迫使大学教师更倾向于从事科研工作,以致忽视甚至放弃了教学工作。

第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及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为社会及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一些高校教师在公司兼职,甚至自己办企业、开公司。由此可见,相对教学工作而言,科研工作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显性化,逐步主导了高校教师的行为,从而忽视了本科教学工作。

第三,当前高校管理中“忽视教学工作、重视科学研究”的倾向性,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责任的矛盾和教学失责现象的出现。最近几年,在我国高校评估过程中,虽然大家对高校评价标准及高校排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社会及高校自身不断加强了科研成果在教师评价方面的作用,[6]因为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优惠、资金划拨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生源等。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中都采取了强调科研重要性的措施,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都与科研论文的级别及入校科研经费的多少相联系。这种倚轻倚重的职称评审及考核制度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敷衍了事。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职责的对策及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失责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然而,就高校存在的根本目的而言,无论高校功能以及教师职责发生怎样的改变,高校教师都应当矢志不移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目前,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责任不但要依靠教师的道德自觉性,高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增强“教学第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轻视教学工作的态度。

第二,建立有效的的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目前,国内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盲目追求大而全,无序竞争。所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引导高校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和谐发展,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责任的关键所在。从对高校教育体系最具有导向意义的国家政策来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多层次的高校评价标准体系。当前,可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对于前两类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不但要评价其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评价其教学工作,同时还应该考察本科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性,例如教学内容是否及时反映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等。对于地方教学型大学,则应该重点评价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情况,务必要把教学效果与教学改革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当前,很多地方教学型大学也都在一窝蜂地大抓特抓科研工作,而忘记了自身教学型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定位,这对教学型大学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对地方教学型大学而言,务必要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此外,国家教育部及财政部应当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评审和财政拨款力度,[6]促进各个层次的高校切实把工作重心和教师力量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

第三,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考核制度,引导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在教师职称评审与考核制度中应当切实采取重视教学的具体措施,加大教学业绩所占比重,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作为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评价指标,鼓励高校教师在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投入。[7]对于教学型大学,更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和采取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和措施,千万不可盲目追求科研而忘记教学根本,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一些不利影响。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激励标准,对激励的方向和强度做出规定。激励形式可视情况而定,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总之,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提高教学课时津贴,将会极大地激励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热情。此外,在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方面,应当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加强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

第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加强教学监督,建立多维、立体的教学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及教学单位要把教学监督纳入到日常工作职责范围,切实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要采取民主公开的方法,建立健全教学自评、同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和领导评教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强化校、院系教学督导组织的监督指导作用和同行教师评教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他们在教学监督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2]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3]胡建华.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历史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魏红,程学竹,赵可.三层次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4).

[5]罗翠梅,李红林.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冲突与消解[J].教育与职业,2009,(33).

[6]关辉.论大学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7]时伟.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及其强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责任编辑:孙晴)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文章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包含的多方面内容,提出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入职前培训,使其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均衡发展;增加多方支持,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动力;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等措施,为探索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能力与素质 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娟(1982- ),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天津 300384)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就需要从体育师资队伍上着手,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分析和培养,为高校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教学和运动训练的能力。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最为核心的教学任务便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这两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贯穿整个高校体育发展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最终达到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品德、意志的目的。运动训练的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在专业的训练场上,通过对学生肢体动作等进行规范和指导,增强学生体质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来自专业体育院校、体育师范类院校以及一些研究性院校,各有不同的专业侧重和特长。例如,专业体育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训练技能,师范类院校侧重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性院校则将培养的重点放在科研上。这些不同的侧重点使体育教师们在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平衡体育教学和训练等问题。

2.科研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同时肩负着科研重任,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水平。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科研意识,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要用研究的眼光及观点去观察、分辨、探索各种体育现象与问题,探寻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水平。

3.创新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才会使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呈现不断上升和持续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要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发现、了解新事物、新知识,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4.灵活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有了现代技术的融入,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体育教学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以外,在室外也要有大量的训练,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不仅要呈现在教室中,还要延伸至体育场上。目前,体育课上普遍运用了多媒体、多功能的教学设施和手段,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在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进行指导。

5.结合社会变化更新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的能力。这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体育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和扩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引领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体育教师不仅从事教育教学,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其个人的思想状态、政治素养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应以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引领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便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们最鲜活的教材,教师自身呈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素养会对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引领作用。除了教室授课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训练场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坚定职业理想信念,便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展现出新时代体育教师的风采。

3.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所有高校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师也不例外,这两门学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作为教师入门的必备知识,当时体育教师可谓记得滚瓜烂熟,但是考过之后便会忘得一干二净,没有将这些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用以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一般来讲,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素养,另一部分是专业技能素养。运用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素养可以将自己学生时期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形势变化,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结构加以扩充和更新。专业技能素养的形成则需要靠平时的锻炼和训练,而且要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技能切磋,不断提升自己。

4.健康的心理素养。心理素养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性格等多个方面。健康的心理素养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创新、改革等活动的心理基础。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岗位的独特性和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更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拥有良好心理素养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将体育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教育领域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革。新课改、基础教育改革等使高校校园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在此背景下,高校也集结力量进行着各学科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既有一定的传统延续性,也有与时俱进性。以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而现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则是积极引导学生群体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学习体育学科知识理论和技能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提升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门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伴随着体育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能力和素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高校把对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育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就是教师, 且高等学校教师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后一环,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楷模。而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他的严肃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Key words]Colleges; Medicine;Professional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医学类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输送医学技能人才的重担,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随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实现全民健康,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医学人才。而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他的严肃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学类高职院校是培育基础医疗人才的主阵地,医学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一门需要严谨对待的学科,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要求较高,医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服务于社会, 他们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对患者的治疗,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至关重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指出高校必须聚焦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此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完成医学教育的基础。只有医学生对专业教师所给予的教育认同时,职业教育才会发生效力。同时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也会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专业教师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医学教育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是模仿与超越的过程,作为示范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模仿者才能茁壮成长。第三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实践教师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2 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简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特别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不到位

很多高职院校是近年来新建,或是由中职学校升级、合并组建,或是由成人高校转设,建设基础相对较薄弱,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外延式发展阶段,扩大了招生规模,拓展了学科专业领域,新增了学科专业数量,开发了新的办学空间,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教职员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稀释效应,优质教育资源在外延式发展中被稀释,还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教学理念转变和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跟不上学院发展的速度,为解决师资短缺的矛盾,对新招聘的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标准不够高,对思想素质考察不深入、不全面;其次对在职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教育不够全面和深入,侧重于学生理论课和技能实践的考核,忽视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检查及考核不够。高职医学教育存在内涵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2.2 部分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过快,超越了学校本身的承载能力。专业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受体制机制影响,合同制年轻教师还有相当比例。大部分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学生变为了教师,缺乏临床实践和社会工作经验,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教育教学能力与理念等方面同社会和学生的期望都还存在差距,在教学工作中不免会产生迷茫、挫折。部分年轻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仅仅把现有工作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或者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把教学工作作为副业,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到社会兼职。系列问题都会导致教学工作中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足,最终会影响到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1.1建立健全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明确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职能职责,细化考核及奖惩办法。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医学类专业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宣传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及发生在各行各业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中的感人事迹,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改革创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行业背景下,职业道德建设还具备发展和开拓性,要不断探索新时期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政策保障、制度规范等有机衔接,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1.2加强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日常管理

3.1.2.1强化师德教育培训。将师德师风培训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对新进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考察,加强对所有专、兼职教师政治思想教育与培训,把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请进教师培训课堂,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念。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改进,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3.1.2.2培育树立先进典型。注重培育、树立、宣传、推广教师身边的师德师风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提倡新师新风尚,名师名课堂,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在实处,增加先进典型的公信力和群众认可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2.3营造良好輿论氛围。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师风的要求,宣传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借助网络多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持续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1.2.4奖惩结合强化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工作考核、岗位评聘、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严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用“红七条”筑牢师德底线,对师德师风行为失范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惩处,让每一位专业教师结合教书育人实践,时刻自重、自省、自励,增强行动自觉性,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教的新时代好教师。

3.1.3加强专业教师职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

专业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打造专业教师团队,用名校塑造名师;构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助推青年教师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全方位培养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职业的崇高地位和美好发展前景,使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焕发他们工作的潜能,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2 注重高职专业教师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2.1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教师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承担教书育人主体责任的专业教师,应自觉把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师德模范报告会及自学等形式,重点并系统地学好《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其中有关师德师风的要求。通过学习,把牢政治方向,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积极向先进典型看齐,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做好思想道德表率,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较好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好课程思政、教书育人工作。

3.2.2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最新专业知识并具备较高的前沿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完成好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才能充分体现专业表率作用并得到学生的信服、尊敬和爱戴,为社会培养出满足医疗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3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及学生具体情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认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4 结束语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就是教师,且高等学校教师处在整个教育链的最后一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楷模,才能去引导、感染学生,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宏.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析[J].知识文库,2020(22):98+100.

[2]宁冲.高职院校临床护理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慧健康,2020,5(15):11-12.

[3]承小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03):40-41.

上一篇:通用报文交换平台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