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

2023-09-23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1篇

一、双平台优势互补,推动智能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深度革新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通过构建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并努力实现推进研究成果“落地化”“生产化”“产业化”。依托高职院校产业园与产业园教产融合的双平台,探索实践“1(校)+1(园)+N(企)”全方面布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合,通过“双平台培养”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产教融合到教产创新”提高创新型的技能人才培养。“双平台培养方式”平台与高职院校的精准度融合,一个产业园的“N(企)”如何从学院的合作培养人才来适合高新开发区的百上千家企业的精准需求,这样又得益于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教产融合的双平台,通过产业园的企业培养,“订单式”“独班开课式”“一对一班项目实践式”的定向培养,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园企业更深层次的,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无边界”“无限可能”“无限融合”的精心搭台。产业园的企业项目研发、合作项目或是计划项目定向开发主要优先配置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在校全体师生,开展相应在岗职工培训提高技能的培训,开展“双平台培养方式”的教、产、训精准对接融合。

二、双平台的深度革新教产融合密集引入优质的资源结合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促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深度革新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密集引入优质的资源结合。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密集优质的资源“结合”“共享”“互补”的教学资源。在产业园企业也可以担任接受一线教学教师培训任务,促使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拥有顶岗实习经历、科研技术更新、项目研发的经历。从而使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深度革新融合且认识,与此同时,既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技术“更新”,也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的基础。实现了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进车间、技术进课堂”这一种具备“双师型”教学团队革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教产融合双平台密集优质的资源“整合”“共享”“互补”“跨界发展”。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上是“领路人”,在实训室里是“技能匠”,把真正适合高新开发区的企业技术需求带进高职院校里课堂里,培养了科技创新人才把技术传递到社会上“技术急需与求应”的企业里,从而共建“教、学、训、科、研、产”全方位与立体化“双平台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以高位视角、高质量、高速的状态欣然行进着深度的教产融合。

三、双平台的项目实训训练,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加强学习,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在教育实训技能的培养上,利用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与产业园教产融合双平台,通过企业计划项目实训训练、合理安排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计划项目的内容进行加强学习。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完善教学理论质量和实训实践技能考核与监控体系,发挥考核与监督的有效积极的作用下,一来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教学质量监督、实践实训的检查等日常性教学管理工作;二来可以加强“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新模式,结合双平台联合培养,合力资源培养创新新型技术人才的优势,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管理。

对教学管理资源进行合力资源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自我学习”的能力。为鼓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加“双平台培养”的计划项目的积极性,应对企业工程师和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与业绩登记入教师业务水平,作为年终考核与职称评选优先考核依据之一。对考核合格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在教学任务、工资等级、年终评优等方方面面优先选拔,落实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落实双向选择为基础,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新模式,结合双平台联合培养,合力资源培养创新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教学培养制度。

摘要: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之势,把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革新的教产融合发展作为强大动力。教产融合的目的为了学校与企业深度革新融合,将为教产育人模式打下基础。同时强调了学校和企业为其中主体,学校“创新育人培养模式”的深度革新教产融合,拓宽了企业的有效的“嫁入”,是实现了高职院校产业园和产业学院深度革新教产融合的双平台。

关键词: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产业园,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新常态下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动两化深度融合[EB/OL].2015-03-31.

[2] 郑舟.高科技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青岛信息谷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14.

[3] 赵作文.科技园区开发与建设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2篇

一、智能经济与大学生创业对接是二者的双赢举措

(一) 大学生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大学生加入智能行业创业大军, 为我国智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大学生理论及知识体系完整, 技术性强。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很多理论性的东西, 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 有助于开办与智能经济相关的高科技企业;第二, 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快高, 敢于创新。现代大学生敢于创新,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有着强烈的挑战欲望和信心, 这种意识给予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 为大学生在智能经济发展中的创业奠定了精神基础;第三, 大学生创业平台广, 资源整合能力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 大学生由于先天条件优势, 对于网络运用程度及校园内资源整合的优势是社会其他群体可望而不可及的;第四, 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撑力度大, 资金压力小。智能经济是“传统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国家对智能行业的重视, 各级政府、高校及科研单位等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在新经济形式下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智能经济的发展符合大学生对创业领域、时机及平台的选择

智能经济的发展符合大学生对创业领域、时机及平台的选择。在国家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背景下, 智能经济产业在不断更新换代、提档升级, 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而大学生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 在该领域创业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另一方面, 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资本, 在智力服务领域创业, 大学生游刃有余。

(三) 智能经济与大学生创业对接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智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而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这一双创战略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 智能经济与大学生创业的有效对接符合当前我国国家政策需求。

二、智能经济与大学生创业对接的制约因素

(一) 民众对智能行业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突飞猛进, 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业迅速发展, 智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争先引领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是由于我国在智能行业的涉足较晚, 目前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人口红利, 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位阶上, 主要生产初级和中级产品。经济结构的主体还是体能劳动占比较高的农业和工业, 智能技术尚未充分普及。这一经济发展现状导致我国民众对于智能行业的需求较为薄弱。另一方面, 很多人尤其是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的低端劳动者, 对智能经济敬而远之, 这也成为限制智能行业需求开发的重要因素。

(二) 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尚未跟智能经济充分对接

目前, 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仍以传统制造业、金融、管理等专业为主, 对于涉及智能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等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投入较少, 不能满足当前智能经济对于高端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 跟智能行业挂钩的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授方式也主要集中在解析概念、探讨渊源、体系构建等方面, 教授方式较为枯燥, 缺乏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及创新教育。另一方面, 很多部分高校未开展创业基础课程教育, 对大学生创业缺少明确的制度鼓励和引导, 导致学生没有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三) 对接平台发展不足, 经常遭遇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困阻

智能行业发展处于初创阶段, 很多大学生创业平台仍存在较大不足。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创业中没有将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 也没有把握住市场智能行业科技创新导向,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进而导致创业过程出现创业方向偏差, 信息获取不到位, 技术能力不充分等困境。另一方面, 资金来源也是限制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国家随即给予大学生众多优惠, 但准入条件较为严格;社会风险投资的获取途径有限, 导致很多大学生手中有好的智能行业创业计划和项目, 但受启动资金的限制延迟了创业活动的开展甚至错失了最佳的创业时机。

(四) 智能行业初兴, 行业规范尚不健全

智能行业初兴, 智能经济异军突起, 但在给经济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问题。智能行业在世界各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对各行各业的行业标准欠缺, 导致带来的产品社会接收度、信任度不高;二是智能行业还存在韵味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后续运维服务存在较大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规范及体系的欠缺, 导致公众对智能经济认识不足, 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就业忧虑, 甚至还会由于体系不完善带来一系列道德、法律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与智能经济对接的对接路径

(一) 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增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培训指导

以创业带动就业, 政府要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尤其是智能行业相关项目的扶植力度。一方面,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深化教育体系变革, 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创业培训,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多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另一方面, 高校可结合智能行业创业的要求,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新课程设置, 将专业课程与智能行业相关知识加以结合, 开发创新创业新型课程, 增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培训指导。

(二) 校企联动, 构建大学生智能行业创业平台

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与企业尤其是智能行业相关领域的企业的联合联动, 形成“高校-企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撑。借助该平台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全程跟踪, 全面帮扶, 全方位指导服务;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孵化器的建设, 让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 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切实掌握智能行业运营、生产全过程;借助校企联合平台, 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引进社会风险投资, 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实现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部门的衔接, 使各种社会力量有机会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发挥社会给阶层对智能行业领域创业扶持作用,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智能行业创业平台。

(三) 典型引导, 树立大学生在智能行业创业的自信

可加大智能行业就业优势和创业典型的宣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提升大学生创业自信心。由于很多大学生自认为不能适应自主创业的择业方式, 对创业存在恐惧心理, 导致目前大学生对创业存在较大的不自信。因此, 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自信, 在实际引导中, 一是要树立典型, 尤其是坚持面向大学生选择智能行业典型, 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 定期组织宣讲会、创业论坛等活动, 邀请智能行业优秀的创业毕业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要褒奖典型, 对于在智能行业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 激发创业人员继续努力的意志, 鼓励在校大学生不断向标榜学习。

(四) 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引导

完善的创业支持政策和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智能行业创业的成功率。因此,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充分结合当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 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具体包括:第一, 加快制定促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相关政策;第二, 制定和完善促进智能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第三, 强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第四, 积极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对大学生智能行业投资引领作用;第五, 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 支持大学生在智能行业的创业资金支持。这些措施综合发力, 逐步增强和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撑, 从而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引导。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和引导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起步与试点阶段, 仍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智能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已成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焦点, 只有引导大学生创业与智能经济对接, 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等智能经济的重点领域, 满足我国智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大学生创业与智能经济的深度融合, 才能保证我国在未来智能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智能经济

参考文献

[1] 穆良平, 姬振天.中国抢占智能经济发展先机的战略要素及重点领域[J].理论探讨, 2017 (04) :97-101.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3篇

1 工程概况

某智能综合楼, 总建筑面积2.8万m2, 地下1层, 地上28层。地下一层为停车库、高压配电室和低压配电室。其中, 低压配电采用电缆母线槽出线方式, 沿着电气竖井进行送电, 防雷等级为一级。智能楼宇BAS系统包括网络通信线、信号线及电源线。

2 施工内容及特点

智能楼宇BAS系统的线路一般由网络通信线、信号线及电源线组成, 其中, 网络通信线一般采用同轴电缆, 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 电源线主要采用聚氯乙烯 (PVC) 绝缘线。

由于BAS系统布线的工程量较大, 且与装修专业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点, 从中给电气施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故, 我们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掌握好弱电竖井设置位置。在线槽敷设过程中, 应加强与装修专业的协调与配合, 以确保电气安装的质量和美观性。对于建筑工作区, 应选用活动地板, 以便导线进入室内后, 可以在活动地板下金属线槽内敷设电缆, 并将它引至工作区。

3 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管理

3.1 线槽安装

(1) 在电气竖井内线槽安装时, 首先要进行测量工作, 先在最高层的楼板预留孔位置测量出线槽两侧槽钢的间距, 并在预留孔两侧固定好槽钢, 再沿着槽钢向下放线。

(2) 在槽钢固定的过程中, 确保母线外壳纵向间隙的均匀性, 其误差控制在5mm以内。

(3) 当线槽穿越楼板时, 在线槽两侧将弹簧固定在槽钢上。并在母线槽两侧钻孔, 为母线槽提供支撑。

(4) 线槽安装完成以后, 还要在四周砌一圈高50mm的阻水圈。

3.2 桥架安装

(1) 桥架定位。按照综合楼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 找出桥架始端和终端的安装位置, 按照2M的间距拉出水平线, 并找出支吊架安装的具体位置。

(2) 支吊架制安。支吊架制作选用镀锌角铁, 其尺寸为L30x30x3。在支吊架安装过程中, 应根据它的受力合理选择膨胀螺栓, 在金属膨胀螺栓上固定好支吊架。

(3) 电缆桥架敷设。采用弹簧垫圈与电缆桥架连接板进行连接, 确保连接处缝隙的严密性和平整性, 在桥架转弯连接时, 应选用相应的配件。在桥架敷设时, 要控制好桥架的垂直度, 其偏差应小于5mm。

3.3 配电箱安装

(1) 在配电箱安装前, 应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进行配电箱定位, 确保配电箱安装位置的准确性, 同时在混凝土墙上固定好配电箱。其次, 在地面上固定好基础型钢架, 并采用水平尺进行找平, 再将柜体与基础型钢固定好。

(2) 在配电箱开孔时, 确保开孔与管径相吻合。在与桥架连接时, 要确保配电箱桥架尺寸满足开孔要求。

3.4 楼面孔洞预留及线管预埋

(1) 孔洞预留。在楼面施工过程中, 先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模拟作业, 然后在电气竖井内布置好电气设备, 并对不符合尺寸的电气设备进行调整, 以方便后期施工。

(2) 线管预埋。对于竖井内配电箱, 应采用明装方式, 故在公共照明线管预埋时, 应将配电箱预埋好, 确保预埋管道的整齐性, 以方便配电箱与管路之间的连接。

3.5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安装

本综合楼采用楼宇自动控制系统,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仪表对建筑物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管。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两种设备, 即传感器和执行器。

3.5.1 传感器安装

(1) 室内温度传感器安装。室内温度传感器具有调节室温和遥控设定值的功能。因此, 要做好其至DDC之间的连接, 以减少接线误差;在温度传感器安装时, 要确保远离门窗;同时, 在安装时要将导管开口封好, 以提升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2) 风管式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风管式温度传感器安装过程中, 应结合传感器感温管的长度来确定其安装部位, 首先要在风管上开孔, 开好管孔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安装。在导线敷设时, 应选用金属软管, 并与传感器连接, 确保传感器导线与电源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0mm。

(3) 管道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空调系统冷却水管水温测量过程中, 广泛使用了管道温度传感器, 它是将水管与管接头相互连接, 从而达到水温测量的目的。在传感器导线敷设过程中, 应与金属软管相连接, 并将接线处密封好, 以免渗入水汽而影响到传感器安装质量。

(4) 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安装时, 其安装位置避免受到阳光的直射, 且要避免受到电磁的干扰。在室外安装传感器时, 要确保远离门窗和空调的出风口, 并设置防护罩。

3.5.2 执行器安装

(1) 电动阀执行器的安装。在电动阀执行器的安装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先将在风机盘管上安装好电动阀, 并在其边上安装旁通阀;第二, 要确保电动阀的口径标高满足安装要求, 一般要比管道口径高出两级;第三, 在安装电动阀时, 应安装在水平管道上, 在安装时, 尽可能避免出现倾斜现象;第四, 合理选用电动调节阀, 掌握好电动调节阀的输入电压、输出信号的接线方法, 安装结束后要进行模拟动作。

(2) 电动风门驱动器的安装。在风门驱动器安装时, 一般在风门驱动器内部装设一个定位继电器和两个电位器, 以便对风门驱动器进行调节。首先, 移动风门至关闭位置, 再将齿轮卸载下来, 接着将电机夹子反转到前一挡, 再安装齿轮, 并对电机进行校正。在校正中, 要确保开闭箭头指向与风门开启方向的一致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气施工是智能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部分, 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 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工程的特点和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 除此之外, 还要做好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确保智能楼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以提升建筑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 实现建筑工程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智能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多。电气施工作为智能建筑施工中重要环节, 对整个智能建筑的质量和使用需求影响较大, 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电气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本文以某智能商业建筑电气施工为例, 针对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要点及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线安装,桥架安装

参考文献

[1] 刘泉香.浅析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 2011 (07) .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4篇

一、在农业应用时候, 当前的技术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 施药器械落后及农药浪费流失严重

大部分农民使用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经研究显示, 浪费的农药中有40%-60%的药液直接流到了土壤当中, 有5%-30%的药液以极细的雾状形式扩散到了空气中成为漂浮状态, 由此对环境也造成了非常严重污染。

(二) 反复喷洒使用农药使残留超标严重

由于喷洒技术落后, 大容量粗雾状喷雾, 使农药利用率低, 防治效果非常差, 为了杀虫效果更好, 农民不得不使用农药反复喷洒, 这样一来, 便形成了的恶性循环。

(三) 生产性中毒时常发生

中国农民将农药水喷在庄稼上, 农民又要从庄稼丛中走过, 所以很快衣服就会全部被药水浸湿, 而且喷雾器雾化程度差, “冒、滴、漏”的问题日趋严重, 而且非常容易流到施药者身上, 尤其在6-9月使用农药的高峰期间, 由于天气炎热, 生产性中毒经常发生。

(四)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不断减少, 这自然就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用工成本, 而且如果农产品的价格高, 对农户来说就有盈利空间;如果农产品的价格低, 赚不到钱甚至赔钱, 很多农户就会放弃农业生产。

农用车的三个难点, (1) 保持农用车的原有的特点。现今很多农用车生产的企业, 都是受当前企业自身利益驱动来生产农用车, 他们对农用车、对农村实用情况并不了解, 要使其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生产农村实用和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智能农用车, 是较难的。 (2) 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从以农机企业为主体的较单纯行业, 发展到跨众多行业的混合型行业, 关系复杂, 更难于行使统一管理, 就可能各行其是、步调不统一, 若有不当, 就可能出危及行业的各种问题。 (3) 技术难度加大。创业开始, 技术含量较低, 以价格低廉实用为主要目标。如今,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条件改善及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化的加速、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 对农用车的较高要求:舒适美观、功能多样, 信息智能等。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智能农用车仍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为了克服其存在的问题, 服务水平和知名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智能农用车行业竞争激烈, 不仅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 更是企业的观念, 形象, 管理, 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 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及潜在的业务往来者以最优方式连接起来, 提供满意的信息获取与提交方式。

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用车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竞争力, 有利用农用车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企业兼并重组。为政府有关部门、生产企业、研究单位、车辆管理与检测部门、广大用户和潜在的客户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 可以极大的提高基本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农用车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信息, 必须首先按照国家规范的标准代码和要求逐项的收集信息, 然后对每个信息进行审核。最后才能录入到计算机中, 这样就能的保证统计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在后续进行的统计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

(二) 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 只要一输入的原始数据正确、所开发的软件正确合理, 其他复杂的数据均由计算机完成, 而且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基本信息的存储、汇总、分析、预测、传输于一体, 统计周期短、效率高。计算机管理的效率不但体现在时间的节约上, 而且还体现在人力的节省上、统计方式的便利上, 计算机管理从数据信息的收集到数据信息的处理、从数据的存储到数据的传输, 都是使用软件在计算机上来完成, 所以效率的提高非常明显的。

(三)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作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它具有容量大、信息储存多的特点, 这些数据为以后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手资料。而且, 随着信息高速的发展, 这些基本数据都可以在网上传输, 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将极大的提高。

(四) 可以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开发出各种统计计算、报表输出等功能模块。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5篇

全国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并指出科技创新要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围绕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提出“建设杭州湾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 要求综合交通在湾区建设中要切实发挥好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时期, 是交通发展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四个交通”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期, 也是浙江交通聚焦国家战略、补齐发展短板、谋划前端布局、抢占竞争高地的黄金机遇期。环杭州湾地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综合竞争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是浙江省打造“两个高水平”现代化先行区的重要载体。加快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则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湾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加速实现综合交通安全、高效、绿色、协同发展, 促进浙江省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先行领跑, 带动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

1 浙江“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况

浙江“环杭州湾”大湾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发达极、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重要战略方位, 是全国唯一的河口型海湾, 也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湾区之后的世界第五大湾区。浙江湾区范围包括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涉海涉湾五市。

环杭州湾区占浙江省40%的土地面积, 集聚60%以上的经济总量、75%的工业产值和90%以上的贸易总量。 (湾区陆域面积4万平方千米, 占浙江省面积的39.3%;经济总量29290亿元, 占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3.1%;工业产值1355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5.4%;进出口贸易额20737亿元, 占浙江省贸易总额的93.4%) 。拥有中国 (浙江)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杭州、宁波)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宁波梅山新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大平台, 是浙江省经济活力最为旺盛、创新要素最为集聚、交通业态需求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2 发展基础

2.1 发展优势

(一) 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骨架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达到较高水平, 为智能交通时代到来提供有效承载。目前, 湾区公路总里程达4.8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1982公里、实现海岛县以外全域通达, 高速公路网密度达4.95公里/百平方米, 高于韩国 (3.78) 、德国 (3.61) 、日本 (2.14) 、意大利 (2.23) , 相继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嘉绍大桥等世界级跨海通道;湾区先后建成沪杭、杭甬、杭宁、杭长等高铁客运专线, 铁路高等级比重和路网密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 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 拥有集装箱远洋干线130条, 连接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连通湾区的浙北内河骨干航运网络基本形成, 江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效益逐步凸显, 湾区港口货物吞吐总量 (含上海港) 远超粤港澳湾区和东京湾区;枢纽建设上, 布局形成杭州、宁波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其中杭州东站已成为全国最繁忙的铁路站之一, 萧山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口岸。

(二) 以智能、绿色、共享为特征的交通运输组织革新在全国率先推进, 为未来交通孕育发展储备技术支撑。近年来, 浙江交通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工程,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在交通领域迅速推广, 智慧交通、共享交通、美丽交通等新型交通业态在全国率先发起。已建成全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初步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城市交通数据共享和运行联管联控, 智慧高速在国内交通行业率先开展省级云平台建设, 实现全域高速公路的协同管理和智慧服务, 处于国内领先;智慧港航建设在长三角航道网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工作中实现重大突破, 为建设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船联网物流信息服务示范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湾区五市已基本建成功能各异的智能化港航监管和服务系统;浙江推进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 着力打造交通与旅游、产业、民生、人文等经济要素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跨领域智能联网提供了便捷载体;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定制公交等多样化的新兴共享交通模式快速普及, 特别是在资源集约和要素集聚的环杭州湾地区, 共享交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业态。

(三) 以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大物流业态加速形成, 为智慧物流产业链重塑奠定良好基础。浙江确定为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 在全国率先开展“大物流”建设。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牵头组建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被列入国务院推进交通提质增效“百项示范项目”、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十大工程”, 实现全国联网和跨境电商物流拓展, 互联中、日、韩三国26个港口, 服务企业45万余家, 共享全球90%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动态数据,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地位不断增强。传化“公路港”等部省共建物流信息港陆港模式快速推广, 中小物流企业网络联盟试点有序开展, 为从传统物流向信息化、智慧化现代物流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以国家物流平台为纽带的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初见成效, 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全国无车承运人监管样板逐步形成, 全省货运电子监管改革初见成效。以人工智能推进物流行业无人化作业模式正在孕育萌发。

2.2 存在问题

支持湾区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高速公路杭甬通道通行能力日趋饱和, 杭州湾跨海铁路通道尚未建成, 轨道交通网络还不成体系。

承载运载装备技术革新的路网空间有待补缺。技术进步带动运载工具对高速行驶环境的适应性能将大幅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催生的无人驾驶汽车、飞行汽车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实现量产, 湾区现有交通体系难以满足新一代汽车革命带来的个性化和普及化需要。

杭州、宁波两核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加强。一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滞后, 网络体系尚未成型;二是缺乏支撑杭州综合门户枢纽之间、宁波与舟山之间一体化衔接的快捷通道;三是以信息化数据互联共享为支持的江海、海河、海铁、空铁等多式联运模式亟待全面推广。

全面对接上海的交通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宁波、舟山未能实现与上海地区的陆路互联直通, 杭州至上海的联系通道需要进一步加密强化。

3 发展思路

开放的产业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是大湾区发展的主要特征。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高效和开放, 高效、开放的基础在交通。实现交通经济的高效、开放发展, 重点要突出两个“一体化”建设:一是, 湾区内部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需要实现高水平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一体化衔接;二是, 湾区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 需要发达一体的外部交通网络作支撑。

以开放一体、协同联控、智慧高效为方向, 以大枢纽、大通道、大网络 (设施网、服务网) 建设为重点, 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突出“科技强交”和“创新引领”, 着力湾区交通“四强四联五化”建设。加快推进环杭州湾区综合交通一体化, 全面加强湾区交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增强对交通新模式、新业态的承载能力, 满足交通设施共享化和运输服务个性化需求, 打造形成智慧高效、安全绿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湾区智能交通体系, 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加快推进浙江“环杭州湾”大湾区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四强”建设

加强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浙江大湾区高速公路环网, 加快补充杭州湾跨海铁路通道, 全面提升湾区五市综合交通互联水平。

加强核心枢纽建设:完善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综合枢纽布局, 以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 加强枢纽内外交通快速衔接。

加强通道建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服务和个性化需求, 在湾区率先谋划实施不限速高速公路 (兼顾无人驾驶、飞行汽车停车等功能) 、超级铁路等超级工程, 强化通道功能。

加强联运建设: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对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融合。

(2) 加强“四联”建设

基础设施联网:着力高水平互联互通, 打通湾区内部和外联通道, 构建高效衔接的枢纽集疏运网络。

协同管控联网:建成与基础设施配套的车辆信息采集、大数据处理、交通组织管控优化、停车信息共享和分配控制等完整的智能交通网络体系, 重点营运车辆 (船舶) 实现“一网联控”。

车辆智能联网:聚焦无人驾驶应用, 构建车联网智能信息平台, 实现网联车智能化协同服务, 建立面向自动驾驶的协同感知与车辆联网联控运行环境。

综合服务联网:服务旅客出行链和运输生产链的智能交通信息交互共享, 大力推广客运联网售票和定制服务、货运在线下单等便利服务, 全面实现客运便捷出行、货运高效配送。

(3) 加强“五化”建设

基础设施信息化: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监测系统全面覆盖, 设施设备状况及交通运行监控体系实现泛在互联。

交通模式共享化:立足“互联网+”共享交通, 实现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管理创新突破, 推动湾区共享停车示范。

车路协同智慧化:全方位实现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 率先推进湾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和人车路协同规模化应用。

物流生产高效化: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 普及现代物流作业自动化 (自动识别、自动检测、自动分拣、自动跟踪等) , 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充分整合, 运输配送集约、经济、高效。

联运服务一体化:旅客联程、货物联运等联运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形成, 综合运输服务一体、高效、便利。

4 发展建议

加快湾区轨道交通建设。以连通、循环为重点, 加快构筑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多制式、便捷高效的湾区大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成环杭州湾区闭合的“高速铁路环”, 加快杭州城际铁路、宁波市郊铁路建设, 加速构建杭州、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网, 全面加强向外与区域快速铁路网的有效衔接。

完善湾区高速公路网布局。以连网、加密、扩容为重点, 着力完善联网路、打通断头路、扩容瓶颈路。进一步完善提升环杭州湾“高速公路环”。

打通湾区江海河水运环网。以环杭州湾区三级、四级内河骨干航道建设为重点, 加快南北向河道提升工程建设, 全面构筑湾区江海河“水运大环网”。

提升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全面增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为重点,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要求, 进一步完善提升综合枢纽、港站园区布局。全面构筑两大都市区内部通勤“1小时交通圈”。

5 结语

通过对浙江“环杭州湾区”大湾区建设意义入手, 明确“环杭州湾区”大湾区范围, 分析目前湾区目前存在的优势和弊端, 提出发展思路并提出发展建议。

摘要:分析浙江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意义的基础上, 概述浙江环杭州湾大湾区概况, 剖析其发展的优势和主要存在问题, 提出发展思路和发展建议。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第6篇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整体”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具体的说,就是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读黑格尔的著作”,就是“揭发、拯救、解脱、清洗”黑格尔的辩证法。

具体来说,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黑格尔有些论断,虽然完全是在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如果砍头去尾的从其体系中割裂出来,则是完全正确的。例如黑格尔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列宁摘录了这个论断,并认为这个论断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了这种合理的因素,因而还需加以唯物主义地颠倒,才能为我们所汲取。例如黑格尔说,“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这里,黑格尔认为有机界和无机界是同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绝对观念的不同环节。黑格尔肯定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同一性是正确的,但他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绝对观念,因此,应该颠倒过来,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客观物质世界,而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阶段。

第三,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这些论断不仅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构成部分,而且其中就明显的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割裂出来就不够了,还需抛掉这些唯心主义的概念。例如黑格尔说,“不论

1

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列宁很重视黑格尔的这句话,认为他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普遍的有规律的联系的思想,但必须抛去其中明显的唯心主义概念。

从以上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有着合理因素的地方,把掩藏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客观辩证法或认识辩证法的内容挑出来,而挑选的方式则视情况而异。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但这有这样,才能把其中合理的东西揭发、拯救出来。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明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对立,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该文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宣扬、推

2

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

3

上一篇:队长任职报告范文下一篇:网络好听的名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