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命题范文

2023-09-23

模拟命题范文第1篇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景和情,会让你体悟到“永远”的含义,请你把“永远的______”这一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典型的半命题作文题。

先说补题,方法有三:一是补入一个实物名称,以这一实物为线索行文,如“家乡水”“泪光”等;二是补入一种情感,将这种情感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如“母爱”“思念”等;三是将前两种方法综合,既显示物,又体现情,例如补入“邻里情”“竹林情思”等。

再说构思,同学们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理解文题提示语中“生活”一词的限制性——必须写你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是写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虚构,如写小说或改写历史故事;二是要领会文题提示语中的“人和事、景和情”所暗示的要求,即所写文章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串全文。如果要写的不止一件事,更要注意事散中的神聚;三是明确题目中“永远”这个词所体现的要求,即你所写的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必须深远,情弦的拨动必须强烈,引发的感悟必须深刻,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体现“永远”的事物或场面不需大,同学们写作时宜从小处切入,逐层推进,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佳作展示一】

永远的糯米香

□葛 灵

午后,我坐在老家门口的木板凳上,遥望蔚蓝的天际,陷入沉思。忽然,屋内叮叮当当的响声惊我回神。回望屋内,外婆正端着一盆装满绿油油叶子的瓷盆,手脚麻利地从中挑选出干净完整的叶子,放入左手边的瓷盆。只见她右手迅速浸入水中摸出一把绿叶,细心地将被水粘在一起的叶子分开,再把卷曲的叶尖抚平,然后移入另一个盆中。

外婆的左右手交替进行,翠绿的叶片飞似的沾着晶莹的水珠跳跃,再落下。不一会儿,所有叶子已被筛选完毕,一部分堆在盆中央,另外一些散乱地垂头于盆颈处,颇有种闭目养神的悠闲神韵。外婆又进里屋提出一篮已经洗净的米。那米粒粒分明,仿佛闪着光华的珠玉,精致而诱人。外婆站在桌边,用双手将又长又细的叶片打成旋儿,制成漏斗状,左手紧紧攥住交接处,右手抄起勺子往叶斗中倾入两勺米,再将叶片上半部分翻折、盖口,用绳子捆扎起来。这样,一个工艺品般的粽子便跃入眼帘。我惬意地欣赏着,啧啧惊叹着。

“外婆,今天怎么想起来包粽子了呀?”我一脸疑惑。外婆笑眯眯地说道:“今天是端午节啊,要纪念屈原嘛;还有啊,外婆知道有些小孩子最喜欢吃粽子了,是不是呀?”我立刻摆正姿势,严肃地点了点头:“嗯,是呀,屈原要纪念,但不是我提出要吃粽子的。”外婆一脸笑意,却煞有介事地说:“呀,没人吃,这可怎么办呢?干脆不包了。”说着就往屋里走。“别,别呀!”我立刻跑到外婆跟前央求,却见外婆已经将粽子放入锅中开始煮了,原来外婆是在骗我呢。

等待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尤其是等待吃粽子的过程。然而外婆却一脸安详,不急不躁地等着,一丝抱怨也没有,或许就像等待我回老家看她一样,虽然急切却也无奈,只能永抱平和之心期待她的外孙儿回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空气里隐隐约约飘来一股清新的糯米香。“该熟了,快来吃啊。”外婆一边说一边从锅里往外捞粽子。一眨眼的工夫,冒着热气的粽子已被外婆细心地剥去外衣,露出纯白无瑕的糯米。咬一口,热气直往口中钻,乡村里自然的风味溢满心怀,顿时口齿生香。“外婆,以后每年我都要回来吃您包的粽子!”外婆笑了,笑得那样舒心。

然而,外婆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了,以后每到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只能到超市买现成的粽子,当然这粽子吃不出当年那纯真地道的糯米香„„

老家的青苔石阶在静静等待,老家的雀鸣已在空中消逝,只留下一缕缕清醇诱人的糯米香,永远地沁入我的心脾„„

模拟评分:48分。

得分理由:首先,文章以“糯米香”为线索,按照“包粽子”“说粽子”“吃粽子”“思粽子”的顺序分别展开记叙,体现出切入口小、线索清晰的特点;其次,文章既见物又见情,突出外婆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亲情,虚与实巧妙结合;再次,作者注重细节描写,让纯真的爱意流淌在字里行间,于是,那一缕缕清新诱人的糯米香也永远地沁入读者的心脾„„

失分理由:本文的叙述时空有些模糊,前面外婆给我包粽子吃的故事应将时间交代得更具体些。

【佳作展示二】

永远的青泥石板

□杨 阳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到达我从不曾去过的地方。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我从来没有探寻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石板路就已经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尤其在一块块石板的拼接处。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间,仿佛漫步于历史长廊,穿梭在岁月变迁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我点点头,从未被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风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小时候捧回红领巾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乐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石板也仿佛同样充满了快乐。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有那些孤独无助、寂寥难堪的日子。每每此时,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说着说着,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淌下脸颊。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事,因为在它的身上,承载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我和它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渐渐尘封在记忆里,不再被提及。也许,我冷落它了。

所以,我重回故乡,回到那片我曾经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我知道,它需要慰藉,那是一个失落的长者对儿女关怀的渴求,对亲情的呼唤。

可我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边的乡邻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掉泪的日子已经随着青泥石板的离开而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里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脑海里慢慢映入几行斑驳的字——

穿过人群/拥挤的黄昏/你就在我身旁/刻在梦想的路上/夕阳斜斜拉长倩影/此刻/你抬头仰望/也许太阳/并非是天空的唯一/但只有你/是我永远的陪伴。

模拟评分:47分。

得分理由:文章以“青泥石板”为线索,抒写的是“我”对家乡浓浓的真情。“青泥石板”接纳过“我”的欢笑和泪水,见证了“我”成长的快乐和苦恼,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这种相依相伴的情意是永远的。物质的青泥石板会消失,“心里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至此,题目中“永远”的含义已经得到诗意的演绎。

失分理由:应将部分概述文字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场面描写,以加强“真情”的感染力。 【佳作展示3】

永远的单车

在中国的每个城市,每天早晨,你都会看见大街小巷乘着单车上学的孩子。最常见的单车是28型,又高又大。骑这种车子的,大多是些父亲。(落笔即把读者带入一种亲切而温馨的回忆之中。)单车上的孩子们,男孩喜欢坐在车前的横梁上,仿佛暗示着他们将来要直面这个世界,而父亲是他们的依靠。女孩却喜欢坐在车后,似乎说明她们的生活会比男孩平静得多,需要更多的呵护,而父亲则是她们最可靠的遮挡。(揣摩男孩、女孩各不相同的心理,表现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细心。)

记忆中,不时会出现那永远的一幕。(自然地照应上文的叙述,引出本文的故事。)父亲骑着单车,车子就是那种极普通的28型,又高又大;车前捎着一个男孩,那单车总是慢悠悠的,任其他两轮或四轮的车子从身边匆匆而过,有种异乎寻常的安详、悠然。早晨,父亲捎着儿子去上学。儿子坐在车前,睡眼朦胧地打量着街道,父子二人一路无话。当夕阳西下时,父亲又慢悠悠地捎着儿子回家。儿子一路上兴高采烈,叙说着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父亲偶尔也会问问儿子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老师是否表扬„„但大多时候,父亲总是静静地听着儿子说话,自己慢悠悠地骑着车子——别样的安详,悠然。(描绘早晨、傍晚时分父亲骑单车捎自己上学、回家的画面,融情于事。)

渐渐地,儿子长大了。上学放学不怎么爱坐单车了,因为他常常要弯下身子,坐在窄窄的横梁上,实在有点难受。而父亲的话却一天天地多了起来,但还是“上课要专心,放学别乱跑”一类的关心和叮嘱。(有道是“信言不美”,朴素的叮嘱中满含着亲情与爱意。)

终于有一天,父亲发福了,儿子长高了。儿子自然有了属于自己的单车,一辆漂亮的山地车。上学放学,总是一路狂飙。父亲的单车,陈旧得早已落伍,默默地停靠在了车棚的角落。以前总被父亲擦得发亮的车把、横梁、车圈,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而瘪着的车胎,显得那样的疲倦和无力„„父亲的单车已经老了!它到了赋闲的时候。(似乎象征着单车主人的境遇。)

偶尔郊游的时候,父亲还会把那辆陈旧的单车推出车棚,擦去尘土,充气,上润滑油,调整好刹车,接着就上路了。那情景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陈旧的单车偶尔还会派上用场,勾起作者无尽的怀想。)

哦,我思念父亲的单车。那永远的单车!它承载过无言的亲情,承载过永远的幸福。(直抒胸臆,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点评]单车是中国百姓最普通的代步工具,不论在乡村小道,还是在城市街头,我们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不少同学小时候都有过本文作者笔下类似的经历,有的同学或许还有更加动人的单车故事,但不少同学就是想不起将动人的单车故事形诸笔端,带给大家阅读的感动。本文作者好像并无意讲述令读者热泪盈眶的故事,只是很平淡地再现了小时候父亲用单车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的一幕,但因为那永远的一幕凝聚着朴素而动人的爱,所以文章读起来自然就有了一种打动人的东西。

【素材链接】

坚强的小白花

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绿叶的尖梢悄然滚落,那娇弱得引人怜爱的花姿,突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受。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浸润在雨中的花瓣摇颤着,它的根虽细小,却稳固地纠结于土地中。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风风雨雨总有停时,当风雨停时,小白花仍骄傲地抬着头。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的花瓣愈加洁白,绿叶更加鲜翠,它仍然坚毅地绽放。

运用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生命纵然弱小,也能无比坚强”的观点。小小的白花,娇弱得惹人怜爱,但它却坚强地任雨打、任风吹,这无疑彰显了小白花的坚毅品质。生活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人类是弱小的;但只要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胜利者。此外,同学们还可以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角度来论证经受磨砺的重要性。

阳光的脚步

当黎明的布谷鸟有了清脆欢快的叫闹声时,阳光的脚步不会停止;当晨曦的露珠有了滴落叶间的迸裂声时,阳光的脚步不会停止;当清晨的花瓣有了呼吸空气的幽雅姿势时,阳光的脚步不会停止。它依旧匆匆上路,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无论一路的风景是如何的美丽,如何的宜人。

走在熟悉的大街上,阳光从不感到厌倦。它那执著中的永恒、不懈中的坚强便是它走近理想、亲吻理想的每一级阶梯。它轻巧的步伐,它的永恒,它的执著,甚至它的奋进,都是它冲破乌云、冲破夜幕、冲破寂寞的呐喊和力量。迎接它的,也都是大地的每一片温馨,每一次律动和每一阵芬芳。

把阳光融入生活,请把困苦踩在脚下,把挫折抛在脑后,把失意丢在路边,迎接你的,必将是前进中的每一个跨步,每一次飞跃和每一片掌声。

运用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要想取得光辉的成就,必须执著地努力”的观点。阳光作为哺育万物生长的源泉,它始终如一地努力着,从不间断,从不停歇。正因为如此,它赢得了万事万物的喜爱,成为人类心中光明的永恒化身。一个人也能够如此,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应该不懈地努力,把自己能够发挥出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同学们还可以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等角度来论述。

智慧的树

在长白山茫茫林海中穿行,常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稀疏生长或独自生长的树木,树身都不会太高,而且它们的枝干也弯曲不直;但成片的树木则每一棵都高大挺拔,从不旁逸斜出。阳光、水分是树木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按这个生存法则,占有阳光、空间多的树木应该会比那些只顶着头上巴掌大一块天的树木要长得好。但为什么生存在优裕环境中的树木反而没有生存在恶劣环境中的树木高大挺拔呢?其实,树也如同人一样,稀疏的树木因为没有竞争存在,就懒散着随意生长,这往往使它们生长得奇形怪状,最终不会成材;而长在一起的树木,每个个体想要生存,就必须让自己长得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争得有限的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从而存活下来,最终它们长成了令人敬佩的栋梁之材。

模拟命题范文第2篇

【模拟金题】

作为初涉人世的中学生,你已走过十余载人生之旅,不难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难忘记忆,生活也因时间的延续而美好。一个人,一件事,一瞬间„„都会在时间深处久酿久藏!

请以“埋在时间深处的_____”为题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思路导引】

1.读懂题意明要求。先看本题中的“引言”部分,“身边的一切”强调了所选素材须以“我”为中心;“难忘”、“美好”暗示了所选素材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一个人”、“一件事”、“一瞬间”等,提示了取材的大致范围。再看文题中的限制词语,“埋”可谓题眼,这里有“珍藏”的意思,与“难忘”、“美好”的暗示相勾连;“时间深处”与“久酿久藏”的提示相呼应;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即写作的对象,可根据自主立意来确定为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境等。

2.精心选材补文题。根据文题要求,横线上既可填写“樱桃树”等物名式的词语,又可填写“一巴掌”等情节式的词语;既可填写“星光”等象征式的词语,又可填写“温暖”等情感式的词语,还可填写“回忆”等想象式的词语。补题其实就是选材,就是“写什么”。不能忘记文题中“身边的„„难忘记忆”这一要求,不能违背文题抒写自我情感的原则。

【佳作示例一】 埋在时间深处的地方 郑姝雯

纵使时光老去,风儿仍然记得美好往昔。

埋在時间深处的那个地方,感觉它离我很远,却又很近;近在咫尺,却无法企及。

埋在时间深处的那个地方——长安。它是十三朝古都,它是见证那么多王朝盛世的地方。它辉煌、灿烂、古老,眼下却已不复过去的模样。阿房宫的宫灯映照着千年的神话,未央宫外的钟鼓诉说着盛世芳华,古城墙外的老树枝丫见证着当年的金戈铁马。长安长安,一世长安。而今西安,去过那里的人,都不禁为之感叹。那悠然的怀古思绪,会和长安一起被掩埋在时光深处,长安已逝,西安还在。

埋在时间深处的那个地方——故乡。我不记得有多久没回去了,但淳朴的故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印象中,记得故乡有一望无际的麦田,一阵阵麦浪随风摇曳;记得故乡有大小不一的石凼,里面有鱼虾和螃蟹在游弋;记得故乡有清澈的山泉击打着石岸,泠泠作响;还有一座座小土屋,坐落在山间旮旯里,藏着,笑着。农民伯伯披着蓑,戴着笠,将手探进浑浊而肥沃的水田里,插着秧苗。他们虽然汗流浃背,但脸上总挂着欢笑。我喜欢在麦田里奔跑,在高粱地里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任由风儿拥抱着我,暖暖的;任由高粱胡须挠弄着我,痒痒的。

埋在时间深处的那个地方——四季园。那是我小学时的四季园,漂亮而又多彩。那里有数不清的各种野花,还有绿茸茸的大片草甸。课余或假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扫园里的落叶,扫清晨的露珠,扫薄暮的晚霞。然后,大家在草地上一起玩耍,打滚,嬉戏。四季园,它是我童年时期最长久的陪伴。在那里,留下了我和小伙伴们最真挚的情谊。而今,四季园依旧在,但那些儿时的伙伴们却已各奔东西。真可谓景物依旧,人事全非。如今的四季园里,只有那一排排整齐而修长的水杉,伴着我那美好而悠长的记忆,在一起生长,久酿。

埋在时间深处的地方,不管你是否老去或离开,在我的记忆里,你那儿的风景依旧如画。岁月的沉淀,只会令那地方的记忆更美好!

【评点】

文章采用排比复沓的结构方式,以忆述的手法,回忆了长安、故乡、四季园三个地方的不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沉淀过程中一些弥足珍贵的事物或经历的珍惜。这种“片段组合、虚实相生”式的构思,不仅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活泼行文形式,而且对于粗线条的叙事和抒情来说,无疑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张力。

【佳作示例二】 埋在时间深处的月光 陈亚菲

轻轻地,燕语呢喃。那故乡吐绿的柳枝也一定被和风拂过。我静默地伏在书桌前,遮阳棚挡住了月光。我不禁想:那故乡的屋檐上,也一定积着一层清浅的月光吧?

秋收后的第一次满月,风抚着田野和我的头发根,火堆噼啪作响,丰腴碧绿的韭菜在汤汁里翻滚着,烟火的味道和着酒香,使人陶醉。每个人都被映得火红金黄,拖着长长的调子唱着古老的曲子。我穿着外公宽大的汗衫坐在门槛上,眺望远处。月光执着地从云间射出,照在每一处目力可及的坑坑洼洼的草地上。

搬一张竹椅在院里,遥望苍穹,但见繁星满天,好似晶莹的米粒。草木清香,虫声唧唧,抚慰着我的神经。月亮从云层里钻了出来,它透过树叶、绕过院墙,流泻到我的脚边,在地上积起浅浅的一潭空明。竹叶窸窣,如水的月光在竹海中浮沉、翻涌。

信步走出院落,月光下,一杆杆长出胡须的玉米棒,一簇簇爬满棚架的丝瓜藤„„公鸡啼鸣,母猪哼哼,大山深处的灯火通明。简单的意象被我用笔扫拢来,形成了一幅朦胧的图案。这图案无数次地碎裂,散在我梦中的每一个角落。我噙着泪水,一言不发。闭上眼,可它依旧固守在我的脑海中——我拒绝不了任何一朵来自故乡的花,任何一掬来自故乡的月光。

夜已过半,月光透过百叶窗,从缝隙里流进来,我趴在窗前。

浮云疾驰,天地一清,月光洒在每一处,像一块硕大的银幕笼罩住了整个城市,一切归于平静。 树梢上,月光在跳跃。 蓝色,银色;银色,蓝色。

我看见外婆正蹲在地上费力地给炉灶生火,小妹躺在床上发出均匀的呼吸,外公穿着黑雨鞋,点亮一盏灯,“嘎吱”一声踏碎了黎明。缺角的蒲扇,稻叶的摩挲声,大黄猫的呜咽,似水的月光,各种声色一起上浮。在渐渐模糊的视野里,我在洒满月光的田野里飞奔。浮云疾驰,月光似水。我回到家里,回到了时隔三年的故乡。

我半夜惊起,枕套濡湿,又沉沉睡去„„

哦,那埋在时间深处的月光,今夜一定又浅浅地积在了那故乡的屋檐上吧? 【评点】

模拟命题范文第3篇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中的基本价值维度,一定意义上具有指导实践教学、引领教学改革的基本功能,强化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学科命题研究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学科是初中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育学生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等层面上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而学科命题是检测教学成绩、引领学科教学的基本路径,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这一基本元素是需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的命题。本文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为例,系统探讨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学科命题的基本价值维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命题研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初中阶段宏观层面上的教育教学价值维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最终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元素都实现了优化提升,尽管相应的学术讨论和实践探索依然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但培育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价值追求,这一定意义上将引领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正如学者提出的那样:“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敲定,一直都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朱立明、马云鹏,核心素养:敢问路在何方,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03期,第3页),这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同时也为持续深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命题是初中历史学科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检验教学成绩、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功能,探究“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初中历史学科命题是当前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值得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本文以初中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为例,依托相应的案例阐述和探讨相应的命题。

一、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突出整体历史观,力图引导学生个体对我国以往历史有一个宏观上的感知

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学科功能即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整体历史观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意味着学科命题要凸显对学生整体历史观的考察,这类题型要脱离具体历史知识点的纵向追踪,以封建朝代的先后顺序等基础性内容为基础进行命题,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一则试题:

例题:“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③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④宋太祖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录取名额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这是关于我国古代科举制的一个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语境下对学生整体历史观的考察。整体上而言,科举制自隋至清,历时1300多年,但科举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选官制度,历朝历代都对科举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它始终处于动态的历时发展过程中,调整的方向实际上与具体时代的政治发展状况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学生对此要有清晰的感知和系统的掌握,本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思路,具体涉及到隋、唐和宋三个朝代,将很多琐碎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科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教材中的朝代为顺序学习历时,同时也要对特定的制度进行整体上的剥离,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强调考察的情境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中所谓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科教学践行和贯彻“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基本逻辑,学科知识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显得毫无生气的死板教条,依托生活化情境这一基本途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变得可以触摸。在上述这样的基本理念下,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过程中要将具体的学科知识点放置在学生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如下面这则命题:

例题: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时期,你会看到哪些景象(    )

①农民在使用筒车灌溉 ②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③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④夜市上人头攒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可以看到,这个命题中将七年级下册唐朝的筒车、宋朝的“交子”和夜市以及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權等多元化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重要的是“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时期,你会看到哪些景象”这样的设问一方面是初中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在学生审题和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会将历史课堂知识点与特定时代情境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树立大文科观念,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科素养

众所周知,尽管当前依然是学科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机制,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必须予以重视,所有学科教学实际上最终都作用于特定的个体学生身上,都应该服务于培育学生个体“核心素养”这一宏观价值维度,这是当前的基本命题。就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这一特定内容而言,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将学科知识建立在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基础上,即要树立和践行大文科观念,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科素养。

例题: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历史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文学、政治甚至法律等多元化的知识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为学科命题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上面这则历史试题就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具有较为理想的师范效应和现实指导价值,值得一线学科教师和教研员等主体的持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勇,初中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11期。

[2]王瑞、魏恤民,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04期。

[3]罗安琪、杨杰,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的初中历史命题改革之路——宜宾市初中历史命题改革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05期。

[4]邓解骖,考试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昆明市初中历史开放性命题的回顾与反思[J],《历史教学》,2002年03期。

模拟命题范文第4篇

——摘自《陕西省交通旅游地图册》

米脂,2000(北京)王小宁摄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据说米脂出美女。公元2000年2月14日至20日,一帮携带“长枪短炮”满怀憧憬的摄影师闯进了米脂,他们是去寻找“美丽”的宝藏……

专题一、命题作文

那日松

1999年春节前后,米脂县的副县长张振中来北京出差,经万得摄影器材行的陈湛波引见,我们编辑部和这位来自陕北的汉子进行了简短但富有成效的交流,——首先达成的共识是要联合搞一个摄影活动,主题是什么?——想一想,随口便说出了“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于是当即拍板——就拍“米脂的婆姨”。

以后的工作就是具体的策划——用什么形式去拍?要得出什么结果?用一般摄影采风的形式可能会很肤浅;艺术创作,或者纪实报道又有点强差人意,因为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无法深入,无法真正了解生活在那片黄土高原上女人——她们是否真的很美很漂亮?那片贫瘠的土地如何能养育出如此多的美女?那种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与我们习惯了的城市美女有什么不同?

我们决定就从这种“想象”入手,经过筛选,邀请了20多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摄影师参加我们“米脂的婆姨”专题摄影活动。我们把此次拍摄定义为一次“命题作文”,希望这些摄影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拍摄方法,去寻找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米脂婆姨”。

几经周折,原定的行动日期一推再推。2000年春节一过,2月14日,14位装备精良的摄影师和两位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的记者从北京出发,与另外从各地赶往米脂的近20位摄影师在米脂会合……

米脂,2000(陕西)侯登科摄

从2月14日至2月20日,在黄土地上,这三十几位男性摄影师和米脂县大大小小的婆姨们都经受了一次考验……

喧嚣已过,米脂仍然苍凉而美丽。在这里我们要真诚感谢米脂县县委、县政府、张振中副县长、米脂县摄影协会秘书长李纪元……以及米脂县淳朴的老乡、婆姨,还有那里的山山水水、蓝天、梦想……

感谢捷成洋行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黑白胶卷——ILFORD(伊尔福)DELTA 100。

我们期待摄影为现实揭起红盖头,不曾想我们的双眼更加被遮蔽。

米脂,貂蝉洞(陕西) 李纪元摄

陕西省米脂县,历史记载土地肥沃,用此地的溪水----桃花水熬此地种植的小米成粥,香溢四乡,且粥上浮着一层黄黄的油脂,因而得名米脂。喝清甜的桃花水和油晃晃的小米粥长大的女子们,美貌、贤慧,她们的美德在嫁了人以后日益显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是米脂婆姨光荣的证明。以上这些是我对米脂婆姨的全部概念。我曾经从山西汾阳至陕西榆林的漫长路途中经过米脂,隔着灰尘笼罩的车窗模糊地看到,街上的女人很多。陕西话中的婆姨是嫁了人的女子,既然乡间传颂米脂的婆姨,那么我在路过米脂的三分钟车程中认为,我看到了成熟的婆姨比不谙世事的女孩更有魅力。

最近听说,有男摄影师三十名左右,携带着各式精良的摄影器材,还有电视台的摄像机、话筒,从遥远的北京向米脂进军,大有寻找梦中香格里拉之意。据说,组织者最初的计划是几个人,不想米脂婆姨的历史魅力掀起了探寻“美丽宝藏”的热潮。这些摄影师对米脂婆姨的概念大概和我相似。被历史神化的美的诱惑,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冲刷,呈现给现今人们的是怎样的真相呢?我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关注摄影师们带来的婆姨面孔。

非常有趣的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选择了摄影行业中不同门类的摄影师,有擅长纪实摄影的,有风光摄影师,有专拍影视明星的,有从事影室人像的,有地方文化馆的摄影师,还有摄影爱好者,得奖专业户……不用例举摄影师本身,只要看看他们的照片就足以说明这只摄影队伍的多样性。如果将所有的照片编辑为一本米脂婆姨写真集,我想说,通过这本书,米脂婆姨在我眼前又蒙上了一层面纱。

摄影发展到今天,技术支持日异令人随心所欲,摄影的观念和思维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状态。风格迥异、手法互不雷同的二十位摄影师,在相同的时间、相对一致的环境中拍摄,竟能传递出如此丰富多姿的人物状态,这足以说明摄影师已抢过被摄者站到了镜头的最前沿。而“米脂婆姨写真集”似乎幻化成拍摄米脂婆姨摄影师的内心写照集。

在这三十名摄影师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作者和风格。杨延康,拍摄了麻风病人、乡村天主教等系列纪实摄影作品。米脂婆姨这个题材,再适合他不过了。我看到杨延康一如既往地从生活环境入手,展开对人的关注。在他的摄影画面中,人物往往与环境势均力敌,难分主次。人文环境,由生存其中的人创造,反过来也表明了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下的状态。满墙的挂历美人、年画,还有镜子和婆姨,时间的标尺不仅刻画着过去、现在,也延伸出了将来。我看到了充满世俗气息的现实的米脂。我猜想,摄影师相信环境可超越它的创造者,说更多、更丰富广义的话,而人极有可能被环境所困扰和淹没,难以表达自身了。

另一位人像摄影师史宏伟,摒弃一切背景环境,还人物一个绝对的空白。我看到他在电视采访中说:环境不一定说明问题,让人物的面孔自己说话吧。所以史宏伟带了一块白布,让婆姨们郑重其事地站在镜头前,接下来就是自然光、自然状态拍照。这位摄影师似乎相信,自然状态下人的面孔可以回望过去、隐喻未来。五官的结构、皮肤的质地以及眉目神情,足以展现她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的境遇。这种虚无背景处理,让人想起了摄影术诞生的初期,那些富豪绅士隆重的肖像摄影。贵族们无需道具,用自我表明身份。摄影师史宏伟以极为直接而简洁的方法让婆姨们自我表白。这样的作品应该属于真实的抽象主义作品吧。

还有一位在影视圈著名的摄影师王小宁,几乎所有的明星美人都被他的镜头摄取过。面对米脂的乡野婆姨,王小宁的

米脂,2000(北京)刘占勇摄

武器是金黄色的反光板。我在中央台的节目里看到,王小宁每张照片的拍摄都以反光板耀眼的金色光芒为主光,太阳的自然照射只是轮廓的勾勒。根据节目中扫描的完成作品,我猜想摄影师在曝光上也采取拍明星常用的手法增加了一、二档,使婆姨们皮肤显得细腻光滑。那个拿糖葫芦的女孩,还有一幅众婆姨像,她们甜美人般的动作和表情,在精美的画面结构中,如同《大众电影》的封面女郎般妩媚生辉。

我在薛挺的一幅作品中也看到了米脂婆姨的妩媚。那个穿红衣服的婆姨站在逆光中,她虽然手上织着毛衣,却歪着身子俏望镜头。她有几分羞怯,又有几分自得,有忸怩轻佻之粗俗,又自然洋溢着乡间真实的妩媚。薛挺接受采访时说,他在拍摄前有主要的思想框架,根据自我的意念去寻找进而取舍。婆姨的美与丑不是重要的。这么说,这乡间婆姨眼神中流露出的丰富内涵是摄影师预先想象到的?

看的照片越多,使我产生的疑惑越大。摄影的可信度越来越低。每个摄影师都从个人的视点观察现实,选取现实,留下了一些影像的碎片。人们企图借助这些碎片,以一斑窥全豹,却不想是瞎子摸象。而摄影师是主动将自己的双眼蒙住的。他们遵从自我内心的指引前行。所以摄影带来的真实只能满足个人,而不能供给群体。我们期待摄影为现实揭起红盖头,不曾想我们的双眼更加被遮蔽。

因而摄影师窦海军这次拍摄的许多照片多采取虚化处理,通过快门速度、景深、焦点等多种手法使婆姨们在画面中留下虚影。摄影师自己称为诗意的虚化。他解释说,在去米脂之前,内心的想象是充满诗意的,回来后还保留了这份诗意。我看到画面中虚化的处理使色彩、光影流动起来,含蓄的美的诱惑再次降临。

摄影在诞生的初期,以其真实还原的力量咄咄逼人。传统摄影的根本目的就是揭露隐藏的真相,保存消逝的现在。在这样的目标下,摄影师既是充满了好奇心的探索者,又是冷静客观的旁证者。摄影作品作为客观现实和摄影师心灵的双重映证,不仅揭示了现实,也揭示了作者。那么摄影师的内心和外界的现实,哪一个在摄影画面中更凸现呢?

在摄影多元发展的今天,思想领域越来越强调自我意识,摄影师更多挖掘了表现内心体验的摄影手法,使摄影摆脱单一的揭示客体的特性。就象拍摄米脂婆姨这个活动所证明的一样。然而,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逼真再现的能力。人类正是利用这个本质去探询和发现的。每个摄影师都按自己的预知和审美习惯去探寻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必然要反过来影响摄影师,或出乎意外的,或更为深厚的。摄影师将他的探寻结果呈现在胶片上,在这个呈现过程中,摄影师的内心认知和表现手法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客观现实的纷杂鲜活使摄影永远不可预知完全,这是摄影永恒的魅力所在。如果外界现实不足以影响摄影师,那么摄影师还有探寻的动力吗?如果摄影师抛开了客观现实的个性,盖以自己的个性,那么现实本身还有意义吗?就象米脂的婆姨到底和榆林的婆姨、长安的婆姨,乃至山西的婆姨有什么不同呢?在三十个、哪怕三百个摄影师的个人视点中米脂的婆姨是否有某点共同呢?

米脂,2000(北京)李学峰摄

摄影家要到乡下去寻找的,是“纯朴”或与之相类、据说在他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失落的东西;但米脂的下一代看来决心以展示另外的东西,终结城里的艺术家幼稚、老套和令人生厌的幻想。

米脂,2000 村姑李萌 (北京)林茨摄

米脂因一句流传很广的老话而有名。听说每年慕名前来的观光者,达数百人之众。其中十之八九又都是携带贵重器材,主要冲着那里的“婆姨”来的摄影者,这就很使人为婆姨们捏一把汗。摄影家要到乡下去寻找的,是“纯朴”或与之相类、据说在他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失落的东西;但米脂的下一代看来决心以展示另外的东西,终结城里的艺术家幼稚、老套和令人生厌的幻想。在距县城约30公里的桃镇开店的村姑李萌约19岁,她将头发染成棕红色,并以一黑色紧身皮夹克将原本就很白皙的皮肤衬托得看上去毫无血色。当听见有a人评论其“扮酷”时,李萌立即反诘:就许你们城里人时髦啊!围在四周看热闹的老农,也有青年,依然带着憨厚的笑容,一副传统农民的模样。这就是被关注和不被关注所形成的差别。

无论何时何地,当一个对象被关注,它的一个本能的反应,便是展示其某方面的变化。这种反应方式在时装发布会,以模特面对摄影机的聚焦、镁光灯的频闪,令人目不暇接地变换其服装而达到极端。相反,在来自外界的关注出现之前,无论人类,还是动物和其他万物,大都按习以为常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一切看上去都那么一成不变。自然界处在一种和谐、松弛、恒定和蒙昧未开的状态中。学者们从中看出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前者离不开“进步”:而“传统”是后者的灵魂。

媒体上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注意力经济”这个术语,对这个新词的意思,我还没怎么弄清楚。但注意力之于文化,我敢说从来就不是什么幸事。某些文化形态所以历经劫难,还能幸存下来,基本上得益于它们的不被关注,乃至被遗忘。照相机可以作为注意力的一个象征,当它关注某一文化形态时,即意味着,被关注的对象作为活的形态已经或接近于消亡,而只剩下名声,或标本了。比如一个喜欢住在山顶的部落,摄影家可能对它的“文化”情有独钟,然而当他将有关照片发表出来,尤其是,当那个部落因此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公众是理性和善良的,他们集中关注的,是那个部落的贫穷。政府决定尽快改变那一切,想出的办法是动员该部落居民迁移到环境较好、容易脱贫致富的地方,而将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种上树木。这样当然也很好,摄影家的社会贡献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评估。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一对矛盾,在经济主宰世界的社会结构之中,摄影家扮演的,从本质上说,是全球化使者的角色。到乡间活动的摄影家不管初衷如何,其摄影画面向今日社会传达的,也仅仅是“这里有资源可供开发”这样的信息。李萌不愿当米脂婆姨的见证物,她的“扮酷”恰好反映了她的纯真。

米脂,2000 (北京)薛挺摄

其时,华夏大地遍传的那一俗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后面还有一远不及此句“抓人心”的“回手”——“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所以这后一句不属本文“视点”之列,干脆不谈。再细想一下,那头一句“脍炙人口”的后半段儿“……绥德的汉”也没多大……不谈!

直表这让人想起来就入非非就心猿意马的,端庄俊逸的“米脂的婆姨”(的美传)。

——至于的吗,有多美?试问。

别问,先来看看以下为她们用美词儿堆砌的意境之辞:

陕北有个米脂县,那里出美女,米脂婆姨肤如凝脂,荆钗布裙难掩其国色天香。于是米脂也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另人企盼。

(形容米脂美女之魁——貂蝉)……貂蝉饮花露如饮乳汁,一天天长大,出落得百媚千娇。十多年后,成为独乐县(米脂古境)百里挑一的俊姑娘,乌黑秀发,柳眉杏目,明眸皓齿,肤润腮红,花儿见她低头,鸟儿见她停吟。唱起歌来声甜音润,赛过山泉淙淙,银铃叮咚。

……

——那……怎么会这般美?追问。

据当地人“揭发”:盛产于陕北的小米,尤以米脂为甚。小米儿养人,米脂水质又净纯,熬煮之后,其上漂一层似油脂的凝汁可见……(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活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得名……)

说了这么多,

说了这么久,

说得我直出口水,

不知你在不在听?

不知你有何意。

如果你想得那儿美,

如果你执意要前去;

去不去全在你啊,

反正我不拦你。

呦?!去了没有大美女,

害得你空欢喜;

回来可别怪我骗你,

也许?

也许女儿大了,去了外地?

反正我一脸的无悔意;

因为这正是我的目的,

将“米脂婆姨”的美传

——进行到底!

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俺成亲是俺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

女儿哟……

米脂,2000 (广东)杨延康摄

一回回上陕北,一回回哼起这委婉悲凉的曲儿。

不记得已经多少次上陕北了。但我却牢牢地记住两件小事,十几年前第一次上陕北,住在横山高镇乡,乡里的书记给了我一个苹果,硬是在我的口袋里放了几天而舍不得吃下,心里总有一种珍惜,总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第二件事初上陕北时,一大清早便犯傻跑出去拍日出。沟沟壑壑的山梁,重重叠叠的黄土地,让我爬了一个又一个山坡而没拍到理想中的太阳。多少年来,不知是苹果还是太阳下的人让我对陕北一往情深。

新千年的第一个正月里,我独自在陕北等候来自各地的影友们。他们来米脂县拍摄“米脂婆姨”,拍摄他们心中的太阳。

拍纪实的来了,拍人像美女的来了,拍风光的也来了。这些如同都市笼里放出来的鸟,在这黄土地的大自然中格外鲜活。大家在一个相对同样的环境中,同样的命题,用自己的相机去表现不同样的理想。

陕北已连续三年大旱,庄稼欠收,众乡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影友们兵分几路,如同鬼子进村很快便占领了山头、村庄。各自找寻心中的“婆姨”。在杨家沟村,已是中午时分,肚子饿得直叫,我们随便走进一户乡民的窑洞里,好客的婆姨们马上擀面条给我们做午饭。大伙们吃着瓜子,议论着窑洞顶棚坏掉后显露出来的石条富有装饰性的效果。脸红的婆姨们忙说:“我们的新房已经盖好,不久就要搬走,这是旧窑。”城里来的人眼里处处是原始、自然,常常感叹黄土坡上的窑洞在镜头里如没那排电线杆子便太棒了。然而,实实在在的陕北人追求的是怎样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刘家堡一个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地主大院,纷纷扬扬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在风尘已旧的院墙上。我们惊叹这建筑,这工艺,叹服这岁月已逝的能工巧匠所制造出的精彩。我想给大院里留下来的主人们拍张纪念照,却被他们拒绝了,不信任如同美丽洁白的雪花落地后变成一团泥水。

几天下来,我没在米脂拍到令我激动不已的“婆姨”。短暂的时间里,几张轻浮的胶片能表现黄土地上的婆姨们?其实,一次次地上陕北,一次次住在老乡的热炕上,吃着,喝着,这些不都是平平常常的婆姨们所给予的么?善良、勤劳如同黄河水一样生生不息的黄土地上儿女们,她们的美早已溶进了我的血液里。

匆匆的都市鸟,飞回了笼子,留下更多的是思念和向往。春耕开始了,米脂的婆姨同所有陕北的婆姨们一样,又要去耕作贫瘠但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抛却手头儿琐事,我愉快地上了路,还带着丝微色咪咪的心情。

米脂,2000 (北京)窦海军摄

早就听说过“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一民谚,也早就有了陕西米脂出美女的印象。

民谚之美大凡都是朦胧的想象之美,与距离,与超现实有关。这样一来,民谚之美与诗之美就成了异曲同工的姐妹。诗美的天敌是实证,美幻与实证又同是人的嗜好,只不过越是重物质的时代,越是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就越没有诗的好果子。

此次结队陕北之行,是摄影的目的,但也无法回避“实证民谚”的后果。虽然理性告诉我这种a“实证”将是徒劳的,甚至是无聊的、愚蠢的,但理性又是永远勒不死本能这匹野狼的,很多时候,还要被反咬几口,呈现一派血淋淋的尴尬。

抛却手头儿琐事,我愉快地上了路,还带着丝微色咪咪的心情。

践踏诗意终归不免罪恶,于是我打定主意,此行一定要远离新闻、报道、纪实、民俗、风光之类“定式”,要尽力用诗的眼睛审视初次谋面的黄土高原。至于米脂的婆姨,只当是嵌在沟梁峁壑诗篇中艳装淡抹的诗眼罢了。

那么现实中的米脂婆姨到底如何呢?我想一切具体的回答将和这提问一样的乏味,一样的没有意义。因为这问、这答同属不合时宜的较真儿和实在。如果说在女性一生的情感世界中男人和孩子是并列的两个重音,那么在男人情感的春天里大多只有女人这一个主角。十个来米脂的大都市男人,至少有八个人的感觉大致相似,而剩下的两个人很可能正躺在阳光中,想象着黄土高原上空艺术天堂的颜色——黄乎?蓝乎?

“米脂的婆姨”显然是一个美意民谚,对于遥远的、活在灯红酒绿世界中的男人,这美是秦汉晓月、蓠径晨花味道的,是朦胧虚幻的,是无需落实的。在我的心目中,米脂之行的前后,“米脂的婆姨”的美意并没有多少变化。

陕北米脂县城郊党家村的艾家正在办喜事。艾老汉的女儿出嫁,婆家是绥德县的,这正映了那句老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我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艾家,只见窑洞内外人来人往为喜事忙碌着,嫁妆摆在窑洞前,亲朋好友都在喝着喜酒,我为新娘一家人拍了全家福照片,算是我这个外来人对她家喜事的祝贺。

迎亲自然少不了吹吹打打的乐队,这是陕北农村的传统。小孩们从来都是最活跃的,他们跑前跑后使喜事更热闹。

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是很富有,但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还是非常重视的,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热闹。

米脂,2000 (北京)齐凤臣摄

记不得何时?“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俗语,已悄存我心里。每当朋友提及去陕北米脂创作时,总会情不自禁“好哇,那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当然要去。见不到貂婵,还可以看看她的后人吗?”一触此事,都会触动去米脂寻美的欲望。

今年正月,总算圆了向往已久的梦。

到了米脂,概念中的妄想还在燃烧。进城里下乡村,不停地寻找貂蝉的踪影。折腾了几天后,方醒过味儿,俗语中的内容只能代表当时的审美观点。如今已是21世纪了,怎么能再用旧时的观念衡量当今社会呢?如果拿唐朝审美观用之现在,无数少女就不会被减肥药搅得心神不安了。

政府出面,请来作家和民俗专家,细说米脂婆姨的来龙去脉,使我们飘浮的幻想收兵归营。

端正后的思维,顺着正轨探寻。和县长一块下乡,走入生活最底层,和农民兄弟同吃一锅钱钱饭,同住火热热的土炕头;和他们聊家常,讲心里话,同唱一曲信天游;再从作家的感受去体验、观察、思维,我理出了头绪,感受到了米脂婆姨真实的形象。她们不仅仅美在容颜,更说应该是体现在淳朴善良、勤劳致富、聪颖智慧、大胆进取上。这一方土,塑造出高原人坚忍不拔的性格;黄土地的小米养育出米脂人进取的精神;无定河的流水滋润着她们纯净的心灵;信天游的歌声释放出她们灵魂中的焰火。她们喜爱这块土地,习惯过着不受外界干扰的安稳生活。自由的环境和安祥的生活氛围,使她们仍然保留着原本心态。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真实感觉。

在这短暂时间里,我极力在定格她们美好的瞬间,记录她们的生活状态。把米脂婆姨真实的一面传递给向往这里的人们。

米脂,2000 (北京)刘家祥摄

米脂,2000 (北京)卢晓明摄

这已经是第九次到陕北了。这么多年来,沿着陕北无定河两岸,我穿梭于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走访了许许多多的村镇、宅院。那里的窑洞、火炕、火墙、风箱灶台,还有陕北的面食、小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一年四季,很难见到雨水,特定的地理环境,使陕北人的生活变得很贫困。不过也正是这样的贫瘠,塑造了陕北人的勤劳质朴,性情温和善良,生活执着。——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次带着表现“米脂婆姨”这个题目又来到陕北,与前八次相比,似乎感觉着有那么点不知所措。过去多少次表现这里的男人、女人。表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现他们的风格。这次特别的表现“米脂婆姨”——陕北女人,又该如何去表现呢?……

此次到陕北已几天了,陕北公路的建设,新式窑洞的变化,家家户户架起了电视接收“锅”,一派新的气象。巨大的变化,今非昔比,令人浮想联翩。今天,我以平静的心情又一次走在米脂县城古老的街道上,正直正月十五。虽然还是冬季,寒风吹袭,但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熙熙落落的人们走在街道上,有走亲访友的,有担水的,还有很多孩子们在街上玩耍。街边零零散散地有些做小买卖的摊子,摊子里的小商品、小食品各式各样,绚丽多彩。还有热气腾腾的小吃……

忽然,一对小姐妹出现在我的眼前,姐姐为了满足小妹妹的要求,在不停地选购着小食品、小玩意儿。姐姐那种神情和每个举动,都充满着对妹妹的关爱。我被眼前的场景感动了。我联想到了她们的母亲,想到母亲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在这对姐妹身上,母亲的形象,作为陕北女人那种特有的性情温和与善良不正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吗?——勤劳质朴、执着生活正是陕北女人特有的风采。

模拟命题范文第5篇

一、高二的教学也应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我们的高

一、高二教学从长远来看也应是为高考积极作准备的,为适应我校语文课改的要求,针对高考的考察方向及命题趋势,体现“一本为本,紧跟高考”的特点,规范我校月考命题如下:

1、 字形题。此题的内容一定出自课文或课本后的附表中,出题老师根据此考点的命题规律、

命题技巧,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命题,注意保证试题质量、水平。

2、 文言文选择题必考文言虚词题。要求选项中除原文的4个句子外,另外4个句子务必从

所学的文言课文中选出典型例句,因为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的基本内容都源自课本,借此强调学生对课本文言知识的重视。

3、 名句默写题。要求和高考提醒一致,二选一。一个小题5句完全出自课本,另一小题的

1——2句出自课外。引导学生在高度重视课本的同时要适当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这对语言运用题及作文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4、 关于作文。高考强调文体自选,但不是不要文体,相反,对文体的要求很严格,学生作

文必须符合某种文体特征,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文体意识,因此要求高

一、高二的组长要协调好阶段性的文体的训练,体现在进度表上,命题老师根据进度表上相应的文体训练设计同类的作文题目(可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不要再出以┅┅为话题的作文),也就是练什么考什么。(如高一上学期侧重练记叙文,下学期侧重练议论文,高二强化巩固等。)

5、 试题讲完后,使用试题的备课组长分析所用试题,对出题范围、难度、质量等给出客观

公正的评价,发至我的邮箱,全拼。(评价时避免主观因素,就事论事,不是针对任何人,是从工作角度考虑)如需调整的,请相关老师调整好后把试题上传到内部资源网,供来年参考。此项工作在考试结束后3天内完成。

注:高三题型参照当年高考题,高

一、高二把握住总体方向,注重对双基的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以上几条请命题组老师认真执行,请各位老师监督,如有违规操作者,可发邮件给我,我们会及时调整,提醒相关老师,并进一步要求其他老师。

希望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打造二中语文组的美好明天。

注:

模拟命题范文第6篇

一、命题的现状分析

身为毕业班一线教师,对于考试再熟悉不过了。每次考试都要我们亲力亲为,其中的繁琐、困惑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在试题的选择上,老师的考察随意性,不根据年级教学目标、单元主题要求,造成一个现象——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从而让考试与教学之间形成了相互“捉迷藏”的恶性循环,在考试评价的价值导向上形成负面影响。注重课外的积累,而这些知识耗费老师的大量时间来收集、筛选、打印(或是抄出来),教材内容少。如《西游记》中()是人们心中“勇敢的化身”,梁山好汉共有()位。“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对应作《》;大量的课外积累,教师不得不带领学生往外跑只能为考试而搞扔掉教材、大啃课外“题海战术”了。

要考试就要我们命题,有的时间紧迫,难免出现试题偏颇,不够全面和深入;有的命题水准不高、把握方向不准,随便从书店里挑出一些题,凑足一百分„„要出一份高质量的试题,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思考:题目的难易程度如何确定,才能全面考察处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试题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篇)如何合理搭配,才能真正全面反馈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如何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些学校和教师,更是想走捷径,干脆鼓动学生人人买一份练习题、测试题,以逸待劳,期中期末时,从网上下载试题或拿出历年出的试卷,恶补一番。可是,这样的题型真的适合自己的学生吗?是否针对自己所教学生学习的现状?

另外,把考试变成教学的一种监测形式,考试结果没有科学分析,不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命题就是考察教师的关键时刻,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业务素质,命题现状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并促使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命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改革后的命题方向

从课改后各地区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水平测试的命题,可以看出课改后命题的一些方向。

(一)、试题的基本要求

一份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能较为准确和全面地检测、考察出毕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这是我们对语文试题之所求。我认为一份好试题的标准理念:追寻常态下的评价观,巧妙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隐性目标和人文关怀,一考必有一得等几个方面。

(二)、从课外到课内,从死记硬背到积累运用。

通过分析研究,新课程改革后考试内容广泛了,阅读量提高了,老师轻松了,成绩也提高了。这归功于命题涉及内容从单一的语文知识到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知识。以往语文知识考察难度大,客观性问题比例重,注重死记硬背,学生不易解答。这几年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重于对文段的理解、感悟,比较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追求以生为本

1、将拼音、词句的训练巧妙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例1: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的字最漂亮。把海南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zhàn lüâ()以后,各项产业pãngbó()发展。特别是在游艇这个新型的lǐngyù()里,许多人看到了其中yùnhán()的巨大商机,yìrán()投入巨资,开发游艇项目。

学生通过读句子,能准确地选择自己学过的词语进行恰当运用,避免了同音字的混淆。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而且进一步鼓励学生,看谁写的字最漂亮,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准确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识字、词句、阅读、习作教学的要求。

3、恰当提示,教会方法。以前对近义词的考察难度大,这几年有了提醒,便于学生做题。例如:用“丰”字组成适当的词语,填入

句中的括号内。这样的命题,有了提醒,学生更容易在句子或语段中填入近义词,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运用。

三、怎样把握命题的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新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注重能力,注重激励。我认为要命好小学语文试题,真实反映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依托文本,紧扣教材

命题每一题,要立足文本,重视学生字词、成语、诗句的积累语言,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紧靠语文课文内容,夯实基础,让整份试卷充满语文味,既积累又运用。如书写要美观,句子训练要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句式的表达,培养语感;阅读上要依托文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加强语言训练,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1、语言整合,提高素养

课标精神要求我们的试题应该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知识,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因此,在有限的每一份命题中,不仅要从三维目标的整合到语文知识与语文运用能力的整合,还要加强读、说、听、写能力之间整合,更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如习作:

例2:以“月光”为话题,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在月光下一定会牵起你无限的遐思,把你看到的景和物,或看到的精彩故事,展开想象,拿起你的笔,以此为话题,写景、叙事、抒情、写诗都可以,题目自拟。

这样的命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视角,去观察周围的景、物、人,范围广、学生写作兴趣高,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根据情境,我会写诗句。看到邻居兄弟闹不和而大打出手,我劝他们;看到淅沥小雨,我也吟诗赞雨。节日的时候,当你思念在外地的亲人,给他们写信时,你会用上的古诗是。师长常常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学习,不要到老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

在情境中写诗句,可以加强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

2、运用语言,仿写提高。

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该引领现实应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语文知识依附在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或直接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加以适当改造,引领学生发掘自身灵性,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题例4:爱是什么呢?请你当小诗人,把这首小诗接着写下去。

爱,是爸爸口渴时,给爸爸端杯清茶。

爱,是妈妈下班时,替妈妈拿来拖鞋。

爱,是妹妹哭泣时,帮妹妹擦干眼泪。

爱,是时,为。

学生在这样充满生活化的真实场景中,思维活跃,写出的答案肯定精彩纷呈。学生语文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语文这么奇妙,处处有语文。

(三)、命题人文化,营造轻松和谐的考试氛围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传统的考试内容的呈现方式,单

一、死板,编排设计机械、枯燥,孩子不感兴趣。在试题的设计上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贴近教材,贴近生活,不仅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积极、认真、进步的心理状态中。只有试题语言贴近学生,才能让学生看了舒心、暖心,从中受到激励,对考试充满信心。

例5:我会帮小精灵“xī”找到孪生姐妹,使语句通顺。

我清()地记得:当年儿伴们在()阳()下时,趟过没()的小(),大家()笑着,()()哈哈地到达彼岸,踏上了乡间的()径。

这是一道充满暖意的试题。从纯语文的角度上说,这道题就是要求“选择合适的同音字写在相应的括号,组成词语”。但是,编题者设置了“小精灵”这样一个场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人了试题,成为试题中的一个角色,非常乐意地借助音节写出“同音字”。这些语言提炼于生活,传达着快乐,富有人文性。

(四)、创新题型,开放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我们的命题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考试的过程由知识的检测和巩固过程转向知识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才能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知识的迁移。

作为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已有知识向未知迁移,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举一反三,才能充分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例6:“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人们都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请你至少写出2个能够反映这时人们心情的四字词语。

2、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渗透德育、社会知识、日常生活应用语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例7:算一算,这位老人多少岁?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偶遇一老人,甚为惊奇,便以此为便出一上联,纪晓岚对下联,请列出算式,算一算老人几岁。

乾隆: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

纪晓岚: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

3、源于生活,拓宽视野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运用语文的快乐感,成就感。

例8:下列广告词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A、神州行,我看行!B、蓝瓶的钙,好喝的钙 ....

C、先锋去屑洗发露,去屑先锋D、人靠衣装,美靠靓装 ......

广告语的意思让学生运用语文,培养语文意识,让学生感到语文在真实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读书伴随一生。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题例9:请你为学校草坪上的警示牌写一句话,提醒大家爱护草坪。

题例10:口语交际 :海南省要开发建设为国际旅游岛,请你从海南风景、海南风俗文化或特产中任选一项向客人介绍一下吧。

上一篇: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论文范文下一篇:修身自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