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之梦

2022-09-10

“中国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建设一个文明、公平、和谐、友好的社会体系, 让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充分得到享受。可见, 美丽“中国梦”并不空洞, 她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因此, 要真正实现“中国梦”, 靠的是我们对物质和精神两不误的追求与和谐发展。

一、理论依据

唯物主义者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时, 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 无限多样, 但归纳起来, 无非物质和精神这两种现象。物质现象是从来就有的, 精神现象则是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而人又是自然界物质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产物。正是这个“人”才把世界上的物质和精神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马克思在回答人这个问题时, 指出了人是双重存在物, 即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必将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只有当二者相辅相成时, 一个人的一生, 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状况, 才是和谐统一的。那么, 实现中国梦, 就是要让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二、中外历史见证

“民以食为天”, 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因为这“食”, 中国的历史才变得波澜壮阔。农民起义而后发展成为的农民战争, 就体现了“食不我待, 我必抗争”的特点, 但为了生存而抗争的目的只是寻求“均田地、等贵贱”的社会, 这样的认识又是肤浅的。闯王李自成起义时, 声势是何其浩大, 自其坐上龙庭, 物质财富极大奢侈时, 其精神空间竟空无一物, 疑惑与彷徨随即而来, 更高的精神追求到此饱和了, 由此懈怠下来, 每每的失败成为他们必然的趋势。与之相呼应的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们都用美好的愿望来构建人类社会的香格里拉般的境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傅立叶, 用自己万贯家私来付诸实施这一“伟大”工程。但时隔不久, 就因资金短缺而土崩瓦解了。他的失败, 不仅在于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的大环境, 而且他所空想的社会主义需要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做保障。万贯家私比起这一条件, 不啻于九牛一毛。这就注定了他们空想的破灭。综上可见,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偏其一端的做法, 均是不可取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一定文明状态, 照理, 这两方面发展应该是成正比的, 但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平衡的。

三、现实社会发展状况

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饱饭后活的方式千差万别。《晋书》载王恺与石崇在锦衣玉食之后, 玩的主要游戏是“比阔”。王恺用麦芽糖刷锅, 石崇就用蜡烛煮饭;王恺用丝绸铺路, 石崇就用彩缎围城……这可以算是古人中在温饱之后误入歧途的一种典型。但这种典型的流风, 在当今也并非稀罕。山西煤老板、柳林首富邢利斌为女儿举办婚礼, 包下几家五星级酒店, 以六辆法拉利做嫁妆, 并邀请了众多明星开演唱会, 婚礼总费用竟超过7000万元;还有那些花几十万元玩一条狗、花1500元让外国按摩女洗一次脚、拍出35万元让厨师做一桌席之举, 虽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但摆阔露富之心皆同。

宋朝学者张载在写给儿子的遗言中, 有这么两句:富贵福泽, 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患, 庸玉汝于成也。后人将之缩写成“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意思是说, 衣食丰足的确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但把握不当, 就可能走向反面。相反, 贫困艰难, 或许更能造就人生。此类的典型也俯拾皆是。比如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 20年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捐款20万元, 资助300多名贫困孩子, 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又如年已九旬的山东省“五保”老人刘盛兰, 17年几乎未尝肉味, 没添过一件新衣, 却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而感动中国。如是可见, 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与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并非均衡。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 其GDP在2010年已居世界第二, 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空前的丰富和提高, 然而百姓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增长, 其精神层面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提升,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却滋生了许多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乌七八糟的东西, 腐蚀人们的灵魂, 侵害党的肌体, 丢掉了传统美德, 背弃了文明规范。例如, 老人摔倒无人扶、大学校园投毒事件、郭美美事件……还有假米、假药、假合同、假文凭、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这些俨然成为“道德滑坡”的力证, 显然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不相称, 可见, 没有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中国梦就是残缺的。2014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的欧洲文化之旅曾强调:“实现中国梦,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所以, 中国梦的提出, 不仅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发展内涵, 还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此, 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深化精神文明创建, 倡导正确价值取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文化软实力, 为实现中国梦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总之, 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 还向往个个“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尚。中国梦不仅有国强民富, 还有文明幸福。所以, 物质和精神似两根铁轨, 只有它们齐头并进时, 社会主义列车才能平稳向前。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彻底摆脱仅为生存的一种乞求和忙碌, 但生活真正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 在人类文明的峰巅上, 还有道德的完美, 精神的高尚, 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魅力……为此而不懈追求, 去充实自己、熏染他人、温暖社会, 人类的明天、社会的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美丽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 通过对古今中外事例的对比分析, 阐述实现中国梦, 靠的是对物质和精神两不误的追求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物质,精神

参考文献

[1] 樊翠香:《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解读中国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5) .

[2] 徐其清:《辩证理解“中国梦”应正确处理和把握的几个重要关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广州某土地整理项目实例的RTK地形测量思路研究下一篇:VC细粉结块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