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

2023-03-07

第一篇: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

在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把握新时代机遇弘扬企业家精神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民营企业独特贡献

——在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一、学习新思想,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今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为国家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旗帜鲜明宣示了党中央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6个方面政策举措,极大鼓舞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省委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提出了五个方面新要求,发出了齐心协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号召。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为民营企业实现更大更好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

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面回应了社会上一些怀疑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旗帜鲜明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的重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党中央直面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传递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对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危纾困、化危为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6个方面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了“药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次会议市委专门安排六个职能部门就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表态发言,就是要立此存照,接受企业家的监督。

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人士健康成长”的重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达了对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许。我们要更加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大力培养具有诚信意识、全球眼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成都优秀企业家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里程碑”,给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为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确定了“方向标”,有力提振了民营企业家经营发展的精气神,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二、分析经济形势,进一步坚定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决心

在不同时期,成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已成为成都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历程,成都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贡献巨大,民营企业家居功至伟;

民营经济强则成都强,民营企业好则成都好: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确实遇到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只有理性看待、从容应变,才能化危为机、克难突破。

要用辩证眼光看待宏观环境面临的压力

在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的复杂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但困难也孕育着机会,关键看在应对困难中所持的态度、所采取的措施。希望大家主动向前看、向远看、向外看,冷静研判、拨云见日、增强信心。

要用发展眼光看待营商环境存在的难题

在刚刚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成都以92.7分跃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但发展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而演进,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准入难”“融资难”“创新难”“降成本难”“引才聚才难”等问题。有的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不够到位有关系,有的是企业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有的是行业部门作风转变不到位、缺乏精准服务造成的,但一定都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要用成长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目前成都民营企业龙头企业不多、治理结构不优、市场拓展不足、商业模式不新、产业层次不高。面对“成长中的烦恼”,要重拾改革开放初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主动适应新趋势、践行新理念,坚守实体阵地、强化自主创新、夯实基础支撑,推动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要从城市发展的积极变化中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成都经济基本面稳定向好,产业结构加速转型,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新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营商环境有效改善,人口结构日趋优化。

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机构(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评价报告》中,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29位至全球第71位,成功跻身beta+级;

在《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功跻身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入选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一系列积极变化,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演绎更多的产业业态、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

三、用好新机遇,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嗅觉,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练就的“超强本领”,也是民营经济栉风沐雨、发展壮大的“关键密码”。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把握新机遇、运用新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上。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窗口机遇

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组建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围绕培育“新经济六大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现代供应链等为支撑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新经济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必将为民营企业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提供重大机遇。

二是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的市场机遇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实际管理人口达到2064万,直接辐射西部3.5亿人口,超过6400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腹地和消费空间十分广阔,为广大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市场格局调整和行业整合中抢占先机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是全面开放引领市场拓展的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重塑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成都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从成都出发的111条国际(地区)航线覆盖全球主要中心城市,天府国际机场投用后,将形成年吞吐量1.5亿人次的“一市两场”国际航空枢纽格局;

“蓉欧+”国际班列覆盖22个海外城市、14个国内城市。以成都为枢纽的国际通道串联起西部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广阔市场,使成都正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节点,为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提供了有利机遇。

四是民族复兴引领城市崛起的时代机遇

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刻把握民族复兴蕴含的时代机遇,积极担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城市群建设重大使命,确立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将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坚定落实省委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谋划,大力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脉向东与重庆相向发展,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统筹推进66个产业功能区和28个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全面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到2020年预计总投资超过2.2万亿元,这既是企业家的投资机会,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将全力推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抢抓省委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战略机遇,统筹布局“48+14+30”覆盖世界航空枢纽城市、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全球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92条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加快建设以自贸区为载体的国际投资贸易平台,为广大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搭台赋能。

将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传承天府之国文化休闲、生活恬适的鲜明特质,加快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四大品牌;

大力实施“蓉漂计划”,加快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体系,让成都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和城市宜业宜居优势更加凸显。

将全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商旅体产业融合体系,加快形成文化、商贸、餐饮、旅游、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

面向未来,成都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力争到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00万户以上,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民间投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

四、把握新趋势,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趋势性变化:

创业主体从“草根小众”变为“全民大众”;

发展动能从“要素依赖”变为“创新驱动”;

商业模式从“市场+”变为“互联网+”;

市场空间从“深植本土”变为“走向全球”;

客户需求从“模仿从众”变为“个性多样”。

面对这些新特征新趋势,成都将主动对接不同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全面构建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

要支持初创型企业扩量提质发展

成都民营市场主体中企业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传统商贸类和服务类行业,新经济业态还处于成长发育初期。我们要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双向发力,对初创型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力争到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规上企业占比超过30%。

要着力激发创业主体活力。

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力度,推进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园建设,深入实施“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发放免息、免担保的创业资金贷款。大力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业,对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成都新领办高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鼓励高校院所在人才流动和市场化激励等方面大胆创新突破。加快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蓉创业,完善引进人才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服务机制。大力扶持草根能人在蓉创业,积极开展“菁蓉汇”系列创业活动,加快形成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生动局面。

要着力推动新经济创业。

深入实施新经济企业“双百工程”,用好100亿元规模的新经济发展基金,鼓励支持以高水平商业模式和高科技创新产品为内涵的新经济创业,在智慧城市建设、文商旅体融合、绿色低碳发展等场景中为新经济领域创业提供空间和接口,努力打造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民营新经济企业。

要着力优化创业服务。

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更多国家级众创空间,有效提升“科创通”和“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水平,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设备共享等全方位服务。

要支持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50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和500家“隐形冠军”培育库,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

着眼专业化推动企业协作配套。

支持企业深度融入产业生态圈,分行业建立产业联盟。研究制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信息对接平台和双向激励机制,定期举办企业配套合作项目洽谈活动,推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鼓励采购“成都造”名优产品,支持“首台套”市场运用,向中小企业预留30%以上政府采购预算。

着眼精细化推动企业提升品质。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实施成都造精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国家“质量标杆”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着眼特色化推动企业塑造品牌。

实施成都名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成功认定驰名商标保护、商标品牌示范企业或收购境外商标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强民企名牌产品宣传推介,讲好成都民企品牌故事,扩大辐射效应。

着眼全球化推动企业聚力创新。

支持民营企业全球化运用创新资源,组织好民企大学(院所)行活动,搭建企校院技术转化平台,支持以民企为主体联建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推动民企参与海内外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创新服务。

要支持领军型企业加快跨越发展

大力引导支持领军型民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力争到2022年本土民营企业实现“世界500强”零突破,10户以上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户以上新兴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

鼓励跨行业发展。

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推动领军型企业以资本运作、供应链整合等方式跨行业联合重组,支持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引导企业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和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加快培育若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跨地区发展。

全面落实省委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谋划,组织好成都企业家市(州)行活动,支持企业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等错位发展模式,支持民营企业把总部特别是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功能型总部设在成都,支持跨境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抱团出海。

鼓励跨所有制发展。

加快建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清单,支持民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支持国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民企双向混合,进一步推动民企和国企优势互补、发展共赢。

五、营造新环境,努力建设优商重商亲商的标杆城市

成都将坚持把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拿出真金白银的干货实货,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环境。

一要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市场

保障传统要素,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我们将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搭建“5+2”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银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开展壮大贷、科创贷、园保贷等金融产品创新,设立规模50亿元的市级再担保公司、规模100亿元的“应急周转基金”和规模100亿元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实施“交子之星”上市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扩大直接融资。前不久,我们设立了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积极化解上市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流动性风险。着力降低企业用地用能成本,深入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全面提升用水、用电、用气接入便利化水平,加快把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成都企业竞争优势。着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落实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政策,让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稳妥处理企业社保历史欠费问题,允许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缓缴社保费;

通过返还失业保险费、给予社保补贴等保障企业稳定用工。

保障新兴要素,重点是降低门槛提高可得性。我们将围绕产业链聚集创新资源。对接国家新一轮科技战略布局,全力争取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在蓉布局,引导高校院所人才、学科、平台和智力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围绕缓解人才之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开展人力资源提能行动,支持民营企业与在蓉大学合作创建专业性学科和建立合同制培训机制,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和创新人才梯队培养。围绕产业应用开放数据资源。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构建专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形成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产业加速器。66个产业功能区将率先建设智慧园区,鼓励支持企业上云用云、加速创新。

二要全力打造对标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

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10个方面评价标准,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有保障的营商环境。

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强化市、区(市)县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完善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和涉企问题快速调处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妥善解决。要驰而不息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以上,争取让企业“一次都不跑”;

要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实现材料齐全3天领照、5天营业;

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将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全流程压减至90个工作日,不动产一般登记压减至5个工作日,一类企业出口退税5天办结,口岸整体货物通关时间压减1/3以上。

建设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深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准入限制专项清理,严禁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民间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建立政务诚信考核机制,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对严重失信的政府机构和领导干部严肃问责。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系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人无处藏身。

建设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依法慎用强制措施,进一步严格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严禁违法使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时,要充分评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保障企业合法经营;

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

对民营企业经营中不规范行为的查处要建立警示警告制度,在预警后自动纠正规范的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

三要全力打造尊商重企的社会环境

在全市大力倡导尊商重企、崇尚创新创造的良好风气,让优秀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事业发展有舞台。

注重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鼓励优秀企业家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兼职,常态化邀请民营企业代表人士参与重大经济政策或决策听证会,为重大经济部署献计献策。

主流媒体要开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我们在行动”专栏,邀请各个部门面向企业作出承诺,持续跟踪报道各地各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新鲜经验、先进典型,努力形成氛围、形成声势。

建立健全企业家荣誉制度,每年发布“成都百强民营企业”,定期对优秀企业家和杰出创业者进行表扬奖励,讲好“蓉商故事”、弘扬“蓉商精神”、塑造“蓉商品牌”。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气,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成都将把企业家队伍作为成都发展最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最特殊的人才资本和最重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家群体健康成长。希望广大企业家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继承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希望广大企业家放眼世界、创新创造,树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图大志,苦练内功,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中后发超越、做大做强。希望广大企业家讲正气、走正道,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脚踏实地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持续提高社会责任感。希望广大企业家扎根本土、情系桑梓,争做天府文化的传播者、发展者,勤勉兴业、奉献社会、造福蓉城,带头把更多更好的项目建在成都,把更多的机会留给成都。

第二篇: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摘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来源于社会、市场、资源环境、企业自身等多重压力。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政策与区域壁垒、优化舆论环境将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技术平台、现代企业制度、融资平台、政策与区域壁垒、舆论环境 引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迅猛发展,通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争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大研发力度等措施,企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

2011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我国GDP的50%以上。今年1月至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5.1%,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到2007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此外,各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杭州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总额为64.5%;2009年广东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更是从38.6%上升到42.8%;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0.5%;2010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的52.8%,等等。

可见,民营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有关部门表示,民营经济在未来30年内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必须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课题,使民营经济迸发出巨大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正文:

一、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来源

尽管民营经济总规模不小,企业数量庞大,投资同比增加。但事实上,民营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性的成长阶段,面临加快发展与发展方式转换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各方面瓶颈日渐明显。究其瓶颈根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舆论压力。尽管社会对大型民营企业表现为褒奖,但是部分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仍被媒体及社会舆论放大为“民族痛点”:偷税漏税、政府“保护伞”、环境污染、拖欠工资、富二代炫富、事故频发等负面新闻,以及社会对商人“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传统的惯性判断,都将民营企业推向社会形象的边缘,严重地挫伤了企业主创造财富、贡献社会的积极性。

二是市场环境压力。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出口业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订单式”企业,在加工贸易、出口的传统经营方式上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此外,2011年9月的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会议指出:民营经济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机

制”而在于“体制”,即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无从谈起。主要原因为国有经济的势力太强,行政垄断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几乎所有高利润的、处于产业上游的或者资源性、要素性的行业都被国有大企业所把持,民营经济不仅空间逼仄,而且处处受制。

三是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整体的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巨大,现在不可能在这方面再给民营企业宽松的环境。资源、环境长期外部化的成本要慢慢地内部化,这对原本就高排放、高污染的民营企业来说,压力非同小可。社会成本内部化采取的方式,有资源价格调整、资源税收提高,现在还考虑开征环境税(如碳税、硫税等),等等。可见,资源、环境的压力,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压力,更是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压力。

四是民营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尽管在不断提高,但整体看,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仍是主要的做法。创新能力弱小、研发人员少、资金缺乏、员工素质偏低等等,这些都使民营企业处于脆弱状态。脆弱与企业大小无关。一些拥有自身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即使在危机状态下也能逆势而上。但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是相当脆弱的,再加上上述重重压力,脆弱的民营企业无疑已经处于战略性存亡的境地。

综上所述,推动民营经济脱离瓶颈跨越发展,不能单靠税费减免,设立管理机制、协调机制,而是从经济体制、社会舆论、政府职能等方面着手,在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瓶颈问题的同时,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和谐发展。

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五个建议

1.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促进民营经济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是推进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转型升级能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支撑。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美国政府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则强调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优先任务。2005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现如今上海、北京、重庆、江苏、浙江等地方科技平台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初步体系,特别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本市及长三角区域已经形成了一定品牌。

公共技术平台应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孵化、技术支持、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和指导。同时加强技术研究机构、技术指导专家参与合作,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快速转型与创新发展。把民营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职能有机结合,参与行业的规划与公平竞争的维护,支持产业创新与企业转型。

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搭建由政府扶持,实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上网建站、信息发布、产品展示、企业邮局、企业黄页和网上咨询等多种服务,逐步开展网上交易、网上博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经济高效地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各行业协会、行

业商会和其他中介机构建立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专业网站。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自己的网站。积极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扩大信息服务面,增加信息服务量。

二是优化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的布局,增加科技创业孵化机构的数量。大力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培训指导中心等创业载体建设,吸引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强化各类载体的孵化作用,集成信息、人才、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多元组合服务功能,提高吸纳创业企业的能力,推进滚动发展,使民众创业更加便捷,催生更多的民营企业。

三是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题、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服务平台。政府应支持建设依托产业集群、面向同类企业的公共技术中心、测试中心、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科研学院、高等院校、大企业与民营企业结成“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技术诊断、分类指导服务,为民营企业中的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四、构建由政府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对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自律组织的统一规划、培育、指导和协调,有机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以“入会自愿”为基本原则,以民间性、自律性、非营利性为基本要求,以沟通、组织协调为基本职能,广泛吸收民营企业入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产品价格预测、市场行情等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

此外,政府及相关机构应积极优化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一方面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延伸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

2.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

细数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民企的数量、规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并有一部分企业成长为成熟的大型企业。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未能以科学、现代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弊病日益暴露。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自身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有力的保障等等。

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这种民营企业中最常见的企业形态,其制度也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福布斯》中文版的定义与统计,截至2011年9月30日,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一共有2272家,1268家为民营企业,其中460家为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2.68%。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家族企业中30%能够传承到第二代,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但在华人世界,可供参考的长寿财富家族企业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家族企业自身存在很大隐患 :其一,组织机制障碍。企业主在处理企业内部各类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时往往进退两难;其二,人力资源的限制。家族企业对外来资源和活力具有一定排斥性,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三,不科学决策导致失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主个人错误的决策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此时,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综上所诉,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在实际经营中仍然保持业主制、合伙制的经营思路。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突破瓶颈,协助家族企业成功转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民营经济整体素质。要使企业真正建立起以产权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既需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也需要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第一,应在企业中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营造一个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因事而变的内部环境。

首先,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加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主的经营意识、理财意识,是民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其次,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要形成以共同治理为特征,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真正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企业管理的需要。第三,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行为,它在企业的作用过程中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需要政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贯彻落实提供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治理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第二,应为企业创造一个靠市场机制选择管理者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建立等。可考虑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减轻企业自办的社会负担;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对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在融资、进出口等方面采取放宽措施等。另一方面,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结合《公司法》的实际应用状况,制订与《公司法》相配套的法规。如《现有公司清理、变更和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施办法》、《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与部门行为规则》、《国有独资公司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控股公司条例》、《国家购买与转让股份管理办法》等。

3.成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鼓励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融资难是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以深圳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间接融资难,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只好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其承担的利率通常在20%以上。二是直接融资难。我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三是风险投资难。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风险投资较难实现。

通过银行借贷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是民营企业常用的方式。但据调查,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为:超过4成中小企业未从银行获得贷款,超过6成中小企业目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银行普遍认为,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和成本太高,因此不愿涉足。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缺少资金将导致一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科技的民营企业,无法进一步发展。

其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能只依赖银行,为民营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与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得以实现:一要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信用水平;二要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三要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四完善与融资平台相匹配的信用担保平台。

例如,可采用“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的形式,鼓励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科研成果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是指在以省或市为单位的固定区域范围内,建立针对科技型、先进型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促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成长,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处于成长期和扩张期的科技型中小型民营企业,该融资平台的性质应该定位在官助民办上。与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稳定收入”的经营准则不同,该融资平台更加注重在风险可控制的条件下,追求高收益、高回报的特征。该融资平台的股东应该包括:一是政府资金,其主要作用是分担风险,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二是民间资本,这是该融资平台的投资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和机构投资者。

科技融资平台作为区域性融资机构,其业务要体现为科技型中小型民营企业、先进的民营企业服务的特点: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为企业提供股权与债券相结合的多种融资工具;放宽贷款利率范围,创新收益方式,该融资平台的能力不在于回避风险,而在于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将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创新担保模式,从抵押、担保、信用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扩大抵押品范围;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参照美国硅谷银行采取“投贷联盟”模式,为创投公司提供一定授信额度,创投公司旗下的高科技企业如需资金,可办理委托贷款,无需经过繁琐的审查。

4.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各种政策限制和区域壁垒

我国目前影响民营经济进入困难的“玻璃门”,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个别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只有国有经济不愿进入的或是新兴的领域,民营经济才比较容易进入;二是民营经济旧有投资领域的路径依赖,也阻碍了民营经济进入资源和机会有限的行业;三是管理体制上的冲突阻碍了民营经济的进入。民营企业的运行规律、管理方式,都与政府所习惯的国有企业体系不同,在项目管理上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冲突往往会使其得不到项目。

打破政策限制与区域壁垒,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体制,改革现在的项目审批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投资体制转变。具体内容如下:其一,给予民营经济法律上的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贸易、财税扶持等方面待遇公平化;其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逐步消除行政性壁垒,通过监管体制及监督方式改革、资本多元化的改造、可竞争性环节的分离,加快重点垄断行业的改革。其三,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等领域建设。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建设移交等方式,吸引民资投入。根据社会事业项目的公益

性和市场化程度的不同,积极探索财政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5.制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推动和谐发展

舆论环境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给企业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可以成为激励鞭策企业成长的动力,可以当作监督规范企业行业的镜鉴和标尺。反之,恶劣的舆论环境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可能陷企业于困境之中。毫无疑问,民营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论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与人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应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政府部门向积极方面引导社会舆论。这首先要求各级领导打破思想和行为上的禁锢,客观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然后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宣传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所取得的成绩等。

二是各界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民营经济队伍中涌现出的敢于投资、善于投资的新人新事和成功经验,宣传和表彰敬业守法、贡献突出的民营业主,宣传勤劳致富光荣,减少负面报道,推动全社会对民营企业主的理解、尊重,及对其劳动和贡献的肯定。

三是进一步加强各界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加大对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损害民营业主合法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的公开曝光力度,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查处重大、典型案件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扶正压邪,扩大教育和震慑效果。

第三篇: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裴长洪谢 谦

2008年07月14日13:26来源:《西安日报》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家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科学。家族经营制是我国民营企业采取的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70%以上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也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经营的灵活机制和亲情凝聚力正好可弥补这些不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家族经营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地采用了公司制的治理结构,但从其内部运营过程来看,仍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大多绝对集中于家族,企业资产与家族财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完全由家族成员按非市场原则共同负担。

——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垄断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由于行政性垄断尚未完全破除,自然垄断行业呈现出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有效竞争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行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初始投资基本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加之民营企

业寻找项目大多存在“短平快”现象,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具有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特点,形成了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民营企业创业成功。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更有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被新的形势、新的环境逐渐瓦解。因此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家族制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规范分离,并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不断拓展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空间。其次,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企业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旧有观念;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的企业文化,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2.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在继续扩大和加深已进入的市场领域外,加快进入尚未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让民间资本充分流动,使其发展能力、活力和潜力进一步迸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清理和废除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地方性、部门性法规,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实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平等的政策待遇。此外,还要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3.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民营企业要摆脱创新困境,彻底改变世界廉价工厂的命运,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寻求有效途径进行创新。一方面,要树立全方位创新观念,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不仅要关注大创新、一鸣惊人的创新,更要注重系统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要伴随着管理的创新,让每一项源于市场和消费者的科技成果产生真正的产品价值和社会效益。除了解决企业内部动力与机制问题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完善企业自身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为鼓励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大多仍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动性,怕承担创新风险,热衷于技术引进而疏于自主创新。因为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市场、制度环境的不健全,模仿竞争者的普遍存在,使得创新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创新收益,这直接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尽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搅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博士)

第四篇:扩大发展规模打造整体优势 推进怀仁县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刁增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度,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面对新形势,怀仁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正视差距寻找对策

从全国和全省看,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往往是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近两三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国有、混合、民营经济各占三分之一。截止上半年,全县民营(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达到4758家,其中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9家(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41家),涉及煤炭、陶瓷、化工、建材、乳品加工五大产业。全县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4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上交税金0.8亿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县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实施赶超发

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起步迟、发展慢,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偏低,民营经济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县积极应对入世,推动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战略抉择。一方面,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等特点,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民间投资或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对于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下岗职工和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县个体私营企业累计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缓减了社会就业压力。

国有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及时吸收民营经济介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减轻负担,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针对发展现状,要对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化企业进行民营化、市场化改造,扩大民营经济经营领域。乡镇企业和城镇集

体企业,从诞生起,就有广泛的“民营”性,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体制运行僵化、没有发挥民营企业制度上的优势和活力,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造。我县近一两年来出现的混合型经济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代表了集体企业改制的方向。逐步建立股份合作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比例要占绝对优势,从而扩大民营经济的市场份额和经营领域。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做强做大步伐,努力塑造规模优势和市场强势。要在加强招商引资方面下大力气,重点兴办规模大、实力强、投资多、发展后劲足、管理能力强、技术含量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

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00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虽然我县营业收入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近10家,亿元以上的有3家,但为怀仁提供的税收还很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着眼于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欠发达的这一现实,要夯实基础、培养龙头、扩充实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二、调整结构创新机制

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提升竞争优势。民营经济结构调整要

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发展特新材料产业。在调整改造煤炭、化工、陶瓷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发展特种、新型建材、乳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群体,挖潜力、搞技改、实现高附加值。二要努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鼓励民营经济进军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紧紧围绕我县小杂粮、瓜菜、畜牧等优势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办副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瓜菜加工等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逐步发展城市社区服务业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开拓信息、咨询、文化等新型服务业和旅游业。

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激发技术和人才优势。民营企业家和创业人员要放远眼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敢为人先、敢闯市场、立志创品牌、占大市场,为怀仁赶超发展做出贡献。要积极探索,努力占据科技制高点,促进人才、科技、现代经营管理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政府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要大力引进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把引进人才的着力点主要放在项目和技术的合作上,放在高薪聘用人才上,通过推广实行企业与科技人员利润分成等办法,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转变职能强化扶持

注重落实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使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主体资格、优惠条件等方面享受与其它经济成分同等的待遇。

强化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手段,为民营经济提供咨询、信息、技术和法律服务。规范行业秩序,为企业发展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杜绝同行业的无序竞争。制止乱收费和吃、拿、卡、要等行为,真正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投资、收益。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会计账簿、会计档案、会计资料、为税收征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依据。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在劳工合同、职工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指导规范。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杜绝违法、违纪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帮助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经济主体的信用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体系;引导和建设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商业文化和商业道德建设。

强化融资手段,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启动并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的成功经验,加快市政建设。二是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向,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高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等领

域做好规划制定、项目筛选、资金及效益测算等前期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切实关注民营企业融资中遇到的项目选择、资信确定、贷款担保等难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通过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民营企业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诚信赢得各方面的支持。

说到底,发展民营经济,一靠政策、二靠人才、三靠管理。相信随着优惠政策的到位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怀仁县民营经济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大有作为。

二OO三年六月

第五篇:议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发达地区重点抓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更多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和收入的统筹,取得了明显成果。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原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由于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异常艰巨。

关键字: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发展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

在2010年中,我国农村经济亮点: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2、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

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

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

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

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

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

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

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

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

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

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

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

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

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

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

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

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

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

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

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

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

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

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2、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然,在整体的农村问题上,“三农”问题无疑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上,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而劳动力严重过

剩;工业上,供大于求,农村人口多但消费水平低导致需求相对不足;第三产业

上主要是农村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所以,

我们应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

加。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

重要性,就必须下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经济才能又

好又快发展;只有农民生活富裕了,社会才能稳定的向前发展。

要建立惠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当前粮价提升空间有限的情

况下,农资价格又上涨过快,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进

一步巩固、完善、强化惠农政策。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制度,确保惠农专项资

金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扩展农业补贴的范围,增加补贴种类,进一步使农民得到

实惠。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惠农政策真正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长期以来,农业

基础薄弱,各项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

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当前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通过大规模实施农村地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

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沿海产业大规模内迁,发

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迅速改善农民生活,加速推进

小康建设意义重大。

要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

基础,是所有产业的基石,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要投入科研力量开展相关农业技术和农用机械的研究,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加快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的信息化,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要保护好利用好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我国是人口大国,有限的

耕地决定了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要保护好土地,就要加强土地的监管,建立和

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要用好耕地,就要通过

高效率农业技术提高单位产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努力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就要培

育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就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农民分享企业发展

成果;就要同时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运用经济杠杆调整农产品价格,在

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使粮价合理上涨,真正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就

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

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

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

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

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

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核心与重

心都落在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

根本途径。当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和优化升级,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即将

迎来沿海企业内迁的大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城市资金、

人才、技术等向农村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村的人力和土地资源,以农

村的资源优势来帮助内迁企业发展,以内迁企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村

投资建设。这样就能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同时实现内地城乡

的一体化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一年。我相信,在2010年的下半年,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

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下半年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

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

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我们一定会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2010年11月16日

《农村经济绿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年0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红宇. 2010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免费学校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蒙古族节日那达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