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断尿糖范文

2024-05-09

早期诊断尿糖范文(精选7篇)

早期诊断尿糖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和健康体检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制定的糖尿病和糖尿病肾损伤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合并活动性结合、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白血病、肿瘤、甲状腺功能不全、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次研究。

根据是否合并早期肾损伤将患者分为两组,57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单纯糖尿病组,63例合并早期肾损伤的患者为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再选取同期60例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健康组。单纯糖尿病组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5.74±3.3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41±1.07)年。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5.72±3.33)岁;病程6~15年,平均病程(10.35±1.02)年。健康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5.77±3.38)岁。

1.2仪器和试剂

尿液分析仪、读数仪、干化学试纸和奥斯邦试剂。

1.3检查方法

3组患者均进行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检测前嘱患者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和生活状态,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在患者维持8 h空腹状态的清晨收集患者的尿液,将尿液标本置于干净的容器内,并做好标记,之后将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检测。采用尿液分析仪分析研究对象的尿液,并配合专门的读数仪分析数据。检验人员严格按照仪器的说明书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之后采用干化学试纸和奥斯邦试剂检测尿液中的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阴阳指标。

1.4观察指标

观察3组研究对象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和阳性的判断标准[4]:尿糖1.67~2.77 mmol/L为阴性,尿糖>2.77 mmol/L为阳性;尿微量白蛋白<20 mg/L为阴性,尿微量白蛋白≥20 mg/L为阳性。

1.5统计方法

将研究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 18.0软件,以95%为可信区间进行准确地分析。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出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 3组研究对象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

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研究对象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出率

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会引起脂质在肾小球内的沉积、系膜细胞的增生及细胞外间质的形成,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和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并发肾损伤。

有研究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0年后会并发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尿蛋白常规检查呈阴性,病变多可逆,因此,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及时、有效的诊断成为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难题[5]。

尿肌酐、尿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是临床检测肾功能常用的指标,但均于肾功能损害的晚期出现,不利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当病情发展到临床白蛋白尿期时肾损伤的病变已不可逆,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6]。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程度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便不会出现蛋白尿的症状,若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持续性的高血糖会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厚度,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升高,导致患者出现微血管的病变和蛋白尿。因此,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记物,临床检测对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7]。

该次研究中,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和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说明尿糖联合尿微量白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较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戴茜,朱连见.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4,35(6):768-769,770.

[2]张华,陈旭义,杨波,等.血清胱抑素C、尿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在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表达[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9):1281-1283.

[3]亓海萍,吕卫华,武琳,等.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尿微量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1):1840-1843.

[4]李殿波.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7):100.

[5]高洁,范例,刘茂静,等.心肝宝胶囊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530-536.

[6]张琳.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11-612.

早期诊断尿糖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43 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龄35~79 岁,平均(54.5±11.9)岁,病程范围为5 个月~12 年,平均(5.6±1.1)年,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龄31~79 岁,平均(53.9±12.7)岁,健康对照组经检查, 不存在任何急慢性肾损伤疾病。 所有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具体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与该临床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检验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糖及尿微量蛋白水平的检验。 待空腹达8 h以上后,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晨尿标本,做好标记,加入甲苯进行防腐,后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即为送检样本。 送至检验科,以全自动生化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与原装试剂,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蛋白水平。 尿糖水平的检测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 对于数据的分析,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仪器说明进行相关操作。检验指标:

尿糖:阳性,>1.67~2.77 mmol/L;阴性,1.67~2.77 mmol/L;尿微量蛋白:阳性,>20 mg/L;阴性,<20 mg/L;总阳性率=阳性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来表示,组间率(%)的比较实行 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尿糖与尿微量蛋白水平的比较

该研究中两组研究对象的尿糖与尿微量蛋白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比较,糖尿病的观察组患者,尿糖和尿微量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 所示。

2.2 两组研究对象尿糖与尿微量蛋白阳性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尿糖阳性率为86.05%, 尿微量蛋白阳性率为72.09%; 健康对照组的尿糖阳性率及尿微量蛋白阳性率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则由胰岛素的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受损引起,亦或两者兼有而引起。 长期存在高血糖,引起各种组织受损,特别是肾、眼、血管、心脏、神经等的功能障碍和慢性损害[3]。 1 型及2 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 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1 型糖尿病患者常有免疫系统异常现象,而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常常引发自身的免疫反应, 进而破坏胰岛素 β 细胞[4]。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即严重的高血糖时有“三多一少”典型症状,1 型糖尿病多见。 发生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的症状会更加明显。 2 型糖尿病多见于疲乏无力和肥胖。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发病期间糖分代谢出现异常,机体内的胰岛素明显下降。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的异常糖代谢所导致的, 肾小球出现硬化并伴有尿蛋白的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 是糖尿病所引起的最严重以及危害性最大的慢性并发症,蛋白尿为临床特征,进而出现渐进性的肾功能损害、水肿、高血压,晚期时肾功能严重衰竭[5]。 糖尿病肾病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出现肾乳头坏死和肾盂肾炎; 而血管性病变又分为大血管及微血管的病变。 大血管病变有肾动脉的硬化(往往累及分支及主干)以及肾小动脉的硬化(累及出球和入球小动脉)。 微血管病变指肾小球的硬化,分渗出性、结节性和弥漫性3 种,而这三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 其中结节性的肾小球硬化最为典型[6]。糖尿病患者可并发任何一种肾脏疾病,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有特殊性病变,即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 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可能在得糖尿病不久时已存在, 但在初期没有什么表现,症状要在得病10 年以后才表现出来,最初是尿里有蛋白,可伴有白细胞及管型。 随着病情加重,肾功能减退,到了后期,尿中蛋白逐渐增多,每日可丢失蛋白质3~4 g或更多,引起浮肿,并有尿毒症。病人常伴有高血压,有时并发出血性心力衰竭[7]。 糖尿病常常比以前减轻,这可能是因为病人的食欲差,进食少,有时呕吐等所引起的,但确切的原因还不清楚,有观点认为,肾脏是破坏胰岛素的器官,正常人有40%胰岛素在肾脏中被破坏,肾脏有病后胰岛素破坏减少,所以所需用的药量减少。

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症状表现有[8]:1 蛋白尿: 为该病早期最主要的临床特征。 一般由微量蛋白尿发展到间歇性蛋白尿,进而后期发展成持续性的蛋白尿,最终导致肾脏的器质性病变,以致肾功能的严重衰竭。 一般病程持续时间为10~15 年。 初期肾功能没有明显的减退,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蛋白尿逐渐增加,管型尿及白细胞、红细胞等相继出现,肾功能开始缓慢减退。 2肾功能早期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球滤过分数逐渐增加。 3肾功能的改变:糖尿病后期约50%~70%的病人有肾功能损害。 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病人,肾功能呈进行性恶化,约25%糖尿病后期病人发生终末期尿毒症。 4肾病综合征: 严重的肾小球硬化可出现大量蛋白尿(>3.5 g/24 h)和低蛋白血症、水肿等典型肾病综合征表现,常伴有血压升高和肌酐清除率降低。90%以上患者可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据统计,出现肾病综合征者在4 年内将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很少有人存活5 年以上。

糖尿病主要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发肾功能损伤,而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于诊断肾损伤敏感性较高。无肾损伤的患者,其尿液中的微量蛋白含量低。 本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免疫力的下降以及代谢紊乱会导致患者有肾损伤存在时,肾小球过滤膜无法排斥同性静电,尿液中的微量蛋白上升。 但仅仅检测微量蛋白,容易受到尿量感染和运动情况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失真[9]。

尿糖由于分子结构小,和血浆蛋白作用较弱,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存在肾损伤时,尿小管吸收尿糖的能力下降,尿液中尿糖的水平会升高,因而尿糖水平的检测对于肾病的诊断,应用价值较高[10]。 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尿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尿糖的单项检测由于其感染因素较多,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所以将尿糖水平检测和尿微量蛋白检测联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辅助诊断效果。

早期诊断尿糖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4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早期糖尿病患者70 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 其中有男性39例, 女性31 例;年龄31~76 岁, 平均年龄 (46±6.2) 岁;观察组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性并发症患者和外伤患者。 另外, 同期选取70 例至该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 其中有男性37 例, 女性33例;年龄30~74 岁, 平均年龄 (47±5.8) 岁;对照组纳入对象需排除由高血压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增多者。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一般体征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实验对象均进行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检测前叮嘱患者保持饮食规律、正常, 无需禁食, 保持平常的生活状态, 不宜剧烈运动。 检测时所有实验者保持8 h空腹状态, 采集实验者晨尿置于干净容器内, 做好标记后将标本送往检验科检查。 对尿液进行离心处理, 取其上清液待检, 选用DXC800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配合专门的读数仪进行数据分析, 检验人员应严格参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规范操作。 最后使用干化学试纸和胶体金法对标本中的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测试。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实验对象尿液中的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并根据含量进行阴性、阳性的判定。 尿糖:若患者尿糖水平为1.67~2.77 mmol/L, 则判定为阴性;若尿糖水平超过1.67~2.77 mmol/L此范围, 则判定为阳性。 尿微量白蛋白: 若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20 mg/L以内, 则判定为阴性;若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超过20 mg, 则判定为阳性[3]。 阳性率=阳性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 软件,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以 α 为0.05 的显著性水平, 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水平值比较

两组患者送检尿液中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详见下表1。 由表1 可知, 观察组患者平均尿糖水平、平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阳性率比较

根据阳性判定标准, 对照组所有试验对象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均处于阴性区间, 尿糖阳性率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为0。 观察组尿糖阳性率为82.9%,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51.4%; 男性尿糖阳性率为82.1%, 女性尿糖阳性率为83.9%;男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56.4%, 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45.2%。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 导致糖尿病肾病最直接的原因是微血管病变, 尤为突出的是肾动脉、肾小球动脉及肾微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性变化, 进而导致肾小球硬化。 要想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与恶化, 需要提高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准确率, 只有准确诊断病变类型及程度才能进一步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从而更好的控制病情。 目前, 诊断糖尿病肾病最大的问题就是, 早期症状不明显, 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且病情发展缓慢、潜伏周期较长, 常规的检测方法无法进行早期肾损伤的准确诊断。

尿糖的分子结构稳定, 主要靠尿小管进行吸收, 若机体肾脏功能受损则会对尿小管的吸收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从而使得尿液中的尿糖水平升高[4]。 因此, 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进行诊断, 可以克服常规检测中尿蛋白检测缺乏准确性这一缺陷, 对于提高检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 与定时尿蛋白检测相比较,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尿液标本获取方便, 极大缩短了标本采集时间, 保证了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以往诊断过程中, 单纯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或尿微量白蛋白, 均不能获得理想效果, 无法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 而两者联合检测不仅操作简单、方便、经济, 还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可行性较好[7]。 该研究选取近期收治的早期糖尿病患者70 例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70 例至该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分别进行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尿糖水平、 平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阳性判断结果提示, 正常人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无阳性反应, 糖尿病组内尿糖阳性率为82.9%,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51.4%。 由此可见, 采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肾损伤诊断, 可以增加诊断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敏州, 高彦彬, 马鸣飞, 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22) :344-349.

[2]李喜荣, 周世锋.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1) :14-15, 17.

[3]刘磊.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2) :69-70.

[6]张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 :113-115.

早期诊断尿糖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选取该院患有2型糖尿病4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48.2±1.5)岁,最短病程3年,最长病9年,平均病程(6.0±0.5)年;有21例为糖尿病合并肾病,21例为无糖尿病合并肾病。将同期到院体格检查正常的42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为66岁,平均年龄(49.2±1.7)岁,最短病程3年,最长病8年,平均病程 (5.5±0.5)年。全部患者在年龄 、性别和病程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检测的操作步骤如下:取一定量的晨尿作为检验标本,需在取得后2 h内送去检测;检测方法采用干化学试纸法以及胶体金法两种,然后严密观察和记录检测所得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具体结果。

1.3 统 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 测 指 标

研究组尿糖以 及微量蛋白 水平的检测 结果显著 高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尿液微量白蛋白含量水平为 (259.93±1.62)mmol/L,单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微量白蛋白含量水平为(157.94±26.61)mmol/L,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阳 性 率

研究组有21例为糖尿病合并肾病,单纯尿糖阳性率的检测结果为33.3%(7/21),单纯尿液微量蛋白阳性率的检测结果为42.9%(9/21);尿糖和尿液微量蛋白共同检验阳性率为76.19(16/21),其结果显著大于单项分别检验结果 ,且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引发糖分代谢功能异常的变化,使得机体内部胰岛素含量水平显著下降,而肾病是糖尿病引发的严重性并发病症,然而其初期的发病机制并未引起显著症状,因而在临床诊断容易将其遗漏。但是随着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病情逐渐恶化时,会对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产生恶劣的影响[2]。因此 ,此次研究应用尿糖和尿微量蛋白共同检验的方法检测患者机体内部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的含量水平,以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程度,获得较为满意的研究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早期肾损伤主要是由AGE导致的,尿液中含有微量的白蛋白能够反映人体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在医学临床中用于能够很好地反映是否出现肾损伤,具有比较高的诊断敏感性;由于体内肾小球带有的过滤膜具有排斥同性静电的特殊作用,使得未发生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微量尿蛋白可以顺利经过肾小球进行过滤 ,因此这类一患者的尿液会含有含量水平相对较低的尿蛋白[1,2]。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微量白蛋白的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根据相关研究学者观点表明,当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会引起患者发生肾损伤临床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肾小球带有的过滤膜难以发挥排斥同性静电的特殊作用,从而会增加尿液中含有的微量白蛋白水平,这与此次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尿糖和尿微量蛋白共同检验方法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选取该院患有2型糖尿病42例患者(研究组)以及同期到院体格检查正常的42名(对照组)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严密观测两组尿糖以及微量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尿糖以及微量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糖和尿微量蛋白共同检验阳性率结果显著大于单项分别检验结果,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尿糖和尿微量蛋白共同检验的方法对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能够充分熟悉患者肾功能不同的损伤程度,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早期诊断尿糖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1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人员,每组各110例。 其中男120例,女100例。 治疗组,年龄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0.92±6.74)岁。 对照组 ,年龄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0.63±6.73)岁。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研究人员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含量进行分别检测, 对其指标检测结果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之间存在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

对照组:清晨空腹条件下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尿液3 m L,作为该次实验研究的标本 ,在收集尿液后2 h内将尿液标本送往实验室。

治疗组:清晨空腹条件下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尿液3 m L,作为该次实验研究的标本 ,在收集尿液后2 h内将尿液标本送往实验室。

对两组尿液标本开展胶体金检法、干化学试纸法开展检测工作[3],进一步对尿液标本中检测到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进行准确的记录。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4]。

2 结果

治疗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3.58±0.27)mmol/L和(169.40±10.20)umol/L, 对照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1.19±0.39)mmol/L和(15.90±2.00)umol/L,其中治疗组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结果,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提升, 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存质量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5]。 糖尿病发病期间会出现机体代谢活动异常, 同时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下降, 其中糖尿病肾病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状, 这类并发症状在初期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因此在早期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整个治疗过程也带来很大的阻碍, 针对此临床中需要不断改善糖尿病疾病的治疗方式, 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实现对糖尿病疾病的有效控制,能够在生活中引起高度重视, 进一步加强预防, 实现有效治疗,降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等不良病症的发病率[6]。

糖尿病疾病随着胰岛细胞功能丧失, 进而导致引发病症,进一步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糖类、高蛋白食物, 其中白蛋白就是一种蛋白质。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白蛋白, 其中微量白蛋白尿就能够反映肾脏出现了异常渗漏蛋白的情况, 这些大分子物质经过肠道吸收后,有大量的物质进入到肾脏中,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膜没有办法长时间的承受巨大的压力差, 会对患者的正常脏器功能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伤[7]。 同时肾小球滤过膜可以高效保留血液中的白蛋白, 不会导致其随着随着尿液进一步流失。

糖尿病患者由于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高糖环境下会对患者的脏器内部结构产生非常大的损害和不良影响,没有办法截留原尿液中的糖类、蛋白质物质,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后就没有办法吸收原尿中的糖类[8]。

尿糖分子结构比较小,和血浆蛋白的互相作用力较小,通常情况下尿糖分子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当患者的肾脏功能出现损伤情况后, 尿小管就会对患者的尿糖吸收能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很大程度下会使得尿液中的尿糖指标含量升高。 因此临床中普遍采用尿糖指标大小来检测患者是否患有肾病, 通过尿糖指标含量变化以及大小检测, 可以有效的判断患者的肾脏疾病以及肾脏损伤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临床中开展检测工作后,就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白蛋白指标含量大小来进行糖尿病肾病诊断。 糖尿病早期肾脏损伤后当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诊断方式加以识别,因此通过采用尿液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两项指标加以诊断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其检测费用成本较低,同时检测方式操作简单,检测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创伤, 患者可以通过简单的尿液部分指标检测就可以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诊断,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早期诊断尿糖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人员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1~71岁,平均(49.6±3.7)岁;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0~70岁,平均(48.7±4.2)岁。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开始前12 h所有人员要保持空腹状态。在清晨时段,空腹情况下收集所有人员的尿液3 ml,收集完成后2 h之内将标本送至检测室进行检测。采用胶体金检法或者干化学试纸法进行尿液检测。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人群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168.32±11.34)μmol/L,尿糖(3.64±0.53)mmol/L;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15.97±1.72)μmol/L,尿糖(1.21±0.37)mmol/L。观察组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治疗和控制。糖尿病肾病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病无明显反应,往往容易被忽视[2]。加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检测准确率,及时控制并发症的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由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漏诊率较高,患者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正常条件下,人体会产生白蛋白。白蛋白属于大分子,其被吸收之后会进入人体的肾脏肾小球滤过膜能够有效保留白蛋白,使其不会随着尿液流失。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持续的高血糖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其他器官,肾小球滤过膜难以承受长时间的巨大压力差,严重损伤肾脏的功能[3]。尿糖分子较小,其与血浆蛋白之间具有较小的作用力。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尿糖分子的结构相对稳定,一旦人体的肾功能受到损伤,尿小管就会影响患者的尿糖吸收能力,进而尿液中的糖类指标会明显升高。糖尿病肾损伤患者无法截留尿液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其尿糖和尿蛋白含量会明显增加。肾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测是目前检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地判定患者的肾脏损伤情况。其检测操作方便,费用较低,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创伤,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尿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测工作,可以有效诊断早期肾损伤的发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人员4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指标,分析两者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168.32±11.34)μmol/L,尿糖(3.64±0.53)mmol/L,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检验,可以有效诊断早期肾损伤的发病,为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

参考文献

[1]辛建丽.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4(9):36.

[2]杨桂荣,王玉环.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0):19.

早期诊断尿糖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2015 年该院共接收了160 例血糖和尿糖检验患者, 共有男性83 例, 女性77 例, 最小患者44 岁, 最大患者69 岁, 共有23 例被确诊为糖尿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为患者进行血糖检测, 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 尿糖检测是采集患者的清晨第一次尿液样本进行检测[2]。 血糖检验是使用血糖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尿糖是使用是一项尿液分析仪检测, 两种检验指标分别使用了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干化学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

1.3 判定标准

尿糖和血糖检测结果相一致, 则为阴性, 尿糖和血糖检测结果不一致则为阳性, 对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计算, 分析其对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5.0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共有8 例阳性病例, 比例是5%, 阴性结果有152 例, 比例是95%;共有3 例糖尿病病史阳性病例, 比例是1.8%;妊娠糖尿病阳性病例2 例, 比例是1.2%;饮食性糖尿病病例3 例, 比例是1.8%;其他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阳性病例4 例, 比例是2.5%。

3 讨论

糖尿病是继肿瘤、 冠心病之后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又一疾病[3]。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需要终生接受治疗或者药物控制, 患者还会出现各种合并症状, 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 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致死和致残率非常高。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也在提升。

此次研究中该院对患者进行了血糖和尿糖检测, 对血糖和尿糖应用于患者的临床病情诊断作用进行探讨分析。 检测结果尿糖和血糖结果一致时为阴性, 尿糖和血糖结果不一致时为阳性, 分别计算实验结果的阴性率和阳性率, 从而探讨和分析尿糖和血糖结果在临床诊断糖尿病的意义。 160 例患者中阳性结果为8 例, 占5.0%;阴性结果患者为152 例, 占95.0%;其中具有糖尿病病史的阳性患者为3 例, 占1.8%;妊娠期糖尿病的阳性患者2 例, 占1.2%;饮食性糖尿病患者3 例, 占1.8%;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阳性患者4 例, 占2.5%。

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检测方式[4]。 现在简便血糖仪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患者能够在家中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对自身血糖水平进行了解, 由于血糖检测的易行, 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检测往往就会忽略。 尿糖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尿糖可以作为没有多次血糖检测患者的间接衡量血糖方式。 患者接受尿糖监测经济便捷, 操作方便, 患者承受痛苦少, 检测费用低, 所以患者接受度好。

传统尿糖检测是使用班氏试剂检测, 操作过程繁杂, 准确度不理想, 现在已经没有再被使用了。 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就是葡萄糖氧化酶检测方式, 这种方式得到了推广使用。 尿糖检测试纸的品种繁多, 检测方法也都差不多。 把试纸条一端进入检测样本, 1 min后将检测样本和试纸标准进行比色对照, 以此来判断尿糖含量。 糖尿病患者的尿试纸具有使用期限, 如果是过期的话, 那么检测的结果就会失真。 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检测是患者血糖波动状态的判断标准, 需要对无效数据进行规避, 提升准确率。

血清葡萄糖含量就是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可以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参考信息[5]。 健康成年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在3.9~6.1 mmol/L, 人体血糖浓度受到神经系统和相关激素的调节, 当调节系统出现障碍后患者便会出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的症状。 人体血糖的浓度会在进食后30 min后升高, 在60 min左右出现最大值, 在餐后2~3 h恢复到餐前水平, 每餐摄入的糖分可以维持5~6 h。 在餐后血糖会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会在餐后60 min出现。 如果体检者空腹血糖正常, 餐后血糖上升快速, 则可以对患者的早期胰岛素分泌异常情况给予发觉, 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和控制, 防止并发症出现。 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会导致餐后血糖显著上升, 餐后游离脂肪酸不受控, 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对胰岛素产生了刺激, 胰岛素分泌增加, 会有稿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峰值延后, 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受到了影响, 部分患者有高血糖毒性作用发生, 对患者的器官产生了损伤, 引起了多种并发症出现。

上一篇:抗旱工程体系下一篇:北京奥运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