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2024-05-09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精选7篇)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6例2010年4月~2012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85例及住院患者31例,患者年龄21~54岁,临床症状、体征、妇检、B超检查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病程4个月~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腰骶部坠胀不适,白带增多或者脓性白带,有时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常在劳累、性交、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部分病例合并腰痛、月经紊乱、痛经及不孕等。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压病(+)~(++),子宫体压痛等。116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年龄21~48岁,病程4个月~9年;对照组患者24~54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不适,并且上述症状在劳累和性生活后加重;低热、易感冒、疲倦、月经过多、月经失调、不孕等;个别患者有经量多、经期延长,伴有痛经、性欲低下等。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多,子宫举痛、摇摆痛,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区常有增厚粘连,可及条索状或块状肿物并伴有压痛。B超提示:个别患者子宫直肠窝有积液,子宫增大不等,附件区有炎性包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期应用头孢孟多酯钠针剂4~6 g及替硝唑针剂0.8 g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应用2个疗程。同时采用我院中医科经验方剂“慢性盆腔炎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液主要由莪术20 g、丹参20 g、三棱20 g、虎杖20 g、赤芍15 g、血竭15 g、桃仁10 g等组成,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将药浓煎成100 m L,装瓶。1次/晚,100 m L/次,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我院采用北京产DL-C-C型超短波治疗机,板状电极对置放于下腹部与腰骶部,采用微至温热量,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连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情况、腹部B超检查结果。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无包块及压痛,B超检查正常,6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包块缩小,压痛明显减轻,B超检查包块缩小50%以上,6个月内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妇检包块缩小,压痛明显减轻,B超检查包块缩小1/3以上,3~6个月内未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39.7%,好转率为17.2%,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20.7%,好转率为36.2%,总有效率为7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4 5,P=0.015 9)。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对照组随访例数38例(失访20例),治疗组随访例数46例(失访12例),复发率分别为26.1%、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 9,P=0.023 3)。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附件)、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既可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以涉及整个内生殖器。女性生殖系统有自然的防御体系,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防御功能能够充分抵御细菌的侵袭。只有当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才会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发展而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别很大,从没有症状到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和严重的后遗症,但即使是轻微的或不典型的盆腔炎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损害患者的生殖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故应予以重视[1,2,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142 9,#P=0.023 3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另外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为混合性感染,单一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容易产生耐药菌,使病程迁延不愈。长期的盆腔慢性炎症,使盆腔结缔组织发生增生、粘连,严重影响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使病变组织中达不到有效的抗生素浓度,难以产生治疗效果[7]。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时机以经期为最佳。经期盆腔充血,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时,更多的药物可随血流分布于盆腔,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等处。头孢孟多酯钠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24 h的尿排泄量为70%~90%。它对于慢性盆腔炎的多种致病菌如常见的链球菌、葡萄球菌、解脲衣原体、淋球菌等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头孢孟多酯与针对厌氧菌治疗的替硝唑联合使用,可加强对厌氧菌属致病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3,4]。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带下”、“癥瘕”、“妇人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范畴。辨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方法以口服中药汤剂和中药保留灌肠多用[3,4]。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优越性较大,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部位与直肠毗邻,中药可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吸收,使药液直达病灶所在,提高了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直接达到消除炎症、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促进包块吸收的作用[2,6]。灌肠液方剂中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消肿止痛药物的应用,协同头孢孟多酯钠针剂及替硝唑针剂静脉滴注,增强了治疗效果,是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值得提倡的方法[8]。

超短波治疗仪是物理治疗的常用仪器,它通过超短波高频电场作用,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加强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改善,免疫细胞的功能得到强化,起到镇痛和加快炎症组织修复的作用。微循环的改善和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也提高了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使多种生物学效应叠加,增强了治疗效果[9]。

本组病例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短波热疗及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联合应用。能使患者在短期内感到疼痛缓解,身体舒适,诸多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39.7%,总有效率为91.4%,复发率为26.1%。对照组治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72.4%,复发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和超短波联合使用,更能针对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发挥作用,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慢性盆腔引发的各种症状,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谢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1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9,37(2):74-75.

[2]王晓燕,王少英.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6):867.

[3]刘静,高慧.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1):48-49.

[4]方红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29-30.

[5]莫红梅,舒惠芳.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包块6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1104-1105.

[6]宋晶晶.影响保留灌肠效果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88-89.

[7]刘朝晖,廖秦平.盆腔炎性疾病致病微生物及治疗方案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7):522-524.

[8]王志芳.腹腔灌注加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554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4):297-299.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2篇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又名痔核、痔病、痔疾等。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 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治疗方法虽多, 但疗效仍不理想。目前, 国内仍多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 术后痛苦较大, 且有较多并发症。我科室现采用超短波配合中药熏洗疗法, 取得良好效果。超短波有消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中药具有祛风、清热解毒、除湿活血消肿的功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009年我科室收治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的痔疮病人278例, 男125例, 女153例;年龄22岁~76岁, 平均47岁;外痔127例, 内痔88例, 混合痔63例;临床表现肛周疼痛、肿胀, 痔核表面充血水肿、糜烂, 大便带血, 影响工作及行走。278例病人均采用超短波配合中药熏洗疗法。

1.2 方法

1.2.1 超短波 采用国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 波长7.37 m, 频率40.68 MHz, 最大输出功率200 W, 用2个22 cm×14 cm的长方形电极, 在肛门-下腹部斜对位置, 微热量, 每次20 min, 每天1次[1]。

1.2.2 中药熏洗 方剂为鲜胡桃叶40 g, 艾叶50 g, 皂角刺20 g, 花粉10 g, 冰片10 g, 加水1 500 mL, 武火煮沸后, 再加文火煎煮5 min, 先趁热坐熏, 待水温适宜后坐浴, 均每日1次[2]。278例病人, 平均治疗7.8次, 最长治疗20次, 最短治疗5次。

1.2 疗效标准 治愈:肛周疼痛和肿胀消失, 痔核消退, 糜烂面愈合;显效:肛周疼痛和肿胀基本消失, 痔核未完全消退;无效:其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通过复查等随访194例, 随访时间3个月~42个月, 内痔获访78例221个痔, 治愈181个, 显效35个, 无效5个。外痔获访97例254个痔, 治愈233个, 显效21个。混合痔获访23例54 个痔, 治愈43个, 显效6个, 无效5个。

3 讨论

尽管痔疮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复发率仍非常高, 部分病人在较短时间内反复发作, 十分痛苦, 采用超短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可使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消除或缓解, 大大缩短了病程。超短波产生的生物热效应, 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肛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促进病理产物迅速排泄[3,4], 炎症吸收, 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5]。另外,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中药治疗是通过药物发散走窜, 借助输穴进入皮肤毛孔, 凭借该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 再经过经脉作用, 使药气直达病所,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熏洗法时中医肛肠外科重要的外治方法之一, 借助熏蒸之药气蒸患处, 再将汤药乘热淋洗患处, 依靠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肛肠病变部位, 使该处气血流畅, 从而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收敛止痒的功效, 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和不适应手术治疗的病人。

中药和超短波两者配合治疗痔疮后疗效十分显著, 本方法的优点如下:操作方便, 不需麻醉, 治疗时无痛苦无创伤, 病人无全身反应。疗效肯定, 治愈率较高且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此外, 方法本身又具有安全、经济等优点, 病人容易接受, 应该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熊巍, 晏妮.高频电容场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痔210例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3) :179.180.

[2]佘小女, 李麦玲, 孙丽霞.中药坐浴疗法治疗痔疮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1) :866.866.

[3]董燕.超短波并红外线治疗盆腔炎性包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383.383.

[4]洪雁, 鹿欣.超短波并调制中频电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375.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3篇

1 临床资料选择2009 - 12 ~ 2012 - 12 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卒中并发坠积性肺炎患者78 例, 男40 例, 女38 例; 年龄60 ~ 88 岁; 脑出血38 例, 脑梗塞35 例, 混合性中风5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 例。入选标准: ①中风后卧床, 丧失自主活动能力; ②临床表现: 体温大于38℃, 有咳嗽咳痰, 痰液多, 或伴有呼吸急促, 肺部干湿罗音; ③血象正常或轻度升高; ④胸部CT: 单或双肺不规则片状密度增高影; ⑤既往无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⑥排除全身严重并发症如心肾肝功能不全等及金属与异物寄留者。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抗生素化痰解痉、原发病治疗、积极留置胃管、吞咽训练、吸痰、翻身拍背以及高枕卧位、床边训练等常规干预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联合超短波治疗。中药拟清金益气汤加减: 生黄芪30g、生地10g、知母10g、生甘草10g、玄参10g、南沙参10g、川贝母6g、牛蒡子10g、鱼腥草20g, 水煎取汁每日2 次口服。超短波治疗: 采用中国南京应用仪器厂生产的USW - B型超短波电疗机, 输出电流为50mA, 治疗20 分钟, 每日2 次。疗程10 天。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治愈: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血象及或肺部CT恢复正常; 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血象恢复正常, 肺部CT示密度增高影减少或减低;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 血象及肺部CT无变化或加重。

3. 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χ2检验;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3. 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疗程结束后2 周内复发者 ( 再次出现发热, 咳嗽, 痰液增多, 或呼吸急促, 血象偏高, 复查胸部CT有进展) , 治疗组1 例, 对照组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χ2检验; P <0. 05) 。

4 体会老年卒中患者, 卧床时间长, 抵抗力低, 常伴有营养不良、糖尿病、吞咽障碍, 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西医认为此病与患者年老体弱, 使得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 咳嗽反射减弱, 加之活动受限, 肺循环瘀血,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不易排出气道, 而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临床抗生素治疗此病疗效不理想, 有反复发作特点, 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

中医认为, 卒中后坠积性肺炎患者年老体衰, 肝肾阴虚, 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 导致血脉闭阻或血溢脉外, 加之长期卧床“久卧伤气”, 火衰水亏, 蒸化无权, 津化为痰, 痰阻于肺所致。常常表现神疲乏力, 口眼歪斜, 肢体偏枯不用, 舌强语塞, 面色萎黄, 静卧不烦, 喉中痰鸣, 舌焦无苔, 脉象细弱。本病证多属气阴两虚、痰浊瘀阻证, 方药宜以益气养阴化痰为主, 因此笔者选择张锡纯的清金益气汤加减[1]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扶正为本为君; 生地、南沙参滋阴清热、养血润燥、生津止渴; 玄参功擅降火滋阴、养阴润燥、除烦止渴; 牛蒡子能降气下行、解毒消肿; 知母苦寒气味俱厚, 上行入肺, 中行归胃, 下行走肾, 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嗽、润肠滑肠, 川贝苦甘而凉, 气味俱清, 走上焦、入心肺, 能润肺散结、化痰止嗽, 二药伍用, 并走上焦, 清气滋阴、降气润燥, 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鱼腥草清热化痰, 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生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 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2]。诸药合用益气养阴化痰, 抗菌消炎, 增强免疫能力, 促进肺炎恢复。

超短波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从而使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加快, 代谢物和诱发炎症的化学物质排泄加快, 改善通气, 促进渗出物吸收, 从而达到抑菌消炎的治疗效果, 此外超短波能够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机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进炎症消散, 另外生物电效应作用人体局部, 使炎症周围血管扩张, 渗透压增加, 有利于增加炎症局部的血药浓度, 改善局部环境[3], 缩短用药疗程, 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中药联合超短波治疗, 能提高疗效, 不易产生抗药性, 治疗无痛苦, 缩短了康复进程, 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 易于为患者及家属接受,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屡试屡效方.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53.

[2]吕景山.施今墨对药.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3.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5年1月~2006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1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 (治疗组) 89例, 年龄21~55岁, 平均36岁, 病程3个月~8年;下腹痛89例, 腰骶坠痛83例, 白带增多78例, 自觉疲乏无力51例, 盆腔压痛80例, 附件增厚76例;重度33例, 中度38例, 轻度18例。B组 (对照组) 54例, 年龄25~54岁, 平均34岁, 病程5个月~8年;下腹痛54例, 腰骶坠痛47例, 白带增多40例, 疲乏无力41例, 盆腔压痛49例, 附件增厚45例;重度21例, 中度22例, 轻度11例。两组年龄与病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慢性盆腔炎的标准拟定。

1.3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盆腔炎症状评分标准制定:下腹、腰骶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 1分;低热疲乏, 1分;经期腹痛, 1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 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 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 5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分级标准:15分以上为重度, 9~14分为中度, 5~8分为轻度。

1.4 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妇科学》[3]有关标准辨证, 属湿热瘀结型。

1.5 治疗方法

1.5.1 A组 (治疗组)

采用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中药内服处方:生黄芪、丹参、红花、党参、五灵脂、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土茯苓、生薏苡仁各15 g, 当归、香附、乌药、九香虫各10 g, 桂枝6 g, 甘草5 g。加减: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 g, 或乳香、没药各5 g;腹胀甚者加青皮10 g, 小茴香6 g;白带多者加苍术15 g;盆腔积液者加茯苓15 g, 泽泻15 g;有包块及条索状物者加三棱、莪术各15 g;腰痛甚者加杜仲10 g;小腹冷痛者加艾叶6 g。每天1剂, 水煎, 分2次服用。中药外敷处方:忍冬藤、桃仁、红花、地丁、鸡血藤各30 g, 透骨草、蒲公英、败酱草、乳香、没药各15 g。上药装入20 cm×10 cm×5 cm布袋中, 冷水浸泡15 min后, 煎煮30 min, 待温度适宜后敷于下腹部疼痛部位或包块处, 每次20~30 min, 每天2次。敷药后使用超短波治疗, 方形电极板置于下腹处, 功率80~100 W, 每次20 min, 每日1次, 15 d为1个疗程。

1.5.2 B组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头孢曲松钠1 g加入0.9%NCl 250 ml (有头孢类药物过敏者改为氧氟沙星100 ml) 静点, 每天2次;替硝唑100 ml静点, 每天2次 (胃肠道反应重者改为奥硝唑静点) 。

1.5.3 心理治疗

向两组患者宣传慢性盆腔炎的保健知识, 告诉患者因治疗需要一段时间, 要持之以恒,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每个月治疗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禁房事, 注意外阴卫生, 注意休息。停用其他对慢性盆腔炎有治疗作用的措施、药物。月经期治疗暂停, 干净后即恢复。

1.6 观察指标

(1) 综合疗效比较; (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 (3) 治疗前后妇科检查情况比较。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妇科检查均正常, 积分为0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体征、妇科检查均明显改善, 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好转, 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1/3。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轻微改善或无改善, 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1/3。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积分由治疗前 (21.86±2.52) 分减为 (5.23±2.27) 分,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治疗后对照组积分由治疗前 (20.14±2.88) 分减为 (10.21±2.23) 分,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

2.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47例, 显效25例, 有效14例, 无效3例, 愈显率为80.9%, 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痊愈14例, 显效11例, 有效13例, 无效16例, 愈显率为46.3%, 总有效率为70.4%。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图1) 。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常因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 或治疗不规范不及时, 致使病菌产生一定耐药性, 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西医认为, 该病是由单种或多种生物因素 (如细菌、衣原体) 等引起的炎症, 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严重者有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体征常有宫体、附件区压痛、宫颈触痛, 部分患者有一侧或两侧附件区不规则、边界不清、压痛明显的包块, 故西医治疗是针对性地采用抗生素的联合治疗。运用敏感抗生素, 可直接杀灭或抑制引起盆腔炎的致病菌, 达到抗炎、止痛的目的。由于盆腔炎症所处位置被结缔组织包裹, 血循环不畅, 抗生素到达炎症中心的时间较长, 量也有限, 故仅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且长期应用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发生严重的并发症[4]。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 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中药治疗组, 其愈显率为46.3%, 总有效率为70.4%, 与中医治疗组相比较, 明显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为正气不足, 外邪侵袭, 寒凝血瘀, 虚实夹杂引起。女性于经前、产后胞脉空虚, 血室正开, 或手术、房劳、体弱, 湿热秽浊之邪乘虚内侵, 壅遏不行, 阻滞经络, 不通则痛, 故下腹疼痛拒按、痛连腰骶;湿热内壅, 邪正交争, 可有低热起伏;湿热下注则白带增多;经行、劳累耗伤气血, 正气虚衰, 则病势加重。属中医学腹痛、带下、癥瘕等范畴。而气滞血瘀为本病病机关键所在, 故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及理气止痛应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本方活血止痛,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内服药基本方中生薏苡仁清热渗湿;败酱草、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散结;丹参、党参、红花、当归、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香附、乌药行气活血。诸药合用, 共行活血行气、清热利湿之功。

女性生殖器官静脉丛密集, 血运丰富, 血流缓慢, 局部外治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 从而发挥作用, 并可通过局部经络的传导及传输, 从而激发调节经络之气和脏腑功能, 疏通胞宫经络气血, 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方外敷药中藤类药物及透骨草、败酱草、桃仁、地丁、乳香、没药等以奏活血清热、通络止痛之功。通过外敷下腹部, 借助药力及热度, 直达病灶, 可改善粘连部位的血液循环, 促进盆腔粘连松解, 加快炎症的消散吸收, 从而达到病变消除或改善之目的。

超短波为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 通过电极板对腹部皮肤接触产生微温物理效应作用, 可使局部小血管持续扩张, 改善盆腔血流循环, 从而改善营养物质对局部组织的供给,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使吞噬细胞数量增加, 吞噬能力增强, 有利于增强组织免疫力, 抑制细菌增长增殖, 加强药力作用, 且有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有利于细菌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炎症水肿吸收消散。

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 利用中药的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的功效, 联合超短波的透热电流, 它以电场方式作用于人体, 能使组织中的无极分子极化为双极分子, 从而作用于病灶部位, 使局部血循环增加, 代谢旺盛、组织软化, 使药力直达病灶, 有利于病灶局部药物的吸收, 促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组织粘连消退、包块缩小, 利于炎症的消散, 并可改善局部疼痛症状, 有止痛解痉的作用, 可较彻底的治疗盆腔炎。尤其适用于迁延不愈的慢性盆腔炎。本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 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其愈显率80.9%, 总有效率为96.6%, 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情复杂, 病情顽固, 病程较长, 常在行经前后, 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急性发作。西医多用抗生素治疗, 常治疗不彻底, 疗效不稳定。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的治愈率 (55.1%) 及显效率 (28.1%) 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 (分别为24.1%及20.4%) , 尤其是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对那些长期、反复使用西药仍迁延难愈的患者尤为适用。中药内服加热敷下腹部的联合治疗方法, 具有整体与局部治疗的互补作用, 既调整了机体功能, 又能促进局部病变的加速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经治疗各种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后, 宜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期, 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 锻炼身体, 以提高免疫力, 使“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防止盆腔炎复发。

摘要:本文采用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 与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盆腔炎进行疗效对比,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确定中药内外疗法联合超短波治疗, 可较彻底地治疗盆腔炎, 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

关键词:中药,内服,外敷,超短波,慢性盆腔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51-254.

[2]王净净, 龙俊杰.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82.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317-318.

针灸结合超短波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考《针灸治疗学》[2]中面瘫的有关内容制定: (1) 起病突然,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 口角歪斜, 漱口漏水, 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 眼睑闭合不全, 迎风流泪, 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2) 排除肿瘤、外伤、腮腺炎、颅底脑膜炎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我院门诊及住院部,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最小8岁, 最大70岁, 病在左侧28例, 右侧32例, 病程最短1天, 最长2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法

2.1.1取穴

主穴:翳风、牵正 (均患侧) , 合谷 (双侧) 。配穴:地仓、颊车、太阳、阳白、攒竹、下关、颧骨翏、迎香 (均患侧) , 人中,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均双侧) 等, 每次选主穴加4~6个配穴, 穴位可替换使用。

2.1.2操作

均以毫针刺法, 急性期浅刺, 得气后采用泻法, 每10min行针一次, 留针30min, 静止期和恢复期则采用透刺为主, 阳白透鱼腰, 鱼腰透太阳, 迎香透地仓, 地仓透颊车, 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 并连接电针, 采用疏密波,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留针30min, 所有患者在留针期间, 以艾条悬灸翳风和牵正穴, 每穴10min, 后期气血亏虚者, 结合温针足三里穴。每日一次, 10d一疗程, 疗程间隔3d, 两疗程后观察结果。

2.2 五官超短波治疗

急性期和静止期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 将一电极放置翳风穴处, 另一电极放置牵正穴处, 电量为50mV, 每次20min。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闭眼好, 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完全对称, 鼓腮露齿无障碍。 (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在静止时对称, 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 (3) 有效:临床症状稍缓解, 且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额纹及两侧鼻唇沟不完全对称, 闭眼及露齿有障碍。 (4)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 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 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结果如下:痊愈40例, 占66.7%, 显效16例, 占26.7%, 有效4例, 占6.6%, 无效0例, 愈显率93.4%。

3.3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0岁, 2009年4月8日初诊, 因乘坐长途汽车沿途吹风而致左侧面部麻木1天, 就诊时左眼睑闭合不全, 左眼露睛约0.4mm, 左额纹消失, 口角向右歪斜, 鼻中沟向右歪斜, 左鼻唇沟变浅, 诊断为:面瘫。笔者采用上述疗方法, 一个疗程后患者自感症状明显好转, 继续治疗7次痊愈。

4 讨论

面瘫患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 经络空虚, 风邪乘虚侵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脉, 经络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养, 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甲乙》云:“口僻不正, 翳风主之”, 能调畅三焦气机, 活血祛风, 牵正为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 四总歌云:“面口合谷收”, 合谷能疏调阳明经血, 故本病针灸治疗以阳明少阳经为主, 面部经穴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 活血通络, 配合远端取穴以疏散风邪, 调和营卫气血, 同时结合艾灸, 能使温热作用直达病所, 能疏通经络, 祛风止痛, 从而改善面肌营养, 促进瘫痪肌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 髓鞘及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而翳风穴下为面神经从面神经管的出口处-茎乳突孔处, 牵正穴下为腮腺, 其下为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的腮腺丛的发散处, 因此通过针刺的刺激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 增强肌纤维的收缩, 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 加速新陈代谢, 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 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而五官超短波可以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 能增强血管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 加强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 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从而达到消炎, 止痛, 解痉, 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 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治疗目的。

多年来在运用针刺治疗该病的时机选择上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苏云玉[3]认为急性期 (发病1~7d) 不宜局部针刺治疗, 开始治疗的最佳时机在静止期 (发病后7~10d) ;而张静[4]则认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应为急性期, 尽早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笔者认为本病为风中经络之证, 邪在浅表, 一般起病后及时采用针灸治疗, 治愈率较高, 在针刺手法上, 急性期应避免过强、过多刺激, 故急性期浅刺, 不使用电针, 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 本病应避风吹, 必要是可戴口罩、眼罩, 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黄培新, 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69-70.

[3]苏云玉.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J].上海针灸杂志, 1996, 15 (1) :23.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6月间我院共收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90例, 男58例, 女32例, 年龄18~56 (平均39.3) 岁;病程1个月~2.5年, 平均病程9.5个月。所有患者MRI或CT检验均显阳性, 并符合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病症及体征临床标准[2,3]。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其中治疗组患者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平均41.0岁;对照组1患者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平均38.9岁;对照组2患者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平均38.2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推拿与中药外敷及超短波联合治疗法进行治疗, 患者首先进行超短波热疗后进行推拿与中药外敷, 推拿与中药外敷法:患者采取平卧位, 医者将拇指置于膝关节内侧, 其余四指置于髌骨上, 拇指内挤压5~15次, 然后手握患者踝关节, 膝关节做屈伸10~15次。最后拇指按压血海、阳陵泉穴30min, 最后进行中药外敷。超短波治疗:将2个中号电极置患病膝关节两侧, 衬垫5cm, 微热10min后中热2min, 1次/d, 1w为1个疗程。对照组1患者采用推拿与中药外敷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患者采用超短波法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类比评价法VAS (visua analogous scale) 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无痛感0分, 最痛10分, V值取0~10之间, 以△V代表评分下降。治愈:△V>7.0, 能够进行剧烈运动, 运动后无疼痛;显效:4.0≤△V<7.0, 治疗后能够正常生活并进行剧烈运动, 运动后有轻微痛感, 休息后缓解;有效:2.0≤△V<4.0, 治疗后正常生活受到限制, 不能进行剧烈活动。无效:△V<2.0, 治疗后依然不能正常生活和进行体育活动。计算各组治疗效果等于或超过有效的患者数量, 并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5w后疗效比较

5w治疗后, 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6.7%、6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一种纤维软骨结构, 分成内外两块。半月板因其组织特性及结构, 可以加深胫骨关节, 起到震荡吸收、负荷传递、关节润滑、关节营养及稳定等重要功能。在日常生活或体育运动过程中, 膝关节在位于半屈位并旋转时, 极易对半月板造成损伤。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弹响、滑落感、交锁解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会导致局部炎症和肌肉萎缩软弱, 进一步导致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和活动受限, 加重半月板磨损。膝关节软骨还会因交锁发生磨损, 进而引发关节病。

半月板部分或者全部切除治疗效果虽然较好, 但是半月板切除会减小关节接触面积, 增大了接触面的的压力[4]。半月板切除患者的胫骨关节需要承受3倍于正常人的压力, 这会导致骨性关节炎和关节软骨退变。虽然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完善大大提升了半月板手术的质量, 但该技术仍然有很多限制[5,6]。

半月板损伤后, 半月附近细胞会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糖蛋白等复合物, 并在一定生理条件下形成胶原纤维, 促进纤维软骨的愈合。这决定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自愈合成为可能, 但仅靠自然修复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必须通过加强外界刺激和营养, 促进胶原纤维的分泌, 加快损伤愈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有利于消炎, 加快血液循环和积液的吸收, 改善关节活度。而超短波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 加速结缔组织再生, 催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纤维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单一疗法虽然对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推拿与中药外敷及超短波联合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达到了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推拿与中药外敷和超短波治疗之间能够相辅相成, 加深疗效, 对半月板损伤起到理想疗效。

摘要:将2009年5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 随机分成3组, 每组30人。治疗组, 采用推拿与中药外敷和超短波联合治疗;对照组1, 采用超短波单独治疗;对照组2, 采用推拿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5w后, 分别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1的66.67%和对照组2的63.33%, 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推拿与中药外敷及超短波联合治疗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较好治疗方法。

关键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推拿,中药外敷,超短波治疗

参考文献

[1]赵汉平, 孙磊, 李佩佳.临床检查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7) :643~645.

[2]卢海军, 朱廷敏, 王松.5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RI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4) :114~115.

[3]杨国勇, 李箭, 刘明, 等.肢体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9) :825~827.

[4]路力为.推拿治疗半月板损伤52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 (6) :584.

[5]刘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 :128.

中药结合超短波治疗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肩周炎患者中男38例, 女52例;年龄32岁~60岁, 平均年龄46岁;病程10 d~3个月。临床表现多为早期自觉肩部酸痛, 有僵硬感, 活动受限, 局部怕冷, 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夜间为甚;部分患者疼痛可向前臂及颈部放射, 肩关节活动障碍, 外展功能受限明显, 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肩关节运动障碍日渐加重, 日久出现肌肉痉挛或萎缩现象及肩关节周围广泛粘连;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高发年龄多在50岁左右, 冬春两季为多发季节;早期X线检查多无异常,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等变化。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先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10 min后再应用超短波治疗。

1.2.1 针灸治疗

(1) 取穴:取肩贞、肩井、肩髃、阿是穴及肩痛穴[1]。 (2) 操作手法:患者取坐位, 采用“苍龟探穴”手法, 遵循《金针赋》所述“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象, 一退三进, 钻剔四方”。选用3寸毫针, 常规消毒后进针, 得气后退至皮下, 然后更换针法方向, 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 渐渐加深, 不留针, 每天治疗1次, 10 d为1个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5 d。

1.2.2 超短波治疗

应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生产的LDT-CD31落地超短波治疗仪, 电源220V、50 Hz, 功率200W, 波长7.37 m, 电极20 cm×15 cm, 间隙1 cm~2 cm;对置安放于患侧, 连续振动与间歇振动交替进行, 温度控制在50~60℃,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天1次, 每次30 min, 10 d为1个疗程。嘱患者注意保暖, 避免受寒。

1.3 疗效判定标准[2]

(1)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活动完全或基本恢复; (2) 显效:肩部疼痛消失, 但劳累或气候变化时仍有酸胀感, 会自动消失,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3)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 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 (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愈64例, 占71.1%;显效16例, 占17.8%;好转7例, 占7.8%;无效3例, 占3.3%, 总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肩周炎又称“肩凝证”、“冻结肩”, 属中医的“痹证”范畴, 《素问·痹证》云:“痛着,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乃因素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复感风寒湿邪,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痹阻, 营卫失调, 经脉肌肉失养而发病, 久之肩部筋肉凝结不动。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现代医学认为[3], 肩周炎是因肩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 引起肌肉韧带、肩周滑囊等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出血、水肿、渗出、增厚等无菌性炎性改变, 继而引起纤维化和粘连, 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故治疗关键在消散炎症、解除粘连、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运动功能。

针灸治疗可激发经络之气, 加强气血运行, 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将以疏通, 达到“通则不痛”目的, 从而恢复运动系统、器官组织的动态平衡[4]。所取经穴以阳明、少阳、太阳、太阴经经穴及肩痛穴为主, 能够舒经活络, 通络止痛;采用“苍龟探穴”针灸方法[5], 有“过关节催运气”的作用, 可以促进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提高痛阈而减轻疼痛;又可以直接刺激炎症区,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或减轻炎症、水肿, 还可以解除紧张或痉挛的肌肉, 帮助松解粘连, 分离局部粘连组织, 从而减轻疼痛、恢复关节运动功能。超短波作为高频率电磁波, 热分布均匀, 可直接辐射病区, 效应稳定并可深达肌层, 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和肌肉、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 能有效促进渗出物及关节周围慢性炎症的消散和吸收, 减轻水肿、疼痛, 缓解肌紧张, 起到消炎镇痛、恢复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6]。本组治疗结果显示, 针灸结合超短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不仅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兼顾对因、对症治疗, 综合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使筋结舒畅、血脉流通、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患者容易接受, 安全便捷。

参考文献

[1]王文远, 张利芳.针刺肩痛穴治疗外伤性肩周炎385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8, 17 (3) :48-4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7.

[3]陈裔英, 马广昊, 付本升, 等.超短波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杂志, 2012, 55 (7) :628-629.

[4]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439-1440.

[5]宋爱群, 张阳普, 陈邦国.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9) :69.

上一篇:边疆稳定下一篇: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