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2022-09-11

1 汉语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干扰

在二语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简称SLA) 过程中, 母语的干扰现象是公认的。任何一种母语对第二种语言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讲的是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现象及应对办法。在现实中, 中国人的口头英语总带有汉语味;中国人所表达的英语常常会出现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实践表明, 中国人学英语只能达到native-like speaking的水平, 而无法像土生土长的本族人那样说出地道的英语。笔者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学生常常会造出这样的错句:

(1) I very much like English. (我非常喜欢英语。) (应改为:I like English verymuch.)

(2) The cat under the table. (那只猫在桌子底下。) (应改为: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

(3) She grandmother is healthy. (她祖母很健康。) (应改为:Her grandmother is healthy.)

很显然, 这些英语句子都受汉语表达法的影响。在例1中, 汉语的程度副词“非常”修饰动词“喜欢”时是置于动词之前, 而在英语中, 副词very much修饰谓语动词like是置于句后的。这是学生将汉语的句子结构迁移 (transfer) 到英语的句子结构上, 造成了错误。在例2中, “under”译为“在……下面”, 在汉语中“那只猫在桌子底下”很顺口, 而在英语中The cat under the table是从汉语字面直译过来, 少了be动词, 因此是错句。在例3中, 汉语中“她的祖母”亦可以用“她祖母”来表达, 于是学生受了汉语的影响, 就造出了S h e grandmother……的病句。要知道, 英语中she (她) 和her (她的) 作用是不同的。这也是因为学习者受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另外, 如何正确使用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是令原本英语基础就不好的中专生头痛的一个难题, 他们常会说:

(1) He’s lessons are interesting. (应为:His lessons are interesting.)

(2) She’s mother is a nurse. (应为:Her mother is a nurse.)

(3) The woman is busy with his cooking. (应为:The woman is busy with her cooking)

(4) My father is a worker.She likes his job. (应为:My father is a worker.He likes his job.)

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做主格的代词和做宾格的代词的字形是一样的, 也只要在其后加个的字就可以做定语了。而在英语中主格代词、宾格代词、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的物主代词的字形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进行变形, 如she (主格:她) —her (宾格:她) —her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她的) —hers (名词性物主代词:她的……)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不同, 干扰了学生的习得, 造成了学习困难。在例4和5中, 学生用he’s和she’s而不懂得用His和Her正是因为没掌握好代词的变形造成的。学生也常常分不清英语代词中性别之分, 如例6和7, 这是因为汉语的代词她和他的读音相同, 从读音上区别不出男女性别, 造成干扰迁移到了英语学习中, 学习者情急之中也常常会误用she和he以及his和her等。

2 干扰学说理论

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呢?首先, 要分析二语习得中产生错误的原因。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的干扰说:最早的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对错误进行分析的理论是对比分析假设 (contrastiveanalysis hypothesis) 。它的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它认为是旧的习惯 (habit) 阻挡了新习惯的学习, 因此, 干扰是前摄抑制 (proactive inhibition) 的结果。也就是说当第一语言 (汉语) 和第二语言 (英语) 的意思相同, 表达方式不同时, 在英语表达时就会产生错误, 也就是干扰。这是因为二语学习者将母语的认知机制迁移 (transfer) 到英语的认知方式中去了。上面笔者所举的学生所造的错句就是这个原因。

(2) 根据Brooks (1960) (Ellis, 1994) 的观点, 他把错误的原因分为四个: (1) 由于学习者不懂得语言结构方式的表达而随意做出反应; (2) 所练习的正确语言模块不足; (3) 由于第一语言的误导造成了对第二语言的曲解; (4) 学生可能将一普遍的规则错误地运用到某一特殊的例子中, 而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3) 策略说 (stretegy) (同上) 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使用策略的过程:学习者将第二语言数据按可能储存的方式分类以及使用已有知识的策略。

(4) Schachter (同上) 的回避说 (avoidance) 认为, 学习者首先避免去使用母语当中没有而目标语中有的句子结构。

(5) Corder (同上) 的借用说 (borrowing) 认为, 错误是因为借用母语造成的。即学习者因为缺少必需的目标语知识遭遇交际困难而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

后来的策略说、回避说和借用说似乎要否认最初的干扰说, 笔者却认为学习者先是以母语的形式将对世界的认识储存在人脑里的。这已有的知识是以母语的形式存在的。学习二语时如果要借用这些知识而借用又不当时就必然会使母语对二语习得造成干扰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碰到过许多学生学习英语遭遇汉语干扰的现象, 前面所举例子的就是其中的一些。Sridhar (1981) (同上) 也指出, “干扰”和“策略”这两个概念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干扰虽然是不可避免的, 但干扰所带来的错误却是可以缩小或消除的。

3 抗干扰学说:模仿 (imitation) 和激励 (reinforcement)

针对以上的干扰分析, 各个流派也提出了相应的抗干扰策略。行为主义者认为, 错误是由于没学过 (non-learning) 、无法克服前摄抑制造成的, 而不是错误的学习 (wrong learning) 。而且他们认为要避免错误, 以防止变成习惯。他们认为要给予学生正确的目标语输入练习。Skinner (同上) 最先提出模仿 (i m i t a t i o n) 和激励 (reinforcement) 的概念。模仿即让学习者模仿足够的行为刺激直至成为一种自动化的习惯。激励是指对学习者正确的反应 (response) 给予奖励, 错误的给予处罚直至只做出正确反应为止。

笔者也认为, 从上面的各种错误分析理论中可以看出错误的原因是由于目标语 (如英语) 知识的不足造成的。那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目标语输入。例如, 上课时多用目标语授课、引导学生多看英文书籍、教材多用地道的真实的教材等等。

4 汉语文化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干扰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的对比分析理论只是对语言层面的错误进行分析。语言学家从2 0世纪7 0年代起开始对语用 (pragmatics) 进行了研究, 产生了语用对比 (contrastive pragmatics) 。语用对比是指向交际指向文化的。语用对比是比较表达某一特定功能的不同种语言的认识方式以及不同语言但相同语言结构所表达的不同功能。也就是研究学习者是否将给定功能的第一语言的认知机制迁移到了第二语言的使用上;如果是, 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汉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汉文化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使用造成干扰。学英语的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认识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全部词语, 也理解所有的语法结构, 但仍不解其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读者不了解英语语言的某些社会文化涵义和社会文化背景。王佐良先生在谈到词语意义时候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 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当我们理解了一个表面意义时, 却不了解其文化内涵, 就会造成误解。例如, 王彦彬 (1996) 先生所举suburban inhabitants这个短语, 如果按照中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把其简单地理解为“郊区居民”, 就完全曲解了原文的意义。在中国人看来, “郊区居民”过去往往是那些贫穷、落后的农村人口。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这个词的含义是“有钱人”或“阔佬”, 即rich people or well-to-do families。Do-gooder (邓炎昌, 等, 1994) 从字面上看, 是“干好事的人”, 但在英语中是贬义词, 指“空想的社会改革家”。

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也已经从成语、谚语、格言、典故、委婉语、禁忌语、敬辞和谦辞等等入手, 比较中英文文化差异, 帮助英语学习者减少母语的文化干扰。

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能,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功能。语言教学必须是文化教学,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干扰已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外国人可以容忍你的语法错误, 却无法容忍你因为对其文化知识的不了解所犯下的错误。

例1: (邓炎昌, 等, 1994) 在餐桌上谈话时, 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 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不!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 感到有些迷惑不解——这样回答让美国主人听起来“不够诚恳”,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女翻译之所以回答错误, 是因为她不完全了解“Thank you”语用功能。

例2: (钟伟, 2003) 有个中国学生请一位英国教师批阅作文, 她花了很多时间修改完毕, 那位学生在取作文本时按中国的习惯真诚地说说:“I’m very sorry for wasting so much of your valuable time.” (浪费您那么多宝贵时间, 我真抱歉。) 老外顿时一脸的不高兴——难道我的辛勤劳作只是在浪费时间?其实那学生在此英语语境中的得体反应是“I really appreciate yourwork/time.”

例3:在中国见面打招呼会问“你吃饭了没?”“你要去哪里?”体现了一种关心。而如果这种做法迁移到西方人身上, 他们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或多管闲事, 会引起他们的误会。因而, 双方根本就无法完成打招呼问候的功能。

5 解决异文化习得干扰的方法

文化干扰的原因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解决这一差异的做法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研究起了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下面笔者向读者提供钟伟 (2003) 先生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 概况介绍:“英美概况”之类的书籍可能帮助学员系统地了解英美等国的背景知识, 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而观看版电影、电视则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英美文化。

(2) 分析对比:进行英汉文化对比研究, 向学习介绍两种文化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从而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导入英语文化。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 错误分析:注意归纳总结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易犯的文化错误, 从而针对性地导入文化知识。

(4) 适当的教材:选择些将语言与文化因素相结合的教材, 如《走遍美国》和《展望未来》等等。

王彦彬先生 (1996) 认为, 既然是文化干扰就应从“文化”入手。常常浏览一些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的书刊资料。尤其要多读一些流行的英语报刊, 不断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 才能缩小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

6 结语

在整个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母语 (汉语) 的干扰是与一个人的各方面成长有关的。在初学者阶段, 主要解决的语言层面上的干扰。从Rod Ellis (1994) 提供的各专家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所犯的错误原因分析研究结果对比表中可以看出, 母语为汉语的成年人学英语时母语的干扰性错误要比母语为其他语种的成年人的干扰性错误高得多, 所占比率为51%, 位居榜首。是不是表明干扰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种差异程度有关?另一个层面的干扰是文化干扰。解决文化干扰的办法是文化导入。有些学者提出, 文化导入是有阶段性的, 并且某些方式的文化导入 (如观看原声英文电影、阅读文学原著等) 不适用于初级学习者。但笔者认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者可以结合进行, 选择适用教材从初级学习者做起, 让他们从小在多种语境中感受英语, 可以使他们更贴近异国文化。

摘要:自二战后起, 人们开始了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有正负迁移的作用, 并对学习者产生的错误不断地提出各种分析假设, 观念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提法, 都和最初的行为主义“干扰说”的观点是相通的。母语的干扰是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有不同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 文化干扰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解决干扰的办法是进行足够的目标语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

关键词:干扰,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输入

参考文献

[1] 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2] Pinkham Joa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王彦彬.论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干扰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2) .

[5] 钟伟.试论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武汉工程技术学院学报, 2003,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民营集团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思考下一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